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

  • 产品类型:

    城市轨道交通

  • 产品名称:

    监控产品线 、 运营管理产品线 、 信号基础设备产品线 、 综合运维信息化及运维装备

  • 经营范围:

    铁路运输基础设备制造;各类工程建设活动;电气安装服务;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一般项目:铁路运输基础设备销售;铁路运输辅助活动;安全系统监控服务;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制造;数字视频监控系统销售;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销售;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统开发;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部件销售;轨道交通通信信号系统开发;计算机软硬件及辅助设备零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通讯设备销售;电子元器件零售;仪器仪表销售;电子产品销售;软件开发;软件销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广告设计、代理;广告制作;广告发布(非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会议及展览服务;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设计施工服务(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19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库存量:厂矿企业及地方铁路(元) 207.59万 - - - -
库存量:国家铁路(元) 2.45亿 - - - -
库存量:城市轨道交通(元) 9499.11万 - - - -
厂矿企业及地方铁路库存量(元) - 46.94万 229.34万 523.43万 417.95万
国家铁路库存量(元) - 1.50亿 1.44亿 1.76亿 1.05亿
城市轨道交通库存量(元) - 1.26亿 1.19亿 3415.72万 437.76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7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0.40%
  • 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 中铁十六局集团物资贸易有限公司
  • 怀邵衡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2.75亿 37.20%
中铁十六局集团物资贸易有限公司
4733.58万 6.40%
怀邵衡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3324.36万 4.49%
洛阳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61.61万 1.30%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751.24万 1.0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56%
  • 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河南源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逸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上海铁大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郑州威科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638.72万 8.81%
河南源南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925.73万 4.66%
上海逸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1768.68万 4.28%
北京华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1715.61万 4.15%
上海铁大电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99.53万 2.6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4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16%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31亿 20.03%
客户2
4992.28万 7.66%
客户3
2922.70万 4.48%
客户4
1992.77万 3.06%
客户5
1258.13万 1.9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2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9.41%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7607.00万 18.36%
供应商2
1230.70万 2.97%
供应商3
1158.13万 2.80%
供应商4
1103.57万 2.66%
供应商5
1083.75万 2.6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0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7.30%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04亿 14.14%
客户2
4054.30万 5.50%
客户3
2533.72万 3.44%
客户4
1584.92万 2.15%
客户5
1527.56万 2.0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487.15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1.52%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069.26万 6.96%
供应商2
2851.14万 6.47%
供应商3
1384.17万 3.14%
供应商4
1117.20万 2.53%
供应商5
1065.37万 2.4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75%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7136.43万 11.26%
客户2
3601.14万 5.68%
客户3
3498.43万 5.52%
客户4
2133.17万 3.36%
客户5
1862.53万 2.9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566.6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4.39%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2109.66万 4.62%
供应商2
1276.50万 2.80%
供应商3
1121.10万 2.46%
供应商4
1073.02万 2.35%
供应商5
986.37万 2.1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7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4.1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1.02亿 20.20%
客户2
2365.86万 4.69%
客户3
1920.76万 3.81%
客户4
