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自动化主控设备、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自动化仪表的开发、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自动化工程和网络工程项目集成、技术咨询;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计算机、电子设备和应用软件的开发、生产、销售及维修;安全仪表系统的销售及技术服务。

  • 产品类型:

    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仪器仪表及全生命周期专业服务

  • 产品名称:

    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i-OMC) 、 集散控制系统(DCS) 、 安全仪表系统(SIS) 、 网络化混合控制系统 、 机组控制系统(CCS) 、 基础软件 、 生产管控类软件 、 安全环保类软件 、 供应链管理类软件 、 资产管理类软件 、 能源管理类软件 、 测量仪表产品线 、 智能控制阀产品线 、 智能柜产品线 、 分析仪产品线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制造;工业自动控制系统装置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开发;信息安全设备制造;信息安全设备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技术进出口;货物进出口;仪器仪表制造;仪器仪表销售;智能仪器仪表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建设工程设计;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09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0-06-30 2019-12-31 2018-12-31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202.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112.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8.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27.00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55.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496.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379.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外观设计专利(个) 7.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个) 26.00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个) 84.00 - - - -
用户数:新增客户(户) - 4000.00 - - -
业务收入:S2B业务(元) - 8.74亿 - - -
合同金额:境外(元) - 5.18亿 - - -
控制系统产量(块) - - 34.46万 77.45万 68.21万
控制系统出库量(块) - - 33.96万 78.12万 67.23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3.3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5.46%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
  • 鲁北万润智慧能源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5.59亿 6.49%
客户二
3.21亿 3.73%
客户三
1.59亿 1.84%
山东裕龙石化有限公司
1.57亿 1.82%
鲁北万润智慧能源科技(山东)有限公司
1.36亿 1.5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6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9.48%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32亿 2.69%
供应商二
1.04亿 2.11%
供应商三
9625.68万 1.97%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6856.57万 1.40%
供应商五
6432.55万 1.3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6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48%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3.98亿 6.00%
客户二
2.24亿 3.39%
客户三
1.98亿 3.00%
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7315.12万 1.10%
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6585.65万 0.9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6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3.00%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87亿 4.33%
供应商二
1.55亿 3.59%
供应商三
9227.24万 2.13%
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6448.12万 1.49%
供应商五
6312.31万 1.4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5.81%
  • 客户一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 客户三
  •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 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4.37亿 9.6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1.04亿 2.31%
客户三
7819.05万 1.73%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5664.80万 1.25%
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3787.82万 0.8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0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2.05%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倍加福(北京)过程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45亿 4.37%
供应商二
8848.85万 2.67%
供应商三
7489.78万 2.26%
供应商四
5206.51万 1.57%
倍加福(北京)过程自动化控制设备有限公司
3923.29万 1.1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0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2.73%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2.68亿 8.49%
客户二
3620.71万 1.15%
客户三
3330.89万 1.05%
客户四
3312.56万 1.05%
客户五
3123.57万 0.9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10%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9675.53万 4.89%
供应商二
8906.06万 4.50%
供应商三
5554.76万 2.81%
供应商四
2881.16万 1.46%
供应商五
2852.74万 1.4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5.15%
  • 中石化国际事业宁波有限公司
  •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 句容宁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中石化国际事业宁波有限公司
8885.43万 7.33%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3287.54万 2.71%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546.69万 2.10%
句容宁武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1884.07万 1.55%
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768.17万 1.4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2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4.92%
  • 戴尔(中国)有限公司
  • 深圳市博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 杭州东盛五金电器有限公司
  • 沈阳英迪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江苏空间新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戴尔(中国)有限公司
3621.28万 4.27%
深圳市博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
2977.28万 3.51%
杭州东盛五金电器有限公司
2141.01万 2.53%
沈阳英迪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2095.60万 2.47%
江苏空间新盛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804.04万 2.1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缘政治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  2023年是风险挑战和战略机遇并存的一年,公司迎着全球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及双碳战略的新发展机遇,积极构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技术革新,深耕行业,布局全球,深入参与全球先进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重点耕耘AI+数据领域的产品及技术。在公司中长期战略的引领下,在经营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迎难而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公司的经营呈现...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世界经济发展不均衡,地缘政治问题频发,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国内经济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
  2023年是风险挑战和战略机遇并存的一年,公司迎着全球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浪潮,积极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数字中国建设及双碳战略的新发展机遇,积极构建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引导技术革新,深耕行业,布局全球,深入参与全球先进制造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重点耕耘AI+数据领域的产品及技术。在公司中长期战略的引领下,在经营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迎难而上,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公司的经营呈现出巨大的韧性和潜力
  1、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度,公司持续深化和落实中期发展战略,全面融合前沿技术和创新理念,创造性提出流程工业智能工厂新模式:“1个工厂操作系统+2个自动化(PA生产过程自动化+BA企业运营自动化)+N个工业APP”,实施应用了4000多套,引领了智能工厂建设的行业新标准。匠心打造核心产品技术,赋能行业客户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多款产品市场占有率常年稳居首位,并不断扩大领先优势。根据睿工业统计,2023年度公司核心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7.8%,连续十三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公司核心产品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占有率33.7%,连续两年蝉联国内SI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公司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28.2%,连续五年蝉联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制造执行系统(MES)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20.7%,连续两年蝉联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名;操作员培训仿真系统(OTS)国内市场占有率14%,首次位居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报告期内,公司深耕流程工业,牢牢把握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大趋势,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布局人工智能(AI)技术、大数据技术、机器人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构建“AI+数据”核心技术;全面升级“5S店+S2B平台”一站式工业服务新模式,从全国走向全球,设立海外多家5S店,将公司服务模式创新复制到全球范围;进一步加快全球市场扩张,加强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突破海外多个高端客户,海外业务翻倍增长;深入搭建内部流程型平台化组织结构,全面推进公司数字化变革,启动全域数据治理,打造AI+数字化驱动的组织流程,实现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进一步下降,公司运营效率、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61,991.0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176.3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0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94,749.3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72%;
