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不含股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以外的公司债券)承销;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代销金融产品。

  • 产品类型:

    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及另类投资业务、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

  • 产品名称:

    资产管理业务 、 固定收益业务 、 投资银行业务 、 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 、 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及另类投资业务 、 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 、 证券经纪 、 证券投资咨询 、 融资融券 、 金融产品销售 、 股票质押式回购

  • 经营范围:

    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不含股票、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以外的公司债券)承销;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融资融券;代销金融产品。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8-25 
业务名称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20-07-31
融资融券:融资融券余额(元) 60.84亿 58.92亿 - - -
新三板:新三板持续督导挂牌公司家数(家) 37.00 28.00 -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个) - 33.00 45.00 44.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上海市(个) - 2.00 3.00 2.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北京市(个) - 3.00 4.00 4.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天津市(个) - 1.00 1.00 1.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山东省(个) - 1.00 1.00 1.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广东省(个) - 12.00 14.00 14.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江苏省(个) - 3.00 3.00 3.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河北省(个) - 3.00 3.00 2.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河南省(个) - 1.00 2.00 2.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浙江省(个) - 4.00 5.00 5.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湖北省(个) - 1.00 2.00 2.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辽宁省(个) - 1.00 1.00 1.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陕西省(个) - 1.00 1.00 1.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安徽省(个) - - 1.00 1.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海南省(个) - - 1.00 1.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湖南省(个) - - 1.00 2.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福建省(个) - - 1.00 1.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重庆市(个) - - 1.00 1.00 -
净资产(元) - - - - 133.83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
  1、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证券行业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头部证券公司进一步聚集优势资源,扩大市场份额,谋求各项业务全面、综合发展。与此同时,部分证券公司不断巩固和完善在某项业务或某个区域的竞争优势,通过产业链深挖和特色化经营,在细分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致力于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
  2023年,证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能力...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
  1、所处行业发展情况
  证券行业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中心,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头部证券公司进一步聚集优势资源,扩大市场份额,谋求各项业务全面、综合发展。与此同时,部分证券公司不断巩固和完善在某项业务或某个区域的竞争优势,通过产业链深挖和特色化经营,在细分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致力于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证券公司。
  2023年,证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良好进展。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继续深化,行业竞争激烈,马太效应凸显,证券公司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经纪业务加速财富管理转型,聚焦客户全生命周期全品类产品服务,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转常规,全面提升以资产配置为核心的专业能力;投行业务紧跟全面注册制推进步伐,积极提升定价、承销等核心能力和执业质量,大力布局北交所业务,强化业务协同,延伸服务链条,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资管业务抢抓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优化契机,加速推进公募牌照申请,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完善产品供给体系,优化产品布局,以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资产配置需求。
  由于证券行业的经营业绩与证券市场表现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而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与政策、市场发展程度、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境外金融市场波动以及投资者行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证券行业经营业绩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性和不确定性。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宏观政策调控力度不断加大,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提振信心、防范化解风险,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受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国际循环存在干扰等因素影响,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2023年,A股市场总体延续震荡态势,呈现出景气驱动、行业结构明显分化的走势,上证指数下跌3.70%,深证成指下跌13.54%,创业板指下跌19.41%。报告期内,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059.02亿元,同比上升2.77%;实现净利润1,378.33亿元,同比下降3.14%;实现净资产收益率4.80%,同比下降0.51个百分点。
  2、新颁布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对所处行业的重大影响
  2023年,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系统工程建设有序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速,投资端改革大力推进,行业监管制度体系持续完善,依法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一系列政策制度落地推行,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2023年3月,《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及其配套规则正式实施,修订后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深圳证券交易所深港通业务实施办法》正式实施,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开启史上最大规模双向扩容,资本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稳步推进;2023年4月,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成功落地,为加快构建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支撑;2023年8月,《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发布,加快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开启北交所改革新机遇,开辟证券行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新战场。
