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公司和个人金融业务、支付结算业务、资金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融资租赁业务及其他金融业务。

  • 产品类型:

    发放贷款及垫款、债务工具投资、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存放中央银行款项、长期应收款、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拆出资金

  • 产品名称:

    发放贷款及垫款 、 债务工具投资 、 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 长期应收款 、 买入返售金融资产 、 拆出资金

  • 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承销短期融资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代客理财、代理销售基金、代理销售贵金属、代理收付和保管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提供保险箱业务;办理委托存贷款业务;从事银行卡业务;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外汇汇款;外币兑换;结售汇、代理远期结售汇;国际结算;自营及代客外汇买卖;同业外汇拆借;买卖或代理买卖股票以外的外币有价证券;资信调查、咨询、见证业务;网上银行;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9-27 
业务名称 2023-08-31 2023-06-30 2022-12-31 2022-06-30 2021-12-31
业务量:贷款余额(元) 1.77万亿 - - - -
业务量:资产总额(元) 3.30亿 - - - -
国际结算量(美元) - 1316.00亿 2257.25亿 1283.00亿 1931.00亿
制造业贷款余额(元) - - 1932.00亿 1922.00亿 1600.00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经营情况概述
  2023年,本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为民初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转型发展,持续锻造“高效率、强协同、优服务”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四化”服务领先银行,继续保持了稳中求进、跑赢大势的良好发展态势。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认真履行地方法人银行职责,全力支持所在区域“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加大对先进制造、科创、绿色和小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助力“强链补链”“智改数转”、科技自立自强等取得实效,被央行选为LPR场内报价行。报告期末,资产总额340...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经营情况概述
  2023年,本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和金融为民初心,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推进转型发展,持续锻造“高效率、强协同、优服务”的比较优势,加快建设“四化”服务领先银行,继续保持了稳中求进、跑赢大势的良好发展态势。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认真履行地方法人银行职责,全力支持所在区域“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不断加大对先进制造、科创、绿色和小微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助力“强链补链”“智改数转”、科技自立自强等取得实效,被央行选为LPR场内报价行。报告期末,资产总额34033.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20%;各项存款余额18753.3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9%;各项贷款余额18017.9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32%。
  坚持专业创造价值,经营效益保持稳健增长。坚持守正创新、真抓实干,持续优化KPI考核、资产负债配置、风险防控、产品与科技创新等领域改革,不断健全敏捷高效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业务结构优化升级,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42.93亿元,同比增长5.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7.50亿元,同比增长13.25%。
  坚守风险合规底线,资产质量进一步提优。坚持底线思维,着力打造“1+3+N”风控管理体系,织牢织密横到边、纵到底的风险防控网,持续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管控,资产质量不断夯实,风险抵补能力稳步增强。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0.91%,上市八年来逐年下降;拨备覆盖率378.13%,上市八年来逐年提升。
  坚守长期主义理念,为股东创造可持续回报。以投资者价值创造为导向,深入实施中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专业经营能力,努力为股东持续创造更多回报。报告期内,本行200亿元可转债完成转股,进一步增强了资本实力,有利于自身稳健可持续发展、为广大股东创造更多价值回报。在考虑可转债转股因素后,实现基本每股收益1.69元,保持稳步增长。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2023年,本行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持续加强发展形势研判,全面修订五年发展战略规划(2021-2025),进一步聚焦“最具价值的银行、服务领先的银行、智能创新的银行、员工满意的银行、政治过硬的银行”五大战略目标,深入推进“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做大零售业务,聚焦财富管理;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加速数字金融发展,提升科技价值贡献;深化区域布局,推进综合经营;实施ESG战略,推进可持续发展”等六大业务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智慧化、特色化、国际化、综合化”的服务领先银行。
