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积极布局机器人先进控制、人工智能、主动配电网等核心技术研发。

  • 产品类型:

    工业智能化

  • 产品名称:

    智能电气 、 智能制造 、 新能源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人工智能系统、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系统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物流机器人、巡检机器人产品研发和销售,智能化巡检系统设计与服务,云平台服务,智能配电网监控通讯装置与自动化系统软硬件产品的生产、销售,输配电及控制监测设备、通讯设备的销售,输配电及控制监测设备、通讯设备系统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电动汽车充电设备、能源储存设备及软件的研发与销售,电力工程设计施工,承装(修、试)电力设施,通信建设工程施工,自有设备租赁;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0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库存量:工业智能化(元) 5.99亿 - - - -
订单金额:期末在手订单(元) 12.18亿 - - - -
工业智能化库存量(元) - 8.11亿 9.30亿 6.95亿 8.59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2.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0.7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37亿 23.76%
第二名
2.13亿 6.86%
第三名
1.65亿 5.31%
第四名
9461.90万 3.05%
第五名
5517.96万 1.7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9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4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676.42万 1.78%
第二名
4292.14万 1.64%
第三名
3902.07万 1.49%
第四名
3668.78万 1.40%
第五名
3091.00万 1.1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9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9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96亿 8.88%
第二名
1.49亿 4.48%
第三名
1.41亿 4.24%
第四名
1.18亿 3.55%
第五名
9181.77万 2.7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3.1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60亿 7.19%
第二名
4093.87万 1.85%
第三名
3423.01万 1.54%
第四名
3326.37万 1.50%
第五名
2444.03万 1.1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8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9亿 4.13%
第二名
8178.98万 2.83%
第三名
7819.38万 2.71%
第四名
7619.98万 2.64%
第五名
7244.65万 2.5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2.9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52亿 6.78%
第二名
3816.78万 1.70%
第三名
3717.19万 1.66%
第四名
3575.20万 1.59%
第五名
2797.42万 1.2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0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0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16亿 7.90%
第二名
1.44亿 5.27%
第三名
9408.77万 3.44%
第四名
8450.90万 3.09%
第五名
6554.83万 2.3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0.6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631.65万 3.84%
第二名
3790.57万 2.19%
第三名
3173.57万 1.84%
第四名
2422.71万 1.40%
第五名
2338.20万 1.3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7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1.8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115.47万 3.08%
第二名
6177.44万 2.67%
第三名
5997.45万 2.59%
第四名
4078.50万 1.76%
第五名
3957.79万 1.7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4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778.67万 1.72%
第二名
2232.46万 1.38%
第三名
2100.18万 1.30%
第四名
1729.68万 1.07%
第五名
1611.67万 1.0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所处行业及发展趋势  公司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业务主要覆盖智能电气、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三大行业。  1、智能电气行业  2023年6月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锚定“3060”战略目标,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所处行业及发展趋势
  公司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业务主要覆盖智能电气、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三大行业。
  1、智能电气行业
  2023年6月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提出,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锚定“3060”战略目标,以2030年、2045年、2060年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时间节点,制定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有计划、分步骤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其中加速转型期,新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分布式智能电网支撑作用越发凸显。
  2024年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网正逐步由单纯接受、分配电能给用户的电力网络转变为源网荷储融合互动、与上级电网灵活耦合的电力网络,在促进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承载新型负荷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著。为推动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到2025年,实现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等发展目标;其中具体提出积极推广高可靠、一体化、低能耗、环保型、一二次融合设备;合理配置监测终端、无人巡检终端、带电作业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加快设备状态智能监测分析、电网灾害智能感知等技术应用;新应用数字化技术,加强配电网层面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挖掘电力数据价值,促进电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一系列举措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2、新能源行业
