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向个人、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自营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与交易业务,主要业务如下:
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为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证券及期货经纪、证券投资顾问、证券投资咨询、代销金融产品、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约定购回、行权融资、资产托管等全价值链财富管理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股票承销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新三板挂牌推荐等金融服务。
投资与交易业务,从事权益类、固定收益类、衍生类产品、其他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及另类投资业务等。
...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向个人、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自营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与交易业务,主要业务如下:
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为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证券及期货经纪、证券投资顾问、证券投资咨询、代销金融产品、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约定购回、行权融资、资产托管等全价值链财富管理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股票承销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新三板挂牌推荐等金融服务。
投资与交易业务,从事权益类、固定收益类、衍生类产品、其他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私募股权投资及另类投资业务等。
资产管理业务,根据客户需求开发资产管理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包括集合、单一、专项资产管理及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等。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
证券行业的经营业绩受资本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周期性特点。2024年上半年,国内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改革的一揽子政策,突出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着力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和投资者保护,推动资本市场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2024年6月末,上证指数收于2,967.40点,下跌0.25%,深证成指收于8,848.70点,下跌7.10%,创业板指数收于1,683.43点,下跌10.99%。A股总成交金额100.94万亿元,同比下降10.20%。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优势,各项主要业务实现稳健发展,再次获得境内券商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并获得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财联社》《新财富》等机构和权威财经媒体授予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最佳实践”“最佳基金投顾”“本土最佳投行”等荣誉奖项。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依靠“国企体制、市场化机制”,从地方性单一经纪牌照公司,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内地及香港市场证券业务全牌照的全国性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目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
(一)深圳“双区”建设和国资国企综改试点中的区位优势
目前,深圳市处在“双区”建设、“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创新、国际及港澳专业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本地国资控股的头部券商,公司具备良好的业务专业能力和客户基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公司发挥本土优势,植根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为深圳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标杆企业,保持深圳国资国企的领军地位。公司打造产业服务和企业服务双向推进的服务模式,加大对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的推进力度,持续提升服务深圳“双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综合服务为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在服务大湾区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坚持当好“排头兵”。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累计完成深圳地区保荐承销项目113个,募集资金820亿元;保荐68家深圳企业上市,排名行业第一;累计为深圳企业发行债券522只,实际承销规模近2,500亿元。
(二)实力强劲的股东背景
公司前五大股东均为实力强劲的央地两级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股东持股占比合计超80%,构成支持公司稳定发展的“基本盘”。近年来,公司与国资国企的协同成效较为明显,导小组及专项工作小组,大力提升对国资客户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公司积极与深圳市多个行政区及其他部分城市开展战略合作,与多家国企、大型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三)突出的市场化能力及业务创新能力
公司具有市场定位准确、客户服务能力强的优势,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及市场敏感性,善于迅速把握市场机遇。公司是行业前八家创新试点证券公司之一,首创了“银证通”“金天利”等众多具有示范效应的业务模式。
当前,公司坚持一手抓传统优势业务转型,一手抓创新业务发展。公司财富管理转型不断深化,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国信鑫投顾”“国信鑫智投”“国信鑫优选”“国信鑫私享”“国信鑫享传承”等财富管理系列品牌,形成了基于市场多层次需求的财富管理服务;面向机构和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金融服务,串联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服务链条,实现“全价值链财富管理”。公司获得首批个人养老金基金代销展业资格,发挥投研优势,践行普惠金融,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养老财富管理服务。投资银行业务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强化功能性定位,通过区域协同、产业协同,持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助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投资业务发挥大类资产配置优势,积极把握市场机遇,实现稳健投资收益。资管业务上半年业务收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开拓在新市场、新客户、新品种等方面的业务新局面。2024年上半年推动债券做市业务创新,与五家头部做市商携手推出“30年期活跃地方债联合报价篮子”业务;完成大健康主题基金、“双碳”主题产业基金、医疗产业基金等备案设立,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获批成为上交所上市基金主做市商。
(四)领先的金融科技水平
公司秉承“技术引领业务、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以“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为己任,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打造世界一流投行信
息技术”为公司金融科技战略愿景,以“数字化”“智慧化”“敏捷化”“生态化”为战略方向,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交易技术等新兴技术,打造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体系建设,提升业务效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公司各类信息系统持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行业及客户的肯定。
