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制造、加工和销售。

  • 产品类型:

    智能组装设备、数字化工厂系统、特种机器人

  • 产品名称:

    智能组装设备 、 产线级EAP信息化管理系统 、 车间级MES信息化管理系统 、 特种机器人

  • 经营范围:

    机器人及其系统集成;智能装备及其核心软、硬件的设计、制造、加工及销售;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租赁;货物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2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库存量: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套) 459.00 - - -
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库存量(套) - 856.00 942.00 794.00
专用设备制造行业库存量(元)(元) - - - 9073.15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4.6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1.31%
  •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3.09亿 54.28%
第二名
4963.29万 8.73%
第三名
4217.28万 7.41%
第四名
3939.58万 6.93%
第五名
2255.35万 3.9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400.03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6.5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444.47万 7.71%
第二名
1684.58万 5.32%
第三名
1500.86万 4.74%
第四名
1387.00万 4.38%
第五名
1383.12万 4.3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8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6.55%
  •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2.70亿 54.11%
第二名
3536.07万 7.08%
第三名
2614.97万 5.23%
第四名
2584.80万 5.17%
第五名
2476.99万 4.9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256.6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1.0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548.67万 5.80%
第二名
1752.99万 3.99%
第三名
1752.84万 3.99%
第四名
1644.10万 3.74%
第五名
1558.05万 3.55%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0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1.8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1.84亿 44.18%
第二名
4649.61万 11.14%
第三名
2810.66万 6.73%
第四名
2629.50万 6.30%
第五名
1464.68万 3.5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5.2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601.14万 9.59%
第二名
3335.05万 8.88%
第三名
2329.92万 6.21%
第四名
2046.89万 5.45%
第五名
1918.23万 5.1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4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3.96%
  • 客户A
  • 客户B
  • 客户C
  • 客户D
  • 客户E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A
1.37亿 40.51%
客户B
6875.04万 20.40%
客户C
2974.78万 8.83%
客户D
822.11万 2.44%
客户E
598.37万 1.78%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8350.98万元,占总采购额的57.87%
  • 供应商A
  • 供应商B
  • 供应商C
  • 供应商D
  • 供应商E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A
2897.11万 20.08%
供应商B
1653.50万 11.46%
供应商C
1473.22万 10.21%
供应商D
1329.03万 9.21%
供应商E
998.13万 6.9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66.93万元,占营业收入的54.28%
  • 甘肃华盛康泰药业有限公司
  • 昆山泰速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上海丞信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 Dispensing Solutions
  • 台达电子(香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甘肃华盛康泰药业有限公司
180.53万 14.69%
昆山泰速尔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157.52万 12.82%
上海丞信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
132.74万 10.80%
Dispensing Solutions
124.51万 10.14%
台达电子(香港)有限公司及其关联方
71.61万 5.8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了制造业智能制造升级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重要论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又再一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了制造业智能制造升级转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型工业化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重要论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本规律,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2023年9月22日至23日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又再一次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重要原则、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传达了习近平重要指示。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发展水平关乎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全球地位。发展智能制造,对于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数字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通过新发展理念指引引导四化同步发展,从新的系统理论体系上赋予工业化新的目的、动力、方式与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作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在“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的“大旗”。到“十四五”末,我国主要工业大中小企业全面完成数字化转型,企业充分实现生产经营的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与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得到大规模应用,部分行业重点企业探索实现大模型的垂直应用。到“十五五”末,数据在大中小企业中自由流动,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贯通,实现研发数字化、生产数字化、仓储物流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实现普遍应用。
