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工业信息化业务、新能源业务等三大板块。

  • 产品类型: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工业信息化业务、新能源业务

  • 产品名称: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 、 工业信息化业务 、 新能源业务

  • 经营范围:

    工业自动化、电子电气及信息领域的系统集成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新能源发电工程的设计、开发、投资、建设和经营,机电安装工程承包,自营和代理各类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自有房屋租赁,附设分支机构。【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2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6.0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78亿 7.85%
第二名
2.53亿 7.13%
第三名
1.79亿 5.04%
第四名
1.10亿 3.10%
第五名
1.05亿 2.9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1.7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4.0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17亿 32.96%
第二名
6.49亿 19.15%
第三名
1.49亿 4.41%
第四名
1.31亿 3.86%
第五名
1.26亿 3.7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3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9978.05万 3.69%
第二名
8269.92万 3.06%
第三名
8224.43万 3.04%
第四名
7447.92万 2.75%
第五名
4955.75万 1.8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6.5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9.0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48亿 48.07%
第二名
1.70亿 7.11%
第三名
1.34亿 5.61%
第四名
1.24亿 5.17%
第五名
7481.25万 3.1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7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01亿 4.04%
第二名
3984.08万 1.60%
第三名
2792.89万 1.12%
第四名
2560.52万 1.03%
第五名
2467.54万 0.9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5.3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4.5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62亿 56.47%
第二名
1.50亿 7.31%
第三名
8775.40万 4.27%
第四名
8258.29万 4.01%
第五名
5167.05万 2.5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4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0.8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291.65万 3.22%
第二名
5690.82万 2.51%
第三名
5067.67万 2.24%
第四名
4265.64万 1.88%
第五名
2286.46万 1.0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3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8.4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9.80亿 57.40%
第二名
1.46亿 8.58%
第三名
8385.48万 4.91%
第四名
6754.20万 3.96%
第五名
6150.72万 3.6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5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444.85万 2.65%
第二名
3055.82万 1.48%
第三名
2302.84万 1.12%
第四名
2111.02万 1.03%
第五名
2103.58万 1.0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2.5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4.2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9.18亿 54.16%
第二名
1.53亿 9.06%
第三名
7632.76万 4.50%
第四名
7367.06万 4.35%
第五名
3727.62万 2.2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工业信息化业务、新能源业务等三大板块。业务分别是为设备制造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场景提供综合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为工厂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利用同属自动化领域范畴的电力电子技术为新能源电力及源网荷储提供专用设备及系统等。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围绕智能制造业务发展战略,以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长期积累的用户和市场为基础,结合十几年来在工业信息化领域和新能源高端专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开展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工业信息化技术及其融合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软硬件产品、系...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工业信息化业务、新能源业务等三大板块。业务分别是为设备制造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场景提供综合的产品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为工厂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利用同属自动化领域范畴的电力电子技术为新能源电力及源网荷储提供专用设备及系统等。
  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围绕智能制造业务发展战略,以工业电气自动化领域长期积累的用户和市场为基础,结合十几年来在工业信息化领域和新能源高端专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开展以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工业信息化技术及其融合技术为主要特征的软硬件产品、系统集成与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帮助工业用户实现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结合数字信息技术助力客户降低生产和管理能耗,进而实现生产制造的绿色智能发展。
