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与交易业务、资管及基金管理业务、国际业务。

  • 产品类型:

    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交易业务、资管管理业务、国际业务

  • 产品名称:

    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 、 研究业务 、 投资顾问 、 产品销售 、 融资融券 、 资本市场融资活动 、 权益性证券投资及交易 、 固定收益投资及交易 、 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及交易 、 私募股权投资 、 另类投资 、 商品交易与套利 、 券商资产管理服务 、 基金资产管理服务

  • 经营范围:

    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融资融券业务;代销金融产品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证券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审批结果为准)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8-19 
业务名称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债权融资:合计:主承销金额(元) 887.00亿 1220.00亿 - 885.09亿 926.20亿
新三板:新三板推荐挂牌家数(家) 8.00 14.00 6.00 10.00 16.00
股权融资:首次公开发行:主承销家数(家) - - 11.00 10.00 -
股权融资:再融资发行:主承销家数(家) - - 10.00 9.00 1.00
股权融资:再融资发行:主承销金额(元) - - - 67.11亿 1.20亿
债权融资:合计:主承销只数(只) - - - 170.00 74.00
股权融资:首次公开发行:主承销金额(元) - - - 57.10亿 43.89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践行“为实体经济增添活力,为美好生活创造价值”的使命,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打造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经营业绩实现稳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12.81亿元,同比增长7.5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2亿元,同比增长15.3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574.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净资产402.92亿元,同比增长4.44%。
  (一)财富管理业务
  公司财富管理业务...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动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持续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践行“为实体经济增添活力,为美好生活创造价值”的使命,积极参与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打造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经营业绩实现稳健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112.81亿元,同比增长7.58%;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02亿元,同比增长15.3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574.95亿元,同比增长15.84%;净资产402.92亿元,同比增长4.44%。
  (一)财富管理业务
  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包括为客户提供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研究业务、投资顾问、产品销售、融资融券等服务。报告期内,财富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0.07亿元,同比减少5.80%。
  2023年,国内股票市场行情整体呈震荡趋势,市场交投意愿下降,券商经纪与财富管理业务经营面临较大挑战。根据央行数据,2023年,沪深两市场全年成交额212.2万亿元,同比减少5.5%。
  期货市场整体宽幅震荡,市场交易活跃度有所提升,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国内期货市场全年成交85.01亿手和人民币568.5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5.6%、6.3%。
  报告期内,公司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深入推进财富管理转型。持续打磨服务模式,优化服务网络。年内新开客户总数25.68万,同比大幅增长107%;母公司期末两融余额192.49亿元,同比增长9.4%,维保比例256.14%。围绕客户需求,提升金融产品供给能力。报告期内产品销量188.2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私募销量19.6亿元,同比增长54%。全年新增客户产品资产保有量13.8亿元,同比增长5.5%,代销金融产品收入0.64亿元。场外衍生品卖方业务稳健发展,同比大幅增长。增强金融科技牵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智能化、普惠性和专业性。完成对A5系统的信创改造,成为行业首家实现证券核心交易系统信创化建设并全面上线的券商。建设协同平台,持续推进机构协同CRM升级优化和运营推广,提升协同合力。优化升级用户体验,持续迭代线上服务体系,秀财APP最高月活同比增长33%。