1596.53万 3.17%
客户5
1138.80万 2.2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716.6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8.99%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875.85万 2.90%
供应商2
477.28万 1.58%
供应商3
471.66万 1.56%
供应商4
458.51万 1.52%
供应商5
433.35万 1.4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轨道交通总营业里程及路网密度不断提升,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网站信息,2023年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45亿元,...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披露要求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轨道交通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轨道交通总营业里程及路网密度不断提升,为我国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迈入世界先进行列。
  铁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对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网站信息,2023年度,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776公里,圆满完成了年度铁路建设任务。截止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全国铁路路网密度165.0公里/万平方公里,复线率60.3%,电化率75.2%。西部地区铁路营业里程6.4万公里。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23年共计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884.55公里,新增运营线路26条,新开后通段或既有线路的延伸段27段,新开通运营车站529座,其中有26座车站仅为新车站投运,不涉及运营线路长度的增加。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9个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11232.65公里,其中地铁8547.67公里,占比76.10%。2023年新增红河州、滁州、许昌3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一体化解决方案及高端装备”的主营业务,持续提升研发创新能力,通过逐步扩大市场领域,培育新产品市场,优化管理体系,健全各业务板块目标管控等举措,打造高端制造系统平台,提升轨道交通智能运维解决方案及综合服务能力,保持公司持续稳健发展;积极参与相关新能源储能领域的产业、行业交流,稳步推进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和新型储能领域解决方案的研发工作。年度内,管理层围绕公司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各项工作,主要开展了以下重点工作:
  1、紧抓轨道交通行业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持续推动市场开拓。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秉承“用户至上”理念,持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强化与国内外领先企业、系统总包商的合作,推动合作共赢。
  积极响应客户运营提质增效需求,主动与行业主管部门、业主用户沟通交流,针对设备监测、无人机房巡检、运营线路安全巡防提出基于AI的智能化系统或方案;加大与已完成交付的城轨用户的日常运营支持和技术交流力度,针对用户运营新需求,联合立项攻关;整合产品线各产品功能单元,为客户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或装备,持续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开拓。
  2、坚持自主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产品市场应用进度,丰富产品结构。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现有产品及技术基础上,根据现场用户的需求,多角度深挖安全防控范围及应用,更大程度的实现技防代替人防;扩展监测监控范围,提升精细化感知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智能化技术,尽量全面的实现机器智能代替人工重复劳动。
  继续坚持以研发为核心,持续将人工智能、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与自身行业及公司各产品线产品深度融合,在设备状态的分析诊断、线路环境数据的分析、管理辅助决策、图像智能识别及无人机房智能巡检等研发项目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加快新产品市场应用的推广节奏,完成了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功能补强子系统及质量测试平台试点验证及发布,及线路安全环境管控平台智能分析算法的开发和行业测试等重点工作。
  3、加强产品现场交付和应收账款回收管理,保障公司现金流充裕水平。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针对重点项目交付周期长,涉及接口多,协调面广的特点,加强各产品现场交付过程管理,严格品质管控,确保重点项目的按期高质量交付。进一步完善销售各环节考核制度,提高业务责任人应收账款风险意识,加强与客户沟通,定期核对往来账目,确保货款按合同约定及时收回。
  4、稳步推进储能装备及智能微电网的研发工作。
  报告期内,根据新能源研发中心各项工作进度,规划并建成了满足中小规模电堆及储能系统批量生产要求的中试研发基地。针对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组成,完成了32kW标准电堆模块的设计验证工作,和小批量自制电解液制备的工艺验证;同步完成了基于全钒液流电池的125 kW/250kWh储能集装箱和250 kW集装箱的设计方案规划,以及配套设备选型。
  持续完善园区智能微电网系统平台软件;积极参与行业规范标准的编制工作,及时跟进行业政策变化及最新技术发展方向;集成浸没式液冷锂电池储能系统;升级园区智能微电网系统解决方案。
  5、实施员工持股计划方案,充分激发公司内生活力,进一步完善公司的中长期激励机制。
  综合前次持股计划实施效果,筹划实施了2023年员工持股计划,逐步形成持续性股权激励制度,促进核心团队及骨干员工与公司长期成长价值的深度绑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持和进一步强化公司的竞争优势,保证公司业绩的稳定增长和新领域业务的快速拓展,确保公司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保障公司的长期稳健发展。
  6、强化内控落实质量,提升子公司经营水平。
  以质量体系为依托,全面强化经营环节的落实质量;以“提数量”与“保质量”协同发展为目标,努力提升经营成果的质量水平。持续加强对经营不佳的子公司(产品线)的管理优化调整,报告期内取得明显成效。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主营业务及经营模式
  1、公司主营业务
  公司专注于自动化测控技术的研发推广,主要产品聚焦于轨道交通行业,是国内领先的轨道交通运维设备供应商及运营维护集成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为轨道交通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和维护等,公司主要客户是国铁集团下属各铁路局集团公司、各地城市轨道交通及大型企业自备铁路的建设方。