  1.主要业务集中于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的江苏,辐射全国三大经济圈,区位优势显著。江苏经济发达,金融资源丰富,本行是江苏省最大法人银行,业务根植江苏,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业务布局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大经济圈,客户基础优质且牢固。
  2.建立了灵活高效的体制机制,协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本行既具有大银行规模实力,又具有小银行灵活便捷高效的特点,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健全了快速响应市场的体制机制,集团内形成了跨板块、跨区域的协同配合机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业务资质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客户各类业务需求。
  3.市场定位清晰,业务特色鲜明。本行坚守“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城乡居民”市场定位,着力在小微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跨境金融等领域打造业务特色,加快构建更加开放的财富管理生态,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具
  备较强竞争能力。
  4.金融科技密集发力、加速跨越,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本行着力打造“最具互联网大数据基因的银行”,金融科技在创
  新引领、体验提升、自主可控等方面不断突破,优化组织架构,推动管理上收、流程优化、产品创设,实现业务与科技深度融合,强化数字化人才培养,持续增强创新动力、产品活力,打造了一系列拳头产品,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
  5.内控机制健全,风控体系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精准有效。本行紧随外部形势变化,不断优化内控案防机制,深入推进风险管
  理体制改革,持续完善“1+3+N”风控管理体系,智慧化防控体系快速迭代、日益成熟,资产质量不断提升,风险管理全面有效。
  6.稳步实施人才强行战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日益壮大。本行管理层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经验,不断优化选人、用
  人和育人机制,加强员工专业能力培养,营造严管与厚爱的良好氛围,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质量进一步提升,为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三、收入与成本分析
  (一)利润表主要项目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42.93亿元,同比增长5.28%。
  其中利息净收入526.45亿元,同比增长0.73%;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2.76亿元,同比下降31.6%。发生营业支出355.41亿元,同比下降6.22%。其中业务及管理费178.26亿元,同比增长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7.50亿元,同比增长13.25%。
  (二)利息净收入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526.45亿元,同比增长0.73%,其中利息收入1259.72亿元,同比增长8.87%;利息支出733.28亿元,同比增长15.58%。利息收入中,发放贷款及垫款利息收入885.86亿元,同比增长10.55%;债务工具投资利息收入250.74亿元,同比下降0.51%;长期应收款利息收入57.61亿元,同比增长18.66%。利息支出中,吸收存款利息支出426.55亿元,同比增长14.64%;已发行债务证券利息支出120.25亿元,同比下降6.45%;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利息支出66.00亿元,同比增长53.42%。
  (三)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2.76亿元,同比下降31.6%,其中手续费及佣金收入62.08亿元,同比下降9.79%;手续费及佣金支出19.32亿元,同比增长206.82%。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中,代理手续费收入39.86亿元,同比下降14.96%;信贷承诺手续费及佣金收入11.76亿元,同比增长16.21%;托管及其他受托业务佣金收入7.47亿元,同比下降14.1%。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中,结算与清算手续费支出5.47亿元,同比增长77.04%;银行卡手续费支出1.66亿元,同比增长109.59%。
  (五)业务及管理费
  报告期内,集团业务及管理费支出178.26亿元,同比增长3%,成本收入比23.99%。集团坚持“四化”战略引领,深入推进“智慧化”转型,不断加大金融科技等领域资源投入力度,对经营管理全方位、全流程的赋能作用持续彰显,在经营管理质效快速提升的基础上,成本收入比保持合理水平。
  四、主要业务情况
  2023年,本行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做好苦事难事为抓手,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深化战略转型,调优业务结构,强化风险管控,着力打造“高效率、强协同、优服务”的比较优势,业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1.对公业务
  本行围绕“做强公司业务,打造行业专长”的战略目标,深耕江苏大本营,辐射三大经济圈,紧跟国家和辖内区域发展战略,以助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导向,将绿色低碳、先进制造、战略新兴、新型基建等作为主攻领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为主推方向,加大领航企业、冠军企业、专精特新等重点企业支持力度。持续打造交易银行、投资银行、跨境金融、资产管理等核心业务,强化对公板块一体化经营,提供“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金融+非金融”的全生态、全生命周期综合服务。报告期末,对公存款余额931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57%;对公贷款余额1024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89%。
