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园区产业载体开发、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

  • 产品类型:

    房地产

  • 产品名称:

    房屋销售 、 房屋租赁

  • 经营范围:

    园区投资、开发和经营,自有房屋租赁,投资管理及咨询,科技企业孵化,企业管理咨询,经济信息咨询及服务(除经纪),物业管理,仓储(除危险品)。(涉及许可证管理、专项规定、质检、安检及相关行业资质要求的,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或许可后开展经营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4-03-31 2023-12-31 2023-09-30 2023-06-30 2023-03-31
业务收入:园区运营服务相关收入(元) 1.49亿 1.26亿 1.01亿 5868.60万 -
新增储备面积:新增土地储备(平方米) 0.00 0.00 0.00 0.00 -
新开工面积(平方米) 0.00 26.80万 36.70万 0.00 2.20万
租赁收入(元) 7.31亿 7.79亿 7.63亿 7.47亿 -
竣工面积(平方米) 9.30万 34.50万 0.00 25.70万 20.70万
签约面积(平方米) 8.30万 28.30万 2.80万 3.30万 -
销售收入:签约销售合同金额(元) 21.57亿 74.98亿 4.71亿 7.96亿 -
签约金额(元) - 74.98万亿 - - -
园区运营服务相关收入(元) - - - - 4815.20万
新增土地储备(平方米) - - - - 0.00
租金总收入(元) - - - - 7.07亿
签约销售合同金额(元) - - - - 1.06亿
签约销售面积(平方米) - - - - 6000.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1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0.68%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一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公司二
  • 公司三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947.79万 9.12%
公司一
2022.79万 3.73%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1540.33万 2.83%
公司二
1462.19万 2.70%
公司三
1244.94万 2.3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9.57%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公司一
  • 公司二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公司三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545.28万 7.92%
公司一
3942.14万 3.65%
公司二
3293.19万 3.05%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2795.78万 2.59%
公司三
2544.81万 2.36%
前2大客户:共销售了1.3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5.15%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903.26万 9.20%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1815.67万 3.41%
前3大客户:共销售了2.3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44%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
  • 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848.91万 8.47%
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厂
4557.15万 4.36%
国核自仪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3416.24万 3.2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2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2.88%
  •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上海浦弘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 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 上海贝尔信息产品有限公司
  • 青海盐湖海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629.88万 3.72%
上海浦弘电力设备有限公司
2733.05万 2.80%
山东鲁能集团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2592.00万 2.66%
上海贝尔信息产品有限公司
1881.73万 1.93%
青海盐湖海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727.09万 1.77%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之年,是上海自贸区揭牌10周年,也是临港新片区开启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一年。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但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指导精神,紧密结合上海推进“五个中心”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出台之年,是上海自贸区揭牌10周年,也是临港新片区开启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一年。当前,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但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仍是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指导精神,紧密结合上海推进“五个中心”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城市能级的要求,坚持服从服务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在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上,以经营思维为指导,积极“深耕区域、深耕产业、深耕专业”,统筹“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迎难而上、审题破题、谋定后动,着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更强烈的自觉、更务实的举措、更有力的行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以实际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发企业。
  (一)践行国家战略,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园区开发企业