  二是证监会发布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升金融工作的人民性,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2023年7月,《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落地,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降低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费率;2023年 12月,《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第二阶段费率改革工作启动,深刻影响“基金券商合作销售模式”及“卖方研究销售模式”。2023年8月,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加大对违规减持的打击力度;优化 IPO及再融资监管安排政策出台,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动态平衡。2023年9月,三大证券交易所修订后的《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实施,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支持适度融资需求,盘活存量资金。
  三是健全支持优质科技型企业的制度机制,精准高效支持科技创新,提升服务国家科技创新战略质效。2023年4月,《推动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印发,提出推动科技创新领域企业发行REITs、研究推出科创债ETF等具体举措。2023年6月,《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行动方案》审议通过,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2023年7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公布,鼓励私募投资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等重要作用。
  四是完善资本市场法治供给,健全行业监管制度体系,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资本市场防假打假力度加大,全面强化穿透式监管,加强查处惩治力度,压实中介机构把关责任,进一步营造敬畏法治的良好市场生态。2023年,《证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以上市公司质量为导向的保荐机构执业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评价办法》《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修订发布,资本市场法治建设扎实推进。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本公司是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设立的综合类证券公司,公司证券业务牌照较为齐全。公司及下属子公司主要为机构客户、个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产品和服务,从事的主要业务如下:
  (1)资产管理业务
  母公司主要从事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和专项资产管理等券商资产管理业务;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创金合信从事公募基金和私募资产管理等业务。
  (2)固定收益业务
  公司固定收益业务主要分为销售业务和投资交易业务。销售业务是指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承销、参团及销售,包括但不限于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其他金融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投资交易业务是指通过固定收益及固定收益类衍生品的投资配置和做市交易、以及通过相应交易策略的开发,获取投资交易收益的业务。
  (3)投资银行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一创投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并购重组、结构化融资、新三板推荐挂牌及相关财务顾问等业务。
  (4)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
  公司向客户提供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融资融券、金融产品销售、股票质押式回购等多样化金融服务。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一创期货从事期货业务,主要包括商品期货经纪、金融期货经纪、期货投资咨询等业务。
  (5)私募股权基金管理及另类投资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一创投资从事私募基金管理业务,设立和管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全资子公司创新资本从事另类投资业务,使用自有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
  (6)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
  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主要为权益类证券投资、权益类衍生品投资以及新三板做市业务。
  2、公司市场地位、主要业绩驱动因素及业绩变化
  公司特色鲜明,经营资质较为齐全,具有良好的业务发展基础。报告期内,公司经营稳健,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等各项业务稳步发展。2023年5月,北京国管受让首创集团所持公司11.06%的股份完成过户登记,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依托股东赋能与战略协同,全方位推动市场拓展与业务发展。
  2023年以来,公司品牌知名度持续提升,获得一系列荣誉。公司及子公司荣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年度市场影响力机构”、“市场创新业务机构”、“最受市场欢迎的利率债做市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优秀做市机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债券业务锐意进取机构(资产管理业务)”,中国证券报“2023年金牛成长投资银行团队奖”,《证券时报》“2023中国证券业新锐投行君鼎奖”、“2023中国证券业债券融资投行君鼎奖”、“2023中国证券业权益资管计划君鼎奖”、“三年持续回报股票型明星基金奖”、“三年持续回报积极债券型明星基金奖”、“2023中国证券业财富服务品牌君鼎奖”、“2023中国证券业投资者教育君鼎奖”、“中国证券业合规风控数字化优秀践行者案例君鼎奖”,上交所“资产支持证券助力消费基础设施盘活存量相关案例”、“2023年股票期权市场发展贡献奖——期权百强营业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上市十周年(2013-2023)“最佳贡献奖(资管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3年上市公司ESG最佳实践案例”、“2023年上市公司ESG优秀实践案例”、“2023年上市公司董事会最佳实践案例”,中国金融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23年全国金融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奖项”,深圳市公司治理研究会“2023大湾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TOP20”、“2023大湾区上市公司绿色治理TOP20”、“2023大湾区上市公司年度贡献奖”,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责任投资优秀案例”、“ESG实践优秀案例”,《第一财经日报》“秒懂金融-年度投教作品征集、展播与评选优胜奖”,财联社“年度最佳财富长青奖”、“ESG金融创新奖”、“公司治理先锋企业奖”,《金融电子化》杂志“金融科技赋能业务创新奖”,中关村数字经济产业联盟“2023全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十佳案例”、“2023数字化应用优秀场景”,《每日经济新闻》“金鼎奖-最佳乡村振兴经典案例”,中国网“2023年度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等系列奖项。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经营理念
  公司以“成就企业家和投资者的梦想”为使命,以“追求可持续发展,做受人尊敬的一流投资银行”为愿景;继续坚持“成为有固定收益特色的、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证券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战略定力、久久为功;积极把握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锐意进取、踔厉奋发,在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上重点部署,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公司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断探求深度理解客户,精准服务客户,以成就客户为使命,砥砺前行。公司打造“一个一创”客户管理与协同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战略客户服务体系,调整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夯实投研能力,强化链接投资者和产业客户的服务能力,动态优化协同和交叉销售机制,培育协同文化,提升组织效率和协同效能,开展综合金融新业务模式探索;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加大人员、资源投入,提升服务水平;紧抓北交所战略机遇期,进一步强化北交所业务布局,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布局金融科技,实现经营管理全面数字化转型;优化人才结构,持续加大人才梯队建设和专业能力培养,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专业、精准、高效的综合金融服务。
