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

  • 产品类型:

    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系统

  • 产品名称:

    无线温湿压传感器 、 微压压力传感器 、 压力传感器 、 振动传感器 、 转速传感器 、 位移传感器 、 MB16系列压力传感器 、 MB300系列通用压力变送器 、 MB610工程机械压力传感器 、 GPD60矿用压力变送器 、 GWD200矿用温度变送器 、 GWZ125/4无线温振传感器 、 MJ-131B系列高铁转向架加速度传感器 、 MJ-331系列高铁稳定性加速度传感器 、 GUG900V磁致伸缩位移变送器 、 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 、 非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 、 旋转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分析系统

  • 经营范围:

    传感器、电子产品、计算机软硬件、通信设备(不含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真空电子器件、环保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智能化工程、通信工程、安防工程、消防工程、机电工程、照明工程、轨道交通工程、自动化工程、环保工程、装修工程设计、施工;消防设备、机电设备、照明设备、轨道交通设备销售;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国家禁止经营的商品和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06-30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产量:高可靠性传感器(支) 20.51万 - - - -
销量:高可靠性传感器(支) 20.86万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8.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其他(个) 0.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7.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0.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1.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0.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14.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其他(个) 0.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13.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0.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1.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0.00 - - - -
销量(支) - 9.91万 17.97万 15.68万 16.10万
产量(支) - 10.86万 19.45万 15.59万 16.80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3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7.8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3亿 33.19%
第二名
5109.96万 14.98%
第三名
2601.99万 7.63%
第四名
2077.64万 6.09%
第五名
2015.94万 5.9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166.9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0.2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546.30万 11.21%
第二名
847.98万 6.15%
第三名
817.59万 5.93%
第四名
488.65万 3.54%
第五名
466.42万 3.3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663.4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65.81%
  • A集团
  • C集团
  • B集团
  • L00
  • 郑州煤机液压电控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A集团
4919.37万 37.37%
C集团
1099.54万 8.35%
B集团
1033.99万 7.85%
L00
832.66万 6.32%
郑州煤机液压电控有限公司
777.84万 5.9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746.68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4.06%
  • B集团
  • A集团
  • 蚌埠市华庆精密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蚌埠市智宇电子有限公司
  • H01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B集团
651.64万 12.71%
A集团
352.46万 6.87%
蚌埠市华庆精密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265.19万 5.17%
蚌埠市智宇电子有限公司
257.62万 5.02%
H01
219.77万 4.2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6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4.71%
  • A集团
  • C集团
  • B集团
  • D集团
  • 郑州煤机液压电控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A集团
8082.16万 35.70%
C集团
3435.39万 15.17%
B集团
2590.56万 11.44%
D集团
1733.29万 7.66%
郑州煤机液压电控有限公司
1073.13万 4.7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745.9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5.36%
  • A集团
  • B集团
  • G01
  • 蚌埠市华庆精密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蚌埠市智宇电子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A集团
1184.97万 11.18%
B集团
746.77万 7.05%
G01
632.01万 5.97%
蚌埠市华庆精密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601.53万 5.68%
蚌埠市智宇电子有限公司
580.64万 5.4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9.92%
  • B集团
  • A集团
  • C集团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 郑州煤机液压电控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B集团
3871.08万 24.83%
A集团
2713.62万 17.41%
C集团
2618.39万 16.80%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881.06万 5.65%
