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汽车零部件产品、超材料研发业务、超材料产品、下角料、租赁
汽车零部件产品 、 超材料研发业务 、 超材料产品 、 下角料 、 租赁
一般经营项目是: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的研发、销售,汽车内饰件、汽车零件的销售,商用车、普通机械、仪器仪表的销售,经营进出口业务。船用配套设备制造;卫星移动通信终端制造;卫星移动通信终端销售;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物联网设备制造;物联网技术服务;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国内贸易代理;以自有资金从事投资活动。(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经营项目是:超材料智能结构及装备的生产,汽车内饰件、汽车零件的生产。检验检测服务;民用航空器零部件设计和生产。(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业务名称 | 2024-09-30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2-12-31 | 2021-12-31 |
---|---|---|---|---|---|
超材料业务营业收入(元) | 12.67亿 | - | - | - | - |
超材料业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 | 25.78 | - | - | - | -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项) | - | 38.00 | - |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项) | - | 2.00 | - | -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项) | - | 2.00 | - | - | - |
产量:超材料(元) | - | - | 4.81亿 | - | - |
销量:超材料(元) | - | - | 6.15亿 | - | - |
汽车零部件行业产量(件) | - | - | - | 976.11万 | - |
汽车零部件行业销量(件) | - | - | - | 956.83万 | - |
超材料产量(元) | - | - | - | 5.32亿 | 4.47亿 |
超材料销量(元) | - | - | - | 4.23亿 | 2.55亿 |
汽车零部件产量(件) | - | - | - | - | 933.56万 |
汽车零部件销量(件) | - | - | - | - | 945.28万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0.02亿 | 67.05% |
第二名 |
1.91亿 | 12.79% |
第三名 |
9870.96万 | 6.61% |
第四名 |
7300.55万 | 4.89% |
第五名 |
2902.83万 | 1.9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04亿 | 30.70% |
第二名 |
2037.77万 | 6.01% |
第三名 |
1855.77万 | 5.47% |
第四名 |
1651.10万 | 4.87% |
第五名 |
1067.15万 | 3.1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6.47亿 | 55.39% |
第二名 |
1.55亿 | 13.27% |
第三名 |
9238.85万 | 7.91% |
第四名 |
5200.90万 | 4.45% |
第五名 |
2238.08万 | 1.9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33亿 | 28.72% |
第二名 |
4671.97万 | 10.09% |
第三名 |
3318.18万 | 7.17% |
第四名 |
1819.54万 | 3.93% |
第五名 |
1526.30万 | 3.30%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4.20亿 | 48.91% |
第二名 |
8746.10万 | 10.18% |
第三名 |
5997.53万 | 6.98% |
第四名 |
3427.01万 | 3.99% |
第五名 |
3282.80万 | 3.8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45亿 | 31.88% |
第二名 |
4847.64万 | 10.68% |
第三名 |
3409.16万 | 7.51% |
第四名 |
1861.84万 | 4.10% |
第五名 |
1267.03万 | 2.79%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03亿 | 16.24% |
第二名 |
8973.00万 | 14.10% |
第三名 |
8726.08万 | 13.71% |
第四名 |
6446.84万 | 10.13% |
第五名 |
4627.35万 | 7.27%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160.05万 | 11.48% |
第二名 |
2727.76万 | 9.91% |
第三名 |
2649.43万 | 9.63% |
第四名 |
1379.32万 | 5.01% |
第五名 |
1317.70万 | 4.79%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6297.50万 | 13.09% |
第二名 |
5813.46万 | 12.08% |
第三名 |
3491.29万 | 7.25% |
第四名 |
3192.41万 | 6.63% |
第五名 |
2859.91万 | 5.94%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2975.33万 | 13.47% |
第二名 |
2844.77万 | 12.87% |
第三名 |
1302.31万 | 5.89% |
第四名 |
985.03万 | 4.46% |
第五名 |
621.81万 | 2.81%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领先的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深耕超材料尖端装备行业,落实本年度的各项计划,不断强化生产过程管理,保证各项生产交付任务稳步有序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202.71万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136.87万元,同比增长20.3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648.07万元,同比增长30.53%。 (一)行业情况 超材料作为新一代装备结构功能一体化的主流技术,对我国在前沿技术领域尤其是新材料、尖端装备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提出支持专精特...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领先的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深耕超材料尖端装备行业,落实本年度的各项计划,不断强化生产过程管理,保证各项生产交付任务稳步有序推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5,202.71万元,同比增长1.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6,136.87万元,同比增长20.3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648.07万元,同比增长30.53%。
(一)行业情况
超材料作为新一代装备结构功能一体化的主流技术,对我国在前沿技术领域尤其是新材料、尖端装备领域抢占科技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构建新一代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加快装备现代化,提高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战略能力。随着我国“十四五”规划对新一代尖端装备需求量的大幅增加,装备升级换代频率越来越快,公司各类超材料产品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市场需求持续增加,超材料尖端装备行业步入高速成长期。
(二)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为:新一代超材料尖端装备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未发生变化。
