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积极布局机器人先进控制、人工智能、主动配电网等核心技术研发。

  • 产品类型:

    工业智能化

  • 产品名称:

    智能电气 、 智能制造 、 新能源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人工智能通用应用系统;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系统集成服务;智能机器人的研发;智能机器人销售;输变配电监测控制设备制造;输变配电监测控制设备销售: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配电开关控制设备研发: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销售:智能仪器仪表制造;智能仪器仪表销售: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系统开发;轨道交通专用设备、关键系统及部件销售: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充电桩销售: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通讯设备销售: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机械设备租赁;租赁服务(不含许可类租赁服务);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软件开发;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许可项目:建设工程施工;输电、供电、受电电力设施的安装、维修和试验;电气安装服务;发电业务、输电业务、供(配)电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0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库存量:工业智能化(元) 5.99亿 - - - -
订单金额:期末在手订单(元) 12.18亿 - - - -
工业智能化库存量(元) - 8.11亿 9.30亿 6.95亿 8.59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2.6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0.7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37亿 23.76%
第二名
2.13亿 6.86%
第三名
1.65亿 5.31%
第四名
9461.90万 3.05%
第五名
5517.96万 1.7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9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7.4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676.42万 1.78%
第二名
4292.14万 1.64%
第三名
3902.07万 1.49%
第四名
3668.78万 1.40%
第五名
3091.00万 1.1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9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3.9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96亿 8.88%
第二名
1.49亿 4.48%
第三名
1.41亿 4.24%
第四名
1.18亿 3.55%
第五名
9181.77万 2.7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3.1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60亿 7.19%
第二名
4093.87万 1.85%
第三名
3423.01万 1.54%
第四名
3326.37万 1.50%
第五名
2444.03万 1.1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2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8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19亿 4.13%
第二名
8178.98万 2.83%
第三名
7819.38万 2.71%
第四名
7619.98万 2.64%
第五名
7244.65万 2.5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9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2.9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52亿 6.78%
第二名
3816.78万 1.70%
第三名
3717.19万 1.66%
第四名
3575.20万 1.59%
第五名
2797.42万 1.2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0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2.0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16亿 7.90%
第二名
1.44亿 5.27%
第三名
9408.77万 3.44%
第四名
8450.90万 3.09%
第五名
6554.83万 2.3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0.6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631.65万 3.84%
第二名
3790.57万 2.19%
第三名
3173.57万 1.84%
第四名
2422.71万 1.40%
第五名
2338.20万 1.3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7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1.8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115.47万 3.08%
第二名
6177.44万 2.67%
第三名
5997.45万 2.59%
第四名
4078.50万 1.76%
第五名
3957.79万 1.7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6.4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778.67万 1.72%
第二名
2232.46万 1.38%
第三名
2100.18万 1.30%
第四名
1729.68万 1.07%
第五名
1611.67万 1.0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及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业务主要覆盖智能电气、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三大行业。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完善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所处行业、发展趋势及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公司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业务主要覆盖智能电气、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三大行业。
  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完善推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装备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等一系列决定。公司顺应国家产业发展方向,不断聚焦智能电气、新能源等优势主营业务的发展。
  1、智能电气行业
