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数字与信息服务业务、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数字供热与新能源服务及其他业务。

  • 产品类型:

    数字与信息服务、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数字供热与新能源服务、其他产业服务

  • 产品名称:

    数字与信息服务 、 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 、 数字供热与新能源服务 、 其他产业服务

  • 经营范围:

    大数据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互联网安全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软件销售;互联网数据服务;软件开发;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研发、生产、销售通信设备、交通通讯设备(生产场地营业执照另行办理)、计算机及软件、办公自动化设备、机械、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电子检测设备、税控设备、税控收款机(不含限制项目)、半导体照明产品;电子信息系统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机电设备安装工程、变配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安装、调试、集成及技术咨询服务;智能交通设备及产品、通信设备及产品、安防监控系统产品的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调试、销售;软件及网络通讯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监控系统项目的设计、开发、咨询;国内商业、物资供销业(不含专营、专卖、专控商品);进出口业务按深贸管审证字第523号外贸企业审定证书规定办理;物业管理及自有物业租赁;兴办实业(具体项目另行申报);仓储服务、国内外货物运输及代理服务(需许可经营项目另行办理申请)。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18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0-12-31 2019-12-31 2018-12-31 2017-12-31
合同金额:总承包、专业承包:泰国/越南(元) 17.89亿 - - - -
项目数量:总承包、专业承包:泰国/越南(个) 37.00 - - - -
项目金额:未完工项目(元) 1620.23亿 - - - -
项目金额:杭州吉海半导体制造厂房项目工程(EPC)总承包(元) 44.16亿 - - - -
项目金额:高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及续建项目(元) 31.58亿 - - - -
其他销量(元) - 936.54万 859.62万 1350.27万 2470.07万
电子信息业(铁路通讯设备)销量(台) - 1.39万 1.61万 1.45万 -
房屋租赁业销量(元) - 9340.44万 - - -
电子信息业(铁路通讯设备)产量(台) - 1.83万 1.66万 1.14万 -
电子商贸业销量(元) - 5.84亿 5.58亿 6.07亿 5.71亿
电子物流业销量(元) - 3.92亿 4.50亿 4.89亿 7.35亿
电子信息业销量(元) - 3.51亿 2.66亿 1.96亿 -
房地产及租赁业销量(元) - - 1.07亿 - -
电子信息业(商业智能终端设备套件)产量(套) - - - 1.25万 -
电子信息业(商业智能终端设备套件)销量(套) - - - 1.26万 -
电子信息业(模块电源)销量(台) - - - 1.00万 -
房地产业销量(元) - - - 1.16亿 1.75亿
电子信息业(模块电源)产量(台) - - - 1.00万 -
电子信息业(LED照明产品及配件)产量(个) - - - 36.00万 -
电子信息业(LED照明产品及配件)销量(个) - - - 44.00万 -
电子信息制造业(模块电源)销量(台) - - - - 1.00万
电子信息制造业(商业智能终端设备套件)销量(套) - - - - 1.18万
电子信息制造业(LED照明产品及配件)销量(个) - - - - 51.00万
电子信息制造业(商业智能终端设备套件)产量(套) - - - - 1.63万
电子信息制造业(铁路通讯设备)销量(台) - - - - 1.44万
电子信息制造业(模块电源)产量(台) - - - - 1.00万
电子信息制造业(LED照明产品及配件)产量(个) - - - - 55.00万
电子信息制造业(铁路通讯设备)产量(台) - - - - 1.57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2.8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71%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杭州吉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26.87亿 4.77%
客户二
19.22亿 3.42%
客户三
13.08亿 2.32%
客户四
12.74亿 2.26%
杭州吉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0.90亿 1.9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6.6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15%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3.09亿 2.20%
供应商二
9.96亿 1.67%
供应商四
5.64亿 0.95%
供应商三
4.13亿 0.68%
供应商五
3.85亿 0.6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2.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15%
  • 客户一
  • 杭州吉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6.69亿 3.27%
杭州吉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6.39亿 3.21%
客户三
14.04亿 2.75%
客户四
13.39亿 2.62%
客户五
11.73亿 2.3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3.7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5.26%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8.55亿 1.89%
供应商二
4.73亿 1.05%
供应商三
4.43亿 0.98%
供应商四
3.48亿 0.77%
供应商五
2.59亿 0.5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2.0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51%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9.84亿 2.31%
客户二
8.12亿 1.90%
客户三
5.27亿 1.23%
客户四
4.54亿 1.06%
客户五
4.31亿 1.0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3.5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25%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8.42亿 2.24%
供应商二
4.52亿 1.20%
供应商三
4.11亿 1.09%
供应商四
3.63亿 0.96%
供应商五
2.83亿 0.7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5.6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40%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74亿 11.42%
客户二
1.56亿 10.23%
客户三
1.35亿 8.88%
客户四
5728.53万 3.77%
客户五
4705.47万 3.0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67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2.00%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86亿 16.23%
供应商二
5249.84万 4.58%
供应商三
5080.70万 4.43%
供应商四
4027.45万 3.51%
供应商五
3726.08万 3.2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1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7.45%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10亿 7.36%
客户二
9010.66万 6.00%
客户三
8692.76万 5.79%
客户四
7211.49万 4.80%
客户五
5240.42万 3.4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0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5.70%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27亿 11.19%
供应商二
1.06亿 9.37%
供应商三
7393.71万 6.53%
供应商四
5747.15万 5.07%
供应商五
4015.13万 3.54%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宏观政策及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复杂的国际环境凸显“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做出重要战略部署,并在数字中国建设及数字经济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进行布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宏观政策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主要包括:
