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
以太网物理层芯片
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 、 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 、 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 、 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
电子、汽车、工业自动化、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集成电路的开发、设计及模块加工、集成电路产品、嵌入式系统软硬件、电子产品、衡器及配件、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通讯器材、计算机软硬件、移动智能终端设备、通讯设备、汽摩配件、工控设备板卡技术开发、销售、安装、维修并提供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自营及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企业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业务名称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3-06-30 | 2022-12-31 | 2022-06-30 |
---|---|---|---|---|---|
2.5G网通产品项目营业收入(元) | 3870.94万 | - | - | - | - |
2.5G网通产品项目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85.57 | - | - | - | - |
7大新品营业收入(元) | 5883.62万 | - | - | - | - |
7大新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32.45 | - | - | - | - |
千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营业收入(元) | 51.32万 | - | - | - | - |
工规级产品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124.02 | - | - | - | - |
海外营业收入(元) | 3417.49万 | -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 19.00 | 33.00 | 12.00 | 20.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其他(个) | 4.00 | 16.00 | 4.00 | 7.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其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个) | 0.00 | 10.00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 13.00 | 6.00 | 4.00 | 6.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 0.00 | 0.00 | 0.00 | 0.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 2.00 | 6.00 | 4.00 | 7.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 0.00 | 0.00 | 0.00 | 0.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 9.00 | 77.00 | 22.00 | 41.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其他(个) | 1.00 | 21.00 | 10.00 | 10.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其他: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个) | 0.00 | 10.00 | - |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 7.00 | 46.00 | 12.00 | 24.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 0.00 | 0.00 | 0.00 | 0.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 1.00 | 5.00 | 0.00 | 7.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 0.00 | 5.00 | 0.00 | 0.00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其他:境外(个) | 4.00 | 6.00 | - |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其他:境外(个) | 1.00 | 11.00 | - | - | - |
产量:商规级(颗) | - | 5050.05万 | - | - | - |
产量:工规级(颗) | - | 3186.03万 | - | - | - |
产量:车规级(颗) | - | 88.61万 | - | - | - |
销量:商规级(颗) | - | 4966.36万 | - | - | - |
销量:工规级(颗) | - | 2616.63万 | - | - | - |
销量:车规级(颗) | - | 61.20万 | - | - | - |
销售收入:太网物理层芯片产品线(元) | - | - | 7799.90万 | - | - |
销售收入:2.5GPHY产品(元) | - | - | 856.00万 | - | - |
销售收入:5口交换芯片(元) | - | - | 1054.30万 | - | - |
销售收入:千兆网卡芯片(元) | - | - | 38.10万 | - | - |
商规级产量(颗) | - | - | - | 3314.73万 | - |
商规级销量(颗) | - | - | - | 3979.30万 | - |
工规级产量(颗) | - | - | - | 3169.24万 | - |
工规级销量(颗) | - | - | - | 3622.02万 | - |
车规级产量(颗) | - | - | - | 83.73万 | - |
车规级销量(颗) | - | - | - | 68.71万 | - |
商规级芯片产量(颗) | - | - | - | - | 2414.18万 |
工规级芯片产量(颗) | - | - | - | - | 1919.48万 |
车规级芯片产量(颗) | - | - | - | - | 46.58万 |
总计产量(颗) | - | - | - | - | 4380.24万 |
总计销量(颗) | - | - | - | - | 3678.18万 |
车规级芯片销量(颗) | - | - | - | - | 28.37万 |
工规级芯片销量(颗) | - | - | - | - | 1654.70万 |
商规级芯片销量(颗) | - | - | - | - | 1995.11万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A |
4000.00万 | 14.62% |
第二名 |
3792.40万 | 13.86% |
第三名 |
2920.01万 | 10.68% |
第四名 |
2267.43万 | 8.29% |
第五名 |
1841.45万 | 6.7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26亿 | 56.26% |
第二名 |
3680.78万 | 16.49% |
第三名 |
2432.33万 | 10.89% |
第四名 |
1442.85万 | 6.46% |
第五名 |
924.57万 | 4.1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一 |
8796.34万 | 22.47% |
客户二 |
5727.90万 | 14.63% |
客户三 |
2594.55万 | 6.63% |
客户四 |
2176.10万 | 5.56% |
客户五 |
1906.29万 | 4.8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一 |
1.60亿 | 64.69% |
供应商二 |
6878.38万 | 27.82% |
供应商三 |
1102.62万 | 4.46% |
供应商四 |
362.42万 | 1.47% |
供应商五 |
323.90万 | 1.3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上海库融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4017.01万 | 22.03% |
上海觅幽静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2794.80万 | 15.33% |
上海隆芯科技有限公司 |
1436.10万 | 7.88% |
上海诺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1340.16万 | 7.35% |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330.98万 | 7.3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
8957.05万 | 64.01% |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3945.07万 | 28.19% |
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 |
772.83万 | 5.52% |
上海伟测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9.02万 | 1.49% |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80.28万 | 0.57%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上海觅幽静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7439.83万 | 29.90% |
上海隆芯科技有限公司 |
2506.05万 | 10.07% |
亚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1871.68万 | 7.52% |
深圳市永佳振华科技有限公司 |
1677.58万 | 6.74% |
西安诺瓦星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1325.56万 | 5.3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
1.51亿 | 61.71% |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7019.35万 | 28.65% |
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 |
1716.24万 | 7.00% |
上海伟测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27.79万 | 2.15% |
芯原微电子(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
100.25万 | 0.4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A |
413.15万 | 31.90% |
深圳市芯斐电子有限公司 |
153.90万 | 11.88% |
上海紫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130.74万 | 10.09% |
天津融汇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104.26万 | 8.05% |
亚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73.18万 | 5.6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
1983.19万 | 74.36% |
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63.86万 | 21.14% |
上海伟测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55.58万 | 2.08% |
合肥紫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