郑州煤机液压电控有限公司
815.08万 5.2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599.5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5.45%
  • 蚌埠市智宇电子有限公司
  • B集团
  • H01
  • A集团
  • 蚌埠市华庆精密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蚌埠市智宇电子有限公司
619.13万 8.44%
B集团
572.42万 7.81%
H01
547.10万 7.46%
A集团
521.87万 7.12%
蚌埠市华庆精密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339.00万 4.6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500.44万元,占营业收入的72.94%
  • A集团
  • B集团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 C集团
  • D集团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A集团
2652.24万 20.36%
B集团
2197.91万 16.88%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1877.90万 14.42%
C集团
1654.62万 12.70%
D集团
1117.77万 8.5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276.09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6.06%
  • B集团
  • 蚌埠市智宇电子有限公司
  • A集团
  • 蚌埠市华庆精密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H01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B集团
658.98万 10.44%
蚌埠市智宇电子有限公司
486.19万 7.70%
A集团
445.05万 7.05%
蚌埠市华庆精密电子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391.22万 6.20%
H01
294.65万 4.67%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2月27日出具的《关于同意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3〕422号)同意,2023年4月,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3,32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38.22元,新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26,890.4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10,337.80万元后,募集资金净额为116,552.60万元。  本次发行后,公司发展资金充足,管理团队信心倍增。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水平,建设规模化研制能力,公司明确以“建百年高华,做感知世界的引领者”为愿景,立足现有行业,扩大产品种类,加速商业航天...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3年2月27日出具的《关于同意南京高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的批复》(证监许可〔2023〕422号)同意,2023年4月,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3,320万股,每股发行价格为38.22元,新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为126,890.4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10,337.80万元后,募集资金净额为116,552.60万元。
  本次发行后,公司发展资金充足,管理团队信心倍增。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水平,建设规模化研制能力,公司明确以“建百年高华,做感知世界的引领者”为愿景,立足现有行业,扩大产品种类,加速商业航天、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的市场拓展;报告期内,公司MES系统成功上线,有助于优化生产制造流程,打造高效、高质数字化车间,实现财务、采购、仓库、销售、计划、生产、质量的一体化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公司的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开辟新篇章;公司进一步优化“选、用、育、留”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升团队整体素养。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1,171,883.85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342,082.30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8.71%。公司营收增长主要来自于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网络系统的业务增长,在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等领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报告期内,公司高度重视研发工作,持续提升研发团队水平,新设北京研发中心,增强公司技术创新优势。公司研发资金投入49,738,881.62元,占营业收入14.58%,较上年同期增长38.03%,研发人员数增长至97人,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8.57%。公司稳步推进传感器芯片、传感器、传感网络系统等研发工作及技术成果转化,完成扩散硅及SOI工艺MEMS压力芯片、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测高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浓度传感器、箭用噪声传感器、发射塔架活动平台健康监测系统等产品的研发,进一步提升了公司核心竞争力及对多场景的应用能力。
  报告期内,美国商务部工业安全局(BIS)发布的联邦公告,宣布于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8月22日起将公司从“未经证实”(UVL)清单中移除,意味着相关供应商可以恢复正常程序对公司进行供货,相关风险解除。公司一贯坚持自主创新,高度重视供应链安全,依法合规经营。
  市场开拓方面:
  受益于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环保、消费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市场需求的持续带动,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这些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量大,推动了传感器市场的快速扩张。
  当前,我国工业传感器市场仍旧由外资品牌主导,国家陆续推出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有力推动国产传感器行业的发展。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2年国内传感器市场规模达3096.9亿元人民币,预计2024年可达到3732.7亿元。
