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汽车零部件系统的供应。

  • 产品类型:

    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

  • 产品名称:

    电液转向泵(EHPS) 、 电子水泵(EWP) 、 液压转向泵 、 动变速箱油泵 、 无刷电机控制器 、 无钥匙进入及启动系统(PEPS) 、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 、 新能源类产品 、 航空配套产品

  • 经营范围:

    一般项目:汽车零部件研发,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汽车零配件零售,汽车零配件批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研发,电动机制造,机械电气设备销售,新材料技术研发,合成材料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特种陶瓷制品销售,智能控制系统集成,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6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产量:工业(台/件) 1.92亿 - - - -
销量:工业(台/件) 1.92亿 - - - -
工业产量(台) - 1.86亿 1.80亿 1.85亿 2.32亿
工业销量(台) - 1.86亿 1.80亿 1.85亿 2.31亿
产量:零部件类别:其他(件) - 11.24万 - - -
产量:零部件类别: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件) - 118.07万 - - -
产量:零部件类别: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台) - 391.12万 - - -
产量:零部件类别: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件) - 1.81亿 - - -
销量:零部件类别:其他(件) - 11.61万 - - -
销量:零部件类别: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件) - 122.95万 - - -
销量:零部件类别: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台) - 399.42万 - - -
销量:零部件类别: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件) - 1.81亿 - - -
业务收入: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元) - 3187.08万 - - -
业务收入: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元) - 7802.95万 - - -
业务收入: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元) - 6358.95万 - - -
产量: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件) - 35.60万 - - -
产量: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件) - 15.06万 - - -
产量: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件) - 522.46万 - - -
销量: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件) - 33.86万 - - -
销量: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件) - 12.73万 - - -
销量: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件) - 521.42万 - - -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2.6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2.78%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7.39亿 17.19%
客户2
6.81亿 15.83%
客户3
4.10亿 9.54%
客户4
2.30亿 5.36%
客户5
2.09亿 4.8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0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2.43%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37亿 6.10%
供应商2
1.23亿 5.50%
供应商3
1.23亿 5.48%
供应商4
6426.04万 2.87%
供应商5
5548.63万 2.4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2.4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5.60%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7.06亿 17.50%
客户2
6.38亿 15.81%
客户3
4.86亿 12.03%
客户4
2.29亿 5.68%
客户5
1.85亿 4.5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1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3.70%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31亿 6.08%
供应商2
1.23亿 5.73%
供应商3
1.06亿 4.91%
供应商4
9958.09万 4.62%
供应商5
5075.11万 2.3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6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0.85%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6.65亿 18.15%
客户2
5.74亿 15.67%
客户3
3.00亿 8.20%
客户4
1.64亿 4.49%
客户5
1.59亿 4.3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4.4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23%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15亿 6.33%
供应商2
1.02亿 5.60%
供应商3
9005.18万 4.96%
供应商4
6736.19万 3.71%
供应商5
6590.63万 3.6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0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3.43%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6.48亿 19.13%
客户2
5.13亿 15.14%
客户3
3.07亿 9.07%
客户4
1.78亿 5.25%
客户5