51.96万 | 1.95% |
甬矽电子(宁波)股份有限公司 |
12.43万 | 0.47% |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情况 1、所属行业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高速有线通信芯片产品的研发、设计与销售,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集成电路设计”(代码:6520)。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之“新型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是国家重点鼓励、扶持的战略性新兴...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情况
1、所属行业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高速有线通信芯片产品的研发、设计与销售,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属于“C3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中的“集成电路设计”(代码:6520)。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分类,公司所处行业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的“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之“新型信息技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是国家重点鼓励、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所属行业发展历程及现处阶段
2024年1月31日,市场监管总局强调,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重点产业链,启动一批质量强链重大标志性项目建设。
2024年2月8日,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广州市关于聚焦特色工艺半导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的通知,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生态培育、推进产业应用推广、强化产业服务支撑等4个方面提出12项具体措施,助力广州打造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第三极”核心承载区。鼓励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通信设备、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通过开放应用场景、产品优先应用等方式,培育国内高水平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
2024年2月19日,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集聚发展并鼓励投资高端生产性项目。政策提出,进一步鼓励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对利用北京市集成电路生产线开展符合一定条件的工程产品首轮流片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按该款产品掩膜版制作费用的60%或首轮流片费用的30%给予研发支持。
2024年6月6日,成都高新区正式印发《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支持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针对集成电路设计、晶圆制造及封测、设备材料配套、产业生态跃升等4大方面,包含了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加强生态合作、支持上下游供应链项目落地、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及行业隐形冠军等15个条款,共35个支持方向。
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和加速国产化进程,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充分显示出国家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决心。
(2)我国以太网技术应用领域发展现状
2020年以来,中央会议多次提及“新基建”概念,会议要求出台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新基建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为以太网芯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提出,数字技术创新将逐步推动互联网向智能化迈进,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核心作用将更加凸显,算力发展需求推动高端芯片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不断提升,数据资源将与人工智能技术耦合发展,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千兆光网建设稳步推进,5G网络向5G轻量化、5G-A演进升级
2024年上半年,通信行业运行基本平稳。电信业务量收入稳步增长,通信行业的新兴业务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5G、千兆光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网络连接用户数稳步增长,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保持较快增势。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7亿个,比上年末净增3,354万个。其中,光纤接入(FTTH/O)端口达到11.3亿个,比上年末净增3,542万个,占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的96.6%。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PON端口数达2,59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295.1万个。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6.5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810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6.2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4.8%;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1.8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416万户,占总用户数的28.6%,占比较一季度提升1.2个百分点。在高速率用户持续增长拉动下,家庭户均接入带宽达487.6Mbps/户,同比增长17.9%。
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5G基站总数达391.7万个,比上年末净增54万个,占移动基站总数的33%,占比较一季度提高2.4个百分点。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及中国广电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7.7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401万户。其中,5G移动电话用户达9.27亿户,比上年末净增1.05亿户;占移动电话用户的52.4%,占比较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
随着5G网络的不断成熟完善和5G应用的不断深化,各行各业对5G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运营商需要通过5G技术的不断增强来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5G-Advanced(以下简称5G-A)成为产业界的关注热点。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2024年7月5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下一步,我们主要坚持“建、用、研”进一步统筹推进,加快信息通信业的高质量发展。“建”就是夯实网络设施,稳步推进5G、千兆光网建设,有序推进5G网络向5G轻量化、5G-A演进升级,扎实推进算力产业发展。同时,实施“信号升格”专项行动,推动5G网络向文旅、医疗、高校、交通枢纽、地铁等场所原有覆盖基础上进一步深度覆盖。“用”就是深化融合应用,研究出台“双千兆”网络和应用发展的接续政策,加快建设“5G工厂”,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研”就是强化技术研发,统筹推进5G-A的演进和6G研发创新。随着5G网络向5G轻量化、5G-A演进升级,对于适用于5G及其更高阶层的承载网络的以太网芯片市场需求后续也将快速提升。
2)加速拥抱Wi-Fi7新代际技术,有线配套无线同步发展
2024年1月8日,Wi-Fi联盟组织(WFA)正式推出Wi-FiCERTIFIED7认证计划,开启Wi-Fi7设备认证,并宣告一个互联互通的新时代已经到来。Wi-Fi7在Wi-Fi6的基础上,加入诸多新技术特性,如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Wi-Fi联盟在官网发文称,该机构已经正式开始Wi-Fi7设备认证,以确保它们能够满足要求并能很好地协同工作。该认证肯定了许多早期采用者已经在使用的现有Wi-Fi7的稳健性和互操作性。无论如何,正如Wi-Fi联盟主席兼首席执行官KevinRobinson所说,Wi-FiCERTIFIED7的推出标志着最新一代无线连接技术的出现,并将加速Wi-Fi7的大规模采用。
根据TSR统计的数据,预计2026年Wi-Fi市场出货量将达到50.32亿台。根据MarketsandMarkets的数据,预计2026年全球Wi-Fi主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252亿美元。
根据IDC预测,中国市场2024年Wi-Fi7AP的发货将超过20%,未来3年的复合增长率会达到50%,呈现极速增长的态势。同时,相比欧美等海外市场,由于中国没有经历Wi-Fi6E过渡代际,而是直接从Wi-Fi6升级到Wi-Fi7,因此发展速度会更加迅猛。而根据IDC此前发布的《2023-2027年全球Wi-Fi技术预测》,全球市场2024年Wi-Fi7终端将达2.33亿,2027年达到21亿;同时Wi-Fi7AP的发货量也将快速增加,到2027年达到1,200万台。这意味着,率先起航的中国市场将在其中占据重要份额。根据TechInsight的数据,到2028年,Wi-Fi7消费电子产品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26%,并且2024年至2028年的复合年增长率预计将超过100%,呈现高速增长态势。随着Wi-Fi6到Wi-Fi7的加速演进,意味着汇聚层设备必须提供高密度的高速接口,来汇集接入设备的流量,将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以太网技术的发展和更新。
3)工业互联网强化应用,力求贯通标识解析体系
工业互联网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目前依然处于发展初期。
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二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贯通”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当前,我国标识解析体系“夯基架梁”工作基本完成,在工业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产业实践,面向产品、面向过程、面向资源,在生产、运营、服务环节形成生产过程质量管控、供应链数据共享、能耗数据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已初步实现架构可控、设施可控、技术可控。为进一步凝聚产业共识、强化政策引导,推动标识解析体系由“建”到“用”,拓展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促进标识解析体系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广泛推广,同步提升设施、技术、标准、数据、人才等要素支撑能力,加快实现应用可控和生态可控,支撑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出台了此《行动计划》。《行动计划》从关键指标、重点领域、基础支撑、产业生态四个方面提出了到2026年的发展量化指标;从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数据流通、安全保障5个方面提出支撑举措。