  根据各个产品的核心功能与技术特点的不同,公司产品主要分为监控产品线、运营管理产品线、信号基础设备产品线、综合运维信息化及运维装备产品线四大系列,上述产品适用于国家铁路(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市域轨道交通等多个制式,并适用于新建线路、既有线路升级改造、运营维保服务等不同领域。
  监控产品线涵盖设备监测、环境监测和综合监控等多个方向,主要包括信号集中监测系统(CSM)、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监测系统、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电加热道岔融雪设备、道岔缺口监测系统、动力及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SCS)、城轨安防集成平台、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城轨能源管理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维护支持系统(MSS)等;运营管理产品线主要包括铁路运输指挥综合系统、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STP)、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和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等;信号基础设备产品线主要包括智能电源设备、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系统(CBI)、计轴设备和道岔转辙机等;综合运维信息化及运维装备主要包括接触网水冲洗车、地铁隧道清洗车、电务生产指挥系统、电务大数据智能运维平台、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平台等。针对国铁集团下属的高速和普速铁路,公司主营业务为铁路基层站段提供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基础设备;为铁路管理提供平台手段,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为铁路运营设备在运用过程中的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提供手段和平台,提高设备的运用质量和维修效率,降低维护人员的工作强度和维护成本;针对铁路运营可能面临的包括灾害及其他突发危险等环境变化进行监测预警,保证运营安全。产品已覆盖铁路电务、工务、供电、机务、运输等多个专业领域。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面向城市轨道交通提供涵盖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ISCS)、城轨安防集成平台、自动售检票系统(AFC)、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AS)、城轨能源管理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维护支持系统(MSS)、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化运维平台、地铁隧道清洗车和轨道交通相关维保服务等多项智能化及节能综合解决方案,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智能化出行环境。
  2、公司经营模式
  公司产品/系统根据是否有行业内成文的标准规范文件,分为标准型和定制型。对于有对应行业标准规范的标准型产品,通过直接向客户销售和系统集成商合作配套销售两种方式。通过投标和商务谈判等市场竞争方式获得产品和服务订单,产品经过安装、现场调试、用户验收等环节后投入使用。
  对于根据客户特定需求的定制型产品/系统,在具体营销过程中,首先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和售前支持,协助用户完成项目设计工作,在公司产品研发的知识库中,提取成熟的产品框架和相应模块,进行二次开发,以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订单制造、交付。
  在生产与服务方面,完全顺应中国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订单及业主的特定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系统及服务,严格依照合同要求按期、保质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
  在质量保障方面,公司已经构建起以IRIS、ISO9001、CMMI为基础,CRCC、SIL4 产品认证为标准,精密的检测仪器、严格的检验制度为支撑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质量持续稳定。
  (二)行业发展情况
  (1)轨道交通领域
  根据国铁集团网站信息,2023年,“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中的铁路项目有序推进,丽江至香格里拉铁路、贵阳至南宁高铁等34个项目建成投产,广州白云站、南昌东站等102座客站高质量投入运营;重庆至万州高铁、成渝中线高铁等112个在建项目有序推进;潍坊至宿迁高铁、邵阳至永州高铁、黄桶至百色铁路等9个大中型基建项目开工建设;建成铁路专用线92条。2023年度铁路建设成果丰硕,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投产新线3637公里,其中高铁2776公里,充分发挥了铁路建设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拉动作用。截止到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5.9万公里,其中高铁4.5万公里。
  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统计,2023年度新增城轨交通运营线路长度884.55公里,新增运营线路26条,新开后通段或既有线路的延伸段27段,新开通运营车站529座(换乘车站重复计算),其中有26座车站仅为新车站投运,不涉及运营线路长度的增加。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累计有59个城市(其中盐城市为本年度补充统计城市)投运城轨交通线路达到11232.65公里,其中,地铁8547.67公里,占比76.10%。2023年当年新增红河州、滁州、许昌3个城轨交通运营城市,此外,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武汉、南京、沈阳、长春、大连、成都、西安、哈尔滨、苏州、郑州、长沙、兰州、青岛、福州、合肥、贵阳、温州、绍兴、金华、南通、宜宾27个城市也均有城轨交通新线、新段或延长线开通运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构建快速网,基本贯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等,完善干线网,加快普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电气化改造等;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在交通强国建设工程专栏中关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列示了“十四五”期间将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基本建成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网。继续推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改造专项,鼓励企业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设备更新和新产品规模化应用。