  1、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主要是为机械设备制造行业OEM用户和电力、交通、市政等项目市场的电气成套商与系统集成商等用户,提供可帮助用户实现电气化、自动化等智能制造基础能力的电气与自动化产品的配套与服务。通过与国内外主流电气自动化产品厂商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结合公司的自有产品,为客户提供包括执行层、控制层、数据交互层所需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与技术服务。
  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汇聚了公司成立以来覆盖全国销售市场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优势,众多分属不同行业的配套用户也是公司自主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潜在的销售市场。随着设备制造企业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绿色化制造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企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的客户资源将协同增强公司智能制造整体业务的市场拓展。
  2、工业信息化业务
  工业信息化业务主要为交通、电力、化工、冶金、矿产、制药、市政等行业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自动化、信息化产品服务及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与实施。
  业务定位是帮助工业客户构建工业数字基座,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目标的基础能力建设,并结合行业需求提供以“一张坚强柔性的工业网络、一个专业开放的软件中台、一套集散可信的计算平台”为特征的专业应用方案,为设备制造行业与基础设施行业客户提供管控一体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系统集成应用和解决方案等服务,助力行业客户提升生产效率,挖掘数据价值,保障运营安全。
  此外,公司致力于通过提供自动化控制、电力电子、储能等技术相融合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帮助高能耗行业用户实现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
  3、新能源业务
  浙江海得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是基于十几年来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的积累和成熟的开发试验平台,为新能源领域提供高端专用装备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与服务,产品包括可覆盖风力发电行业所需的系列全功率变流器产品、双馈变流器产品、集中式和组串式储能PCS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公司产品涵盖低温型,高温型、沿海型、海上型和高原型等多种系列与规格,具有可靠性高、环境适应能力强、并网特性友好等特点,可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应用场合和满足各类主机配套用户的需求。公司经过长年的市场历练已成为风电和储能行业核心的电力电子设备供应商之一;风电风机存量市场的运维、改造及备件服务业务近年来持续增长。
  大功率电力电子系列产品
  2022年设立“浙江海得智慧能源有限公司”,作为储能业务的实施主体,在储能产品和系统业务的发展上,从技术创新、智能化、商业化、可再生能源整合、模块化和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推进新能源业务的发展。目前产品包含集中式风冷、液冷储能系统,分布式风冷、液冷工商储系统,新能源发电侧站级EMS产品和工商储云运维系统,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配储、共享储能、构网型储能、光储充一体化、工业园区储能、台区储能、离网微电网等领域,为客户提供系统设计、技术集成、智能控制、安全保障、数据分析、服务优化等全栈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目前产品销售服务网络覆盖中国的主要区域市场,报告期内设立欧洲合资公司,积极拓展欧洲市场。
  储能系列产品
  综上,结合“两化融合”、“智能制造2025规划”、“国家新能源发展纲要”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传统产业升级,工业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市场机遇,公司主营业务通过依托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了以数字化(工业电气自动化、工业信息化业务)和绿色化(新能源关键装备及储能业务)协同发展的战略:
  1、聚焦数字化业务发展赛道。通过为工业用户提供智能化的软硬件控制产品、数字化的管理工具和应用端的解决方案,帮助工业用户实现生产与管理的提质增效和节能降耗,促进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2、聚焦绿色化业务发展赛道。通过提供新能源动力系统、新能源高端专用装备产品与服务、大力发展源网荷储产品与服务,助力新型能源建设及工业用户节能降耗的需求。
  (二)、报告期内的经营情况概述
  上半年,受行业环境、市场波动情况、宏观经济形势等综合因素影响,公司数字化业务(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工业信息化业务)总体平稳,绿色化业务(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业务、储能业务)面临市场竞争的挑战。公司在经历第一季度亏损后,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努力增强主营业务韧性;在外部市场环境尚未改善,行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公司第二季度业绩实现小幅盈利,但仍未弥补第一季度的亏损,上半年累计仍有一定程度亏损。
  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10,453.19万元,同比下降27.38%,亏损823.46万元,同比下降112.28%。
  1、工业信息化业务
  报告期内,一方面公司在能源(煤矿)、市政、交通、冶金等传统优势行业的业务受市场需求尚未完全恢复、以新基建为特征的基础设施投资受制于政府地方债务的影响,基建投资减弱和投资项目趋缓,叠加国产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司在新能源、半导体等新兴行业数字化应用市场的业务拓展,以及在推进存量业务市场的以旧换新、更新迭代的业务模式尚需时间完成转换。
  报告期内公司工业信息化业务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同比小幅下滑。
  2、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
  报告期内,除船舶、半导体、数据中心等小部分行业下游客户逆势增长外,其他行业客户受市场需求不振,订单不足的影响,其产能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且行业客户消化库存周期较长,市场恢复不如预期;加之交付能力结构性过剩的趋势尚未缓解,外部市场竞争加剧,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报告期内公司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小幅下降,营业利润同比一定幅度下降。