2024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名单的公示;次月,公布2023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
2024年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组织开展2024年工业互联网一体化进园区“百城千园行”活动的通知,该活动包括政策进园区、设施进园区、技术进园区、标准进园区、应用进园区、企业进园区、服务进园区,包括但不限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级行政园区,以及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重点产业发展载体,旨在推动园区组织工业互联网专家开展诊断评估,帮助园区企业明确改造路径,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打造一批园区示范应用标杆,推动园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该活动预计将于2024年11月底前开展成效评估并做总结。
同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4年工作计划》的通知。
《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发展白皮书(2023年)》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工业互联网核心产业增加值将达到1.35万亿元,名义增速7.30%;2024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增加值总体规模将达1.52万亿元。
预计未来三年,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与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双跨平台评选与试点示范项目的稳步推进,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将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到2026年,预计中国工业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14,862.5亿元。
IDC报告预测,到2026年,全球工业安全市场规模将达到6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4%,中国工业互联网安全市场也将在政策和需求的共同推动下实现快速发展。在此其中,工业以太网技术是标准以太网和通用工业协议的结合,能很好地满足工业自动化对实时性和确定性的要求,同时也能适应工业现场的机械、气候、尘埃等恶劣条件并稳定可靠地完成工作,是未来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石。
4)汽车智能化推动车载以太网技术加速进入主流车厂
2024年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我国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建成,充电峰谷电价机制全面实施并持续优化,市场机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加大力度开展车网互动试点示范,力争参与试点示范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电电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私人充电桩充电电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时段,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电化学储能资源的潜力通过试点示范得到初步验证。到2030年,我国车网互动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市场机制更加完善,车网互动实现规模化应用,智能有序充电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成为电化学储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为电力系统提供千万千瓦级的双向灵活性调节能力。
2024年1月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国家汽车芯片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明确到2025年,制定30项以上汽车芯片重点标准,明确环境及可靠性、电磁兼容、功能安全及信息安全等基础性要求,制定控制、计算、存储、功率及通信芯片等重点产品与应用技术规范,形成整车及关键系统匹配试验方法,满足汽车芯片产品安全、可靠应用和试点示范的基本需要。到2030年,制定70项以上汽车芯片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基础通用、产品与技术应用及匹配试验的通用性要求,实现对于前瞻性、融合性汽车芯片技术与产品研发的有效支撑,基本完成对汽车芯片典型应用场景及其试验方法的全覆盖,满足构建安全、开放和可持续汽车芯片产业生态的需要。
2024年1月1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试点期为2024—2026年。通知提出建设智能化路侧基础设施、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部署不少于200辆的低速无人车试点,实现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功能的示范应用。
为推动汽车以旧换新,支持促进汽车消费,2024年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优化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加大汽车以旧换新场景金融支持。
2024年4月12日,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新能源汽车相关方面,《行动方案》明确推动汽车流通消费创新发展。
2024年4月16日,在国务院总理李强与德国总理朔尔茨见证下,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与德国联邦经济和气候保护部、联邦数字化和交通部代表共同签署了《关于自动网联驾驶领域合作的联合意向声明》。中德双方将进一步深化自动网联驾驶/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政府、机构产业等多层面对话交流,开展标准规范制定、技术法规协同、数据采集传输、法规政策交流、无线电频率协同、测试示范应用等多方面合作,推动两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5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选取适宜农村市场、口碑较好、质量可靠的新能源汽车车型,开展集中展览展示、试乘试驾等活动,丰富消费体验,提供多样化选择,落实汽车以旧换新、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等支持政策。
2024年5月2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动新能源汽车融入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城市智能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
2024年6月2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发布《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汽车方面,《工作要点》明确:持续完善新能源汽车标准以及加大智能网联汽车标准研制力度。
2024年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明确拓展汽车消费新场景,开展智能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同时,优化农村社区消费环境:支持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等下乡。
当下汽车制造商正加速区域性本地化进程,推出符合市场偏好的新能源车型,并通过加速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和打造智能生态促进产品销量。Canalys发布了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认为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将增长27%,达1,750万辆。同时,Canalys预计中国汽车品牌今年在国内新能源市场中的占有率将进一步升至78%,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
车载网络多年发展至今已形成以CAN总线为主流,多种总线技术并存的解决方案。但随着近年来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浪潮的快速发展,汽车内部电子电气元器件的数量和复杂度大幅提升,单辆车ECU数量已逐渐从20-30个发展到100多个,部分车辆线束长度已高达2.5英里,E/E架构已经不能满足汽车智能化时代的发展需求,故而车载网络转向域控制和集中控制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总线也需要往高带宽方向发展。
目前博世、采埃孚等纷纷提出下一代网络架构,特斯拉在Model3和ModelY中已采用域控制结构。架构的改变和自动驾驶传感器带来的大量数据处理需求,都使得带宽成为下一代汽车网络技术的关键。与传统的车载网络不同,车载以太网可以提供带宽密集型应用所需的更高数据传输能力,过去采用CAN上传81兆左右的数据时往往会花费10小时的时间,而采用以太网上传1千兆字节的数据仅仅在20分钟左右就能够完成。通过以太网100BASE-TX、CAT5的诊断接口与软件更新不仅能够缩短传输时间,而且还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服务成本。这种优化处理使车载以太网可满足车载电磁兼容性要求。并且可减少高达80%的车内连接成本和高达30%的车内布线重量。同时其技术优势可以很好地满足汽车高可靠性、低电磁辐射、低功耗、带宽分配、低延迟、轻量化等方面的要求,将成为下一代汽车网络的关键技术。
5)高速铜缆连接向前再迈一步,数据中心成为铜介质传输的下一个大擂台
英伟达在2024年的GTC大会上发布了搭载B200芯片的GB200GraceBlackwell超级芯片系统,该系统采用了NVLink全互联技术,实现了高速、低延迟、低成本的数据传输。其中,GB200超级芯片在互联中GPU与NVSwitch采取高速铜缆互联,并内置了5000根NVLink铜缆,这进一步证明了高速铜缆连接技术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应用价值。
高速铜缆连接是指使用铜质电缆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技术。这种技术通常称为铜背板连接,是在现有的AI芯片封装技术基础上进行的改进。通过采用铜缆连接,可以省去电信号转化为光信号、再由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过程,直接实现GPU与芯片之间的高速互联。高速铜缆连接技术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能够提供高达数十Gbps甚至数百Gbps的传输速度,满足现代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实时数据传输需求。其次,铜缆高速连接技术信号稳定,抗干扰能力强,可以实现更低的误码率,从而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此外,与光纤相比,铜缆的价格要低得多,使用高速铜缆能够大大降低整个数据中心的布线成本。在数据中心场景中,DAC(无源铜缆)和ACC(有源铜缆)是两种常用的高速铜缆类型。DAC主要用于机架内部,最大应用长度为3米;而ACC可以将DAC连接从3米扩展到5米,可以跨越多个机架。此外,随着技术的发展,高速铜缆连接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数据传输速度和带宽需求。