  2023年1月,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了将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传统产业加快改造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印发实施,智能制造应用规模和水平进入全球领先行列。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出台促进装备数字化政策措施,发展服务型制造。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推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用市场化办法促进优势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做强做大和配套产业发展。提高光伏产业全球竞争力,加快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绿色低碳等产业创新发展。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等一系列措施。
  2、智改数转的推动有力促进数字化经济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了传统产品向下一代智能产品转变。智改数转的推动使得传统制造业产品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衍生出具备记忆、交互、学习、预测等功能的新产品,具备更好地理解客户需求、更好地反馈客户体验、更好地开展多方位交互、更好地提高产品的价值等四个典型特征。国家鼓励传统产业应用国产化机器人、数控机床和成套智能生产线,开展生产过程和运营管理的智能化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023年11月,由国家信息中心联合阿里云共同编制的《人工智能2.0时代的公共智算服务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2023云栖大会”论坛上正式发布。《指南》面向通用人工智能发展新趋势,梳理智算服务发展形势和现状,提出了“公共智算服务”概念内涵、服务架构、服务内容和生态体系,给出了实现生态化发展的策略建议,为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指引和借鉴,加快了AI赋能千行百业。
  2023年12月, 商务部等十二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生活服务数字化赋能的指导意见》。《意见》围绕丰富生活服务数字化应用场景、补齐生活服务数字化发展短板、激发生活服务数字化发展动能、夯实生活服务数字化发展基础、强化支持保障措施等5个方面,提出了 19项具体任务举措,将进一步推动提升商贸服务、交通运输、文化旅游、教育、医疗健康等领域数字化水平,加强生活服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生活服务社区和街区,建立生活服务数字化标准体系,培育生活服务数字化平台、品牌,加强数字化技术运用、数字化金融支撑和数字化人才培育,以数字化驱动生活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同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促进生产制造数字化。支持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控制、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管理。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的深度融合,开展生产制造数据的实时检测,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的特征分析,搭建数据驱动的研发制造、智能在线实时检测、智能仓储与精准配送、智能设备管理与运用、智能能源监测与优化等新智能制造场景。随着示范基地的建立,数字化经济正深入到各行各业,整体形态初步显现。一方面,数字化向企业生产核心环节延伸,实时获取生产和运营信息,提升生产过程管理的时效性、精准性、前瞻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数字化向企业外部多端延伸,连接供应链、销售链,提升全链条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报告期内,公司经过在原有的数字化技术上进行系统的整合梳理,在消费性电子、汽车、火工品等行业都建立了数字化工厂示范工程,在业务上将进一步拓延。
  3、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需求持续增长,拉动了上游产业需求快速提升
  3.1 新能源
  (1)宏观环境状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确保能源安全”。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推动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对于我国应对国际国内风险挑战和建设现代化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各国能源结构加快向绿色低碳转型,迫切需要我们做大做强现代能源工业,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企业,加快建设能源强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能源需要。
  2023年 8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将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突出、减污降碳协同、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并明确了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重点方向、保障措施、组织实施方式等。到2025年,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一批示范项目落地实施,一批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转化应用,若干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推广应用的支持政策、商业模式和监管机制逐步完善,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到 2030年,通过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带动引领,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推广模式基本成熟,相关支持政策、商业模式、监管机制更加健全,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的通知,依托国家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等能源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鼓励建设运营单位加大对攻关突破电力装备的采购力度,依托重点工程建设推动攻关成果示范应用,通过示范引领,促进电力装备推广应用。引导装备制造企业提高供给质量,保障好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加快大型风机叶片应用验证平台建设,推动攻关突破的风电叶片使用平台进行应用验证。