  航天领域,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23年)》,2023年全球运载火箭发射次数达到223次;2023年中国航天共实施67次发射任务,占全球30.04%,研制发射221个航天器,发射次数及航天器数量刷新中国最高记录。此外,我国的商业航天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社会资本持续投入,企业、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商业航天发展,2023年我国共完成26次商业发射,共研制发射120颗商业卫星,占全年研制发射卫星数量的54%。预计2024年中国航天全年实施100次左右发射任务,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将迎来首次发射任务,多个卫星星座将加速组网建设。报告期内,公司航天市场稳定增长,产品应用场景更加丰富,在地面测试设备、火箭发动机、火箭遥测系统、发射车、发射箱等装备配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商业航天方面,公司市场开拓成绩突出,已与中科宇航、星河动力、东方空间、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等商业航天伙伴建立合作关系。
  航空领域,据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至2030年,中国包括战斗机、特种飞机以及运输机等在内的军用飞机采购需求约3280架。凭借多年行业配套积累,公司在新一代战机、无人机、运输机等机型的订单充足,交付有序。同时,国家为鼓励支持低空经济,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极大促进了行业发展,通用航空装备制造业是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不完全统计,到2023年底,我国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已经超过2300家,量产的无人机产品超过1000款,交付民用无人机超过317万架,通用航空制造业产值超过510亿元,同比增长近60%。公司加快产品研制,加强市场拓展力度,积极布局通用航空及低空经济领域。
  报告期内,工业品市场拓展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在轨道交通领域,伴随着铁路出行需求的显著提升以及高速动车组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公司产品配套需求显著增长;公司深度参与高铁动车组牵引、制动等关键系统的传感器国产化项目,为后续扩大市场规模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机械装备领域,面对日益紧张的国际能源形势,国内能源需求持续增长,针对智慧矿山和装备智能化带来的蓬勃需求,公司加大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不断丰富配套传感器的品种,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打下基础;在冶金领域,加强与宝武集团、建龙集团等龙头企业的合作,不断扩充设备健康监测相关产品品类,优化软件算法,提供完善的设备远程智能运维解决方案。
  产业链整合方面:
  报告期内,公司以自有资金参股南京凯奥思数据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与其合作,开发相关数据治理、特征提取、模型编辑等工具,快速提升软件及算法能力,完成相关工业传感器布局,丰富公司产品线,打造规模化工业传感器产业平台,增强公司在关键行业市场竞争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南京国鼎嘉诚混改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其投资项目均为航空航天、海工装备、电子信息、激光应用、微波制导、工业控制等领域的核心企业,对传感器产品有强烈的配套需求。通过此次投资,公司可依托投资机构的专业优势、平台优势及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进一步拓展公司业务领域。
  2024年1月,公司以自有资金设立全资子公司苏州紫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地人才、产业链及政策优势,聚焦传感器芯片及调理电路芯片的研制开发,同时推动研发成果向市场转化,为公司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2024年1月,公司以自有资金投资南京邦盛赢新二号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充分利用其在高科技投资领域的丰富经验,积极切入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实现公司产业链整合及效益回报。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一)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与服务包括各类压力、加速度、温湿度、位移等传感器,以及利用上述传感器与信号处理传输技术为客户提供传感器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属于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领域。公司深耕高端装备配套传感器行业,主要客户均为军工领域和民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大型央企集团,且已有多年的合作历史,具有长期合作基础,符合国家自主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相关要求。公司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工信厅、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工信局等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多项传感器研制项目;参与并圆满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北斗工程、空间站建设工程、商业航天等重点工程配套任务。公司密切跟踪行业发展的新技术、新产品,核心技术均已应用于主营业务,形成了较强的产品研发能力。
  (二)主要产品
  1、传感器
  公司的高可靠性传感器指满足国标、军标、宇航级标准等要求下,可在恶劣和严酷环境(如高温、低温、高冲击、强腐蚀性和复杂电磁环境等)下长期稳定工作的传感器。
  2、传感器网络系统
  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传感器网络系统主要由多种传感器、采集器、网关、中继器、控制器等硬件组成,同时嵌入了高华科技自主研发的系统软件。因此,传感器网络系统的销售形态为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具有实物销售形态。
  (二)主要经营模式
  1、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采购的原材料包括电子元器件、五金塑胶、感测元件以及与生产相关的试验筛选服务等。对于部分军用传感器的电子元器件筛选和试验,公司向外协厂商采购该等电子元器件的第三方检测服务。
  对于原材料供应商,公司通过对其资质、技术与规模等实力的筛选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有原材料采购需求时,公司在清单中选择供应商。同时,公司制定了《外部供方控制程序》,定期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并对其评分,将考核结果作为后续供应商的选拔标准。对于军品元器件筛选和试验的外协厂商,要求属于公司的合格供应商或客户认可的外部检测单位。
  采购流程:需求部门提出采购需求或者最低库存表,采购部门进行多方询价、议价,了解市场价格后择优确定供应商。审批后签订合同,采购部门收料后将物料送检,检验合格后入库。
  2、研发模式