根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LightCounting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高速铜缆市场正以前所未见的速度迅猛发展,预计在五年周期内(2023年至2027年),该市场将以每年25%的复合年增长率强势扩容,至2027年年底,全球高速铜缆的年出货量有望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首次超过2000万条的大关。这个数字不仅创下了行业的新纪录,更昭示着高速铜缆技术正迈入大规模应用的繁荣阶段,为数字化转型的深层次演进提供了强大的硬件支持。
高速铜缆通过其高效的数据传输能力和成本效益,对以太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尤其是在需要高速、低延迟数据传输的场景中。尽管光纤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高速铜缆依然在以太网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3、所属行业现状及对公司业务的影响
目前,公司致力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在历经去年行业周期下行的影响和磨练后,2024年公司又一次迎来成长周期。无论是产品端还是营收端,受到行业和政策整体正向推动的效应,公司进入新增长态势。
(1)5G-A新网络推动提拉对高速以太网芯片的需求
2.5G以太网是基于万兆(10G)以太网调降时脉/速率开发而来,IEEE802.3bz国际标准如同千兆以太网,使用了4对导线负责传输(Tx)与接收(Rx),但是每对导线的传输能力提升至625Mbps,因此传输速率总和能够达到2.5Gbps。如果2.5G网络端口和其他速率端口进行对接,通过其自协商功能,可以自动选择同样的工作参数,以使其传输能力达到双方都能够支持的最大值。
千兆网口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提供高速、高带宽的网络接口技术。千兆网口的传输速度是每秒1千兆位(1Gbps),目前已广泛应用,能够满足大多数常见场景的网络需求,如家庭网络、办公环境等。2.5G网口是在千兆网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满足部分场景对更高带宽的需求,它是连接需要更高带宽设备(如高清视频流、大文件传输等)的理想选择。
公司是中国境内极少数实现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全领域大规模出货以及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规模出货的企业。目前公司的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已经大量应用于市场,随着5G网络的推动,2.5G以太网产品在中国的时代正式开启。10GPON路由器、50GPON路由器和5G基站的应用数量与日俱增,2.5G及以上速率的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需求量也逐步增加。这为公司新品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推广与应用带来了较大的市场机会。2024年上半年公司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营收较之2023年全年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营收增长85.57%,而这仅仅是2.5G产品项目中的一个序列。后续公司的四口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将在2024年年底问世,为后续几年的2.5G时代发展提供弹粮。
(2)Wi-Fi7的加速推进对有线通信2.5GPHY和以太网交换机芯片推动明显
2024年3月,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全球路由器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企业和服务提供商(SP)路由器市场总收入为164亿美元,同比下降0.4%。2023年第四季度,路由器市场也同比下降了12.7%。路由器市场的服务提供商部分(包括通信服务提供商和云服务提供商)占路由器市场总收入的76.6%。该细分市场的收入在2023年全年增长了1.4%,但在第四季度下降了10.6%。企业路由器部分的收入占市场的其余份额,2023年全年下降6.1%,第四季度下降18.6%。中国网络市场规模为728.4亿人民币(由于近期美元汇率变动较大,以人民币展示),与去年相比增长0.8%,其中路由器市场增长7.2%,运营商路由器市场同比增长10.0%,三大运营商紧跟国内复苏脚步,以5G和千兆宽带为代表的基石业务保持稳健增长。WLAN市场同比下滑13.7%,教育、医疗、服务等多数行业出现采购规模下滑趋势。企业级WLAN市场中,Wi-Fi6产品已经成为绝对的主流标准,Wi-Fi4和Wi-Fi5市场规模加速下滑,国内主流WLAN厂商均已发布Wi-Fi7产品,并在2023年开始陆续商用,Wi-Fi7从产品层面已经就绪。2024年初,Wi-Fi7标准正式发布,并开始对Wi-Fi7设备进行认证,这将极大地加速Wi-Fi7产品的商用部署,预计未来五年中国企业级WLAN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6.2%。
Wi-Fi的演进对于目前路由器市场的正向效应还未凸显。公司是中国境内极少数实现集成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规模量产的企业。公司目前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5口千兆交换机芯片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在家庭路由端上新,其中也包括小米的Wi-Fi6/Wi-Fi7系列路由器。后续公司2023年新品8口千兆交换机芯片也将应用其中。随着后续Wi-Fi演进的加速,未来三到五年,公司的2.5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多口交换机芯片将拥有更多机遇。IDC连接和智能手机半导体研究主任PhilSolis表示:“市场未来的增长将由多重因素组成:包括更多Wi-Fi6和6E设备进入市场、Wi-Fi7芯片在高端设备和接入点中得到逐渐推广、以及在主要客户设备和其他产品类型中增加更多的独立Wi-Fi解决方案。”这些新的需求点,也是公司力争的潜在市场。
(3)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加快带动边缘层功能产品的需求
我国正在加快探索“5G+工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已广泛应用于能源、电力、交通、装备制造等行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未来将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持续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网联”。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和规模化应用,深入实施标识“贯通”行动,加快建设“5G工厂”,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三大核心层级是边缘层、平台层、应用层。其中,边缘层是基础。边缘层是对生产环境的各种工业设备和机器(如数控机床、工业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等)进行连接和管理,并利用协议转换实现海量工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互操作。其功能主要包括设备接入、协议解析和边缘数据处理。设备接入即是通过工业以太网、工业光纤网络等各类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接入各种工业现场设备,采集工业数据。《中国工业互联网技术发展年度趋势2023》预言,“边缘侧的设备、算力、数据等资源配比将快速攀升。以数据为例,出于安全性和效率考虑,未来数字工业超过50%以上数据会在边缘侧产生。
随着边缘层数据需求量的增加,“云—管—端”中“管”的通信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公司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作为“管”上很重要的一道产品线,目前已应用于多个工业应用场景,包括工业相机、工业自动化设备、工业控制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同时,工业通信传输较多用到远距离通信芯片,公司就工业客户的远距离传输痛点已联动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完成行业标准《基于2D-PAM3和4D-PAM5编码方法的距离增强型以太网物理层技术要求》的制定,后续也将继续探索并出台更多适用于新应用领域且能解决客户端痛点的核心标准。未来的五到十年甚至更久,随着工业互联网的爆发,将布局全以太互联产品,公司也将助力工业生态伙伴共同达成万物互联。
(4)车载以太网将成为未来整车骨干网络的重头戏
根据中国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零售月度走势在1-6月中有5个月实现了同比上涨。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品牌定位零售份额中自主品牌占比自2023年以来持续超过80%,甚至在2024年1-6月实现月均超过85%的亮眼业绩。这也表明了国内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正在以更大的优势影响着国际汽车品牌定位。
2024年3月,在汽车行业的前沿技术领域,ADI与宝马集团宣布双方将共同在汽车行业率先采用ADI的10BASE-T1SEB(以太网-边缘总线)技术。这一创新技术的引入,标志着车载以太网连接在汽车设计中的关键角色日益凸显,并为软件定义汽车等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了强大支持。在IEEE802.3cg小组制定全新10Mbps以太网标准——10BASE-T1S的过程中,ADI和宝马等公司均积极参与其中。这一标准的推出,为汽车行业提供了一个更加高效、可靠的数据传输解决方案,有助于推动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采用ADI的10BASE-T1SEB技术,宝马成功省去了微控制器,将软件从边缘节点转移到中央处理单元。这一创新设计不仅简化了系统结构,降低了成本,还实现了全硬件边缘节点,减少了软件开发和认证任务。这一变革将为宝马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和更低的维护成本,进一步提升其在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公司自主研发的百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已实现规模量产并持续开拓各个车厂。千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已于2023年年底提前量产出货,2024年上半年实现51.32万元营收贡献。
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深入发展,各汽车厂商的成本竞争压力增大,车载以太网将带来更多的成本优势,车载以太网作为汽车主干网络的应用将更加紧迫,而这也将推动公司车载高速有线通信业务的进程。
(5)高速铜缆连接应用领域的增加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通信市场规模
随着以太网速率朝着800G、1.6T升级,Serdes速率从56G向112G甚至224G演进,铜缆传输速率也将向224Gbps发展。这意味着铜缆高速连接技术将继续保持其技术领先性和市场竞争力。根据QYResearch市场调研团队最新发布的权威报告,全球高速直连铜(DAC)电缆市场在接下来的数年里将迎来稳健且显著的增长态势。该报告预测,到2029年,全球高速直连铜电缆市场的总规模预计将跃升至17亿美元的高度,这一预测建立在对市场未来几年内维持较高复合年增长率的考量之上,具体表现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2.3%。目前国内在高速铜缆连接侧已有不少龙头企业,包括生产射频同轴电缆的神宇股份、生产铜缆高速连接器的胜蓝股份等,而国内涉足以太网高速铜缆通信芯片的龙头企业目前处于蓝海领域,而公司在这一块是中国境内极少数可以有机会承载更大市场规模的企业。
