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 产品类型:

    纳米磷酸铁锂、碳纳米管导电液

  • 产品名称:

    纳米磷酸铁锂 、 碳纳米管导电液

  • 经营范围:

    一般经营项目:纳米粉体材料试剂、纳米粉体标准样品、纳米材料产品(均不含限制项目)的研发、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纳米材料产品的生产(生产场地执照另行申办);许可经营项目:无。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4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库存量:锂电池材料制造(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吨) 6424.50 - - - -
锂电池材料制造(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库存量(吨) - 1.75万 - - -
锂电池材料制造(纳米磷酸铁锂)库存量(吨) - - 6368.50 3035.83 1340.29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63.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6.32%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8.08亿 51.90%
第二名
53.12亿 31.30%
第三名
10.12亿 5.96%
第四名
9.66亿 5.69%
第五名
2.50亿 1.4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3.1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8.8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1.39亿 16.55%
第二名
19.93亿 15.42%
第三名
10.34亿 8.00%
第四名
6.88亿 5.32%
第五名
4.56亿 3.5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2.0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4.0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1.22亿 49.31%
第二名
40.20亿 17.82%
第三名
39.96亿 17.71%
第四名
17.47亿 7.75%
第五名
3.21亿 1.4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4.8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8.8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4.54亿 16.08%
第二名
31.16亿 14.51%
第三名
17.92亿 8.34%
第四名
10.87亿 5.06%
第五名
10.37亿 4.8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7.1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7.3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3.73亿 69.66%
第二名
6.90亿 14.25%
第三名
5.26亿 10.87%
第四名
7255.20万 1.50%
第五名
5077.51万 1.0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2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9.9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58亿 8.09%
第二名
2.72亿 6.14%
第三名
2.63亿 5.94%
第四名
2.20亿 4.98%
第五名
2.12亿 4.7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4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0.0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15亿 65.28%
第二名
1.60亿 17.01%
第三名
4212.00万 4.47%
第四名
1738.42万 1.85%
第五名
1346.70万 1.4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7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4.2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23亿 14.31%
第二名
9056.62万 10.57%
第三名
7545.05万 8.81%
第四名
4771.46万 5.57%
第五名
4258.99万 4.9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5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0.3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86亿 65.08%
第二名
1.86亿 17.63%
第三名
3465.13万 3.29%
第四名
3266.56万 3.10%
第五名
1339.58万 1.2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7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44.6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54亿 18.23%
第二名
9094.69万 10.76%
第三名
4549.21万 5.38%
第四名
4393.21万 5.20%
第五名
4318.95万 5.11%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公司所处行业  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剂,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行业领域。  2、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新能源汽车行业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设施的日益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其市场需求的增长。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产销规模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公司所处行业
  公司致力于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剂,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等行业领域。
  2、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新能源汽车行业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充电设施的日益完善,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充电便利性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推动了其市场需求的增长。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产销规模创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累计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较2022年提升6个百分点;截至2023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2041万辆,占汽车保有量比重为6.1%,较2022年底提升2个百分点,渗透率稳步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
