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为客户提供基于工业4.0智能装备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工艺研发、仿真设计、生产制造、软件控制、机器人控制、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覆盖全项目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

  • 产品类型:

    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生产线、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系统

  • 产品名称:

    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 、 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生产线 、 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系统

  • 经营范围:

    机械设备及电气、环保设备、机械输送系统设计、制造、销售、安装、检修;机械、电器设备、仪器仪表、刃量具、工装夹具,仪器仪表,检测设备,电子计算机及配件,软件,办公设备及耗材,水泵阀门、五金交电、橡胶制品、化工产品(不含危险品和国家限制经营的化学品)、金属材料、建材销售;汽车零部件生产及销售;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项目除外;法律、行政法规限制的项目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19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产量:智能装备行业(元) 28.60亿 - 35.83亿 - -
销量:智能装备行业(元) 28.60亿 - 35.83亿 - -
专利数量:发明专利(项) 2.00 1.00 1.00 - -
专利数量:实用新型专利(项) 24.00 8.00 6.00 - -
专利数量:软件著作权(项) 7.00 - 16.00 - -
产量(元) 28.60亿 - - - -
产量: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元) 5.20亿 - - - -
产量: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系统(元) 12.96亿 - - - -
产量: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生产线(元) 10.44亿 - - - -
订单金额:新增订单(元) 37.68亿 - - - -
订单金额:新增订单: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元) 9.53亿 - - - -
订单金额:新增订单: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系统(元) 3.47亿 - - - -
订单金额:新增订单: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生产线(元) 24.68亿 - - - -
订单金额:期末在手订单(元) 44.10亿 - - - -
订单金额:期末在手订单: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元) 13.43亿 - - - -
订单金额:期末在手订单: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系统(元) 6.69亿 - - - -
订单金额:期末在手订单: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生产线(元) 23.97亿 - - - -
订单金额:确认收入订单(元) 28.60亿 - - - -
订单金额:确认收入订单: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元) 5.20亿 - - - -
订单金额:确认收入订单: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系统(元) 12.96亿 - - - -
订单金额:确认收入订单: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生产线(元) 10.44亿 - - - -
销售收入: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元) 5.20亿 - - - -
销量(元) 28.60亿 - - - -
销量:工业机器人集成装备(元) 5.20亿 - - - -
销量:物流与仓储自动化设备系统(元) 12.96亿 - - - -
销量:自动化输送智能装配生产线(元) 10.44亿 - - - -
装备制造业集成项目产量(元) - - - 21.55亿 16.00亿
装备制造业集成项目销量(元) - - - 21.55亿 16.00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6.2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6.9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42亿 18.96%
第二名
4.67亿 16.34%
第三名
3.28亿 11.48%
第四名
1.47亿 5.15%
第五名
1.44亿 5.0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8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2.7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24亿 10.74%
第二名
1.90亿 9.10%
第三名
1.20亿 5.75%
第四名
8868.70万 4.25%
第五名
6160.57万 2.9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0.1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6.2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84亿 21.88%
第二名
6.13亿 17.11%
第三名
2.45亿 6.83%
第四名
1.92亿 5.37%
第五名
1.83亿 5.1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1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3.8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42亿 10.05%
第二名
1.63亿 6.79%
第三名
1.45亿 6.01%
第四名
1.43亿 5.94%
第五名
1.22亿 5.0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3.0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0.50%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11亿 23.72%
第二名
2.87亿 13.30%
第三名
2.31亿 10.73%
第四名
1.44亿 6.67%
第五名
1.31亿 6.0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8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1.38%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04亿 5.86%
第二名
1.01亿 5.66%
第三名
8276.66万 4.66%
第四名
4720.13万 2.66%
第五名
4520.42万 2.54%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45.2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98亿 12.38%