  1、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至战略高度,各地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宏观政策及发展形势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复杂的国际环境凸显“关键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做出重要战略部署,并在数字中国建设及数字经济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关键领域进行布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宏观政策为公司业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主要包括:
  1、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至战略高度,各地加快布局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话时首次提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传统生产力,是依靠创新驱动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我国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是持续驱动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以科技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并列为2024年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九大重点任务的首要一项。如何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关键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速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高标准市场体系、科技驱动创新体系,助力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与战略选择。
  2、数字中国顶层规划出台,数字中国建设进入加速期明确“2522”整体框架,为数字中国推进指明方向。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简称“规划”),强调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明确数字中国“2522”整体框架,从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为全国各地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顶层规划、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规划》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推动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将数字中国建设工作情况作为对有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结合地区基础条件和优势特色,全面加快推动、督促落实各地数字中国建设。
  组建国家数据局,做好数字中国建设的组织保障。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成立,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是我国强化国家数据资源建设顶层统筹和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数字中国建设组织保障,加快建设全国统一、辐射全球的数据大市场,集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重大举措。
  3、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开辟培育未来产业
  持续聚焦八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九大未来产业。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聚焦“8+9”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提出“持续完善新兴产业标准体系、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标准研究,充分发挥标准的行业指导作用,系统提升标准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引领新产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背景下,重大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融合不断加深,大力布局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既是我国引领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升级,加快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机遇,也是我国保障经济发展与国家安全,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避免被“卡脖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挑战。
  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2024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全面部署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六方面重点任务,聚焦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虚实融合发展未来产业,构建先进元宇宙产业体系。2023年8月,工信部等五部门印发《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元宇宙是集合人工智能、区块链、5G、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未来产业,发展元宇宙产业将极大开辟数字经济的新场景、新应用、新生态,培育经济新动能。
  特别是发展虚实融合互促的工业元宇宙,将进一步加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是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发力点之一,具有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
  央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承担重要使命。2023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部署推进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务院国资委要求央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为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贡献”,并强调央企要“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更加注重提升五个方面的价值”。央企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被赋予更高使命。
  (二)行业发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正处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关键跃升阶段,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202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政府工作报告》”)均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列入重要工作任务,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度重视。公司主营业务聚焦于云计算及存储、数据创新、数字政府与行业数字化、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等领域,在前文所述各项政策支撑下,公司各项业务均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1、数字中国建设及数字经济发展带动算力、存储等数字基础设施需求扩张,专属云预计将保持持续增长《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要“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建设网络基础设施,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整体提升应用基础设施水平。算力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力。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截止2022年底,我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已超过650万标准机架,近5年年均增速超过30%,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超180EFLOPS,位居世界第二;我国存力总规模超1000EB,数据存储量达724.5EB,同比增长21.1%,占全球数据总存储量的14.4%。