  公司研发主要是针对新兴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主要任务包括技术评估、方案设计、设计评审、工艺专项研究等环节,由公司总体部、预研部、项目研发部、工艺部等部门负责执行。总体部负责对接新需求,对产品方案进行策划,组织立项,方案评审,分解产品设计要素并给出技术方案。预研部按照公司发展战略进行核心技术和前瞻性市场需求的研发。项目研发部根据总体部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产品的设计工作,适时组织设计讨论和评审,并交付产品设计图纸或软件程序等输出文件。工艺部根据产品方案和设计资料,进行产品工艺总方案的制定,组织工艺方案评审,把控产品设计的工艺性和可行性,并开展关键和特殊工艺研究及标准化工作。
  3、生产模式
  (1)工业传感器
  工业传感器的生产主要从生产订单为起点,可分为制定生产计划、原料采购、原料检验、生产领用、部件生产、整机调试、组装、综合测试、环境试验、检验包装等多个环节进行。
  (2)军用传感器
  军用传感器的生产流程与工业传感器相似,流程主要增加元器件外筛和委外试验。生产主要以生产订单为起点,包括投产、采购、原料检验、生产领用、部件生产、整机调试、组装、综合测试、环境试验、检验包装等。
  军用传感器的生产通常需进行外筛和委外试验,主要为外购电子元器件的第三方检测以及传感器完成组装后的委外试验。
  (3)传感器网络系统
  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生产以订单为起点,可分为外购原料、原料检验、传感器制作、中继器制作、网关制作、软件烧录、组网联调、测试、环境试验、检验包装等多个环节。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模式为直销,以“行业覆盖(军用)+地域覆盖(工业)”为主。
  客户主要为航天、航空、兵器、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能源等行业对高可靠性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系统有需求的各类公司和科研单位,公司内部设有专门的销售团队同客户进行及时接洽,直接参与客户的商务谈判或公开招标取得销售订单。
  定价模式方面,军品和工业品采用了不同的定价机制。军品采用军审定价、协议定价的方式进行定价。工业品根据目标市场容量、产品指标性能、行业竞争状况,并结合公司对利润率的要求综合定价。
  营销模式方面,公司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在重点客户集中区域设置办事处,及时了解市场动向与客户需求,提供针对性技术支持与售后服务。同时,销售团队与研发团队、质量团队建立联动沟通机制,以提高客户服务响应速度,进一步提升用户满意度。
  5、公司目前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变化趋势
  公司目前经营模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公司的发展战略、核心技术、财务指标等因素。外部因素包括国家产业政策、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竞争情况、供需发展情况、行业技术走势等。
  内部因素方面,公司将继续迎合传感器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国产化的发展趋势,围绕传感器芯片、ASIC调理电路、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相关产品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攻关核心技术,夯实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市场份额,保持财务结构合理稳定。外部因素方面,国家产业政策对于传感器产业将继续保持支持态度,行业技术水平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公司预计上述经营模式影响因素从长周期来看变化趋势是相对积极、稳定的,但也不排除外部因素短期内发生波动的情形。面对内外部因素的变化趋势,公司将积极响应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产业政策号召,根据情况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战略,构筑自身技术优势与技术壁垒,维护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良好合作关系,以期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优势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
  6、公司业务及其模式具有的创新性、独特性、创新内容及持续创新机制
  (1)创新性、独特性及创新内容
  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以技术研发驱动业务发展,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推动业务形成新的盈利增长点。公司以传感器芯片设计、封装设计、结构设计、软件设计、可靠性设计、网络系统设计为核心,进一步加速在MEMS传感芯片、ASIC调理电路芯片、仿真设计、无线传输等方面的研发投入,逐步形成以芯片、高可靠性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系统等多层次业务布局。
  公司客户对产品的抗强干扰、抗高过载、长期稳定性、低功耗、高实时等性能要求苛刻,公司高可靠性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系统能有效满足客户在严酷应用环境下的使用需求。
  报告期内,公司与中科宇航、星河动力、东方空间、零壹空间、星际荣耀等商业航天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助力加速航天技术的民用化和商业化进程,共同推动航天高新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承担“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铁牵引和制动系统控制状态检测传感器研制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实现国产化替代;完成噪声传感器研制工作,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航天发射等高噪声测量环境;完成活动发射平台健康管理系统研制配套,以缩短发射任务准备及维修保障时间,保证活动发射平台的健康状况。
  (2)持续创新机制
  公司坚持科技创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建立了一系列研发管理制度及数字化管理工具,包括产品开发流程、项目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创新奖励制度等,从制度层面保障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并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公司通过持续、高效的研究工作,落实内部研发项目、客户新产品需求、国家级及省级科研项目,提升了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水平,实现了产品的产业化,保证了公司研究成果与商业效益的转化。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39)中的“敏感元件及传感器制造”(C3983)。
  1、行业发展阶段
  (1)全球发展概况
  传感器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结构型传感器,它利用结构参量变化或由它们引起某种场的变化来反映被测量的大小和变化。
  第二代是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固体传感器,它利用某些材料自身的物理特性在被测量的作用下发生变化,从而将被测量转化为电信号或其他信号输出。
  第三代是2000年开始传感技术和产品的发展朝着具有感、知、联一体化功能的智能感知系统方向发展,传感器、通信芯片、微处理器、驱动程序、软件算法等有机结合,通过高度敏感的传感器实现多功能检测,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在线数据处理,基于无线网络实现感知测量系统的数据汇聚。
  (2)全球市场情况