第二名
1.73亿 10.83%
第三名
1.23亿 7.69%
第四名
1.19亿 7.41%
第五名
1.11亿 6.9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7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9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9572.14万 8.67%
第二名
6721.36万 6.09%
第三名
5414.55万 4.90%
第四名
2935.11万 2.66%
第五名
2931.83万 2.6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1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8.8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95亿 12.29%
第二名
1.47亿 9.29%
第三名
9926.82万 6.27%
第四名
9700.00万 6.13%
第五名
7664.45万 4.8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2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4.9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584.62万 5.05%
第二名
6364.75万 4.25%
第三名
3934.79万 2.63%
第四名
2481.20万 1.66%
第五名
2024.12万 1.35%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装备制造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工业4.0解决方案,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主营业务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类)”中“专用设备制造业(C35)”,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进入到“十四五”,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产业将持续稳步增长。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与高附加值环节的供给能力将会...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装备制造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完整的工业4.0解决方案,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装备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主营业务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类)”中“专用设备制造业(C35)”,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4号——创业板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进入到“十四五”,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领域的核心产业将持续稳步增长。我国装备制造业关键领域与高附加值环节的供给能力将会进一步强化。产业政策持续推动智能制造的升级,向着高技术制造业转型,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工业生产自动化,是智能制造的集中体现,也是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有效手段。
  (一)行业政策
  近年来,国家号召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落后产能以实现经济稳定增长。针对智能制造装备行业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国制造2025》、《中央财政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包含财政支持、金融支持、人才培养和产业协同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国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行业发展趋势
  智能制造装备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条件,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型工业化具有重要作用。
  1、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出现了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社会用工成本逐渐增加。为应对用工成本上升和可用劳动力短缺的不利状况,制造业企业开始采用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生产设备,着眼于长期降低单位人工成本,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产线需求提升显著,驱动工业自动化行业快速发展。
  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发展等因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网联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造业企业需要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进行产品结构升级,顺应行业一体化、集成创新的发展趋势,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3、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生产国,且能源需求量持续增大,生态环境正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成为了我国工业的必然选择。智能型自动化生产线比传统生产线具有原材料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等优势,能有效降低能耗与污染物排放,加快推动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的跨越升级。
  在上述因素驱动和产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智能装备行业配套日趋完善、高端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部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部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已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部分下游行业的发展情况
  2024年,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了实施设备更新行动、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实施标准提升行动、强化政策保障等五个方面的20项重点任务,大力促进先进设备生产应用,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将促进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增长。公司业务下游应用行业主要涵盖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仓储物流、光伏、锂电、生物医药等众多领域。