  伴随着数字中国建设及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不断提升,以及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政企数字化转型不断深入发展,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逐渐深度融合,算力、存储等数字基础设施需求还将继续扩张。《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第三方科技市场分析机构Canalys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中国云服务市场总体增长16%,高于2022年的10%。Canalys预计,2024年中国云基础设施服务支出的增速将进一步加快,达到18%。与此同时,专属云已成为我国云计算市场的增长主力。根据IDC发布的《中国专属云服务市场(2023上半年)》报告,专属云服务贡献了整体市场65.2%的营收,领跑整个云计算市场,成为市场增长的坚实动力。根据IDC预测,2027年专属云服务市场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
  随着我国对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重视程度及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自主可信的云平台还将迎来持续增长。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国家能源局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东数西算”工程加快构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的实施意见》(发改数据〔2023〕1779号,简称“《实施意见》”)中,提出“以算力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数字基座”。《实施意见》还指出,要构建可信计算网络环境、完善算网安全保障体系,并强调“面向党政机关、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的云平台应当通过云计算服务安全评估”。以党政、关键行业央企国企、公共服务为代表的用户群体对自主安全计算、自主安全存储的需求还将逐步提升,基于国产CPU、操作系统的自主安全云平台受到高度重视,为专属云、存储市场提供广阔市场空间。
  2、数据资源体系加快建设,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加速发展
  数据资源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数据资源规模稳步提升,公共数据资源流通共享能力加强,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充分释放。根据2024年全国数据工作会议信息,经初步测算,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总量预计超32ZB。这表明我国已是全球数据大国,让流动的数据创造更多价值是未来方向。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开启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新篇章。“数据二十条”系统提出我国数据基础制度框架,从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四方面加快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其中,在数据资产登记确权方面,财政部于2023年8月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加速推动企业数据资源化与资产化进程,对于企业数据开发利用与流通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在数据资产流通交易方面,自“数据二十条”中明确提出“推进实施公共数据确权授权机制”以来,全国各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探索不断深入,多地纷纷出台地方性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相关政策,建立授权运营工作机制,开展公共数据授权运营试点,大力推进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并已取得可喜进展。各地加快探索推进数据交易机构建设,多地交易机构联合开展数据要素流通标准体系研究,促进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在数据资产收益分配等方面,财政部于2023年12月印发《关于加强数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在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健全数据资产价值评估体系、畅通数据资产收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提出重要指导意见。
  同时,继2023年10月国家数据局成立以来,全国已有超过20个省级行政区挂牌成立地方数据主管部门,各地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明显提速,在地方数据要素制度体系、资源体系、市场体系、生态体系、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数据局会同各部委于2023年12月发布了《“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聚焦12个行业领域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3、人工智能的加速发展带动算力需求进一步增长,“人工智能+”的快速落地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
  2023年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元年,人工智能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各种大模型、生成式AI应用层出不穷,重视通用人工智能(AGI)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2023年5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研究中心联合相关研究机构发布《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地图研究报告》,从全球已发布的大模型分布来看,中国和美国大幅领先,超过全球总数的80%,中国研发的大模型数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在参数规模10亿以上的大模型中,美国已发布100个,中国已发布79个。根据信通院发布的《2023智能算力发展白皮书》,我国智能算力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截止到2022年底,我国智能算力规模为41EFLOPS,同比增速41.4%,规模占比达22.8%,超过全球整体智能算力增速(25.7%)。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智能计算中心创新发展指南》显示,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新型基础设施等国家政策规划出台,我国智算中心掀起落地热潮,当前我国超过30个城市正在建设或提出建设智算中心。通过布局建设智算中心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撬动人工智能产业与生态聚集,探索构建地方经济高质量新增长极。
  人工智能正在驱动千行百业加速裂变,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迭代驱动了应用场景的进一步落地,同时各行各业对自身“数字化”“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推动又进一步催生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多元化需求,为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的长期增长奠定了基础。根据IDC预测数据,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将实现264.4亿美元市场规模,2021-2026五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20%。在五年预测期内,人工智能领域的主要支出仍将来自于专业服务领域的行业用户,紧随其后的是政府和金融行业,三者合计约占市场总量的一半以上。以政务领域为例,大模型凭借其超强的语言理解能力、超高的预测准确率等优势,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智能+政务服务”演进升级,在广泛的应用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帮助政府机构提升信息处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全面监测、分析和预测政务运行状况、决策影响因素、施政效果等,为政府管理和服务提供智能化支持,为政府治理带来新机遇。AI大模型已成数字政府建设标配,政务大模型已取得实践落地。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字时代治理现代化研究报告(2023年)——大模型在政务领域应用的实践及前景》,我国至少有56家大模型厂商在政务领域开展了布局,超过15家厂商的政务大模型产品通过备案,在政务热线、智能客户、城市治理、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探索落地。