  国务院《“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预计增加铁路营业里程1.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增加1.2万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增加3400公里;以“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为主骨架,以高速铁路区域连接线衔接,以部分兼顾干线功能的城际铁路为补充。
  2023年5月,长沙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调整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规划里程约121.29公里,设站83座,总投资840.13亿元。2023年5月,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已取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规划里程约231.3公里,设站88座,总投资约2000亿元。2023年5月,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已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规划里程约185.6公里,设站138座,总投资1952亿元。2023年9月,《常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2023-2028 年)》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规划包括:5号线、6号线一期及2号线延伸线。
  2023年1月,《郑州市低运量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在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进行批后公示,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57亿元。2023年4月26日,郑州市发改委发布郑州市低运量轨道交通建设规划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征求公众意见公示,拟建设郑州市低运量轨道交通T3线一期工程位于郑州市高新区及中原区,线路全长约16km,共设车站18座,本工程总投资约22.52亿元。2023年12月28日河南郑州航空港发布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低运量线网规划》,郑州航空港区经济综合实验区远景年共规划4条低运量线路,总里程约64.4公里。
  由上述信息可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城市轨道交通行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市场规模持续扩张,经济效益显著,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持续增加,行业发展依然延续过去十多年来的高位投资态势。
  (2)新能源储能领域
  国家能源局2024年1月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就2023年我国新型储能发展情况作简要介绍, 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4870万千瓦时,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近10倍于“十三五”末装机规模;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6687万千瓦时,平均储能时长2.1小时。从投资规模来看,“十四五”以来,新增新型储能装机直接推动经济投资超1千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
  “十四五”以来,国家能源局大力完善新型储能发展政策体系,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2023年制定发布行业标准《新能源基地送电配置新型储能规划技术导则》,填补了标准在该领域的空白。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新型储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相关发展政策还在进一步不断完善。目前国家和地方发布的大量储能相关的政策,有涉及发展规划政策、补贴政策、电价政策、电力市场政策、辅助服务政策、管理规范政策、科技装备政策及示范项目政策等。
  《河南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实施方案》明确了河南省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逐步培育完善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力争并网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220万千瓦;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建成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基地,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基本满足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需求,有力促进我省能源领域碳达峰目标如期实现。
  由上述信息可知,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下,新型储能行业作为新兴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三)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1、国家铁路行业:公司通过在国家铁路行业多年的积累,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和定制化的服务,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努力深耕、精益求精,在生产的每个环节把控产品质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在国铁行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其中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地震监测预警系统、电务安全生产指挥系统及接触网水冲洗车等产品在技术上、标准影响度及品牌推广上具有优势地位。
  2、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公司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的核心原则,随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软件平台的上线开通,公司综合监控产品已具备核心技术平台、项目交付管理、项目维护管理等全部核心能力,目前该产品在河南区域内有较强优势,在轨道交通行业被广泛认可。目前,对于地铁隧道清洗车系列产品,公司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属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借助公司区域优势、高质量产品服务和国铁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公司其他各产品线产品在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均有一定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1、研发优势
  (1)行业业务需求的深度把握能力