自主掌控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公司IT文化的DNA,打造“国信金太阳”手机证券、“企明星”上市公司综合服务平台和极速交易科技平台等一批明星产品,为公司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财富管理领域,强化以金太阳APP为中心的生态建设,构建了一站式多渠道一体化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机构业务领域,打造了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高效响应机构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价值投资领域,建成三大投资平台,形成“衍生品+做市+投资”的数字化体系。投行固收领域,整合投行业务智能平台,全面提升数字化投行服务能力。研究服务领域,建设覆盖研究管理、研究服务、智能研究的智慧投研体系,助力研究服务进入发展快车道。风控合规领域,构筑主动风险管理防控机制,助力集团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金融科技领域,公司以“云计算大后台”建设基础架构基座,为业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构建人工智能等六大金融科技平台,实现各业务领域AI赋能100%覆盖;创新尝试数据赋能经营决策、探索区块链在证券行业的实践应用;引入先进分布式技术和BizDevOps(业务、开发、运营一体化)工作体系,自主建成“擎天”证券数字化技术平台、实现业务、产品、开发、测试、运维深度融合,打造敏捷高效的研发模式,提升金融科技交付的“多、快、好、省”。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领域,公司积极探索数据治理与业务管理、技术实践的深入应用,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模型等方面进行融合打通,构建数据治理生态化体系,切实保障公司和客户数据的安全、合规、可靠。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运行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全覆盖”管控,确保信息系统的可控、能控和在控。
(五)稳健经营的理念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依法合规运作。公司建立了科学、稳健的经营决策体系,重大事项决策均采用集体决策机制。公司成立了资产负债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金融科技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由董事长或经营管理层成员担任委员会主任,由业务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等相关人员担任成员。公司针对各重要业务线设置了相应的业务管理委员会,如投资银行委员会、财富管理委员会等。公司坚持风险可控下追求合理收益的风险管理理念,贯彻全面性、有效性、制衡性的基本原则。在长期的业务发展中,公司建立健全了包括组织体系、授权体系、制度体系、防火墙体系、技术防范体系、监控体系、监督与评价体系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机构,内控制度覆盖各项业务的日常运行,对违规行为实行严格问责。公司对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实施精准管理,在风险可测、可控和可承受的范围内稳健开展各项业务。公司完善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把风险、合规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纳入大内控体系监督评价范畴,构建了合规、风控、法务、稽核等高效协同的联合监督机制,形成了稳健经营、守法合规的国信特色。公司首批入选中国证监会“白名单”证券公司。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波动率或相关性的变动而造成持仓损失的风险,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公司面临市场风险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固定收益投资业务面临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导致债券投资持仓资产减值的利率风险;股票自营投资业务面临股票价格变动而导致股票自营投资持仓资产减值的股票价格风险;柜台市场业务面临因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协议标的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价格风险等。随着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其所承受的各类市场风险正在不断增大,而市场经济波动、投资范围受限、国际化推进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等因素加剧了市场风险的形成。
公司不断规范和完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根据各业务的特点不断丰富限额指标,使业务能在公司既定的风险偏好下保持良性发展。例如,对于固收类及其衍生品业务,在投资规模和风险价值(VaR)限额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组合久期、基点价值等限额管理;对于权益类衍生品业务,设定希腊字母、集中度等限额并进行日常监控。另外,公司将子公司风险限额体系纳入统一管理,要求子公司日常提供包括限额使用情况、各类风险事项信息等内容的风险管理报表。
及股东股
相关情优
相关情债
公司使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测量和分析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损失。对于正常市场波动下的可能损失,公司主要通过VaR等指标进行测量;对于极端情况下的可能损失,公司采取压力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估。
VaR值是指在一定置信区间下,因市场价格变动,相应证券组合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产生的最大损失金额。VaR模型考虑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权益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主要风险类型对公司投资组合的影响,并考虑了组合间的分散化效应。压力测试是对公司持仓面临极端冲击下的可能损失状况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日常用于测量和管控尾部风险。
信息披证券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业务:
(1)具有债权性质的债券等投资交易业务;
(2)融资融券、约定购回和股票质押式回购等资本中介业务;
(3)场外衍生品业务;
(4)存放银行的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
(5)其他可能产生信用风险的业务或活动。
针对上述业务风险,公司已建立了覆盖信用风险环节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做实风险识别、评估、测量、监控、报告等管理流程,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其中,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采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包括:尽职调查、内部评级、舆情监控、信用风险计量、限额管理、风险指标监测和后续管理、风险缓释措施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债券交易业务的主要信用风险为发行人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公司通过建立内评系统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发行人进行风险评估、对发行人设定投资等级准入标准、持续监控报告发行人资信状况、及时调整负面清单债券的持仓、明确违约处置流程等措施对信用风险进行全程管理。
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等资本中介业务存在融资客户到期未能履约的信用风险。公司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通过尽职调查、审查等手段对交易对手进行信用评估和授信管理;依据定性和定量评估进行担保物和标的准入管理,并适时进行逆周期调节;对客户融资规模、提交担保物实施集中度控制;严密监控交易的履约保障比例;在客户信用状况出现重大变化、交易标的发生重大风险事项时及时进行客户信用风险重估或标的估值调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压力测试;对风险客户、项目及时通知追保,必要时采取强制平仓、启动司法追索程序等,控制信用风险。报告期末,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存量负债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36.38%;公司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负债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194.32%;公司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负债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169.64%。
衍生品交易业务存在交易对手于约定日期未履行支付义务的信用风险。对此,公司对交易对手进行评级并授信;寻求资质好的担保方项目进行交易;利用净额结算、衍生对冲工具、提前终止交易选择权等措施进行风险缓释;明确违约事件、提前终止事件的处理流程等措施。