  3、新能源业务
  公司新能源业务致力于零碳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持续加大资源投入,为零碳能源领域提供优质的电力电子产品和解决方案。
  公司上半年风电变流器业务整体毛利率近年来基本趋于稳定。随着陆上风电装机增速的逐年下降,海上风电市场虽在十四五规划中有较大市场容量,但实际装机规模及增长速度依然低于预期。风机制造头部企业业绩呈下滑趋势,产品价格因市场竞争而承压,利润率持续走低,整个行业上下游均存在规模持续扩大,但利润相对减少的窘境。报告期内,因市场降价趋势超出预期,给予风机制造头部企业的配套销售低于预期,公司新能源风机变流器业务营业收入与营业利润同比下降。
  随着近几年来新能源储能产业链各环节规模的持续扩容,投资与涉足储能行业的企业数量急剧增长和产能的迅速扩张,上半年储能市场供给侧竞争加剧,继续呈现集约化、规模化、内卷化的特点,市场价格同比向下大幅波动,尤其是源网侧集中式储能市场呈现出规模扩张与盈利能力相背离的竞争格局。受此影响,公司在集中式储能业务的在建项目延期结算导致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公司在储能业务的迭代研发、市场投入、精益生产等方面的持续投入导致本报告期较上年同期期间费用大幅增长。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收入与营业利润同比大幅下降。随着储能市场的快速变化,公司在集中式储能市场对新项目订单更注重风险管控,聚焦于优质客户和项目,同时加大了在分布式储能领域的市场投入,积极探索海内外工商储业务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努力克服市场环境的不利因素,尽力扭转业绩下滑的不利局面,全力做好下半年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业务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同比均大幅下降。
  4、业务战略实施
  并购重组事项:公司于2024年4月25日召开第八届董事会第十四次会议、第八届监事会第十四次会议、2024年5月17日召开2024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关于终止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议案》;2024年5月17日,公司向深圳证券交易所提交了《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撤回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材料并终止审核的申请》;2024年5月22日,公司收到深圳证券交易所出具的《关于终止对上海海得控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申请审核的决定》。上述重大资产重组事项自启动以来,公司及相关各方积极推动本次工控行业内具有高度协同效应的产业链重大资产重组的各项工作,期间得到了深交所审核中心大力支持与肯定。终止本次交易主要是缘于相关市场与行业的快速变化,结合交易双方对重组后未来业务发展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充分考虑所做出的选择。
  战略实施推进:公司将围绕智能制造“一体两翼”的业务主战略,基于业务发展内在需求,结合外部市场环境,通过与包括原标的公司在内的同行业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寻求处于同行业或上下游且在市场、技术、产品方面与公司业务具有协同效应的优质标的进行产业并购等多种方式,在数字化与绿色化二大业务赛道上不断夯实自身能力,推动公司主营业务稳步高质量发展。
  综上,公司报告期内的经营情况不及预期。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尚处投入期,叠加行业受政策及市场因素影响,经济性尚未完全凸显,这对公司实现全年经营目标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和巨大挑战。但公司管理层仍将多措并举,努力降低市场波动等因素对公司业务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围绕智能制造这一业务主战略,公司在数字化与绿色化二大业务赛道上不断夯实自身能力,形成了较为深厚的核心竞争力。
  (一)研发和技术优势
  通过以提升工业用户效率和安全为出发点,以为工业用户构建数字化基座为抓手,通过提供高可靠性的采集、计算、存储、分析、决策和管理等为主要特征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行业解决方案与服务,结合行业应用和用户体验,相继研制开发了一批包括冗余中型PLC、边缘控制器、具有Web功能的SCADA软件、轻型MES软件、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工业容错服务器、工业企业私有云平台系统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硬件产品及系统,从解决行业痛点出发确立产品与系统的研发方向,逐步积累和丰富自主可控产品与集成技术的研发能力。
  自2008年投入风电风机变流器等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研发至今,开发了从1.5MW到20MW的全系列变流器产品,并参与了16MW的国之重器的项目,产品技术适应了每一次电网标准的更新,解决了行业中碰到的诸多难题。通过近十几年在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研发和技术积累,遵照国家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规划,加快新型储能等技术应用开发,并拓展工业行业顺应绿色化发展要求对大功率电力电子的需求,结合行业生态的共建,构建具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特征的核心竞争能力。
  公司自上市以来,相继建立了大功率电力电子和工业自动化、信息化两大研发平台,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产学研一体化,行业生态融合、投资和兼并等手段,在行业客户的应用开发、自主产品研发、融合系统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这既是公司基于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顺应国产替代趋势的内在要求。公司作为上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建立了包括软硬件和系统构架的各类实验室和研发试验平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专利507项(授权数369项),其中发明专利154项(授权数52项),实用新型专利310项(授权数280项),外观专利43项(授权数37项)和软件著作权252项,注册商标52件。公司通过不断提高研发的技术能力和开发能力,持续保持公司的核心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人才优势