  新形势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强化创新驱动,统筹发展与安全,促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和机遇,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以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发展新能源将会是未来的趋势。
  我国新材料产业“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工作在有序开展,逐步实现从仿制到自制、从被动到主动、实现材料品种系列化多样化、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是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以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在氢能等领域组织实施未来新能源金融产业孵化和加速计划。碳中和背景下,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在强劲的基本面业绩和预期政策的催化下,行业未来发展路径更加清晰,成长空间增大。
  (2)公司在新能源方面布局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在发展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新材料的发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公司在已有技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新能源方面进行了布局。对新能源贮能材料生产工艺设备进行了研发,如新能源贮能电池外壳等生产工艺设备,并对核心关键技术申请了专利,研发的装备生产线已在验证阶段,后续将进行产业化推广。
  3.2 新能源汽车
  (1)充电基础设施(如充电枪、充电桩)建设
  当前,我国已建成包括充电桩在内的,世界上数量最多、辐射面积最大、服务车辆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为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2023年国家及各地方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鼓励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规范充电市场秩序、提高充电服务水平,从而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普及。2023年9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落实《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优化配套环境。鼓励各地科学预测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做好城市及周边县乡村公共充电网络布局规划,推动充电设施布局建设、配套电网扩容改造有序开展。2023年,我国新能源发展势强劲足,取得了一系列亮眼成绩,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数量持续增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汽车产业,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汽车产品低碳优势明显,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2023年产销量分别达944.3万辆和949.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0.81%和37.9%,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的比重超过60%。截至2023年底,我国充电桩数量(公共+私人)达到859.6万个,新能源汽车保有量 2041万辆。中汽协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延续快速增长势头。新能源汽车行业产销量持续增长,2024年1至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1.5万辆和20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8.2%和31.8%,市场占有率达31.1%。
  (2)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持续增加
  二十大报告中,将高质量发展明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并且积极主动推动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战略升级,同时首次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绿色发展所要求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双碳目标中要控制的化石能源消耗、交通的清洁低碳转型,都需要新能源汽车及其连带产业来实现。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地位相当稳固,依旧会在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之列。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会是绿色发展,双碳目标达成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时期,围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主旋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任务更加迫切。我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步伐。在双碳目标引领之下,低碳化发展已成为整个汽车产业的核心课题,而新能源汽车是加速“脱碳”主力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中,也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的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入大幅度增加。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整理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汽车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9.4%,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6.4个百分点。
  (3)公司获得新能源汽车业的订单持续增加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国家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措施,建立了结构完整、有机协同的产业体系,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形成了新能源汽车与相关行业互融共生、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产业变革期占据了主动、筑牢了根基,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 12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7.2万辆和119.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7.5%和46.4%,市场占有率达到37.7%。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 31.6%,高于上年同期 5.9个百分点。在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持续增长。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和固定资产的持续增长,以及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数量的持续增加,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配套设施,如充电枪充电桩,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功能性组件,如传感器、控制器、天窗、安全气囊发生器等行业的业务逐渐扩大,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将不断提升。