公司持有的银行存款及存出保证金主要存放于具有良好信用评级的金融机构;结算备付金存放在中登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较低。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缺陷的内部流程、人员管理、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潜在或已发生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部门各流程,涉及范围广、表现形式多样化,如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可能引起风险的转化,或与其他风险相互交叠,扩大损失或对公司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公司操作风险管理遵循有效性、全面性及审慎性原则,秉承审慎、持续稳健经营的理念,通过大力开展风险文化宣导,积极推动操作风险三大管理工具和系统建设,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
30|2024年半年度报告
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公司现已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遵守监管要求,落实《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及其配套管理细则;二是开展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识别、评估公司各业务和管理流程相关风险;三是运用关键风险指标开展日常监控,及时预警、处置风险,并加强业务风险检查;四是持续完善风险事件收集机制,及时向经营层报告重大操作风险事项,并采取应对措施;五是通过案例分析、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文化宣导。
目录和重
主要财公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和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重要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大幅上行、来自其他风险因素的传导(如声誉风险)等。
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经理层、资金运营部、风险管理总部、相关部门及子公司等,公司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资金运营部是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负责部门,统筹公司资金来源与融资管理。公司实施审慎且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审慎的负债构成、适当的财务杠杆、充足的流动性储备、动态的指标及限额监控、前瞻的流动性管理等措施与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公司持续完善资产负债约束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积极拓展维护融资渠道,保障公司融资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程度,运用合适的债务融资工具,持续优化负债结构,保持合理的财务杠杆水平。(2)加强优质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储备的配置与监控,确保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满足公司流动性需求。(3)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指标及限额,并动态监测与评估,确保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持续满足监管和公司自身要求,并留有一定的弹性与余地。(4)持续优化现金流管理,动态计量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提前做好应对安排,有效控制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5)适时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确定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并制定应对措施。(6)持续推动信息系统升级优化,科技赋能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
四、主营业务分析
(一)概述
2024年上半年,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支撑。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1.7万亿元,同比增长5.0%,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资本市场方面,新“国九条”落地,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加快构建,资本市场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的主线日渐清晰,资本市场生态加速重塑。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上半年资本市场整体呈震荡态势。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数、科创50指数分别下跌0.25%、
7.10%、10.99%、16.42%;日均股基成交额9,847亿元,同比减少7%;股票承销家数142家,同比减少62%,IPO承销金额同比减少85%;各类债券发行合计38.3万亿,同比增长10%;两融余额14,808.91亿元,同比下降6.77%。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公司聚焦主责主业,抓转型、促创新、强服务,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当好直接融资“服务商”、资本市场“看门人”、社会财富“管理者”,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一是财富管理业务着力推动线上化和机构化转型,加速打造“全价值链财富管理”体系。
二是投行业务做好三个适应(适应客户需求、适应行业格局、适应中央要求)、三个重构(重构业务模式、重构组织架构、重构规则体系)、三个服务(服务国资国企、服务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上市公司提质增效),以“品种+行业+区域”为重点,推进大投行业务协同发展。三是投资业务坚持发展大类资产配置和多策略组合,实现投资交易协同发展。
四是资管业务聚焦投研能力建设,持续发力主动管理业务。
五是研究业务坚持做好价值研究,持续强化专业能力建设。
六是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思维赋能业务流程重塑、业务模式创新、业务生态拓展和管理效能提升。七是积极探索业务创新,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持续提高核心竞争力。
展望下半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做出战略部署,擘画了资本市场发展蓝图,指明了金融机构展业方向;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统筹防风险、强监管、促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中国证监会明确下半年抓好“更大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回升向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培育高质量上市公司”等六方面工作。公司作为大型上市券商,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一体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新“国九条”及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相关部署,强化功能性定位,深化业务协同,着力提升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做好五篇大文章,加强区域和行业布局,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夯实稳健发展基础,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不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抢抓经济回升向好发展机遇,把握市场结构性机会,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年度经营管理任务,努力以扎实的经营业绩回报投资者。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对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吹响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号角。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市场枢纽作用进一步提升。
证券行业的经营业绩受资本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特征。2023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974.93点,下跌3.70%;深证成指收于9,524.69点,下跌13.54%。两市全年成交额212.2万亿元...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对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吹响了建设金融强国的号角。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市场枢纽作用进一步提升。
证券行业的经营业绩受资本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和周期性特征。2023年末,上证指数收于2,974.93点,下跌3.70%;深证成指收于9,524.69点,下跌13.54%。两市全年成交额212.2万亿元,同比减少5.5%。据中证协统计,全行业145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9.02亿元,同比增长2.77%,实现净利润1,378.33亿元,同比减少3.14%。截至2023年末,行业总资产为11.83万亿元,净资产为2.95万亿元,净资本为2.18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6.92%、5.85%、4.20%。