在标准以太网下铜缆介质的最高传输速率为10G。公司目前已量产的以太网系列芯片最高速率为2.5G,公司在研的以太网系列芯片最高速率为10G。公司已完成10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预研,初步估计公司2025年年底将推出该产品的量产样片,2026年正式量产出货。同时,公司的10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可向下兼容5G传输速率,因此公司直接研发10G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该芯片可应用于XGPON、基站、数据中心等多个领域。公司骨干目前正在参加IEEE802.3标准制定讨论,成为国际以太网技术领域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之一。未来,待突破10G传输速率并进入到自定义模式后,公司将持续攻坚铜缆超高速连接芯片,以期实现以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为切入口的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全球化路径。
(二)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以实现通信芯片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为目标,以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作为市场切入点,逐步向上层网络处理产品拓展,目标瞄准OSI七层架构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目前,公司已形成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网关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七条产品线。其中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和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均已实现规模量产。
公司已自主研发出一系列可供销售的以太网芯片产品,根据性能和下游应用可分为商规级、工规级和车规级三大类别,可满足不同客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多样化需求。
根据网络传输速度的不同,目前市场上基于铜双绞线的独立的以太网芯片产品又主要可分为百兆、千兆、2.5G、5G、10G。具体如下:
未来公司将持续践行“效率第一、追求卓越”的企业文化,保持对市场和客户的敬畏,不断完善公司制度和流程,依托核心技术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拓展产品线,为更多客户、更多市场领域供应高速有线通信芯片产品,成为我国高速有线通信芯片领军企业。
不同规格产品的应用场景展示:
(三)主要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1、营收模式
公司主要从事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和销售。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产品为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和以太网网卡芯片,通过向经销商或者下游系统厂商等客户销售该等产品从而实现收入,系公司报告期内主要收入构成。除此之外,基于芯片产品研发过程中所积累的芯片设计能力,公司还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即根据客户需求完成技术开发并通过验证而实现收入。
2、采购模式
在Fabless模式中,公司主要进行高速有线通信芯片产品的研发、销售与质量管控,而产品的生产则采用委外加工的模式完成,即公司将自主研发设计的集成电路版图交由晶圆厂进行晶圆制造,随后将制造完成的晶圆交由封测厂进行封装和测试。报告期内,公司采购的内容主要为定制化晶圆和其相关的制造、封装及测试的服务,公司的晶圆代工厂商和封装测试服务供应商均为行业知名企业。
针对上述采购及生产模式,公司制定了《采购管理制度》等供应商管理和采购系统流程规范。公司运营部在供应商的选择、考核、质量管控等流程中严格执行上述规定,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库存囤积、加强成本控制。
3、研发模式
公司采用Fabless的经营模式,芯片产品的研发是公司业务的核心。产品研发采用结构化的流程,全面打通从销售市场到产品规划到内部设计的全过程,建立多个跨功能领域团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驱动,精准研发。
在产品定义阶段,通过广泛洞察市场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不同的产品线成立专门的以市场为主的市场需求分析团队,团队成员由市场、销售、研发、生产、采购运营、财务等多方代表组成,各方代表通过广泛洞察信息,代表各自专业领域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协助市场更加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和痛点,帮助市场确认产品客户价值、公司价值等,在各自专业领域确认产品的成本、功能、性能、可服务性、可制造性、版本管理等,并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产品里程碑需求及产品预期生命周期等,同时研发代表也要输出实现产品的关键路径包括确认关键技术、配套资源等,以支持市场商业模式和盈利策略。
确认产品需求并得到公司批准之后,成立跨功能领域的开发团队,执行从产品概念细化到产品需求,并根据需求制定内部计划基线,设立质量目标和质量红线,得到市场确认后正式开始内部开发。开发过程按研发子功能领域从方案制定,到代码编写到代码质量,到可测性、可制造性、可服务性等多功能领域在整体流程框架下协同开发,保证产品开发的一次成功,同步监控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验证客户需求,做到精准研发。
按照公司规定的流程严格管控,具体研发流程包括项目立项阶段、设计阶段、验证阶段、试产和量产四个阶段,经由销售部、市场产品部、产品研发部、运营部等部门合作完成。同时,运营部下质量管理部全程参与产品研发的所有环节,监督各个环节的执行过程,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公司在研发IPD流程管控上也做出了优化和更新,完成了从“开发”到“生命周期管理”的全流程管控。
4、销售模式
公司采用直销和经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产品销售。
经销模式是公司主要的销售模式。在经销模式下,公司与经销商之间进行买断式销售,终端客户将采购需求告知经销商,由经销商将订单下达至公司,后续的出货、开票、付款和对账均由公司与经销商双方完成。在经销模式下,营销工作主要由经销商自行开展,公司则全力配合经销商的营销工作。经销商向公司推荐终端客户申请样片测试,公司将送样给终端客户并由现场应用工程师参与该样片的测试工作。一旦通过测试,公司销售人员协同经销商与终端客户进行商务谈判,报价与终端客户达成一致后,终端客户需向经销商下单进入销售流程。
直销模式的业务流程与上述经销模式基本相同,主要区别在于,终端客户取代了经销商与公司直接进行货物或服务和款项的往来。与经销模式相比,直销模式有利于为终端客户缩短销售环节、节约采购成本、优化服务内容以及提高需求的响应速度。在直销模式下,公司的销售人员通过业内交流等方式挖掘直销客户。此外,部分客户通过官方网站、口碑传播等公开渠道联系公司主动谋求直销合作。公司的销售人员将符合条件的企业注册成为直销客户,并向这些客户提供样片测试。一旦通过测试,公司销售人员将与直销客户进行商务谈判并提供报价。达成一致后,客户直接向公司下单进入销售流程。
5、管理模式
公司不断积累丰富的产品开发和营销经验,经历不断探索和融合后,已逐步建立起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系。同时,公司也在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人效。后续也将逐步完善集成产品开发流程、企业运营管理流程、客户服务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等多重管理体系。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公司技术水平及特点
公司致力于高速有线芯片的设计以及相关技术的开发,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报告期内,公司累计研发投入134,565,030.41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7.00%。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含子公司)共申请发明专利13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6项,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1项、境外发明12项,并结合其他非专利技术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构成了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
1)以太网物理层芯片
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是一个复杂的数模混合芯片系统,芯片中包含高性能SerDes设计技术、高性能ADC/DAC设计技术、高速数字均衡器和回声抵消器、低抖动锁相环设计技术等,芯片研发需要深厚的数字、模拟、算法全方位的技术经验以及完整产品设计团队互相高效配合。
作为通信系统级芯片,以上技术并不追求单个模块的极致性能,而是要在满足总体目标性能的前提下,将指标合理分解到每个模块,选择每个模块性能和功耗、面积之间最优的折衷,才能做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基于先进的AFE技术和DSP技术,公司研发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片内集成了线对交叉检测和自动校正、极性校正、自适应均衡、串扰消除、回声消除、时钟恢复和错误校正等功能,具有优秀的传输性能、丰富的网络诊断功能,能够满足商业、工业、车载宽温需求和ESD防护。
从公司已实现规模量产的产品线业务来看,公司自主研发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是数据通信中有线传输的重要基础芯片之一,全球拥有突出研发实力和规模化运营能力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境外。公司是中国境内极少数实现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规模量产的企业。2024年上半年,公司2.5G网通产品项目实现了3,870.94万元的营业收入。同时,公司千兆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也正不断完善产品种类,目前已有单口、2口、4口和8口等同一速率下不同端口数的产品。车载百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已实现规模量产,车载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已提前量产出货且2024年上半年量产元年即已实现了51.32万元的营业收入。
2)以太网网卡芯片
网卡一般分为普通工作站网卡和服务器专用网卡。可按以下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网卡所支持带宽的不同可分为10M网卡、100M网卡、10/100M自适应网卡、1000M网卡几种;根据网卡总线类型的不同,主要分为ISA网卡、EISA网卡和PCI网卡三大类,其中ISA网卡和PCI网卡较常使用。ISA总线网卡的带宽一般为10M,PCI总线网卡的带宽从10M到1000M都有。同样是10M网卡,因为ISA总线为16位,而PCI总线为32位,所以PCI网卡要比ISA网卡快。目前,以太网网卡有10M、100M、10M/100M及千兆网卡。对于大数据量网络来说,服务器应该采用千兆以太网网卡,这种网卡多用于服务器与交换机之间的连接,以提高整体系统的响应速率。网卡芯片(NIC)作为电脑与网络连接的必要部件,其工作原理是通过PCIE接口与电脑交互数据流,调整为适配的数据包后,通过以太网物理层接口发送或接收网络数据。公司千兆网卡芯片产品目前已规模量产出货。
3)以太网交换机芯片
以太网交换机芯片是以太网交换机的核心部件。以太网交换机为用于网络信息交换的网络设备,是实现各种类型网络终端互联互通的关键设备。以太网交换机对外提供高速网络连接端口,直接与主机或网络节点相连,可为接入设备的任意多个网络节点提供电信通路和业务处理模型。