  4、安全生产的固定资产投入加大,智能装备需求持续增长
  (1)新的安全生产规定不断推出及实施,对火工品生产行业带来较大影响
  在新的安全生产法实施后,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又接连发布《2023年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全国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 2023行动总方案》。在经济全面复苏、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作为安全生产管理主抓的重点行业,国企建设单位落实安全责任、做好安全生产的挑战。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更明确,加大了处罚和问责力度。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旨在督促中央企业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火工品生产行业需求除了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密切相关以外,还受到安全事故频发的影响。由于火工品威力大,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巨大危险性,如何做好火工品的安全生产将变得尤为重要。因此政府通过严格准入制度,来督促企业持续提升安全防护技术,消除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隐患。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生产工艺过程稳定可控,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监督管控,推动人机隔离、机器换人工作,建立黑灯工厂,保证较高的安全投入。
  (2)火工品行业固定资产投入增加,智能制造设备需求增加
  在行业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军用火工品市场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各火工品企业竞争愈发激烈,固定资产投入不断增加。此外,随着竞标采购体系建立和不断完善,单项产品采购的竞标者数量众多,对产品技术水平、实物质量、性价比及研制进度保障的要求不断提升。用数字化系统和智能制造装备提升火工品行业管理水平,用智能制造新技术提升生产线的安全水平,降低了火工品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性。随着生产模式转型升级,一方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减少了用人数量,火工品生产单位对智能装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3)公司目前在火工品行业智能化改造处于领先地位
  公司多年致力于火工品生产线智能化改造。目前在电子雷管、点火具、汽车安全气囊发生器、防爆机器人等的解决方案处于领先地位。针对火工品行业的多个领域,公司研发的防爆机器人已通过权威机构检测,获得防爆机器人证书、并申请了多项专利,进入市场化推广阶段。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1、主营业务概况
  作为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主要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为客户提供成套智能制造装备及相关零组件。
  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未发生重大变化。
  公司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智能制造相关的智能组装生产线、数字化工厂系统、特种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对位及检测、高速输送及精确定位、智能供料、智能控制与信息化等技术的研发。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15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9项,实用新型专利91项,外观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5项。成立至今,公司先后被认定为“2016年度苏州市专精特新百强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领军企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省级工业和信息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智能化升级项目”等。2018年6月,公司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一批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工信部[2018]31号)。公司承担的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顺利通过验收,2022年被认定为江苏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公司始终秉承“佰奥智造,价值极致体验”的经营理念,以“先公后私,团结协作,工匠精神,开拓拼搏”为核心价值观。积极发挥在产品研发、数字化转型、标准化生产、产品质量、客户服务、项目实施及管理等领域的经营优势,不断拓展,增加行业产品多元化,持续提升公司的品牌形象及核心竞争力。
  随着业务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公司建立了单元化、模块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理念,产品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柔性、通用性强等优势,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等的综合应用,大幅提高了客户产品质量、生产和管理效率,降低了客户固定资产投入风险,协助客户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
  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丰富的项目实施经验、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响应、良好的售后服务等优势,公司服务了大量国内外知名精密组件生产厂商,进入了消费性电子、新能源汽车、火工品等一系列国内外知名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并建立了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了良好的品牌口碑,在行业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客户粘性不断增强。
  2、主要产品
  多年来,公司通过对机器视觉对位及检测、高速输送及精确定位、智能供料、智能控制与信息化、数字化、防爆等技术的研发,在归纳、总结以往众多项目的执行经验基础上,不断加强自主创新,并经过长期质量验证,形成了单元化、模块化、柔性化的大型智能化生产线,以及数字化工厂系统、特种机器人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在大幅提升自身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品性能,降低了生产成本。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智能组装装备及其零组件等,并可根据客户需要为其提供智能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成套解决方案。