  2024年2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随着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推进,配电网正逐步由单纯接受、分配电能给用户的电力网络转变为源网荷储融合互动、与上级电网灵活耦合的电力网络,在促进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承载新型负荷等方面的功能日益显著。为推动新形势下配电网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提出到2025年,实现配电网承载力和灵活性显著提升,具备5亿千瓦左右分布式新能源、1,200万台左右充电桩接入能力;到2030年,基本完成配电网柔性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等发展目标;其中具体提出积极推广高可靠、一体化、低能耗、环保型、一二次融合设备;合理配置监测终端、无人巡检终端、带电作业机器人等设施设备,加快设备状态智能监测分析、电网灾害智能感知等技术应用;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加强配电网层面源网荷储协同调控;挖掘电力数据价值,促进电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一系列举措提高装备能效和智能化水平。
  2024年5月29日,国务院印发《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8.9%左右,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左右等目标,进一步提出要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加快配电网改造,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承载力。
  2、新能源行业
  2024年4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规范新型储能并网接入,促进新型储能高效调度运用;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要“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新型储能,正是支撑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同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投资就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之一。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40%。随着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增加,新型储能促进新能源开发消纳和提高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水平的作用逐步增强,有效服务能源安全保障。
  随着电力市场的改革和电力需求的多样化,工商业用户对储能的需求越来越大。发展工商业储能,一是可以为企业配置后备电源,保障生产稳定;二是基于电价政策,可实现降本增效;三是通过储能落地,为“双碳”献力。《2024年全球储能行业趋势预测报告》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市场工商业储能新增装机有望延续2023年增长趋势继续翻倍高速增长。未来,工商业储能预计将呈现六大趋势,包括高速增长、价格战、并网备案审批影响、出海布局挑战、智能化提升安全和经济性以及收益模式丰富。
  3、智能制造行业
  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技术创新、个性化定制、绿色制造、跨界融合以及多领域集成等方面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智能制造行业,导致竞争日益激烈;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制造行业的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企业需要不断跟进技术创新,以免被市场淘汰,行业“内卷”现象严重,导致行业内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和无序竞争,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佳。
  (二)报告期内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在“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的宏观背景下,面向百年一遇的能源革命和工业革新,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数字能源”和“数字工业”两大业务载体,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应用场景,积极布局主动配电网、储能、机器人先进控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凭借在智能配电网、储能、工业生产领域的技术、产品工艺及应用实践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围绕新型电力、工商业用户、新能源等行业客户实际应用场景,提供智能电网终端设备、储能、智能机器人、机械手等产品及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
  1、智能电气
  公司作为电网公司的供应商,积极布局数字电网、新型电网的发展。核心业务产品覆盖电力系统主要环节,具备智能配电、智能用电和新能源等领域的整体解决方案能力、核心设备制造能力和工程服务能力,提供智能断路器、数字环网柜等中压配电智能设备,光伏并网开关、量测开关、集中器、能源控制器、台区智能融合终端、智慧用电单元等低压用电智能设备以及面向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的综合解决方案。
  2、新能源
  公司为工商业用户提供不同容量的系列化模块储能产品,既可以用于小型分布式工商业场景,独立部署,也可叠加布置于中大型集中式储能场景,减少整站储能占地面积配置;用户侧储能领域,公司结合户用场景痛点与需求,提供集家用智能充电桩、混合逆变器及户用储能电池为一体的户用绿色光储充解决方案。
  3、智能制造
  公司作为国内高端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先企业,深耕非标定制化智能装备、机器人核心技术的研发、应用,在相关方案设计、模拟仿真、工艺创新等关键环节形成深厚行业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能够为高端制造业领域下游客户配套符合实际生产要求的非标定制化装备及智能化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机械手、智能巡检机器人、堆垛机等。
  (三)经营模式
  公司智能电气业务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各级电力企业及其指定的设备采购单位等,产品销售主要通过招投标方式获取订单,根据订单组织生产。按照用户的实际需求确认功能,采购部门根据生产计划及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将采购计划分解成采购单,经过多方询价从合格供方名录中选择供方进行采购。
  公司新能源和智能制造业务主要采取“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非标准化产品和服务,一般通过参加客户招投标获取订单以及持续为客户提供服务并创造客户需求进而与客户直接签订订单的方式销售产品。采购方面采用订单式的采购模式,由设计部和生产部提供项目需求采购申请,采购部门根据审核后的采购订单进行采购。
  (四)市场地位
  公司深耕电力行业二十多年,在研发能力及技术前瞻性、技术沉淀、产品迭代升级、人才积累、市场营销、客户资源等方面均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公司电力一、二次设备部分在电力行业内具备一定市场影响力,公司断路器、环网柜、配电终端类等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公司专注技术创新,攻克了多项行业技术难关,多次参与行业新标准的拟定,具备ISO9001质量、安全、环境体系三重认证,并取得CANS认证,为客户提供售前售中售后专业便捷的咨询服务,具备完善的质量管理及服务保障体系,在日益扩大的市场中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在新能源业务领域,公司依托多年来在电力行业内积累的技术和资源优势,近年来逐步加大对储能领域的研发及市场投入,提供工商业储能解决方案和户用储能解决方案,稳扎国内用户侧大中小工商业场景,积极进行全球布局,在技术研发、客户资源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
  公司智能制造业务能够提供非标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项目经验丰富,具备优秀的工艺设计和方案设计能力及多年与一线合资品牌的合作基础,积累了良好的客户口碑,在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占有率较高。