  2023年,上海临港深入践行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三大国家战略,立足上海“五个中心”能级提升、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自贸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科技创新和新一轮改革开放等多重战略机遇,把实施国家战略转化为自身发展机遇,紧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全力统筹经营工作“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稳健发展,聚力打造世界一流园区开发企业。公司牢牢把握“特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方向,围绕主责主业和产业逻辑,切实提升经营园区的特色化内涵,通过系统化谋划、体系化打造、专业化运作,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数字创新、绿色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创新、海外创新的“六创”赋能体系,为产业发展和企业成长精准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赋能,构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产业为本、科创为先,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积极培育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和裉节难题,打造高质量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创投基金。通过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催生“新质生产力”,公司持续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经营发展水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持续为产业和区域创造价值。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52亿元,同比增长17.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1亿元,同比增长5.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7.53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10.23亿元,同比增长22.1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85.66亿元,同比增长9.11%。年内,公司有序拓展业务布局,科学精准推动重点区域拿地,加速推动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增土地储备面积约31.4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约65.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约82.7万平方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共持有待开发土地面积50万平方米,各类物业载体总在建面积达544.7万平方米,园区物业总在租面积313.3万平方米。公司按照产业链培育的逻辑规律,强化发挥园区要素集聚、场景丰富、配套完备的生态优势,通过平台招商、算力招商、流量招商、场景招商、资本招商等多元化手段,加快推动项目落地。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园区物业签约销售面积35.1万平方米,园区物业销售收入37.21亿元,较上年增长12.38%,园区销售物业毛利率35.04%;园区物业租金收入29.97亿元,较上年增长23.32%,园区物业租赁毛利率70.81%。园区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320亿元,同比增长2.05%,园区企业营收规模超过13,983亿元,同比增长16.43%,纳税总额超过430亿元,同比增长33.38%。
  (二)紧抓重要战略发展机遇,纵深推进临港新片区建设
  2023年,国务院发布《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聚焦七个方面80条措施,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规划范围内率先构建与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通过加快服务贸易扩大开放,计划在临港新片区内建设再保险国际板、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优化账户规则,推动实现资金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与境外间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此外,上海市政府已出台《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推出了6方面29项具体举措,进一步支持新片区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赋予其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权限。作为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公司始终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在大势中持续进位,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积极主动承接临港新片区重点区域开发、重大项目建设和特殊经济功能培育,精准把握新片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践行开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探索,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壮大现代产业发展新动能,推进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报告期内,公司紧抓新片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大机遇,聚焦滴水湖金融湾、国际数据港、洋山特殊综保区等特殊经济功能承载区以及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等重点产业和产业载体,搭平台、聚机构、引流量、强产业,在新兴金融、新型国际贸易、高端航运服务、数据跨境流动等重点领域加大突破力度,加快导入知名机构、龙头企业、优质项目,围绕前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形成生态链,加快推动从形态开发向功能培育发力,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业态拓展,从运营园区向运营城区转型,加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现代化服务业产业,为临港新片区产业和城市高质量的纵深发展注入新能量、增添新动能。