根据中证协公布的证券公司会员经营业绩排名,近年来,公司净资产、净资本、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主要指标排名行业前列。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的市场地位,各项主要业务实现稳健发展。财富管理、投行等传统优势业务市场地位稳固,投资与交易、资产管理等业务进步明显,业务发展更加均衡,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保持境内券商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并获得央行、证监会、沪深交易所、《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等机构和权威财经媒体授予的“金牛证券公司”“数字化转型全能君鼎奖”等近百个奖项。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向个人、机构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自营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与交易业务,主要业务如下:
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为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证券及期货经纪、证券投资顾问、证券投资咨询、融资融券、代销金融产品、股票质押式回购、约定购回、行权融资、资产托管等全价值链财富管理服务。
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股票承销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新三板挂牌推荐等金融服务。
投资与交易业务,从事权益类、固定收益类、衍生类产品、其他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私募股权及另类投资业务等。
资产管理业务,根据客户需求开发资产管理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包括集合、单一、专项资产管理及私募股权基金管理等。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依靠“国企体制、市场化机制”,从地方性单一经纪牌照公司,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内地及中国香港市场证券业务全牌照的全国性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目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
(一)深圳“双区”建设和国资国企综改试点中的区位优势
目前,深圳市处在“双区”建设、“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创新、国际及港澳专业服务等领域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本地国资控股的头部券商,公司具备良好的业务专业能力和客户基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公司发挥本土优势,植根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为深圳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标杆企业,保持深圳国资国企的领军地位。公司打造产业服务和企业服务双向推进的服务模式,加大对全产业链综合金融服务的推进力度,持续提升服务深圳“双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以综合服务为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在服务大湾区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坚持当好“排头兵”。截至2023年底,公司累计服务大湾区企业IPO92家、再融资98家,融资规模超1,200亿元;服务93家大湾区企业发行各类债券540只,发行规模超6,000亿元;为大湾区超600万客户提供财富管理服务。
(二)实力强劲的股东背景
公司前六大股东均为实力强劲的央地两级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股东持股占比合计超80%,构成支持公司稳定发展的“基本盘”。近年来,公司与国资国企的协同成效较为明显,成立了服务深圳“双区”建设和综改试点的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小组,大力提升对国资客户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公司积极与深圳市多个行政区及其他部分城市开展战略合作,与多家国企、大型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
(三)突出的市场化能力及业务创新能力
公司具有市场定位准确、客户服务能力强的优势,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及市场敏感性,善于迅速把握市场机遇。
公司是行业前八家创新试点证券公司之一,首创了“银证通”“金天利”等众多具有示范效应的业务模式。
当前,公司坚持一手抓传统优势业务转型,一手抓创新业务发展。公司财富管理转型不断深化,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国信鑫投顾”“国信鑫智投”“国信鑫优选”“国信鑫私享”“国信鑫享传承”等财富管理系列品牌,形成了基于市场多层次需求的财富管理服务;面向机构和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金融服务,串联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服务链条,实现“全价值链财富管理”。公司获得首批个人养老金代销展业资格,发挥投研优势,践行普惠金融,为投资者提供专业养老财富管理服务。公司致力于抓住全面注册制落地实行的机遇,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为符合注册制要求的企业提供专业的投资银行服务,同时积极响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并以注册制全面实施、科创板设立、创业板改革以及北交所设立为契机,为新兴产业、创新创业企业提供高质量、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助推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和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公司坚持推进业务协同发展,着力强化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形成“三投联动”赋能的产业协同模式,管理效能持续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公司把握国家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主动创新求变,抢占发展先机。2023年,公司获得交易所债券做市商、科创50ETF期权主做市商、北交所做市商、信用联结票据创设机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核心交易商及凭证创设机构等多项新业务资格,业务布局进一步拓宽。公司推出自选债券做市业务,打造“自营+私募”混合做市服务新模式;助力发行全国首单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绿色明珠债、首单工程机械类经销商-终端客户分期保理ABS等。一批新业务、新产品加速落地,业务规模稳步增长。
(四)领先的金融科技水平
公司秉承“技术引领业务、以客户为导向”的理念,以“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为己任,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打造世界一流投行信息技术”为公司金融科技战略愿景,以“数字化”“智慧化”“敏捷化”“生态化”为战略方向,综合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交易技术等新兴技术,打造金融科技核心竞争力,持续优化体系建设,提升业务效率,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金融服务,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多年来,公司各类信息系统持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得到了行业及客户的肯定。
自主掌控和科技创新已成为公司IT文化的DNA,打造“国信金太阳”手机证券、“企明星”上市公司综合服务平台和极速交易科技平台等一批明星产品,为公司实现经营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撑。财富管理领域,强化以金太阳APP为中心的生态建设,构建了一站式多渠道一体化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机构业务领域,打造了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综合服务解决方案,高效响应机构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价值投资领域,建成三大投资平台,形成“衍生品+做市+投资”的数字化体系。投行固收领域,整合投行业务智能平台,全面提升数字化投行服务能力。研究服务领域,建设覆盖研究管理、研究服务、智能研究的智慧投研体系,助力研究服务进入发展快车道。风控合规领域,构筑主动风险管理防控机制,助力集团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金融科技领域,公司以“云计算大后台”建设基础架构基座,为业务长远发展奠定基础;构建人工智能等六大金融科技平台,实现各业务领域AI赋能100%覆盖;创新尝试数据赋能经营决策、探索区块链在证券行业的实践应用;围绕云原生技术体系和BizDevOps(业务、开发、运营一体化)工作体系,自主建成数字化技术平台、云原生智能研运一体化平台,打造敏捷高效的新一代自主研发模式,提升金融科技交付能力。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领域,公司积极探索数据治理与业务管理、技术实践的深入应用,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数据模型等方面进行融合打通,构建数据治理生态化体系,切实保障公司和客户数据的安全、合规、可靠。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公司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运行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全覆盖”管控,确保信息系统的可控、能控和在控。
