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动力锂电池和输配电设备两大业务板块。

  • 产品类型:

    动力锂电池、输变电业务

  • 产品名称:

    动力锂电池产品 、 输配电产品

  •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除核电站建设经营、民用机场建设);建设工程设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电池制造;电池销售;电池零配件销售;电池零配件生产;电子专用材料制造;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电子专用材料销售;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电力电子元器件销售;储能技术服务;合同能源管理;节能管理服务;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回收及梯次利用(不含危险废物经营);资源再生利用技术研发;再生资源销售;再生资源回收(除生产性废旧金属);充电桩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集中式快速充电站;机动车充电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机械电气设备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电力行业高效节能技术研发;水上运输设备零配件销售;水上运输设备零配件制造;电力设施器材制造;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电气设备修理;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光伏设备及元器件销售;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风电场相关装备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技术进出口;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标准化服务;进出口代理;货物进出口;普通货物仓储服务(不含危险化学品等需许可审批的项目);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教育咨询服务(不含涉许可审批的教育培训活动)(除许可业务外,可自主依法经营法律法规非禁止或限制的项目)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3-08-30 
业务名称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装机量:动力电池:境内(GWh) 6.05 - - - -
电池组产量(安时) - 87.95亿 46.18亿 22.36亿 25.22亿
电池组销量(安时) - 85.97亿 45.17亿 25.83亿 15.26亿
装机量(GWh) - 13.33 - - -
装机量:三元动力电池(GWh) - 1.43 - - -
装机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GWh) - 11.89 - - -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5.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1.3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4.89亿 10.80%
第二名
21.30亿 9.24%
第三名
19.03亿 8.26%
第四名
15.44亿 6.70%
第五名
14.62亿 6.3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5.93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0.8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40亿 6.61%
第二名
6.71亿 3.89%
第三名
6.40亿 3.71%
第四名
6.02亿 3.49%
第五名
5.40亿 3.1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7.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8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8.79亿 8.49%
第二名
8.12亿 7.84%
第三名
7.67亿 7.41%
第四名
7.10亿 6.85%
第五名
5.41亿 5.2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1.1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5.4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42亿 6.50%
第二名
5.41亿 6.49%
第三名
4.60亿 5.52%
第四名
3.57亿 4.28%
第五名
2.19亿 2.6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4.0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8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19亿 9.21%
第二名
5.94亿 8.83%
第三名
4.49亿 6.68%
第四名
3.94亿 5.86%
第五名
3.51亿 5.2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4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0.1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65亿 10.58%
第二名
2.87亿 8.32%
第三名
1.76亿 5.11%
第四名
1.18亿 3.43%
第五名
9348.61万 2.7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1.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2.8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53亿 23.01%
第二名
8.82亿 17.61%
第三名
4.59亿 9.16%
第四名
3.56亿 7.11%
第五名
2.96亿 5.9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2.9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79亿 11.42%
第二名
3.70亿 8.82%
第三名
2.19亿 5.22%
第四名
2.00亿 4.77%
第五名
1.15亿 2.7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8.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6.5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2.73亿 24.82%
第二名
5.71亿 11.13%
第三名
5.51亿 10.75%
第四名
2.82亿 5.49%
第五名
2.23亿 4.35%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1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6.2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48亿 9.80%
第二名
2.05亿 8.09%
第三名
1.68亿 6.63%
第四名
1.56亿 6.15%
第五名
1.42亿 5.61%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业务涵盖动力锂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和输配电设备三大板块。报告期内,公司输配电设备业务持续向新能源电池配件制造转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门类“C制造业”中的大类“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一)主要业务概述  1.动力锂电池系统  公司系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公司与国内外众多新能源整车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战略合作...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要业务涵盖动力锂电池系统、储能电池系统和输配电设备三大板块。报告期内,公司输配电设备业务持续向新能源电池配件制造转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7),公司所处行业属于门类“C制造业”中的大类“C38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一)主要业务概述
  1.动力锂电池系统
  公司系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材料及电芯、三元材料及电芯、动力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等。公司与国内外众多新能源整车企业建立了长期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产品广泛应用于纯电动商用车、乘用车、专用车以及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领域。
  2.储能电池系统
  公司在储能电池方面拥有成熟的技术体系,产品广泛应用于通讯基站、储能电站、风光互补、移动电源等,主要包括PowerOcean、PowerStar、PowerSmart三大系列及智能移动储能车,重点布局发电侧、电网侧、电源侧和用户侧四大储能领域,全面覆盖集中式、分布式、户用等储能应用场景,为客户提供高效、可靠、定制化的储能电源系统解决方案。
  3.输配电设备
  输配电设备作为公司的传统业务板块,主要产品为高低压开关成套设备、电器数字化设备、配网智能化设备、变压断路器、一体化充电桩、车载充电机和储能机柜等,广泛应用于火电、水电、核电、风电、轨道交通、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近年来,公司积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转型,拓展了输变电运维服务及EPC项目总包施工等业务。