  服务实体经济>坚决扛起金融责任担当,推出落实“四个新”重大任务行动“15条”,制定、实施“助力补链强链延链、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优化外商投资环境”等系列行动方案。聚焦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组织全行产业链服务方案大赛,制定新型智能电网、集成电路、环保装备等17个金融服务方案。围绕生态环保、民生保障、交通物流等基建领域,以省市级重大项目为重点,大力拓展中长期项目,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升。报告期末,制造业贷款余额240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30%,占对公实贷余额比例23.44%,较上年末提升0.84个百分点;基础设施贷款余额417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39%,占对公实贷余额比例39.52%,较上年末提升2.37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深入推进绿色金融“集团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加快实现“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绿色金融品牌目标,全面推进集团化发展机制,绿色债券、绿色普惠、绿色零售、绿色租赁、绿色理财等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速。报告期末,集团口径绿色融资规模450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0.5%。其中,人行口径绿色贷款余额28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2.5%,各项贷款占比在人民银行总行直管的21家商业银行中保持领先。丰富完善专业化经营体系,聚焦生态环境保护、能源结构调整、产业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构建“生态金融、能源金融、转型金融”三大特色经营板块。业内率先发布转型金融框架,创新“ESG惠利贷”等挂钩类转型金融产品,落地江苏省首单“生态产品价值(GEP)质押”“环保担”项目贷款。着力提升国际品牌影响力,积极履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组织(UNEP FI)银行理事会”中东亚理事职责,深度融入国际可持续金融生态圈,出任“负责任银行原则2030核心工作组”“负责任银行原则金融健康和普惠工作组”联合组长,与国际知名同业共同研究制定面向2030年“负责任银行原则”等新框架标准。
  交易银行>聚焦先进制造、绿色能源、医药健康、粮棉农业等重点领域,打造供应链自营、直连、间连三种模式,深化金融+科技+产业融合,不断丰富供应链金融产品体系,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各类融资业务,建立智能化风控体系,持续提升数智产融经营能力,助力补链强链延链。报告期末,供应链融资余额超1000亿元,服务产业链核心企业超600户。
  依托数字驱动,进一步延伸服务边界,“苏银金管家”八大管家产品实现3.0迭代升级,深度融入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场景,服务对公客户超5万户,结算交易量达7万亿元。
  普惠金融>聚焦小微、科创、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报告期末,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6200亿元,居江苏省内银行和全国城商行首位。其中,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1735亿元,较上年末新增350亿元,增速25.27%。贯彻落实各项政策要求,普惠金融服务网点全覆盖,普惠型小微贷款定价稳中有降,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利率较上年下降32个BP,资产质量稳中提优。聚力拓客强基,构建“四新”营销服务体系,创新推出针对行业、商业协会数字化需求的“行行出状元”平台。开展首贷户、个体工商户挖潜,持续拓宽服务边界,报告期内,新拓小微客户2.6万户。聚能创新引领,通过线上与线下业务流程相结合、标准化与特色化产品策略相结合、融资与融智数字平台相结合,推动智慧小微模式再升级,不断提升流程简便性、供给适配性、客户体验性。聚焦科创人才,出台新一轮科技金融发展实施意见。围绕“两强一新”领域,开展“走万企提信心优服务”“专精特新”攻坚2.0等专项行动。首创“苏银科创融”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打造科技人才特色支行,提升服务科创专业能力。报告期末,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189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56%,专精特新等高质量客户近1.6万户。
  跨境金融>紧跟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变化,持续推动业务转型和本外币一体化发展。多措并举提升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外汇便利化试点,助力外贸保稳提质。相继推出CIPS账户集中可视、CIPS支付透镜、CIPS全额汇划等多项服务,有效助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在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对自贸区金融机构分账核算单元业务运行情况评估中排名第一,连续多年在国家外汇管理局江苏省分局对辖内指定银行执行外汇管理规定情况考核中被评为A类行。报告期内,江苏省内国际结算市场份额提升1.5个百分点。
  投行业务>以创新引领投行业务高质量发展,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创设多元业务生态圈,高效整合各类金融资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报告期内,债务融资工具主承销金额2023亿元,居全国城商行前列,被人行江苏省分行授予A类主承销商称号、创新服务奖。承销全国首单“混合型科创票据+可持续挂钩”债务融资工具、保障性住房租赁担保债务融资工具及多笔江苏地区首单创新业务。报告期内,并购贷款净新增投放量继续保持江苏省内同业第一。
  2.零售与财富管理业务