  公司从事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或本体相关业务的,本季度公司产品整体市场销售均价较去年同期变动30%。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具备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内领先的核心技术。公司多年专注于新型电力系统和新能源领域,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及子公司累计获得131项发明专利,473项实用新型专利,61项外观设计专利,281项软件著作权。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高、专业配置完备、年龄结构合理、行业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优秀技术研发团队,有能力通过创新保持公司的技术领先优势。
  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公司高度重视与外部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积极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技术合作,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合作共赢”模式中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公司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众多知名高校以及中国电力科学院等知名科研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和技术交流关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经验,通过联合创新实现了诸多技术突破,保证了技术的领先性。未来,公司仍将秉持技术创新,效率驱动,不断夯实研发能力以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基于产业平台经验沉淀及技术交流优势,继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结合激励机制,吸引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持续保障公司技术研发源头活水,为公司进一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积蓄源动力。
  2、产品及服务优势
  公司秉承“智能科技、智慧未来”的企业愿景和使命,专注各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努力做满足客户需求、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产品,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诠释公司的企业追求。公司核心优势在于拥有业内核心技术,经验丰富、产品质量过硬,提供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及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目前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健全的售后服务机制,售后服务网点覆盖全国,能够及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多年项目经验及对客户业务模式、工艺及需求的深入理解优势,持续提供差异化、定制化、实用化、切实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3、客户及供应商资源优势
  公司在多年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凭借较为领先的综合方案设计优势、过硬的技术实力、良好的产品品质、本土化服务优势以及持续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多年来积攒的优质信用,在行业内树立了良好的品牌优势,获得了较高的市场知名度,积累了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业务关系持续稳定的优质客户,覆盖电力、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等行业,与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
  公司将巩固深化与现有优质客户和供应商的合作,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满足客户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流程管理、降低人员成本等方面的业务需求,增强客户黏性;做好采购管理,加强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维护公司上下游产业链建设。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产业政策和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较容易受到国家总体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公司所处市场行业环境发生大幅波动,将会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国际宏观条件变化也会对芯片供应、大宗材料价格、公司海外市场开拓等造成一定影响。
  随着国家扩大内需、发展新能源等一系列政策的陆续出台,公司近年来持续拓展的新能源行业具备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后续公司也将持续跟进市场及政策动向,把握社会需求,聚焦发展市场前景好、公司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业务。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公司所处电力行业属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竞争较为激烈的行业,部分产品市场领域的资金门槛和资质壁垒逐渐降低,新厂家的涌入叠加客户招标总量的不确定性,导致市场竞争愈发加剧;新能源储能行业,随着“双碳”战略的全面践行,新能源储能行业市场长期前景较好,然而短期来看目前储能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低价竞争,后续或将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洗牌后形成行业集中度提升的格局。若公司在激烈的市场中无法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可能导致公司市场地位及市场份额下降,市场开拓不及预期,从而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效能和服务能力,提供差异化产品服务,不断强化核心优势的同时,注重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管理,做好降本、拓展获客渠道,增强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公司将紧抓国内科技产业变革契机,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发挥公司技术经验及平台优势,及时审慎调整公司业务结构,把握市场机遇,抢占市场份额。
  3、应收账款余额较大的风险
  公司202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31日的应收账款净额分别150,471.20万元、157,503.86万元。如果公司对应收账款催收不利,亦或主要应收账款客户财务经营状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导致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将对公司的偿债能力、现金流及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已对应收账款按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计提了坏账准备,后期将继续加大对应收账款的催收和清理工作,进一步降低应收账款余额。公司客户主要为电力、汽车、新能源等行业内的优质企业,信用风险较低,应收账款账龄合理,坏账风险较小。未来公司将继续加大对头部企业的市场开拓,提升优质客户的业务占比,进一步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