  2、经营情况分析
  (1)加大创新技术研发投入,构建“AI+数据”核心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研发费用90,780.70万元,同比增长31.1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53%。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体系的建设,通过深化集成产品开发体系(IPD),聚焦市场需求与技术创新,加快对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缩短新产品的上市周期,推动技术研发和应用迭代。重视研发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入国内外顶级研发人才,为公司产品创新奠定牢固的人才基础,研发人员为2,21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4.28%,同比增加6.07%。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扎实的工业数据基础,在工业AI领域进行全方位探索,利用最新AI技术对公司产品技术进行重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公司突破了流程工业基于强化学习与自然语言大模型的应用技术、面向流程工业的边缘智能视觉检测控制器和算法技术、基于大语言模型和AI智体的企业运营应用技术等核心技术,深度赋能客户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公司深度洞察流程工业客户核心需求,基于深厚的产业实践和技术沉淀,2023年全新发布了新一代设备智能感知平台(PRIDE)、迭代升级发布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OMC 2.0)及流程工业过程模拟与设计平台(APEX 2.0),进一步夯实产品与技术核心竞争力。PRIDE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湖、AI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协助用户对全厂设备对象进行全面智能感知与精准预测,为设备全生命周期预防预知的智能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在“1+2+N”智能工厂新架构下,基于OMC2.0、APEX 2.0、PRIDE将流程工业生产运行、工艺、设备、安全、环保、质量、运营管理等数据要素深度融合,助力流程工业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自主运行和卓越运营,实现“安全、质量、低碳、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推进三大板块战略布局,突破国际市场新领域
  ①矢志前行引领国内高端智能制造
  报告期内,国内重点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发展,公司国内市场营销表现较好,公司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高端客户、大项目不断突破,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国内销售收入同比上升29.54%。公司累计建设完成179家5S店(含海外),覆盖全国643家化工园区,不断深化5S店的卓越运营能力体系建设,通过多种激励方式激活5S店经营活力,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安全、高效、便捷”的专业服务,建立领先的服务模式竞争力。S2B业务方面,公司全面部署线上+线下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智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扩展物流网络建设及流程精细化管理,2023年已突破多家集团型标杆客户,同步推进250多家大型客户的联储联备合作,无缝衔接客户采购系统,助力客户数字化采购转型。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已覆盖流程工业领域客户超过3万家,客户覆盖率进一步上升。
  报告期内,公司致力于行业纵深的拓展,充分运用近30年的行业积累和Know-how,为客户提供独特而有效的策略和高价值解决方案,打造众多的“1+2+N”智能工厂行业标杆并复制推广,引领行业发展。在石化、化工等传统优势行业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在煤炭、油气、风光制氢、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等行业,与头部企业共同打造了数字化、智能化标杆项目,扩大行业影响力,提升行业市场份额。2023年,冶金、能源、石化、化工行业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冶金行业收入增长62.87%,能源行业收入增长34.70%,石化行业收入增长28.95%,化工行业收入增长23.70%,为公司业绩稳健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②放眼全球推动海外业务持续突破
  2023年是公司国际化业务的破局之年,公司凭借领先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能力及解决方案技术水平,在海外市场实现了重大突破,新签海外合同近10亿元。当前,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人工智能都已成为全球多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公司着力部署东南亚、中东、中亚、欧洲、美洲、日本等地区,在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设立子公司,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23年,公司中标沙特阿美控股企业、全球最大单体船厂沙特国际海事工业(IMI)数字化标杆项目,赋能客户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并以此为契机与沙特阿美和IMI展开全方位深度合作;此外,公司还取得了科威特石油公司以及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控制系统及仪器仪表项目、Indorama集团数字化管理项目、亚洲最大纸业集团印度尼西亚金光纸业智能化工业软件项目、新加坡丰益国际集团数字化项目等海外高端项目突破。公司正在积极寻求全球行业高端产品及技术供应商合作落地,不断拓展国际化生态圈及全球化布局运营能力。2023年4月,公司成功发行GDR并在瑞士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标志着公司打开了国际融资渠道,这将进一步助力公司海外业务布局,公司全球化战略进入全新阶段。
  ③数字赋能新兴商业机会助力长远发展
  公司依托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长期积累的优势,以客户为中心开辟新行业、新赛道,以最短路线、最快速度、最优方案服务客户。报告期内公司开拓了机器人、新能源电池、风光制氢、智慧实验室、智慧煤矿、智慧园区、白酒等新业务领域,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培育,各新赛道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部分业务已从孵化阶段快速进入到高速成长阶段。2023年新能源电池业务实现收入6.34亿,同比增长463.06%,成为公司业务增长点之一;智慧煤矿业务实现0到1的突破,联手山西金能段王煤业和鹏飞集团打造行业突破性标杆应用;机器人业务高起点发展,成功获得中海油、华谊集团、沙特阿美等全球高端用户的订单,发展潜力巨大。此外,2023年公司完成了对荷兰Hobré公司的收购,并获得在中国市场的首个高端分析仪订单突破,进一步完善了公司在高端仪器仪表领域的产品谱系;投资入股北京达美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培慕科技有限公司、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扩大产业协同、助力多元生态融合发展。公司还将继续坚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顺应国家的技术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储能、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取和公司战略目标相契合的方向,继续坚持从技术、产品、市场、产业链等多方面入手,形成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持续打造公司未来发展的新业务新增长点。
  (3)全方位建设数字化运营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公司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变革,围绕“揭开运营迷雾,揭开市场迷雾”的目标,以4A架构(即BA业务架构、DA数字架构、TA技术架构和AA应用架构)全局视角完成数字化转型规划,打造数字化组织及流程,推进LTC、IPD、ISC、财经、HRM等领域的62个数字化项目落地,实现卓越的组织运营。公司运营管理能力不断深化,管理效率不断提升,管理费用率为5.22%,同比下降0.48个百分点,销售费用率为9.15%,同比下降0.25个百分点,存货周转率为1.50,同比大幅提升。报告期内,数字化转型成功转化合同金额近亿元,降本数千万元,净增了300多个数字化人,实现人效大幅提升。
  2024年,公司将继续抓住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夯实“1+2+N”智能工厂新模式,构建“4大数据基座+1个智能引擎”——设备基座(PRIDE)、运行基座(OMC)、质量基座(Q-Lab)和模拟基座(APEX)4大数据基座和叠加基于工业大模型打造的智能引擎,强化“AI+数据”核心竞争力,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与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客户提供AI+安全、AI+质量、AI+效益、AI+低碳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践行公司“让工业更智能,让生活更轻松”的使命和愿景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经营模式、行业情况及研发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主要产品或服务情况
  1、主要业务
  公司遵循“让工业更智能,让生活更轻松”的愿景&使命,坚持自主创新,聚焦流程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需求,以创新技术的核心驱动、前沿产品的关键支撑、核心业务的流程重塑、工作模式的升级革新,全面助力流程工业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ProcessAutomation,PA)和企业运营自动化(BusinessAutomation,BA),赋能企业工厂向智能自主运行、卓越运营的未来工厂跃升转变。为此,公司面向工业3.0+工业4.0全力构建“1+2+N”智能工厂新架构,构建4大数据基座+1个智能引擎,4大数据基座包括设备基座(PRIDE)、运行基座(OMC)、质量基座(Q-Lab)和模拟基座(APEX),基于工业多源数据进行融合训练,建立流程工业高泛化、高可靠的智能引擎,构建AI+数据核心竞争力,将数据价值最大化,定义和重塑流程工业新形态,引领流程工业加速“智变”,支撑流程工业在转型升级中的重大行业需求,实现“安全、质量、低碳、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深入构建5S线下门店+S2B线上平台的一站式工业服务新模式,5S线下门店为客户提供贴近用户的工业领域端到端、门对门专业服务。公司将强化5S店的运营能力体系建设,提升店长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理解客户的需求,做好客户画像。公司S2B数智化服务平台基于1个智慧中枢(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3种创新业务“数智商城”、“数智解决方案”、“数智服务”,为客户提供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工业品、技术与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智供应链体系,打造工业服务新模式。S2B平台也在加快向海外进行推广,为国内外客户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实现降本增效。
  2、主要产品及服务情况
  公司全面推进产品整合与升级,围绕流程工业智能工厂高质量生产与智慧运营需求,贯穿企业全领域数据资源系统(DataResourceSystem,DRS)以及多层纵深的工业信息安全系统(Industry CyberSecurity System,ICSS),形成生产过程自动化(PA)及企业运营自动化(BA)两大产品体系。
  生产过程自动化(PA)是指面向工厂从原料到产品的全生产过程,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运行、信息、自动化等技术融合创新,在仪器仪表、控制系统产品基础上,发展出智能自主运行系统(IntelligentOperationManagement&Control,OMC)、安全优先系统(Safety-PrioritySystem,SPS)、质量提升系统(QualityImprovementSystem,QIS)、节能与低碳系统(Energy-saving&Low-CarbonSystem,ELC)、设备健康监控系统(EquipmentHealthSupervisorySystem,EHS)五大工业软件产品与服务,实现生产过程的安全、平稳、高效、低碳。
  企业运营自动化(BA)是指面向企业运营,利用AI、大数据、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及管理创新,实现数智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卓越运营,包含五大系统:产品研发管理及工艺设计系统(Research&DesignSystem,R&DS)、生产运营系统(ProductionOperationSystem,POS)、供应链管理系统(Supply-chainManagementSystem,SMS)、销售与服务系统(Sales&Service System,SSS)、支撑与保障系统(Support&Guarantee System,SGS)。
  2.1控制系统产品家族2.1.1智能自主运行系统(OperationManagement&Control,OMC)智能自主运行系统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核心基础子系统,融合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技术,实现生产装置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操作、智能优化和智能运维,满足全流程过程控制、安全控制、机组控制、逻辑控制以及工艺操作、运行管理等功能需求。OMC系统根据行业实际应用和客户反馈,聚焦客户痛点,融合大量创新技术,体现极致互联、虚实智控、全域优化三大新特性。
  非常清晰地定义了自主运行的本质和实现路径,系统面对外部需求干扰实现自主响应,面对内部操作运行实现自主管理:
  1)极致互联,分布式节省初期投资;