  2、多元的股权结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
  公司股权结构较为多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持股比例排名前五的股东为北京国管、北京京国瑞国企改革发展基金(有限合伙)、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华熙昕宇和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性质涵盖国有、民营和集体所有制。多元的股权结构使公司具有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优势,为公司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利于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公司股权结构进一步夯实。报告期内,北京国管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进一步增强了公司的股东背景,巩固了健康、稳定的股权结构,为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石。北京国管将通过强化股东赋能与战略协同,全力支持公司发展,促进公司价值提升。
  3、党建引领,夯实优秀的企业文化
  公司以党建为引领、文化传承为根基,厚植“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行业文化理念,不断增强企业凝聚力。公司贯彻落实党中央及上级党委各项重大部署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组织建设,开展特色党建活动,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公司始终秉承“诚信、进取、创新”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开放、创新、包容、协作”的海洋文化,崇尚简洁高效。公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将企业文化的内涵纳入各类员工招聘、培训、考核、晋升体系中,将企业文化理念贯穿于公司发展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公司继续夯实企业文化建设,推进落实公司《2022-2024年文化建设重点方向与重点工作任务》,持续开展“创行天下”、“好书共读”、“学海行舟-好课共学”等系列活动。
  公司以企业文化为依托,形成“公开、公平、透明、市场化”的人力资源政策,推行“为贡献/业绩付薪、为潜力付薪、为能力付薪”的薪酬理念,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有持续系统的学习能力的合格第一创业人。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在培养、选拔、推动内部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入,有效提高员工的积极性、认同度与专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4、建立ESG先发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公司将可持续发展纳入公司愿景和发展战略,始终将自身发展与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紧密相连。近年来,公司从战略高度全面践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从ESG治理、ESG投融资、ESG风险管理、ESG信息披露等多方面开展ESG实践,致力于成为ESG实践的行业先行者和倡导者。公司在ESG领域已经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建立并持续巩固ESG先发优势,不断提升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
  作为国内第一家加入联合国支持的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以下简称“UN PRI”)的证券公司,公司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机构联合发起成立国内首家专门开展ESG研究的高校智库——中国ESG研究院;行业首家支持并落实TCFD(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信息披露建议;创设并持续运作行业首个ESG整合策略债券型券商资管产品——“第一创业ESG整合债券”系列;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ESG研究院等机构联合牵头起草发布国内首个企业ESG信息披露标准《企业ESG披露指南》团体标准,并配套牵头起草发布《企业ESG评价体系》和《企业ESG报告编制指南》团体标准;作为深圳市绿色金融协会绿色金融标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参与深圳市地方标准《金融机构投融资环境效益信息披露指标要求》制定。
  公司成立ESG委员会,在董事会领导下全面统筹推进ESG实践,持续完善ESG投研体系,健全ESG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丰富ESG产品和服务,并积极输出ESG实践经验,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影响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深交所国证ESG评级为AAA级,MSCI ESG评级为BBB级。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成为有固定收益特色的、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证券公司”这一战略目标,继续大力推进“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发挥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探索建立战略客户服务体系;继续落实《2022-2024年信息技术发展规划》,进一步夯实金融科技基础,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持续健全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风险限额指标体系,优化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合规内控体系建设。
  围绕战略目标,固定收益业务向交易驱动业务模式转型稳步推进,交易活跃度持续提升;资产管理业务持续打造“固收+”和ESG产品体系,进一步提升投研及风控能力;投行业务强化对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的人才布局、客户及项目储备,加强北交所业务布局,增强内部协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经纪业务加快向财富管理转型,完善机制和产品配套,持续推进分支机构特色化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深化产业视角,挖掘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投资标的。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24.89亿元,同比下降 4.7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1亿元,同比下降17.50%。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52.81亿元,较去年末下降5.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8.21亿元,较去年末增长1.43%。
  (1)资产管理业务
  ① 券商资产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受风险情绪积累、全球宏观环境等因素影响,A股市场在上半年冲高回落后步入震荡行情,全A指数下跌5.19%;债券市场方面,央行实施两次降准、两次降息的货币政策,利率债收益率震荡下行,信用债“资产荒”延续,城投化债行情持续演绎,信用债收益率平坦化下行,信用利差全面压缩,中债新综合财富(总值)指数上涨4.77%;资产证券化(ABS)市场发行规模持续萎缩,2023年发行规模同比下降6.38%;基础设施公募REITs(以下简称“公募REITs”)市场“首发+扩募”双轮驱动,2023年共完成6只公募REITs首发、4只公募REITs扩募,发行规模合计252.07亿元,公募REITs二级市场建设初期波动较大,中证REITs全收益指数年内下跌22.67%;商品市场全年整体震荡上行,南华商品指数上涨6.21%。受市场波动及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等因素影响,行业券商资管业务规模有所下降。根据基金业协会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管产品备案月报》,截至2023年 12月末,证券公司及其资管子公司私募资管产品存续规模为5.30万亿元,较2022年末下降15.59%。
  2023年,修订后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范性文件正式实施,明确审慎监管和差异化监管原则,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安排;基金业协会修订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办法》,明确私募资产管理计划的设计及备案标准,提升股权投资运作灵活度,整合精简备案报告事项。多项监管政策的发布有利于促进资管业务健康有序发展,促使资管机构坚持稳健经营、加强投研建设及产品体系建设、提高投资管理能力及服务能力,资管业务回归主动管理业务本源。经营举措及业务发展
  2023年,按照“成为有固定收益特色的、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证券公司”这一战略目标,公司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和产品创设能力,以客户为中心丰富投资品种和产品线,打造ESG、FOF投资先发优势和ABS业务特色,布局公募REITs业务,夯实投研和风控能力。截至2023年末,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受托管理资金总额为611.88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61.90亿元,增幅为11.25%。