(五)稳健经营的理念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稳健经营理念,坚持依法合规运作。公司建立了科学、稳健的经营决策体系,重大事项决策均采用集体决策机制。公司成立了资产负债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金融科技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由董事长或经营管理层成员担任委员会主任,由业务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等相关人员担任成员。公司针对各重要业务线设置了相应的业务管理委员会,如投资银行委员会、资产管理委员会、财富管理委员会等。公司坚持风险可控下追求合理收益的风险管理理念,贯彻全面性、有效性、制衡性的基本原则。在长期的业务发展中,公司建立健全了包括组织体系、授权体系、制度体系、防火墙体系、技术防范体系、监控体系、监督与评价体系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机构,内控制度覆盖各项业务的日常运行,对违规行为实行严格问责。公司对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实施精准管理,在风险可测、可控和可承受的范围内稳健开展各项业务。公司完善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把风险、合规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纳入大内控体系监督评价范畴,构建了合规、风控、法务、稽核等高效协同的联合监督机制,形成了稳健经营、守法合规的国信特色。公司首批入选中国证监会“白名单”证券公司。
四、主营业务分析
(一)概述
公司通过总部下设机构以及下属分公司、营业部从事财富管理与机构、投资银行、投资与交易、资产管理等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国信弘盛、国信期货、国信资本、国信香港分别开展私募基金管理、期货、另类投资和境外金融服务等业务。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3.17亿元,同比上升9.0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27亿元,同比上升5.57%。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
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引领下,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时代。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也需要涌现更多高质量发展的证券公司。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证券行业正面临向财富管理转型、跨境业务投入加大、机构业务持续拓展、行业供给侧改革加剧等发展趋势。
1.财富管理转型不断加快
我国居民财富模式变化为券商经纪和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带来契机。我国居民存款保持较高增长,但风险偏好较低,资产主要集中在现金、银行存款和储蓄型保险上;同时,高净值人群不断扩大。高净值人群倾向稳中求进,风险偏好更高,随着高净值人群资产的快速增长,财富管理的需求日渐增多。
未来,证券公司将通过资管子公司、基金公司加大财富管理转型,为居民资产配置创造相协调的市场环境和生态,不断丰富资本市场的产品供给,创设稳健、低波动产品,并通过财富渠道销售发展投顾业务,吸引居民特别是高净值人群加大权益类投资的占比。
2.机构业务拓展空间广阔
机构投资者规模扩张和结构调整为证券公司增加了新的服务需求。近年来,机构投资者流通市值占比逐年增加,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于公募基金、险资、银行理财和私募基金。资本市场机构投资化趋势持续提升,未来ETF、衍生品、FICC等业务发展壮大有助于券商持续拓展机构业务。
机构客户作为专业化的投资者,券商研究服务是吸引机构客户的主要途径;同时,机构客户交易需求多元,比如,私募客户关注收益互换工具,而公募、银行理财子则对多市场和多品种有更多的要求,为机构持续构建一站式综合交易服务,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客户黏性。未来,券商将致力于通过研究、交易、资本中介等职能形成业务闭环,持续构建机构服务生态吸引机构客户。
3.跨境业务投入需要加大
随着市场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国内高收益资产不足,“走出去”成为国内券商重要战略拓展方向。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券商加大跨境业务的投入,帮助企业“走出去”,同时积极拓展海外高收益资产,有助于打开新的盈利模式。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可能复制我国过去经济转型历程,结合相关历史经验,推动综合金融服务和资产挖掘成为后续国内券商重要布局和业务拓展方向。
4.行业供给侧改革加剧
当前我国证券行业牌照众多,但竞争力不强,通过兼并收购发挥规模优势有现实必要性。目前,全国证券公司超过140家,特别是中小券商数量多,但竞争力不强,严重依赖牌照提供的通道服务;同时,证券行业公司间产品差异较小,业务同质化严重,行业产能过剩,内耗式竞争严重。中国证监会表态支持头部证券公司通过业务创新、集团化经营、并购重组等方式做优做强,打造一流投资银行,预计未来头部券商将加大并购重组做大做强,部分中小券商将发挥差异化特色,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公司发展战略
作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公司在服务实体经济、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过程中,业务空间不断拓展,发展模式不断优化,管理效能不断提升。公司坚持不断提升自身发展质量,持续助力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在整体战略上,公司坚持“对外一个国信、对内一个客户”理念,全力实施“一个打造、两翼驱动、六大推进、八大支撑”(即“1268”)工程,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打造”,即公司的战略愿景是“打造全球视野、本土优势、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世界一流综合型投资银行”。“两翼驱动”,即将夯实资本硬实力与提升管理能力作为驱动公司发展的两翼;夯实资本硬实力就是要积极扩大资本规模和境内外影响力,为实现公司行业地位的跨越提供坚实支撑;提升管理能力就是要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为主线,夯实管理基础,优化管理流程,推动管理创新,全面提升管理现代化水平,不断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六大推进”,即推进“全价值链财富管理”“积极稳健型投行服务”“多平台价值投资”“全方位研究服务”“金融科技驱动发展”“多渠道国际化发展”六大业务主线。
为实现公司总体战略愿景和业务规划,公司将重点实施“八大支撑”,即重点实施金融控股战略、非有机增长战略、客户服务战略、金融科技领先战略、内部管控战略、人才优先战略、深耕深圳本土战略、国资国企协同发展战略等八大战略支撑。
与此同时,进一步落实党建责任、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管理效能、加强战略协同、夯实人才支撑、强化风险管控、提升运行保障、鼓励创新发展、推进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等十大战略保障,发挥券商综合金融服务功能,服务产业科技高质量发展,以此确保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三)2024年度公司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继续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经营管理任务,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一是坚持立足主责主业,提升主要业务发展质量。直面降佣降费、融资收紧、重点领域存在风险等方面的影响,补足各项业务短板,不断提高展业质量。二是继续深化合规管理,严格落实金融监管要求。把合规管理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各项监管要求落到实处,身体力行维护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三是牢牢守住风险底线,切实保障业务稳健发展。将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保障各项业务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稳健发展。四是大力推动科技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加强金融科技建设与创新,以科技赋能为各项业务的长远发展蓄足后劲。五是不断强化协同赋能,提高综合化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协同服务水平,更好地挖掘和满足客户的全方位服务需求。六是持续促进人才赋能,打造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地落实提供组织保证。七是有效加强管理赋能,增进精细化运营的水平。在成本管控、运营服务、生产经营等方面加强精细管理,为实现各项任务目标做好支持保障。