  公司核心团队二十多年专注于轨道交通行业,通过长期研发和项目实施经验的积累,对轨道交通行业有了深刻的理解,能够深度把握行业用户当前及未来潜在的需求,合理平衡用户需求的轻重缓急与关键要点所在,主导和参与了多个产品行业标准的制订,从而使公司的研发效率更高、更有针对性,研发成果更具适用性。
  (2)科学的研发流程与灵活有效的研发机制
  公司软件研发管理较早导入了CMMI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不断完善,于2021年通过了CMMI5级的认证; 系统集成研发于2017年导入IRIS体系,在实际研发过程中,不断强调和完善各类流程的敏捷性优化升级,结合不同产品的特点,裁剪优化不同过程文件,使得需求开发管理、风险管理、测试验证管理、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等核心过程全面有效落地,并与开发效率提升互相促进。通过灵活有效的研发机制,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协作,能够更高效、更直接地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提高研发反应能力;针对关键基础技术,加强与行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能够及时跟进前瞻性技术发展,提高产品研发的先进性。
  (3)完备的产品需求开发环境和测试实验室
  针对国铁行业产品,在公司搭建了完备的铁路车站环境,齐全的工务、电务设备和区间模拟隧道、边坡环境,车站机房内配备有公司基础设备产品线、运营指挥产品线及监控产品线的各型号产品,结合各产品在现场4000余站、上万公里高铁线路上的运行数据,能够全面准确分析用户需求的关键表现,开发出更具有针对性的用户需求,提升客户满意度;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行业产品,公司搭建了智慧城轨实验室,涵盖灾害监测、智慧运营、智慧车站、智慧安防、智慧能源等板块,由单线路调度指挥,到城市多线路线网级运营协调,用户各类潜在需求及解决效果清晰明了;针对新能源产品研发,公司搭建了园区综合智能微电网,涵盖风光发电管理、用户侧充电管理及多场景放电运营测试等板块,搭建了钒液流电池测试实验室,涵盖电解液综合分析、单电堆测试、综合堆叠测试等专项实验室;公司测试中心配置有高低温测试、震动冲击测试、电磁兼容测试等常规型式试验室,和盐雾砂尘、喷淋等特定性能测试试验室,能够全面支持产品集成选型及研发过程测试。
  (4)持续的研发投入形成的核心产品数据及知识库
  公司坚持持续的研发投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体系,截至2023年底,拥有383项授权专利(含发明专利93项)和173项软件著作权,其中2023年度新增专利32项(含发明专利5项)和软件著作权13项;2023年新增申请专利56项。长期稳定的研发投入,使得在轨道交通基础设备监测、环境监测、通信信号电源、水冲洗等领域,涵盖电子电路、软件架构、数据算法、流体控制、可靠性分析等专业方向,公司积累了海量的过程测试数据及成熟的技术构件,高质量的研发知识库,能够极大提高研发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并确保公司产品中的自研比例,稳定公司整体经营的毛利率水平。
  2、以满足客户当前及未来需求为目标的持续创新能力
  满足客户当前及未来需求一直是公司持续创新的根本目标。在研发方面,秉承着“应用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的创新路径,针对监控产品线的产品逐步由在线监视与测量,向数据的智能分析升级,由故障报警功能向异常预警功能升级,由局部数据分析向海量大数据分析升级,由单一网络平台向具备国密功能的网络安全平台升级,由人工辅助分析向智能AI分析升级;运营管理产品线逐步向涵盖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升级;运维信息化及运维装备产品逐步向全流程数据化、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在项目交付及市场管理方面,持续优化调整内部组织架构,根据不同产品和项目特点,分别设置属地化子公司、交付项目部、区域维护项目部、产品代维项目部等,提高项目交付效率和质量,始终保持优质的客户服务和市场反应能力。
  3、市场先入优势
  公司是国内较早进入轨道交通行业,提供轨道交通运维设备及运营维护集成化解决方案的高科技企业,具有丰富的技术开发和项目实施经验。公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以来至本报告期末,已累计开通了4000多个站场的信号集中监测系统,和67个监测中心系统;公司的高铁防灾监控系统累计开通13500多公里高铁线路,现场监测点3100多个;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累计中标17条城轨线路,线路长度507.32公里,截止2023年底已开通14条,398.9公里城轨线路,共计281个车站和15个线路中心系统;公司在水冲洗车设备领域,作为唯一通过原铁道部技术鉴定的产品研制单位,接触网水冲洗车市场交付量处于绝对领先位置;除上述具备明显领先优势的产品外,产品线全系产品开通应用在全国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28个城市轨道交通集团公司和多个企业的自备铁路公司管辖的车站及线路上,这些产品(项目)的实施与开通,为公司培养了一批业务扎实、现场熟悉的工程技术人员,也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为公司市场开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随着公司项目和客户资源的增多,原有项目的更新换代需求持续增加,从而进一步巩固公司的竞争优势,并为公司收入的增长提供稳定的来源。
  4、质量保证优势
  在质量、安全生产方面,公司始终本着“安全为本、质量第一”的原则,严守安全红线,坚持质量导向,为公司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公司于2003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8年通过CMMI3级认证,2011年通过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认证,2017年通过IRIS体系认证,2021年通过CMMI5级认证。建立了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系统交付、工程现场、环境保护、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全生命周期质量风险管理”体系,并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管理体系监督审核、产品认证审核等监督检查过程,持续改进,以持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
  5、丰富产品线及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
  公司提供的轨道交通运维设备及运营维护集成化解决方案,能够针对轨道交通信号通信领域的核心设备进行在线监测,并对设备运行环境和线路运营的自然环境实时监测;同时,提供设备和线路的上层维护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针对运维管理的全体系信息化解决方案;能够为铁路列车调度指挥、城轨环境调度指挥、城轨自动售检票等定制一体化运营解决方案。公司产品涵盖工务、电务、供电、运输等多专业,产品功能由底层设备数据辅助运营维护,跨越至上层修程修制优化,设备更新改造投资决策辅助,全面保障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和提升投资价值。同时,公司还通过了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等级CS4级,安防设计施工维护一级,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服务能力二级等资质能力评定;并拥有11类产品的19项CRCC资质,公司丰富的产品线及全面的技术服务能力能够为客户在基础建设阶段、运营维护阶段、更新改造阶段等全过程提供更强竞争优势的产品、更优的服务。
  6、高效专注、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