  受益于汽车、工业自动化、医疗、环保、消费等领域的智能化、数字化市场需求的持续带动,为传感器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这些领域对传感器的需求量大,推动了传感器市场的快速扩张。
  (3)国内市场情况
  对于国内市场,随着国家政策支持、科技水平提升及战略新兴产业的兴起,近年来我国传感器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迅速提升。
  随着工业转型升级的历程不断推进,我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近年来实现显著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传感器市场规模行业已由2019年的2188.8亿元上涨至2022年的3096.9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2.26%,预计2024年可达到3732.7亿元。
  2、行业基本特点
  传感器行业是一个多学科融合、技术密集型行业,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船舶、汽车、消费电子、工业自动化、医疗健康、环境监测等领域,不同应用领域对传感器的要求和特点各不相同,传感器产业链包括芯片设计与制造、封装与测试、系统集成与应用等环节。
  3、行业的主要技术门槛
  传感器研发与设计需要机械、电子、材料、半导体等跨学科知识及技术。传感器芯片是核心部件,其设计和制造技术对传感器的性能和可靠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芯片封装需要确保外界激励的有效传递,考虑多物理量场共同作用下的激励作用对芯片的影响,并增强机械可靠性及抗干扰能力,其好坏将直接影响传感器的性能和可靠性;传感器采集到的信号需要进行处理,以提取有用信息,信号处理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传感器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总体而言,传感器行业的主要技术门槛包括芯片设计及制造技术、封测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以及应用领域专业知识等方面。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公司主要从事高可靠性传感器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主要产品包括压力、温湿度、加速度、位移传感器等,以及利用上述传感器与集成信号传输处理技术为客户提供传感器网络系统的解决方案。公司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多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工信部、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工信厅、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工信局等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多项传感器研制项目,核心产品具有技术先进性、高可靠性、高集成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兵器、轨道交通、机械装备等领域。
  随着国家推出传感器产业的相关促进政策,传感器国产化替代日趋明确,公司将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拓展商业航天、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市场空间,并开展深度合作。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驾驶、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下,传感器产品呈如下发展趋势:
  ①微型化
  随着下游应用领域的需求不断升级,对产品轻薄化拥有较高要求,传统传感器由于体积较大、功能不完善,导致应用领域受限,因此传感器中感测元件、转换元件和调理电路的尺寸正在从毫米级步入微米甚至纳米级,不断缩小产品尺寸是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②低功耗
  传感器多为非电量向电量的转化,工作时离不开电源,在野外现场或远离电网的地方,往往用电池或太阳能供电,研制低功耗的传感器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既节省能源,又能提高系统寿命。
  ③集成化
  在传感器下游的应用领域中,随着设备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所需测量的变量也日益增多,搭载的传感器数量亦随之增多。通过多传感器的集成化,能够把不同功能、不同敏感方向或致动方向的多个传感器或执行器集成于一体,或形成微传感器阵列、微执行器阵列,甚至把多种功能的器件集成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微系统,这将实现不同参数的同时测量,实现综合检测,也能节约内部空间。
  ④无线化
  传统传感器的通信多采取有线方式,由于其现场安装需要布线,使得施工成本提高,从而制约了传感器的部署。因此,传感器的无线化是未来发展趋势,通过省去现场安装布线的环节,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及施工难度。
  ⑤网络化
  网络化是传感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优势正在逐步显现出来。通过有线传输或无线通讯技术,将大量单体传感器进行集成,传感器将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和实时数据交换,使测控系统进行自动信息处理以及远距离实时在线测量成为可能。通过网络化,新一代智能传感器将结合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完善物联网的功能,具有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
  ⑥智能化
  传感器智能化是指将传感器与智能算法结合起来,使其能够自主学习、自主控制和自主决策,以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公司以市场及客户需求为导向,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加快技术攻关,在传感器芯片、传感器、传感器网络系统等方面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并对主要核心技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截至报告期末,高华科技及子公司已取得知识产权92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5项。
  公司作为起草单位参与编制了《MEMS压阻式压力敏感器件性能试验方法》(GB/T42191-2023)、《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术语》(GB/T26111-2023)等国家技术标准。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课题任务单位承担了“时速350公里及以上高铁牵引和制动系统控制状态检测传感器研制及应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公司自研的扩散硅MEMS压力芯片、SOI压力芯片已实现量产,完成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测高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浓度传感器、噪声传感器、活动发射平台健康管理系统等项目研制。针对运载火箭无缆化需求,完成新一代无线传感网络系统的优化迭代。报告期内,新增知识产权专利申请14项,其中已获取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3.研发投入情况表