(四)公司各业务线的创新及风险控制
1.报告期内业务创新情况
2023年,公司积极把握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改革创新的发展机遇,稳步推动新资格申请、新业务拓展。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交易所债券做市商、科创50ETF期权主做市商、北交所做市商、信用联结票据创设机构、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核心交易商及凭证创设机构等多项新业务资格;推出自选债券做市业务,打造“自营+私募”混合做市服务新模式;助力发行全国首单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绿色明珠债、全国首单经销商分期出表型ABS等。公司各相关业务加速推进,继续开创公司在新市场、新客户、新品种等方面的业务新局面,助力中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业务创新的风险控制情况
公司将创新业务一并纳入多层次、全方位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中,确保风险可控。公司制定并实施了《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新业务管理办法》,对创新业务的筹备、业务评估与决策、业务开展及后续管理进行要求。
在经营创新类业务时,公司始终坚持合法合规、制度先行、流程优先的原则,在业务开展之前制定一系列完备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和风控制度,确保创新业务有条不紊地开展。事前,内控部门全面参与每项创新业务,业务筹备之初介入业务研讨,进行合规论证,商定业务方案,对风险予以识别分析;业务开展后,业务部门和内控部门各自独立进行持续监控和报告,确保各项风控措施落到实处。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向个人、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自营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与交易业务,主要业务如下:
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为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全价值链财富管理服务,包括证券、期货、期权经纪服务;推广和销售金融产品,提供投资咨询、资产配置服务;提供资产托管、专业化研究和咨询等服务;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约定购回、行权融资等资本中介服务,赚取手续费、佣金、利息及相关收入。
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股票承销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新三板挂牌推荐等金融服务,赚取承销费、保荐费、...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向个人、机构及企业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自营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与交易业务,主要业务如下:
财富管理与机构业务,为个人和机构客户提供全价值链财富管理服务,包括证券、期货、期权经纪服务;推广和销售金融产品,提供投资咨询、资产配置服务;提供资产托管、专业化研究和咨询等服务;提供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约定购回、行权融资等资本中介服务,赚取手续费、佣金、利息及相关收入。
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股票承销保荐、债券承销、并购重组财务顾问、新三板挂牌推荐等金融服务,赚取承销费、保荐费、财务顾问费及相关收入。
投资与交易业务,从事权益类、固定收益类、衍生类产品、其他金融产品的交易和做市业务、私募股权及另类投资业务等,赚取投资收益及相关收入。
资产管理业务,根据客户需求开发资产管理产品并提供相关服务,集合、单一、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及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等,赚取管理费、业绩报酬及相关收入。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的情况
证券行业的经营业绩受资本市场变化影响较大,呈现明显的波动性、周期性特点。今年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2023年上半年,上证指数收于3,202.06点,上涨3.65%,深证成指收于11,026.59点,上涨0.10%。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全面落地,多层次资本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助推资本市场更好的服务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转型升级。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秉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依靠“国企体制、市场化机制”,从地方性单一经纪牌照公司,发展壮大成为拥有内地及香港市场证券业务全牌照的全国性大型综合类证券公司。目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
(一)深圳“双区”建设和国资国企综改试点中的区位优势
目前,深圳市处在“双区”建设、“双区”叠加、“双改”示范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创新、国际及港澳专业服务等九大领域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本地国资控股的大型上市券商,公司具备良好的业务专业能力和客户基础,区位优势较为明显。
公司积极发挥本土优势,植根粤港澳大湾区,力争成为为深圳打造全球创新资本形成中心、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科技中心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标杆企业,保持深圳国资国企的领军地位。公司贯彻深圳“20+8”产业集群部署,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价值链”综合金融服务力度,积极参与产业基金管理人遴选工作,形成服务推进方案;与罗湖、南山、龙华、坪山、光明等区在综合金融、投融资服务、股权投资基金、财富管理、行业研究、招商引资等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
司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为深圳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企业上市、并购重组、场外市场等专业服务。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完成深圳创业板IPO项目83家,排名行业第一;累计为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发行各类债券485只,实际承销规模共计约2,661亿元。
(二)实力强劲的股东背景
公司前六大股东均为实力强劲的央地两级国有企事业单位,国有股东持股占比合计超80%,构成支持公司稳定发展的“基本盘”。近年来,公司与国资国企的协同成效较为明显,成立了服务深圳“双区”建设和综改试点的领导小组及专项工作小组,大力提升对国资客户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公司积极与深圳市多个行政区及大湾区其他部分城市开展战略合作,与多家国企、大型企业集团、金融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公司不断探索,从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出发,稳步推进不同业务条线之间、母子公司之间以及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协同,综合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2023年上半年,公司在去年搭建的市属国企服务模式基础上,将“大客户经理制”“一企一策”推广至央企、区属企业,并取得积极成效。公司持续优化政府服务模式,以“高层互访+总对接部门+合作清单”为抓手,以“投行+”生态联动为引擎,以服务促业务,实现“共设产业基金助力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共同梳理拟上市企业落实上市培育梯队计划、优化政府平台融资规模及结构”的目标,促进综合业务落地。截至2023年6月底,累计为深圳市、区属国企发行各类债券(不含自承自销)153只,发行总规模共计约1,924亿元,实际承销规模约838亿元。
(三)突出的市场化能力及业务创新能力
公司具有市场定位准确、客户服务能力强的优势,在经营中具备较强的前瞻性及市场敏感性,善于迅速把握市场机遇。公司是行业前八家创新试点证券公司之一,首创了“银证通”“金天利”等众多具有示范效应的业务模式。
当前,公司坚持一手抓传统优势业务转型,一手抓创新业务发展。公司财富管理转型不断深化,秉承“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构建“国信鑫投顾”“国信鑫智投”“国信鑫优选”“国信鑫私享”等四大财富管理品牌,形成了基于市场多层次需求的财富管理服务;面向机构和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金融服务,串联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服务链条,实现“全价值链财富管理”。公司投资银行业务把握注册制全面实施的历史性机遇,深入挖掘新兴行业、中小企业的投资价值,切实承担“市场的驱动者和价格的发现者”这一关键角色,发挥好直接融资功能。2023年上半年完成股权主承销项目12.83家,募集资金158.63亿,均排名行业第八;其中,完成IPO项目8.5家,行业排名第七。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累计完成IPO项目312家,排名行业第二。公司持续通过产业研究和产融资源对接、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及培育、全产业链服务模式推进,积极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公司鼓励各业务线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推进业务创新。报告期内,公司获得了交易所债券做市商、科创50ETF期权主做市商、北交所做市商、北交所融资融券等多项市场首批券商资格;发行了全国首单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绿色明珠债、全国首单经销商分期出表型ABS;参与的“红土创新盐田港REIT”扩募项目是全国首批REIT4个扩募项目之一。