  作为国内首家加入UN PRI的证券公司,公司持续建设ESG投研体系,探索“ESG整合+负面筛选”策略在固定收益资产管理中的应用。公司深入构建ESG整合信用研究能力,实施ESG风险负面清单管理,将ESG投研能力建设制度化、流程化,为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提供体系化支撑。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运作行业首个ESG整合策略债券型券商资管产品——“第一创业ESG整合债券”系列并取得稳健收益,同时与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就加强ESG业务合作进行交流,积极推进ESG投资理念及投资策略在资管产品中的应用。公司凭借《国内证券业首家加入UN PRI,第一创业责任投资实践领跑》案例,荣获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第二届“新华信用金兰杯”——“责任投资优秀案例”。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积极布局“固收+”多元产品类型与投资策略,坚持以固收为特色,同时加强私募基金、公募基金和场外衍生品的研究与配置,持续运作深圳首个公益券商资管产品“第一创业聚善”系列,形成固收、“固收+”、定增、公益慈善等多元化的产品线,以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作为同业中最早成立FOF团队的证券公司之一,公司致力于打造一流精品FOF机构,在继续做好多策略配置的基础上,重点聚焦量化类策略,构建了保守、稳健、平衡、进取、“e创 30”五条产品线。报告期内,公司加大FOF业务布局,FOF资管规模快速增长;加强与分支机构业务协同,落地首单上市公司FOF定制产品;坚持投研导向发展路径,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取得良好投资业绩,第一创业惠选FOF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荣获《证券时报》“2023中国证券业权益资管计划君鼎奖”。
  公司ABS业务重点围绕供应链/应收账款、租赁债权、贷款债权等债权类基础资产类型储备业务,同时以类REITs、商业房地产抵押支持证券(CMBS)、功能性ABS等领先集成性产品,围绕企业客户需求提供专业定制化解决方案,探索差异化路径,打造公司ABS业务特色。报告期内,由公司担任计划管理人的“北京住总——京宝置业保障房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一创——金隅集团应收账款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发行并在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作为计划管理人和销售机构的国内首单百亿规模商业物业储架REITs产品“一创——首创钜大奥特莱斯一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荣获“交易所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优秀案例”。
  公司以全牌照积极布局公募REITs业务,着力聚焦生态环保、能源、产业园和物流仓储等重点行业,积极推动主要优质公募REITs项目申报。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储备公募REITs项目的同时,公司积极探索公募REITs业务链条延伸,在投资端进行布局。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运作以公募REITs为主要投资标的的资管产品“第一创业基础设施”系列,助力公募REITs市场长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市场展望与发展规划
  2023年以来,资管行业整体步入提质升级新阶段,走上回归本源的健康发展之路。随着广大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和理念的不断提升,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多元化投资理念深入人心,加之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稳步推进,资管行业将进入发展黄金期。
  2024年,公司将继续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以固定收益为特色,加大“固收+”等多类型产品的创设力度,以FOF为权益投资突破口,夯实投研,持续产品创新、优化产品线布局,提升定制化能力,形成差异化发展,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精品资产管理机构。公司将巩固人才储备、加强机制建设、提升专业能力、提高服务质量,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全产品类型、全业务链条的资产证券化解决方案;把握公募REITs常态化发行机遇,持续打造专业REITs团队,做精前端服务能力,做强专业投研能力,加大重点区域REITs项目储备和保障性租赁住房、生态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园等行业领域布局,加强业务全链条纵向耦合和横向协同,积极推动、参与优质公募REITs项目发行及投资。
  ② 公募基金管理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在国内经济弱复苏、美联储加息和风险情绪释放的背景下,A股市场整体呈现震荡下行趋势,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震荡下行。公募基金数量和规模均实现增长,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末,公募基金产品数量11,528只,较年初增长9.00%,公募基金规模27.6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6.02%。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境外金融机构加速布局国内公募市场。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45家,其中,外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49家,内资基金管理公司96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1家。
  2023年,证监会发布《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拟在两年内采取15项举措全面优化公募基金费率模式,稳步降低公募基金行业综合费率水平;证监会发布《优化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模式的通知》,提高券商交易模式的便利化水平,允许各类公募基金管理人根据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自主选择交易模式,进行优化和完善;基金业协会修订发布《基金从业人员管理规则》及配套规则,进一步明确行业机构在从业人员管理中的主体责任。监管举措密集出台,监管环境愈发成熟规范,公募行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经营举措及业务发展
  公司控股子公司创金合信坚持公募基金管理业务与私募资产管理业务双核驱动的发展战略。截至2023年12月31日,创金合信设立并在存续期的产品667只,其中私募资产管理计划567只,证券投资基金100只。公募基金管理业务方面,创金合信已建立固收、权益、量化、指数、MOM、FOF、QDII等多类型的产品线,并在周期、新能源、医药、消费、科技、资源主题等行业赛道进行了产品布局,为客户提供定义清晰、风格多样的产品选择;私募资产管理业务方面,创金合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加强系统建设,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增强客户粘性。
  产品创设方面,创金合信围绕客户需求、社会经济大趋势和特色策略的投资方向,完善细分领域的产品布局,加大指数、固收细分策略、固收+、QDII基金、养老FOF、风格赛道等主动产品布局,为机构客户的资产配置和零售客户的财富管理提供精品公募产品;完善投研体系,实施精细化分工;充实专家团队,加强研究能力建设;落实全面风险管理,在管产品无重大信用风险、公司无重大风险事件。报告期内,创金合信创设的全市场第一支北证50成份指数增强型公募基金——创金合信北证50成份指数增强型证券投资基金获准注册,是公募基金行业稳步扩大指数化投资北交所市场的进一步尝试。
  投资业绩方面,根据海通证券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业绩排行榜》,截至2023年末,创金合信权益类公募基金近五年收益率为 116.79%,行业排名第11名。创金合信旗下多只短债、普通债券、可转债、混合型、股票型基金业绩表现优异,收益率在同类产品中排名靠前。根据晨星中国2023年基金业绩排行榜,创金合信6只产品入选一年期收益前十榜单,5只产品入选三年期收益前十榜单,4只产品入选五年期收益前十榜单。在《证券时报》主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基金业明星基金奖评选中,创金合信资源主题股票基金和创金合信恒利超短债债券基金,凭借优异的中长期业绩回报分别获得“三年持续回报股票型明星基金奖”和“三年持续回报积极债券型明星基金奖”。创金合信恒兴中短债债券型基金荣获第四届济安金信公募基金群星汇“基金产品单项奖——纯债型基金产品奖”。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创金合信受托管理资金总额9,981.80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1,586.70亿元,增幅为18.90%。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1,140.59亿元,较2022年末增加274.83亿元,增幅为31.74%。
  创金合信凭借优异的中长期业绩和持续的投资者陪伴工作,荣获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上市十周年(2013-2023)评选“最佳贡献奖(资管类)”,中国基金报“中国基金业英华奖公募基金25年示范案例”——“投资者教育示范基金公司”。此外,创金合信在践行ESG理念、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也得到认可,荣获财联社“2023绿水金山奖-ESG投资实践奖”,创金青苗-乡村振兴助学助教公益项目荣获《每日经济新闻》金鼎奖“2023年最具社会效益基金公益案例”奖项。
  市场展望与发展规划
  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措施的实施,进一步建立健全与我国公募基金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费率制度机制,有助于进一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使公募基金与投资者利益更加协调一致、互相支撑、共同实现。公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将回归机构综合实力的比拼,回归行业发展的本源。
  2024年,创金合信将一如既往肩负普惠金融行业使命,秉承投资者利益优先,为投资者创造价值,着力提高投资者获得感;坚持研究创造价值,持续提升投研能力,完善产品布局;抓住业务机遇,夯实金融科技支撑,有效开展渠道建设;重视投资者陪伴,为客户提供优质丰富的精品基金和财富管理服务。