1.64亿 4.8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4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3.14%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9173.77万 6.11%
供应商2
9086.96万 6.05%
供应商3
5740.92万 3.82%
供应商4
5484.47万 3.65%
供应商5
5265.31万 3.5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1.9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56.90%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6.88亿 17.82%
客户2
5.90亿 15.29%
客户3
3.59亿 9.30%
客户4
3.23亿 8.36%
客户5
2.37亿 6.1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9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3.75%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1.19亿 7.20%
供应商2
1.09亿 6.63%
供应商3
6229.03万 3.78%
供应商4
5638.41万 3.42%
供应商5
4476.42万 2.72%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汽车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亦是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汽车行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受益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均得到大幅提升。  1、全球汽车市场发展态势  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中国及北美汽车市场共生产乘用车达到620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约9.7%;IHS Mar...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汽车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是支撑汽车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亦是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汽车行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近年来,受益于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均得到大幅提升。
  1、全球汽车市场发展态势
  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IHS Markit的数据显示,2023年,欧洲、中国及北美汽车市场共生产乘用车达到6200万辆,较去年同期增长约9.7%;IHS Markit预测,2024年全年,欧洲、北美和中国地区的乘用汽车产量将达到6170万辆。
  2、国内汽车市场发展态势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分析,2023年,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其中乘用车市场日趋回暖,购车需求进一步释放,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发挥了重要作用;商用车市场受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等因素影响实现增长;新能源汽车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二)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发展情况
  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产业链的上游行业,是支撑和影响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助力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的坚实支撑。在汽车产业核心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汽车产销量的显著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实力与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快速提升也带动了汽车零部件向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方向拓展,为国内厂商创造更多接入整车厂配套环节的机会,有助于自身产品价值实现进一步提升。从长期看,随着更多自主供应商被主机厂纳入配套体系,国产核心零部件进口替代进程有望加速;目前整车装配、基础零件、核心零件合资模式正在过渡到高壁垒核心零部件的深度国产化,核心零部件领域由国际厂商主导的局面正逐渐被打破,汽车零部件国产化的浪潮将为具备先进制造能力的本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三)行业地位
  公司是一家综合性汽车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凭借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客户资源优势,形成了以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类产品;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为主导核心产品的产业格局。同时,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线,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相关产品及业务板块协同发展,提升公司行业竞争力。
  1、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致力于为乘用车和商用车的隔音、隔热及电磁屏蔽、电池包阻燃等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在全球范围内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2、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致力于开发用于汽车、工程机械等领域的转向系统、传动系统、制动系统、热管理系统的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批量供货于国内外知名客户,具备较强的竞争力。
  3、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能够根据传统汽车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提供定制化产品,凭借领先的研发能力和优质的客户资源,在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新能源产品:公司生产的产品,既可应用于传统燃油车、也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公司已开发能够更好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性能的电池阻燃保护罩、电池组电磁屏蔽罩、电机包覆、空调压缩机包覆等产品;适用于电驱动总成的具有冷却、润滑作用的电子油泵及无刷直流电机产品;应用于混动变速箱的电子双联泵及离合换挡电机。