  滴水湖金融湾是临港新片区跨境金融总部集聚、金融业务创新的承载区,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名片、也是继外滩和陆家嘴之后的上海金融服务发展第三极。报告期内,公司聚焦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新兴金融领域,依托政策支持优势,在“滴水湖金融湾”深耕打造具有上海优势、临港特色的新兴金融生态,探索实践新兴金融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公司践行拓展新片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总体要求,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规则,大力培育新业务新业态,积极探索离岸账户功能拓展,扩大离岸业务试点范围,进一步提升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发挥好滴水湖金融湾统筹在岸与离岸、创新金融发展的功能承载作用,公司在报告期内重点发力跨境金融、离岸金融、供应链金融等创新领域,深化创新发展研究,聚力打造“跨境通”“航运通”“法务通”等功能平台,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培育高价值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加快推动机构落地、业务落地、人员落地。目前,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上海再保险国际交易中心(再保险国际板)、临港新片区股权投资集聚区等一批高能级金融要素集聚平台已落户于滴水湖金融湾,同时,滴水湖金融湾已率先吸引落地汇华理财、汇丰金融科技等多个标志性新兴金融项目,引入feet船舶、贝仕船舶等高端国际航运龙头,并实现国内首单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一大批示范性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呈现出对于前沿产业、跨境金融和新型国际贸易的强大功能承载潜力,逐步形成与陆家嘴金融城、外滩金融带错位互补、协同发展的“一城一带一湾”新格局,为临港新片区金融制度先行先试赋能强大策源能力,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成为跨境金融开放创新的重要窗口。
  临港新片区信息飞鱼位于临港新片区国际创新协同区,园区以“国际数据港”为依托,以数字产业为核心,是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之一。报告期内,公司紧跟全球数字贸易和数据经济发展趋势,抢抓数字要素发展机遇,全面推进落实数字化转型的要求,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大力推动数据经济国际合作和产业发展,着眼国际数据规则对接、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合作,聚焦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核心功能,加快打造数字身份、数字单证等数字空间基础设施,以及‘两头在外’数据中心、海光缆登陆站等物理空间基础设施。依托新片区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优势,公司推动实现更加便利的跨境数据流动和数据产业发展,推动全球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引进来”和有国际业务需求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依托国际数据港建设契机,公司正进一步推进数据跨境流动的分类分级管理和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跨境数据一般数据清单和重要数据目录编制、对接DEPA、CPTPP等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跨境数据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等方向上多维发力。依托国际数据港建设契机,公司正围绕“1-2-3”推进路线图,打造“1座”国际数据经济产业园、设立跨境服务数据评估与跨境数据全方位服务“2个”中心、促成为跨境数据流动提供制度型保障的“3项”制度,赋能升级打造“国家级数据对外开放合作平台”,构建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之间的桥梁。报告期内,公司推动引入了飞象互联、集之互动、普联斯通等数据经济项目,科学促进跨境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助力临港新片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产业高地,成为上海“国际数字之都”的核心示范先行区。
  报告期内,公司立足临港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特殊综合保税区”的“双特”优势,瞄准新一轮产业创新蓄势发力,持续强化发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先行先试优势,实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大力度的压力测试。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对标国际公认、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聚焦“新型贸易示范区、全球航运新枢纽、创新业态承载地”发展目标,发挥临港新片区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政策优势,积极探索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贸易+”“金融+”等业务创新,并围绕国际分拨、跨境电商、新型保税业态、新型国际贸易四大重点产业,着力构建主题鲜明、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生态圈。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打造了“铂族贵金属交易平台”、“跨境通线上贸易服务平台”等创新综合平台,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赋能推动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创新业态集聚发展,持续培育园区发展新动能,打造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保税+产业链”产业集聚区。报告期内,公司在临港新片区大飞机产业园以航空产业为特色,以“航空制造、航空运输、航空科创”高质量融合发展为目标,聚焦“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与国产化替代,主动融入产业链,集聚大飞机研发、制造、运维、服务等全产业链,构建安全的航空产业供应链,全力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航空产业高地。
  (三)承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使命,聚力打造特色更特的现代化科技园区
  上海临港坚持以科创为驱动力,立足科技创新的园区资源禀赋,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关键赛道,积极构建特色科创生态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通过强化园区对于高端产业的引领功能,公司不断增强科创策源能级、聚力培育高质量产业,持续有效地做强科创策源战略基点,全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以科创园区建设推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创园区。
