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建筑施工以及与建筑主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工业制造、工程服务、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等业务。

  • 产品类型:

    建筑施工业务、工业制造业务、工程相关其他业务、产品销售、工程设计、租赁业务、管理服务费、钢结构工程、加工服务

  • 产品名称:

    建筑施工业务 、 工业制造业务 、 工程相关其他业务 、 产品销售 、 工程设计 、 租赁业务 、 管理服务费 、 钢结构工程 、 加工服务

  • 经营范围:

    建设工程总承包;建筑工程、人防工程、市政工程、风景园林工程的设计、施工、咨询;路桥工程、机场跑道、机械施工、设备安装;城乡规划编制服务;工程技术开发;建筑机械制造及设备租赁;建筑构配件生产、销售;机电设备、五金工具、建筑材料、金属材料、化工原料(不含危险化学品及监控品)、计算机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的批发及进出口业务;工程技术培训及咨询业务(不含营利性职业资格及职业技能培训);国际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及所需设备、材料的出口;物业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08 
业务名称 2024-03-31 2023-12-31 2023-09-30 2023-06-30 2023-03-31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元) 324.54亿 378.78亿 349.09亿 -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工业制造业务(元) 22.61亿 23.41亿 7.17亿 -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工程相关其他业务(元) 60.89亿 95.47亿 59.29亿 -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建筑施工业务(元) 241.05亿 259.90亿 282.63亿 - -
新签合同金额合计(元) - - - 465.61亿 457.59亿
新签合同金额:工业制造业务(元) - - - 26.54亿 24.37亿
新签合同金额:工程相关其他业务(元) - - - 168.02亿 109.59亿
新签合同金额:建筑施工业务(元) - - - 271.05亿 323.63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4.2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77%
  •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 义乌市双江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 杭州望海潮建设有限公司
  • 珠海横琴澳门新街坊发展有限公司
  • 浙江钧叶贸易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16.47亿 1.78%
义乌市双江湖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7.71亿 0.83%
杭州望海潮建设有限公司
7.08亿 0.76%
珠海横琴澳门新街坊发展有限公司
6.65亿 0.71%
浙江钧叶贸易有限公司
6.39亿 0.6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7.1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43%
  • 浙江建工劳务开发有限公司
  • 浙江天利建设劳务有限公司
  • 杭州热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马钢(杭州)钢材销售有限公司
  • 五矿钢铁杭州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浙江建工劳务开发有限公司
22.84亿 2.57%
浙江天利建设劳务有限公司
13.86亿 1.56%
杭州热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74亿 0.87%
马钢(杭州)钢材销售有限公司
6.50亿 0.73%
五矿钢铁杭州有限公司
6.19亿 0.7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2.5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37%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4.46亿 1.47%
客户2
14.35亿 1.46%
客户3
11.28亿 1.15%
客户4
11.28亿 1.15%
客户5
11.22亿 1.1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2.9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9.93%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26.11亿 2.79%
供应商2
24.91亿 2.66%
供应商3
18.91亿 2.02%
供应商4
14.85亿 1.59%
供应商5
8.12亿 0.8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9.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16%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2.10亿 1.27%
客户2
11.51亿 1.21%
客户3
10.39亿 1.09%
客户4
8.65亿 0.91%
客户5