  研发投入总额较上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2023年研发投入总额为4,973.89万元,同比增长38.03%。主要是公司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新增招聘研发人员,增加研发立项,导致研发投入总额增加。
  4.在研项目情况
  5.研发人员情况
  6.其他说明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优势
  公司所在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客户需求多样,企业的发展需要较强的研发实力和技术积累,需要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都具备很强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公司现有研发团队拥有丰富的技术研发经验,已积累多项核心技术并在国内传感器行业形成明显技术优势。目前公司在芯片设计、传感器设计、封装与测试、传感器网络系统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可满足针对不同使用环境的需求。截至报告期末,高华科技及子公司共拥有知识产权92项,其中发明专利41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5项;公司作为起草单位参与编制了《MEMS压阻式压力敏感器件性能试验方法》(GB/T42191-2023)、《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术语》(GB/T26111-2023)等国家技术标准。
  公司多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工信部、江苏省科技厅、江苏省工信厅、南京市科技局、南京市工信局等各部委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多项传感器研制项目。2012年,公司获载人航天任务天宫一号神舟八号成功对接贡献奖、载人航天任务天宫一号神舟九号成功对接感谢证书、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荣誉证书;2014年,公司MEMS加速度传感器经批准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016年,公司获长征五号首飞成功感谢信;2017年,公司获长征七号运载天舟一号成功发射感谢证书;2018年,“高可靠性MEMS压力传感器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年,公司被评选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突出贡献单位,获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感谢信;2020年,公司获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感谢信;2022年,公司获得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感谢信;2023年,公司获得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圆满完成我国空间站建设任务感谢信、长征二号F遥十七火箭发射成功感谢信。
  拓展传感器网络系统业务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公司在低功耗、高精度、高实时、多物理量的传感器网络系统研发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形成了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非实时传感器网络系统平台、发动机状态智能传感监测系统、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分析系统、活动发射平台健康管理系统等产品,为公司进一步拓展业务和推广产品奠定领先优势。
  2、客户资源优势
  由于传感器产品需要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对配套产品的安全可靠性要求严格。通过配套定型,客户会形成一定的技术及产品依赖,产生较强的市场粘性。得益于多年的市场布局、用户积累和产品口碑,公司拥有优质的客户资源,终端客户主要为央企集团下属单位及大型工业企业集团。
  3、质量控制优势
  公司深刻理解客户对产品质量要求,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理念,以打造高可靠性、高质量的产品为目标,按照军工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以产品研发、生产、检验等过程控制为抓手,将高可靠性作为产品研发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把控方向。
  质量管理体系方面,公司已将国军标质量管理体系嵌入了公司日常的工作流程中,严格执行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监督和持续改进,建立全面的研发质量管理、供应商管理、技术状态管理、质量追溯管理等质量管理体系。2023年,公司取得软件能力等级质量认证。
  设计可靠性方面,公司研发流程符合国军标体系研发管理过程。认真做好项目策划和立项评审,明确研发各阶段的工作目标、控制措施和过程输入输出要求;研发过程中进行设计输出评审和产品验证,严格项目技术状态的管理。公司设立专门机构监督项目的研发过程,保证产品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稳定性、制造工艺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制造可靠性方面,公司有完善的生产管理制度和精益化生产管理规定,生产部门制定生产计划和作业流程,均衡生产,严格按照工艺操作规程执行。生产过程有较为先进的生产线,包括自动电装、点胶、装配、测试等各种设备,有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生产过程中洁净度、防静电和温湿度控制等生产环境符合产品生产要求。
  检验可靠性方面,质量部门严格执行检验管理制度和产品检验标准,检验记录及时、准确并保存完好。公司具有扫描电镜、温冲试验箱、传感器寿命试验机等多种设备以及多台套热学、力学试验设备,测试内容覆盖全面,自动化程度高,可以满足产品高可靠性要求。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一)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主要产品为定制化程度较高的产品,保持竞争优势需要公司不断提升技术先进性、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以跟上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公司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否成功将直接影响产品竞争力和公司的市场地位。
  若公司未能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趋势、重大研发项目未能如期取得突破、前期的研发投入无法实现相应效益,以及新产品未能获得中标或入选或未能通过鉴定、研发产品所配套的系统未能通过鉴定或者自主研发产品未能成功,则可能导致公司逐步失去竞争优势,导致公司新产品无法实现批量销售,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可能无法收回,对公司未来业绩的持续增长产生重大不利影响,进而影响公司核心竞争力。
  (二)研发人员流失或不足的风险
  传感器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壁垒较高。公司在经营过程中聚焦于产品的研发设计环节,需要依靠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对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持续迭代演进。在未来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若公司核心技术人员大量流失,且公司未能及时补充合适的替代者,将导致公司的人才队伍建设落后于业务发展的要求,削弱公司的竞争力,并对公司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工作依赖于专业的人才团队和核心技术人员。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增长,产品坚持多品种、高性能的发展方向,公司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如果公司不能组建起与业务快速发展相匹配的专业研发团队,将对公司产品技术的持续创新造成不利影响。