  报告期内,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的动力源泉和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围绕经营发展的主责主业,积极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的三个作用,构建具有特色的科创生态体系。通过强化漕河泾元创未来、浦江创芯之城、临港松江科技城(工业互联网)、南桥智行生态谷等“上海特色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精准赋能能力,公司在报告期内以园区为平台,持续联动科创产业投资机构、金融券商资本平台、科创财经专业媒体、科技服务专业机构等各方科创资源,深度挖掘园区高潜力科创企业,举办“科创引力场”峰会等大型科创主题活动,发布一系列科创榜单,聚力打造具有临港特色的“848科创企业TOP榜单”。围绕科技创新转化的裉节问题,公司集中资源优势打造特色产品、培育特色产业、构建特色园区,加快前沿新兴产业布局,推动旗下优势园区积极创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创特”强化园区对于关键产业控制的综合实力与发展特色,推动园区实现从基础服务向科创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链式孵化向厚植生态的跨越式发展。
  漕河泾园区是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策源地之一,漕河泾“元创未来”是上海市首批重点打造的“元宇宙”特色产业园区。报告期内,公司深耕科技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主动融入全市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工作大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以特色化发展为导向,抢先布局元宇宙、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固链,导入重大科创项目,积极搭建创新链、人才链、金融链,着力提升园区“从0到1”的技术孵化能力,强化“从1到10”的加速转化能力,打通“从10到100”的产业化能力,切实提升园区科创能级。公司坚持自主培育和招大引强“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径。报告期内,公司聚焦重大项目落地,在漕河泾园区引入Minimax、粒界科技、长鑫存储等头部企业,通过链主企业的辐射带动和集聚效应,持续优化园区创新生态,着力打造上海市首批高质量孵化器,落地人形机器人孵化中心、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项目,同时开展前瞻性产业布局,推动核心未来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孵化与转化,持续加快培育新的科技核爆点,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服务上海科创中心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示范性引领作用。
  浦江园区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文化创业为主导产业,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作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以及闵行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核心园区,公司在浦江园区着力打造“浦江创芯之城”“浦江基因未来谷”“数创浦江”。报告期内,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引领,以特色化发展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追求,深耕“一区、一谷、一城、一江”产业战略布局,固化强化园区特色产业,高质量打造浦江创芯之城、浦江基因未来谷和数创浦江等特色园区品牌,促进产业链深度协同、创新链策源转化,扎实推进产业转型、园区转型,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公司在浦江园区集聚园区科技创新要素,着力打造“NICE-阔然生物联合创新中心”、“临港浦江一站式医疗器械CDMO技术平台”等多个功能性平台,深化园区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通过推动整合产业导入和运营服务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园区服务品牌、树立服务标杆、提升服务价值、做强高水平服务,进一步促进园区服务体系化、多元化、精准化。报告期内,以“浦江基因未来谷”为核心的闵行区基因产业集群先后获评上海市、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园区内的创新浓度与创新氛围得到进一步提升,形成了园区集聚科创要素、构建科创生态,并促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案例。
  南桥园区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园区产业优势,依托“临港南桥智行生态谷”作为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的产业基础,以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持续开拓前沿产业发展新场景。报告期内,公司在南桥园区聚焦前沿产业赛道,坚持产业引领,加快布局新兴产业项目,通过深耕产业、创新赋能、服务引领,持续增强园区创新策源能力,成功引入全球激光雷达巨头Luminar、智元机器人等一批高质量企业和项目,深化产业研究和服务创新,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加快培育高质量孵化器,聚力推进强链补链,加速推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激起的数字化浪潮,锚定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集聚数字化科技和产业资源,将数字化转型落实到园区运营实践中,全力推动“数字江海”项目建设,探索数字化、绿色化场景应用,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建设、产业赋能、数字服务等数字化应用实践平台,成功落地全国首个阿里云能力中心,进一步完善园区数字经济功能布局,促进实现园区数字化与产业数字化融合,激发数字产业新动能。当前,公司正以数字技术赋能园区,着力将数字江海打造成为上海首个城市力全渗透的数字化国际产业城区,打造数字园区建设和数字产业发展的新标杆、新高地,从而为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城市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四)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区域合作
  根据“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的会议精神,公司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大关键词,以跨区域园区布局为支点,落实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协同发展”、沪滇两地“东西部协同联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战略落实,通过强化精准赋能能力,启动“一园一赋能”重点推进计划,提升园区对于区域经济的辐射能力,促进形成“深耕临港,立足上海,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的发展格局。报告期内,公司在临港松江科技城推进辐射引领周边区域转型升级。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技术创新策源区”与“成果转化承载区”,临港松江科技城以工业互联网为特色产业,获评上海市首个“上海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园区”“上海市四新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基地”。公司在临港松江科技城聚焦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培育,围绕产业链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引入海克斯康、英迈中国、格斯航天等工业互联网领域世界500强、独角兽等龙头企业,加速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提升经营产业的核心能力。通过不断优化机制创新,加快统筹服务资源、整合服务体系、放大服务效能,强化重要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区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综合能力,优化辐射长三角高能级产业策源能力。公司以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为指导,不断强化品牌输出、管理输出、模式输出,积极推进沪苏、沪浙等跨省域产业合作,着力推动临港常熟绿洲芯城实现年内开园。