6.50亿 0.6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2.7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9.54%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1.38亿 3.62%
供应商2
16.02亿 1.85%
供应商3
14.39亿 1.66%
供应商4
11.04亿 1.27%
供应商5
9.88亿 1.1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6.6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11%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9.83亿 2.49%
客户2
13.88亿 1.74%
客户3
9.23亿 1.16%
客户4
7.79亿 0.98%
客户5
5.88亿 0.7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9.3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0.55%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25.77亿 3.43%
供应商2
21.23亿 2.82%
供应商3
13.58亿 1.81%
供应商4
10.55亿 1.40%
供应商5
8.22亿 1.0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0.4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68%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6.35亿 2.16%
客户2
14.49亿 1.92%
客户3
7.51亿 0.99%
客户4
6.33亿 0.84%
客户5
5.79亿 0.7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9.7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3.93%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40.45亿 6.28%
供应商2
13.92亿 2.16%
供应商3
13.00亿 2.02%
供应商4
12.05亿 1.87%
供应商5
10.28亿 1.6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我国建筑业实行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监管体制,主要监管内容包括市场主体资格和资质的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技术标准管理等。行业主要监管部门和体系包括:  2、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特点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市场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国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呈现“金字塔”状,即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型微型企业并存。从企业性质和竞争能力角度,中国建筑市场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建筑公司主要有如下三类:一是特大型央企和地方大型国有(或控股)建筑公...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我国建筑业实行综合与专业相结合的监管体制,主要监管内容包括市场主体资格和资质的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以及对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技术标准管理等。行业主要监管部门和体系包括:
  2、市场竞争格局和竞争特点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市场规模庞大,企业数量众多,市场化程度较高。我国建筑业的企业规模分布呈现“金字塔”状,即极少量大型企业、少量中型企业和众多小型微型企业并存。从企业性质和竞争能力角度,中国建筑市场拥有较强竞争力的建筑公司主要有如下三类:一是特大型央企和地方大型国有(或控股)建筑公司。特大型央企主要是国有超大规模的特级资质企业;地方国有(或控股)建筑公司主要是各省市具有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二是大型的国企改制或新兴民营建筑公司。这些企业多数完成了民营化改制,实现了经营者、管理和技术骨干的持股,企业机制灵活,在完全开放、竞争充分的环境中迅速发展;三是跨国建筑公司。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大,跨国经营的国际知名建筑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在勘察和设计等高端建筑市场领域拥有很强竞争力。跨国公司凭借资本、技术、信息、装备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融投资与承建的联动,参与部分大型项目的竞争,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目前中国建筑业的市场竞争格局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中国建筑业市场竞争完全,不同领域冷暖不一;二是建筑市场地区发展不均衡,企业往往实施全国化战略;三是竞争同质化明显,央企等头部企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3、市场需求情况