  2)虚实智控,数字化沉淀经验改进工艺;
  3)全域优化,智能化提升运行效益。中控OMC基于工业大数据、机理模型和机器学习等多领域技术,结合工业Know-how开展生产全要素的全天候评估,随时掌握生产装置关键参数,挖掘装置生产运行潜能。通过跨装置协同,达到区域装置间的物料及能量平衡,将生产效益提升从单装置扩大到多装置区域。此外针对异常事件,提供智能识别和处理预案,最终实现全厂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
  2.1.2安全仪表系统(SafetyInstrumentedSystem,SIS)中控安全仪表系统(TCS-900&TCS-500),是中控技术面向流程工业的ESD、F&GS、GDS、BMS、HIPPS等应用场景自主研发的工业控制系统,针对不同工艺装置规模以及基础投资建设要求,提供安全性与经济性最佳平衡的产品组合解决方案,保障企业的关键设备及高价值工艺的安全运行,降低人员生命安全风险。中控安全仪表系统具备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可用性的三高特性。
  1)高安全性:功能安全等级SIL3、安全架构2*2oo3D、故障诊断覆盖率大于99%、信息安全IEC 62443SL1、信创国产化;
  2)高可靠性:EMC标准4A级、G3防腐/CE/船级社认证、最高海拔4000米、工作温度(-20~70)摄氏度、工作湿度(5%~95%)RH,无冷凝;
  3)高可用性:DCS组态监控一体化、双工作全冗余、可在线扩容、可用率达99.999~99.9999%,故障容错裕度3-3-2-2-0。
  2.1.3压缩机组控制系统(CoordinationControlSystem,CCS)中控压缩机控制系统(T9100&T5100)是中控技术面向石化、化工行业易燃易爆高风险区域的压缩机控制与保护应用场景,针对离心式、轴流式等压缩机机型,自主开发的专业应用型压缩机控制系统产品组合解决方案。系统采用国际先进的压缩机控制算法技术,包括防喘振控制、性能控制、调速控制、抽汽控制等机组优化控制技术,助力用户实现安全生产与节能降耗,提升企业智能化运行水平。中控压缩机控制系统具备SIL3级硬件平台、先进控制技术、一体化部署以及操作优化四大技术特点。
  1)SIL3级硬件平台:基于三重化冗余容错(TMR)安全控制系统,功能安全等级SIL3,工业EMC标准4A级等特性,最大程度满足用户对生产安全性与可用性的要求。
  2)先进控制技术:自主研发的国际先进机组控制技术,基于无量纲防喘振坐标系,通过执行多种形式的控制与保护组合策略、多回路协调控制与解耦控制、满足机组串并联复杂控制需求,实现全自动与高效节能运行。
  3)一体化部署:可与中控DCS系统、SIS系统进行一体化无缝连接与集成,方便用户实现全厂工艺流程一体化管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障质量;
  4):全自动控制与优化:实现一键启停机和自动加卸载,全程无需手动干预,真正实现全自动控制,控制能耗降低10%,工艺波动降低15%以上。
  2.1.4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LogicController,PLC)中控技术(GCS)通过深耕流程和机械控制领域,推出了面向不同需求的GCS-G和GCS-M系列产品。GCS-G系列面向中大规模分布式测控领域,提供满足长工艺流程对控制系统提出的高可靠、冗余安全和网络化的解决方案;GCS-M系列专注于智能装备领域,提供高速、高精度的复杂控制方案。两者相辅相成,为客户提供大规模监控,同时提供关键核心装备的极致控制。
  GCS-G网络化混合控制系列包括G5中大型混合控制系列和G3分布式RTU系列。G5系列具备全冗余、高可靠性、网络化、完全自主可控等优势,同时具有符合SIL3安全等级的G5ProSafety系统;G3系列满足高密度和分布式的应用需求,且可作为G5系列控制器的远程IO站进行混合应用。GCS-G系列已广泛应用于油气管道、轨道交通、市政水务、水利水电、核电电力等场景。
  GCS-M系列充分发挥其高性能、高精度、高可靠的特点,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集成多种复杂机械控制功能和多种通信协议,可应对风机、包装机械、冶金装备、建材高速产线等专业装备。
  并且可以搭载机器视觉算法,为工业加装“AI眼睛”。
  2.2仪器仪表产品家族仪器仪表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但国产化率仍低,对外依赖高。近年来,随着科技自立自强步伐加快,中控技术致力于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国产替代。中控技术仪器仪表业务板块涵盖多个产品线,为客户创造价值。
  2.3.工业软件产品与服务2.3.1数据资源系统(DataResourceSystem,DRS)数据资源系统包含一站式数据中心建设、企业级指标中心建设、全域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与流通保障四个方面。通过提供全方位的数据管理和利用服务,旨在帮助客户完善数据基础设施、提高数据质量、最大化数据价值,并确保数据安全和有效流通,从而推动商业决策的有效性和组织绩效的提升。
  2.3.2工业信息安全系统(IndustryCyberSecuritySystem,ICSS)工业信息安全系统包括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工业信息系统安全和安全运维服务等多方面产品和技术,公司自主研发了主机安全卫士、工控防火墙、工控安全管理平台、工控安全隔离网关、全网诊断软件、工控网络安全监测审计系统等一系列安全防护产品,打造了智能工厂工业信息安全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包括数据安全、主机安全、网络安全、内建安全、应急容灾等核心功能的“全方位、多维度”安全技术体系,提供网络安全评估、网络安全运维、等保建设咨询等覆盖工业网络全生命周期安全服务,助力提升客户企业对生产控制的恶意程序防护、信息事故溯源、容灾备份、安全运维等能力,协助企业实现法规、标准、政策的合规性等级保护建设。中控技术工业信息安全依托在流程行业的持续深耕,紧密结合控制系统,构建了中控工业信息安全三级运营防护体系,从内到外构成自主可控的多层次“内建安全(固)、纵深防御(防)、安全运维(管)”技术体系。有效提高工业现场的安全防护能力,方案相对比较容易落地,切合相关行业业务场景,具有较高的可推广性。
  2.3.3设备健康系统(EquipmentHealthSystem,EHS)作为流程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中控技术在设备智能化管理领域深耕多年,已经为客户提供了诸多设备智能化软件,如智能设备管理软件IDM、智能仪控管理软件ISDM、全设备资产健康管理软件FAHM、设备管理软件EAM、机组状态监测与诊断软件MP3000以及控制系统完整性软件等,这些软件的应用为客户创造了独特价值。在此之上,中控技术于2023年发布了全设备智能感知平台PRIDE(PerceptionofReadableInstruments,DevicesandEquipments),这是中控技术创新研发的新一代设备智能感知平台,帮助企业用户解决现场各类设备的智能感知和预测诊断,实现工厂设备“诊断一张网”的故障排查和诊断分析能力,可有效大幅度降低设备非计划停车现象。设备健康监控系统对各类设备的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可以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生产,并带来避免非计划停车、降低维保成本、延长设备寿命等多项优势。
  2.3.4产品研发管理及工艺设计系统(ProductR&DManagementandProcessDesignSystem,R&DS)产品研发管理及工艺设计系统为流程工业企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提供解决方案,从企业产品立项之初的工艺研发起始,历经工艺设计、工程设计、工程建造、数字化交付,至工厂交付企业运营。研发和建造期的工艺和资产数据,在运维期与生产运维数据融为一体,持续为企业提供生产和管理的服务。
  工艺研发阶段:借助本系统对工艺过程的模拟形成基础工艺包数据,可降低工艺研发过程中反复试探的物料成本和时间成本。
  工艺设计和工程设计阶段:可基于本系统建立准确的工艺设计机理模型和仿真,在产品质量达标的设计前提下,提高生产工艺的经济性,解决风险评估困难的问题,大大降低设计返工造成的错误、大幅缩短设计周期。
  工厂建设施工阶段:基于本系统提供平台进行工程项目一体化管理,灵活的进行施工数据的采集以及施工进度质量的把控。
  工厂建成交付阶段:基于本系统进行工厂的数字化交付工程实施,并对该过程实施全域管理,提高交付准确性,为企业在生产运营期对交付资产的应用打好基础。
  2.3.5质量提升系统(QualityImprovementSystem,QIS)生产运营系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支撑软件产品,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管控,全面掌握企业生产全要素信息信息,提升企业运营管理效率。中控技术为企业提供智能化样品管理、自动检测分析和质量优化解决方案,以安全、质量、效率和低碳为核心价值。通过全流程自动化操作和智能化设备,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负担,改善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和客户服务质量。
  在精细化工和制药行业,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并建立了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帮助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缺陷率,支持管理层做出准确、高效的经营决策。中控技术的先进技术和智能化应用为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供全面质量管理与优化方案,助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3.6生产运营系统(ProductionOperationSystem,POS)生产运营系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支撑软件产品,通过对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管控,全面掌握企业生产全要素信息信息,能够提高有效工作时间,降低储运库存成本。面向石化、化工等行业,系统监控从原料进厂、装置生产、产品出厂等全流程数据,建立全厂物料模型,及时发现跑冒滴漏等给生产造成损失的问题,让整个生产过程完全透明化,为企业“高效生产、节能减排”提供方向和工具支撑。面向精细化工行业,它可以很好的贯通企业经营、生产管理、批次控制等系统,帮助企业打通业务、信息、数据间的纵向关系,建立闭环管控流程,实现管控一体化。总之,通过帮助企业建立生产标准化操作流程,在流程行业帮助构建企业统一的知识库,量化生产操作考核指标,保障装置“安、稳、长、满、优”生产,达到精细化管理目的。
  2.3.7安全优先系统(SafetyPrioritySystem,SPS)安全优先系统通过运营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在诸多的安全节点间建立起坚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链接,提升了不同的安全管控措施的系统性、互通性、延续性,使得安全管理更彻底、更全面的触达安全管理实质和根本,为智慧工厂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更系统、更标准、更可靠、更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安全解决方案,牢筑安全生产屏障,守护企业全域安全。
  2.3.8.节能低碳系统(Energy-saving&Low-CarbonSystem)节能低碳系统,聚焦“碳能管理数智化”和“生产运营低碳化”两大价值目标,针对重点控排企业、非重点控排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提供标准化数字产品、智能化优化控制、多元化节能减排技术等服务,帮助客户全面监测碳能动态,高效应对国内外碳披露合规要求、持续推进节能降碳效益提升,实现碳排放、能源、碳资产等业务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全面助力企业的精细化运营和近零碳建设。目前,中控技术节能低碳系统已在石化、煤化工、氯碱、精细化工、冶金、食品、医药、电力、建材、新能源电池等多个行业领域实现价值落地。
  2.3.9.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系统(SupplyChainManagementSystem,SMS)供应链优化和管理系统通过建立企业供应链系统管理平台和开发企业供应链系统优化模型,通过企业供应链优化和供应链管理建设,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产供销业务一体化优化、信息一体化管理、供应链一体化管理,提高计划完成率、库存周转率、订单交付率,排产效率,在做到“安全、经济、及时”的采购策略同时,使库存成本降到最低,充分实现供应链领域操作及管理的少人化、规范化、高效化、智能化。目前已经在精细化工行业、有机硅行业、冶金行业、锂电行业、煤化工行业、石油化工等行业落地应用,实现了企业数百个产品牌号、数千个物料、上百个装置、上千的BOM的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化统一管理,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的变动实现多约束多目标优化,同时可视化优化的结果,帮助企业提质、增效和降碳。
  2.3.10.销售与服务系统(SalesServicesSystem,SSS)在销售与服务领域,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全面降本增效。借助销售与服务数字化应用的端到端赋能,打通营销与服务全链路,提升数据穿透与洞察能力,促进业绩增长,此外,通过S2B电商模式高效触达销端,拉动营收增长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最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互联网为载体的商业新业态。
  2.3.11.支撑与保障系统(Support Guarantee System, SGS)支撑与保障系统,实现企业数字化经营能力的全面提升,在业财税银自动化场景、OCR发票自动识别场景、统一业务的数字化应用与交付场景,实现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的大幅跃升,解决集团企业各板块间的业务标准和执规范的差异化问题。
  (二)主要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不断升级优化研发管理,引入并深化推广IPD集成产品开发管理模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驱动,以需求为导向,把产品开发作为投资来进行管理,以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打造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和解决方案,支撑公司业绩快速增长。IPD包括管理需求、管理市场、管理开发和管理平台与技术,实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和“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管理需求--深刻理解客户痛点和需求,通过需求的收集、分析与决策、需求实现等端到端的需求管理流程来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管理市场--通过理解和细分市场,进行投资组合分析,制定产品商业策略和计划(Charter开发),以市场驱动研发,确保商业成功。
  管理开发--通过结构化的产品开发流程(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阶段、验证阶段、发布阶段和生命周期管理阶段),打造满足客户需求、有竞争力的高质量产品。
  管理平台与技术--技术体系与产品体系分层,开展技术洞察与规划,构建技术壁垒和创新点,提前完成技术预研和储备,通过异步开发模式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技术风险,持续构筑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2、生产及采购模式