  报告期内,公司已与戴姆勒、宝马、奥迪、大众、福特、通用、Stellantis、保时捷、雷诺、日产、上汽、江铃、长城、吉利、比亚迪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客户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公司与优质客户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巩固,强化了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为公司拓展市场提供了保障。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公司主要业务及产品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具体产品如下:
  1、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公司拥有声学、热力学的核心技术及工艺方面的优势,致力于为乘用车和商用车的隔音、隔热及电磁屏蔽、电池包阻燃等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通过不断创新和研发,为客户量身打造定制化的声学、热力学及轻量化系统解决方案,产品既可用于传统燃油车,又可用于新能源汽车。
  2、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机、电、液一体化方面的技术优势,重点推进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提高产品正向设计能力和仿真校核精度,打造多元化的产品。产品除可应用于传统燃油车领域外,在新能源车领域,已开发出适用于电驱动总成的电子油泵及无刷直流电机产品;应用于混动变速箱的电子双联泵及离合换挡电机。
  3、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
  公司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深化研发管理流程,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专业研发管理团队,研发适用于各领域的电控及汽车电子产品,既内部配套电泵产品,又实现对外销售。
  (二)公司主要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经营模式未发生变化,具体情况如下:
  1、研发模式
  公司的新产品采用同步开发为主、自主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公司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完成了国际化平台化研发体系建设,做到公司内各子公司技术优势互补,以此满足客户多层级的开发需求,并且重点推进了研发流程架构的优化和有限元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打造了一支技术能力过硬、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效率,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质量,满足了全球整车厂对新车型开发速度的要求。
  2、采购模式
  公司制定了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对采购过程实施有效管理,严格按照采购制度规定进行采购和商务谈判。公司依据IATF16949:2016质量管理体系中供应商管理要求对供应商资质认证、原材料验证试用等一系列程序,遴选优质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框架协议,确保公司生产制造所需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公司按照采购供应商定点流程及采购件目标成本核算流程,选择供应商和确定物料价格,实现供应商和物料定点、定价公正规范。公司利用ERP系统实现对客户需求的管理,生成物料的采购需求和计划。采购计划会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各供应商处。实时监管各供应商生产物流等环节,确保物料及时足量供应。物料到达公司后ERP系统会生成相应单据,确保物料供应全流程可追溯、受监管、全闭环的管理流程。
  3、生产模式
  公司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及设备,高精度数控机床及自动化装配线,配合柔性化生产模式,可实现多品种批量供货。公司采取内部生产和外部加工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核心部件的生产和关键工艺的制定由公司自主完成,毛坯原材料和非关键加工环节由外部供应商完成。公司根据客户发布的月度、半月度或周采购滚动订单和预测进行相应排产,并组织生产,同时公司也根据相应产品的最高日产量、客户的临时需求、运输风险等因素,对产成品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量,确保供货的连续性以及对客户的突发需求的应对能力。
  4、质量模式
  公司严格执行IATF16949:2016标准要求并通过风险评估的方法识别风险,优化产品、过程研发阶段的质量控制;优化制造过程的预防控制,建立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和工作方法,使公司生产制造系统始终保持在受控的、稳定的、高效的运行之中;导入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及生产现场评估和全球物流管理评估,建立分层过程审核机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
  公司编制了质量管理手册,使用过程方法保障质量:识别内外部需求和期望,制定质量方针目标,明确职责和权限,配置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含设计开发),监控测量分析及改进。除此之外,本地工厂可根据客户所在地法律法规及要求,制订适用本地工厂要求的文件,作为质量管理体系的补充,实现可持续性改进,提高整体客户满意度。
  5、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向整车厂及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工业领域其它客户直接提供产品,根据客户滚动订单需求灵活安排生产、组织交付。为了保持业务的稳健增长,防止对单一客户、订单或技术的过度依赖,公司始终坚持客户与产品的优化组合战略,有助于分散风险,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客户群体的需求。
  公司建立了完备的供应网络,在服务好现有客户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开拓国际市场,确保全面满足全球范围内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之间建立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确保及时获取项目机会。公司与客户实时且无障碍沟通,满足客户的本地化供货和售后服务的要求。
  同比变化30%以上的原因说明