  随着城镇化和人口增加放缓,住宅、商业和公共设施的需求也逐步放缓。建筑业与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紧密相关,"一带一路"、"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绿色建筑"“三大工程”“交通强省”等概念的提出和推动实施,仍催生出较大规模的市场前景。
  (二)公司市场地位
  浙建集团是浙江省成立最早的国有建筑企业,主要从事建筑施工业务以及与产业链相关业务。集团已连续多年入选ENR“250家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中国承包商 10强、中国企业 500强、浙江省百强企业,综合经济技术指标在全国同行中始终保持前列。目前,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投资、设计、建造、运营于一体的现代建筑服务全产业链企业集团,是整体上市的浙江省属国有企业。“十四五”期间,集团将坚持在改革创新中发展成为产业链完整、专业门类齐全、市场准入条件完备、品牌优势突出、技术实力较强的大型省属国有建筑企业集团,走在浙江省乃至全国建筑业企业前列。
  (三)公司现有的主要行业资质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 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土木工程建筑业的披露要求
  (一)主要业务
  浙江建投主要从事建筑施工业务以及与建筑产业链相关的工程设计咨询、产业投资业务、工业制造业务及建筑专业服务五大板块。建筑施工业务是集团主要业务板块及收入来源,包括房屋建筑、市政路桥、轨道交通、水利水电、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施工业务。工程设计服务业务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和咨询以及设计引领的工程总承包业务。建筑产业投资作为集团建筑全产业链当中重要的一环,以投资带动施工,以投资来扩大产业格局,以投资带动建筑施工主业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工业制造业务主要依托建筑施工业务,充分发挥了产业链协同效应,主要业务包括装配式、地铁管片、混凝土以及工程机械、电力施工机械、压力容器等的设计、制造、销售、租赁、安装、改造与维修等。建筑专业服务依托于集团施工主业规模,以提供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和支撑能力为方向,包括工程商贸、工程金融、工程物业和工程租赁等专业服务业,进一步实现提质增效,全面推进集团产业一体化发展进程。
  (二)经营模式
  集团从事的建筑施工业务,主要包括单一型工程承包模式和投融资建造模式。单一工程承包模式即集团以拥有的工程承包资质,向业主提供施工总承包服务或工程专业承包服务。投融资建造模式即集团利用自身投融资能力,将施工经营与资本经营相结合,采用EPC模式(设计-采购-施工)、EPC+F模式(设计-采购-施工-融资)、BOT模式(建造-运营-转让)和 PPP模式(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等,以投资带动总承包,向业主提供项目投融资服务和工程总承包服务。
  (三)融资情况
  集团融资途径主要为银行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债券等。截至 2023年年末,境内银行贷款余额为178.53亿元,融资成本区间为2.80%--5.04%,融资期限为1个月--19.48年;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7.72亿元,融资期限为6个月;债券余额为40.7亿元,融资成本区间为0.2%-5.00%(包含可续期公司债及可转债),融资期限为1+1年—3+N年。
  (四)质量控制管理情况
  浙江建投按照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控、用户评价的质量管模式,始终重视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根据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50430《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编制《质量管理手册》、《质量管理程序文件》,要求各部门、子、分公司、事业部、SPV公司、项目部严格执行,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依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产品的售后服务。集团及其子公司均已将售后服务、用户回访等工作落实到部门,并在人力、物力等各方面对积极解决质量纠纷进行充分准备。报告期内,浙建集团工程施工及相关服务质量均不存在重大质量纠纷。2023年,集团4个项目获鲁班奖,10个项目获国家优质工程奖,获省部级优质工程奖42项。
  (五)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浙江建投在安全生产方面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在各级公司和项目部设立独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并配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各级公司已按要求取得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浙建集团已制定《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规定》《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细则》《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生产问题突出单位挂牌督办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对浙江建投安全生产管理的体系建设、安全生产专项费用保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配置以及安全事故问责制等各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2023年集团生产安全总体平稳,全力保障 55项重点重大工程建设,高效运行十大安全保证体系,常态化开展“除险保安”专项行动,强化专项整治与日常巡查,试点项目安全总监。全年举办县级及以上现场观摩会34场,获省级及以上标化工地44项。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行业资质优势