以太网交换机芯片为用于交换处理大量数据及报文转发的专用芯片,是针对网络应用优化的专用集成电路(ASIC)。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内部的逻辑通路由数百个特性集合组成,在协同工作的同时保持极高的数据处理能力,因此其架构实现具有复杂性。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在逻辑层次上遵从OSI模型,提供面向数据链路层的高性能桥接技术(二层转发)、面向网络层的高性能路由技术(三层路由)等数据处理能力。作为以太网交换机的核心元器件,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以太网交换机的功能、性能和综合应用处理能力。公司是中国境内极少数实现集成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规模量产的企业。公司千兆产品技术指标已通过国内知名客户认证并实现规模量产。截至报告期内,公司已量产出货5口、4+2口、8口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目前单口速率千兆/2.5G),预计2024年整个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也将持续推出新品并实现该产品线各类产品进一步放量。
(2)主要产品核心技术情况
公司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产品已实现大规模销售,在此基础上,公司自主研发的交换机芯片和网卡芯片两个新产品线均已实现规模量产。因此,公司的核心技术可以分为物理层产品技术和网络层产品技术。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秉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理念,始终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围绕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等核心技术领域,深入展开知识产权布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含子公司)共申请发明专利13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6项,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1项、境外发明12项,并结合其他非专利技术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构成了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
2.“其他”为境外发明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公司本期持续加大产品研发投入,研发费用同比增加37.00%,主要系2023年研发人员规模逐步扩大,使得本期职工薪酬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同时本期技术服务费较上年同期增加。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公司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和销售,以实现通信芯片产品的高可靠性和高稳定性为目标,以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作为市场切入点,逐步向上层网络处理产品拓展,目标瞄准OSI七层架构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
公司产品覆盖数通、安防、消费、电信、工业、车载等多个领域,产品分为商规级、工规级、车规级等不同性能等级,以及百兆、千兆、2.5G等不同传输速率和不同端口数量的产品组合,涵盖路由器、中继器、LED显示屏、智能电视、无线终端、光伏、充电桩、快递柜、机顶盒、网络打印机、摄像头、矿业、电力系统、数据中心、工业控制、船舶、交换机、服务器、工业互联网、工业自动化、智能仪表、辅助驾驶、毫米波雷达、智能中控、激光雷达等多个应用场景,可满足不同终端客户各种场合的应用需求。
公司主要业务包含销售芯片、销售晶圆、IP授权、技术合作等多种不同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87.0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42.8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315.72万元。随着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收尾,市场需求持续复苏,下游客户需求有所增长,行业应用领域的拓展、各行业设备更新迭代的政策出台以及公司新品逐步放量使得本期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在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网通以太网交换芯片、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网关芯片和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这7大高速有线通信产品端不断进行技术积累和创新,公司芯片产品在迭代过程中核心技术持续升级完善,各项性能指标稳步提高,公司现已形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内领先地位、符合本土化需求的核心技术能力。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进步,凭借深厚的技术储备和成熟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持续推出在成本和客户技术支持等方面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在性能、集成度和可靠性等方面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有线通信芯片,为国内外客户提供更高综合价值的全系列有线通信芯片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具体经营情况如下:
(一)新品效果突出,营收向好发展
在公司强研发战略的引导下,公司已经成功迈过了行业下行周期,整体营收向好发展。2024年上半年,公司营收端有如下6个亮点:
1、连续6个季度主要产品收入逐季上涨。
2023年全年到2024年上半年,公司主要产品收入逐季增长。2024年一季度,公司主要产品收入实现7,105.36万元,同比增长80.08%,环比增长6.18%;2024年二季度,公司主要产品收入实现8,204.02万元,同比增长64.32%,环比增长15.46%。公司连续6个季度主要产品收入实现上涨,意味着公司进入了新一轮成长周期。
2、2024年上半年整体营收同比上涨幅度达到42.61%。
报告期内,公司第一季度实现营收7,253.15万元,第二季度实现营收8,214.50万元,第二季度营收环比增长13.25%。相较于2023年,公司2024年上半年整体营收同比上涨42.61%,这也意味着公司已成功跨过低谷期,进入下一轮成长期。
3、2024年上半年工规级产品营收同比上涨幅度超过100%。
报告期内,公司工规级产品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124.02%,这个数据相较于2023年全年公司工规级产品整体营收同比2022年全年工规级产品下降56.95%来说,意味着从下游工规产品端的客户去库情况来看,库存压力已经得到了较大缓解,这也进一步带动公司产品端的营收恢复。
4、7大新品较之去年全年营收增幅达到32.45%。
2022年公司3大新品问世,新增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和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2条量产产品线,新品分别是单口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5口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和千兆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这3款新品在2023年量产元年合计实现营收4,199.10万元。2023年公司4大新品问世,分别是2口千兆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8口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4+2口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和千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这4款新品在2024年量产元年实现营收。以上7款新品在2024年上半年共实现营收5,883.62万元,较之2023年全年的新品营收增幅达到32.45%。
5、单口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较之2023年全年营收增幅达到85.57%。
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为公司战略产品项目之一。2023年单口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实现营收2085.92万元,2024年上半年该产品实现营收3870.94万元,较之去年全年营收增长85.57%。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均已发布家庭网关产品集采的通知,集采中将用到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这也将为公司今年整体的单口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销售带来较大增量。
6、千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量产元年已上车并实现51.32万元营收。
千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于2023年年底提前问世,较之百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整体测试验证和定点周期大大缩减。2024年作为千兆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量产元年,上半年该产品即实现51.32万元的营收。在整体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加深的推动下,更多的车企正在导入国产车载以太网产品系列,后续公司该类产品的营收将进一步走强。
(二)研发持续投入,从核心消费级走向中高端领域
为加快建全高速有线通信产品体系,在布局全领域市场中获得优先权,公司始终坚持“市场导向、技术驱动”战略,秉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理念,公司近几年将坚定地执行强研发战略。2024年上半年公司持续加强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为13,456.50万元,同比增长37.00%;研发费用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为87.00%。
目前,公司已形成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网关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7条产品线。其中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和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均已实现规模量产。
从公司历史沿革来看,研发投入期和收获期会有一定的时间错配。鉴于公司研发投入产品线已拓展到7条,且产品路线图也从原先的以消费级产品为主走向企业网、车联网等中高端产品,持续的高投入使得公司在近几年依然处于业绩亏损状态。
公司目前已进入第三轮研发投入期,该轮次研发投入金额较大,研发投入周期较长,研发产品难度系数大幅提升。该轮次核心研发投入为补充2.5G系列网通产品、24口及以下网通交换机芯片、5G/10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车载网关芯片。这一系列产品将陆续于2024年到2026年量产出货,为后续的营收份额的提升做出贡献。
从2024年新品的维度来看,报告期内,公司以太网体系之外的车载高速视频传输芯片测试样品已开始送样,测试样片的各项数据均达到预期设计目标,已得到多家客户的认可,后续将展开更进一步的合作。
公司自主研发的3款新品,即4口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6口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和24口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已经完成初步研发,预计将于2024年年底推出量产样片。另有1款新品车载以太网交换机芯片也在加紧研发中,预计将于2025年年初问世,问世时间较之预期提前了大半年,实现了较大突破。