  4、我国数字政府建设仍处重要窗口期,县域数字政务、政务云、一体化大数据体系等将成为建设重点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深化,全面进入县域治理时代。信通院研究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试点已超过700个,开展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地级市分别达94%和71%,城镇数字化建设呈现放缓趋势,市场有望进一步下沉至区县,全面进入县域治理时代。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发展县域数字政府,推动县域政府数字化转型是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2022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县城数字化改造,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智慧县城等要求。县域治理将成为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市场全新驱动力。
  政府信息基础设施持续云化,政务云潜力有待挖掘。2023年11月,根据IDC发布的《中国数字政府整体市场预测,2023-2028》,在“十四五”规划和数字政府政策的引导下,数字政府市场处在重要发展窗口期,数字化转型意识的持续深入,数字化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以及国家政务信息化重大工程接连启动,应急、医保、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卫健等细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也在持续推进,政务云的应用场景在不断丰富创新,政务云市场将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其中政务云相关投资为超500亿元人民币,占比达到79%,当前基于云架构部署的政府信息系统大概仅占25%,传统IT架构占比仍然高达75%,未来还有很大的上云潜力有待挖掘。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和平台建设。国务院办公厅于2022年9月发布了《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建设指南》,提出到“到2025年,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更加完备,政务数据管理更加高效,政务数据资源全部纳入目录管理。政务数据质量显著提升,……有效支撑数字政府建设”。在我国构建统一大市场、推进全国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的背景下,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将进一步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提升政府科学决策水平,持续推进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
  5、我国加快自立自强的科技创新产业布局,为高科技产业工程带来增量市场空间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及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刻调整,我国着力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推动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2022年以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目标比重超过17%。截至2023年9月,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其中,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占比最多,分别为25%、19%和17%。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高科技产业工程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础设施也具有较大增量市场空间。
  集成电路方面,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集成电路产量3514亿块,同比增长6.9%。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最新预测,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估将增长13.1%至5884亿美元。新材料方面,2023年前9个月,中国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新材料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据相关机构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1万亿元。生物医药方面,受社会各界健康保障意识增强等因素影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迎来快速增长期,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预计2025年我国制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达5.2万亿元,生命科学行业总产值将达13万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发展要求,将带动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进而带动高洁净度、复杂生产工序为核心的生产环境建设需求,最终形成在工艺设计、咨询规划、生产设备、环保设施等全产业链上自主安全的增量需求,形成高科技产业工程发展的增量空间。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中国电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网信技术发展趋势,聚焦服务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推动网信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公司积极践行中国电子战略使命以及重点业务布局,聚焦主责主业,构筑数字与信息服务、产业服务两大业务板块,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一)数字与信息服务板块2023年内,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数字基础设施及数据资源体系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础组成部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公司是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的建设者和运营商,旗下“中国电子云”依托中国电子自主计算体系,以市场需求为牵引,面向党政军、能源、金融、教育、医疗、制造等领域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1、云计算及存储
  “中国电子云”作为中国电子旗下唯一的云平台,经多年研发,形成专属云平台软件CECSTACK、分布式存储软件CeaStor、服务器虚拟化软件CeaSphere等核心自研产品,为客户建设高安全算力基础设施,输出多元异构算力、先进存力和高效运载力。
  (1)自研产品进展情况:
  在专属云平台方面,报告期内迭代发布了面向智算中心、超算中心的CECSTACK V5一体化算力平台。CECSTACK V5具有以下特征:一是规模大、灵活弹性,单集群规模可达到2万台,支持“一池多芯”,可统一管理传统IT基础资源,实现计算、存储、网络资源的统一云原生分布式调度与协同;二是具有支撑多元混合异构算力的能力,支持全栈信创并兼容多体系、多架构芯片,现已兼容适配6款以上国产GPU芯片,可为政府和行业客户提供通用计算、智能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一体化算力服务,满足用户混合算力和异构算力部署需求。在存储产品方面,公司以自研的“磐石引擎”等核心技术为基础,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分布式存储CeaStor产品,具备超大规模、高可靠、智能高效等先进特性,让用户数据跑得更快、存得更稳、管得更好。报告期内,公司迭代发布了分布式通用存储产品CeaStor 3.1.0版本、分布式文件存储产品CeaStor 5.0.0版本。公司分布式存储产品在全球存储性能委员会SPC-1的测试认证中取得了性能和性价比方面的优异成绩。同时,报告期内公司还研发了服务器虚拟化软件CeaSphere,对标业内领先厂商,支持虚拟机与容器实例,实现国产替代。
  报告期内,公司参与承担了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之“分布式加速服务器项目”“面向工业互联网的高性能可靠多方安全计算项目”等专题,参与国务院国资委未来产业专项之“自主算力底座项目”等四个专项,参与国资央企信息化重大课题“国资央企自主可控应用适配云平台建设和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发改委及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高性能图计算的生物医学信息增强智能技术及可信应用系统开发”“高性能安全云平台项目”等若干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中国电子云”亦成为中国信通院首批“全栈信创云解决方案”产品。
  (2)业务进展情况:公司以上述各项核心自研软件及服务参与城市及央国企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数字政府、央国企在安全可信算力底座上推进数字化转型。
  报告期内,“中国电子云”在原有大理、遂宁等地政务云基础上,承建了温州信创云、上海黄浦区信创云、北京互联网法院信创云等多个政务云建设项目,支撑了石家庄、武汉经开区、北京经开区等地智算中心建设。面向关键行业央国企,在持续服务管网集团、某通信行业央企集团等原有客户基础上,报告期内公司为南方电网、中石化、东风汽车等不同行业央国企建设信创云,并参与多个央企项目POC测试。同时,“中国电子云”在北京顺义打造了高安全算力服务中心,为国资央企、政务和国家金融云提供核心算力基础设施。在落地模式上,公司专属云平台主要有交付云和运营云两种。其中,交付型云模式是指公司直接交付云计算软件产品,后期运营服务由业主方自主承担;运营型云模式是指公司自行投资或与第三方合作共同投资软硬件、网络、带宽等资源及技术服务,并以云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按使用量或使用周期结算,通过持续运营获取运营收益。截至2023年末,公司已建成使用或建设中的运营云项目共24个。