  2024年,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将践行“以投资者为本”理念,着力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重点推进七大体系建设,努力为居民理财创造更大价值。健全以客户为中心的分级分类客群发展体系,丰富以财富管理为中心的金融产品体系,完善以私人财富为核心的大类资产配置体系,建设以普惠金融为中心的全方位买方投顾体系,强化以“一个东吴”为中心的大协同机构销售体系,营造以ETF场内交易为中心的业务生态体系,打造以运营管理为中心的总部驱动、分支联动体系,构建财富管理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报告期内,公司研究业务坚持“客户创造价值”理念,对外为专业投资机构提供优质研究服务,对内为公司各项业务提供研究支持。研究业务覆盖20余个行业领域,行业排名稳步上升。2023年,公募基金交易佣金行业排名17位、同比上升1名;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行业排名24位、同比上升10名,连续五年跻身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机构前10位,连续3年蝉联新财富第8位。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方面主动作为,发挥产业研究优势,覆盖超百家苏州上市公司,围绕创新药、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等主题在苏州举办高端论坛,促进资本、科技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服务苏州产业创新集群建设。
  2024年,公司研究业务将抢抓行业变革机遇,进一步巩固自身研究优势,重点投入优势核心行业研究,拓展私募基金、保险资管、海外机构等客户群体,加大服务力度,实现行业排名突破。
  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东吴期货开展期货经纪业务。报告期内,东吴期货加速构建客户分类分层服务体系,加大零售客户开发力度,多措并举增强客户粘性。重点围绕交易所产业专项政策服务产业客户,与大宗商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形成良好互动。激发分支机构活力,强化对分支机构的指导,形成强大合力。报告期内,东吴期货经纪业务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全年日均客户权益120亿元,同比增长3.39%,累计成交量2.18亿手,同比增长16.24%,累计成交金额12.19万亿元,同比增长5.00%。
  2024年,公司期货经纪业务将重点发力分支机构业务、互联网业务、IB业务。加强分支机构的精细化考核,鼓励稳固存量、做大增量;加速打造中台服务体系,大力培育零售、产业、专业、同业的客户开发与服务模式,为分支机构客户开发提供抓手;积极抢抓互联网业务发展机遇,巩固与同花顺的垂直引流,稳固引流转化率;以“一个东吴”理念为指引,协同服务东吴体系内客户。
  (二)投资银行业务
  公司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活动,包括股票承销与保荐、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挂牌,为企业客户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报告期内,投资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79亿元,同比减少3.84%。
  2023年2月,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上市制度进一步完善。下半年,为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一级市场发行速度放缓。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年沪深交易所A股累计筹资10,734亿元,比上年减少4,375亿元。债券市场方面,二级市场收益率整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下半年以来,信用债券收益率下降明显,城投债券整体规模下降,同时,沪深交易所积极推进产业客户发行债券,取得显著成果。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3年债券市场共发行各类债券71.0万亿元,同比增长14.8%。
  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股权融资业务,以专业能力服务实体企业发展,持续提升行业地位。
  保荐承销11家优秀实体企业上市,排名行业第11位,过会数量跻身行业前十。其中,完成北交所上市项目5单,上市家数连续两年排名行业前3,同时北交所过会项目5单,排名行业第1。公司还服务10家企业完成再融资,并完成2单并购重组项目。公司新三板基础业务稳健发展并持续巩固,完成新三板挂牌14家,挂牌数位列行业第4位;累计挂牌项目数量为470家,行业排名第4位。完成挂牌企业非公开发行23次,融资次数行业排名第4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督导企业家数为294家,行业排名第3位,其中创新层公司85家。东吴香港完成1个独家保荐项目、7个香港主板上市承销项目及2个合规顾问项目。东吴新加坡向新加坡交易所正式递交主板发行认证管理人及凯利板全面保荐人申请,并于2024年获得核准。
  2024年,公司股权融资业务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严把项目入口关,不断提升保荐能力和执业质量,履行尽职调查、估值定价、持续督导职责,发掘和服务真正具有成长性、具备投资价值的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发挥北交所业务领先优势,做精“服务中小微”品牌特色,加大对科技创新中小企业的服务力度。优化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并购重组业务,提升产业研究能力,推动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提升。同时,公司将依托东吴香港、东吴新加坡的海外业务平台,加强境内外协同联动,服务更多国内优质企业“走出去”,提升东吴品牌在境外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报告期内,公司债券融资业务规模稳中有进,全年合计承销各类债券385只、规模15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76%和23.91%。积极推进业务创新,承销科技创新/创新创业公司债券16只、绿色债券11只、乡村振兴公司债券2只,其中23天楹GK为全国首单民企蓝色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主力品种公司债+企业债承销规模和只数稳居行业前十,市占率连续6年江苏省第一,在江苏省外市场开拓取得突破。东吴香港承销境外债券项目21单,承销规模超22亿美元,同比增长120%,荣获“中证DMI”最佳投资级债券交易奖。
  2024年,面对债券市场规模承压、费率下滑、严监管等行业趋势,母公司债券承销业务将坚持稳慎原则,加强内部管理,坚守合规风控底线,确保合规执业,严防债券业务风险。持续服务好根据地市场客户,积极拓展省外优质客户,加强业务创新实践,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东吴香港将重点发力欧元债、点心债,提升境外债券业务竞争力。
  (三)投资交易业务
  公司投资交易业务包括从事权益性证券投资及交易、固定收益投资及交易、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及交易、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商品交易与套利等。报告期内,投资交易业务实现营业收入67.48亿元,同比增长17.02%。