  (2)固定收益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经济逐步回升向好。债券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推动债券市场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债券市场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2023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稳定增长,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3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全年共发行各类债券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各主要券种均实现发行规模增长,同业存单、地方政府债券、国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金融债券和公司信用类债券发行规模分别同比增长 25.9%、25.7%、14.6%、4.2%、4.1%和1.4%。
  经营举措及业务发展
  2023年,公司固定收益业务继续围绕“以交易为核心,投资与销售为两翼”的定位推动交易驱动的转型和深化,通过一级销售、二级交易联动,打造客户交易全生命周期服务组织,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① 固定收益销售业务
  公司积极参与国债、地方政府债、政策性金融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含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定向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票据等)等固定收益产品的销售工作。作为老牌固定收益产品销售团队,公司深度覆盖银行(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等)、基金、保险、信托、财务公司等投资机构。
  2023年,公司持续加强团队建设,提高销售服务和专业定价能力;同时加强与分支机构、投行的业务协同,在内部联动资金团队、投研团队和金融科技团队,除传统承分销业务之外,积极深度参与代销、回转售等债券业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定制化服务,增强客户粘性。公司继续巩固地方政府债销售优势,具有 33个全国省市地方政府债承销商资格,在团数量在券商中名列前茅。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专项统计》,公司“地方政府债券实际中标地区数”行业排名第9名,“地方政府债券实际中标金额”行业排名第 13名。报告期内,各品种债券承销商持续扩容,行业竞争白热化,公司固定收益各品种销售数量合计5,031只,同比下降8.38%;销售金额合计1,772.12亿元,同比上升2.26%。
  ② 固定收益投资交易业务
  2023年,公司在银行间市场参与多种固定收益品种的现券、回购等交易;履行银行间市场做市商义务,提供市场流动性;参与国债期货、利率互换等衍生品交易。同时,公司在交易所市场参与企业债、公司债等固定收益品种的交易。公司积极践行交易驱动策略,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定价能力和交易能力,为债券市场注入活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深度挖掘客户需求,做大客户基数,打造差异化服务;细化投资交易业务分工,根据投资属性、业务品种等划分业务团队,专人专岗负责不同品种的报价交易工作,加强与客户联动;进一步夯实金融科技基础,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和效率,利用数字化驱动业务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现券交易量、交易活跃度和影响力稳步提升。公司采用利差交易、趋势交易、结构交易和做市交易相结合的灵活策略,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市场的债券交易量为 7.95万亿元,同比增长14.38%。公司积极参与做市交易,银行间市场做市交易量为 2.65万亿元,同比增长9.12%。公司债券通业务持续开展,为服务境外机构打下良好基础。根据财政部国库司《关于公布2023年记账式国债现货交易量排名的通知》,公司2023年“记账式国债承销团成员国债现货交易量”排名第27名,“记账式国债承销团非银行类成员国债现货交易量”行业排名第8名。
  公司固定收益销售和投资交易业务持续得到客户及市场认可。报告期内,公司荣获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2023年度银行间本币市场最受市场欢迎的利率债做市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2023年度金融债券优秀做市机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2023年度中债成员业务发展质量评价结果——优秀承销机构”等奖项。
  市场展望与发展规划
  2024年,中国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经济发展总基调,坚持“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向,政策基调将以“积极财政+货币配合”为组合,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经济有望实现温和复苏。债券市场发行规模整体有望稳定增长,机制体制将不断完善,继续推进统一开放的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
  公司固定收益业务继续围绕交易驱动转型战略,坚持“以交易为核心,投资与销售为两翼”的定位,在巩固原有销售、交易业务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一级销售、二级交易联动模式,增强客户粘性,进一步提升活跃度和影响力。投资交易业务方面,公司将加大投资交易人才培养力度,持续加强投研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市场研判能力、信用评估能力和交易定价能力,构建灵活的交易策略和投资组合,不断提升市场报价能力和交易管理能力。公司还将拓宽交易业务品种,推动数字化建设,加强各业务板块间协同机制建设,持续提升客户交易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销售业务方面,公司将持续打造精品债券销售团队,进一步挖掘客户多样化需求,提升对各类机构的服务深度,以银行间品种分销为主,回转售项目及其他衍生品种销售多线并举,以多元化的固定收益产品持续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3)投资银行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落地,A股市场定价机制进一步科学合理化,受二级市场影响,股权融资规模有所下降;在经济温和复苏且政策相对宽松的宏观环境下,债券融资规模稳定增长。据统计,2023年,企业股权融资1.13万亿元,同比下降 32.80%;其中,企业首发上市融资3,565.39亿元,同比下降39.25%;上市公司再融资7,778.91亿元,同比下降29.37%。各类债券发行合计71.05万亿元,同比增长15.45%;证券公司承销债券1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6.12%。
  经营举措及业务发展
  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包括股权融资、债务融资、结构化融资、企业并购重组、新三板推荐挂牌及相关财务顾问等业务。公司积极挖掘、精心培育细分行业的优质客户,向资本市场输送了一批优质企业,帮助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优做强。公司在IPO、企业并购重组、新三板、债券以及资产证券化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拥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2023年,一创投行继续坚持“聚焦区域、聚焦产业”的发展定位:持续深化区域聚焦,以北京总部为体,上海、深圳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区域布局进一步夯实;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聚焦战略规划逐步向重点区域周边拓展;坚持行业聚焦,深耕军工和新材料行业,并积极开拓半导体、智能制造等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赛道。报告期内,一创投行继续夯实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并购重组等传统投行业务,同时积极拓展科技创新债、绿色债、乡村振兴债、公募REITs等创新业务,不断丰富产品线,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股权融资业务方面,一创投行重点布局IPO业务,积极把握北交所战略机遇期,将北交所发行上市业务作为工作重心。报告期内,6单IPO项目通过交易所审核,2单北交所项目已于2024年初发行上市,其中,一创投行独家保荐承销的云星宇(873806.BJ)成为北京市属国企中首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报告期内,一创投行完成定向增发项目3单,总承销金额26.88亿元。
  债权融资业务方面,2023年一创投行完成债权融资项目30单,总承销金额124.99亿元。其中,一创投行承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46.19亿元、绿色债券8亿元、民营企业公司债券(或资产证券化产品)8亿元、乡村振兴公司债券3.27亿元,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23年度证券公司债券承销业务专项统计》,一创投行“证券公司主承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金额”行业排名第14名,“证券公司主承销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家数”行业排名第28名。
  新三板业务方面,一创投行持续加大新三板挂牌业务开拓,挖掘优质新三板挂牌企业,为北交所IPO业务蓄力。报告期内,一创投行完成新三板挂牌推荐项目 6单,截至报告期末持续督导新三板挂牌企业38家。根据北交所、全国股转公司发布的《2023年度证券公司执业质量评价结果》,公司行业排名较上年上升1名至第15名。
  一创投行执业质量过硬,专业能力得到市场认可。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23年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结果》,一创投行获得A类最高评级。一创投行荣获《证券时报》“2023中国证券业君鼎奖”——“2023中国证券业新锐投行君鼎奖”、“2023中国证券业债务融资投行君鼎奖”,《中国证券报》“2023证券公司金牛奖”——“金牛成长投资银行团队奖”。
  市场展望与发展规划