  为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新能源汽车消费和发展的政策措施。2023年2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 2023年至2025年,公共领域新增及更新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显著提高,其中城市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物流配送领域力争达到80%。2023年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 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多措并举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2023年6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发展空间十分广阔”,并明确提到“要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稳定市场预期、优化消费环境,更大释放新能源汽车消费潜力”。2023年6月8日,商务部发布《商务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汽车促消费活动的通知》统筹开展“百城联动”汽车节和“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2023年 7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强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落实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同时降低新能源汽车购置成本,落实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的政策措施。新一轮支持政策和务实举措的陆续推出,促进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力地支持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
  (2)储能行业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和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以及电池成本的降低和性能的提升,储能系统的经济性也得到了提高,储能系统的需求不断增长。根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 3139万千瓦。与此同时,新型储能的新增装机规模比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全国有11个省(区)的装机规模超过了百万千瓦。这一数据充分展示了储能行业在2023年的强劲增长势头。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电力储能锂电池出货量达167GWh,同比增长81.5%。
  202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发展“新型储能”写入其中,体现了政府对储能行业的重视和支持。针对储能行业的整体发展,近年来,国家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和《“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重要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为储能行业的科技创新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储能行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3年4月6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加快攻关新型储能关键技术,推动储能规模化应用。2023年11月20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指出规范新型储能电站并网接入管理,优化新型储能电站调度方式,积极支持新能源+储能、聚合储能、光储充一体化等模式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作用,支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相关政策的持续推出,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3)正极材料行业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正极材料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同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的认可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国内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以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为主。其中,动力电池装机量中,占比较高的正极材料主要是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储能锂离子电池装机量中,磷酸铁锂电池凭借较低的生产成本、出色的循环性能、较高的安全性占据主流。
  近年来,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不断提升,而磷酸铁锂凭借良好的安全性和成本效益成为出货主力。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正极材料出货量 248万吨,同比增长31%,其中磷酸铁锂出货165万吨,同比增长48.3%,市场占比66%,提升近7个百分点。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电池技术的不断创新,正极材料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同时,行业内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优化也将推动正极材料行业的持续发展。磷酸锰铁锂、补锂剂等行业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寿命、低温性能,拓宽了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的应用场景,推动正极材料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发展。
  3、公司行业地位
  公司深耕锂电材料产业,是全球技术领先的液相法正极材料生产企业,主要产品纳米磷酸铁锂市场占有率位居行业前列,产品在行业领域内保持领先的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公司积累了深厚的技术成果,拥有三大省级技术平台,独创多项核心技术,被评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信部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凭借在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产业建设、管理方面的积累和创新,公司已经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客户服务能力和产品供应能力,综合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游主要为锂矿等原材料,下游主要为锂离子电池厂商,产品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储能电池、3C电池等领域。
  公司所处锂电池产业链的位置及上下游关系如所示: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主营业务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锂离子电池核心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等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最终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储能领域等。
  2、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公司当前的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磷酸锰铁锂及补锂剂。
  (1)纳米磷酸铁锂
  纳米磷酸铁锂是目前市场上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公司采用独创的“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生产纳米磷酸铁锂,材料可以实现离子级均匀混合,一致性好,配比精准可调,产品粒径均一可控,批次稳定性好,成品率高,能耗低,循环性能优势突出,产品性能优异,具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2)磷酸锰铁锂
  磷酸锰铁锂是新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对比磷酸铁锂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低温性能,同时保留了磷酸铁锂的高安全性及低成本等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能够满足动力电池客户对能量密度、低温性能等指标日益提升的需求,未来有望成为动力电池领域的主流材料之一。公司采用“液相法”工艺和“涅甲界面改性技术”等自主研发的独特工艺技术,有效解决了磷酸锰铁锂的产业化难题,产品经过了多轮的测试验证和性能优化提升,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公司的磷酸锰铁锂产能规模领先,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并已率先装车,正式开启商业化应用进程。