  公司通过计划调度部门、采购部门和仓储部门协调采购活动;主要采用自主生产的模式,根据生产计划以及交货时间组织项目生产,结合项目现场技术服务完成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和投运。公司积极推进采购业务数字化,建立采购业务管理平台SRM,依托数字化手段有效提升采供双方高效协同能力,规范采购全过程及供应商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业务流程标准化,促进业务管理专业化、高效化。
  3、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的方式,面向流程工业客户销售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仪器仪表等智能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国内方面,公司通过构建“区域+行业+产品”的组织架构,积极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5S线下门店+S2B线上平台的一站式工业服务新模式,5S线下门店将公司销售端前移,扩大工业客户服务半径,贴近客户,敏捷掌握、响应客户需求;S2B数智化服务平台基于1个智慧中枢(融合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3种创新业务“数智商城”、“数智解决方案”、“数智服务”,为客户提供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工业品、技术与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智供应链体系,打造工业服务新模式。公司全面落实推进“铁三角”阵型协同作战,集中营销资源,精准深度挖掘用户不同阶段、不同程度的需求,持续发力中高端市场,实现多个大客户战略合作及大项目网格化全覆盖管理。国外方面,公司持续加大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中亚、日本等海外地区的市场布局和开拓,在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日本、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设立子公司,大力推进、建设海外本地化运营能力,为海外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已成功将公司核心产品应用推广至50多个国家。
  (三)所处行业情况
  1.行业的发展阶段、基本特点、主要技术门槛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1)行业发展阶段
  智能制造是近年来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提出的概念,旨在生产制造过程自动化的基础上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目前我国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依然偏低,工业自动化技术应用整体水平提升空间大,智能制造需求正处快速上升阶段。
  我国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及不同企业的自动化水平差异明显、数字化发展不平衡,智能化程度更是参差不齐。多数制造业企业仍处于基础自动化阶段,导致工业生产的信息、数据来源不足,而数据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自动化覆盖率提升将为上层大数据分析及信息交互分析提供更多生产数据。因此,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是流程工业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国内流程工业企业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对比国际先进企业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国流程工业企业整体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不足,极大制约着企业全流程整体运行优化的实现。此外,我国智能制造供给能力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整体规模和发展增速相比明显滞后,还不能高效匹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企业智能制造需求,缺乏足够数量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2)基本特点
  国家政策重点扶持发展。智能制造是推进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国家支持自主创新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的产业政策,对我国工业自动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提出坚持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安全发展基调,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工程,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第五篇“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中,强调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变革,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加强工业软件研发应用,培育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进“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生态建设。《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三十三)之“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指出,为保障事关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安全稳定运行,将强化关键仪器设备、关键基础软件、大型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和工业控制系统、重要零部件的稳定供应,保证核心系统运行安全。《“数据要素x”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指出要开发使能技术,推动制造业数据多场景复用,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软件企业,基于设计、仿真、实验、生产、运行等数据积极探索多维度的创新应用,开发创成式设计、虚实融合试验、智能无人装备等方面的新型工业软件和装备。《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指出要突破一批数字化转型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制修订一批先进适用的数字化转型标准规范。推广应用100款以上数字化装备、智能仪器仪表、工业软件等优秀产品,培育100家以上专业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优秀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指出利用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在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经营管理、物流仓储、行业运行调控、耦合协调以及上下游协同等各环节进行融合创新和改造提升,实现生产要素泛在感知、制造过程数字孪生、运营管理最优决策,以产业数字化驱动全产业链业务变革,加快推动行业提质升级、降本增效、绿色安全发展。这些国家级战略规划的扶持,对我国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行业将持续发展。根据工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度我国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824亿元,同比增长12.3%。根据中国工控网《2024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白皮书》,2023年度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超过2,679.8亿元。中国工控网预测,2024-2026年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将保持3%左右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随着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国家大步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工业自动化市场也将持续蓬勃发展。油气储运、智慧矿山、新能源材料、生物基材料、机器人等快速发展的行业给自动化产品带来新的增长。5G、工业互联网、AR、VR、大数据、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技术持续引入并应用于工业领域,明显的赋能成效将吸引更多工业企业加大投资,极大催生融合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能制造需求。
  自主创新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动力源。《“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规划》中提出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支撑能力,强调突破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瓶颈,加快工业芯片、智能传感器、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软件等融合支撑产业培育和发展壮大,增强工业基础支撑能力,采用首台套、税收信贷等政策支持企业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产品体系。发改委也将控制系统与工业仪器仪表列为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同时国家鼓励国内化工、石化、冶金等行业应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产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将更好把握国家政策导向,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并使之产业化,实现自我快速发展。
  服务市场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新领地。流程工业自动化行业面对的市场是典型的项目型市场,经历了行业多年的发展,用户对项目在质量需求上升级,导致服务市场的拓展对于提升工业自动化企业的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另外,经过行业的多年发展与竞争,价格下行的空间有限,建设数字化服务、技术平台及完善服务体系是提升工业自动化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国际化市场将成为行业发展新天地。《“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北京倡议》提出,推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深化数字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鼓励企业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探索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挖掘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等领域合作潜力。数字经济合作是连接“一带一路”与“双循环”的重要桥梁,未来,数字合作将持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共同塑造全球发展美好未来。
  (3)技术门槛
  智能制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智能制造的多技术融合广度、方案构成层次、业务复杂程度以及对供应商的能力要求都远超传统自动化。
  工业软件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主要短板,关键工业软件资源要求高,自主可控难度大。工业4.0是由软件驱动的工业革命,在制造业迈向工业4.0的进程中,以工业软件为主角的数字化技术将成为产业变革的核心推动力。发展工业软件,同时实现工业软件自主可控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核心诉求,也是对智能制造供应商技术能力的关键要求之一。工业软件研制开发、推广应用、迭代升级环环相扣,智能制造供应商需要基于用户的需求,不断深入实践,持续迭代优化解决方案,才能为客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
  庞大存量市场环境对后进入者树立更高的技术壁垒。在循序渐进的智能化改造中,已有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仪器仪表的扩展升级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主要参与企业以其环环相扣的产品和生态体系,对细分市场用户工艺特征深刻理解和持续的售后服务,占据明显技术优势。工业自动化产品销售在传统“硬件+软件”捆绑模式的基础上,正升级到“硬件+软件+服务”的一站式管家模式,用户粘性增强,用户使用习惯持续固化,技术壁垒不断积累,打破固有格局难度将越来越大。
  在智能制造领域,制造业企业和供应商均无较多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制造业企业提出的多是综合性问题,需求描述不清晰,对于供应商的咨询诊断和挖掘需求能力是很大挑战。工业客户对于供应商提供的智能制造产品的安全性、稳定性及可靠性要求极高,形成了天然的门槛。此外,涉及的问题大多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问题,极大考验供应商整体咨询规划的能力。
  对供应商而言,在产品研发阶段,智能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细分产品和行业众多,研发周期长,人力和资金投入大;在项目实阶段,实施周期长,货款回笼慢;因此,供应商需要具备综合技术与资金管理能力,才能保驾护航企业智能制造技术能力持续发展。
  2.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分析及其变化情况
  (1)国内流程工业自动化领域的领军企业
  根据睿工业统计,2023年度,公司核心产品集散控制系统(DCS)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37.8%,连续十三年蝉联国内DC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其中2023年公司在化工领域DCS的市场占有率达到56.3%,较2022年市场占有率提升1.5个百分点;2023年公司在石化领域DCS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9.3%,较2022年市场占有率提升4.5个百分点;2023年公司在化工、石化、建材三大行业DCS市场占有率均排名第一,可靠性、稳定性、可用性等方面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2023年公司核心产品安全仪表系统(SIS)国内市场占有率33.7%,较2022年市场占有率提升4.7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蝉联国内SIS市场占有率第一名。