  (三)核心技术泄露的风险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核心技术优势以及持续研发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公司保持技术领先和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公司拥有包括芯片设计、传感器设计、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在内的多项核心技术,为保护核心技术,公司通过与核心技术人员签订相关协议、规范研发过程管理、申请专利等保护措施防止核心技术泄露,但上述措施并不能完全保证核心技术不会泄露。若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因核心技术信息保管不善、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等原因导致核心技术泄露,将对公司业务发展和研发进程造成不利影响。
  (四)知识产权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公司拥有41项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设计专利及5项软件著作权。公司主要依赖于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律规定以及与员工之间签署的保密协议等维护公司的知识产权。如果未来出现公司知识产权被竞争对手或第三方侵犯、恶意诉讼、核心技术泄密等情形,即使公司借助法律程序寻求保护和支持,仍需为此付出人力、物力及时间成本,可能导致公司商业利益受到损害,并对公司正常生产经营和产品研发等产生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一)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名客户销售额23,128.28万元,占年度销售总额67.80%,下游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由于公司主要客户为大型央企集团,集团客户下属多家子公司向公司采购,导致集团合并口径交易金额较大。集团各下属子公司采购履行独立的决策程序,不属于集团集中采购,因此不存在对单一客户严重依赖的情况。按照行业惯例,通常主要客户的供应商更换流程复杂且可能性较低。未来随公司客户数量的不断增加,预计客户集中度将有所下降。如果公司在新业务领域开拓、新产品研发等方面进展不顺利,或现有客户需求大幅下降、采购策略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则较高的客户集中度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若公司新客户拓展工作进展低于预期,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面临着客户拓展失败的风险。
  (二)产品暂定价格与最终审定价格差异导致业绩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以合同暂定价确认收入的金额为16,445.82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48.20%。上述产品的最终用户为军方,该等产品的销售价格由军方严格按照军品定价的相关规定进行审价确定。由于军方对部分产品的价格批复周期较长,针对尚未审价确定的产品,供销双方按照合同暂定价格结算,在军方审价后进行调整,上述情形属于军工行业惯例。因此公司部分军品暂定价格与最终审定价格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及业绩波动的风险。
  (五)财务风险
  (一)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导致的坏账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公司应收账款规模不断增加。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29,033.43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5.00%。公司军品业务主要客户为军工集团下属单位、科研院所等,回款手续较为复杂、流程较慢,虽然上述企业信用状况良好,但可能会导致应收账款余额增加。公司已根据会计准则的规定对应收账款计提了充分的坏账准备,但公司应收账款规模随营业收入增长而增加,如果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或者客户自身发生重大经营困难,公司将面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的风险。
  (二)存货跌价风险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14,911.82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7.70%。公司存货主要由原材料、在产品、库存商品等构成。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定制化程度较高,生产流程较为复杂,为应对持续增长的订单需求,公司根据生产周期推算备货周期并进行相应的备货,导致各类存货规模均有所增长。报告期末,公司按照存货跌价计提政策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司存货金额较高,一方面对公司流动资金占用较大,导致一定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如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可能出现存货跌价减值的风险。
  (三)毛利率波动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业务规模扩张较快,导致毛利率存在一定波动。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综合毛利率为56.37%,公司凭借产品品质和技术优势,报告期内销售规模不断提升,主营业务毛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报告期内,各类型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产品毛利率受军民品收入结构、原材料采购价格、生产阶段、国家政策、行业竞争情况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存在一定波动,未来若毛利率影响因素出现较大不利变化,公司的毛利率可能存在下滑的风险。
  (四)政府补助变化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金额为1,154.34万元,占营业利润的比例为10.91%。公司享有的政府补助主要为科技项目拨款和政府补贴款,主要系国家和地方政府对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和传感器研发生产项目的专项资金支持。如果未来相关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公司无法继续享有政府补助,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的利润水平。
  (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54.39万元。随着经营规模和研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营运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若持续为负,则可能导致公司出现流动性风险。