  (3)补锂剂
  公司的补锂剂是一款正极补锂材料,可应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搅浆环节与正极材料一起混合使用,无需改造产线,工艺兼容性及安全性较好,可以大幅提升各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同时可以改善低温性能以及快充性能,提升电芯能效,降低电池自放电,具有补锂效率高、补锂难度小、材料成本低、补锂安全度高等优势。公司的补锂剂产品已通过核心客户的验证,产品性能和产业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经营模式
  (1)研发模式
  公司坚持“专注、创新、协作”的研发理念,采取自主创新驱动的研发模式,专注于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产品性能改善,面向国内外科技前沿不断探索延伸,积极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破,注重通过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快速发展。公司设立了锂动力研究院,负责基础研发、新产品开发、工艺开发与优化、知识产权布局等。公司广泛吸纳和培养人才,组建了高素质的研发队伍,研发团队具备丰富的经验积累和开拓创新的技术实力,紧跟市场和客户的需求,预测行业和客户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方向,以战略眼光规划和布局研发项目,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优化生产工艺为目标,构建了标准、高效、持续的研发体系。
  (2)采购模式
  公司确立了“协同革新,推动产业进步”的供应链理念,采取订单驱动的采购模式,积极打造精准、高效、快速的供应链体系。公司借助ERP、OA等信息系统,建立了供方管理程序、采购管理程序及采购流程管理制度等一套严格的采购管理程序,严格执行供应商管理制度,对供应商的经营许可证、资金能力、质量认证、历史业绩及主要客户等进行综合考虑,经过小批量试用采购且合格后,方可将其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对原材料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把控原材料质量。根据订单计划,结合原辅料库存情况、生产计划编制采购计划,按需求与合格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在供应保障与资金高效运用中实现平衡。
  (3)生产模式
  公司坚持“安全、精益、绿色”的生产理念,各事业部根据订单情况、运营情况和预计需求制定生产计划,协调产能资源,下达生产计划,各子公司负责产品的生产制造。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开展标准化流程生产作业,工艺部门提供工艺技术支持,质量部门对生产制造的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监控,把控产品质量。目前,公司纳米磷酸铁锂产品主要由全资子公司佛山德方、曲靖德方和控股子公司曲靖麟铁、德枋亿纬负责生产,磷酸锰铁锂产品主要由全资子公司曲靖德方负责生产,补锂剂主要由控股子公司曲靖德方创界负责生产。
  (4)销售模式
  公司树立了“尊重、专业、信赖”的服务理念,采取直接面对下游锂离子电池生产厂商的直销模式。公司的营销中心负责开展销售工作,服务贯穿商务洽谈、订单签订、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积极推动销售模式从单纯销售产品到销售“产品+服务”的转变。公司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定制化的材料解决方案。凭借优秀的产品品质、良好的市场口碑和领先的技术优势方面的沉淀积累,公司在锂电材料市场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下游客户均为锂电池行业的知名企业。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在政策鼓励下,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增长,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近年来,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健康发展,国家相继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以及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延续政策等一系列重要举措。进入 2023年,国家和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密集出台新一轮的激励政策,旨在进一步刺激新能源汽车消费,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日渐成熟,相关产业进入无补贴的市场化时代,下游市场将更加关注正极材料的综合性能以及性价比,公司作为在核心技术、客户认证方面具备优势的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专业厂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会。
  (2)储能行业的鼓励政策推动储能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随着《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发改办运行〔2022〕475号)、《“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22〕209号)、《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发〔2021〕2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1051号)、《关于鼓励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自建或购买调峰能力增加并网规模的通知》(发改运行〔2021〕1138号)等利好储能市场的政策发布,储能领域市场需求迎来快速增长,有望带动国内储能电池装机规模的大幅提升。在储能电池中,锂离子电池相比铅酸蓄电池污染更小,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能够发挥更显著的作用,因此,新建电池储能设施更多采取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电池。
  在储能锂离子电池中,磷酸铁锂电池循环寿命较长、生产成本较低、安全性较高,更符合指导意见中“高安全、低成本、高可靠、长寿命”的要求,因此,我国快速发展的储能市场将推动磷酸铁锂电池需求的快速增长,进而带动公司纳米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正极材料出货量的增长。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模式
  原材料价格较上一报告期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
  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价格较上一报告期的价格下跌,主要系受市场供需影响,原材料价格下降明显。
  报告期内正在申请或者新增取得的环评批复情况
  报告期内,成都德方创境取得《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成都德方创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成都德方创境补锂剂生产基地项目(生产线建设)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成环审〔2023〕73号),会泽德方取得《曲靖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生产基地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曲环审〔2023〕42号)。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领先的研发体系和研发团队铸就领先的研发优势
  公司始终重视研发和技术,在充分了解国内外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基础上,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致力于开发性能更为优异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经过多年探索,公司开发了“自热蒸发液相合成法”、“非连续石墨烯包覆技术”、“离子掺杂技术”、“纳米化技术”四大核心技术及“涅甲界面改性技术”、“离子超导技术”两项技术创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体系,突破并掌握了锂离子电池材料制备的关键工艺技术。