  (1)智能组装设备
  公司生产的智能组装生产线实现了标准化、模块化,具有高稳定性、高可靠性、高精准定位、高柔性等特点。产品由多个单元设备构成,每个单元设备由经过长期验证的标准化模块搭建构成,高稳定性、高可靠性优势凸显。产品的机器视觉对位及机器视觉在识别、测量、机器人测控等方面精准度较高。
  产品的柔性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可满足下游客户柔性化的生产趋势,单机之间任意插入或删减单机,互换性高,各单元采取网络化,总线控制。下游客户产品换型时只需更换互换性模块,产品换型成本低。产品设置数据采集层、分析执行层、数据存储层和管理存储层四个信息管理层,基于 TCP/IP的网络通信,通过 RFID射频采集模块和扫描采集模块,将生产数据上传至总控,一物一码,实现物料追溯、生产数据上传存储分析、ERP系统数据对接、生产信息实时监控等功能。
  智能组装生产线主要应用于消费性电子、新能源汽车、火工品等精密组件如:应用层级生产线、新能源汽车全景天窗智能组装生产线、电子雷管智能组装生产线等。
  另外,新材料的生产工艺的智能制造装备,如新能源贮能电池外壳加工设备已进入市场化推广。
  (2)零组件
  零组件产品主要是指为客户智能组装装备提供的具有承载、输送、传递等功能的模组(如微型流线模组、流线模组、供料模组、机架模组、通用模组、通用标准件(模块)等)。公司零组件可与自行生产的智能组装装备配合使用,也可以与客户其他智能组装装备相配套,是客户生产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客户在使用智能组装装备时,一般需采购相应的零组件以完成后续生产,部分零组件如流线模组,与最终产品的规格关联,且具有一定消耗品性质,更新速度较快,客户采购需求持续存在。随着公司标准化开发的不断推行,对零组件产品采用开模、批量生产的制造方式,可充分发挥规模效应,生产成本得以降低,从而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3、经营模式
  公司的经营模式在报告期内未发生重大变化。
  (1)研发模式:
  公司设立研发部,主要参与制定和实施公司技术发展战略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技术开发规划和计划,利用收集的信息,分析与本公司有关的行业和市场信息,研究行业技术的发展动态,为公司的产品开发、技术发展决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通过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组织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知识优化,培养高素质的研发和管理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2)采购模式:
  公司设置了采购部,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制定了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从供应商选择、物料计划编制、采购计划编制、采购工作方式等方面对物料采购工作逐一执行。公司通过制定合格供应商评审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的评审、筛选,形成合格供应商名录。通过若干家供应商间的询价比价,结合产品质量、交期等因素择优选取供应商进行相应原材料的采购。
  (3)生产模式:
  由于客户对产品的需求有一定差异,公司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公司设备中的部分模组可以标准化生产。因此.公司采取以销定产为主,备货生产为辅的生产模式。
  公司制定了相应的生产管理制度及项目管理制度,根据生产排配.有效的控制了生产进度,保证了交货期。同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满足客户对技术指标等需求。
  (4)销售模式:
  公司的销售人员、工程师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等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客户内在需求,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产品方案,获得客户认可,进而获取客户订单。公司对下游客户的产品特点、工艺特性等理解不断加深,单元化、模块化及标准化的理念获得客户认可,产品交付质量及服务响应速度等均获得了较好的品牌口碑,积累了优质的市场资源和客户资源,为订单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与客户建立合作关系后,公司通过高质量的订单交付获得客户的信任及认可,进一步增强客户粘性,从而获取后续更多的订单。此外,公司还通过公开投标、参与各类行业展览、行业会议等方式,积极拓展宣传和销售渠道,扩大公司品牌影响力,以获取更多项目资源。
  4、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智能装备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公司所研发智能装备生产线具有单元化、模块化特征。生产线由多个单元设备组成,产品通过载具定位和固定,载具由皮带输送,单元设备通过输送皮带柔性互连,一个单元设备完成一个或多个零件的组装工艺。通过多组单元设备,完成整个工艺系统的组装。每一个组装单元设备均为单独的空间堆叠体系。由智能供料模块,机器视觉模块,载具输送及定位模块,机器人模块等组成。通过机器视觉对装配体和被装配体尺寸,颜色等物理特征的识别和测量,建立了装配本体,被装配物体和机器人之间的空间坐标体系。通过计算,消除系统误差,实现精密对位组装。设备的各功能模块通过长期验证,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如应用于消费性电子组件的智能组装生产线,可实现高速精密对位组装、在线检测等,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帮客户实现了智能车间,增强了客户的市场竞争能力。客户的需求持续增加,同时,国家产业政策驱动制造迈向“智造”,保持了公司业务稳定增长。
  (2)数字化政策的推动,拓展了公司数字化工厂的市场
  202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 奠定未来数字化发展的基础。在数字化环境之下的高质量发展,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更好地实现产业、行业和企业的提质、降本、增效。我国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均明确提出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部署。随着数字化转型的进一步推进,全国各地也在不断推出降低数字化门槛、加强数字化服务的各项举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逐渐加快。工信部从供给和应用双向发力,着力构建中小企业数字化支持体系。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工具。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门出台多项政策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引领广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助力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随着国家数字化政策的推动和中小企业升级转型需求,公司智能组装装备市场进一步拓展。