  (六)行业风险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传感器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同时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公司主营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若公司不能增强技术储备、提高经营规模、增强资本实力,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和及时调整竞争策略,则难以继续保持市场竞争力,导致公司市场竞争地位削弱、产品毛利率降低并进而出现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七)宏观环境风险
  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复杂,且公司所处行业与国家宏观经济以及政策有着密切联系,国际形势变化、国民经济发展的周期波动、国家行业发展方向、国家行业政策等方面变化,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造成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和宏观经济情况,持续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充分利用公司优势,积极拓展业务,确保公司经营稳健发展。
  (八)存托凭证相关风险
  (九)其他重大风险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41,171,883.85元,同比增加23.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6,342,082.30元,同比增加18.7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0,323,258.47元,同比增加4.00%。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主要来自于高可靠性传感器及传感网络系统的业务增长,公司在航天、航空、轨道交通、机械装备、冶金等领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请“第三节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二(三)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致力于成为传感器行业的引领者,坚持“军品+民品两翼齐飞,器件+系统协同递进”的战略指导方向,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性能,加大研发投入,引进高端人才,推动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在市场开拓方面,公司将加强与现有客户合作,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增加客户粘性,同时,也将积极布局商业航天、人工智能、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传感器产品,提高市场份额。
  在人才建设方面,公司将拓展人才引进渠道,增强对人才的培养。公司将加大外部人才的引进力度,在技术、市场、质量、制造、供应等方面引入相关专家,以满足公司发展战略的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手段,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完善人才梯队计划,加强人才培训体系,更好地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核心技术方面,公司将持续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充分发挥已有技术优势和行业经验,密切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发展方向,提升现有技术水平,持续改进产品性能。公司将紧密围绕现有核心技术,结合市场需求,不断丰富产品种类,发掘新的增长点,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以此拓展公司业务,实现产品线布局多样化。
  在产能建设方面,公司在报告期内成功上市,流动资金充足,正常推进募投项目建设,通过模块化设计、数字化制造,使公司进一步提高迅速完成客户订单的能力,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公司在流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考虑通过并购、投资、合作等方式进行产业链整合,包括芯片及传感器设计、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及横向发展,形成产业联盟,共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围绕战略发展方向,持续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抓住“智改数转”及国产化等政策机遇,稳步推进业务市场拓展、募投项目建设、人才团队建设、ESG战略规划、产业并购投资等相关工作,具体如下:
  1、拓展各业务领域市场,支撑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公司将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为导向,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把握市场机遇,明锐洞察客户需求,加强与既有客户合作,积极布局新能源、商业航天、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领域,依托技术研发创新、专业服务、规模化定制等优势,为客户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及解决方案,实现公司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2、加快募投项目建设,推动新产品开发及产能提升
  公司将积极推进募投项目建设,提升产能、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扩充产品类型和制造规模,巩固并提升公司在行业的市场领先地位。
  3、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公司将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持续引进传感器及传感器网络系统的高素质人才,形成高质量的人才梯队,巩固和提高行业竞争优势。公司将不断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公司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活动,以企业文化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增强公司凝聚力,提升员工满意度。
  4、启动ESG战略规划,助力可持续性发展
  公司将启动ESG战略规划项目,着眼企业未来3-5年的发展,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各方面出发,让ESG融入到企业文化中,提高员工、客户、股东等各相关方的满意度,打造企业品牌效应,助力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5、积极开展投资并购,发挥产业协同效应
  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与公司实力增强,将按照总体规划和业务发展战略,本着对股东有利、对公司发展有利的基本原则,围绕公司的核心业务,适时、稳妥地实施合作开发、兼并收购国内产业相关度较高的企业,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实施技术、市场资源的战略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业务扩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