  浙江建投坚持建筑施工主业,主要从事建筑施工业务以及与建筑主业产业链相配套的工业制造、工程服务、基础设施投资运营等业务,覆盖建筑产业上下游,包括设计采购、房建施工、设备安装、装饰装修、工业制造、运行维护等业务。公司拥有各类企业资质一百余项,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4项,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3项,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1项,工程设计各类甲级资质共 14项,并拥有对外经营权和进出口权,已发展成为产业链完整、专业门类齐全、市场准入条件完备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近年来,浙江建投把握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持续推进EPC、投融建一体化等新模式转换,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不断推进市场模式、业务模式和生产组织方式的改革创新。
  2、国企品牌优势
  浙江建投是浙江省成立最早的国有建筑企业,也是浙江省经营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大型建筑企业集团,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建筑企业前列。自成立以来,浙江建投坚持履行国有企业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承建了国内外一大批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精品力作,近年来浙江建投紧跟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依托国企品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五水共治”、特色小镇、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绿色建筑、建筑工业化、支援新疆西藏等建设工作,承担建设了G20 峰会工程、桐乡乌镇国际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浙江音乐学院、杭州火车东站、之江实验室等重点重大项目,为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赞誉为“浙建铁军”,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优秀施工企业”、“浙江新型城市化十大杰出贡献企业” 等多项荣誉称号。
  3、规模布局优势
  浙江建投坚持“基地化、规模化、本土化”方针,推动政府市场、大业主市场和两外市场的“三大市场”经营战略,优化经营布局,生产经营业务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阿尔及利亚、香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英国等全球 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国内 8大区域市场和以阿尔及利亚为中心的北非市场、以香港为核心的东南亚市场,是浙江省建筑业“走出去”发展、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建筑和贸易市场竞争的重要窗口。浙江建投已连续22年入选ENR“250家全球最大国际承包商”,位居省级建工集团第一位。
  4、体制机制优势
  浙江建投坚持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始终沿着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脉络不断推进,切实把握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于2007年1月 26 日提出的“实施产权多元化、规范引入战略投资者、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国资监管和加强企业党建”等五个方面的省属企业改革要求,贯彻落实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市场化债转股工作的部署要求。浙江建投于 1998年完成公司制改造,2009年完成产权多元化改革,2016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17年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成为了由央企、外资企业和经营团队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省属国有企业。 2019年11月,浙江建投借壳多喜爱实现整体上市。浙江建投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建立了高效运转、相互制衡的公司组织结构,治理机制富有活力。
  5、管理团队和人才优势