  (二)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通过销售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输配电设备等产品实现盈利,经过长期发展,已拥有独立成熟的研发、采购、生产、销售体系。
  1.动力锂电池及储能电池业务经营模式
  研发方面,根据公司发展战略,持续坚持电池材料和电池技术的自主研发创新,引入高端技术人才,联合高等院校开展合作,构建了多领域、内外协同的高标准、高效率、高质量研发体系。
  采购方面,公司通过建立严格的供应商评选体系,通过合资建厂、战略投资等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与合作关系,保证生产原料、制造设备等的技术先进性、可靠性以及成本竞争优势。
  生产方面,公司根据市场和订单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同时针对不同客户需求,通过生产管理系统与生产交付体系实现精益生产,确保按期高质量交付。
  销售方面,公司与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根据客户的采购合同及具体订单需求,向客户准时交付产品,创造完善的售后服务体验。
  2.输配电业务经营模式
  公司输配电业务采用先招标后采购,按合同约定结算的采购模式。发行人子公司东源电器营销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控、合理优化、综合使用市场资源的营销策略,主要采取直接销售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的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三)业绩驱动因素分析
  1.政策支持引导
  能源转型是我国乃至全球发展趋势。2023年以来,全球多地出台了更多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高质量规范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就我国而言,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等多部门陆续发布促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政策,强调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成本下降,保障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强力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2023年上半年,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如《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引导和支持储能电池行业健康发展。此外,欧盟、日本等地区也出台了如《净零工业法案》、《关键原材料法案》、《经济安全保障推进法案》等多项相关政策,为新能源行业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发展方向。伴随一系列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拉动,推动公司所处的锂电池、储能、输配电设备行业快速发展。
  2.市场需求增长
  在动力锂电池领域,克服了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动力锂电池市场需求保持快速增长。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1-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市场占有率达到28.3%。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1-6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为152.1GWh,累计同比增长38.1%。
  在储能领域,近年来,全球储能电池市场快速增长,2023年上半年,伴随电网侧、发电侧、电源侧、用户侧储能需求增长,新型储能市场需求快速释放,在欧洲、北美、中国等主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带动下,储能电池出货量规模再创新高,行业迎来规模化扩充。据ICC统计,2023年1-6月全球储能电池产量98GWh,同比增长104%,出货量102GWh,同比增长118%。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2023年1-6月我国储能电池累计销量达31.5GWh,其中磷酸铁锂电池累计销量31.2GWh。
  根据SNEresearch数据,报告期内,公司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6.5GWh,全球排名第九。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报告期内,公司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6.05GWh,国内排名第五,与此同时储能业务占比不断扩大,同比增长224.33%。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水平领先
  公司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构建以材料科学、数字科学为基础的能源科学体系,在中国上海、合肥、日本筑波、新加坡、美国硅谷、美国克利夫兰等地布局了全球八大研发中心,拥有三大验证平台、四大检测验证基地,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日本筑波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众多知名大学、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发机制。电池技术方面,公司230Wh/kg磷酸铁锂电芯设计定型,已实现302Wh/kg三元电芯量产装车,系统能量密度突破200Wh/kg,360Wh/kg三元半固态电池通过严格的针刺测试,系统能量密度可实现260Wh/kg,续航里程超过1000km。
  (二)供应链体系完善
  为保障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实现降本增效,持续保持公司在动力电池行业内的成本优势与技术优势,公司完善了矿产资源端、材料端(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电芯及PACK,到回收端的全产业链布局。公司不仅拥有全产业链的布局,而且实现了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完全自供,目前在中国、欧非、美洲及亚太地区已初步形成五大材料基地和十四大生产制造基地布局,从研发到制造到销售再到电池回收,构建了一体化的产业链条。
  (三)全球化战略加速
  公司坚持全球化布局战略,从市场、产能、产品、技术、资本、供应链等多个维度同步推进,构建国内、国际增长双引擎。公司拥有全球化的客户,在与国内外知名整车企业和储能解决方案商合作的基础上,扩大全球生产基地布局,除了印尼、阿根廷、美国等地的原材料基地外,加速在欧美、东南亚、南美等地区建设新一代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生产线,形成国际研产供销一体化配套体系。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风险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全球宏观经济持续增长面临较大挑战。若未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及市场需求下滑,将影响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同时伴随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限制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策略:公司将紧紧围绕既定的年度经营计划开展工作,加强科技创新,强化组织建设、优化运营管理,尽可能减少市场波动和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同时持续保持对宏观经济走势和海内外市场动态的关注,及时有效采取措施应对风险;与合作伙伴携手应对变化,实现互利共赢。
  (二)市场竞争加剧与原材料供应风险
  在全球锂电池市场需求旺盛背景下,国内外电池企业不断发布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计划,部分车企拟自建部分电池产能,产能迅速扩张可能导致产品结构化过剩以及产品价格大幅下跌。钠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凝聚态电池等新技术也对锂离子电池技术带来一定挑战。同时,部分上游原材料受价格变动及市场供需情况影响价格波动较大,可能导致供应风险。
  应对措施:以市场为导向提升电池性能,布局前瞻技术,打造物美价廉的产品,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以保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领先地位,稳定提升市场份额;采取自产、合资、回收利用、签署战略协议等措施保障供应链安全及稳定;及时追踪重要原材料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视需求开展原材料套期保值业务锁定采购成本。
  (三)应收账款减值风险
  随着公司营业收入大幅增加,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增大。虽然应收账款账龄主要在1年以内,且公司客户主要为新能源汽车制造商,资金实力较强,客户信誉良好,同时公司制定了稳健的坏账准备计提政策,加大对欠款的催收力度,但若相关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策略:提高技术转化率,技术创新与客户需求齐头并进,保证技术的可靠性和优先性;集中资源,着重开拓回款及时、资金实力雄厚的战略客户,优化客户结构;加大对原有客户的催款力度,控制整体信用规模,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考核。