公司以装备发展需求为牵引,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公司超材料业务板块按照适用场景分为航空结构产品与海洋结构产品,按照业务性质又分为超材料研制业务和超材料批产业务,报告期内未发生变化。
(三)经营模式及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以及业绩驱动因素未发生变化。
公司根据最终客户的批产需求,直接客户投产通知或者合同,采用直销模式,以销定产;通过自建超算中心、生产基地以及检验检测中心的方式,实现超材料产品从设计、制造、检测的全产业链条。
公司利用超材料技术对客户已立项的装备逐步实现升级替换,并深度参与新型装备的研制,在新立项的装备中超材料结构件产品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大幅提升装备性能。现有装备需求量的不断提升及新型装备研制转批产的提速,驱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对超材料技术进行迭代升级,提升技术壁垒,并持续探索超材料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四)行业地位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协办单位受邀参与了第三届全国超材料大会,并在会上分享了公司基于超材料七大平台能力赋能先进制造业的最新进展。作为我国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公司在我国超材料产业化领域的地位和标杆作用已经凸显。报告期内,公司作为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行业引领者的地位未发生变化。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公司作为领先的新一代尖端装备的核心供应商,掌握新一代超材料技术产品的深度计算、智能制造以及专业检测等核心技术,具体如下:
(一)超材料全产业链体系优势
公司专注于超材料技术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成功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率先完成了由“0到1”的超材料工业体系构建,打通了超材料从源头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成为了集“设计、制造、测试、批产”一体化的全球超材料龙头企
业。报告期内,公司深耕产业链体系的各个环节,均实现自主可控,并取得进一步突破,巩固了公司在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公司供应链可控且稳定。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优化系统架构及算法,结合峰值计算能力4,200万亿次/秒的超算中心,并通过设立自有的超材料基因库,实现超材料的快速优化设计,以满足不断升级的超材料设计需求;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超材料智能制造中心709基地。709基地一期于2021年竣工投产,并开展扩产建设,增添了大量新型设备,并新申请了两个厂房的额外建设,新增产能已全部投产。随着尖端装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709基地一期产能将不能满足公司中长期交付需求。因此,公司于2022年启动709基地二期建设规划,709基地二期投产后将极大提升交付能力和生产效率;公司具备行业领先的超材料检验检测能力,已建成国内超材料装备部件级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超材料电磁测试中心。公司检验检测中心已获得CNAS认证,相关检验检测的硬件设施、检测能力和管理水平方面均达到国家认可标准,具备开展相关检测和校准服务的技术能力。超材料电磁测试中心涵盖超材料基础原材料、生产过程检验、产品验证等检测项目,具备行业内最大、测试效率最高的目标特性测试紧缩场群、全球最先进的高效球面近场天线测试场等测试设备,可对产品原材料电磁特性性能、电磁散射特性、电磁辐射性能等进行全方位的检测,满足公司产品研制、批产的检测需求。同时,依托超材料技术能力平台的先进检验检测能力,公司开始向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检测服务,服务目标包括电子产品、新能源汽车,体现了公司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的先进性及客户对公司该能力的认可。
(二)自主创新优势
公司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战略,建设了一系列源头创新的产业化平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运作为机制,实现了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跑。从2017年第一代超材料技术产品在我国航空装备应用以来,超材料技术以每24个月为一个周期迭代,目前公司第四代超材料产品已应用于我国尖端装备领域,其技术指标较上一代技术产品有重大突破。公司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公司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为光启长远发展保驾护航。报告期内,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合计申报专利2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获得授权38项。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旗下共有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三)团队及文化优势
公司经营管理团队、核心技术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及骨干员工深耕超材料产业十余年,对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前瞻把握力,有能力实现公司长远战略布局,促进公司长期稳健发展。自成立以来,公司在以董事长为代表的核心管理团队的带领下,从底层基础科学研究做起,聚焦主航道,完成了所有超材料技术能力平台的数字化、智能化经营体系,团队上讲求上甘岭的“能吃苦、能打仗、能坚持”的三能精神,牢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争做新时期的钱学森们”的嘱托,以尖端技术创新推进我国尖端装备换代升级,不负祖国、不负使命,早日实现“为祖国交付56万公斤的超高性能超材料产品”规划愿景,最终建立起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价值链,成为在超材料技术领域持续超越世界最强对手的主力军!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风险
公司是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企业,核心技术和新技术研发对公司尤为重要。公司核心技术主要来自于研发团队的集体努力,不存在对个别核心技术人员严重依赖的情况,但尖端装备从研发到生产的关键环节需要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支撑,随着公司研发和批产任务的增加,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大,有可能出现人才供应不及时的风险,影响公司研制生产任务。公司通过与各大院校、人才市场开展对口合作,严格落实激励与考核标准,畅通人才成长晋升通道,建立健全适合公司发展需求的人力资源制度,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2、毛利率波动的风险
因生产所需部分原材料需对外采购,公司可能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波动风险,同时,受行业内政策影响,公司产品定价可能存在不确定性,进而导致毛利率有所波动。公司将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推动超材料行业技术革新,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努力争取产品的议价权。公司目前已量产的第四代超材料产品与第三代超材料产品相比成本更优。同时,持续优化采购管理,提升公司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控制生产成本。随着公司生产基地的大规模有序批产,相应规模效应也会促使公司毛利率趋于稳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