(四)领先的金融科技水平
公司以建设“数字国信”为总目标,以深入融合业务与技术并加快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为总抓手,加速实现公司“十四五”战略目标为指导思想,加强规划引领,把握数字化转型方向,持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加强金融科技战略布局,致力于以领先的科技能力驱动业务创新,赋能公司数字化转型,全面建设智慧化国信。
12|2023年半年度报告
公司制定了数字化转型工作专项方案,推动各条线实现全面数字化与智慧化,利用数字化转型为公司发展提供新优势、新动能。
在财富管理领域,公司打造了以金太阳APP为核心的多渠道一体化互联网金融平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差异化需求。通过持续打造“国信鑫投顾”证券投顾服务、“国信鑫优选”基金代销服务、“国信鑫智投”公募基金投顾业务和“国信鑫私享”高净值客户私募定制服务,对客户精准画像、产品分类分级,实现客户与产品的精准匹配,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建议。在机构业务领域,公司打造了行业领先的全链路低延迟交易解决方案,向高频私募市场提供特定客户策略系统定制服务,向成熟私募推出GTrade策略交易平台和云核策略托管平台,向策略爱好者建成iQuant全品种量化交易平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差异化、专业化需求。
在投资业务领域,公司持续打造“可转债、权益、固收、量化、衍生品”五轮驱动的大类资产体系。通过投研一体化服务,实现了投资的数字化、一体化、智能化转型;构建创新型衍生品一体化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全面实现流程线上化、交易电子化、对冲智能化、管理自动化;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做市业务一体化平台,持续完善投资交易支撑技术体系,实现投资智慧化。
在投行业务领域,公司在业内率先实现股权、债权全业务全流程深度数字化管理,全板块智能发行,底稿电子化管理;实现了发行人风险监控、银行流水分析、底稿智能识别、文档智能撰写与审核,并将数字员工在投行领域广泛应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有效助力了大投行业务驶入快车道。在风险合规管理领域,公司以极速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为核心构建了数字风控新基建,聚焦风险发现、风险计量、风险阻断三大能力建设,形成业务、模型、数据和流程的闭环,实现对集团级风险管理赋能。
在金融科技领域,以“云计算大后台”建设基础信息基座,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和弹性交付;以“人工智能平台”实现智慧大脑全面升级,提升AI对各业务的赋能效果;以“智慧数据中台”推动公司数据共享互联,提升数据资产价值和数据洞察力;以“风险管理中台”输出可信稳定风险API服务体系;以“数字员工管理中心”推进运营管理智慧升级。公司围绕云原生技术体系和BizDevOps(业务、开发、运营一体化)工作体系,自主建成数字化技术平台、云原生智能研运一体化平台,打造敏捷高效的新一代自主研发模式,提升金融科技交付能力。
在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领域,公司积极探索数据治理与业务管理、技术实践的深入应用,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数据安全等方面进行融合打通,构建数据治理生态化体系,切实保障公司和客户数据的安全、合规、可靠。在网络信息安全领域,公司多年来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管理与技术并重,综合防范”为安全运行的总体方针,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保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实现了运行管理的“全流程、全过程、全覆盖”管控,确保信息系统的可控、能控和在控。
多年来,公司各类信息系统持续保持高效稳定运行,得到了行业及客户的肯定。
(五)稳健经营的理念
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审慎经营理念,坚持依法合规运作。公司建立了科学、稳健的经营决策体系,重大事项决策均采用集体决策机制。公司成立了资产负债委员会、风险控制委员会、金融科技委员会等专业委员会,由董事长或经营管理层担任委员会主任,由业务部门负责人、合规风控等相关人员担任成员。公司针对各重要业务线设置了相应的业务管理委员会,如投资银行委员会、资产管理委员会、财富管理委员会等。公司坚持风险可控下追求合理收益的风险管理理念,贯彻全面性、有效性、制衡性的基本原则。在长期的业务发展中,公司建立健全了包括组织体系、授权体系、制度体系、防火墙体系、技术防范体系、监控体系、监督与评价体系在内的内部控制体系。公司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机构,内控制度覆盖各项业务的日常运行,对违规行为实行严格问责。公司对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实施精准管理,在风险可测、可控和可承受的范围内稳健开展各项业务。公司完善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体系,把风险、合规管理制度建设及实施情况纳入大内控体系监督评价范畴,构建了合规、风控、法务、稽核等高效协同的联合监督机制,形成了稳健经营、守法合规的国信特色。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相关情优
相关情债
(一)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波动率或相关性的变动而造成持仓损失的风险,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公司面临市场风险的业务包括但不限于:固定收益投资业务面临因市场利率变动而导致债券投资持仓资产减值的利率风险;股票自营投资业务面临股票价格变动而导致股票自营投资持仓资产减值的股票价格风险;柜台市场业务面临因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协议标的价格的不利变动所带来的价格风险等。随着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其所承受的各类市场风险正在不断增大,而市场经济波动、投资范围受限、国际化推进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不完善等因素加剧了市场风险的形成。
公司不断规范和完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根据各业务的特点不断丰富限额指标,使业务能在公司既定的风险偏好下保持良性发展。例如,对于固收类及其衍生品业务,在投资规模和风险价值(VaR)限额的基础上,逐渐增加组合久期、基点价值等限额管理;对于权益类衍生品业务,设定希腊字母、集中度等限额并进行日常监控。另外,公司将子公司风险限额体系纳入统一管理,要求子公司日常提供包括限额使用情况、各类风险事项信息等内容的风险管理报表。
公司使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测量和分析可能面临的市场风险损失。对于正常市场波动下的可能损失,公司主要通过VaR等指标进行测量;对于极端情况下的可能损失,公司采取压力测试等方式进行评估。
VaR值是指在一定置信区间下,因市场价格变动,相应证券组合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可能产生的最大损失金额。VaR模型考虑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权益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主要风险类型对公司投资组合的影响,并考虑了组合间的分散化效应。压力测试是对公司持仓面临极端冲击下的可能损失状况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日常用于测量和管控尾部风险。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一般是指因客户、交易对手或证券发行人未履行合约责任而引致公司损失的风险。公司的信用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业务:
(1)具有债权性质的债券等交易业务;
(2)融资融券业务、约定购回和股票质押式回购等有证券抵押的资本中介业务;
(3)场外衍生品业务;
(4)经纪业务模式下的债券质押式回购业务;
(5)存放银行的活期存款及定期存款;
(6)其他可能产生信用风险的业务或活动。
针对上述业务风险,公司按照《证券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指引》的要求,已建立了覆盖信用风险环节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相关制度,做实风险识别、评估、测量、监控、报告等管理流程,不断完善信用风险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其中,公司信用风险管理采用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包括:尽职调查、内部评级、授信管理、风险限额管理、信用风险计量、风险指标监测和后续管理、风险缓释措施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
债券交易业务中存在发行人违约的信用风险。公司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部评级体系,采用财务指标与经营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对发行人、交易对手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债券负面清单管理、同一发行人授信管理等措施对债券投资实施前端准入控制;持续监控发行人资信状况;及时调整负面清单债券的持仓;明确违约司法追索程序等措施。