  报告期内,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十四五”时期东西部协作的框架协议》的精神指引,公司在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持续推进沪滇合作,形成双方“优势互补、双向赋能”产业发展格局,依托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积极融入沪滇协作“4个+”协作模式,招引生物医药、检验检测、供应链等企业落位园区。同时,公司积极参与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开发建设,并以中老铁路通车为契机,加快推进域内域外园区战略联动、产业联动、管理联动、人才联动,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速融入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整体战略。在助力上海建设成为“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战略背景下,公司积极助推畅通经济循环,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助推区域一体化发展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上海临港所处行业为园区开发行业。园区开发是指开发主体在特定规划区域范围内,围绕推动产业发展和促进区域经济的目标,开展产业发展定位、功能平台搭建、产业载体开发、基础设施配套,并为园区企业和园区人才提供综合化服务体系和产业类投资赋能的系统工程。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阶段,产业园区通过聚集创新资源、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引领产业升级,正成为深层次推进高水平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上海临港主营业务为园区产业载体开发、园区运营服务和产业投资。公司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服从服务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通过打造品牌园区、特色园区和精品园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以“经营思维”为转型指导,通过深化租售结合、科创赋能、产投联动、服务配套为经营特色,多层次打造以产业地产为载体、以科创产业为特色、以产业集聚为支点、以产业升级为动能的经营发展模式,用实际行动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发企业。
  1、以经营思维推动“主责+主业”的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上海临港在推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主线上,以经营思维为指导,深耕区域、深耕产业、深耕专业,统筹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贯彻经营为先、风控为重、开发为稳的原则,推动“资本、资产、资金、资管”的“四资联动”。在以“经营思维”推动高质量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公司一是“控规模”提升高质量资产效益,处理好“管理整体资产规模”与“提升单体资产质量”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调结构”促进高质量经营发展,促进以投资收益和服务性收入为驱动的收入结构优化。三是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指导精神,全力培育打造园区开发行业的“新质生产力”。
  2、以服务体系促进“运营+流量”的高附加增值
  上海临港通过聚力打造完善的轻资产服务平台体系,正逐步提高公司整体运营服务收入占比,加快收入结构转型升级。公司聚焦专业化、数字化、赋能化、市场化转型方向,推进园区服务标准化、专业化,稳步提升园区企业服务效益。通过深耕产业创新生态,公司有序重塑服务体系,推动塑造园区公共功能服务平台,试点成立“服务管家学院”,并培养一批优质“五星级”产业服务管家,不断追求产业园区的服务创新和服务优化,以专业的轻资产运营服务能力推动园区产业生态提升、园区资产价值提升,打造公司核心竞争力。报告期内,完成对于专业园区服务运营主体——“上海临港园服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服务型平台的股权收购与平台搭建,通过有序整合多个园区的运营服务资源力量,进一步形成园区类专业化服务体系资源的规模效应与联动优势,逐步显现轻资产运营服务能力整合的赋能优势。通过将多个园区已有的产业、商业、物业场景嫁接至轻资产运营服务平台,公司运用园区“流量经济”,提供配套服务与园区运营服务的能力正不断提升,公司的专业运营服务水平与高附加值经营能力均得到有效提高,正持续以高质量载体、高品质服务、高活力生态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3、以产业投资强化“基金+基地”的高能级赋能
  上海临港坚持“基金+基地”的发展模式,以投资为驱动、以产业为纽带,强化产业投资联动发展。公司围绕园区特色产业开展重点投资方向布局,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再制造产业、绿色低碳等新型特色产业,深入挖掘园区内部的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拟上市企业,先后投资了云汉芯城、思特威、格思航天、致瞻科技、阳光氢能等多个优质企业。报告期内,公司着力打造面向科技创新前沿领域的“848科创投资基金”平台,根据“投早、投小、投科创”的战略号召,进一步增强对于园区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和显示度,通过强化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深化上海临港从“房东”到“股东”的角色转型。通过以产业投资强化“基金+基地”的高质量赋能,公司正全力推动向“创新驱动”内涵型发展模式的稳步转型。
  4、以金融运作加速“融资+配置”的高效能运行
  上海临港围绕“资本、资产、资金、资管”的循环联动目标,着力践行“精计划、提归集、保总量、降成本、优结构、勇创新”的金融统筹工作理念。报告期内,公司不断拓展融资渠道,着力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通过综合运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绿色公司债等多种融资模式,公司融资能力得到持续增强;通过深化资金计划执行、细化资金计划管理、实化园区金融举措,公司持续强化资金与资源的高效能配置,进一步增加经营发展的效益、效率和效能。报告期内,公司以“融资+配置”的高效能运行有效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整体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16%,较上年降低14个BP,并助力发挥了金融创新对于园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功能。