  “十四五”以来,国内对新能源储能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持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新型能源相关政策,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储能。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出台了新型储能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或指导意见。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约2,260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60%。截至2023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储能市场的规模预计将进一步扩大,储能行业在未来预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储能行业也面临着低价竞争的现象,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压缩,促使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随着储能行业向全面市场化迈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性将成为决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
  随着电力市场的改革和电力需求的多样化,工商业用户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工商业储能,一来可以为企业配置后备电源,保障生产稳定;二来基于电价政策,可实现降本增效;三来通过储能落地,为“双碳”献力。《2024年全球储能行业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工商业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增长速度超过源网侧和户储端,增速达到115%。其中,中国工商业储新增装机增速达到105%。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市场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有望继续翻倍高速增长。未来,工商业储能将呈现六大趋势,包括高速增长、价格战、并网备案审批影响、出海布局挑战、智能化提升安全和经济性以及收益模式丰富。
  3、智能制造行业
  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技术创新、个性化定制、绿色制造、跨界融合以及多领域集成等方面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智能制造行业,导致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跟进技术创新,以免被市场淘汰,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导致行业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竞争,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佳。
  (二)公司业务模式
  公司智能电气业务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级电力企业及其指定的设备采购单位等,产品销售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根据订单组织生产。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确认功能,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及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将采购计划分解成采购单,经过多方询价从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方进行采购。
  公司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业务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一般通过参加客户招投标获取订单以及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并创造客户需求进而与客户直接签订订单的方式销售产品。采购方面采用订单式的采购模式,由设计部和生产部提供项目需求采购申请,采购部门根据审核后的采购订单进行采购。
  (三)市场地位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多年,在研发能力及技术前瞻性、技术沉淀、产品迭代升级、人才积累、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公司电力一、二次设备部分在电力行业内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公司断路器、环网柜、配电终端类等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公司专注技术创新,攻克了多项行业技术难关,多次参与行业新标准的拟定,具备ISO9001质量、安全、环境体系三重认证,并取得CANS认证,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专业便捷的咨询服务,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及服务保障体系,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公司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储能领域的研发及市场投入,提供户用储能解决方案、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稳扎国内用户侧大中小工商业场景,积极进行全球布局,在技术研发、客户资源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能够提供非标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项目经验丰富,具备优秀的工艺设计和方案设计能力及多年与一线合资品牌的合作基础,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在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占有率较高。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装备或解决方案的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宏观背景下,面向百年一遇的能源革命和工业革新,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场景,积极布局主动配电网、储能、机器人先进控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凭借在智能配电网、储能、工业生产领域的技术、产品工艺及应用实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新型电力、工商业用户、新能源等行业客户实际应用场景,提供智能电网终端设备、储能、智能机器人、机械手、充电桩等产品及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1、智能电气
  公司作为电网公司的供应商,积极布局智能电网、新型电网的发展。核心业务产品覆盖电力系统主要环节,具备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核心设备制造能力和工程服务能力,提供智能断路器、数字环网柜等中压配电智能设备和光伏并网开关、量测开关、集中器、能源控制器、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智慧用电单元等低压用电智能设备以及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
  2、新能源
  公司拥有“光储充换用”一站式新能源综合解决方案的能力。用户侧储能领域,公司结合户用场景痛点与需求,提供集家用智能充电桩、混合逆变器及户用储能电池为一体的户用绿色光储充解决方案;为工商业用户提供涵盖100~344kWh容量的系列化模块储能产品,既可以用于小型分布式工商业场景,独立部署,也可叠加布置于中大型集中式储能场景,减少整站储能占地面积配置。为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商及公交公司、充电桩运营商等提供各类充电桩。
  3、智能制造