  四、主营业务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2.39亿元,同比增长76.42%;实现营业利润2.21亿元,同比增长314.79%;实现利润总额2.08亿元,同比增长273.26%;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09亿元,同比223.75%。主要经营情况如下:
  (一)持续完善产业链条
  公司不断优化全产业链体系建设,加速资源端项目落地,除了拥有电池全生命周期的专利技术外,产业链还垂直覆盖了锂、镍等矿产资源,碳酸锂等原材料,电池的正极、负极和隔膜,电池制造,BMS,回收利用等全环节,有效地保障供应链安全,实现成本管控,保证公司的成本竞争力。
  (二)加快开拓国际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海外销售占比大幅增加,2023年1-6月海外业务销售收入为30.62亿元,同比增长296.74%。新增广汽埃安、合众哪吒等多个项目定点,进入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供应商体系并供货,成为大众汽车海外市场定点供应商,后续将面向大众汽车集团全系列车型供货。在海外市场,公司与欧洲电池制造商InoBat、日本Edison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开拓欧洲市场、日本市场。此外,公司积极推动海外动力电池和配套产业基地建设落地,获取海外市场份额。
  (三)加强电池技术创新
  报告期内,公司专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研发与投入,新增专利技术653项,累计授权专利4672项,主持及参与标准制定共计66项;5月19日在公司第十二届科技大会上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全新LMFP体系的L600启晨电芯及电池包,电池单体能量密度240Wh/kg,系统能量密度达190Wh/kg;2023年初,公司正式获得大众汽车集团电芯测试实验室认可资质,标志着公司测试验证能力获得大众汽车集团认可,并正式进入全球领先技术管理体系。
  (四)储能业务快速增长
  “做大储能”是公司经营战略之一,自2016年布局储能业务以来,公司持续深化与华为、中国铁塔、国家电网、苏美达、上海电气等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近年来,公司加速海外市场布局,先后与ABB、Nextera、Invenergy、Jinko、Borrego、Edison等知名国际企业建立合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储能市场,为电力侧储能、家用及商用储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储能业务实现了快速增长。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