随着公司新品持续推出、市场渗透不断加深、应用场景持续扩大,公司的营收情况将逐年呈现向好态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将在更大的蓝海领域日渐凸显。
(三)产品已通过多项测试认证,产品质量获得多方客户认可
通过数年的质量团队建设和质量流程优化,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公司已建立《IPD流程》,确保产品研发和制造过程的设计和开发符合各项要求。2024年以来,公司仍持续优化质量管理工作,更新了《质量手册》中质量方针及目标,并基于该质量目标,制定长、中、短期目标并监督各职能部门充分落实,逐级分解至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同时,进一步加强全员质量意识建设及质量改进工作,共开展质量改善活动及培训7次。公司产品截止目前有反馈统计数据的客户生产批次失效率为0。公司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SGSISO26262:2018汽车电子功能安全标准体系认证,并获得体系最高等级ASILD等级,这标志着公司在满足功能安全流程的质量能力上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
公司自主研发的车载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已通过AECQ100Grade1基于失效机理的车载以太网收发器应力测试验证,通过德国C&S实验室的收发器互联互通性测试、德国FTZ的车载以太网收发器电磁兼容测试。同时,通过了美国UNH-IOL的车载以太网PCS测试、车载以太网PHYControl测试等相关的国内外权威测试。
公司产品目前已应用到新华三、小米、诺瓦、凯视达、普联、创维、天邑、腾达、星网锐捷、迈普、汇川、禾川、超聚变、迈瑞医疗、埃斯顿、南瑞、视源、微步、九联、德赛西威、立昇、富赛、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红旗、北汽、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上汽海外、奇瑞、长城、长安、吉利等上千家不同领域的客户或终端客户中,并已进入更多客户的供应商序列等待产品测试通过和出货。公司荣获新华三“优秀供应商”和“优秀支持奖”、凯视达“联合创新奖”、灰度科技“战略合作伙伴”等多个新奖项。未来,公司将继续保证产品质量,持续为老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拓展新客户资源,以求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四)整合各维度产业资源,助力芯片生态链建设
2024年上半年度,公司在标准参与制定、终端客户需求勘探、生态圈建设、产学研合作等多个维度进行资源整合和应用。
国际标准方面,裕太微不仅有公司骨干获取IEEE802.3会员资格,深度参与IEEE802.3多个课题组的标准讨论,公司还积极加入了国际领先的车载非对称标准组织AutomotiveSerDesAlliance(ASA)。国内标准方面,裕太微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CAICV)的会员,并加入国创中心的汽车芯片标准研究工作组,致力于与国内产业伙伴一同推动车载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由公司牵头起草的《道路车辆车载以太网第2部分:通用物理实体要求》和《道路车辆车载以太网第6部分:100Mbit/s电气物理层实体技术要求和一致性测试规程》的标准草案顺利通过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子与电磁兼容分技术委员会起草组专家审核。同时,公司已加入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工作委员会,后续也将开拓更多信创业务。
公司积极参与或发起产品应用或需求相关的活动,受邀参加“苏州市汽车芯片产业链供需对接会暨苏州高新区消费电子及新型显示产业沙龙活动”,展示了新能源汽车高速有线通信芯片解决方案。公司参与了2024年中国台北国际电脑展,接待了百名客户,并获取了新的海外潜在商机、补充了下一代产品路线图,为公司后续挖掘高端产品的应用市场提供了思维空间。另外,公司参与了中国移动产投协同“彩虹桥”终端公司专场暨智慧家庭创新生态实验室合作活动,并在小米全球核心供应商大会获得“生态链优秀供应商”荣誉称号。
公司凭借高速率、高可靠性等优势,多项产品获得高度好评。2.5G网通以太网物理层芯片YT8821系列产品荣获“中国IC风云榜年度优秀产品创新奖”。车规级产品YT8010A成功斩获2023“芯向亦庄”“汽车芯片50强”荣誉称号;YT8011A荣获2024“汽车芯片编辑选择奖”,同时该产品已纳入苏州市信息技术创新产品应用推广目录。与多个机构联合申报的“以太网多介质适配与远距离增强关键技术及自主芯片研发和应用”项目荣获“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该项目中公司的代表产品为YT8510。
产学研方面,公司高等技术研究院与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联合成立以太网传输芯片研发中心,后续公司也将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品前瞻、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多元协同。
(五)持续加深海外业务发展,进入海外多国主要供应链
对于整个芯片设计行业而言,海外的应用场景和客户范围更为广泛。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应用同样如此,海外的需求量相较于国内具有更大的空间。综合考虑市场需求、业务连续性要求、团队扩张和产业集群建设,2022年,公司新设新加坡发展中心,并以较快速度完成早期团队建设。2023年,公司积极布局海外市场,一年时间攻进多国主要供应链,实现海外营业收入2,860.60万元,突破千万级水位线。2024年上半年,公司海外营业收入3417.49万元,已超过2023年全年的海外营业收入总额。未来,公司将在继续巩固国内业务的同时,放眼全球,积极拓宽业务版图,由立足境内的科技型创业公司向全球化的商业集团转变。
三、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高速有线通信芯片设计行业具有技术门槛高、高端人才密集、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的特点。公司2017年成立,成立时间较短。2019年,公司开始实现少量营收,营收金额为132.62万元。2020年,公司通过前期单口百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单口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研发,实现营收金额为1,295.08万元。2021年,公司持续扩大单口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出货量,同时于2021年下半年增加了小部分多口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新品出货量,实现营收金额为25,408.61万元。2022年,公司单口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多口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继续放量,主要出货给工规客户,工规级芯片收入占当年总收入比重达到61.95%。2023年,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和行业周期性波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半导体行业整体出现周期性下行。同时由于客户端库存水位较高,尤其是工规级芯片的终端客户,客户端去库压力较大,公司工规级芯片出货量下降幅度较大,2023年公司工规级芯片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6.95%。主要原因系作为中国大陆极少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设计公司,公司产品应用范围涵盖数通、安防、消费、电信、工业、车载等多个市场领域,为满足不同终端客户各种场合的应用需求,保持市场竞争力,公司将在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研发基础上,逐步向上层网络处理产品拓展,布局交换领域芯片产品。公司在交换产品领域采取双轮驱动发展策略,在加速数通领域多端口交换产品研发的同时,加大车载交换领域产品的研发投入力度,对技术进行可持续布局与战略储备;同时,公司为把握行业发展契机,自2022年起公司规模快速扩张,持续开拓和渗透国内本土市场,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抢占大规模商业化阶段的市场机遇,在吸引高端人才、核心底层技术等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导致公司短期营收规模还无法覆盖中长期战略布局投入需求。
2024年度,公司将保持大额研发的态势,以抓住国内车载以太网通信市场、多口交换领域的国产化机遇,但研发投入的产业化需要时间,公司未盈利状态预计持续存在且累计未弥补亏损可能继续扩大。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目前,公司仍处于大力投入研发阶段,布局车载、交换、高速以太网等前沿领域,研发投入的产出需要较长的研发周期和验证周期。随着研发持续投入,报告期内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报告期内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42.88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315.72万元。公司未来业绩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市场竞争、行业政策等外部环境以及公司技术研发、产品市场认可度、市场推广及销售等内部因素的综合影响。如果前述外部环境或者内部因素发生不利情况,进而可能使未来销售收入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存在业绩下滑的风险。公司为保持核心竞争力,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投入,公司为促进销售收入增长,将持续加大市场推广投入,导致相关成本及费用持续增长,存在当期亏损扩大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持续创新能力不足的风险
集成电路设计行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终端客户对产品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高,行业中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公司需要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终端客户需求不断升级更新现有产品并研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从而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竞争力。未来,如果公司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在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技术应用领域中始终保持持续的创新能力、贴紧下游应用的发展方向,则大量的研发投入将严重拖累公司的经营业绩;或公司未来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则可能致使公司产品及技术被赶超或被替代,进而导致公司已有技术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下降,给公司未来业务拓展带来不利影响。
2、关键技术人才流失风险
在集成电路设计行业,关键技术人员是公司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也是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和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之一。公司2017年成立,成立两年后开始陆续推出多款芯片产品,研发成果得以快速产业化与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密切相关。随着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持续发展,对集成电路关键技术人才的竞争将不断加剧。未来,如果公司不能持续加强人才的引进、激励和保护力度,则存在人才流失的风险,进一步可能会对公司产品研发进度、公司研发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3、核心技术泄露的风险