  1、汽车行业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制造装备在稳定性、安全性、生产节拍、精准度、绿色节能及人机工程等方面提有了更高要求,因此集数字化、智能化、柔性化的高端智能装备在汽车行业各生产环节得到广泛的应用。如自动化输送系统可以实现汽车从零部件到整车制造中的输送功能,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焊接夹具可以实现车身焊接中的自动定位、加紧等功能,从而提高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工业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焊接、自动喷涂、自动涂胶等工序,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制造质量;高端智能制造装备的应用,使汽车制造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以及零部件总成的生产制造实现高效自动化作业。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389.1万辆和1404.7万辆,同比增长4.9%和6.1%。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492.9万辆和494.4万辆,同比增长30.1%和32%,市场占有率达到35.2%。以旧换新、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利好政策持续落地实施,企业新产品密集上市,将有助于进一步释放汽车市场消费潜力,为汽车行业全年实现稳增长提供助力。汽车行业的稳步发展也将为装备行业带来市场机遇。
  2、光伏行业
  全球碳中和背景下,各国开始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新一代能源技术的战略制高点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新领域,进行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基于半导体技术和清洁能源需求而兴起的最有竞争力的新兴可再生能源产业之一,具有清洁高效及可持续利用的特点,使得各国都先后投入光伏行业的开发与利用。光伏产业链可分为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发电系统五个环节。公司产品可用于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在技术进步、下游市场需求持续增长以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加持下,光伏生产企业将会通过建设高效的智能化工厂,实现设备及管理的数字化,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大幅降低成本,提升规模化的竞争优势。这将促进硅片设备、电池设备以及组件设备需求的持续增长,为公司带来深耕光伏行业的市场机会。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光伏发电新增并网容量10248万千瓦,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496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5288万千瓦。据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占全国发电总装机超过50%。据能源智库Ember报告显示,2023年欧盟可再生电力占比达到44%;据索比光伏网国际光伏资讯信息显示,2023年美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为23%;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认为,光伏行业仍保持着高速发展,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至3倍已达成广泛共识。
  3、智能仓储物流装备行业
  仓储物流系统正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及绿色节能,其迅速发展源自下游应用领域生产规模的日趋扩大、管理信息化、土地成本的增加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对仓储设备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节能等方面的需求,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RFID、AMR、AGV、MES、WMS、WCS、数字孪生等智能设备和软件技术应用于仓储设备,使其更效率、更智能。智能仓储装备作为智能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汽车行业、零部件行业、新能源行业、轻工业、电商、食品行业、医疗医药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下游应用领域的广泛需求,为公司业务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市场机遇。
  4、锂电行业
  随着全球绿色转型趋势引发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储能已成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在动力电池持续保持高需求的同时,储能电池的需求量也在逐渐上升。锂电池市场规模扩大推动着锂电企业大规模扩产,对锂电设备的需求从单纯的制造设备转变为具备智能化、柔性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包含电芯极片段、装配段、模组Pack段及仓储物流、数智工厂等软硬件设备的整体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公司作为智能自动化装备系统服务商,为客户提供各种自动化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未来公司将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寻求业务向锂电行业延伸,为公司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累计产量为430.0GWh,同比增长36.9%。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4年1-6月,锂电池的装车量总计达到了203GWh,同比增长了34%。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2024年上半年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116GWh,同比增长41%。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调研,预计2024年我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过1100GWh,同比增长27%,正式进入TWh时代。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一)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装备制造服务商,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自主研发为核心,以独特管理为优势,通过产品价值创造和技术创新,为客户提供基于工业4.0智能装备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工艺研发、仿真设计、生产制造、软件控制、机器人控制、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覆盖全项目生命周期的产品与服务。核心业务领域包括:机器人焊装自动化装备解决方案、物流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智能输送系统解决方案及新能源自动化设备等。公司在中国上海、武汉、烟台、十堰和美国底特律、新泽西设有生产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长期致力于汽车行业、工程机械行业、新能源汽车、仓储物流行业、光伏行业、锂电行业等众多领域,为宝马、通用、大众、VOLVO、福特、克莱斯勒、日产、本田、丰田、特斯拉、戴姆勒、比亚迪、吉利、赛力斯、东风汽车、中国重汽、长安集团、上汽集团、北汽集团、隆基绿能、晶澳太阳能、一汽集团、中车集团,东风电驱、联邦快递、UPS、DHL、亚马逊等众多世界500强客户提供智能装备产品和服务,并获得客户一致好评。