  2024年,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政府化债措施落到实处,国家及地方绿色金融政策持续发力,债权融资市场有望保持增长。
  一创投行将继续坚持“聚焦区域、聚焦产业”的业务发展定位,积极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与股东和公司各业务板块的内部协同,增强为客户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股权融资业务方面,一创投行将全力把握北交所的历史性业务机遇,着力加强优质北交所上市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进一步提升北交所上市业务市场份额。债务及结构化融资业务方面,一创投行将深化客户服务策略,挖掘优质产业类客户,积极拓展科技创新债、绿色债、乡村振兴债、公募REITs等创新业务。
  (4)证券经纪及信用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A股市场整体震荡下行,市场活跃度较上年有所下降。据统计,A股2023年全年成交额212.10万亿元,同比下降5.27%;截至2023年末融资融券余额为1.6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0%。在持续震荡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风险偏好下移,居民存款余额持续增长,国内财富管理市场增速放缓。经营举措及业务发展
  2023年,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秉承“客户资产稳健增值”的目标,聚焦财富管理核心要素,优化财富管理组织架构,强化团队专业能力,丰富产品体系,推动标准化服务流程与精细化业务场景建设,多措并举夯实财富管理转型基础。
  在证券经纪业务领域,公司完成经纪业务线组织架构调整,优化分支机构赋能措施,加强分支机构业务方向引领、业务资源挖掘和业务平台搭建;深化分支机构“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战略,强化“业务示范机构”支持力度,细化协同机制,推动分支机构成为承接公司各业务落地的综合窗口;优化量化交易服务方案,基于全新算法总线平台打造集策略开发、订单执行和绩效评估为一体的量化服务闭环;坚持业务创新,推出特殊方式委托交易服务,为客户提供定制化交易执行服务;强化团队专业服务能力建设,健全财富顾问专业能力培养与认证体系,打造专业买方顾问团队,持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扩大金融产品供给以更好满足客户需求,举办ETF实盘大赛增强客户粘性,强化分支机构产品销售培训,优化客户持有体验,提升金融产品销售与保有规模。2023年,公司新增客户10.22万户,新增客户资产规模458.79亿元。
  公司通过丰富策略场景和完善投资顾问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客户体验。2023年,公司金融产品销售规模116.08亿元,同比增长15.07%;金融产品日均保有规模87.57亿元,同比增长6.94%。根据基金业协会公布的《2023年四季度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公司股票与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规模42亿元,行业排名第46名。公司持续加强ESG产品的引进与销售,累计引入ESG主题公募基金及资管产品共计365只,全年销售金额6.76亿元,截至2023年末保有规模3.49亿元。
  公司持续深化金融科技赋能,线上赋能与线下营销展业相结合,推动财富管理向数字化营销模式转变,借助金融科技推动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运营升级,打造高效能客户服务新模式。公司聚焦客户投资体验,发布“一创智富通”APP 7.0版本,秉持“科技让投资更轻松”的核心理念,从底层框架、账户管理、收益分析等方面全新升级,丰富线上平台业务功能和交易体验,为客户提供顺畅、稳定的一站式投资理财服务。截至2023年末,“一创智富通”APP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42万户,同比增长7%。“一创智富通”荣获《证券时报》“2023中国证券业君鼎奖”——“2023中国证券业财富服务品牌君鼎奖”。
  公司融资融券业务积极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充分调动分支机构积极性,多措并举加强客户开发。截至2023年末,公司融资融券本金余额69.2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47%;公司融资融券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256.68%,风险控制良好。公司股票质押业务主要满足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在严控风险的同时积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在期货业务领域,一创期货积极落实发展规划,零售业务方面重点强化 IB业务,探索与第三方渠道合作,通过新媒体平台加强期权与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完善线上服务提升客户体验;机构业务方面以ETF期权避险及黑色系期货为突破口,加强与行业渠道合作,重点推动产业客户套保避险服务。
  市场展望与发展规划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优化金融服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作为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渠道,财富管理肩负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重要使命。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向好不断释放新动能,高质量发展稳健前行,财富管理市场将迎来新增长机遇。
  公司将继续顺应证券行业财富管理转型大趋势,以资产配置、综合服务为抓手,提升服务质量,更好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推动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公司将继续深化分支机构“特色化、专业化”发展策略,强化 “一个一创”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业务示范机构”为载体,加强与其他业务线的协同,持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5)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与另类投资业务
  市场环境
  受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2023年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延续下行态势。根据清科数据,2023年,国内股权投资市场新募基金6,980只,同比下降1.15%,新募基金总规模1.82万亿元,同比下降15.47%;投资案例数9,388起,同比下降 11.85%,投资总规模6,928.26亿元,同比下降23.67%;退出案例数3,946笔,同比下降9.60%。
  经营举措及业务发展
  2023年,一创投资重点布局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两大区域并辐射全国,坚持PE投资、Pre-IPO投资、并购投资为主并适当向早期项目延伸,围绕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聚焦智能制造和军工新材料两大投资领域,持续进行前瞻性研究,积极践行ESG投资理念,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一创投资旗下鲲鹏一创基金所投6家企业荣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2023年,创新资本持续挖掘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产业投资机会,同时积极发挥投资业务协同效应,为公司综合金融服务提供支持。截至2023年末,创新资本在投金额9.88亿元。
  市场展望与发展规划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再次被重点提及,体现了中央层面对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行业在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肯定和重视。
  2024年,一创投资将继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服务实体经济,继续深耕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两大区域,深入挖掘智能制造和新材料两大投资领域的优质资产,持续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资本将继续在科技创新等领域挖掘投资机会,落实ESG投资原则。
  (6)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
  市场环境
  2023年,A股市场在年初冲高后回落持续震荡,除北证50指数外,沪深主要宽基指数普遍回调。据统计,2023年上证指数下跌3.70%,深证成指下跌13.54%,创业板指下跌19.41%,科创50指数下跌11.24%,北证50指数上涨14.92%。
  经营举措及业务发展
  2023年,公司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结合国内经济复苏情况及稳增长政策实施进展,对相关受益行业及板块进行配置;加大投研力度,深度发掘兼具估值与业绩优势的公司;加强宏观研判,动态管理仓位,加大绝对收益策略投资比重,积极运用各类衍生工具进行风险对冲,有效管理投资组合风险。报告期内,在A股市场整体下行的环境下,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有效控制了风险。
  新三板做市业务方面,公司根据市场阶段性特征调节仓位与组合,坚守做市业务,为优质新三板做市企业提供流动性。截至2023年末,公司共为23家企业提供专业做市报价服务。
  市场展望与发展规划
  2024年,国内经济延续复苏态势,随着经济修复的拐点不断得到数据验证,市场风险偏好有望逐步回升。国内权益市场整体估值已处于较低位置,权益资产的配置性价比逐步显现。公司将持续投资有业绩支撑、受益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政策支持的行业和公司,加大绝对收益策略的配置,扩充投资品种,丰富投资工具,努力获取低波动下的稳健收益。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政策环境及监管形势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优化融资结构,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市场规则,打造规则统一、监管协同的金融市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