  (3)所获认可情况
  根据IDC发布的《IDC Technology Assessment:云基础架构技术能力评估,2023》报告显示,中国电子云在算力、安全、云边等三项能力评估上达到满分,在存储、网络、灾备、运维等多个能力业界领先,具备高安全、高可靠、高性能,拥有算力多元融合能力。
  报告期内,“中国电子云”获评的其他主要认可包括:赛迪顾问《2022-2023年中国政务云市场研究年度报告》政务云领导厂商,IDC《MarketScape:中国政务云厂商评估,2023》政务云领导者厂商,IDC《中国专属云服务市场(2022上半年)跟踪》专属云关键服务商,IDC《云基础架构技术能力评估,2023》领先技术厂商等。数字CEC项目入选“2023 IT市场年会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中国华电燃机智慧云入选“第一批中央企业行业领域公有云项目清单”。
  2、数据创新
  公司坚持“云数融合”理念,面向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建设、数据资产登记入表、数据资产登记交易等行业需求发展,自主研发形成了数据资源平台、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数据运营服务平台、数据交易平台等系列自研产品,开始与若干地市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并为国资央企提供各类数据服务,产品及服务涵盖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及数据运营两端。
  (1)自研产品进展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在原有飞瞰数据中台等数据管理平台产品基础上,迭代推出若干自研软件。数据资源平台产品助力大型政企数字化。报告期内,公司全面践行《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建设指南》八个一体化的建设要求,面向省级政府、部委及相关行业公司推出一体化公共大数据平台产品,可实现资源普查登记、资源编目挂接、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数据治理、数据供需协同、数据运营评估等多项功能。公司还迭代推出了数据中台V4.0版本,面向城市数字化治理、大型企业数据资产治理及混合数仓建设需求,可实现数仓规划、数据探查、数据集成、数据开发、数据治理等综合功能。
  数据资产登记产品助力数据资产化。基于数据资源入表、数据资产管理等相关政策,公司以“卡位政府数据登记,布局企业数据入表”的打法,孵化数据资产登记平台、整合数据资产入表平台。
  数据运营平台产品助力公共数据价值化。公司基于隐私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自主研发推出了数据运营服务平台V1.0版本,首家通过中国信通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基础能力专项测试。数据交易平台产品支撑场内交易规模化。公司参与深圳数据交易所交易商业平台建设,集安全保障、标准规范、业务运营、运行维护为一体。该交易平台由4大技术中心、4大体系支撑、N个数据要素服务工作站组成,融合应用数据沙箱、区块链、隐私计算、可信数据空间、AI大模型及智能推荐等技术,支撑深圳数据交易所智能撮合、全域合规、产品图谱、估值定价的规模化发展要求。
  (2)业务进展情况:
  公司向多层次客户提供数据创新服务。在公共数据领域,公司为深圳、湖南、四川、南阳、广州增城等全国多个地方政府建设公共数据资源中心,实现“数据赋能、协同智治”数字政府模式,累计梳理超100万目录、汇聚超4000亿条数据,助力地方政府服务企业主体超过1000万、服务个人主体超过1亿。在央国企客户领域,公司以云原生大数据平台、数据中台产品,为中海油、中国化学、南京港、广东机场等大型央国企提供支持PB级海量数据、万级数据表、千级实时计算链路的全域数据治理服务,推动中海油智能油田上线、中国化学业财一体化上线、南京港产业链协同、广东机场数据目录等。
  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各地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国家数据局成立后,公司已与河北省、石家庄、大连、唐山、沈阳、长春等地市签署数据运营合作协议,参与设计“蚝宝保”“婚信宝”等产品,实现公共数据资产价值发掘及增值保值。
  (3)所获认可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参与中国信通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成效评估标准》、国家工信安全发展中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技术标准》等标准编制,并协助各地发布地方公共数据运营管理办法等。同时,公司多款数据创新产品和服务能力获得业内奖项:2023年5月,中国电子云CeaInsight智能数据云荣获DDIS 2023数字驱动创新峰会“2022-2023数字化创新优秀产品”;2023年10月,中国电子云飞瞰企业数据中台荣获DAMA中国数据管理峰会评选的“数据治理优秀产品奖”。
  公司数据创新业务位列IDC《中国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市场份额第二,IDC《中国数字政府数据治理市场份额,2022》市场份额第二,IDC《中国数字政府一体化大数据管理平台市场份额,2022》市场份额第五,IDC《MarketScape:中国数据安全管理平台2023年厂商评估》数据安全管理平台主要厂商。
  3、人工智能报告期内,公司制定了“1+N+M”的可信智算战略,即开发一套可信智算平台产品,建设N个可信智算中心,基于行业场景开发M个行业模型,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产业落地。公司积极推动“1+N+M”战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1)打造人工智能在垂直行业中的应用
  公司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行业的落地应用,开发了城市级大模型行业智能平台——星智2.0,可以提供强大的文本理解和生成能力以及深度多模态融合处理能力。
  在政务领域,公司结合70个以上的城市数字化治理实践经验,打造了星智政务大模型,具备感知协同、治理协同、服务协同等特点,可基于大模型的多模态理解能力、对最优解秒级推理能力以及城市资源融会贯通能力,重塑城市感知能力、城市治理能力、城市服务能力,目前已在包括武汉在内的数个城市实现落地。在公安、医疗、交通领域,与某省公安部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楚天高速等客户合作打造的垂直行业的模型已经实现落地应用。
  (2)构建智算生态联盟
  为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公司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联合智源研究院共建大模型国产算力云平台开放实验室,与哈工大(深圳)共同成立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联合实验室,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同成立智能协同计算联合实验室,围绕人工智能及应用技术展开前沿研究。此外,公司牵头发起成立中电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产业联盟,整合产学研各界力量,共同推进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创新,目前联盟成员已经超过150家。
  4、产业元宇宙
  公司深入探索产业元宇宙领域,以核心技术为基石,打磨自研产品。
  (1)自研产品进展
  在自研产品方面,公司充分利用云原生、大数据、AI及MR技术,依托信创云平台和混合现实技术,成功构建了包括云境XR OS、云境云渲染平台、云境XR培训平台等在内的MR产品矩阵。
  (2)拓展应用场景
  在应用拓展方面,公司积极与行业伙伴合作,为教育、文旅、能源、医疗、制造等关键行业提供全面的MR解决方案,包括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电网岗位技能智慧培评、矿山虚拟现实安全培训、文旅VR多人大空间沉浸式剧场等,有效促进了各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其中,南方电网智慧培评基地项目成功解决了南方电网全国各培评基地每年近百万人次的岗前培训、安全生产及培训评价问题,显著降低了培训相关成本。
  5、数字政府及行业数字化
  公司充分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迭代优化数字政府、央国企及行业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加速推动数字化应用落地。
  (1)自研产品进展
  公司自研“一网统管”基础平台,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城市治理、社会治理、安全治理和经济治理等四大业务域,强化长效监管与运营服务机制,构建数字城市发展新格局。公司围绕数字城市治理数百个细分的融合创新场景,以数字资源为基础、事件协同联动为抓手、智能应用为支撑,面向省、市、区县三级政府,打造“业数一体化”数字城市管理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完成并发布繁星基础平台V3.0、城市治理平台V2.0、安全治理平台V2.0等相关产品,并通过了中国信通院城市大脑运营中心测评认证。
  (2)业务进展情况:在行业数字化领域,中国电子云聚焦关键领域、重点行业核心客户,基于安全为先、全面上云、融入移动三大原则推动“数字CEC”顺利实施,并凭借丰富的央企信创云建设经验为某通信行业央企集团提供端到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截至2023年末,公司一网统管产品已经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多个地市以及50多个区县进行了落地应用,打造了德阳“一网统管”项目、安庆社会治理项目、常州安全治理项目、重庆江津区运管服项目等一批标杆型项目。
  在能源电力领域信息化转型中,中国电子云协助南方电网构建了南方电网调度云的异地灾备体系,为华电燃机提供了智能运维平台,助力中海油建设了“标准统一、集中管理、服务共享”的勘探开发数据湖项目。中国电子云基于CECSTACK全栈云产品,推进河北高速集团数字化业务的31个业务子系统完成信创适配及优化上云工作,并参与河北高速集团智慧收费站研究及试点工程建设,为高速公路运营降本增效提供有力支撑。