融资融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等资本中介业务存在融资客户到期未能履约的信用风险。公司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通过尽职调查、审查等手段对交易对手进行信用评估和授信管理;依据定性和定量评估进行担保物和标的准入管理,并适时进行逆周期调节;对客户融资规模、提交担保物实施集中度控制;严密监控交易的履约保障比例;在客户信用状况出现重大变化、交易标的发生重大风险事项时及时进行客户信用风险重估或标的估值调整;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业务压力测试;对风险客户、项目及时通知追保,必要时采取强制平仓、启动司法追索程序等,控制信用风险。报告期末,公司融资融券业务存量负债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61.04%;公司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负债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219.36%;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负债客户平均维持担保比例为184.40%。
衍生品交易业务存在交易对手于约定日期未履行支付义务的信用风险。对此,公司对交易对手进行评级并授信;寻求资质好的担保方项目进行交易;利用净额结算、衍生对冲工具、提前终止交易选择权等措施进行风险缓释;明确违约事件、提前终止事件的处理流程等措施。
经纪业务模式下的债券质押式回购业务公司对中国结算承担交收责任。公司采取投资者适当性管理、风险限额、内部评级、授信管理、集中度管理、系统监控等措施,控制因承担客户回购还款交收责任所带来的信用风险。
公司持有的银行存款及存出保证金主要存放于具有良好信用评级的金融机构;结算备付金存放在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面临的信用风险相对较低。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缺陷的内部流程、人员管理、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潜在或已发生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存在于公司各部门各流程,涉及范围广、表现形式多样化,如操作风险管理不善,可能引起风险的转化,或与其他风险相互交叠,扩大损失或对公司其他方面的负面影响。公司操作风险管理遵循有效性、全面性及审慎性原则,秉承审慎、持续稳健经营的理念,通过大力开展风险文化宣导,积极推动操作风险三大管理工具和系统建设,减少操作风险的发生。为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公司现已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严格遵守监管要求,落实《国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办法》及其配套管理细则;二是开展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识别、评估公司各业务和管理流程相关风险;三是运用关键风险指标开展日常监控,及时预警、处置风险,并加强业务风险检查;四是持续完善风险事件收集机制,及时向经营层报告重大操作风险事项,并采取应对措施;五是积极开展风险管理文化宣导,以案例分析、现场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公司各部门风险教育培训。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公司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因素和事件包括但不限于重要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大幅上行、来自其他风险因素的传导(如声誉风险)等。
相关情优
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经理层、资金运营部、风险管理总部、相关部门及子公司等,公司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资金运营部是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负责部门,统筹公司资金来源与融资管理。
公司实施审慎且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审慎的负债构成、适当的财务杠杆、充足的流动性储备、动态的指标及限额监控、前瞻的流动性管理等措施与机制,有效防范和化解流动性风险。公司持续完善资产负债约束和流动性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来源的多元化,运用合适的债务融资工具,持续优化负债结构,保持合理的财务杠杆水平;
相关情债
(2)加强优质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储备的配置与监控,确保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满足公司流动性需求;
(3)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指标及限额,并动态监测与评估,确保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持续满足监管和公司自身要求,并留有一定的弹性与余地;
(4)持续优化现金流管理,每日动态计量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根据市场利率水平、公司融资能力等提前做好融资安排,有效控制未来不同时间段的现金流缺口;
(5)适时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应急演练,确定风险点和脆弱环节,并制定应对措施;
(6)持续推动信息系统升级优化,科技赋能公司流动性风险管理。
四、主营业务分析
(一)概述
2023年上半年,随着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恢复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经济增长整体回升。资本市场方面,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成功落地,资本市场赋能实体经济功能有效发挥。A股主要股指涨跌不一,上证指数上涨3.65%,创业板指下跌5.61%,深证成指、沪深300指数基本保持稳定。A股IPO项目173起,同比增加2起;募资金额2,097.38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2.76%。股权再融资项目203个,同比增长8.56%;募资金额3,605.78亿元,同比下跌1.40%。各类债券发行合计34.5万亿元,同比增长9%。
公司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和专业性,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积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各项经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财富管理业务以客户财富陪伴为要务,提供股债结合的一体化财富解决方案,深化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升级,以新金融服务、新业务模式惠及千家万户。二是投行业务加快推动“投行+”生态建设,打造陪伴式服务品牌,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三是固收业务持续推进业务创新,发行全国首单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绿色明珠债、全国首单经销商分期出表型ABS、全国首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ABS项目。公司担任独家财务顾问、全国首批扩募4个项目之一的“红土创新盐田港REIT”扩募项目完成定向募集约4.15亿元,为畅通基础设施从培育、建设到首发上市、增发扩募的REITs业务全流程探索了经验。四是自营业务努力做大规模,已成长为公司第一大利润来源。五是资管业务规模和收入同比大幅增长,设立资管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受理。六是国际业务拓展稳步推进,境内外业务一体化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公司深化业务与技术的融合,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跨条线、跨部门协同机制基本形成,“对外一个国信、对内一个客户”理念深入人心,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展望下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中国证监会也对“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活力,提升资本市场功能,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部署,资本市场将承担更大使命。公司将把握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深入推进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己任,进一步完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以公司“十四五”规划为指引,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加快业务转型进度,落实落细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完成各项年度经营管理任务,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以扎实的经营业绩回报投资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