  报告期内,公司签署了以石化、化工、油气、新能源、智慧煤矿等行业为主的重大项目合同。
  公司持续深耕流程行业,实现多个战略项目突破,中标中石油DCS框架、山东东明石化框架协议(DCS、SIS),巩固并提升公司在S级大客户的市场份额。公司还持续在国内多领域实现突破,中标万华蓬莱基地一体化项目,是公司新一代全流程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首次在大型石化装置大规模应用;中标广西恒逸120万吨/年己内酰胺-聚酰胺产业一体化项目,为全球应用气相重排技术中拟建规模最大项目;中标山西段王矿智慧管控系统,填补国产化DCS系统在煤矿行业自动化控制及数据分析应用的空白。
  (2)国内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引领者
  公司已连续多年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示范企业,先后承担了大宗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石化智能工厂试点示范项目、百万吨级烯烃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高端炼化一体化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链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等工信部智能制造项目,为流程工业智能制造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根据中国工控网统计,2023年度公司多款核心工业软件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居于前列。其中,公司先进控制和过程优化软件(APC)国内市场占有率28.2%,连续五年蝉联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制造执行系统(MES)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20.7%,连续两年蝉联国内流程工业市场占有率第一名;操作员培训仿真系统(OTS)国内市场占有率14%,首次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
  公司全面落地应用“1+2+N”智能工厂新模式,持续深化与裕龙石化合作,树立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PA+BA”应用典范;中标泸州老窖16条白酒智能酿造项目及郎酒集团“智慧能源”规划咨询项目,为后续行业开拓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公司的“PA+BA”、“工厂操作系统+工业APP”产品技术还在海外大型客户,在沙特阿美及其控股企业IMI集团、Indorama集团、印尼金光纸业等企业取得了多项突破性应用。
  展望未来,公司将持续致力于满足流程工业产业的数字化需求,积极探索从自动化、数字化到智能化的发展路径,加速打造“1个工厂操作系统+2个自动化(PA生产过程自动化+BA企业运营自动化)+N个工业APP”的流程工业智能工厂新架构,赋能用户实现“安全、质量、低碳、效益”的目标,成为业界领先的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客户与社会创造价值。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1)新技术将成为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人工智能潜力巨大
  伴随着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及机器人等新技术不断引入融合到能源、制造业等传统行业,未来新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的融合发展将使得工厂的生产力水平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将持续快速发展,并不断推动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提升。通过AI技术的引入和融合将使各行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创新应用也将不断涌现,推动产业升级和变革。
  AI技术将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从生产计划、设备维护到质量控制等环节,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预测性维护,通过分析数据和模型预测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维护,减少生产中断和维修成本。生成式AI以及工业大模型技术将迎来更大的突破,通过大规模数据处理、复杂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提供决策支持和优化策略,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改进质量、提升效益。AI技术在工业领域应用总体上还是一个蓝海市场,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潜力将逐渐被挖掘。
  (2)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发展将孕育出更多的新产业
  当前,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人工智能都已成为全球多个国家的未来发展战略,这些领域的发展被认为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数字化转型、绿色制造和人工智能的交叉应用正在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这些新产业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变革。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制造业正在实现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工业数字化转型既需要有领先的整体解决方案商先试先行,引领发展,也需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脱颖而出,平台化运行、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等特征使得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益愈发重要。
  同时,绿色制造理念正逐渐成为行业共识,推动产业向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
  我国“双碳”宏伟目标的提出促使企业既要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也要满足绿色制造标准。未来,数字化将融合绿色制造技术,实现工艺及设备的智能感知和控制、过程多目标优化、运营管理优化等,实现生产过程物料、能源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再结合设备电气化改造、清洁能源利用、CCUS技术等方式,帮助企业提高能效利用率,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则为制造业提供了强大的智能化支持,推动了智能制造、智能服务等新产业的崛起。这些新产业不仅提升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各种新技术的交叉应用,将催生出更多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新产业,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从单一产品到整体解决方案,从中国走向全球
  数字化变革及新技术的复杂性促使制造业企业越来越趋向选择有整体自动化、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目前,高质量、贴近用户的个性化整体解决方案正在逐渐代替原有单一的自动化设备供销体系,形成一个围绕智能制造的新产业形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制造业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生产、智能预测维护等功能,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将推动制造业向更加智能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
  同时,伴随着产品技术提升和全球化经济的趋势,中国企业正积极从本土市场走向全球。通过在国外市场设立销售网络,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了解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推出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海外销售也能够帮助中国企业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通过在海外设立研发中心,中国企业能够紧跟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吸引和聚集国际优秀人才,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海外研发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还能够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多的专利和知识产权,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通过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全球供应链整合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平台化运营+专业化服务贴近用户
  平台化运营是当今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这种模式能够促进资源共享、提高效率、拓展服务范围,并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平台化模式,不同的服务提供商和合作伙伴可以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并实现规模效益。同时,平台化模式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数据驱动的运营和服务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数据分析和智能化应用,企业可以更好地优化运营流程和服务体验。
  流程工业自动化行业面对的市场是典型的项目型市场,经历行业多年的快速发展,新建项目数量逐渐减少,质量需求则日渐升级,用户对全生命周期运维服务、多元化产品解决方案、管家式服务的需求快速增加,对服务响应时效、长周期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新的平台化运营体系和服务模式依托行业头部企业运营,形成规范、迅速、有效的网络化、平台化服务体系,将为园区用户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线上+线下的一站式服务。
  (四)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1)AI+效益
  ①云边协同及多语言融合AI技术,极大提升工业智能控制能力
  为工业领域设计的边缘智能高性能控制器,具有灵活部署、容器化、高性能等特点。它支持边缘智能计算架构、AI算法联动、数据同步等关键技术,同时能实现云边协同、AI模型训练推理、数据治理与多域协同等功能。该框架解决了传统工业算法开发难度大、调试困难等问题,与基础控制系统实现联动,为工业控制场景提供了高性能、智能的解决方案。
  ②AI辅助催化剂研发及应用技术,提升工艺研发效率、提升催化剂使用寿命
  催化剂智能化管理系统结合了量化计算催化剂数据库、AI算法和中控技术,实现了对催化剂全生命周期的智能管理和优化。通过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科学化管理和数据驱动,该系统为工业生产带来了重要的创新和发展机遇,推动了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
  ③分子尺度表征技术助力炼油价值极致化
  “分子炼油技术”是石油加工领域的新兴技术,旨在通过分子层面的认识和优化,实现石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加工成本的最小化。该技术遵循“物尽其用、各尽其能”理念,根据原料特性选择合适的加工路径,实现“无浪费、吃干榨净”的效果。中控技术基于“分子炼油技术”,构建了分子矩阵和分子指纹数据库,通过对原料分子特性的研究提供了产品优化的依据,推动了绿色化工和节能减排的发展。
  (2)AI+低碳
  ①PID AI整定技术,安全、便捷、高效的实现回路控制性能优化
  中控技术研发了基于图像识别的零门槛PID整定技术,帮助流程工业企业解决PID参数整定的问题。用户通过拍摄回路参数运行曲线,即可获取PID整定建议,无需经验即可操作。该技术利用深度学习、模板定位、曲线识别等AI技术,结合专家经验库推荐更优PID参数。产品以通小程序形式应用,与DCS系统隔离,适用于各种规模的企业提升回路自控率,促进工艺人员的PID整定专业技能升级。
  ②工业AI大模型实现自然语言驱动多系统融合,提升智能辅助运行决策
  我们基于对流程工业的深刻理解和海量数据,研发了能够处理结构化和文本数据的AI大模型。
  这一模型具有多工况泛化和跨场景迁移能力,能够理解语义并与人自然交互。通过与DCS、SIS系统融合,实现了操作优化、模拟分析、异常识别等功能。同时,我们采用自主研发的机理建模软件确保AI的可解释性。这些努力旨在打造流程工业强大的人工智能运行决策系统。
  ③利用大语言模型和智体技术进行企业运营自动化,打造AI超级助手
  基于大模型和AI智体的技术基础设施,利用RAG框架优化专业知识管理问答、智能决策和任务自动化能力。通过突破技术壁垒,实现传统企业运营任务向智能体自主生成的转变,自我学习、评估和改进,实现复杂任务自动化。2024年目标是基于企业运营自动化全面AI产品化,开发超级助手革新交互模式,推动业务流程高效、智能化。
  (3)AI+安全
  ①融合AI技术的综合性安全风险智能管控系统,赋能企业安全管理升级
  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系统在满足法规标准的基础上,集成了多项先进的数智化安全管理工具,包括人员定位和聚集预警,重大危险源监控,特殊作业管理,智能巡检等。该系统深度融合AI技术,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突破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中的动态风险监控、分析和预警技术,对过程安全独立保护层、作业活动、人员不安全行为、设备监测、环境监测等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实现对工艺、设备、人员、物料、环境风险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分析、预警、联动处置和决策支持的功能。同时,AI技术应用于机器人智能巡检、应急处置等业务场景,实现了高风险作业无人化和少人化,进一步提升作业安全。融合AI技术的综合性安全风险智能化管控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和智能化程度,为企业生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保障。