  (3)所获认可情况公司获评一网统管市场主要技术厂商及最佳实践,IDC《中国数字政府I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2022》核心厂商。中国数字政府IT解决方案市场核心厂商(Top5)。行业数字化业务位列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金融科技行业市场洞察报告》中国金融行业Fintech卓越者;IDC《中国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市场分析,2023》中国教育行业基础设施主要技术商等。
  德阳城市大脑项目入选2023年IDC中国智慧城市特别奖-数字城市领军者;西咸新区智慧城市共性平台(一期)项目获2023年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大会年度优秀实践案例;天津市西青区大数据中心项目、智慧河东项目、洛阳市智慧西工建设项目、眉县数字政府建设项目入选标准化支撑数字政府建设50强;数字魏县项目、泸州市“城市大脑”、广州市增城区“增智管”城市运行管理中枢获2023年第二届中国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大会年度优秀实践案例;数字CEC、重庆江津区城市大脑荣获赛迪2023 IT市场年会“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郴州市城市大脑入选2023年中国智慧城市年度优秀案例;“数字徐州”荣获2023年数字政府建设实践领航案例;“数字黄陵”入选城市(区域)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等等。
  (二)产业服务业务公司产业服务业务包括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数字供热与新能源服务及其他业务。
  1、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
  公司是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领域的龙头企业,为半导体、平板显示、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数据中心、高端制造等产业客户,提供以洁净室工程咨询、设计、数字化交付及运维等各项产业服务。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巩固在半导体、平板显示等优势行业中的龙头地位,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17.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31%。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持续增加设计人员,提升咨询设计收入规模。截至2023年末,该板块设计人员共3,198人,较年初增加216人,占工程业务总人数18.66%,较年初提高1.8个百分点。报告期内,公司累计实现咨询设计业务收入4.43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80.66%。公司设计能力的提升还体现在EPC业务收入增长。2023年EPC业务新签合同额超160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60%。
  在半导体领域,公司是国内集成电路、半导体设备、半导体材料工厂的主要建设者,服务客户涵盖12寸芯片、8寸芯片、化合物半导体、封装测试、半导体设备材料等领域国内外企业,主要客户包括中芯国际、长江存储、比亚迪半导体、合肥长鑫集成、北京集成电路装备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行业内龙头企业。2023年度公司新承建重点项目包括成都比亚迪半导体厂房、滁州半导体外延片项目、中国蚌埠传感谷二期(器件孵化中试厂房)EPC项目、润鹏半导体12吋集成电路生产线项目工艺设备安装配套工程项目、芯恩(青岛)电子信息产业园配套项目等。
  在平板显示领域,公司是国内平板显示工厂的主力建设者,服务客户涵盖面板制造、显示模组、产品组装、电子终端部件等领域国内外企业,主要客户包括京东方、华星光电、厦门天马、翌光科技、维信诺、闻泰科技等。2023年度新增承建了厦门天马第8.6代新型显示面板生产线等重点项目。
  在生物医药领域,公司服务于国内外百强医药企业、疾控中心、知名三甲医院等,涵盖医疗卫生、生物制药、生物安全实验室等领域,为中国生物、中国医院科学院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华熙生物等生物医药行业知名企业和机构提供服务。
  在新材料、新能源领域,公司服务涵盖锂电(锂电池、干法/湿法制膜、正负极材料、锂电组件车间)、电子化学品、光刻胶、氟化工等细分产业核心生产车间建设,主要客户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欣旺达、星源新能源、胜华新材料、中创新航、中船重工(邯郸)派瑞特种气体有限公司等。2023年度公司新承建重点项目包括徐州弘元新材料光伏产业一体化制造基地项目、包头弘元新材料四期20GW拉单晶项目、东台晶澳太阳能科技F3厂10GW项目、湾沚新能源协鑫能源10GW光伏电池项目等。
  在航空航天设备制造、汽车制造、食品饮料等高端制造行业,公司同样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项目及客户包括无锡惠山航空航天产业园、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中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阿法拉伐(江阴)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全味食品有限公司、蚌埠大成食品有限公司等。
  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端制造业企业向海外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转移趋势,公司亦紧抓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快速增长机会,为高端制造业客户在东南亚地区新增产能提供建设咨询及洁净室建设服务,扩大业务版图,提升盈利规模。报告期内,公司在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完成若干项目落地,新签合同额超10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板块获得了众多认可。下属中电建设获批成为第五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获得的国家级协会重要奖项包括中电四公司承建的“特斯拉超级工厂”获评“中国钢结构工程金奖”,中电四公司“PCB工厂高效制冷机房项目实践与研究”、中电二公司的“电子厂房能源管理系统应用平台开发研究”“防控应急设施设计与建设关键技术”荣获“2023年中国安装协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电四公司承建的“卓朗新疆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中电二公司承建的普利项目等获评“2023年中国安装之星”,中电四公司承建的“京东方重庆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云南通威高纯晶硅有限公司水电硅材高纯晶硅绿色能源项目”获评“2022-202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
  2、数字供热与新能源服务
  数字供热服务。公司的数字供热业务以低碳、舒适、高效为目标,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基础设施,以“按需供热、精准供热”为导向,对“源、网、站、户”四个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不断构建和完善数字供热智能管控一体化平台,目前已具备了端到端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能力,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不断聚焦主业,在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节能减排也取得明显成效,能耗水平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在河北省邯郸市、石家庄市、衡水市以及山东潍坊市、淄博市等区域形成了稳定的业务布局。截至2023年末,供热面积已超过一亿平方米。公司基于现有的企业级供热管控平台,进一步加强了与产业链优势企业的合作,加大高科技硬件设备及软件技术产品的研发与投入,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对现有供热项目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并在实际运行中持续优化智慧供热解决方案。2023年热耗、水耗、电单耗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在节能降耗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供热服务品质。
  供热业务通过数字技术切入到业务流,其中涉及财务、生产调度、资产、收费、客服等多个领域,实现生产经营过程可度量、可追溯、可预测、可传承,从而构建质量、效率、成本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为推动供热业务整体协同发展,公司建成并运行智慧供热集团级管控平台,实现了线上6家供热子公司的数据共享和联结,进一步加强管理能力,推动重点任务的执行与落地。同时,完成了智慧供热调控平台和客服系统的数字化优化升级。
  新能源服务。公司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及衡水市安平县建设运营两座生物质热电联产示范项目,总装机容量为65MW。根据生物质业务“走出去”战略,打造数字化“产品研发-销售应用-产品研发”的良性循环,完成了生物质电厂智控系统和智能燃料管控系统产品化,得到生物质发电行业认可,预计年内完成产品市场化推广。在生产运营精益化控制、全成本管理方面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借助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及管理咨询工作。