  2023年宏观经济蓄势复苏,外围市场变化给A股市场流动性带来一定影响,市场整体估值承压,三大指数年内均出现不同程度回撤。截至2023年12月29日收盘,上证综指报2974.93点,全年下跌3.70%;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全年分别下跌13.54%和19.41%。2023年债券市场主要以基本面变化方向为指引。自2022年末开始,10年国债从2.81%上行至2.93%。市场的强复苏和弱现实的预期差,在2023年3月初点燃新一轮债券牛市,3月后,牛市行情得到延续,利率持续下行至2.54%。7月后,利率市场有所回调,利率上行至2.72%。四季度,市场预期持续波动,市场进入震荡。
  报告期内,公司权益类证券投资坚持绝对收益导向,主动应对市场波动,实现较稳定收益。
  加快拓展权益基础研究的广度、深度,提高方向性投资的确定性。以大类资产配置夯实基石,以仓位调整控制风险回撤,加强精准投资,丰富多元资产配置,分散风险、控制波动。
  2024年,随着一系列新政的实施,市场信心逐步修复。公司权益类投资业务将积极运用多类资产及金融工具,通过低波红利策略、量化交易策略等配置把握逆周期布局机会。优化投资动态管理,强化市场趋势和方向的判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夯实投研能力建设,积极左侧布局,提升收益弹性。加快探索新盈利模式,聚焦风险对冲工具研究,增强投资业绩稳定性。
  报告期内,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抢抓阶段性行情,把握银行永续债、地产债建仓时机,实现投资收益率大幅领先市场水平,交易对手范围扩大,交易规模显著提升。在“金鼎奖”评比中,荣获“2023年度券商最佳自营团队”奖项;在外汇交易中心新业务评比中,多次获得“X-Bargain最佳表现奖”等荣誉。
  2024年,公司固定收益类投资业务将深入研判形势,切实防范控制风险,抢抓市场结构性机会,提高配置水平,获取稳健收益。持续做大中间业务收入,丰富业务模式,实现销售业务品种多元化,培育未来盈利点。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东吴创新资本开展另类投资业务。报告期内,东吴创新资本持续拓展业务模式,坚持投资策略多元化,延续大类资产配置方案,以类固收投资和股权投资双主业运行,以另类投资业务提高收益弹性。
  2024年,东吴另类投资业务将围绕公司大投行产业链开展业务,参与REITs基金投资,寻求新的收益增长点。完善机构设置和人才配备,建立和优化量化交易系统,积极推进收益互换、场外期权等业务。
  (四)资产管理业务
  公司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资产管理,包括券商资产管理服务、基金资产管理服务等。报告期内,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3亿元,同比增长7.67%。
  2023年,受内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资本市场行情波动等因素影响,资产管理行业发展面临较多挑战。根据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统计,截至2023年末,资产管理行业总体规模为67.06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整体延续上升态势,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整体规模呈现收缩。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主动管理模式占据资产管理业务主导地位,投研能力成为资产管理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资产管理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报告期内,公司母资产管理业务持续优化金融产品布局,产品投资范围及投资策略覆盖广度有所扩大。加强投研人才引进,加大在投资策略、产品创新方面的研究开发力度,夯实长期发展基础。加强机构业务合作,积极扩大获客渠道,代销渠道与客户数量稳步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新发集合和单一资管计划52只;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当年月均总规模613.94亿元,当年月均主动管理规模539.19亿元,主动管理规模相对稳定,业务质量显著提升。
  2024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加强投资风险管控,稳固固收基本盘,持续完善产品线布局,在加快创设短期限固收产品及固收+产品的同时,丰富传统固收产品的策略引入,提高投资收益水平,提升资产管理规模,稳定管理费收入。针对当前低利率市场环境打造有竞争力的绝对收益产品,面对A股市场处于相对低位的历史机遇利用股票、转债、衍生品等工具创设具备中长期风险可控、收益可期的权益属性产品。
  公司通过控股子公司东吴基金开展基金管理业务。报告期内,东吴基金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加强投研一体化,旗下多支产品表现强劲。东吴移动互联、东吴新趋势以超过40%的年内回报率,在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年度排位赛中位列第二、第三。扎实做好REITs项目运营,有条不紊推进项目扩募;以绩优基金为抓手,提高公司知名度和影响力。截至报告期末,东吴基金管理的资产规模合计268.66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256.48亿元,专户资产规模12.18亿元。
  2024年,东吴基金将加强研究成果转化,增强布局前瞻性,提升投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专业服务水平。做好逆周期产品持续营销工作,将主动权益基金业绩优势转化为规模优势。
  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合作,改善客户结构,提升管理规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东吴创投开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业务。报告期内,东吴创投以投资牵引服务公司战略,围绕苏州四大产业集群,推动苏州产业链企业联动,打通上市公司与中小科技企业间信息壁垒。积极抢抓发展机遇,锚定数字经济主赛道,在一系列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报告期内,东吴创投完成投资项目(含并购母基金)12个;完成高铁新城基金、吴中科创基金和泗洪产业基金3支基金设立备案并开展投资工作,期末合计管理基金规模218.86亿元。