  公司专注于轨道交通行业二十余年,始终坚持“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核心理念,以技术创新为发展根基,在公司产品线不断扩展,公司规模和业绩提升过程中,对内强调团队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和智慧,对外与客户、友商、供应链合作单位始终秉持合作共赢理念,真诚合作,努力打造良性市场业态。公司由一个初创技术型企业逐步发展成为资本市场公众公司过程中,在公司内部构建起了简单、务实的管理理念及氛围,和高效专注、合作共赢的企业文化,这不仅是公司在轨道交通行业取得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目前在争取新能源领域拓展的最强力量源泉。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1)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017.4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3.55%,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完工项目增加所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440.1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08%,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被收购宗地已公开出让成交且财政决算完成,已满足确认条件,从持有待售资产转入资产处置收益及完工项目增加所致。
  (2)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10,521.55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为14.21%,比上年同期增加16.67%,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公司研发项目投入增加所致。
  (3)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比上年同期增加47.53%,主要原因系报告期内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增加所致。
  (4)公司根据产品订单进行生产,不存在产品积压情况。报告期内,公司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1.04%,主要是为新中标项目的备货。
  (5)报告期内,公司主要设备的盈利能力状况未发生变化。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行业格局及趋势
  1、国家铁路方面
  根据《“十四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结合在建和拟建项目安排,铁路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平稳态势,规划加快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积极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完善多层次道路交通网,并提升安全应急保障和交通网络抗风险能力。预计202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6.5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含部分城际铁路)5万公里左右。
  2023年3月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国铁集团联合印发《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明确了未来五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思路目标和行动任务,提出要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优化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加快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优化高速铁路网络布局,“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基本建成;进一步完善普速铁路网,全国普速铁路瓶颈路段基本消除。协调推进川藏、新藏、滇藏铁路和沿江高铁缺失段、沿海高铁缺失段等重大铁路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呼南、厦渝等高铁通道。明确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7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速铁路5.3万公里左右,普速铁路11.7万公里方右。
  《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明确发展目标,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规模达到20万公里左右,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未来,我国将进一步构建现代高效的高速铁路网。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完成构建现代高效的高速铁路网,建成以高速铁路主通道为骨架、区域性高速铁路衔接延伸的发达高速铁路网,构建快速综合交通网的主骨架。
  国铁集团2024年3月13日召开党组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措施。会议要求,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中的铁路项目,推动铁路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切实发挥铁路投资的有效带动作用。
  2、城市轨道交通方面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发布的《城市轨道交通2023年度统计和分析报告》,2023年在建线路总长5671.65公里,在建项目的可研批复投资累计43011.21亿元,2023年全年共完成建设投资5214.03亿元,同比下降4.22%,年度完成建设投资总额连续3年回落。据可统计的36个城市下一年计划完成投资数据预计,2024年计划完成投资额合计约4153.59亿元。截至2023年底,城轨交通线网建设规划在实施的城市共计46个,在实施的建设规划线路总长6118.62公里;可统计的在实施建设规划项目可研批复总投资额合计为40840.07亿元。2023年当年,共有5个城市的新一轮城轨交通建设规划或建设规划调整方案获批,获批项目中涉及新增线路长度约550公里,新增计划投资额约4500亿元。2023年,中国内地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持续扩大,日均客运量突破8000万人次大关,再创历史新高;年度完成建设投资额有所回落,城轨交通建设进入平稳发展期,预计未来两年新投运线路与2023 年基本持平,“十四五”末城轨交通投运线路总规模趋近13000 公里。
  根据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印发《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内容,城际铁路及市域(郊)铁路工程包括:建成郑开城际铁路延长线、郑州至许昌市域铁路,加快推进新乡至焦作、郑州至洛阳城际铁路以及郑州都市圈轨道交通S2线、S3线等项目建设,总投资1000亿元以上;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成城郊铁路二期、3号线二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10号线一期、12号线一期,总投资约1150亿元。