  本行坚守“以客户为中心,与客户相伴成长,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初心,持续深化“以客为本的智慧零售”建设,立足“全客群、全渠道、全产品”三大发展要素,联接内外部合作伙伴,聚力打造智慧零售生态圈,围绕市场变化、客户需求迭代,让发展更持续、收益更可期;依托数字化优势,强化科技支撑,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和客户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体系,让流程更简单、体验更优化。报告期末,零售存款余额708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7.55%;零售贷款余额64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9%;零售AUM规模达1.2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1%,规模、增量均保持城商行第一。
  财富管理>聚焦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目标,持续丰富零售产品货架,不断提升专业服务能力。深化公私业务融合,加快打造家族传承服务特色。立足“圆融智慧·传承有道”的服务理念,加速流程重建、系统搭建、模式转型,全方位为高净值客户个人及其家族提供综合服务。升级“企投家”综合金融服务品牌,累计服务企业家客户突破3.6万户。开展“全民财富盛宴”大型直播、家族业务论坛、企业家“董事长同学会”“菁英夏令营”等线下主题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高净值客户服务能力。财富、私人银行客户金融资产余额近3500亿元,资产规模与客户数增速均超20%。举办第三届“919财富节”,开设四大专场活动,超115万人次参与。发布“苏银金选”基金优选品牌,打造全产品、全体系、全策略、全数据、全流程、全视野的“六全选基法”。与头部管理人深度合作,强化“选募管服”的全流程管理。理财业务规模稳居城商行第一,荣获“2023上证·金理财”年度银行财富管理品牌奖。
  消费金融>坚守服务城乡居民市场定位,不断迭代产品服务流程,提升服务体验。加快线上产品与场景创新,升级迭代消费贷款产品的申请方式、额度、期限等,提升客户申贷用款便捷度。拓展小微商户综合金融服务,以e融支付商户经营为核心,探索建立BBC(银行、商户、个人客户)模式生态圈,提升客户粘性。积极响应促消费号召,发布助力消费“18条”举措,推出提高容差限额、延长卡片有效期等减费让利及便民服务。持续塑造“5动全城、绿动随行、助农筑梦”信用卡活动品牌,加大新能源汽车、绿色家装等分期场景布局。积极与头部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多款联名信用卡,力拓年轻客群。不断提高互联网渠道服务支撑能力,当年新发激活信用卡第三方支付绑定率达98.6%,实现主流电商平台渠道分期的全覆盖,客户体验大幅提升。持续开展“三反”(反洗钱、反欺诈、反黑产)工作,建立警企合作机制,签署《关于促进消费金融行业健康发展自律宣言》,加入“打击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等组织,信用卡风控管理水平不断增强。
  智慧零售建设>持续洞察客户线上化服务需求,扩大场景生态合作圈,强化“金融+场景”深度融合,在医疗、校园、消费、出行等领域全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与多地医保局合作开发“信用就医”产品,覆盖近150家医院,使用客户超2万户。拓宽“智慧校园”综合服务面,强化“教育+金融”场景服务能力,累计签约合作学校超2000所,年度缴费家长超百万人次。创新推出“友邻生活惠”异业联盟合作,打造社区商户合作新模式,给予客户在消费场景的优惠补贴,实现客户、商户、银行三方共赢。拓宽“乘车码”服务范围,与省内外多地公交、地铁等合作机构共同推出手机银行“乘车码”服务。报告期末,江苏银行手机银行总客户超1800万户,月活跃客户超600万户,继续位列城商行首位,获评“用户推荐数字应用”“卓越手机银行APP”“金融APP最佳体验TOP20”等奖项。
  3.金融市场业务
  本行围绕“做优金融市场业务,建立领先优势”的战略目标,深入打造“最强金融市场品牌”,把“专业化、协同化、一体化、数智化”作为发展大金融市场板块业务的重要抓手,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构建全面的同业客户管理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着力提升投研与交易能力,强化银行同业合作,持续完善系统建设,发展质效持续彰显,市场地位、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报告期末,金融投资资产余额122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59%。
  资金业务>持续强化固定收益投研体系建设,在时机把握、券种选择和波段交易等方面主动作为,债券投资规模、收益显著提升,公募基金投资表现持续跑赢大势。加大中长期优质同业负债吸收力度,把握有利时间窗口完成500亿元金融债发行。报告期内,获准开展外币对净额清算业务,被上海清算所认定为B类会员,获得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人民币外汇市场即期尝试做市商资质、上海黄金交易所特别会员资格。进出口银行金融债承销位居全市场前5位,荣获“核心承销商”“最佳城商行”等荣誉,国开行、农发行金融债承销继续保持优秀承销商行列。
  同业业务>秉持“一个客户为中心,投资、交易双轮驱动,创新、风控、数字化三大支撑”的工作总思路,持续强化风险管理,合理制定投资交易策略,大力推动特色业务发展。非政策性金融债、信贷ABS承销量在全市场银行主承销商中排名提升至第8位,在城商行中连续五年排名第1位。票据经纪业务成交量在5家票据经纪机构中排名第1位。
  CFETS同业存款交易量市场排名第12位。获评中债登公司“担保品业务社会责任机构”,外汇交易中心“市场创新业务机构”,票交所“优秀综合业务机构”“优秀承兑机构”“优秀贴现机构”“优秀结算机构”“优秀贴现通参与机构”“优秀新一代系统企业推广机构”等荣誉。
  托管业务>围绕推动资产托管业务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理念思路、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模式创新、细化内部管理,托管业务规模稳步增长、效益稳定提升。报告期末,托管资产余额4.3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14%,总规模继续排名城商行第1位。其中,公募基金托管规模超4500亿元,规模和收入均位居城商行第1位。2023年托管绿色中收达6亿元,居城商行第1位。
  4.金融科技
  本行高度重视金融科技布局,以五年信息科技战略规划为引领,以数字化转型为方向,坚持“体验、效率、安全”三位一体,坚持“系统建设型”向“服务运营型”、“功能实现型”向“用户体验型”迭代,深化业务与科技的有序融合,进一步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持续加大金融科技资金投入、扩大金融科技人员队伍,加快IT架构转型升级,加强对敏态组织的应用,提高产品研发迭代效能,深挖数据价值,构建多维风控体系,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筑牢科技赋能和安全运营底线。