  (3)生产安全升级改造需求增加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形势严峻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年来,重特大事故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依然形势严峻。企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落后是其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国家提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装备改造提升企业安全技术装备水平,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技术装备,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优化安全技术装备筹资结构,努力提高我国工业系统的整体安全生产水平。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减少伤亡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要求完善政策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强化管理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完善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领导形成齐抓共管。而随着新的安全生产法推行及实施,企业也不断加强对安全生产的投入。企业生产从传统方式向智能制造升级转型的改造,不仅节约了人力,提高了质量,而且保障了企业财产安全以及员工的生命安全。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成为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设备升级改造或设备更新的需求持续增加,促进了公司产品业务的持续增长。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一直致力于智能组装装备及其零组件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丰富的行业经验及市场优势、强大的技术研发优势、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创新的标准化生产优势、可靠的产品质量优势、客户服务优势、 特种机器人优势、 客户服务优势、丰富的项目实施及管理经验优势等,具体如下:
  1、 丰富的行业经验及市场优势
  公司在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及制造领域深耕十余年,已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及专业技术知识。随着产品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市场上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消费性电子、新能源汽车及火工品行业,积累和开发了一批优质的市场资源。通过对市场需求调研分析,对市场的需求充分理解,研发产品能够满足市场所需多样化、定制化的要求。通过高质量的订单交付及良好的售后服务能力,获得了业界的信任及认可,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公司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前瞻性研究,先后研发出具有替代国外产品的一系列智能制造装备,打破了国外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市场中占有较大优势。
  丰富的行业经验及市场优势为公司业绩的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公司在产品质量、功能的稳定性、交付及时性、技术更新及支持、售后服务等方面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充分保证了生产经营稳定性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
  2、强大的技术研发优势
  (1)强大的设计开发能力及技术储备
  公司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技术研发团队,研发内容囊括结构设计、电控设计、软件研发、机器人、标准化研发等不同的技术领域,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设计方案。公司根据客户产品及生产工艺特点,为客户进行定制设备的个性化设计开发,实现产品功能,并满足客户对良品率、稼动率、生产节拍等要求,这是公司取得订单并得到客户持续信任的关键所在。
  机器视觉对位及检测、高速输送及精确定位、智能供料、智能控制与信息化、数字化、防爆装置等技术的研发,通过对系统科学、感知科技、信息科技、控制技术与工程理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跨学科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及跨学科集成,使产品在检测、控制、调度、管理和决策功能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技术水平,攻克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如载具高速循环精确定位技术、零件基准点定位技术、运动轨迹定点技术、防爆输送装置、料盘夹取分料技术、压力注胶技术、旋转点胶技术、机器视觉对位技术、高性能 3D图形采集、用于防爆机器人的电机温度安全监控装置及其监控方法、具有温度自检功能的安全型关节机器人装置、气动伸缩机构以及气动机器人等核心技术。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已取得15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59项,实用新型专利91项,外观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35项。
  公司的设计开发能力及技术储备是公司持续发展的重要竞争优势。
  (2)创新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智能装备制造行业主要采用定制化的生产模式,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较强,不同项目间的产品方案设计、实施流程、技术特点、组装调试等环节差异较大。公司采用单元化、模块化的设计,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工序进行拆解,在对一定范围内的不同功能,或相同功能不同性能、不同规格的产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功能模块。通过标准化模块库的持续积累,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定制化设备的标准化生产与研发。通过对各模块的选择和组合以“搭积木”的方式构成不同的产品生产线。模块化设计使得生产线的柔性化程度较高,能够快速响应客户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公司的设计及生产效率。
  产品的模块化降低了研发设计、生产及采购成本,可提高设备对不同生产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客户产品换型成本,并可实现共线生产,同时提高生产的协同性和智能化程度,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3、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优势
  公司长期专注于数字化工厂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通过多年技术积累,实现了将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化的无缝对接。经过多年研发,形成了完整的数字化研发体系。而目前市场上在开发数字化工厂的解决方案时,还需要另外寻找开发智能装备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公司因具有独立完成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所以无论从开发周期、开发成本,还是后期服务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数字化工厂系统根据应用层级,功能需求的不同,主要分为车间级的 MES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产线级的EAP信息化管理系统。两者均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前后端分离、多层软件架构,便于根据不同的行业、应用场景进行较为快捷的开发部署及功能的扩展。