  公司是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79)委员单位,负责全国纳米储能技术标准的规划,是“深圳纳米电极材料工程实验室”、“深圳市锂离子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省级工程中心“广东省纳米电极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动力电池电极材料(德方纳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云南省磷酸盐系电池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和“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纳米储能技术标准化工作组(SAC/TC279/WG7)”秘书处挂靠单位。
  公司是《纳米制造-关键控制特性-纳米储能器件中纳米正极材料的密度测试》(IEC/TS 62607-4-2)、《纳米制造-关键控制特性-红外吸收法测定纳米电极材料中的碳含量》(IEC/TS 62607-4-6)、《纳米制造-关键控制特性-卡尔费休法测定纳米储能器件中纳米电极材料的水分含量》(IEC/TS 62607-4-8)、《纳米技术 多壁碳纳米管 热重分析法测定碳杂质含量》(ISO/TS 23690)4项已发布的国际标准主导制定单位,是《纳米磷酸铁锂》(GB/T 33822-2017)国家标准主导制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定已发布或制定中的国际/国家标准30余项。
  近年来,公司高度重视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开发专业队伍的建设,核心研发团队在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具有较为丰富的经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对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和模式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把握,使公司奠定了行业的优势地位。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计申请专利595项,其中发明专利569项、实用新型专利26项,已获授权专利121项,其中发明专利98项、实用新型专利23项,技术储备丰富,研发实力雄厚。
  (2)卓越的产品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公司销售的主要产品为纳米磷酸铁锂,其导电性较好、内阻较低,具备了良好的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的性能,用于制备电池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较长的循环使用寿命,产品性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创新,公司在磷酸锰铁锂及补锂剂材料开发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产品实现产业化量产,产品性能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作为新一代锂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锰铁锂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低温性能,并且保留了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等优势,具备更为优异的产品性能和市场竞争力;公司开发的补锂剂材料可以大幅改善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同时可以改善低温性能以及快充性能,提升电芯能效,降低电池自放电,使用难度小,应用领域更广。
  公司使用独特的液相法制备纳米磷酸铁锂,产品循环性能优势突出,在储能领域具有突出竞争优势;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凭借高性价比、高能量密度、良好的低温性能优势,在动力电池领域将占据优势地位;新产品补锂剂面向锂电池性能提升领域,适用于各种体系的锂离子电池正极,产品应用场景相对丰富,差异化竞争优势明显。
  凭借优异的产品性能和持续迭代的技术优势,公司的产品销售给锂离子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市场认可度较高,品牌口碑良好,竞争优势明显。
  (3)多年积累的产业沉淀聚集客户资源优势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关键材料之一,其一致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锂离子电池的性能。鉴于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方面的重要性,加上生产工艺调整周期长,对电池厂家而言,为保证锂离子电池产品质量,需要对正极材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的遴选,经认可后通常会建立稳定的长期业务合作关系。经过多年市场开拓,公司已经与锂离子电池行业领先企业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持续的技术优化、产品迭代,在技术交流、产品服务上与客户紧密同步,为其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工作。此外,公司与下游龙头客户合资建厂,深化合作关系,共享双方优势,客户资源优势突出。
  (4)持续领先的产业化进程推动形成规模优势
  公司在业内率先推出优质产品,持续加快产业化进程。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制备磷酸铁锂的企业,在业内率先推出并量产纳米磷酸铁锂,目前已建成纳米磷酸铁锂产能 26.5万吨/年。公司较早开始了磷酸锰铁锂产品的基础研究并布局相关专利,2020年解决了高电位离子溶出难题并开始向客户送样测试,2022年通过客户的批量验证,产品经过了多轮的测试验证和性能优化提升,在循环寿命、能量密度等指标上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已建成的磷酸锰铁锂产能规模领先,具备批量化生产能力,产品已率先上车,正式开启商业化进程。公司的补锂剂产品是全球首个实现量产的正极补锂材料,先发优势和性能领先优势突出,公司目前已建成5000吨/年的补锂剂产能,产业化进度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在广东省佛山市、云南省曲靖市、四川省宜宾市等地均拥有生产基地,产能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和供货能力处于行业前列。规模化生产使得公司拥有服务下游优质大客户的能力,同时可以统合综效,集约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降低采购成本,为下游客户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
  (5)开放包容奠定坚实的团队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管理、技术、生产和销售队伍,主要核心人员均具有多年的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研究开发和生产管理经验,对该行业有着深刻的认识。秉承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公司主要核心人员保持开放的管理思维,注重人才的储备和结构的优化,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等多种渠道不断扩充核心团队,为公司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同时,为保持管理团队稳定、充分激发团队工作积极性,公司建立了公平的竞争机制和良好的文化环境,并通过对中高层管理人员、业务骨干实施长期股权激励,持续提升公司经营业绩。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2023年,公司继续深耕主业,坚持科技创新,强化运营管理,持续推动内部降本增效,经营规模稳步扩大,主要产品的产销量均实现了增长,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产量 20.52万吨,同比增长10.62%,销量21.39万吨,同比增长24.15%。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73亿元,同比减少24.7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36亿元,同比出现亏损。报告期内,受主要原材料锂源价格大幅下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售价格随着锂源价格下跌而下降,导致产品毛利下降;公司产能对比2022年有所增加,但在下游需求增速放缓、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司整体产能利用率下降,导致产品单位制造成本较高;公司前期积累的较高价位原材料库存在本年内产生较大金额的减值损失,导致公司整体业绩下滑。