  加速数字化转型>坚持流程优化,强化科技赋能效果,聚焦内部经营管理上收,打造投融资审批、反洗钱基层减负等系列亮点项目,运用数智化技术替代重复性人工操作;推动分行技术管理上收,实现数据、应用、服务器设备全面集中,持续提高一线生产力。坚持问题导向,推动金融创新,孵化客户经营平台等全行级应用,打造“常个贷”“徐数贷”等10余个创新产品,推进链式拓客等场景应用。坚持用户至上,提升渠道体验,线上以苏银金管家、手机银行为重点,完成对公、对私客户渠道整合,线下以厅堂为抓手,优化智能柜台、PAD等渠道交易流程;对内以内网门户、工作平台为入口,不断优化全行各类系统的统一登陆机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科技服务协同>持续提升对经营一线的服务支持力度,通过对公客户经理服务、网点服务、报表数据需求等渠道扁平化受理营业网点的问题和需求,打造内部平台工单服务模式,提升一线业务需求响应效率。深入推进敏态协同服务,科技业务进一步融合,实现跨部门快速协同,持续提升敏捷研发能力,推进低代码研发,以业务为导向搭建组件化服务中心,标准化需求受理流程,提升项目管理智慧化水平。推进构建数字运营体系,初步实现客户、商机、产品的全面打通,逐步统一客户关系管理平台入口,打造网贷风险指标回溯优化项目,提升业务指标价值。
  夯实数字运营基础>提升数据资产运营能力,建立健全7大类数据资产目录,强化数据质量控制,完善对公、对私客户标准,提高数据应用水平,实现绩效数据互融互通,量身定制千人千面的考核机制,顺利攻关大语言模型、客户画像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技术底座建设,打造覆盖全行的大容量、高性能、可弹性的云原生基础设施底座,完成“一云多芯”改造,实现容器云国产化整体迁移。持续提升自主可控能力,深化信息科技安全运营,围绕“边界+内网+生态”防护理念,强化集团信息安全防护体系,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水平。
  5.参控股子公司情况
  本行严格遵照《公司法》《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并表管理与监管指引》《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准则》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依法合规行使股东权利,持续优化对子公司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强化集团战略协同,不断提升综合化经营水平。
  苏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曾用名:苏兴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5月,注册资本40亿元人民币(2024年2月,公司以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事项已获监管部门批复同意,转增后公司注册资本将由40亿元增至60亿元),是江苏省内首家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江苏银行为公司主发起人。经营范围包括:融资租赁业务;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接受承租人的租赁保证金;吸收非银行股东3个月(含)以上定期存款;同业拆借;向金融机构借款;境外借款;租赁物变卖及处理业务;经济咨询;法律法规规定或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其他业务。
  苏银金融租赁坚持“融资、融物、融智、融创”的经营理念,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坚守租赁本源,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多点发力,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着力打造业务特色。首次获得ESG评级“AA”级,连续3年以最高等级(Ge-1)标准获得绿色企业认证,新增绿色租赁投放346.35亿元,在总投放中占比超50%。助力高端制造,靠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新增制造业投放128.68亿元,投放高新技术企业78.60亿元、“专精特新”企业15.64亿元。做大普惠小微,发行全国首单非银机构小微金融债,已累计支持小微及个人客户近17万户。报告期末,资产总额1038.18亿元,跻身千亿金租行列,其中,融资租赁业务余额913.3亿元。报告期内,租赁业务投放总额634.21亿元,保持稳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40.95亿元,净利润22.2亿元,各类监管指标保持良好。连续7年获得国内主体长期信用AAA评级,连续2年获得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授予的Baa2长期发行人评级,评级展望稳定,先后获得“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江苏企业社会责任典范”“腾飞奖·最具竞争力金融租赁公司”等荣誉。
  苏银理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0年8月,住所为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江山大街70号国际博览中心三期B幢11-13层,注册资本为20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面向不特定社会公众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面向合格投资者非公开发行理财产品,对受托的投资者财产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法律法规规定或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其他业务。
  苏银理财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秉承“合规优先、风控为本、科技引领、专业致胜”的经营理念,坚持特色化、多元化、差异化、精细化经营,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内领先银行理财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主动性,加快绿色、制造、科技、民生消费等领域布局,持续优化资产配置。深入推进产品结构优化,不断丰富“源”系列产品,搭建涵盖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混合类、权益类的多元化产品体系,发布天添稳益、目标盈等新产品,有效满足客户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坚持“1+N”渠道建设,持续发挥母行渠道优势,同时积极发力拓展外部代销和直销渠道,已与100余家代销机构签订代理销售合作协议。持续加强投研一体化,优化投资研究与资产管理的循环路径,根据大类资产轮动、市场风格变化灵活调整投资策略,推动策略研发与应用的敏捷转型。统筹推进中后台能力建设,不断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控合规管理,加速数字化转型,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努力夯实业务发展基础。