  根据2024年2月初郑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中已明确,编制轨道交通四期规划,建成通车6号线一期东北段、7号线一期、8号线一期,新增通车里程106.9公里。
  由上述信息预测,未来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将继续高质量建设和发展,设备更新改造需求随相关宏观政策的落地逐步释放,整体投资有望持续保持高位,市场容量巨大,公司研发创新及持续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
  (二)新能源领域储能行业发展情况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其中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在“十四五”期间实现翻倍。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2024年1月30日发布的《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从2022年底的7.6亿千瓦,2023年底达到10.5亿千瓦,同比增长38.6%,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0%,同比提高6.4个百分点。报告预测,到2024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3亿千瓦左右,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0%左右,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将百兆瓦级压缩空气储能关键技术和百兆瓦级液流电池技术等纳入“十四五”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公关重点方向;方案还指出,加快重大技术创新示范,将钒液流电池、铁铬液流电池、锌溴液流电池等列入重大技术创新试点示范项目。重点建设更大容量的液流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储能技术试点示范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2024年1月发布的《关于加强电网调峰储能和智能化调度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推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类新型储能的技术经济优势,结合电力系统不同应用场景需求,选取适宜的技术路线。围绕高安全、大容量、低成本、长寿命等要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和攻关,着力攻克长时储能技术,解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日以上时间尺度的系统调节需求。探索推动储电、储热、储冷、储氢等多类型新型储能技术协调发展和优化配置,满足能源系统多场景应用需求。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标准体系基本完善,产业体系日趋完备,市场环境和商业模式基本成熟,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新型储能将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在国家多项储能政策推动下,根据国家能源局年初发布信息截止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数量已提前实现预计目标,目前新型储能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2024年3月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在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中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发展新型储能。标志着“新型储能”发展被按下“加速键”,将有效发挥其扩内需、稳投资、促增长、保安全的牵引支撑作用。
  由上述信息预测,在国家发展战略及政策的引导推动下,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的提升,对各省市消纳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风电光伏装机容量越多,储能需求也随之扩大,未来市场呈快速发展势头。
  (三)公司发展战略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在中长期发展规划方面都对轨道交通建设以及设备制造提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及建设任务、目标,近期针对国民经济各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提出了明确要求,公司将充分结合外部机遇,围绕轨道交通既有主营业务,加大前沿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创新,通过不断的技术迭代创新,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提升公司的产品竞争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精准定位细分市场,深挖用户需求,持续提供技术领先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确保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保持持续、稳定增长;坚守价值创造导向,为行业应用创新提供新产品、新模式、新动力,为用户创造行业价值赋能助力,争取公司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
  在“双碳”目标战略指引下,推动分布式能源开发利用,发展新型储能的政策明确,新能源相关技术和产业在源、网、荷、储各领域呈快速发展态势。公司坚持“抢抓机遇、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指导思想,在协同主业基础上以合理的资源配置支持多元化业务的发展,稳步推进新能源领域战略布局,优化聚焦新领域细分行业,打造可持续的新领域业务增长平台。
  (四)经营计划
  综合分析研判,2024年公司发展面临的国家和行业层面虽然存在多方面挑战和不确定因素,但总体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机遇远大于风险。为此,公司管理层将在董事会的带领下,紧抓国家出台的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的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密切跟踪轨道交通行业的落实配套细则和年度计划;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继续坚持以研发为核心,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年度更好的经营指标,实现公司健康发展。
  1、市场业务方面
  (1)积极与各业主、设计单位举办现场或视频技术交流会议,推介各产品线的升级换代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强化与国内外领先企业、系统总包商的合作,推动合作共赢;秉承“用户至上”理念,努力把研发成果转化为市场订单。
  (2)加强用户管理,做好现有用户关系维护的同时,继续挖掘用户潜在需求;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快速反应,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深入用户现场,充分把握用户需求,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快速迭代研发,加快新产品发布节奏。