  浙江建投人才基础扎实,技术实力较强。截至2023年12月底,公司管理人员2万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万余人,中高级职称7千余人,持有建造师执业资格3千余人。浙江建投拥有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级装配式产业基地、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工法、全国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等技术成果千余项,创造了多项领先及先进技术,拥有多项国家及地方标准。近年来,浙江建投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实行数字化改革、培育智慧工地、数字化工厂,努力打造成数据驱动的数字型企业。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集团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浙江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三个“一号工程”“十项重大工程”等重大决策部署和省领导调研集团指示要求,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决定精神上来,坚定信心、顶压前行、克难攻坚,有力应对内外部形势和挑战,稳住企业生产经营基本盘。
  (一)主要经营情况
  1、经营质量有所提升
  实现政府市场新签合同额 920.03亿元,同比增长25.99%;大业主市场新签合同额814.39亿元,同比增长3.37%;承接亿元以上项目1095.28亿元,占比66.34%;境外新签合同额 110.57亿元,同比增长40.46%,香港新界数据中心项目刷新集团境外工程单体合同额纪录。集团亮相 2023港澳-浙江周开幕式并现场签约。2023年位列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第73位,保持全国省级建筑总公司第一位。
  2、项目管理持续加强
  (1)生产安全总体平稳。全力保障 55项重点重大工程建设,顺利交付之江文化中心。高效运行十大安全保证体系,常态化开展“除险保安”专项行动,强化专项整治与日常巡查,试点项目安全总监。全年举办县级及以上现场观摩会 34场,获省级及以上标化工地44项。(2)管控重心逐渐聚焦。合同示范文本使用率、内部承包合同签订率、项目风险押金缴纳率保持100%。出台《自主投资类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实行投资施工项目内部招标。推行项目二次预算编制,实现总承包 3亿元及专业承包 5000万元以上项目全覆盖。(3)内部产业链进一步畅通。出台集团《制造业产品内部产业联动实施细则》。集团11家省级大师工作室纳入内部产业链。
  3、数字转型逐步见效
  深入推进“1+5”数字化改革,运行完善61个应用。智慧工地系统、工业化内装数字设计、钢构智能产线等成果,亮相全国智能建造试点工作推进会,香港市场引入智慧工地系统应用。获评省智慧工地示范项目32项。浙建云采数字平台新增活跃供应商2.1万家、总数增至11.55万家。上线剩余工程物资处置与交易平台“咸渔台”,完成1137个项目注册,成功取得EDI资质,打造工程物资绿色循环利用治理样板和清廉建设标志性成果。
  4、战略管控持续发力
  出台集团主业管理办法,制定集团战略性产业目录,明确二级单位 33项核心主业、36项培育主业。新增一级资质24项,其中建筑8项、市政7项、机电3项、专业6项。38项到期资质全部通过住建部审核成功延续。修订发布《关于模拟股份制项目实施的指导意见》,新增模拟股份制项目105项,15个项目开展兑现。集团入选我省“新八级工”制度试点企业,获得 6个工种自主评价资格。集团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二)财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6.06亿元,同比下降6.02%,主要系报告期新签合同减少,承建工程项目减少;营业成本较上一年度下降5.58%,系随着公司承建工程项目减少而减少;实现归属上市公司母公司净利润 3.92亿元,同比下降59.51%,主要系制造业与工程板块毛利率下降;公司本年拆迁补助大幅减少,非经常性损益收入下降;同时公司本年加大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期间,公司坚持质量和效益发展导向,实施“一链两驱五转变”的战略思路,将集团打造成为集投资、建设、制造、运营与服务于一体的建筑投资运营服务商。围绕建筑产业链,坚持主业、高端引领、转型发展,以资本和数字为驱动,实施纵深一体化发展,推动投资、建设、制造、运营和服务上下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一体化(全产业链集成服务)、一揽子(全打包式统筹服务)、一站式(全生命周期、全过程服务)工程服务能力的综合性建筑产业集团。
  围绕“一链两驱五转变”总战略,集团致力于产业链提升、供应链优化和价值链重塑,引领创造具有浙建特色的建筑业生态链。子公司将致力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合,以模式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来提升企业价值。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与价值链的良好融合,实现动能转换、结构优化、业务升级,构建集团总部引领的建筑业良性生态圈。依靠资本和技术的力量,以投资带动、设计引领、数字驱动,在产业链上纵向高端开拓,在供应链上实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信息链上实现前后互通,逐步形成具有较高粘性的建筑业数字化生态体系,推动企业进入高附加值领域、盈利更高的环节,占据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二)2024年经营计划
  2024年集团将以调结构优布局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开展全员拓市专项行动,推动主业多元化、产业高级化、市场高端化,推动“转型升级年”实现更快转型、更好升级。
  1.推动建筑主业垂直提升。(1)做稳做优房建业务。抢抓国家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的政策机遇,紧盯相关工程项目大力承接,拓展工业厂房建设,稳牢房建基本盘。(2)做大做强基础设施业务。紧盯国家持续加大基建领域投资与我省世界一流强港和交通强省建设、“四港联动”基础设施建设、世界级绿色石化基地建设等市场机遇,加快提升市政公用、轨道交通、水利水电、石油化工等基建业务占比,突破进入港航、机场等大基建领域。浙江交建要勇挑大梁、多做贡献,拥有市政资质企业要大幅提升基建业务。(3)做专做透专业细分业务。加强电力、环保、能源设施、通信数据等新能源新基建领域和工业安装、精装修全装修等细分业务实施差异化拓展,浙江二建要持续提升电建、环保、化工领域比较优势,浙江安装要立足工业安装推动工业项目总承包,装饰类企业要在存量家装、个性化定制等方面深耕发展。