  公司作为国内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深耕非标定制化智能装备、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在相关方案设计、模拟仿真、工艺创新等关键环节形成深厚行业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能够为高端制造业领域下游客户配套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非标定制化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机械手、智能巡检机器人、堆垛机等。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具备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公司多年专注于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累计获得159项发明专利,731项实用新型专利,94项外观设计专利,334项软件著作权。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配置完备、年龄结构合理、行业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技术研发团队,有能力通过创新保持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与外部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积极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电力科学院等知名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通过联合创新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未来,公司将基于产业平台经验沉淀及技术交流优势,继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结合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持续保障公司技术研发源头活水,为公司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积蓄源动力。
  2、产品及服务优势
  公司秉承“智能科技、智慧未来”的企业愿景和使命,专注各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努力做满足客户需求、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诠释公司的企业追求。公司核心优势在于拥有业内核心技术,经验丰富、产品质量过硬,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目前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健全的售后服务机制,售后服务网点覆盖全国,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多年项目经验及对客户业务模式、工艺及需求的深入理解优势,持续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实用化、切实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客户及供应商资源优势
  公司在多年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凭借较为领先的综合方案设计优势、过硬的技术实力、良好的产品品质、本土化服务优势以及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多年来积攒的优质信用,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优势,获得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积累了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业务关系持续稳定的优质客户,覆盖电力、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
  公司将巩固深化与现有优质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客户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流程管理、降低人员成本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增强客户黏性;做好采购管理,加强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维护公司上下游产业链建设。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的技术积累和资源优势,基于公司聚焦于智能电气和新能源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继续对公司产业布局进行调整和优化,持续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新能源领域内业务的研发和市场投入;对与公司战略发展契合不高、盈利能力不佳的智能制造业务资产进行整合,收缩智能制造业务规模。
  报告期内,一方面由于受行业竞争激烈的不利影响,公司智能制造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另一方面基于聚焦于数字能源发展的战略,公司持续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业务的研发和市场投入,公司储能业务前期属于规模投入期,报告期末在手订单主要在四季度获取,销售收入尚未体现。受上述主要因素影响,2023年度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仍为亏损状态,但较上年同期亏损大幅缩窄。
  报告期内,公司扣除后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略有增长;整体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主要为推动分布式光伏应用的初期市场拓展,2022年度公司光伏组件销售业务收入为 3.20亿元(属于扣除的营业收入),2023年度公司该类营业收入为0.28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 310,193.40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 6.91%;扣除后营业收入302,453.7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8%;营业利润为-14,282.8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2,782.99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6.25%。
  报告期内,公司开展的重点工作主要有:
  1、继续优化产业布局,聚焦优势主业的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实施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继续加大对与公司战略发展契合不高、盈利能力不佳的智能制造业务资产整合力度,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一步聚焦发展智能电气、储能新能源等主营优势及行业前景好的业务。
  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风险;对盈利能力不佳且后期仍需较大资金投入的科
  大智能(合肥)科技有限公司实施股权调整后由控股变更为参股。
  成功收购控股上海英同电气有限公司、新设安能电气科技(合肥)有限公司,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智能电
  气业务的产品线。
  2、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夯实技术领先优势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背景下,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公司进一步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储能等新能源业务的研发。报告期内,公司持续跟进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和优化,为提升中压配电开关在线路运行状态智慧感知、复杂故障识别与快速处置等方面的性能,在电容取电型深度融合断路器的基础上,公司推出了磁控型深度融合断路器和故障测距型深度融合断路器,同时推出开关和机构等核心部件自研的环保气体环网柜;进一步加大在低压配用电领域的投入,公司参与了多项用电信息采集终端(集中器、专变终端、能源控制器)行业标准起草和规范制定工作;在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研发了分布式光伏并网柔性调节解决方案和光储充一体的能源互动调节解决方案。不断加大对储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拥有提供“光储充换用”一站式清洁能源户用储能及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的能力;针对分布式储能业务开发出风冷储能柜、混合光储一体柜、分布式液冷储能等模块化储能产品,产品性能优异。