  ②1oo2D安全一体化电子布线技术,提升安全性和效率
  针对流程工业控制与安全一体化需求,研究安全电子布线技术以及认证评估技术,突破了1oo2D电子布线安全架构、高速信号总线安全2区防爆设计和安全电子布线复杂电路FMEA分析与诊断等关键技术,研发了国内首家安全电子布线产品,通过第三方SIL3安全完整性等级认证,满足宽温和恶劣应用环境使用要求,实现在流程工业控制与安全一体化的分布式I/O和软件定义安全通道的应用,大幅度降低线缆成本,缩短项目实施周期,而且统一了集散控制系统和安全仪表系统的部署和运维方法,为客户提供了创新的安全一体化解决方案。
  (4)AI+质量
  ①利用视觉AI实现低成本生产控制与优化,极大提升工业智能化水平中控技术研发的流程工业智能视觉检测控制器为解决常规机器视觉系统在流程工业中的问题
  提供了全面的解决方案。它具有边缘高可靠计算、支持多种行业算法、快速部署、与其他系统无缝集成、多种工业协议通信、边缘控制器集群管理等特点,为机器视觉在流程工业中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
  ②AI智能化回路预测性维护技术,提高设备可用性、节约设备维护成本
  中控技术攻克了回路预测性维护核心技术,结合AI和机理算法实现了回路故障的在线实时监测和逐级定位,涵盖关键数据采集、特征提取、趋势监控、故障分类和根因分析等功能。适用于电磁阀和调节阀等设备,支持各种故障预测,解决了流程工业中维护难题,降低了计划外停机风险和维护成本。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与研发优势
  2023年公司科研奖项硕果累累,“污染源治理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决策系统及应用”项目获2022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行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工业自动化设备与系统可靠性国际标准”项目获2023年机械工业科学进步奖二等奖;“百万吨级乙烯装置国产分散控制系统”、“长输油气管网工业控制系统”荣获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荣获2023年度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竞争力百强企业、杭州市总部企业、鲲鹏企业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公司持续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省级“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
  (1)丰富的技术储备
  公司致力于满足流程工业的产业数字化需求,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基础,重点发展数字化工业软件技术及产品,形成具有多行业特点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在通信技术、电子信息、软件技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具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产品开发能力。公司始终坚持通过自主创新打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及研发平台建设,建立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仪器仪表三大核心产品线,在三大产品线基础上进行5T技术升级研发,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企业研究院和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等。完善的研发架构为公司研发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成功取得了一系列发明专利、技术奖项、产品认证及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2023年承担、参与发布了国家标准6项、参编国家标准12项、参编团体标准1项。
  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拥有已获授权的专利669项(含467项发明专利,169项实用新型专利和33项外观设计专利),其中2023年度新授权专利147项(含112项发明专利,27项实用新型专利和8项外观设计专利);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630项,其中2023年度新取得软件著作权登记55项。
  (2)持续的自主研发能力
  研发人才方面,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研发人才队伍,形成了市场调研、需求分析、技术研究、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产品测试、系统集成的人才梯队。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拥有2,219名研发人员,占全部员工数量的34.28%,为科研创新提供了人才队伍条件,其中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任职均超过15年,高素质的研发队伍和人才资源铸造了公司持续自主研发的基础。
  研发投入方面,研发费用90,780.70万元,同比增长31.13%,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0.53%,持续的研发投入为公司研发创新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研发场地方面,公司现有科研场地17,300余平方米(办公场地、实验室),建立了控制系统产品部、工业软件产品部、现场仪表产品部、5T技术部及研发平台部等研发和测试部门,配备了国内外大量的先进的测试设备,具备中国合格评定委员会(CNAS)认可实验室;拥有可靠性寿命实验室、工业通讯与网络实验室、信息集成与工厂建模实验室、工控安全实验室等系列专业实验室,并建设完成智能制造实验室,实现对流程制造环境模拟仿真验证。
  研发项目方面,公司近年来主持和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业强基、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浙江省重点科技专项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计划项目,截止2023年12月末,公司正在主持和参与工信部、科技部等多项研究课题,丰富的科研课题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
  2、产品体系和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构建了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仪器仪表等三大核心产品线以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油气、石化、化工、电力、制药、冶金、建材、造纸等流程工业领域。基于从现场设备层仪器仪表、过程控制层自动化控制系统到制造执行层工业软件的完善产品体系,公司能够满足下游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增加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还开创了具备研、营、销、服于一体的行业战团模式,包括白酒、新能源电池、风光制氢、智慧煤矿等共计16个行业战团,以客户为中心去开辟新行业、新赛道,以最短路线、最快速度、最优方案服务客户。
  2023年,公司积极布局前瞻性、引领性技术。全面融合前沿技术和创新理念,打造“1+2+N”智能工厂新架构。重磅发布全设备智能感知平台PRIDE 1.0、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OMC 2.0、流程工业过程模拟与设计平台APEX 2.0,进一步夯实产品底座与核心竞争力。持续打造5T技术能力底座,不断探索AI与机理融合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发布元工厂解决方案并成功在化工行业建设首个“元工厂”,为下一代新型生产形态打造样板工程。在控制阀方面,不断完善控制阀产品体系,高温熔盐阀、深冷阀等均取得突破,完成三偏心硬密封蝶阀全系列产品试制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完成中控数智工厂整体投运,产能达10万台套/年;中控流体获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在自动化仪表方面,推出基于APL全数字化通讯、具备自主诊断能力的4款智能化仪表,推出FF型、APL型浪涌保护器,推进变送器核心技术突破,在高精度电容传感器等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在分析仪方面,研发在线大色谱原型样机,输出在线分析仪管理系统(AMADAS)煤化工版本并在国能宁煤项目中成功验收;并将子公司Hobré的高端分析仪产品融入公司产品体系,输出乙烯裂解工艺分析仪、PTA等解决方案,实现首个海外分析集成大项目突破。
  基于完善的产品体系,公司积极开拓市场,凭借近三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大批优质客户,并保持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公司在流程工业领域的领先地位,积累了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已覆盖流程工业领域超过3万家客户,客户覆盖率进一步上升。
  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通过签订战略合作等方式,与大客户及行业标杆客户实现强强联合:与裕龙石化、中化信息、中煤信息、上海氯碱、中石化新星石油公司、中化学数科、CPECC、中冶南方等国内头部流程工业企业、工程公司、装备企业、国际产业链合作伙伴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提升了公司在流程工业头部企业中的影响力。与头部客户携手打造智慧化工行业标杆,成功由万华化学联合创新供应商升级为战略合作供应商;以绝对优势中标中石油DCS年度框架、中化泉州石化项目框架。公司还进一步突破了国际高端客户,与沙特阿美、壳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丰益国际、泰国Indorama集团、印尼金光纸业、印度尼西亚PGN公司等国际巨头建立了深入合作关系。中标沙特阿美中国铁建-阿美学院项目、IMI数字化项目,并落地应用首个“工厂操作系统+工业APP”大项目、OMC首台套和自主网络安全产品;为Indorama集团PET聚酯业务分布在6个国家的8个生产基地提供统一的工厂操作系统云平台和多个厂级、集团级智能化操作及信息化管理工业APP;连续中标印尼金光纸业多个项目,实现印尼金光纸业智能化工业软件业绩突破;CXT系列变送器在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海上平台项目中实现“零”的突破。公司正在积极构建优质客户生态圈,稳步提高国内外客户渗透率。
  3、营销网络和品牌优势
  公司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网络和服务体系,通过打造行业战团和全球5S店两大体系,构建全球化营销体系的销服组织架构,5S店实现国内化工园区全覆盖以及海外重点区域布局,行业战团实现流程行业全行业覆盖。重点开拓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中亚、欧洲、日本等地区,成立新加坡国际运营中心,核心产品应用至5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打造“场景化+直播营销”数字化营销新模式,构建向市场与客户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促进营销转化,提升业务推广效率。
  稳步深化5S店运营。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累计建设完成179家5S店(含海外),覆盖全国643家化工园区,并在沙特阿拉伯建立首家海外5S店。不断壮大5S店规模,单店合同额突破2亿元的5S店达到2家,进一步夯实5S店卓越运营体系,落地5S店合伙制,实现自主运营、独立核算、利益共享,激发5S店经营活力。
  1、持续加强公司品牌建设。2023年,公司制定年度品牌传播策略,立足公司创业30周年
  关键里程碑,组织与实施以“3+N+X”理念为核心的品牌形象传播活动,即:3场大型品牌活动——中控创业30周年庆祝大会、IMPACTS智控未来产业共创大会、园区嘉年华;N场整合营销活动——中国国际石油化工大会、全国巡回会议(广西站、内蒙古站)、中国工业软件大会、易派客展、药机展、流体展、管道展等大型市场活动的高强度曝光;X项品牌声量活动——瑞交所上市、2023国际/国内企业宣传片发布、灯塔工厂故事打造等多维度、全方位传播;树立“1+2+N”智能工厂新架构等理念和产品技术的品牌引领形象,并首获《财经》和凯度等联合颁发“生态品牌”认证,形成高声量、深层次的品牌影响力。响应“国际化年”号召,拓展海外媒体渠道,锻造公司国际化品牌定位。以德国汉诺威展、沙特IKTVA、沙特MEICA、巴林GDA、阿布扎比ADIPEC、印度ARC、中韩石油化工会议、马来西亚OGA、日本FIW等国际高端展会及一系列海外区域市场推介会,全方位提升公司社会地位与品牌形象。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四、风险因素
  (一)核心竞争力风险
  1、技术升级和产品更新迭代的风险
  丰富的技术储备和持续自主研发能力是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但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和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也会随着流程工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而不断升级及迭代,为保持公司技术的先进性及产品优势,公司必须持续推进技术创新以及新产品开发,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如果公司未来不能准确判断市场对技术和产品的新需求,或者未能及时掌握新的关键技术,将可能导致公司产品竞争力下降。
  2、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风险
  公司研发方向为“面向流程工业的工业3.0+4.0”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软件、硬件开发皆需并行,具备较高的研发技术难度,环环相扣,公司如果无法及时推出满足客户及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或研发进度不及预期,将对公司的市场份额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3、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和泄密的风险
  公司拥有的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由于核心技术人员流动、知识产权保护不佳等原因,导致公司知识产权受到侵害或泄密,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公司的技术优势,对公司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4、核心人才的流失风险