  公司愿景:通过价值创造的创新,实现全球工业装备智造细分领域头部企业。
  1、汽车智能焊装系统
  白车身焊接是整车制造中必不可少的工序环节,而车身的换型往往带来焊接工艺的改变,这就使得智能化焊接装备的控制程序、硬件配置等要随之更新或改造以适应新款车型的生产。公司将工业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和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到汽车白车身焊接,构建一种全自动化智能生产模式,能大幅提高智能焊装装备及信息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和柔性化程度。主要产品包括:通过运用开放式柔性总拼、机器人柔性总拼核心技术,可实现6种车型柔性切换且生产节拍可达到65JPH的柔性主线焊接系统;通过运用白车身分拼切换系统核心技术,可实现4种车型柔性切换且生产节拍可达到60JPH的柔性侧围焊接系统;可实现4种车型柔性切换且生产节拍可达到60JPH的,同时运用机器人滚边、压机、换模机构等核心技术以及机器人视觉检测和自动涂胶等技术的柔性门盖焊接系统;通过运用白车身分拼切换系统核心技术,可实现3-5种车型柔性切换及共线焊接且生产节拍可达到60JPH的柔性地板焊接系统等。核心技术包括:白车身焊接整体规划与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数字化工厂的工艺规划仿真及虚拟调试技术、柔性总拼技术、高速辊床以及风车机构等,配合智能输送设备可实现白车身高效的自动化智能焊接。
  2、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
  公司将持续拓展机器人先进制造技术及产品的应用领域,并在涉及领域深挖市场需求,改善产品性能,提升用户体验。主要产品包括:实现多品种白车身共线焊接的开放式柔性总拼、汽车四门两盖的机器人自动焊接、天窗及轮罩的在线机器人滚边技术、代替人眼做测量和判断的机器人视觉检测系统、激光焊、在线冲孔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
  3、智能物流仓储系统
  公司可通过带数据的仿真分析系统为客户提供最优的智能物流仓储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智能物流仓储系统包括自动化立体仓库和配送分拣输送系统,通过自动化、信息化的手段实现“无人化作业”,在线监测实现“精益化管理”,实现物料数据和配送的可视化,提高智能仓储的智能化程度,进一步推进智能化生产。主要产品包括:立体货架系统、出入库输送机系统、机器人拆码跺系统、AGV/RGV、AMR、自动化控制系统、AGV调度系统、WMS、WCS等。公司在汽车行业、零部件制造业及化工行业取得了优异成绩,未来将深耕汽车、工程机械、化工等行业对智能仓储系统的需求,并积极向锂电、光伏、冶金及仓储物流等领域拓展。
  4、智能输送系统
  公司为客户提供智能输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通过各类输送机械设备与自动化、电气控制、软件管理等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一套具备智能化、信息化,可实现装配、搬运、上下料、升降、翻转、分拣、积放存储等功能的智能装备系统,广泛应用于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军工等多个行业的生产自动化领域。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悬挂链式输送系统、板拖链输送系统、滑橇输送系统、滑板输送系统、EMS输送系统、辊子输送系统、摩擦输送系统、AGV、前处理/电泳输送系统、升降机系统等,产品有自动输送、自动升降与翻转、自动堆放、精确定位、远程监控、远程运维服务等功能。
  5、新能源自动化装备技术
  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公司自动化装备技术从传统燃油车向新能源汽车无障碍切换的同时,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技术的纵向延展,主要产品包括:电池PACK线、电池壳罩包线、驱动电机装配线以及插磁钢专机、转子端盖压装、清洗机、电驱线上测试等。另一方面在新能源领域进行横向的技术拓展,主要产品包括:自动包护角机、双轴裁切机、组框一体机、机器人排版机、双玻封边机、电池串贴胶带机等。公司先后为比亚迪、赛力斯、特斯拉、上汽通用、东风电驱动、一汽中车、隆基绿能、晶澳太阳能等客户提供智能装备产品和服务。
  6、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
  公司数字化工厂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工艺规划及工厂虚拟仿真、虚拟调试、MES、数字孪生等。
  公司依托三维技术、仿真技术,从具体项目入手进行仿真设计和力学分析,通过仿真系统对运行逻辑分析计算,实现项目优化和性能提升;亦可通过仿真技术进行电气系统的虚拟调试,对电气控制程序进行验证,有利于节省现场调试时间和提高电气自动化稳定性。
  公司MES系统是基于自身主营业务而开发的制造执行系统,是将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立体库、专机设备、检验设备等底层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利用以太网+现场总线通讯技术进行数据的自动采集,也可与ERP、PLM、WMS等软件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数据分析、设备监控、数据或图形反馈。依据需求可设定计划排产管理、生产调度管理、库存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看板管理、数据报表等功能。通过MES系统的数据采集可为数字孪生提供完整、可靠的实时数据,从而为生产过程中设备监控、故障分析以及质量管理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数字孪生技术的模拟和仿真,对生产制造过程进行可视化管理。
  (二)经营模式
  智能自动化装备及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一般为非标定制产品,是基于客户产品生产工艺的不同、投资额、场地、功能需求等因素,对智能装备进行系统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等“交钥匙”工程服务。公司采用行业通用的经营模式,即“以销定产、以产定购”。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仍为基于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实行项目管理制,为客户提供基于工业4.0智能装备领域自动化装备及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实现企业营收。
  1、研发设计模式
  公司研发设计主要体现于业务开展过程中,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现有产品进行优化升级,以及对相关技术的标准化、模块化管理。公司已建立一套技术研发应用所要遵循的规范,主要包括立项、规格制定、设计、验证和试产等环节。