  (3)积极拓展城轨市场,根据业主用户及项目具体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客户满意度。
  2、技术研发方面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度把握用户需求,坚持应用创新与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坚持长期主义跟踪研究奠定产品技术优势。
  (2)及时跟进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坚持自主研发,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3)严格遵守行业产品管理规范,扩大升级版产品和新产品的试点应用,促进研发创新成果市场推广应用。
  (4)稳步推进新能源研发中心建设工作,加快全钒液流电池及及储能辅助配套设施中试基地建设。加快针对基于全钒液流电池的125 kW/250kWh储能集装箱和250 kW储能集装箱的生产试制和内部测试工作。积极参与新能源行业技术交流会议,收集调研相关项目招投标信息,争取新型储能装备首台套试点应用机会。
  3、内部控制管理方面
  (1)持续加强安全管理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包括环境安全、生产安全、及工程交付和售后现场安全等全系列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宣贯和强化各业务板块、各部门、各专业组织的主动安全防控第一责任,确保公司各板块生产经营平稳,现场交付有序。
  (2)继续完善质量体系建设,重点梳理存在安全风险的产品研发、生产及现场交付质量,全面加强产品质量管控,严守产品安全红线,为公司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3)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交付应对能力。跟踪分析物资、生产、现场交付的历史数据,有针对性地完善流程体系的细微环节,在保证项目交付质量的前提下,持续提高国铁和城市轨道交通重点项目交付周期控制能力。
  (4)加强合同跟踪和项目回款管理,梳理完善相关考核制度,保证合同账款及时回收,努力进一步降低应收账款额度。
  (5)依法合规稳定有序推进公司员工持股计划的后续工作,协同落实完善公司关键核心岗位的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稳定核心骨干技术(业务)队伍,发掘内部潜力,增强团队战斗力。
  4、统筹年度经营资金计划,根据新能源创新中心园区项目报批进展,稳步推进批复后的基建实施工作。
  (五)资金需求计划
  2024年,公司财务部将根据年度经营需求、投资安排、研发投入及项目建设进度、采购计划等情况测算公司资金需求,相关资金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和信贷等方式筹措解决。
  (六)可能面对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环境与行业政策变化风险。
  轨道交通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轨道交通建设与宏观经济和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政策联系密切。近几年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宏观经济波动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经济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转向期,也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观经济增长水平回落导致政府财政趋于紧张,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中远期规划的批复速度和范围,对公司的市场环境和发展空间造成诸多不利影响,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密切关注经济形势变化,主动收集行业信息,重点研究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在重点开拓新开工增量线路建设项目基础上,加大对既有存量设备更新改造项目的跟进力度;加大研发力度,不断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强化公司自身抗风险能力;跟踪研究国家新能源方面的各类法规文件,审慎研判国家新能源储能领域政策走向,通过对市场及行业趋势研判,及时调整研发技术路线和关键组件方案。加快已研制产品的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尽快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在新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2、行业竞争加剧,业务增长乏力,利润空间变小风险。
  截至2023年底,“八纵八横”主通道已建成投产3.64万公里,占比约80%;开工在建0.67万公里,占比约15%。受宏观经济影响,国内各主要城市地方财政压力趋近,报告期内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新规划批复放缓。在此大背景下,行业内的大型国有控股施工单位、设计院、研究院集团等,均在寻找新的增长和突破领域,不断在原有产业链中延伸其原有布局范围,抢占其他企业市场份额,造成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公司可能面临业务增长乏力和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升级产品线研发,以领先的智能化产品体系尽量保证公司合理的利润率。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在已开通线路的存量市场,开发解决用户运营管理痛点难点的新产品,携手用户打造新质生产力,持续提升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保障公司市场份额稳步增长。
  3、新技术不确定性及新产品研发未如期形成产业化的风险。
  为争取新领域的拓展,公司投入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微电网及储能技术研发中心项目的建设,目前已完成了关键部件的技术验证和测试环境的初步建设,全钒液流电池已进入定型实验阶段。未来依然可能遇到局部技术研发进度缓慢、技术路线验证失败、首台套现场试点机会争取不力、供应链成本控制无竞争力等不确定性因素,进而导致研发失败或无法如期形成有效的产业化局面。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的同时,及时跟进市场相关项目的招投标公示等市场信息,加快产品定型实验的准确和合理度。根据需要实时优化调整产品方案和工艺细节。充分利用战略合作伙伴的优势资源和机会,加大首台套试点机会争取力度。
  4、人力资源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
  行业内的市场竞争必将带来产品研发方面的比对,新产品的研发速度,产品核心竞争力的存在,均需要相应核心高素质人才的支撑;高素质人才的流失同时伴随着公司领先技术流失,带来公司核心竞争力削弱的风险。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对人力资源的扩充需求将进一步显现,如果不能及时引进、保留和培养更多的人才,将对公司的经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完善人才招聘录用机制、培训体系、薪酬激励机制,多措并举稳定核心和骨干技术(业务)队伍,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优秀人才。稳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运用科学的方法建立人才体系,为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奠定人力基础。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