  电控及汽车电子类产品的产量及销量较去年同比分别减少39.02%及39.46%,主要系整车厂客户需求量调整及项目周期性变化所致,该类产品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小,本报告期和上年同期的占比分别为1.82%和2.52%。
  零部件销售模式
  公司采取直销模式,向整车厂及其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以及工业领域其它客户直接提供产品,根据客户滚动订单需求灵活安排生产、组织交付。为了保持业务的稳健增长,防止对单一客户、订单或技术的过度依赖,公司始终坚持客户与产品的优化组合战略,有助于分散风险,更好地满足多元化客户群体的需求。
  公司建立了完备的供应网络,在服务好现有客户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渠道开拓国际市场,确保全面满足全球范围内客户的需求,并与客户之间建立牢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确保及时获取项目机会。公司与客户实时且无障碍沟通,满足客户的本地化供货和售后服务的要求。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汽车制造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一)行业领先的研发与技术创新能力
  1、行业领先的研发平台
  公司具有高效的研发管理体系,完善的组织层级及项目管理机制,成立跨部门项目小组,进行矩阵式管理模式,兼顾技术研发审核与项目周期,优化管理的同时大幅缩短项目开发时间,强化了进度管控、过程监控、结果交付等。公司拥有优越的科技创新环境,依托先进的组织管理、完善的人员及软硬件配备,为企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解决行业内多项共性关键技术难题,积累科研成果,形成专有知识库,培养研发队伍,报告期末,公司累计拥有知识产权451项,其中专利416项,软件著作权35项。公司拥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辽宁省汽车及工程机械机电工程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辽宁省汽车转向泵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等。同时,公司建立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战略联盟,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公司分别在北美、欧洲及亚洲设有研发中心,研发方向涵盖公司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电泵、电机及机械泵类产品;电控、汽车电子类产品等领域。
  2、研发技术重点
  公司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为自主研发。
  (1)降噪、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公司在降噪、隔热及轻量化拥有多种成型技术,掌握声学、热力学、材料学、电池隔热阻燃等方面多种技术,通过新材料的使用、新工艺的改进、新应用的匹配等及对噪声、温度、尺寸、重量、密度和稳定性的改变,明显提升产品性能,从而获得全新的产品,使得产品体积小巧且具有良好的密封、减重和强化结构的功能。
  在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方面,动力蓄电池的安全性是关系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研发重点课题,公司结合自身在热力学和材料学领域的技术积累和开发经验,在电池外壳的隔热和阻燃技术上取得突破,可以为客户打造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
  (2)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
  在汽车产业“智能化、电动化、集成化、轻量化”发展趋势下,汽车零部件的研发需要在机、电、液跨专业平台上协同化、集成化、系统化开发。公司利用在液压技术和流体力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发和应用经验,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联合公司专业无刷直流电机研发团队,结合电机、电控产品的开发,研制了电泵等机电液一体化产品,针对客户不同需求实现快速响应,为整车厂提供系统的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上,为其提供转向助力、换挡离合、启停、冷却、润滑等电控、电机、电泵类产品,批量供货于国内外多家主流厂商。
  3、研发技术优势
  公司采用IBM RTC、DOORS、RQM开发管理工具,进行研发过程的辅助;引入CMMI3级、ASPICE等研发管理体系;推进PLM系统优化,实现产品知识管理和流程自动化能力扩展,在疏通各业务部门之间信息瓶颈的同时保证数据充分共享、正确与安全,全面覆盖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推进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深入研究运用有限元电磁场分析软件(AnsysMaxwell),引入大型三维建模软件CATIA、UG,引进流体仿真软件、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整合经验数据,自主开发出研发设计平台数据库,采用数据加密系统,保证企业核心技术文件的安全管理;提升研发团队正向开发的设计创新能力,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开发成本、减少工程变更带来的损失,实现与客户的协同开发和质量保证。
  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通过DIN EN ISO/IEC 17025:2008体系认证的材料实验室、通过DIN EN ISO/IEC17025:2018认证的中央实验室及整车半消声室及零部件隔声套组试验室;在国内拥有通过了ISO/IEC17025:2018体系认证的国家级试验室,能完成电机、电泵及机械泵类产品的性能测试和耐久性验证;拥有先进的研发、试验及检测设备,能够独立承担汽车转向、传动、制动等系统各种科研课题的论证、开发与工程设计,能够提供工程化、产业化服务,同时可承担汽车厂部分外委试验、检测项目。在材料的选择和处理方面,公司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不断研发新技术、获得新专利、总结成功的经验,对克服行业难题、推进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司在研发方面的基础和实力保证了在技术与研发上的领先优势,积累了丰富的研发经验和成功案例,在降噪、隔热及轻量化类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可以给客户快速提供解决方案。在与客户同步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接受全球客户的意见反馈,不断优化产品设计,快速提供原型机,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产品。公司依托设立在北美及深圳的研发中心的优势,利用在液压技术和流体力学等领域积累的丰富研发和应用经验,组织协调公司专业无刷直流电机研发团队,整合全球的研发技术资源,研制了电泵等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广泛应用于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上,为其提供转向助力、换挡离合、启停、冷却润滑等电控、电机、电泵类产品。
  (二)客户资源优势