  基于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于自动化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IT技术的复合化应用需求,公司凭借近三十年来在自动化、信息化领域的实践与应用,通过专业化人才管理和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以自动化控制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为基础,智能化应用为方向的复合型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一方面,通过不断完善短期与中长期涉及薪酬、福利、晋升,积极探索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多样化的激励形式,鼓励员工在上市公司平台上的内部创业创新,坚持“以诚聚才,任人唯贤;以人为本,人尽其用”的用人原则,保持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公司十分重视人才梯队的培养与建设,不断为公司注入新鲜血液,为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管理优势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和内生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推进组织能力建设与改善,持续完善管理制度与流程,不断改善自身IT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协同管理综合平台系统建设打造和提高全数字化流程管理的能力,为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也为进一步降本增效提供了数据支撑;针对产品销售型、集成工程型、研发制造型不同的业态整合了包括CRM、销售与工程实施过程管理、应收管理、WMS、MES、售后服务、知识管理等各类系统;按照公司IT战略和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能力的要求打造在人事管理、研发管理、生产制造、供应链、质量控制、客户服务、资金安全、战略规划、风险管控等数字化系统管理能力;通过PLM系统的应用,提升了产品的版本控制、审批流程等研发管理能力。
  (四)市场优势
  公司通过多年来建立的覆盖全国主要城市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依托积累的控制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大功率电力电子等技术的储备和较强的研发成果转化能力,依托公司多年来在工控市场形成的品牌美誉度,把握市场对多专业,交叉技术的应用需求,通过自主研发、联合开发、产业联合等手段,不断推出可有效满足工业用户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需求的智能化软硬件产品和具有行业特征的工业互联网系统解决方案,形成以关键软硬件产品、行业最佳实践方案等为主要特点的市场竞争优势,以绿色化理念推动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以数字化技术赋能绿色化业务,实现两个业务方向上的紧密协同。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目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依然存在,国内供给冲击并未明显缓解、需求收缩矛盾尚未缓解、预期减弱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仍将受到“滞”的困扰,制造业复苏进程缓慢,经济全面复苏和投资意愿压力依然较大。企业绩效和经济状况虽有改善,但产能利用率不足制约投资扩张动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公司将通过把握我国制造业向数字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市场趋势,围绕数字化与绿色化二大业务赛道,在大趋势环境中把握自身发展的小趋势,在不确定的趋势环境中确定可发展的趋势,坚持业务发展的同时,强化风险意识,规避决策风险敞口,积极做好内部应对外部风险的管理措施,行稳致远,推进公司智能制造业务战略的有效实施。
  2、市场竞争风险
  面对国内经济尚未进入全面复苏的增长轨道,市场有效需求增长乏力,同时供给侧产能结构性过剩趋势仍在持续,行业拐点尚不明确。行业市场的竞争,尤其是围绕产品与服务价格竞争是所有企业无法回避的风险。公司工业信息化业务、工业电气自动化业务通过以软件为抓手的行业解决方案和提高自主可控产品的销售比重形成可差异化竞争的能力;通过公司内外部产品、技术、营销等能力资源的有效组合与协同,形成对目标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通过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上下游产业并购,整合内外部资源,将自有产品的研发能力融入生态,同时整合外部研发能力为自身需求服务。公司新能源储能业务注重自身在产业链中正确定位,通过产业上下游分工合作,构建共赢的价值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公司新能源大功率电力电子产品业务通过开展与主机制造头部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推进产品优化升级和供应链的持续优化,通过扩大产品配套的规格与规模,不断提升专属行业的市场占有率。
  3、知识产权风险
  公司通过长期研发投入而取得的各项研发成果、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等其他知识产权是公司赢得市场竞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出现泄密、复制、同业竞争等将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甚至生存造成巨大的影响。为应对上述风险,公司对所涉及的知识产权进行规划和管理,通过专岗和专人负责知识产权的管理,并结合电子化管理手段,建立分级管理制度;对知识产权按其实际可创造价值、对公司发展的重要程度、维护成本等进行分级;建立知识产权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数据信息,避免重复投入造成对公司资源的浪费;对关键研发人员或主要涉密人员通过签订保密协议或禁止同业竞争等劳动合同条款规避可能出现的相关风险。另外,为避免使用工具软件的带来的知识产权风险,针对软件正版化工作,公司一直极为重视,并纳入公司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4、核心技术与人才风险
  公司自上市以来,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拥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核心技术、产品与行业解决方案,已成为公司重要的核心竞争能力。控制技术、软件技术与以5G、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若公司不能准确把握技术与行业的发展趋势,实现技术与产品持续创新,将会降低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复合型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是实现企业技术持续创新的基础,也是实施公司智能制造业务发展战略的核心力量。核心技术与管理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要素,公司将通过鼓励员工于上市公司平台上的创新创业、结合中长期的股权激励方案,保持与吸引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壮大,在满足公司发展对于各类人才多层次需求的同时,真正形成同创业,共分享的组织氛围。公司极为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持续引入新鲜血液、设立集团组织发展委员会等方式,优化管理团队的年龄结构,增强组织管理的科学性,释放组织活力,提高公司可持续的管理能力。
  5、资本市场波动风险
  公司为深主板上市公司,二级市场股票价格及一级融资环境受宏观经济、市场行情、相关政策、投资者情绪等多重因素影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波动风险。公司重视和保护投资者权益,会适时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并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