  研发模式主要包括基于客户需求的研发和前瞻性技术研发。基于客户需求的研发是以下游客户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根据客户对技术参数、功能特点、应用场景、操作便捷性等方面的不同需求,进行定制化的研发、设计,以匹配客户需求。前瞻性技术研发是结合公司技术、资源条件及战略目标等因素对智能装备领域未来技术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从而进行前瞻性技术研发的策略。多层次的研发工作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促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推动力。
  2、销售模式
  公司在国内外的所有经营业务均采用直销模式,根据客户类型不同可区分为:直接向最终用户销售和向总承包商销售。公司通过市场调研、信息收集,锁定目标客户;通过与目标客户深入的技术交流,充分理解客户需求后制定技术方案及商务方案,最后通过参与客户组织的招标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获取订单。依据签订的技术协议及会签方案图进行细化设计、采购、生产制造、装配发运、安装调试、验收陪产,为客户提供“交钥匙”工程及售后服务。公司持续为客户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通过挖掘已有客户新需求和不断开发潜在客户保证公司营业收入的持续增长。
  3、生产制造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公司依据合同的定制要求进行产品设计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生产计划,以应对不同客户对工艺实现方案、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单个产品制造流程可能包含设计、制造、装配、调试、发运中单个或多个阶段。公司项目施行项目管理制实施,有助于公司控制成本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4、采购模式
  公司主营业务产品为大型、非标、定制化的成套设备,因不同客户对产品用途、性能以及技术参数等要求存在较大的差异,需根据设计并结合生产计划有针对性地采购生产所需的基础原材料、生产辅料、基础标准类零部件、电子元器件及设备等,故公司采用“以产定购”的采购管理模式。公司制定了严格的供应商选择和审核制度,只有达到众多标准要求的供应商,才会被纳入公司合格供应商名录。公司与众多优质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供应商渠道稳定。该采购模式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库存,符合公司实际业务开展的需要,也是行业内较为通用的采购模式。
  (三)公司产品的市场地位
  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装备制造服务商,秉承“创新˙驱动未来”的发展理念,并构建了高效、专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拥有强大的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类产品的设计能力、总承包能力和生产制造能力,拥有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已通过境内外子公司的业务,形成较为完整的智能制造装备细分产业布局。机器人焊装自动化装备解决方案、物流仓储自动化解决方案、智能输送系统解决方案及新能源自动化设备等主营业务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包括汽车制造、工程机械、仓储物流、零售、电商、快递、锂电、光伏等众多领域,赢得下游行业众多知名客户的信赖,已处在国内智能自动化装备制造服务商头部企业行列。
  未来,公司将持续坚持技术创新、新技术融合,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拓展应用领域,为实现全球工业装备智造细分领域头部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没有发生重要变化,核心技术人员及人才队伍稳定,亦没有发生因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核心技术人员辞职、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公司在经营规划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如下核心竞争力:
  1、核心技术优势
  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是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公司秉承“创新˙驱动未来”的发展理念,建立了分工明确、职能健全的研发体系,拥有高素质的研发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及与相关行业的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等方式,持续提升公司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公司主要的研发方向包括:机器人智能自动化焊接系统、智能输送系统、电池生产线、电池壳罩包线、驱动电机装配线、电驱线上测试装备、自主移动机器人,新能源电池制造专用设备、自动化高架立体仓库、托盘及集装单元供应系统,同时在高效硅片生产技术、电池制造以及新型储能产品等方向通过自主研发和横向合作进行技术拓展。公司将先进技术与各业务体系深度融合并赋能创新应用,不断夯实核心技术优势。
  2、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凭借出色的设计能力、过硬的技术保障、优质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在行业内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与通用汽车、上汽集团、北汽集团、东风汽车、中国重汽、长安汽车、吉利、比亚迪、奔驰、大众、宝马、保时捷、奥迪、沃尔沃、福特、克莱斯勒、日产、本田、丰田、特斯拉、联邦快递、UPS、DHL、亚马逊、隆基绿能、晶澳太阳能、一汽中车、东风电驱动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与行业龙头客户合作有利于公司能较早的了解和掌握下游行业的工艺改进和客户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功能的需求方向,从而促进公司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使得技术产品与客户稳定相辅相成,保持公司持续处在智能自动化装备制造服务商头部企业行列。
  3、产品应用优势
  公司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智能自动化装备系统服务商,历经多年的技术创新及经验积累,形成了完善的智能装备产品体系。拥有成熟的智能输送机、汽车智能焊装、物流仓储系统、智能新能源生产线、物联网与工业数字孪生技术等,为客户提供智慧工厂的“交钥匙”工程服务。公司产品已在汽车行业、工程机械行业、新能源行业、光伏行业与轻工行业得到应用。公司将持续着力于智能装备产品应用领域的开发,助力公司扩大销售规模。
  4、人力资源优势
  公司根据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积极培育特色企业文化,将“诚信经营、质量至上、求实创新、成就客户”的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司生产经营全过程,通过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与员工晋升渠道、绩效考评与激励机制等,兼顾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公司所处行业需具有机械、电子、控制、工业软件、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经过多年项目经验积累及人才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塑造了一支素质过硬、经验丰富、有归属感、有使命感的专业化人才队伍,能够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不同客户的非标定制要求,为公司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5、全球化产业布局优势