  2023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提出,要围绕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加强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加大投资端改革力度,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活跃资本市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要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支持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高质量建设北交所,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要加强行业机构内部治理,回归本源,稳健发展,加快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2023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围绕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认真谋划2024年重点工作举措,扎实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政策框架落地实施,加快建设安全、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和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
  2024年1月,中国证监会召开2024年系统工作会议强调,一是要突出以投资者为本的理念。从维护市场公平性出发,系统梳理评估资本市场关键制度安排,重点完善发行定价、量化交易、融券等监管规则,旗帜鲜明地体现优先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二是要突出“稳”与“进”的统筹。着力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健全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有效机制,强化各方协同,加强与市场沟通,以更加有力有效的措施稳市场、稳信心。三是要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与促发展一体推进。坚持把加强监管、防范风险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把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落实到位。
  2024年 3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经济主题记者会,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会上系统阐释了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定调监管工作的重点为“两强两严”。两强,就是要强本强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两严,就是要严监严管,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中国证监会将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主线,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尊重规律,尊重规则,推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024年 3月,中国证监会集中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等四项政策文件,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校正行业机构定位、促进功能发挥等方面为促进资本市场和行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了清晰的路线图。
  (二)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
  资本市场深化改革持续推进,证券行业将进一步优化融资结构,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资本市场的制度体系及市场规则统一建设加速落地,防范金融风险主基调下证券行业延续全面严监管。面对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目标,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加速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一是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长期化、机构化趋势。监管层面引导社保基金、养老保险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机构资金占比将进一步提升,有望改善市场投资逻辑,催生更多机构业务需求。证券公司需强化机构业务布局,提升机构服务能力。
  二是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注册制在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深化改革,促进北交所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疏通和规范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渠道,引导更多的资金投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领域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进一步压实证券公司的“看门人”职责,对证券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投行、投资、投研协同联动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是资本市场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证券行业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态势持续,监管层面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行为监管等各个环节,细化各项业务的监管范围,提升监管力度,加大处罚力度。证券公司需加强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和风险控制,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持续提升执业质量和服务质量。
  四是证券行业发展加速分化,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差异化竞争格局逐步形成。监管层面强化证券公司的分类监管,为优质证券公司提供更广阔的资本空间和政策支持,头部证券公司依托资本实力、优势资源、客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打造一流的投资银行,行业并购重组进程或将加速,中小证券公司结合股东背景、区域优势等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在细分市场精耕细作,逐步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三)2024年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继续推动《2022-2024年战略规划》的落实落地,坚持“成为有固定收益特色的、以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的证券公司”的战略方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继续深化协同机制,打造“一个一创”客户管理与协同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战略客户服务体系,继续推动主要业务深化转型,构建核心竞争力,努力推动做大客户基数、增加资产规模,做强投研能力,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2024年,固定收益业务将继续向“以交易驱动为核心”转型,以交易驱动为引擎,投资、销售为两翼,加强一、二级联动,强化交易协同,围绕交易效率、规模进行能力构建;通过打造涵盖客户交易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组织,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资产管理业务将进一步强化投研能力和投研体系建设,持续开展“固收+”产品体系搭建,提升销售能力,做大管理规模,加强风控能力建设,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回报。在资产证券化及公募REITs业务方面,资产证券化业务将深挖重点行业及核心客户,打造多维度金融服务能力;公募REITs业务将聚焦特定领域,加快推进行业布局。投资银行业务将继续“聚焦产业、聚焦区域”,夯实客户基础,加强布局专精特新客户,强化北交所项目储备和发行,为各类硬科技企业、创新成长型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融资服务;加强各业务板块的内部协同,向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保持严谨的项目审核标准,严格把控项目风险,提高审核质量,把好入口关。证券经纪业务将以客户为中心,围绕零售客户和机构客户财富管理需求进行产品引入和设计,强化投顾能力和投顾体系建设,加快向财富管理转型,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大客户和资产基础,完善机制,推进分支机构特色化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将提升投资能力,抓住科技强国和资本市场改革机遇,深化布局科技专精特新赛道,完善管理机制。自营投资及交易业务将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努力获取相对稳健的投资收益。
  (四)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影响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各项重大风险因素