  2024年,东吴创投将在夯实合规风控能力基础上,瞄准苏州优势产业和具备“四新”特征的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通过扩大母基金管理规模、新设产业基金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更好助力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本公司所属行业为证券行业,行业运行情况与资本市场发展变化密切关联。
  2023年,全球经济在地缘政治冲突、通胀与加息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冲击下缓慢复苏。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国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展现出强劲韧性。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证券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崭新起点。在一系列连续、稳定、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举措下,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持续推进,基础制度和机制建设持续加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更加完善,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更加凸显。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将金融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新高度,并强调要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为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头部券商做优做强的同时,中小券商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路线,充分挖掘区域优势、资源禀赋和专业特色,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包括财富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交易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等。
  财富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研究业务、投资顾问、产品销售、融资融券等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活动,包括股票承销与保荐、债券承销、资产证券化、新三板挂牌,为企业客户的收购兼并、资产重组等提供财务顾问服务。
  投资交易业务:从事权益性证券投资及交易、固定收益投资及交易、衍生金融产品投资及交易、私募股权投资、另类投资、商品交易与套利等。
  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资产管理,包括券商资产管理服务、基金资产管理服务等。

  四、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扎根苏州、深耕长三角,具备显著区位优势和良好发展潜力
  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区域板块,公司成立三十年来,扎根苏州及长三角,长期坚持“做深、做熟、做透、做细”的根据地发展方针,依托长三角地区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城镇体系完整、体制环境优良、科创资源密集的区位优势,积累优质客户资源,各项业务开拓以及综合化经营得以加快推进。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重点建设上海业务总部,进一步提升业务能级和品牌影响力。
  (二)坚持功能性定位,差异化特色化优势持续积累
  公司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初心,打造精品化、特色化投资银行,紧抓北交所发展机遇,集聚优势资源,长期深耕中小企业服务领域并取得差异化领先优势。有效推进战略布局、业务布局,深化投资、投行、研究联动,构建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用好金融工具,发挥并购母基金、科创培育基金、生物医药等产业基金作用,助力企业融资,加速产业链整合。建设境内外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完善在新加坡、香港等境外资本市场的业务布局,更好服务长三角实体企业的海外金融需求。
  (三)科技赋能、创新驱动,自主研发激发数字化转型动能
  公司坚持“业务引领、科技赋能”发展思路,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全方位推动数字化转型。积极推进组织变革,成立数字化转型办公室,驱动技术与业务深度融合。发布国内券商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证券垂类大模型东吴秀财GPT,构建包含投顾、客服、风控、尽调在内的N个应用场景。深耕大财富赛道,着力打造以秀财APP为核心的一站式财富管理门户,耐心打磨iTrade综合交易平台,完善算法超市,为量化客户提供极速稳定的双中心交易环境。聚焦大投行赛道,一体推进数据治理、管理提升、合规保障,助力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重点推进证券行业信息系统应用创新工作,加快在区块链、大数据、数字人民币等方面的新技术应用与探索,落地证券行业首例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并获颁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优秀企业。
  (四)秉持长期主义、稳健经营,合规风控管理审慎有效
  公司坚持合规底线,建立完善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合规风控管理与业务发展统筹兼顾、动态均衡,保障业务持续健康发展,连续入围证监会公布的证券公司“白名单”。公司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规范的合规风控组织架构,制定有效的合规风控管理机制,各级管理和监督机构之间权责明确、运作规范。持续加大合规风险信息技术投入,运用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合规风控能力。
  (五)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聚力,厚植东吴特色文化底蕴