  报告期末,资产总额45.91亿元,净资产40.36亿元,管理的理财产品余额5203.74亿元,规模位居城商行理财子公司首位。连续8年位列普益标准综合理财能力城商系理财机构首位,荣获“介甫奖”优秀银行理财子公司、“金贝奖”卓越理财公司、“金理财”年度资产管理奖等奖项。
  苏银凯基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2021年3月,住所为江苏省昆山市花桥经济开发区光明路505号建滔广场2号楼
  22、23层,注册资本为42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发放个人消费贷款;接受股东境内
  子公司及境内股东的存款;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经批准发行金融债券;境内同业拆借;与消费金融相关的咨询、代理业务;代理销售与消费贷款相关的保险产品;固定收益类证券投资业务;法律法规规定或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其他业务。
  苏银消金以“贷动美好生活”为使命,以“建设一流消费金融品牌”为目标,以“打造数字化授信风控核心能力”为追求。
  坚持线上化发展,致力于打造“助贷+直贷”双轮驱动的经营模式和数字化专营模式,形成“全线上、全数字、全天候、全国性”的经营特色。持续提升授信策略精准性和模型建设有效性,完善数据治理机制,构建公司级数据生态。报告期末,资产总额386.54亿元,净资产47.66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3.89亿元,各类监管指标持续保持良好水平。获得国内主体长期信用AAA评级,通过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协会(ISACA)软件能力成熟度3级认证,获评2023年金融数字化发展金榜奖年度消费金融创新奖。
  江苏丹阳苏银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曾用名:江苏丹阳保得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地址为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云阳路19号汇金天地二期19幢103-104号,注册资本为1.8亿元人民币,企业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吸收人民币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人民币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从事同业人民币拆借;从事人民币借记卡业务;代理收付款项;法律法规规定或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其他业务。
  丹阳苏银村镇银行牢固树立“服务三农、服务小微”的理念,以“强党建、谋发展、控风险、带队伍”为工作重点,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强化科技赋能,防控金融风险,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继续保持了稳健良好的发展态势。报告期内,资产业务结构进一步趋优,负债成本逐渐下降,存贷款增量在镇江辖内村镇银行中居首位,贷款客户数新增连续3年呈上升趋势。报告期末,资产总额18.65亿元,净资产1.8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3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7亿元。
  五、全面风险管理情况
  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金融工具的一方不能履行义务,造成商业银行发生财务损失的风险。本集团专为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用风险而建立了信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政策和流程,并实施了系统控制。本集团不断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授信、非授信业务审批流程,在流程上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控,明确授信、非授信业务审批环节的职能及责任。报告期内,本行密切关注宏观形势变化,严守风险底线,完善内部控制,强化智慧风控,确保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一是调优信贷政策。持续关注宏观政策导向,深入研究产业政策变化,结合本行业务发展,优化信贷政策,指引信贷投向,严控新增贷款质量。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持续探索“传统风控+大数据”的新型风控模式,利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能力,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风险管控中的作用,为授信业务的审批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做好风险回溯。对全行重大授信风险事项追根溯源,在加强问责管理的同时,强化整改,堵塞漏洞。四是定期开展排查。
  通过大数据筛查与现场调查相结合方式,组织开展全面风险排查,摸清客户风险状况,分类制定授信策略,加快退出潜在风险。五是加强不良清收。充分发挥集中清收优势,压实责任,综合运用现金清收、打包转让、呆账核销、债务重组、债权转让等手段清降不良。六是强化责任约束。继续落实业务停复牌、资产质量红黄牌、约见谈话、第一责任人绩效预扣等各项资产质量管控措施。
  2.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继续坚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密切关注流动性风险面临的各项影响因素,统筹协调本外币、表内外流动性风险管理,多措并举确保集团流动性平稳安全。一是建立完备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由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组成。其中,决策体系主要由董事会及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构成;执行体系主要由全行流动性管理、资产和负债业务、信息与科技等单位构成;监督体系主要由监事会及内审、风险管理等单位构成。上述体系按职责分工分别履行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