  公司以全球化发展视野,长期进行国际化的布局,推进国内、国际技术交流与市场合作。在中国、美国、墨西哥、巴西等地设有分支机构或制造基地,并在中国和美国设立研发机构,形成了全球化的生产网络,业务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化的业务布局使得公司能够更贴近市场,更快速地响应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有助于提高公司把握行业发展方向和新兴市场机会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宏观经济与市场波动的风险
  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家宏观政策、能源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行业资源整合、市场供需变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对公司的盈利能力造成冲击。公司所处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需求,主要取决于下游汽车制造、工程机械、航空航天、军工、家电电子、物流仓储和食品饮料医药等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目前公司下游行业客户集中在汽车行业。宏观经济增长波动对智能制造装备下游行业的需求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带来显著影响,若上游相关行业(如汽车行业)的产线更新、建厂等需求收缩调整,将影响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影响装备制造企业后续年度的订单获取及项目验收。
  公司将关注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行业相关政策,分散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风险,并不断提升核心技术和技术应用范围,积极抓住客户的升级、改造、和建厂的投资机会;并继续拓展其他行业业务,降低单一行业景气度下降的风险。
  2、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国家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相关产业技术逐渐成熟等因素,部分掌握关键核心部件的上游企业也不断延伸产业链至下游集成领域,另一方面部分国内中低端厂商在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的跟进和模仿,使得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虽然公司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但如果公司不能准确把握行业技术发展的趋势,持续创新,或不能提高产品质量和精度,则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将根据市场情况适时扩大产能,抢占市场份额。同时积极配合主要客户的业务转型,布局其他更具价值的智能制造领域,依据客户需求研发新设备,拓展公司产品类别及应用领域,提升公司产品竞争力,以应对更加激烈的竞争。
  3、应收账款发生坏账的风险
  由于公司所处行业的特点,公司产品根据客户订单进行生产,业务合同金额普遍较大,产品执行及结算周期普遍较长。行业内通常采取“预收合同款+发货款+终验收款+质保金”的收款方式,公司客户代表性的支付模式为“3:3:3:1”,因此公司项目的执行具有较长的周期,导致公司应收账款金额较大,资金周转速度缓慢。随着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应收账款余额将逐步扩大。当客户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困难或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导致资金回流出现困难,甚至面临一定的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公司将加强合同签署过程中的收款风险控制,持续关注客户的发展状况,保持与客户的顺畅沟通,强化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跟踪管理;并持续执行项目回款进度与销售激励、项目激励挂钩;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和收款政策;定期进行应收账款排查梳理,加强监控和预警,派专人管理和催收,最大限度减少应收账款坏账风险。
  4、研发创新不及预期的风险
  公司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通过持续的自主研发投入,推动已有产品升级并积极布局其他领域产品,拓展公司的主营业务。目前公司已布局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动力总成以及涉及电池和光伏的部分细分领域,以进一步增强竞争态势。公司持续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人员和技术。由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新技术未能转化应用或产业化程度无法为公司带来预期的收益,从而对公司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围绕着新产品研发、新业务拓展的两个方面,通过“内生+外延”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公司相关业务的开拓和发展,加强研发队伍建设,提升研发创新实力,有针对性地制定合理的技术发展目标和计划,提高创新研发项目的可靠性和技术创新到产品的转化效率,将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5、人才流失或短缺的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智能制造装备业,集机械系统、电气控制系统、传感器系统、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络系统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行业。从业人员涉及机械、电气、软件、控制、大数据、人工智能、AI视觉等多个技术领域,属技术密集型行业,核心人才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石。随着行业需求增加和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才竞争特别是跨领域复合型人才竞争也在逐渐加剧。如公司未有效实施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未能提供符合市场的薪酬待遇,则可能存在核心人才流失的风险,使公司经营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均面临重大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持续实施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引进与自主培养两种方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完善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多通道职业发展体系和健全职业晋升评估机制,同时搭配企业文化建设使员工在“能力、获得、身心”等方面达到平衡,促进员工与公司利益共享,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实现人力资源的持续健康发展,在最大程度内保持并发展壮大公司现有的核心人才团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