  在行业波动的时刻,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整合资源降本增效,并继续坚持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路线,加大研发投入,将创新力量聚焦到关键驱动点,不断提升产品性能,丰富产品类型,满足市场对更高性能、更高性价比、更多应用场景的产品需求。同时,持续发力推进新产品磷酸锰铁锂和补锂剂的应用验证进展和商业化进程,新产品将逐步放量,进一步巩固公司的竞争优势,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如下:
  (1)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不断强化企业创新能力
  作为技术领先的液相法正极材料企业,公司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强化创新能力。报告期内,公司累计投入研发费用55,234.15万元,同比增长27.75%。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申请专利302项,其中发明专利296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新增授权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公司坚持“专注、创新、协作”的研发理念,立足产业应用与发展,面向国内外科技前沿不断探索延伸,持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工艺优化和产品性能改善,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突破。创新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自2017年起公司积极开展博士后创新实践及培养工作,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立了良好的博士后联合培养机制。自2017年获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后,又在报告期内接连获批设立深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彰显了公司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卓越实力,也为公司打造持续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平台。
  (2)以推动行业发展为目标,加速推进新产品产业化进程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一核、多元”的业务布局,加快推进新产品产业化进程,以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在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方面,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投入,公司不断提升核心产品的性能,陆续推出高压实密度、高动力学、超高压实密度、超长循环性能的新型号纳米磷酸铁锂产品,满足市场对高能量、快充快放、超长循环寿命等更高性能、更高性价比、更多应用场景的产品需求,稳固并提升公司在磷酸铁锂市场的竞争优势。2023年8月,工信部发布第374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新产品公示,首批搭载“三元锂离子+磷酸铁锰锂电池”的车型亮相,磷酸锰铁锂的产业化应用进程开始加速。公司的磷酸锰铁锂产品已通过下游客户验证,并通过了部分车企的批量认证,已率先上车,进度领先。
  在高性能辅助材料领域,公司子公司德方创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推出的补锂剂,适用于各种体系和应用场景的锂离子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数码3C电池等领域。通过在应用层面的持续探索,公司发现补锂剂除了可以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外,还可以有效提升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改善低温性能,改善充放电效率,提高快充性能,提升电芯能效,降低电池自放电,且在一定添加量内不会增加电池的瓦时成本。公司的补锂剂已获得海内外多家客户的项目认证,在储能、纯电动乘用车、商用车、电动重卡、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应用领域均有独家项目定点,进度业内领先。此外,德方创域成功开发了分散剂,该产品适用于锂离子电池高固含正极浆料配方及溶剂型导电碳材料浆料,可以使正极材料颗粒更稳定独立,尤其有效缓解磷酸盐系正极材料纳米颗粒的团聚,从而降低浆料的粘度;同时,多支链、多位点、多功能的梳型布局可以有效提高浆料的粘度稳定性,有助于制备高固含锂离子电池电极浆料,较高的固含量可以降低正极浆料中溶剂的使用,起到变相降本的作用,同时可以加快极片烘烤过程,提高极片制造的生产效率。
  新产品产业化应用进程的加速以及持续推出的高性能新产品,将强力推动公司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并助力行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
  (3)以降本增效为宗旨,持续提升组织运营效率
  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的日新月异,组织架构、管理能力和效率逐渐成为决定公司未来走向的关键要素。在报告期内,公司深入剖析了自身的战略发展规划与经营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审视,并及时对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公司优化了组织架构,确立了事业部的运行机制,明确了各事业部与职能中心的职责与定位,建立起一个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效率至上的新型架构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推进管理变革,不断完善和修订内部流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力求构建一个高效运转的流程型组织。公司强化运营管理,不断深入推进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着力提升公司的数智化水平,逐步完善精细化管理能力,通过提升管理效率和运营水平,从管理中寻求效益,以期实现成本领先战略。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公司应对市场变化,提升竞争力,更能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公司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为愿景,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围绕“一核、多元”的业务布局,以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为核心,进行适配锂电体系全生态的材料研发布局,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专业、系统的材料解决方案。公司确立了“产品领先”、“成本领先”、“全球布局”三大战略,围绕战略方向明确重要事项,整合资源,针对性提升核心能力,为公司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2、公司发展计划
  展望未来,在双碳政策、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增长的共同作用下,锂电行业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趋势。为此,公司将围绕客户提升、原料降本、制造降本、性能溢价、服务增值五大战略支点,围绕以下重点工作,持续推动降本增效工作,提升产品竞争力,以此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聚焦需求,持续强化研发创新能力
  在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潜力巨大,市场需求旺盛,为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将聚焦新能源行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前沿开发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基础开发与应用开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发工作,不断强化并持续提升公司的创新能力。围绕“一核、多元”的业务布局,以磷酸盐系正极材料为核心,进行适配锂电体系全生态的材料研发布局,积极推进新型磷酸盐系正极材料、高性能辅助材料等新产品的研发及量产,以达成不断提升磷酸盐系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倍率性能、低温性能,同时降低总成本的目的。同时,紧抓市场需求,聚焦行业的痛点、难点和重点,持续推出综合性能更优、全能型的创新产品,构筑核心技术、核心产品壁垒,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