  3、其他业务精密物流服务。公司所属捷达国际提供以温控+减震为特色的精密物流服务。主营业务包括国际货运代理、项目物流、国内精密及普货陆运、冷链物流、仓储及搬入等,业务主要集中在液晶、半导体、新能源、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可为客户定制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多年来捷达国际在该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与深耕,发展成为中国精密物流领域的一支生力军。
  物业租赁。公司在深圳市华强北及科技园片区有部分物业用于对外租赁,能为公司带来较为稳定的收益。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关于非房地产主业中央企业退出房地产业务的要求,公司已退出商业房地产开发业务。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紧跟中国电子战略,承担央企使命,具备战略布局优势
  公司实际控制人中国电子是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为主业的中央企业,通过全方位超常规创新,中国电子闯出了一条服务国家战略、顺应行业规律、符合自身实际的自主计算产业发展之路,成功突破高端通用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构建了兼容移动生态、比肩国际主流架构的中国自主计算技术体系和最具活力与朝气的应用生态与产业共同体。
  中国电子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思想和统筹“两个大局”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对网信工作的战略要求,主动承担国家使命,围绕“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的战略定位,努力打造自主安全计算原创技术“策源地”和自主计算产业链“链长”,聚焦重构自主安全计算产业体系。
  公司作为中国电子重要二级企业,紧跟集团公司战略布局,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落实“两个一以贯之”,彰显国资央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公司在云计算及存储、数据创新两大业务领域,肩负“云数”领域中国化时代化的战略使命,承担国家部委、中国电子集团等重要科技攻坚任务,助力各地政府、国资央企以安全数字底座实现数字化转型,为国家在新时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具备战略布局优势。
  2、市场化体制机制优势
  公司下属高科技产业工程板块各企业均已完成混改并实现员工持股,信息服务板块下中电云公司亦已完成混改并引入核心骨干持股。通过实施混改及员工持股,在确保党的领导及中国电子控股的原则下,公司搭建市场化体制机制,符合国资委关于国企改革的相关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公司经营效益。
  3、人力资源优势公司数字与信息服务板块持续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是科技人才占比高、覆盖领域广,中国电子云公司拥有科技人才1557人,占比64.7%,其中青年科技人员占比72%,广泛分布在云计算、云存储、数据业务等核心板块。二是高精尖人才持续涌现,中国电子云累计拥有省部级科技人才6人,集团级科技人才2人,中国电子云公司高级副总裁朱国平先生获选为中国电子首席科学家(计算体系)。2023年成功申报中国电子科技人才奖1项。
  4、深耕高科技产业工程领域多年,具备多项核心优势。
  公司是从事工业建筑及洁净室工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专业提供商和龙头企业,致力于为高科技产业领域企业提供洁净室工程一站式服务,洁净室净化工程级别最高已达到国际领先标准,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基建等高科技行业的洁净室工程领域处于国内技术领先地位,并多次获得全国洁净工程行业“鲁班奖”(同行业内首位获得者)、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安装行业先进企业、中国电子百强三甲等多项荣誉,是中国工程咨询协会成员单位及电子行业标准、规范的主要编写单位之一,先后参与几十项国家标准编制工作。公司先后参与数百个高科技领域内中国本土及国际巨头重大项目建设,为多家国内知名企业的洁净室提供系统集成工程服务,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声誉和市场影响力。此外,公司供热业务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也取得了可喜进展,并积极落实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要求,能耗水平不断降低。供热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5、产品体系具有安全基因,具备产品技术优势公司旗下中国电子云品牌,作为中国电子旗下唯一云计算品牌,为国家重大工程、政府及关键行业提供数据时代具备“可靠设备、可靠技术、可靠力量”的高安全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安全基因,并具有产品技术优势。一是自主研发、全面领先的CECSTACK V5一体化算力平台,基于先进的云原生理念设计,实现超大规模多元混合算力、异构算力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智算版本,可为政府和行业客户提供通用计算、智能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等类型的一体化算力服务。二是全栈优化、专精“政务”的星智政务垂直大模型,在超过70个城市数字化治理实践的基础上,基于中国电子云自主研发的星智大模型行业智能平台构建,针对政务垂直领域特点全栈优化打造而成。
  6、布局数据要素全新赛道,取得先发优势
  公司作为中国电子在数据创新业务的“排头兵”,已率先在数据工具、数据安全与数据要素化领域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布局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业务,并取得重要突破。一是具备完善的产品运营体系,依靠充足的技术储备,迅速打造技术领先、功能丰富、安全可靠的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逐步构建“2+3+5+N”的一体化数据要素创新运营体系。二是具有丰富的实践案例,中标深圳数据交易所数据交易平台项目,并与深圳数据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建设全国性数据交易平台。在杭州、德阳和大理开展数据运营共创共建,在6个省级单位、30多家地级市和80多个区县落地开花——通过公共数据资源中心,主动赋能数字政府,实现一图观全数、看图管全数和数据全域一体化,加速数据价值转化。三是与广泛的生态伙伴对接合作,与数据管理部门、专业咨询机构、数据服务商建立广泛联系,合作成果丰硕。在杭州联合承办各地数据主管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构建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地方数据局局长闭门会,在成都承办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交流座谈会,联合赛迪顾问发布《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创新指南》。四是创新探索数据运营模式,建设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平台、数据交易商业平台,满足监管、集成、隐私计算、加工处理需求,实现公共数据资源流通与价值释放,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新模式。2024年1月16日,与石家庄数据资源管理局就石家庄公共数据运营合作协议签约,打造公共数据运营新标杆;2024年2月27日,与河北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包括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等。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整体实现营业收入562.84亿元,同比增长10.25%,实现利润总额13.44亿元,同比增长13.4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0亿元,同比增长308.10%。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践行国家发展战略,筑牢安全数字底座”为使命,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基础设施及数据创新服务商,以及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商。公司围绕打造国内一流高价值科技型公司的战略目标,坚持“国家战略、平台思维、爆款产品、合作共赢”的发展思路,加快提升数字与信息服务业务核心竞争力,聚焦党政和关键行业,持续完善和迭代自研产品体系,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构建面向产业数字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持续推动高科技产业服务业务升级提效,以咨询设计为核心提高传统工程业务发展质量,打造产品制造、数字工厂等增长曲线,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全面提升数字供热与新能源服务业务的数字化与精益管理水平。
  (二)2024年公司主要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践行集团战略,进一步提升经营质量,聚焦科技创新,加强合规管理。
  1、完成全年预算指标,实现高质量发展公司将持续对标国内外、同行业领先企业,在市场开拓、降本控费、亏损治理、“两金”压降等方面狠下功夫,持续改善关键财务指标,确保完成全年预算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经营质量,以更好回馈广大投资者。
  在数字与信息服务板块,公司将持续聚焦核心自研产品,加大在能源、金融、交通、医疗、教育、国防、先进制造等关键行业的投入,突破一批灯塔项目,打造业务根据地、形成长期产粮区。同时,公司将积极开展政企合作,依托政务云建设进一步拓展运营云,布局智算中心等先进算力网络,推进人工智能大模型建设。公司还将积极推进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及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合作,打造商业闭环的数据运营服务标杆案例,加速数据资源资产化、助力数据交易规模化、推动公共数据价值化。