  5、以风险管理提升“预警+指引”的高标准防控
  上海临港以体系化的风险管控,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为公司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风控保障。通过定期强化风险预警机制、主动开展风险系统排查,公司在报告期内着力完善了与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理念相适应的风控业务指引体系,从制度层面有效促进了相关业务更加深入彻底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通过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标准和能力,着力建设政策规范管理平台、一体化信息化整改平台、合规评价平台,公司进一步筑牢高质量发展的风险防控堤坝,为公司特色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上海临港围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和上海重点任务,把握重要战略发展机遇,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坚持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发挥临港新片区开发建设的主力军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发展的生力军的作用。报告期内,公司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全力以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创造价值、为城市创造价值、为投资者创造价值。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
  (一)具备国家战略政策的引领优势
  报告期内,国务院已出台《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拓展特殊经济功能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的若干意见》等多项支持政策。上海临港始终立足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紧紧把握战略发展机遇,将公司自身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报告期内,通过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的引导作用,公司运用国家重大战略和支持性政策的引领优势,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为工作重心,全面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和公司高质量发展,为公司实现“特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拥有成熟的园区开发服务品牌
  上海临港在践行主责主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探索实践“区区合作、品牌联动”的合作模式,形成了“临港”“漕河泾”“科技绿洲”等成熟品牌。在与上海各行政区的紧密合作中,公司依托成熟的园区开发服务品牌优势,不断发挥产业引领、创新驱动、服务赋能等方面的赋能功能,着力发展高质量产业、构建高层次科创、打造高品质园区、强化高效能经营、做强高水平服务、建设高素质队伍,强化“基金+基地”运营模式、构建“六创”赋能体系,为企业成长、产业发展、区域繁荣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赋能,全力打造“特色园区、特色产业、特色产品”,积极培育园区开发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持续为产品提升价值、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园区赋能价值。
  (三)享有丰富的战略拓展资源空间
  上海临港坚持围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及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等国家战略,准确把握新一轮战略机遇,聚焦全市“2+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发挥园区要素集聚、场景丰富、配套完备等资源优势,公司牢牢把握产业发展逻辑,着重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跨境金融、跨境服务贸易、跨境数据等新兴产业和业态方面进行战略布局。依托对于战略前沿产业、重点技术创新领域、开放型现代服务产业体系的持续投入与深耕,公司已在常熟、海宁、大丰、昆明等上海域外区域进行前瞻性布局,有效拓展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并为园区产业链的横向和纵向发展持续提供充沛的战略资源空间。依托跨区域的产业资源“双向赋能、双向联动”模式,公司正持续形成具备市场纵深、产业纵深的品牌输出和管理输出模式,不断丰富公司战略拓展的资源空间。
  (四)拥有卓越的创新策源驱动能力
  上海临港主动识别、积极融入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以“开放创新、深度融合”作为公司践行科创培育和营造科创生态的重要原则,以“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模式高效统筹联动园区科创资源,合力推动产城融合、产金融合、产学研融合、产教融合。报告期内,公司以园区平台为载体,坚定不移地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主动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积极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围绕上海市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着力打造专业化孵化器,目前已形成“苗圃-孵化-加速”科创孵化链条,有效推动了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引领性、高能级的科创园区平台,公司为企业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科创服务支持,赋能高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产业健康发展,正逐步成为科技创新的园区策源地。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52亿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61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7.53亿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810.2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85.66亿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和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使命。在当前经济发展动能深度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园区开发行业的竞争格局复杂多变,园区开发企业在不断推动优化园区的产业布局、提高园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形成园区特色和优势产业等方面的多维竞争日益加剧。