  二是坚持稳健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明确流动性管理的总体目标、管理模式及主要政策、程序。本集团根据监管要求、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和业务发展情况等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三是制定科学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方法。本集团建立了集合内外部指标且与流动性限额指标体系互为补充的预警指标体系,增强前瞻性风险识别功能,确保严守流动性风险底线。持续加强市场研判和对流动性缺口的动态监测,逐日分析各期限流动性缺口、存贷款变化、资金同业业务开展等情况。畅通市场融资渠道,确保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裕,保持合理备付水平,满足各项支付要求。持续优化流动性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增强监测、预警和控制的有效性,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四是开展有效的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按照审慎原则,每季度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以检验银行在遇到极端的小概率事件等不利情况下的风险承受能力,并根据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压力测试方法。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多种情景压力假设下,本集团流动性风险始终处于可控范围。
  3.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及其他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商业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建立市场风险监控平台,通过缺口分析、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压力测试分析等风险监控手段对各业务中的市场风险开展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并运用由业务限额、止损限额和风险限额所构成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对各类业务市场风险进行监控,同时强化授权和限额的日常管理、监测、分析和报告,确保授权和限额得到严格执行。
  本集团主要通过利率重定价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资产组合构建和调整、损益分析等方式管理利率风险,通过设定外汇敞口限额密切监控风险敞口管理汇率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市场风险平稳可控。
  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本集团通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推进系统流程优化、强化风险排查和整改追踪、加强员工培训以及严格违规管理等一系列举措,严把风险关口,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控能力,增强整体风险管理效果,各项业务管理和操作日趋规范,操作风险控制总体情况良好。一是完善统一的制度管理体系。二是持续优化内控合规与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完善事中风险预警监测指标。三是加强操作风险管理工具的应用。四是强化操作风险日常检查管理。五是进一步加强内控检查和整改追踪。六是推广合规文化,强化合规意识。报告期内,本集团操作风险总体可控,操作风险损失数据保持在较低水平。
  5.其他风险
  (1)信息科技风险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运用信息科技过程中,因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本集团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以监管政策为导向,以安全运维为基础,突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IT外包、业务连续性等工作。一是持续提升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覆盖面,加强数据安全、外包管理、业务连续性等方面的风险评估。
  二是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事件及重要信息系统可用率等方面的风险监测,扩展优化信息科技风险关键指标,进一步提升信息科技风险监测自动化水平。三是强化外包风险管理,加强外包使用的测试环境管控,部署测试环境堡垒机,对外包人员操作实施管控,减少外包人员对生产的访问权限。报告期内,本集团信息科技风险总体可控,无重大科技风险损失事件发生。
  (2)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因商业银行行为、工作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商业银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于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本集团遵循“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原则,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全流程管理,开展舆情监测,强化声誉风险研判分析,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加强敏感舆情应对,做好声誉事件的复盘和经验总结。完善声誉风险常态化建设,在重要时点做好声誉风险隐患排查,组织开展声誉风险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全员声誉风险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持续积累品牌资产,组织开展年度整合传播,加强自有发声渠道建设,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美誉度。报告期内,本集团声誉风险状况总体平稳。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