  在产业服务板块,公司将继续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基建等重点优势行业,在巩固原有市场领先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国防军工、科学大装置、民航、新材料等新领域。同时,公司还将基于现有客户资源,选取重点优势客户,以公司“云”“数”业务能力为依托,为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智慧运维管理等服务,丰富业务收入类型。对于现有数字供热及新能源服务项目,公司将积极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创新发展路径,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地热能等低碳能源,对现有燃煤热源进行低碳、低成本替代,同时积极参与碳交易工作,提升企业综合价值。
  2、强化科技创新,全面向科技型公司转型
  公司将制定科技创新规划,健全科技管理体系,提升科研成果质量(国家级平台、省部级以上奖项),争取成为集团公司科技水平领先的企业,提升对集团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核心战略科技力量的贡献。在数字与信息服务板块,公司将聚焦关键技术“卡脖子”领域,服务国家战略,积极承担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公司将坚持推进“云数智”一体的整体产品布局,持续完善自有产品体系,并建立市场导向的研发管理体系,提升研发投入产出比,提高自有产品丰富度和竞争力,并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实验室建设和落地、补充外部科研力量等,形成一批产业化的创新成果。公司还将深入研究国家政策,广泛开展生态合作,整合内外部资源,布局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并通过投资、整合、并购等方式,补齐技术短板,布局产业新赛道。在产业服务板块,公司将持续加大高水平工艺设计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培养工艺设计骨干人员和团队,充实设计与建造一体化的人才体系。同时积极构建第二增长曲线,通过设立关键工艺研究所和实验室,加强技术研发投入,打造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并拓展纯废水处理系统等关键生产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工业制造领域环境工程国产化解决方案。公司还将构建数字工厂服务能力,提升运维业务数字化水平。
  3、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全面推动海外业务布局中资企业近年来纷纷加大业务出海探索。在此背景下,公司立足现有业务布局,系统性布局高科技产业工程和数字化业务海外市场,“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并重,将公司具备竞争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中国电子云”系列产品、铁路通信领域终端产品、精密物流运输服务等产品及服务,全面推向境外市场,抢抓制造业产业转移机遇,推动海外业务布局。
  4、全面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公司将进一步完善数字化总体规划,加强“管理驾驶舱”建设,完善业财一体化平台建设,组织跨板块推广应用,特别是推动工程板块以项目为中心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及落地应用。公司将全面推广终端安全,建立常态化安全运营机制,推动数据安全试点落地。公司将制定数字化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数字化规范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投资企业及员工数字化能力和意识,并谋划对外输出数字化管理服务。
  5、加强队伍建设,构筑人才发展高地
  公司将持续引进应届毕业生及行业内专家等优秀人才,持续优化人才结构,深化干部队伍领导力培养,分层次开展人才管理。同时,公司将持续规范职业经理人管控,加强职业经理人绩效管理的刚性约束,规范工作行为、提升政治素养。按照任期制契约化要求,严格经理层任期管理和目标考核,确保收益与价值贡献挂钩。公司还将进一步完善企业文化体系。开展企业文化氛围塑造的序列项目,有效促进目标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
  6、加强合规管理,完善风险防控体系
  根据国资委和中国电子要求,公司深入完善“五位一体”风控体系,宣贯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公司合规文化,着力防范化解合规风险、廉洁自律风险、安全风险等,保障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公司将制定《2024年合规管理体系建设方案》,深入推进公司及投资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继续加强法律案件管理,完善案件管理制度机制并将案件管控指标纳入投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同时,公司还将落实审计与内控评价全覆盖。实现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完工项目采购、结算审计全覆盖,海外项目审计全覆盖,内控评价全覆盖,并落实审计整改动态化监控,加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
  7、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公司将加强安全风险管控,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安全管理,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标准,通过强化安全生产检查,实现重点工程项目、合资公司和数字化业务重点在施项目安全检查全覆盖。公司将持续开展安全培训,确保全年安全生产零死亡、零重大损失。公司还将全面加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管理,确保不发生重大信息安全事故。以上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提示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三)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政策风险
  在数字与信息服务领域,公司从事的“云数智”业务均属于建设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据资源体系所需要的产品和技术;在产业服务领域,公司业务聚焦的电子信息、大健康、新基建、新能源等行业均属于“十四五”规划、二十大报告中重点强调的现代产业体系及战略新兴产业。如果国家政策和政府投资方向或力度有所调整,未来经济增速放缓或出现衰退,客户或投资减少,将可能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一定的影响。
  针对宏观政策风险,公司一方面将加强发展环境分析与发展趋势研判,紧密围绕政策变化积极调整业务重点,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云数智”研发投入影响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的风险
  公司所从事的“云数智”业务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基础设施,具有战略意义,符合行业发展趋势。但考虑到行业竞争压力大、技术更新迭代快、高端人才相对稀缺的特点,公司还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满足客户需求,确保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这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
  对此,公司一是继续以销售自研产品和自有解决方案为核心,进一步提高公司数字与信息服务业务的总体利润率水平;二是通过全国性销售布局和重点行业推广,进一步提升公司业务规模、市场占有率和收入水平;三是通过创新联合体项目、创新实验室建设、生态合作等方式开展协同创新、联合研发,节约研发费用,提升研发水平。
  3、财务风险
  (1)应收账款无法按期收回的风险。公司客户多为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上市公司等,资信良好、实力雄厚,应收账款回收可能性较大,但若客户延迟付款,可能会导致公司生产经营活动资金紧张,增加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
  公司高度重视应收账款管理,成立应收账款清收专班,拟订年度应收账款压降目标,按项目每月跟进应收账款回收进展。明确每个项目应收账款回收责任人,并对每一个责任人制订明确的奖惩措施,将应收账款清收与业绩考核挂钩。对应收账款异常项目,建立商务、财务、法务联合管控小组,加快应收账款的回收。
  (2)资产负债率较高的风险。公司下属高科技产业工程服务业务因行业特点,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如果公司流动资金紧张,或客户拖欠款项时间较长,则可能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项目的正常运转,会对公司偿债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将通过以下举措,持续降低资产负债率:设置资产负债率警戒线和管控线,强化考核约束及责任追究机制;贯彻落实降本增效攻坚工程,提高公司盈利质量,增加公司经营积累;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有息负债规模;拓展多渠道资本补充机制,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结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