  公司业务持续发展需要一批稳定的研发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等,并需要不断吸引高素质的研发、产品、销售及管理人才。尽管公司通过内部培养及外部引进等方式逐步打造了一批精干及稳定的核心人才团队,并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提供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不断优化绩效考核体系、塑造企业文化、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式健全及完善人才管理体系,但仍有可能出现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从而给公司技术研发及业务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二)经营风险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在智能制造和工业自动化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公司的集散控制系统(DCS)市场份额连续多年领先,并且在市场中树立了可靠的品牌形象。但在工业自动化行业中,大型跨国企业厂商和本土企业厂商的集中度较大,且呈现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公司面临着跨国厂商和本土厂商的双重竞争压力,跨国厂商资金雄厚、综合技术实力强劲。
  2、海外市场经营风险
  公司多年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目前核心产品和解决方案已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全球经济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在不同国家开展业务可能会涉及一系列特定风险,例如政治风险、金融风险、主权风险等,这都可能对公司在当地的经营造成不确定性影响。公司将时刻关注海外国家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加强对风险的预判,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
  3、原材料风险
  制造业生产节奏正逐渐恢复,市场在回暖趋势中向好发展。然而,国内工业基础原材料持续存在价格上升压力,可能给公司的成本控制带来一些不确定影响。公司将密切关注原材料市场变化,一方面持续拓展多方原材料供给渠道,一方面确保及时制定合理的采购计划,尽量规避和降低原材料采购波动带来的影响。
  (三)财务风险
  1、发出商品期末账面价值较高的风险
  受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制造解决方案项目投运周期较长的影响,公司发出商品金额较大。2021年末、2022年末和2023年末,公司发出商品账面价值分别为219,026.25万元、244,754.17万元和255,917.61万元,占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1.17%、18.74%和14.31%。未来随着销售规模的扩张,发出商品金额可能进一步增加并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如果该等项目未能及时投运,一方面将占用公司较多的营运资金,使得公司流动性受到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公司管理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压力,从而影响公司的业绩。
  2、税收优惠政策不确定的风险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发〔2020〕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做好2023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集成电路企业或项目、软件企业清单制定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发改高技〔2023〕287号)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21年第10号》,公司享受重点软件企业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2023年度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0%计缴企业所得税。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软件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00号)及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财税关〔2019〕39号),公司及子公司浙江中控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浙江中控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中控全世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先按13%的税率计缴,实际税负超3%部分经主管税务部门审核后实施即征即退政策。
  若未来公司所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出现不可预测的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3、汇率风险
  公司境外销售一般以美元结算。报告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存在短期内大幅波动的情况。
  由于公司2023年海外业务收入持续增加且未来将持续拓展海外市场,以外汇结算的客户和销售金额将会增加,如果人民币出现短期内大幅升值,公司产品出口以及经营业绩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公司面临汇率变化对经营业绩带来波动的风险。
  (四)行业风险
  下游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公司主营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主要服务于化工、石化、电力等国民经济支柱行业,公司经营业绩与下游行业整体发展状况、景气程度密切相关,化工、石化、电力等行业受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影响比较大,若下游行业发展波动较大,或行业政策趋严,将给公司所处行业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可能影响公司未来业绩。
  (五)宏观环境风险
  全球经济增速减缓,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全球经济贸易复苏的力度和可持续性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伴随国际贸易往来的不断扩大,全球贸易摩擦也频频发生,鉴于工业自动化产业链涉及到全球分工合作,如果未来全球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可能造成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成本增加,从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公司多年来深耕海外市场,而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特定国家、地区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紧张,也可能影响公司在当地的业务发展。面对不确定的宏观环境,公司将会依托自身优势,寻找并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密切关注宏观经济风险变化,积极调整发展策略。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1,991.08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30.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176.37万元,较2022年同期增长38.08%。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变得尤为重要,产业数字化转型正处在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企业实施智能制造的内在需求极大提升。企业既要加快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也要满足日益严格的绿色低碳标准。以工业互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正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发展,石化、化工、电力、冶金等重大产业也正朝着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方向升级,流程工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将是涵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方面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转型。国家“3060”双碳战略坚定了我国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流程工业领域碳排放在中国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78%,其碳排放的控制是绿色低碳发展能否达成“3060”目标的关键。
  在能源供给侧方面,将大幅降低煤炭能源占比,推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在能源需求侧方面,将推动能源高效配置和利用,以及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制造企业开始重视绿色制造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融合发展,通过对工艺及设备的智能感知和控制、过程多目标优化、运营管理优化等,实现生产过程物料、能源等信息采集监控、智能分析和精细管理,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作为流程工业国内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引领者,通过深度洞察流程企业核心需求,结合产业实践,打造了“1+2+N”的智能工厂新架构,其中1代表了一个工厂操作系统,2代表了两个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PA和企业运营自动化BA),N代表了N个工业APP,同时构建4大数据基座和1个智能引擎,4个数据基座包括设备基座(PRIDE)、运行基座(OMC)、质量基座(Q-Lab)和模拟基座(APEX),该智能工厂新架构作为行业客户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的愿景蓝图,帮助企业实现“安全、质量、低碳、效益”的高质量发展目标。
  我国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是必然选择的路径。全球发展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冲突激化升级,国际贸易、金融及技术流通等国际态势瞬息万变,我国产业正遭遇日益频繁的关键技术封锁危害,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的创新发展及自主可控也迫在眉睫。以自动化控制系统、工业软件、高端工业仪器仪表为主的关键产品技术正面临着严重的卡脖子问题,正日益成为影响我国制造业长期健康运行的现实安全隐患。
  国内的工业自动化企业只有实现了从硬件到软件的自主自立,全面掌握核心技术,才可以确保我国工业制造、重大基础设施等关键领域的安全、可控。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持续的研发投入及研发平台建设,正引领一批高素质的研发团队和技术生态合作伙伴逐步打破技术壁垒,不断积淀流程工业智能制造自主可控的核心关键技术。
  我国工业自动化企业众多,经营规模、经营效益呈现为“金字塔”状分布,极少量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共同构成金字塔的上部,这些企业既是产品提供商,又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整体解决方案。目前数家国外厂商依然占据着国内以大型项目、复杂项目为代表的高端市场主要份额,并提供具有更高附加值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同时国内顶尖供应商在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实现突破,技术、服务综合能力明显增强,在高端市场逐渐站稳脚跟,正加快扩大市场份额。
  在流程工业智能制造市场中,霍尼韦尔、艾默生、西门子、施耐德等国际自动化企业凭借完善的产品体系、数十年的应用积累等优势,正顺势加快工业数字化技术布局,结合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图维护自身市场主导地位。自动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单一产品,更多是整体解决方案与生态体系平台建设能力。就流程工业自动化细分产品而言,自动化控制系统领域行业集中度较高,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均为国际自动化巨头企业,公司在集散控制系统(DCS)市场已长期处于国内龙头地位,同时在安全仪表系统(SIS)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仪器仪表领域行业集中度较低,从业企业较多,呈现高度竞争格局,除少数实力雄厚的大型跨国集团外,大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都处在较低水平;目前我国仪器仪表市场低端产品过剩,中高端产品仍严重依赖进口,未来中高端的智能化仪表发展空间较大。工业软件领域整体集中度较低,各类供应商凭借自身行业积累,在细分行业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整体发展水平仍不系统、不全面;目前工业软件市场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国内头部企业将有望脱颖而出,未来市场集中度将加快提升。
  (二)公司发展战略公司整体发展战略
  公司秉承“让工业更智能、让生活更轻松”的企业愿景与使命,以“客户成功、奋斗创新、敬业诚信、追求卓越”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长期致力于满足流程工业的产业数字化需求。坚持创新驱动,以自动化控制系统为基础,重点发展数字化工业软件技术及产品,形成具有多行业特点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赋能用户提升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实现“安全、质量、低碳、效益”高质量发展目标,成为国际领先的工业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为客户与社会创造价值。
  近年,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技术飞速发展,工业AI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依托扎实工业数据基础,公司已在工业AI领域进行了全方位探索,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系列工业AI产品及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继续充分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构建“AI+数据”核心竞争力,实现数据价值最大化与客户利益最大化。同时,公司将加速推动工业AI在各种场景的广泛应用和全场景落地,达成产业化发展,从而完成向工业AI公司的转型升级。