  公司始终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融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及经营管理全过程,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经营管理实际问题和推动事业发展,为企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弘扬和践行“诚实守信,不逾越底线;以义取利,不唯利是图;稳健审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创新,不脱实向虚;依法合规,不胡作非为”的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秉承“为实体经济增添活力、为美好生活创造价值”的企业使命,倡导“待人忠、办事诚、共享共赢”的核心价值观,加强从业人员管理,严把任职“入口关”,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个人品德,引导从业人员珍惜职业声誉、恪守职业道德,推动建设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两强两严”监管思路持续加固,功能性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4年3月6日,证监会新任主席吴清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上进行了上任以来的首次公开发声,阐释了资本市场的监管理念,定调监管工作的重点为“两强两严”。其中“两强”即强本强基,投资者是市场之本,上市公司是市场之基,监管在加强对投资者的保护,增强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的同时,也必须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升投资价值。“两严”即严监严管,依法从严监管市场,依纪从严管理队伍,对造假欺诈、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触碰底线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以上监管定调在稳定市场预期的同时,亦体现了证监会提升监管质效、护航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决心。同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长短规划兼备,为证券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清晰的时间表与路线图,其中对于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明确要求“把功能性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正确处理好功能性和盈利性关系”,并针对健全监管体系、加大监管力度提出多项要求。预计后续凸显行业机构功能性将成为监管层的阶段性工作重点。证券行业机构定位正在逐步校正,券业差异化竞争格局加速形成。《关于加强证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监管加快推进建设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的意见(试行)》在校正行业机构定位方面提出“支持头部机构通过并购重组、组织创新等方式做优做强;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结合股东特点、区域优势、人才储备等资源禀赋和专业能力做精做细”。证券行业已逐渐由资产扩张向集约化发展转变,行业优胜劣汰有望加速。在此情况下,中小券商亟待培育自身特色,打造业务长板,在服务属地实体经济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公司发展战略
  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满足人民财富管理需求作为践行初心使命的根本要义,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创造协同价值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合规风控作为行稳致远的坚实基础,努力绘就稳健规范、长治久安,争先进位、扩量增效,敏捷高效、协同作战,专业突出、服务卓越,科技赋能、数智驱动,人才辈出、干事创业的东吴图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中展现更强担当。
  公司愿景:规范化、市场化、科技化、国际化的现代证券控股集团。
  公司核心价值观:待人忠,办事诚,共享共赢。
  公司经营理念:
  以“坚持根据地、融入长三角、服务中小微”为战略导向,扩大根据地范围,赋予根据地战略时代新内涵,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时代新机遇,打造服务中小微企业时代新实践。
  以“做强合规风控、做大资本实力、做优人才队伍”为发展路径,在借鉴自身和行业三十年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发展规律,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以“拉长长板、做强底板、补齐短板”为业务方向,坚持分类指导、坚持统筹推进,将各条线业务置于公司整体发展目标中明确发展方向。
  以“科技赋能、文化聚力、协同提效”为工作抓手,注重前瞻性视野,注重内生性动能,提高价值创造能力,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以“党建引领发展、公司治理规范、社会责任彰显”为事业布局,塑造优秀企业社会形象,扩大品牌感知度、客户认可度。
  (三)经营计划
  1.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主要风险
  ①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因市场利率、汇率、证券及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或急剧波动而导致公司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发生损失的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权益价格风险、商品价格风险及汇率风险等。公司的市场风险主要涉及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产品投资、场内外衍生品交易及资产管理相关投资业务。主要表现为所投资证券价格发生不利变动或波动引起的投资损失的可能性。
  ②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公司在开展业务时,发行人、融资人、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由于信用等级下降、履约能力下降,给证券公司带来损失的风险。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源于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业务、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等信用业务以及非权益类投资业务等。主要表现为债券等主体违约、交易对手违约、客户违约等造成公司损失的可能性。