当前,通过各类资源要素充分互动,实现企业从“物理集聚”向“化学集聚”效应突破,通过打造实验室、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平台和载体,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园区科技创新效率和效益,正逐渐成为避免园区陷入产业同质化,增强园区竞争力和创新力的重要路径。同时,园区开发企业将数字技术与园区管理、园区运营服务深度结合,实现园区管理数智化,推动产业结构高端化,促进园区建设低碳化的行业趋势已日益显著。在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浪潮中,产业园区正加快由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转变,园区发展由“大而全”向“优而特、特而精”的转变,园区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端科技产业的转变,园区形态由单一功能型园区向多功能融合型园区的转变正在加速推进,系统化、特色化、绿色化、数字化已成为产业园区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产业园区发展走向全链式、一体化模式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园区不仅要提供办公场地、设施等物理空间载体,还需要提供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类园区服务。这要求园区开发企业不仅要推动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还需要形成落实高效的运营服务机制。园区开发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特点,通过系统化谋划、体系化打造、专业化运作,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模式,推动园区向“产业规划、产业服务、产业培育、科创服务、人才孵化”为一体的“平台+运营”模式转变,已是实现产业跨区域布局、园区一体化运营的发展关键。一方面,产业园区一体化运营能够有效推进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能力,破除产业发展瓶颈,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另一方面,推行园区一体化,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开发建设办公、研发、厂房等多品类的产品,因地制宜地打造符合当地发展水平、迎合产业发展特色、融入区域协同发展的产品,实现产业链的补链固链强链,促进培育一批优质链主企业,从而提升园区产业的关联度、匹配度、精准度,促使产业园区走向“全域、全链、全业态、全生命周期”的开发运营服务模式。
  二、产业园区从粗放式发展进入特色化发展
  当前,经过新一轮全国各地产业园区的快速扩张,我国产业园区虽然数量较多,但或多或少均面临着产业定位不清晰、盈利能力不够强、同质化程度较高等问题。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园区已逐步从传统“大而全”的粗放式发展模式进入“特而精”的高质量、专业化发展模式。通过围绕特定产业领域深耕细作,围绕产业逻辑提升园区特色内涵,以产业链条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对优化服务配套、加快产业集聚、注重集约高效、强化招商引资等方面持续提升等举措,园区开发企业能够有效避免在功能定位、产业方向、政策设计等方面的高度趋同,在走“差异化、特色化”竞争之路的过程中,加速形成产业园区特色化和差异化优势,发挥好园区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作用。
  三、绿色低碳成为产业园区的新兴发展趋势
  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园区开发企业在园区规划、空间布局、产业链设计、能源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运行管理等方面正在大力推行资源节约理念,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通过注重“生产、生态、生活”的深度融合,园区开发企业正着力推动产业园区“布局集约化、资源绿色化、管理高效化”。同时,通过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园区企业准入,统筹管理园区节能、降耗、减排等环节,开展绿色技术在园区场景下的创新运用和示范运行等手段,产业园区正在进入全面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构建现代化低碳产业体系、打造绿色低碳示范园区的新发展阶段,从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绿色低碳发展。
  四、数字化智慧化成为园区转型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各行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下,园区开发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更加完整、及时地了解园区总体的运行状况,并为园区入驻企业提供“智能化、精细化、高效能、主动性、全周期”的营商服务。通过数字化技术有效提高园区经济活力、环境质量、服务品质及运营效率,已成为园区开发企业推动园区转型发展的全新切入点和落实路径。当前,依托园区数字化推进园区智慧化转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将数字孪生技术运用到园区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园区数字化闭环系统,进而促使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治理效能等全方位智慧化优化提升,是园区开发企业推动实现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公司发展战略
  上海临港始终坚持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坚持服从服务临港新片区、上海科创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理解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紧密结合上海以“五个中心”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的主攻方向,奋力投身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新征程。
  上海临港以经营思维为指导,深耕区域、深耕产业、深耕专业,统筹经营园区、经营产业、经营公司,促进实现资本、资产、资金及资管循环联动,全面提升科技创新、数字创新、绿色创新、服务创新、金融创新、海外创新的“六创”赋能能力建设水平,全力加快上市公司“特色化、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开发企业。
  通过全面构建园区高质量发展体系,着力战略深耕临港新片区,主动参与五个新城建设和全市重点区域转型,公司在园区开发、企业服务、产业投资三大主业中紧抓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园区赋能等特色化发展重点,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区域转型和城市更新的建设者”为使命,担当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践行者、推动者、引领者,可持续地为公司股东创造价值。
  (三)经营计划