  影响公司业务经营活动的重大风险因素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洗钱风险和环境气候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公司的金融资产持仓随着投资品种的市场价格变化而波动所引起损失的风险。引起市场风险的因素包括利率、权益类资产价格、股指期货价格等。公司的市场风险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参与的投资与交易业务。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发行人、债务人、担保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约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固定收益业务、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衍生品业务、资产管理业务。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经营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进行未经授权或超出权限的交易、玩忽职守、虚报或隐瞒必要信息、不恰当地使用或披露保密信息等。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或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5)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公司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是指以公司名义对外展业的人员,包括与公司建立劳动关系的正式员工、与公司签署委托协议的经纪人、劳务派遣至公司的人员等)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6)洗钱风险
  洗钱风险是指金融机构由于从事、参与、纵容或便利洗钱活动而带来的风险。
  (7)环境气候风险
  环境气候风险分为与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风险和与环境气候变化的实体影响相关的风险。低碳经济转型相关的风险包括由政策调整、技术更替、消费者偏好变化等转型因素产生的生产要素价格、市场需求等情况的改变,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下降,影响市场主体的投资价值,提高违约的可能性及严重程度,进而导致公司投资损失的风险。与环境气候变化的实体影响相关的风险分为事件驱动型(急性)或长期型(慢性)气候模式转变风险。事件驱动型(急性)气候模式转变风险包括台风、飓风或洪水等极端天气事件的严重性加剧,可能造成固定资产提前报废、产能下降、劳动力缺失等,导致公司投资损失或固定资产损失的风险。长期型(慢性)气候模式转变风险包括可能引起海平面上升、酷热等长期气候模式转变的风险,可能降低经济长期发展潜能,影响投资环境。
  2、主要风险管理措施
  公司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防范、管理和控制业务经营活动中面临的各类风险。公司已从风险偏好、风险限额、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计量、压力测试、风险监控、风险处置等方面采取措施,管理公司面临的各类风险。
  (1)对于市场风险,公司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①“研究-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离原则,制定并严格执行证券池制度、风险限额管理制度、逐日盯市制度、止损制度、投资审批制度、风险监控报告制度等风险管理制度。②建立以风险价值(VaR)为核心,包括基点价值(DV01)、夏普比率等指标在内的市场风险监控和业绩评估体系,结合净资本等监管要求,实现了对市场风险的持续监控和评估。③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研究,加强对宏观经济指标的监测,加强净资本及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的监控,适时调整自营投资策略和投资规模的方式控制证券自营业务的市场风险。④通过股指期货、国债期货和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来对冲持仓头寸的市场风险。
  (2)对于信用风险,公司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①对于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公司在充分了解发行人经营状况、历史履约情况等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了债券池管理机制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并持续从债券投前信用风险等级认定、风险总量及集中度控制、投后信用风险分级调整、舆情监控及应对等方面进行风险管控。公司风险管理部门针对债券存续期的风险变化持续开展风险排查,及时进行风险提示、预警或要求处置。②对债券逆回购等业务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公司建立了交易对手评级和授信管理制度。对新增交易对手均按内部授权履行内部审批程序,日常计量及监控交易对手限额。③对于融资融券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信用风险,公司通过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征信评级、授信、逐日盯市、客户风险提示、强制平仓、司法追索等方式进行风险控制。特别地,针对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公司要求每笔项目开展尽职调查,风险管理部独立评估,审慎控制新增项目,并对存量项目合理计提减值。
  (3)对于流动性风险,公司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①按照分级决策、逐级授权的原则,建立完善的授权管理体系,明确授权主体、范围与权限,规范授权管理与监督程序,确保各级决策机构和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履行职责。②优化、完善与业务发展有效衔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流程,将事前风险识别、评估并制定控制措施,事中风险监控、预警和处置,事后及时总结和改进管控措施相统一,使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涵盖到所有业务的全流程,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和反馈各个环节。③根据公司发展战略、经营目标和财务状况,针对主要流动性风险因素设定管控限额,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并定期进行评估,确保与资本水平相匹配、与收益水平相均衡。④公司根据流动性管理水平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系统,完成流动性风险的计量、动态跟踪、评估、监控和预警,以符合公司整体流动性风险管理需要。
  (4)对于操作风险,公司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①采取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建立关键风险指标体系、关键点控制、授权管理等多项措施,对业务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类操作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防控。②建立操作风险事件监控、汇报和分析工作机制,在业务部门和主要职能部门建立风险汇报岗,全面监控各类操作风险事件,通过制定风险防范措施、跟踪落实执行情况,积极防范操作风险。③通过定期对重要业务流程和制度进行梳理,加强应用系统业务权限管理,加大各业务监督检查力度,做好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的业务风险评估工作,持续完善对操作风险的管理。④通过数据定期备份、加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建立灾难备份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加强信息技术项目管理等措施防范信息系统风险。
  (5)对于声誉风险,公司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①从强化投资者教育和风险提示、解决客户问题、保障客户合法权益、提升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积极服务客户,并妥善处理客户投诉。②指定部门负责信息发布和新闻工作的归口管理,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信息,主动接受舆论监督,为正常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便利和必要保障。③建立完善声誉信息监测研判机制,实时关注声誉信息,及时澄清虚假信息或不完整信息。④完善声誉事件的分级分类处理机制,明确相应的管理权限、职责和报告路径。⑤明确需要制定及实施声誉风险处置预案的情形,完善声誉风险处置。⑥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培训,对可能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情景分析,制定预案并开展沙盘演练,全面改进、完善突发事件声誉风险控制机制,提升公司声誉风险防范和处置能力。⑦建立了全公司范围内的信息协同机制,加强对声誉风险信息的及时掌握。
  (6)对于洗钱风险,公司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①建立了完整的反洗钱内控机制和组织框架,明确了董事会、经营管理层、各部门和员工的反洗钱工作要求。②落实客户身份识别的要求,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原则,针对具有不同洗钱或恐怖融资风险特征的客户、业务关系或交易,采取相应的措施,了解客户及其交易目的和交易性质,了解实际控制客户的自然人、交易的实际受益人和受益所有人。③建立了可疑交易监测与报告及名单监控体系,监控异常交易,防止公司被不法分子所利用,切实防范客户开户和交易过程中的洗钱风险。
  (7)对于环境气候风险,公司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①将环境气候等ESG风险管理纳入公司战略和公司治理体系。②开展环境气候等ESG风险管理的理论分析研究。③搭建与环境气候等ESG风险相结合的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及系统。④推进ESG信用评级的应用。⑤在专项风险评估报告中涵盖整合环境气候等ESG风险的评估内容。⑥制定环境气候等ESG风险负面筛选清单,推进应用于具体投资。⑦开展环境气候等ESG风险管理的培训和宣传。公司采取一系列措施主动控制环境气候等ESG风险,引导环境气候等ESG方面的投资,践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