  ③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主要表现在由内部程序、人员、信息系统、外部事件等原因,引发客户投诉、信访、诉讼,或导致账户透支、各类业务差错、系统故障事件、损害客户合法权益等,最终给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或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④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公司的流动性风险可能来自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交易对手延期支付或违约,以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和操作风险等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与传递。
  ⑤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公司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2.公司已经或计划采取的风险应对措施
  报告期内,公司风险管理工作围绕增强风险防控能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认真落实公司总体风控政策,实施风险总量管理、风险分类管理、业务分类风险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公司面临的风险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识别、评估、监测、分析,提出相应控制措施及应对方案,始终做到公司风险的可知、可控、可承受。
  (1)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公司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公司董事会下设的风险控制委员会、经营管理层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及首席风险官、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设立的合规风控专员四个层级构成。公司设首席风险官负责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部门推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监测、评估、报告公司整体风险水平,并为业务决策提供风险管理建议,协助、指导和检查各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的风险管理工作。各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在日常工作中全面了解并在决策中充分考虑与业务相关的各类风险,及时识别、评估、应对、报告相关风险。
  公司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健全,自上至下覆盖各类别风险、各项业务,为日常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明确的依据和指导原则。公司制订了《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并按照风险类型分别制订了公司层级的《风险管理办法》、《市场风险管理办法》、《信用风险管理办法》、《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声誉风险管理办法》、《风险限额管理办法》、《子公司风险管理实施细则》等,同时针对各业务分别制订了相应的具体风险管理工作规则。
  公司制定了年度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及风险限额等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强化风险控制指标落实执行。风险偏好按照公司经营和风险管理目标、风险应对政策以及外部信用评级方面进行描述;风险容忍度指标按照风险分类分别设置;风险限额管理根据公司资本、业务和风控监管指标情况,针对不同风险种类和各业务条线的特点,由公司经营层根据市场及经营情况在授权范围内对风险容忍度指标进一步分解、细化和落实经营授权限额指标和风险分类关键指标。
  公司通过制度建设、分级授权建立完善了覆盖各项业务的风险控制措施及应对机制,根据风险监测和评估结果,选择与公司风险偏好相适应的风险回避、降低、转移和承受等应对策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资本补充、资产减值、风险对冲、规模调整等应对机制。建立了风险应急机制以应对流动性危机、交易系统事故等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制定及时有效的应急应变措施和预案,明确应急触发条件、风险处置的组织体系、措施、方法和程序,并通过压力测试、应急演练等机制进行持续改进。建立了顺畅的风险报告与应对机制,对于一般风险事件由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提出处理方案,风险管理部门监督并跟踪执行情况;对于重大风险事件,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将有关情况连同处理
  年年度报告
  建议报首席风险官和相关领导,风险事件处置完成后,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会同风险管理部门评估原因,并据此完善制度流程;对于风险责任人,按照公司制度问责或处罚。
  公司风险管理系统基于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符合整体风险管理需要的系统化管理,系统对业务与风险信息进行采集、汇总、计量、预警和监控,覆盖各风险类型、业务条线、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并致力于实现同一业务、同一客户相关风险信息的集中管理。根据公司信息系统建设规划和数据管理规划,每年制定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专项预算,推进风险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完善风险数据管理和质量保障机制,明确风险管理系统和风险数据集市的应用目标、管理范围、实现手段、工作流程,逐步提升风险管理系统管控能力和风险数据应用价值。