  公司拥有全球治理及供应的组织架构,能够兼顾全球的客户诉求,与客户建立牢固关系,经过多年的开拓,现已建立多个稳定的销售渠道,为公司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公司与众多国内外知名整车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在客户所在地设立办事处,负责公司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洽谈、售后服务等事项。
  凭借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公司产品质量和性能处于细分行业内较为领先的地位。近年来陆续通过国内外客户的产品认证程序,与整车厂商和一级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配套关系,已积累戴姆勒奔驰、宝马、奥迪、大众、Stellantis、福特、日产、上汽、江铃、长城、吉利、比亚迪等国内外知名客户,公司丰富的客户资源和良好的业务储备,为公司拓展市场提供了保障。
  (三)质量管控优势
  在产品、工艺研发阶段,公司通过并行设计,即在产品研发的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形成到产品终结的所有影响因素,通过各影响因素的并行集成,缩短产品的开发时间,提高产品的设计质量,使产品在上市前就做到产品整体成本的最低化。通过产品质量先期策划(APQP),识别产品设计和制造中的潜在风险,通过有限元分析优化产品和工艺特性,通过DOE等质量工具进行验证和固化,消除产品在未来批量化生产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
  公司在生产制造环节中广泛采用防错技术,通过大量在线检测进行关键、重要工序的连续测量、监控和统计过程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异常、偏移和波动,保证产品质量持续、稳定的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
  公司建立了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通过标准化的质量改进体系,将经过验证并行之有效的过程改进方法,持续覆盖和运用于内部和供应商生产的各个环节,使公司的生产制造系统始终保持在受控、稳定、高效的运行之中。
  公司对售出产品进行完善的质量跟踪和服务,通过有效的信息传递系统,数据的搜集、统计和失效再现试验,挖掘问题的起因、产生的机理,发现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再通过反复的设计优化、过程改进和试验验证,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标准化和固化,最终形成公司的经验数据库,在以后的产品研发和工艺研发中得以借鉴。
  (四)新产品储备优势
  1、机电液一体化产品
  公司依托现有的机电液集成化技术,通过先进的性能试验、耐久试验、NVH声学试验室等设备,开发了集控制器、电机及各类装置为一体的热产品管理等模块化产品,可以快速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关键技术,同时利用本身的电机平台优势,配合相关机械结构技术,研发了换挡、驻车等需要大扭矩驱动的执行装置。
  在商用车领域,公司开发了集机、电、液、气、热于一体的复合型产品液力缓速器,通过给车辆传动轴施加一个反作用力矩来实现车辆减速的目的,实现车辆长下坡连续稳定且无磨损的减速制动,提高车辆行驶的稳定性、舒适性、经济性和安全性,降低商用车辆因制动失灵而造成的事故率。
  2、降噪(NVH)、隔热及轻量化产品
  公司与重要整车客户同步,已为新能源汽车研发了电池阻燃保护罩、电池组电磁屏蔽罩、电机包覆和空调压缩机包覆等产品,能够更好地提升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能,充分体现了公司在电动汽车客户开发和新市场开拓方面的综合实力。
  3、新能源类产品
  随着氢能产业快速发展,公司自主开发的燃料电池系统核心部件可应用于氢燃料电池电堆,为公司氢能源产品发展奠定基础。
  固态电池是一项潜力巨大的电池技术,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和长寿命等优势,但研发难度大,为了抢得先机,当今世界各主流车商和业内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希望在该领域有所建树。公司一直致力于固态电池技术研发,目前尚处于技术研发阶段,未来将根据固态电池行业发展态势,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制定研发方案,适时调整产品导向,拓展除电动汽车领域外,能广泛应用于穿戴设备、无人机、日用消费等多领域的固态或半固态电池产品,以实现最佳投资收益比,提升经济效益。
  (五)国际化优势
  公司夯实全球运营基础,构建国际化体系与能力,进一步加快多元化、国际化生产布局。目前已初步建立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的全球销售研发网络,聚焦国际战略市场,紧跟汽车行业发展趋势,打造为全球知名整车企业服务的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平台,确保全球收入稳定增长;做好公司业务整合及高效运营,发挥协同价值,实现有效区域扩展,提升全球竞争实力;在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的大背景下,公司生产全球化的布局可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始终坚持以“聚焦主业,专注汽车”的业务发展为指导思想,通过持续领先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深化拓展全球化经营布局,巩固行业领先地位。在围绕主营业务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启新的增长曲线,持续提升市场份额,扩大业务规模,致力于由传统制造型企业向创新型、科技型企业转变;公司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市场发展机遇,通过强化研发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加快产品转型升级,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全面提高市场占有率,推进公司全球化布局,为公司高质量业绩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从而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
  (二)经营计划