  202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实现“十四五”时期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在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的新一年度,公司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把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工作要求,坚持以服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战略指引,以特色化、可持续为基本方针,紧紧围绕“以经营思维为指导”的工作思路,全力加快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面对园区地产加速进入存量时代,传统重资产、高负债、快周转、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已不可持续,上海临港将推动旗下产业园区的发展动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推动特色园区发展由“大而全”向“特而精”转变,着力通过运用数字化技术强化旗下园区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力,从而突破园区传统同质化竞争的发展局限,加速形成旗下园区的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优势。
  1、发展“高质量”产业,科学提升资产价值
  2024年,公司将根据旗下园区所处区域的规划导向、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重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先导产业,立足临港新片区四大核心产业、两大优势产业、两大未来产业的前沿产业体系,以高质量产业发展推动资产价值科学合理提升,助力打造上海经济新兴增长极。通过贯彻落实“三深耕、三经营、三自我”经营理念,公司将在人均管理资产、人均利润、人均费用等绩效质量指标约束下,以“四资联动”的全局视角深化完善以资产经营为核心的经营体系。通过以特色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各园区既有优势产业的集群集聚,紧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态势,强化相关重点产业的布局。在GP化改革方面,通过持续推动GP化改革实现资产投资和资产经营的分离、实现资产管理维度的“轻重分离”,科学制定指标、加强考核力度,进一步提升资产的运营管理能力,让经营管理出成效。在产业导入方面,进一步优化公司招商专班、联动统筹等机制,形成市场化激励措施,建设高效通达的招商网络,提升整体招商能力。通过积极引入市场化战略投资者,完善基金、REITs等资本运作机制,公司将借力资本市场实现园区发展的“轻装上阵”,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扩大管理型优质资产规模,提升园区资产的经营价值。在价值体系方面,公司将持续加强对园区整体产业、物业载体情况及客户满意度调研及分析,进一步释放资产价值,提升客户对高价值资产的获得感和依存度。
  2、推进“价值链”运作,稳健深化投资赋能
  2024年,公司将在“六创”赋能体系的总体框架下,着重赋能投资转型优化发展。一是以打造“848科创投资基金”为契机,进一步专注于挖掘、联动、赋能上市平台园区内的优质企业,对外同步发挥“招投联动”的吸引功能,不断增强各园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同步强化产业直投“显示度”。二是公司计划以持续强化专业化的投资团队能力,深耕特色化园区产业链,强化区域运营主体的洞察力,主动对接链主企业、关键节点企业及隐形冠军企业,尤其是对特定行业和赛道的初创企业进行提前布局,发挥好“专业化、区域化”优势,寻找到最具有潜力的投资机会。三是进一步放大投融资工作的价值撬动功能,持续以基金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深挖园区产业价值,赋能、打造明星企业,通过找准“引爆点”,撬动“价值链”,进一步畅通“资产、资本、资金、资环”循环联动,提升产业投资的资金效能与功能放大,以产业投资驱动园区发展。
  3、做强“体系化”服务,集聚流量服务资源
  2024年,公司将通过进一步集聚各园区、各渠道的综合运营服务资源,创新轻资产专业化的“泛服务类”资源配置方式,进一步加强“六创”赋能能力建设,形成服务资源在园区层级上的“体系化”合力,着力增强市场化服务品牌输出能力,不断提高轻资产服务性收入。一是通过资源整合升格成立“上海临港园服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服务型平台,持续联动引入先进的服务和管理经验,形成服务体系的联动赋能与规模效应。二是聚焦各大园区相同产业门类的服务资源,打造多维度、全产品线的综合运营服务覆盖能力,以“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为服务收入中的高附加值增长抓手,不断拓宽市场化服务范围,打造可复制的轻资产服务管理模式。三是将依托公司在上海域内外广泛的园区载体布局基础,扩大服务型轻资产资源的输出模式,打造专业化服务品牌的输出渠道,实现现代化产业服务业务市场化“走出去”的工作范例。
  4、培养“复合型”团队,优化专业人才队伍
  2024年,公司将遵循“提升上市公司专业发展能力”的工作目标,在营造公开、竞争、择优的人才成长环境下,深化培养鼓励创新、敢于突破的复合型团队能力。一是要坚持拓宽人才培养场景,进一步畅通人才发展渠道,深化专业人才与复合团队的多元化成长通道,完善多个纵向发展序列,鼓励人才团队在不同公司、不同部门、不同领域间跨条线复合型成长。二是要坚持强化激励考核机制,以公司经济效益和发展质量为核心,深入推进上市平台公司GP化改革和项目制探索。在2024年,力争通过多措并举的系统化人才团队建设安排,启动打造一支攻坚破难水平高、干事创业劲头足的“专业化、市场化”上市公司人才队伍,全力增强公司市场化管理型资产的统筹管理团队基础。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仍错综复杂,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仍然不足。同时,受到经济全球化速度放缓及地缘政治博弈等影响,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正不断发生变化,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进一步加速重构,可能影响园区产业导入难度。
  2、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随着各地园区快速扩张,不同区域的产业园区在土地、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的竞争加剧,各产业园区功能定位、产业方向、项目业态等方面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产业园区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公司需要动态调整经营策略,加速推进特色化发展,打造契合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载体,围绕产业逻辑持续提升园区的特色化内涵,加快构建“六创”赋能体系,提升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构筑“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3、产业投资周期波动
  近年来,公司积极提升科技创新赋能能力,打造上市公司资本投资平台,不断加大产业投资显示度,推进公司向“房东+股东”角色转变。公司投资项目自初始投资至成熟盈利存在一定的培育期,产业投资项目收益可能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波动、被投企业政策环境变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等因素变化产生一定波动。公司需深化产业投资基金的功能定位,关注监测宏观政策形势、行业发展趋势、投资环境变化,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和控制,建立科学的“投前-投中-投后”管理体系和高效的运营机制,提升产业项目投资的全过程、全周期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抗风险能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