  公司开展业务或者产品创新建立内部评估和审查机制,对创新业务或产品的合规性、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论证,并制定管理制度,明确操作流程、风险控制措施和保护客户利益的措施。风险管理及合规部门全程参与创新业务的方案论证、风险与收益特征评估、多元化风险应对策略制定、风控指标设定等,财务部、信息技术部等中后台部门参与相关制度的制定和系统建设等,确保中后台的意见在方案、制度、策略中体现。创新活动开展后,注重过程的控制,及时纠正偏离目标行为,建立覆盖公司全部业务的动态监控系统,针对不同业务和产品制定相应的风险限额,对于超越风险限额的情况进行准确计算、动态监控和自动预警,并建立资本补充与业务规模、结构调整机制,明确异常情况的报告路径和处理办法。
  公司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及信息报告机制,规范各类重要信息收集、处理、传递、贮存及使用流程,保障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风险管理部门、经营管理层、董事会之间风险信息传递与反馈的及时、准确、完整,保障信息披露及信息报告的规范、及时。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对所负责事项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风险暴露状况以及实质性风险损失进行定期和不定期评估与分析,形成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报告。
  (2)各类风险的应对措施
  ①市场风险的控制
  公司主要从限额管理、证券池管理、风险评估及风险对冲等方面来控制公司的市场风险。
  限额管理:公司建立集团层面自上而下的风险限额指标体系,包括在险价值(VaR)、DV01以及止盈止损等关键风控指标,通过交易系统及风险管理系统,事前控制和动态监测投资交易行为及资产变动情况,及时进行风险预警提示。通过设置单一标的在多个业务条线及投资组合的集中度指标,分散单证券投资风险;通过设置单项投资的止盈止损限额、各业务条线损失限额以及公司市场风险总容忍度,有效控制单项投资和公司自营投资业务市场风险亏损过大的情况。
  证券池管理:公司建立证券池管理机制,通过证券池分级管理,细化投资标的优选标准及投资额度,严格把控投资标的资质,强化事前投资准入审核;持续监测跟踪标的资质变动,及时更新证券池标的;定期评估证券池准入标准,结合业务开展需求和市场行情,优化准入要求。
  风险评估: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变化,结合投资策略,及时评估新业务风险,强化对标的跟踪及产品投资的风险穿透式管理,全面分析业务承担的市场风险;运用市场风险计量等方法定期评估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状态和风险承受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投资绩效分析、市场风险指标(在险价值、希腊字母风险指标等)的测算、压力测试等方法;针对市场大幅波动或面临较强下跌风险时,加大测算频率,控制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承担的风险损失,确保公司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相应业务。
  风险对冲:公司积极研究量化对冲等投资策略,灵活运用量化模型及金融衍生工具,开展风险中性的投资交易业务与场外衍生品业务。对于投资交易业务,公司积极寻找市场机会,通过Deta敞口等风险敏感性指标,跟踪监测市场风险指标,有效控制方向性风险敞口。对于场外衍生品业务,公司建立了交易对手准入、标的池管理、模型管理、对冲管理、风险监测与预警、压力测试等风险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②信用风险的控制
  公司主要采取内部评级、尽职调查、准入管理、授信与集中度管理、风险监测与评估、风险化解与处置等方式控制信
  033
  内部评级:公司建立内部信用评级管理机制,以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对投资标的及其发行主体进行信用评级,从而实现对信用风险的有效识别与区分,持续跟踪投资标的发行人信用变化,对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的投资标的,及时调整内评等级;建立融资人内部信用评级机制、标的证券内部评估体系,审慎评估融资人信用等级、标的资质,密切跟踪融资人、标的风险事项,及时调整内评等级、标的折算率等。
  尽职调查:在非权益类投资业务中,对投资标的发行人、交易对手开展必要的尽职调查,研究标的发行人、交易对手的偿债、履约能力,规避兑付风险。在信用业务中,加强事前尽职调查,从融资人资信状况、资金用途、还款来源及增信措施等多方面了解、评估项目风险情况,提交全面的项目尽职调查报告等,为公司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准入管理:公司建立非权益类投资业务准入标准,强化投资标的事前准入审核,严防投资标的发行人违约风险,并优选资本实力强,盈利状况好,管理和运作规范、信用良好的交易对手,建立交易对手库,减少不良交易对手产生的违约风险;建立融资人及标的证券准入机制,根据融资人信评等级、标的证券评估结果制定准入标准,对于失信客户执行黑名单管理。授信与集中度管理:针对信用风险相关业务,建立同一客户授信限额管理体系,在限额体系范围内根据投资标的发行人、融资人、交易对手信用资质及增信条件等制定授信额度,进行授信管理;在非权益类证券等投资业务方面,设定同一标的、同一发行人风险敞口、集中度指标;在信用业务方面,设定单一客户、单一证券信用风险敞口、集中度指标,控制单一品种、单一业务或单一客户的信用风险。通过授信限额与集中度管理,进一步加强对非权益类证券投资、信用类业务等重点业务领域信用风险管控。
  风险监测与评估:公司建立业务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业务主体资质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跟踪评估机制,定期跟踪投资标的发行人、融资人、交易对手资信状况、履约能力,评估业务信用风险;通过减值测试、压力测试等计量方法评估公司信用风险状态,确保公司整体信用风险水平在容忍度范围以内。
  风险化解与处置:定期开展风险排查工作,对于发现的潜在信用风险,及时采取必要的风险化解措施,避免标的发行人、交易对手、融资人资信情况恶化给公司带来的损失。对于违约风险项目,及时采取风险处置措施,并充分做好与客户的沟通工作,尽可能避免或降低信用风险给公司造成的损失。
  ③操作风险的控制
  公司主要通过制度流程管理、决策授权管理、岗位权限管理、人员管理、系统管理等措施控制操作风险。
  制度流程管理:公司建立和完善各项业务制度,优化操作流程,定期梳理和评估各业务的操作风险点,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建立交易差错处理、印章、档案、保密、信息披露等管理机制,加强新业务、新产品评估,建立重大操作风险应急预案和风险处置流程。
  决策授权管理:公司建立业务决策授权体系,定期调整各业务决策层级的决策授权权限,明确授权的范围、事项、权限、时效和责任,并严格按照授权逐级审批、设置相应的系统权限,定期检查权限执行情况,确保授权管理的有效落实。岗位权限管理:公司依据重要业务部门、关键岗位之间不相容、适当分离及相互制约的原则,逐步细化各部门的岗位职责,合理分配信息系统权限,在关键业务环节双人负责并加强复核,单人单岗业务加强监控与检查,完善各业务系统的权限管理,确保人员岗位精确覆盖业务操作各个环节。