  3、聚焦核心区域和重点客户,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报告期内,公司智能电气业务继续深化落实根据地策略,聚焦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等核心区域;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开拓头部优质能源企业客户,打造国内中石化首座最大补能补油综合能源补给站;山东、江苏、山西区域低压智能开关、双模通讯模块、规约转换器、量测开关实现多点规模化应用;实施江西“源网荷储”光伏项目、新型负荷控制终端等重点项目,打造能源互联网样板化工程。储能业务基本完成团队搭建、技术支持、市场策划、产线建设等前期工作,并在四季度陆续签订业务订单,为后续储能业务进入市场开拓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始终坚持开拓市场的同时兼顾客户质量和订单质量把控,对部分非优质订单进行战略性放弃,把控回款风险,提升公司产品毛利率水平。
  4、提高运营效率,降本增质
  梳理供应、生产、交付等各个环节,从材料专项降本、物料供应及时交付率、发货/安调周期、终验收周期、设计整改率、项目成本费用控制、完整发货合格率、客户满意度等各环节逐项提升运营效率,保障产品及服务质量,提升客户的满意度。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双碳”目标下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正如火如荼,清洁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与远距离稳定传输对整个电网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将给数字能源业务的持续发展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对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公司未来将继续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对新型电力系统和储能产品(主要为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领域内的研发、市场投入与重点布局,不断推进、落实公司聚焦于数字能源业务发展的战略目标,助力国家关于“双碳”目标的实现。
  (二)2024年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继续从业务调整发展、加大研发投入、产业链上下游管理、人员团队建设等方面,构筑坚实的技术、业务、人员、产业链及市场基础,为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打牢基础。
  1、继续优化业务结构,发展优势业务
  根据公司战略目标继续调整和优化公司现有业务结构,集中资金、人才等资源聚焦发展公司具备优势的、行业前景好的智能电气、新能源储能业务,加强核心产品的研发投入和市场开拓力度,立足客户需求,不断优化产品与服务,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2、“补短板、锻长板、拓新板”,加大研发投入
  立足现有技术,结合市场需求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优化创新,“补短板、锻长板、拓新板”,夯实技术领先优势。深度挖掘客户需求,结合项目经验深入了解客户行业工艺应用痛点,有针对性对薄弱环节,加大研发投入,解决客户实际问题。2024年,公司将致力于中压产品线核心技术的全面自研,构建体系化的研发闭环,确保产品技术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为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规划升级中压配电开关的核心部件配电终端的软硬件平台,适应新形势下对高可靠、一体化、低能耗、环保型智能配电开关的要求;研发新型负荷控制系统中的智慧能源控制终端,推动智能电能表业务的研发和布局,持续不断提升公司在低压配用电领域的竞争力。
  3、做好产业链上下游管理,培育良好发展生态
  稳固现有行业客户,不断完善产品与服务,尽可能贴合客户不同场景的产品需求,积累用户口碑;从产品与服务应用的整个链条,进一步开发新行业客户,为公司开辟新的增量市场;不断加大对优质客户的开拓力度,加强与优质客户的长期合作,共同积累项目经验,探讨产品服务迭代升级;加强对供应商来料质量管理,从源头把控产品的质量,在与多方合作过程中,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与优质供应商形成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实现控制成本,提高供货质量和效率,各方互利共赢,形成良好的生态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实施数字化全流程管理,提升运营管理效率。
  4、以人为本,夯实企业长远发展基础
  打造学习型组织为员工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提供环境基础,结合股权激励等多种途径,通过合理的考核和激励引导员工主动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围绕勇担当、敢挑战、能试错、重结果的文化氛围,丰富拓展多渠道学习交流、能力提升路径,不断探索员工个人发展与公司发展的和谐统一;鼓励创新思维,发展先进技术,践行“智能科技,智慧未来”的企业愿景和使命。
  (三)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较容易受到国家总体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公司所处市场行业环境发生大幅波动,将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国际宏观条件变化也会对芯片供应、大宗材料价格、公司海外市场开拓等造成一定影响。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发展新能源等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公司近年来持续拓展的新能源行业具备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后续公司也将持续跟进市场及政策动向,把握社会需求,聚焦发展市场前景好、公司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所处电力行业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部分产品市场领域的资金门槛和资质壁垒逐渐降低,新厂家的涌入叠加客户招标总量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竞争愈发加剧;新能源储能行业,随着“双碳”战略的全面践行,新能源储能行业市场长期前景较好,然而短期来看目前储能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后续或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洗牌后形成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格局。若公司在激烈的市场中无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可能导致公司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下降,市场开拓不及预期,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效能和服务能力,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不断强化核心优势的同时,注重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管理,做好降本、拓展获客渠道,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公司将紧抓国内科技产业变革契机,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发挥公司技术经验及平台优势,及时审慎调整公司业务结构,把握市场机遇,抢占市场份额。
  3、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风险
  公司2023年12月31日、2022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净额分别157,503.86万元、156,941.34万元。如果公司对应收账款催收不利,亦或主要应收账款客户财务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现金流及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已对应收账款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了坏账准备,后期将继续加大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和清理工作,进一步降低应收账款余额。公司客户主要为电力、汽车、新能源等行业内的优质企业,信用风险较低,应收账款账龄合理,坏账风险较小。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头部企业的市场开拓,提升优质客户的业务占比,进一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