  1、盈利能力方面:2023年度,公司实现扭亏为盈。由于欧美通胀及供应链短缺对当地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的不利影响依然存在,新的一年,公司将紧紧抓住市场机遇,一方面不断巩固行业地位,加快提升全球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组织架构提升经营效率的方式实现降本增效,同时不断优化供应链结构和产品工艺,以实现降低材料成本,积极推动在手定点项目的量产,在巩固与现有整车厂客户的密切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客户、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以实现营业收入稳步增长,并通过规模效应有效保障毛利率,从而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2、市场营销方面:2024年,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各业务体系间的统筹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公司在全球布局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公司也将增强市场开发团队的建设,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在保持公司主营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稳健开发的基础上,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市场以及新客户、新产品及新项目的开发,完善市场营销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营销人员能动性,从而保证存量市场稳定增长,增量市场优质扩展。公司也将积极关注和公司业务相关的经济、行业政策及市场动向,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把握政策方向,有效拓展市场份额,从而提升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3、产品研发方面:2024年,公司继续致力于适合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趋势和满足客户现有需求的产品研发以及技术创新,通过加强对产品技术的优化方案设计、研发流程架构优化和仿真分析能力的建设,建立先进的产品开发流程,以达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性能的目的;在保持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同时,继续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行业机构的产学研融合。依托公司现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理论研究和实践,全过程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研发和创新巩固公司在行业内的地位,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
  4、质量管控方面:面对公司新产品、新项目的增多,公司将继续发挥质量体系的管理作用,提高产品审核和过程审核的质量与数量,加强质量管控,同时借助经验数据库提升新项目的开发及时率和完整性,最终达到客户满意的目的。5、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公司将以人才引进和培养为核心,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相关领域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才,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员工职业培养和职业化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职业成长机制,落实人才发展战略,助力公司可持续发展。
  (三)可能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业绩波动风险
  国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汽车行业影响较大,市场形势存在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战、欧盟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启动反补贴调查,对公司国际业务可能产生一定不利影响。公司子公司Carcoustics约60%的收入来自欧洲,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红海航道受阻等因素,导致大宗原材料、石油等价格上涨,对汽车销量以及产业链的影响很大。供应链方面,汽车行业供应链具有复杂性高、周期长等特点,其中任一个环节的供应需求变化,会对最终整车的产销产生影响,进而对公司的产销带来不确定性;在客户开发方面,受制于汽车行业特点,公司需形成一定产能后,方可获得客户授予的供应商资质;在研发方面,公司需持续加大研发项目的投入。以上各方面原因,均可能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产生波动。公司始终致力于夯实全球运营基础,构建国际化体系与能力,进一步加快多元化、国际化生产布局。在巩固与现有整车厂客户的密切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客户、新产品,优化现有的产品结构,减少低毛利的产品,开发高毛利的产品;同时,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控制,通过提升盈利能力来应对上述不利影响。
  2、产品质量风险
  伴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发生召回事件,对生产厂商产品品牌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整车生产厂商对零部件供应商的质量管理要求很高,公司新项目、新产品较多,随着新项目的实施、新产品的研发完成,逐步投入批量生产,存在为客户分担部分索赔或召回责任的风险。
  为避免发生上述质量风险,持续提升公司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更加关注FMEA的潜在失效分析,不仅完成台架试验,而且增加了实车路试,产品投放市场前,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的实车试验,对收集的所有数据全部有效分析,完善优化到产品设计中;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增加在线的检测手段,采取预防措施,实时监控设备和产品的状态,确保产品一直处于稳定的生产环境中,从而保障产品质量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现金流风险
  作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公司,为了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客户,前期阶段公司需在研发项目、设备配套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为了满足整车厂的订单,公司需要提前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并在整车厂指定的仓库准备安全库存;汽车零部件生产工艺相对复杂、工序较多,且需要多次检验以确保产品质量。上述公司所处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公司为了不断发展、储备新技术、新产品、始终保持竞争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受到宏观环境及汽车行业市场波动、原材料成本持续处于高位等影响,公司的产品毛利利润空间受到压缩,资金投入回收的周期也可能被延长,进而对公司的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高度重视现金流的管理和监控,在总部层面进行现金流预算管理,定期监控关键指标,持续监控短期和长期的资金需求;同时,公司加强营运资本管理,定期跟踪客户应收账款、加强库存管理以提高资金利用率,减少资金占用;另外,公司也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兼顾长短期资金需求及资金成本,优化融资结构以降低现金流风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