公司核心技术涵盖产品的整个工艺流程,对公司控制生产成本、改善产品性能和质量以及保持公司在行业中的市场竞争力至关重要。公司报告期内对外销售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单口、多口的百兆、千兆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如果因个别人员保管不善、工作疏漏、外界窃取等原因导致核心技术失密,由于产品结构尚不丰富,可能导致公司竞争力减弱,进而对公司的业务发展和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风险
全球拥有突出研发实力和规模化运营能力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供应商主要集中在境外。与行业龙头相比,公司在市场份额、产品布局、经营规模、盈利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距。此外,由于客户在选择以太网芯片供应商时仍会考虑行业龙头所带来的便捷性与可靠性,存在一定程度的惯性和粘性,不会轻易更换芯片供应商,而公司成立时间尚短,导致公司产品在进行市场推广时处于劣势,存在被成熟厂商利用其先发优势挤压公司市场份额的风险;在产品布局上,国际龙头企业产品在以太网铜线、光纤两种传输介质上均有完善的产品布局,而公司成立时间尚短,目前产品主要为基于铜线的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从产品线上看,国际巨头已推出了全系列有线通信芯片产品,亦包括上层交换领域产品,公司网通以太网交换机芯片和网通以太网网卡芯片刚实现规模量产,目前所涉及的产品项目和种类较少,公司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存在市场拓展未达预期的风险。
2、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2024年上半年,公司主要通过经销商销售芯片产品,与主营业务相关的前五大客户销售收入合计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59.77%。未来,如果主要终端客户对经营战略进行调整安排,终止与公司的业务合作,或公司无法持续获得主要终端客户的认可并持续获得订单,或公司与主要终端客户合作关系被其他企业替代,或公司主要终端客户的经营、采购战略发生较大变化,或公司因产品质量等自身原因流失主要终端客户,或公司主要终端客户经营发生不利变化,无法继续维持与主要终端客户的合作关系,或公司新客户开拓成果不及预期,都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供应商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公司采用Fabless模式经营,供应商包括晶圆制造厂和封装测试厂,报告期内公司与主要供应商保持稳定的采购关系。由于集成电路行业的特殊性,晶圆厂和封测厂属于重资产企业而且市场集中度很高。行业内,单一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出于工艺稳定性和批量采购成本优势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仅选择个别晶圆厂和封测厂进行合作,因此受到公司目前规模的制约,公司的供应商呈现较为集中状态。公司2024年上半年向前五大供应商合计采购的金额占同期采购金额的比例为97.79%,占比较高。同时,公司报告期内向供应商一采购金额占当期采购总额的比例为63.87%,集中度较高,且公司未与供应商一签订产能保证协议,未来若包括供应商一在内的公司主要供应商业务经营发生不利变化、产能受限或合作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公司在供应商处的产品流片推迟或供应不能足量及时出货,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4、产品质量风险
芯片产品的质量是公司保持竞争力的基础。由于芯片产品的高度复杂性,公司无法完全避免产品质量的缺陷。若公司产品质量出现缺陷或未能满足客户对质量的要求,公司可能需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并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公司的产品质量问题亦可能对公司的品牌形象、客户关系等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公司业务经营与发展。
(五)财务风险
1、毛利率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毛利率主要受市场需求、产品售价、生产成本、产品结构及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若市场竞争格局出现较大变化,或公司无法通过持续研发完成产品的更新迭代,或上游原材料供应紧张或涨价,或公司产品成本控制不力,可能导致公司毛利率波动,从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及业绩表现。
2、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或者受外部市场环境和客户情况变动等因素影响放宽信用政策,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可能将逐步增加,若下游客户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回款滞缓,可能存在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风险,从而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3、存货跌价风险
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委托加工物资、产成品等构成。公司采用Fabless的经营模式,对于库存水平的调整具有一定滞后性。随着公司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序列不断拓展,公司存货金额会随之上升。若下游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公司无法有效拓宽销售渠道,或公司无法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并管控库存水平,公司存货周转情况将不及预期,可能需要持续计提大额存货跌价准备,进而对公司业务发展和业绩情况造成不利影响。
4、汇率波动风险
公司存在部分境外采购及境外销售的情况,并主要通过美元进行相关采购和销售的结算,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裕太微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记账本位币为新币,未来如果人民币与美元、新币的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可能导致公司产生较大的汇兑损益和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引起公司利润综合收益水平的波动,对公司未来的经营业绩稳定造成不利影响。
5、经营性现金流量持续为负值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3,541.44万元。为保持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公司将继续坚持或者扩大研发投入,且公司上市时尚未盈利,公司存在经营性现金流量持续为负值的风险。
6、税收优惠政策风险
公司于2021年11月30日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证书编号:GR202132008115),认定公司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有效期为三年,公司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15%。公司已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根据《关于延长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亏损结转年限的通知》(财税[2018]76号)规定,自2018年1月1日起,当年具备高新技术企业或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格的企业,其具备资格年度之前5个年度发生的尚未弥补完的亏损,准予结转以后年度弥补,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10年。如果未来国家对上述税收优惠政策作出调整,或公司不再满足享受上述税收优惠的条件,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和利润水平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与技术创新构建公司竞争壁垒
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其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上。以太网物理层芯片是一个复杂的数模混合芯片系统,对此,公司各团队之间通过磨合和经验积累已形成了一套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研发流程体系,凭借优异的研发实力,公司目前已有百兆、千兆、2.5G等传输速率以及不同端口数量的产品组合可供销售,在产品性能和技术指标上基本实现对同类产品的替代,满足不同终端客户各种场合的应用需求,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国内知名客户产品之中,为芯片后续的技术提高和性能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自成立以来,公司秉持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理念,始终专注于高速有线通信芯片的研发设计。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含子公司)共申请发明专利132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6项,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41项、境外发明12项,并结合其他非专利技术形成了多项核心技术,构成了完善的自主研发体系。
2、现有人才与团队优势
集成电路设计属于典型的智力密集型行业,人才是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最关键要素。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和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国内外高端技术人才,目前已建立了成熟稳定的研发和管理团队。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共251人,占公司总人数的69.15%。公司核心团队成员大多拥有十余年的实战经验,领导并组建了由多名通信芯片行业资深人员组成的技术专家团队,构成公司研发的中坚力量。凭借对以太网及相关通信协议和芯片设计技术的深刻理解,公司建立了成熟有效的多学科协同研发机制和研发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独有的核心人才优势和特色。
除研发团队以外,公司的市场、运营等部门的核心团队均拥有集成电路行业相关的学历背景和国内外知名半导体公司多年的工作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产业经验和专业的管理能力。
3、本土化服务先行给与客户可靠的寄托
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以太网网卡芯片、以太网交换机芯片等产品的终端用户广泛分布于信息通信、消费电子、工业控制、汽车电子等发展较快的行业领域,中国已涌现一大批各个领域的世界级企业,可以预见中国是高速有线通信芯片最大的市场之一。
相对于竞争对手,公司立足中国大陆,更为贴近、了解本土市场,能够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并快速响应,予以充分的服务支持,以本地化的支持和服务来吸引客户和提高客户粘性,稳步占据供应链的关键位置;此外,公司与本土网络设备商在企业文化、市场理念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更能相互认同,业务合作通畅、高效,形成了密切且相互依存的产业生态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