  2.推动产业优化升级。(1)加快提升工程设计及专业运营服务主业。建强以设计为引领的工程总承包平台,发挥工程设计总院统领作用,集控内部设计资源实施“名所名师名品”建设工程,优选外部资源加强合作,做强内部市场同时扩大外部市场,推动全年设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相关子企业研究搭建运营服务体系。(2)做精做强建筑工业制造产业。制造企业要跳出建筑承包商思维,强化现代制造企业管理,以需求侧改革推动产品迭代升级和市场营销,在专精特新、提质增效上下功夫,推动产品高级化、市场高端化、管理精细化,大力推进制造企业创新产品市场销售。(3)做实做大建筑贸易产业。围绕建筑业全领域全链条,拓宽多品类贸易、加大海外贸易,以真实贸易支撑做大规模。商贸物流公司要打造工程建设领域领先的大宗商品供应链集成服务商,切实提升内部市场占比;物资设备公司要做实周转材料业务,做大配套物资贸易;浙建云采要集采电梯电缆做大贸易规模。
  3.推动市场高端化。(1)坚持深耕省内市场。坚守杭甬地区主要市场,加强浙北、浙东和沿海发达地区经营,强化区域城市公司经营触角,重点推动我省经济排名前 50位地方政府战略合作。(2)优化拓展国内市场。巩固现有区域市场,重点攻坚先发地区市场,精准对接市场活跃度高、经济发展前景好的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等头部市场,力争增加省级市场数量,维持经营外向度。(3)稳健拓展海外市场。巩固提升好香港市场,妥善修复好阿尔及利亚市场,深入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确保泰国、印尼等新拓市场持续承接新项目,主动攻坚发达国别市场实现新突破。强化大海外引领,联动土建单位、专业公司抱团出海,落地一批海外合作项目。(4)推动业主结构高级化。主动参与高层次市场、高级别活动,重点经营各地政府、央企国企、各领域头部机构、知名上市公司等大业主。聚焦“走出去”华商浙商构建国内经营、国外实施经营体系。健全大业主大客户拓展、认定、跟踪、维护的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建立战略合作单位互动响应交流机制。
  4.推动全员出击拓市场。聚焦提升市场感知度、全员责任感,实施好全员拓市专项行动。落实好集团领导联系区域市场经营专项方案、大走访大对接工作实施方案,各单位要参照建立对接走访机制,形成集团领导带队洽谈、责任单位牵头攻坚、明确专人持续跟进的市场营销格局。发挥好集团挂职干部桥梁纽带作用,及时跟进属地经营,促成政企高层对接,争取落地项目。推动品牌项目经理以现场拓市场,实现持续经营、口碑经营。深化优秀科技人才开展技术营销,强化投资金融人才浙建模式策划营销,形成一批专业营销团队。建立优秀经济责任人“白名单”,团结资信优、实力强的项目经济责任人共同拓展市场。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政策风险
  建筑行业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及政策调整密切相关,公司主营业务业绩受国家宏观经济走势、产业发展政策、行业调控政策、基础建设投资规模、房屋建筑投资、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重大。为此,公司将对宏观经济走势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变化进行合理预期并相应调整经营策略,控制外部风险,尽量降低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及相关政策对公司经营的影响。
  2、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建筑施工项目工期较长,工程付款与完工进度通常不能实现匹配;部分工程发包方付款意愿及付款能力不佳,导致公司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甚至发生坏账损失。为此,公司将继续密切关注应收账款的增减变动情况,通过加强合同管理,加强结算责任落实,增强催收清欠,强化应收账款整体性管控。
  3、易涉诉风险
  因建筑行业复杂性特点,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发包方资金支付不及时、结算争议、工程质量争议等各类纠纷,在协商不得情况下,易发生诉讼、仲裁风险。为此,公司将通过信息化平台,积极跟进已发诉讼、仲裁案件进展,实现“大数据”管理,同时加大普法力度,将法务管理下沉至项目部,加强法务力量配备,不断完善法律风险管理体系。
  4、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建筑行业属于完全竞争性行业,市场规模庞大,行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激烈,导致市场份额争取愈加不易。为此,公司将积极推进建筑信息化、工业化建设,优化建筑施工方案,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管理,强化工程施工质量,同时坚持国企社会责任,提升市场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5、履行业务合同过程中存在的价格风险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按定价方式可分为可调价格合同和固定价格合同。可调价格合同依据实际工程量及工程施工时正在执行的定额标准进行结算,固定价格合同以合同约定的固定价格进行结算。可调价格合同可依据合同约定的方式进行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等因素对可调价格合同影响较小。由于固定价格合同的合同金额是以预估成本为基础确定,预估的过程涉及许多假设,包括对未来经济环境、劳动力成本、材料价格、人工及原料的取得的假设等,若上述假设不正确,可能造成预估成本的偏差。固定价格合同在执行过程中还可能受天气、技术问题等因素影响造成实际成本超过预估成本。此外,若出现实际工作超过原定范围却无法获得客户相应补偿的情况,公司可能会面临项目成本增加、盈利减少的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