  (2)降本增效,不断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新能源汽车行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日益成熟,行业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随着补贴的逐步退出,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不断提升。在此背景下,终端降价压力向产业链上游传导,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降本增效的进程。一般而言,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整车成本的比例在30%-40%之间,其中正极材料占动力电池比重同样较高,降低正极材料的成本,对降低新能源汽车整体成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公司将以技术降本为核心,通过技术迭代、工艺改善、资源循环利用和智慧制造等方式,多措并举地持续降低生产成本,本着为终端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及时响应下游客户的要求,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提高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3)提升效率,凝聚内部发展力量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大,人才储备和管理水平已成为影响公司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公司将进一步优化管理架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升公司的整体运营效率;持续优化管理制度,改善管理薄弱点,确保公司运营的有序性和规范性,降低管理风险;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工具,提高公司的管理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内部动力。此外,将充分借助外部优势资源,通过与行业领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快速提升公司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助力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
  (4)绿色低碳,推动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对于公司而言,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更是提升竞争力、确保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开发更加环保、高效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提高绿色能源及绿色材料使用比例、实施节能减排技术、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开发资源循环利用工艺等措施,持续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水平,向碳中和目标不断前进。同时,将持续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构建绿色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公司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和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正极材料市场发展空间广阔,主流材料厂家纷纷扩大生产规模,亦吸引了众多厂家跨界入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下游锂离子电池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正极材料企业开始逐步分化,在竞争中市场集中度不断提升。如果公司不能在成本、技术、品牌、产品性能等方面继续保持竞争优势,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将会对公司的市场份额、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推进技术的升级,不断提高产品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客户服务能力,塑造品牌影响力。同时,公司也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客户和市场痛点,持续不断地推出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快推进新产品市场化应用进程,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
  近年来,公司下游锂离子电池行业以及终端新能源汽车行业、储能行业高速发展,带动磷酸铁锂等关键材料行业的快速增长。广阔的市场空间、持续性的增长预期,一方面吸引众多正极材料生产企业纷纷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吸引较多新增市场参与者加入竞争,导致行业呈结构性、阶段性产能过剩。报告期内,公司持续扩大经营规模,产销量均大幅增长。若未来下游新能源汽车或储能行业等终端市场需求增速不及预期,或行业技术路线发生重大变化,或磷酸盐系正极材料行业产能扩张过快导致行业出现结构性、阶段性的产能过剩风险,可能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紧跟客户需求,前瞻性布局未来发展,强化规模效应优势,并通过技术进步、工艺改善提升产品性能、提高生产效率,多方并举持续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并强化领先地位。同时,将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水平,进一步加深与现有优质大客户的合作关系,并积极培育和拓展具有潜力的战略性客户,抢占市场机遇,提高公司的市场占有率。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的原材料包括碳酸锂以及其他一些化工原料。受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景气度及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主要原材料锂盐的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如果公司不能及时预判主要原材料的价格走势,采购策略不能及时调整,将会对公司产品成本和毛利率带来不利影响;同时,随着公司产能规模的不断提升,对原材料的需求大幅提升,如果公司不能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有可能导致公司产供销计划混乱,从而影响公司的日常经营。
  应对措施:公司将巩固和发展在磷酸铁锂行业的龙头地位,提高与上游供应商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立足通过技术降本为客户创造价值,提高与上下游合作伙伴的议价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利益共享。同时,公司也将瞄准时机,不断进行上游原材料的布局,在稳定原材料供应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持续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4)产业政策发生不利变化的风险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由导入期进入成长期,为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扶优扶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新能源汽车产业核心技术标准不断提高,补贴逐步退坡,行业发展由政策推动转向市场推动的趋势日益加速。补贴退坡使得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均面临降成本的巨大压力。在储能电池领域,随着行业发展从产业化逐步向规模化转变,磷酸铁锂等磷酸盐系电池凭借低成本、长循环寿命、高安全性,在通信及电力储能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未来,若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通信及电力储能等相关产业政策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市场需求增长不及预期,将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密切关注行业政策的变化情况,加强政策研判能力,把握行业最新态势,加强与客户的密切沟通,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加强成本管控,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以良好的口碑和领先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降低产业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