  人员管理:公司通过建立培训机制、强制休假机制,优化考核机制,加强人员管理。公司通过加强人员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系统操作、合规风控、职业道德等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防范道德风险、减少操作失误;同时公司通过激励与约束并行的绩效考核机制,提高员工责任心,降低操作差错。
  系统管理:公司提升各项业务与管理活动的信息化、流程化、自动化水平,通过完善信息系统功能、应用金融科技手段等,减少人工干预,有效控制业务操作中的人为失误与差错;公司建立操作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关键风险指标、损失数据收集三大工具,进一步完善公司操作风险识别、评估、监测、控制与报告,加强对操作风险相关问题的
  深入分析与整改追踪;公司加强交易系统风险指标和参数管理,同时通过建立应急预案和定期演练,在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时,降低负面影响,减少实际损失。
  ④流动性风险的控制
  公司主要通过对流动性的统筹管理、跟踪监测以及应急测试等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统筹管理:公司坚持资金的整体运作,由资金运营部负责管理公司的资金调配。在境内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公司具有较好的资信水平,维持着比较稳定的拆借、回购、短期融资券等短期融资通道;同时也通过公募或私募的方式发行公司债、次级债、收益凭证等补充公司长期运营资金,从而使公司的整体流动性状态保持在较为安全的水平。
  公司不断完善流动性管理体系,在微观操作上,公司强化资金头寸管理,确保日间流动性安全;在宏观策略上,公司建立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池,持有充足的高流动性资产以满足公司应急流动性需求。
  流动性跟踪监测:公司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资金负债情况进行每日监测与评估,通过对特定时间点和时间段的资产负债匹配情况的分析以及对资金缺口等指标的计算,来评估公司的资金支付能力。
  公司严格按照监管部门有关规定进行证券投资,并设定了更为严格的公司预警指标,对达到公司预警指标的投资及时跟踪和处置;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的监测分析、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执行情况,并结合流动性风控指标测算情况合理制定公司融资计划。
  流动性应急测试:公司制定流动性风险应急方案,并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模拟极端情形下应急处置流程,有效提高风险化解能力,防范公司流动性风险事件。
  ⑤声誉风险的控制
  公司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实行对公司各部门、分支机构、子公司全覆盖,及时识别、监测、处置和报告声誉事件,确保声誉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控制。公司明确声誉风险管理目标、原则、组织架构、职责分工、管理流程和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等要求,并通过评估、稽核、检查等手段保证声誉风险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
  公司通过建立积极、有效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声誉风险的正确识别、科学监测、有效控制和及时化解,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减少声誉事件对公司及利益相关方、行业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维护公司良好形象,为公司健康发展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公司建立重点领域声誉风险应急预案,确保在突发情况下声誉风险事件管控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密切关注各类风险与声誉风险的交互影响和转化。公司持续强化舆情监测,落实舆情报告制度,积极应对、妥善预防声誉风险,强化与媒体的沟通,为公司营造良好的媒体环境。
  (3)公司合规风控及信息技术投入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合规风控工作,加强合规风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合规风控管理相关信息技术系统和数据治理建设,完善重点业务和子公司风险合规管理机制,持续推进风险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确保公司经营合法合规、风险可控。公司合规风控投入主要包括(母公司口径):合规风控管理相关信息系统购置和开发支出、合规风控部门日常运营费用以及合规风控人员投入等。2023年,公司合规风控投入总额为2.33亿元。
  2023年,公司在落实科技监管要求的同时积极赋能业务发展,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东吴科技的影响力。年度重点开展新一代交易系统产品生态建设、全新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秀财APP建设、SCRM、机构协同CRM、业务运营数字化平台、数据中台及技术中台等数字化转型项目。公司在扩大金融科技投入的同时,高度重视提升业务效能和客户服务水平,全力打造以秀财APP为核心的一站式财富管理门户体系,围绕机构客户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交易生态与服务体系,建设机构协同CRM平台提升业务协同效率,逐步实现自主可控、中台赋能与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战略目标。公司投入重点力量推进证券行业信息系统应用创新工作,作为信创联盟副理事长单位,积极引领办公领域、核心交易系统领域的行业信创方向,圆满完成监管要求。公司持续扩大自主研发规模,加强科技人才梯队建设,推进行业级公司级重点信息技术项目实施,提升金融科技体系化建设的成熟度,夯实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在数字化平台建设、新技术应用、组织管理成熟度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公司信息技术投入主要包括:IT投入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折旧摊销费用、IT日常运营费用、基础设施租赁费用、自主研发费用及IT人员投入等,年度投入总额为4.49亿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