  1.两大产品技术创新战略
  基于深厚的产业洞察实践和产品技术沉淀,公司形成了独有的两大产品技术创新战略:
  (1)“1+2+N”智能工厂新架构
  公司构筑“1+2+N”智能工厂新架构。其中,1个工厂操作系统,运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兴技术,向下连接海量工业装备、仪器、产品等终端数据,向上支撑覆盖生产管控、资产管理、能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安全环保等企业运营管理全业务线工业APP快速开发与部署。通过“工厂操作系统+工业APP”技术架构,结合大量的工业知识、经验、机理、模型,打造出N个工业APP,形成以“开放融合、协同智能”为特征的工业智能技术架构,全方位赋能流程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数智化发展。“PA+BA”智慧企业架构将纵向贯穿流程工业企业从毫秒级、秒级的控制到分钟级、小时级的管理决策,再到天、周、月的经营决策,横向贯穿从原料到产品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从而实现生产过程和企业运营的上下打通、左右连通、协同智能。
  在PA层面,公司为客户提供安全优先、质量提升、智能自主运行、节能低碳、设备健康五大领域的子系统,助力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主运行。在BA层面,公司为客户提供从产品研发管理及工艺设计、生产运营、供应链管理、销售服务、支持保障五大领域的子系统,助力企业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卓越运营。
  (2)4大数据基座+1个智能引擎
  公司构建4大数据基座+1个智能引擎,4大数据基座包括设备基座(PRIDE)、运行基座(OMC)、质量基座(Q-Lab)和模拟基座(APEX),叠加基于工业大模型打造的智能引擎,构建AI+数据核心竞争力,将数据价值最大化,为工业AI战略提供支撑保障。
  全设备智能感知平台(PRIDE)是公司面向流程工业,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湖、AI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结合ET设备技术创新研发的新一代设备智能感知平台。通过全面感知、精准建模、智能分析,PRIDE可协助用户对全厂动设备、静设备、电气、仪表、控制系统等设备对象进行全面智能感知与精准预测,打造工厂设备“诊断一张网”,并基于预测结果及设备检维修案例库,生成维修建议,为设备各专业维修计划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全流程智能运行管理与控制系统(OMC)是实现流程工业过程控制、操作效能优化、生产运行管理的融合与重构,引领流程工业全生命周期生产运行安全、高效、绿色需求的一体化智能系统。
  秉承“开放、智能”的产品理念,深度融合工厂操作系统、工业人工智能及物联网(AIoT)、新兴工业网络、智能控制优化、模型预测等先进技术,通过更全面的识别、更深入的评估、更智能的决策以及更高效的执行,实现工业装置的高效、安全自主运行;质量基座(Q-Lab)是一个智能化的质量感知、管理和保障平台,旨在帮助流程工业企业获取和管理从原材料、中间品到产品的全过程质量数据,支撑企业通过高效感知、精益管控、预测优化和智慧协同等手段提升质量保障。基于智能化设备、标准化管理和智慧化应用,为企业构建统一的全业务流质量数据基座;模拟基座(APEX)是对流程工业进行机理建模和流程模拟,支撑工厂工艺设计、过程模拟与分析、工艺改进和孪生工厂开发,赋能工厂全生命周期优化决策的核心工业基础软件。基于第一性原理准确描述工艺过程和设备特性,为工厂打造统一的全生命周期模拟基座。在工厂设计建设过程中,为工艺过程和设备选型提供基础支撑。在工厂运营阶段,为计划调度、装置运行、优化控制的整体运营决策提供全面支撑。基于模型打造数字空间的孪生工厂,及时发现工艺瓶颈和潜在优化空间,提供改造方案,并推动工厂从经验型管控向智能化管控转型;智能引擎与四大数据基座紧密结合,通过大量设备运行、质量、模拟等类型数据的持续训练、应用和迭代开发,快速提升应用价值。从专业知识问答,到运营助手,再到全面支撑流程工业生产过程和企业运营的决策支持和优化策略,进一步优化供应链、改进质量、提升效益,高效助力客户成功。
  2.四大战略增长点
  (1)国际化
  公司继续加速开拓国际化业务,国际业务将从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能化,逐步走入国际高端市场。公司将加快提升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加强与各行业优质客户的合作,拓展各地区渠道商,打造国际化业务生态圈。加强与国内龙头流程工业企业、对外工程承包商战略合作,通过“借船出海”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争取更多项目机会。公司以中控国际运营公司为海外运营总部,着力部署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欧洲、中亚、日本、美洲等海外地区。公司将集中优势资源,进一步深入建设海外本土服务能力,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国际化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此外,公司还将进一步强化提升在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方面国际化能力,以提高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中的地位,在全球市场中崭露头角。
  (2)5S线下门店+S2B线上平台的一站式工业服务新模式
  截至2023年12月末,公司已累计建设完成5S自动化管家店179家,并在沙特阿拉伯开设了首家海外5S店-沙特Al Khobar 5S店。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公司将加快布局海外5S店的建设,以深入触达海外核心国家市场。公司将通过合伙制等方式加速推进5S店的建设和裂变,提供贴近用户的工业领域端到端、门对门专业服务。公司将强化5S店的运营能力体系建设,提升店长的管理和运营能力,运用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深挖客户的需求,做好客户画像。公司S2B数智化服务平台基于1个智慧中枢(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3种创新业务“数智商城”、“数智解决方案”、“数智服务”,为客户提供工业生产全生命周期工业品、技术与服务,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数智供应链体系,打造工业服务新模式。S2B平台也在加快向海外进行推广,为国内外客户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实现降本增效。
  (3)行业纵深
  公司长期致力于流程工业各个主要细分行业的智能制造产品及解决方案研发与服务,沉淀了丰富的行业专业知识,全方位深度剖析行业数据,充分运用AI技术,实现行业数据价值最大化,为细分行业客户提供了独特而有效的策略和高价值解决方案,助力行业客户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公司设立了包括油气、氯碱、白酒等在内的16个行业战团,每个行业战团将根据各细分行业的独特特点,打造以AI+数据为核心的“1+2+N”行业版智能工厂解决方案,加速推进各细分行业龙头客户的数字化转型,持续打造行业标杆项目并进行复制推广。同时,行业战团将持续专注于积累细分行业专业知识,专注于行业数据的分析及预测,实现行业数据业务化,帮助客户突破行业发展瓶颈,将行业数据的巨大价值转化为实际的商业效益,为公司发展AI+数据战略奠定牢固行业基础。
  (4)新兴商业机会
  依托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的优势,公司成功开辟出机器人、新能源、智慧煤矿、智慧实验室等多个新赛道,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各个新赛道业务在2023年快速增长,部分业务已从孵化阶段快速进入到高速成长阶段。公司在未来将继续坚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顺应国家的技术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机器人、储能、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选取和公司战略目标相契合,能和公司业务形成协同效应的高潜力市场。继续坚持从技术、产品、市场、产业链等多方面入手,对新兴商业机会进行系统性研究、设计、验证、转化,最终形成新产品和新商业模式设计方案,持续打造公司未来发展的新业务增长点。
  (三)经营计划
  公司将严格依照《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不断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贯彻中控中长期发展战略,建设更加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中控。2024年公司将深入构筑“AI+数据”核心竞争力,持续夯实“1+2+N”智能工厂新架构,打造“4大数据基座+1个智能引擎”,加速开拓国际业务、5S店+S2B平台、行业纵深、新赛道等战略增长点;积极探寻新的潜在商业机会,紧跟国内外行业发展趋势,聚焦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推进煤矿、风光制氢、机器人等新业务快速全面发展;同时,打造更加扁平、敏捷、高效的流程型组织,支撑业务逻辑重塑与管理高效运行。
  1、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与业务发展计划
  公司将进一步洞悉行业客户需求,进行高价值行业解决方案设计,形成可复制的解决方案,实现规模化销售,塑造可复制性增长模式;大力推进“1+2+N”智能工厂新架构落地,将“4大数据基座+1个智能引擎”植入到客户智能工厂整体规划中,打造行业样板工程并实现行业内复制推广,提升行业影响力;利用“AI+数据”进行高端智能化行业解决方案的开发及相关新产品技术在行业的应用落地,提升行业竞争力,为客户创造价值。
  控制系统产品线方面,面向国内外客户实现过程控制产品多语言支持、AI能力融合、跨平台部署和行业化能力提升,持续打造标杆项目和核心竞争力;实现面向工厂内动、静、电、仪、控等设备数据的智能感知和预测诊断等能力,发布面向不同行业场景应用的设备感知产品与解决方案;深化行业细分和大客户联合创新,面向过程安全方向发布专用控制系统,面向故障诊断、存量市场替换等应用场景研发解决方案;推出PLC行业化产品解决方案、一体化控制方案,持续打造差异化产品竞争力;重点突破工业信息安全国际化产品与认证,打造关键产品解决方案。
  仪器仪表产品线方面,加快提升核心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大国际化投入,逐步推动建立覆盖全球的多层次仪器仪表营销网络体系;持续加快自动化仪表新产品研发,进一步升级变送器产品性能,扩大自主传感器应用;持续发展高市场潜力、高毛利控制阀产品,实现常规产品进一步降本,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系统性控制阀行业解决方案,在高端应用领域走向规模应用;聚焦分析仪核心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国内业务拓展。
  数智科技产品线方面,全面落地公司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及关键举措,支撑变革项目落地,打造面向企业运营自动化的数字化产品与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新价值;全面改造智慧运营产品形态,缩短产品交付周期,优化用户体验,增强市场竞争力,并结合前沿应用技术持续突破海外市场;构建效能软件研发新模式,融合AI技术提升企业运营自动化产品研发效率,强化数字化协同,降低研发成本。
  5T产品线方面,加强AIGC技术攻关及前沿技术探索,构建“AI+数据”研发体系,突破工业数据建模关键技术,打造全新工业AI产品和行业标杆项目;围绕企业核心需求,持续改进迭代运营优化、模拟优化、控制优化、碳能优化相关产品,建立市场竞争力,推进业务快速增长;加强核心技术自研,持续打造5T融合核心解决方案,推动下一代新型工业形态快速落地,打造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样板工厂。
  创新技术方面,公司将重点研究人工智能,探索新的工业应用场景,围绕节能、减排、安全、作业效率、设备健康等方向,开展AI+应用融合化方案,提出技术路径和商业化方案;在机器视觉方向开展采用视觉和激光、雷达等光电技术相融合的方案,形成通用标准化的软硬件产品并开展示范应用,形成成熟的可规模化应用的工业视觉解决方案。创新业务方面,围绕新一代控制系统、工业软件(AI+)、工业传感仪表、机器人等方向开展技术探索;规划并研制人形机器人的通用控制器和机器人操作系统(SROS)软件,为人形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的产品化应用提供开放性的标准化控制平台,加快机器人行业版本开发和规模化应用。
  2、全球市场及新业务扩张计划
  国际市场方面,持续推进本土化建设,建设海外运营总部,重点围绕MEA、SEA、EU、CA、Japan、AU六大国际业务区域以及蒙古、韩国两个国家市场快速推广落地“1+2+N”智能工厂新架构及“4大数据基座+1个智能引擎”,持续拓展海外渠道及本地合作伙伴建设,实现海外业务规模化扩张;开拓海外数字化转型市场,面向工业集团客户,整合全球服务与产品,形成覆盖基础设施到应用的数字化能力;研发前沿软件与数字化技术,探索基于AI的模拟与优化、开源工业软件、仿真与空间计算等方向,满足全球化与本地化需求;开发面向海外市场的“AI+数据”解决方案,收集并分析国际高端客户的前瞻性和创新性需求,推动公司核心创新产品认证和试用,逐步实现批量应用。
  国内市场方面,坚持规模、利润双导向,深化5S店合伙制模式实践,5S店和S2B平台线上线下联动,持续提升客户覆盖率、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深入挖掘各细分行业客户工业AI应用场景;重视新行业机会的孕育和拓展,加强智慧矿山、氢能新行业知识沉淀和积累;拉通区域、行业、产品各业务单元的协同作战,强化经营意识,持续提升销售管理运作、解决方案能力和项目管理经营能力。
  新兴商业机会方面,公司将聚焦机器人、智慧实验室、智慧园区等核心领域。机器人板块重点围绕物流与包装类机器人、智能巡检与视觉机器人两个核心业务方向,持续挖掘细分场景应用,逐步建立面向流程工业的机器人全场景解决方案体系,并通过多种途径重点围绕移动式巡检、固定式巡检、仓储物流机器人快速建立符合公司业务发展战略与需求的产品体系,形成产品优势与技术壁垒,全面提升影响力;智慧实验室板块构建并发布完整的Q-Lab全流程智能质量监控平台,加快推广Q-Lab应用、智慧实验室、智能化应用等解决方案组合;智慧园区板块深化智慧园区2.0产品的升级迭代,打造一批国家级化工园区示范项目及安全、应急、环保、双碳等多场景应用,联合安全生产科研机构,不断探索园区“AI+安全生产”的创新模式和技术发展。
  3、投资及发展计划
  坚守主营业务相关的主赛道,聚焦数字化和国际化作为主要投资方向,寻找战略投资目标,通过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助力实现上市公司的战略生态布局,推动公司投资项目落地。
  围绕公司国际化战略和全球业务发展需求,支持海外子公司、工厂、研发中心等的设立,助力公司海外业务拓展;优化海内外控股及参股子公司投后管理和运营,促进被投公司和上市公司的协同增长。
  4、人力资源发展计划
  建立完善的国际化人才供应链体系,打造国际化人才库,建立健全公司干部管理体系,快速推动公司领导力发展体系迭代,明确关键人才战略,加强关键岗位人才储备与发展,深度开展公司级战略人才重点培养工作,提升关键岗位人才密度。
  持续优化员工职业发展体系,构建数字化、敏捷化、智能化员工成长平台,加速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建立高效、智能分析、便携交互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全面推动数字化人才能力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落地,建立国际化文化宣传体系,打造“开心、充实、有价值、受尊敬”的文化氛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