  车间级MES信息化管理系统,服务于生产车间,实现整个车间的生产制造环境中人、机、料、法、环、测全要素的管理。主要包含:订单管理、人员权限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产品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看板管理等功能。此外,还包含与周边系统如ERP、WMS、SCADA等系统的集成应用。
  MES信息化管理系统
  产线级EAP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服务于柔性生产线,配合柔性生产线实现产品的生产制造管控及统计。主要包含如工单管理、工艺管理、数据采集、生产调度管理、生产过程监控、在制品管理、人员权限管理等功能。根据集成应用于不同行业的生产线,会进行相应功能或模块的调整。
  EAP信息化管理系统
  而目前市场上在开发数字化工厂的解决方案时,还需要另外寻找开发智能装备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公司因具有独立完成数字化工厂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所以无论从开发周期、开发成本,还是后期服务上,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4、可靠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优势
  公司通过采用单元化、模块化、系列化、标准化的设计,使得所生产出的设备具有柔性化程度高、通用性强等质量优势,具体如下:
  (1)柔性化程度高
  单元化、模块化设计使得生产线的柔性化程度较高。智能组装设备采用单元化构建,单元设备间以柔性方式连接,各个单元可根据生产需要任意抽换,或在各单元之间插入一台或多台单机;针对不同的生产场地,还可将设备排列成环型、L型、直线型等不同的布局方式,也可以单独使用。
  此外,公司产品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够快速响应客户对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需求,可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实现多批次的生产,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帮助客户降低生产等待时间,有效提升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公司自身的设计效率。
  (2)通用性强、互换性高,产品换型成本低
  单元化、模块化的设计模式适用于多种类型产品生产。产品换型时,根据需求,可以更换不同的功能模块,如变更载具、载盘和拾取夹具等零组件,使得设备具有通用性强、互换性高、产品换型成本低等优势,降低了客户的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3)智能化精准对位
  通过机器视觉对位技术对装配体和被装配体的尺寸、颜色等物理特征进行精准识别和测量,在装配体、被装配体和机器人之间建立空间坐标体系,工控机可精确计算出所获取目标点的空间坐标,从而消除系统误差,实现装配过程中的精准对位,并可自动校正,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
  (4)高协同性、可扩展性
  生产单元通过总线各分布控制系统,将信息上传到中央控制器。中央控制器与服务器之间可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了生产测试数据备份、生产数据邮件通知、生产装箱成品ID管理、ERP系统数据对接、生产信息实时监控、定期自动进行质量等级评估、自动生成各种质量分析报告等,具有生产的高协同性。还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对生产线的智能化及信息化进行升级改造,实现AGV物流、智能仓储与智能制造的无缝对接,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
  5、 特种机器人优势
  为提高智能组装生产线工作效率和适应各种危险环境,公司研发的特种机器人产品可应用于多种危险环境,包括工业生产中的各种爆炸、易燃的危险气体、粉尘、飞絮环境、有毒的液体、气体、粉尘的环境。主要有防爆4关节机器人(负载10Kg、 20Kg),防爆6关节机器人(负载20Kg~210Kg), 可应用于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2区、爆炸性粉尘环境21区、22区粉尘及火炸药F1区和F2区。防爆重载搬运机器人负载达1000Kg,可应用于爆炸性气体环境1区、2区、爆炸性粉尘环境21区、22区。
  同时,研发了与特种机器人配套的本安型传感器及防爆侦测系统,主要包括影像侦测系统、复合型的声震检测系统。采用的 AI边缘计算与机器人结合技术,具有高效、实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各机构的动作、运动轨迹、特征点、温度、压力、磁场、振动、声音等物理特征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在异常预警、质量控制等预测性防护上,实现更智能的决策和优化,提高了安全生产的可靠性。
  公司研发的防爆关节机器人和本安型传感器经过验证,已获得了防爆合格证书,解决了之前机器人产品无法在F1区、21区等危险区域带电示教操作关键安全问题。该防爆关节机器人及其相关智能器件,在国防兵器工业、航天工业、能源工业、化工等行业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6、客户服务优势
  公司建立了专业素质高、技术能力强的工程师及销售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高效、迅速的服务,能够对客户需求及使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响应,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增强了客户粘性。
  通过十余年来对专业技术的精益求精以及对客户服务效果的不断改善,公司沉淀了丰富的系统集成技术及相关经验,具备了与国际知名客户进行技术对接、商务对接及服务对接的能力,能够做到与国际知名客户进行充分的需求理解与互动。服务领域也从提供单一操作工站扩展到提供包括整条生产线的设计、制造、装配及批量供应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产品品类、系统集成能力大幅提升,客户服务优势愈加显著。
  7、丰富的项目实施及管理经验优势
  报告期内,公司一直从事智能装备的定制生产,通过服务消费性电子、汽车功能性核心组件及火工品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客户,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实施及管理经验。智能生产线项目涉及整体方案设计、机械与电控方案设计、信息化功能设计、零部件采购、安装调试、系统技术升级等各环节,项目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强大的项目管理能力。客户需求变化性和生产工艺复杂性的提升进一步增大了项目管理难度。公司专门成立了项目管理部,实施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管理能力灵活、高效,项目管理团队全程参与客户需求沟通、设计规划、安装调试、售后服务等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及时交付。
  
  四、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国家提倡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随着国内外形势和中国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中国智造”将为制造业开启智能智造新模式。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倡导“智能制造”、“绿色环保”发展新理念,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要方向,旨在发展“制造强国”,《中国制造 202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为制造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平台。为公司未来在新能源、火工品等行业的制造设备以旧换新、升级改造、工艺创新、数字化工厂建设方面,推进制造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战略布局,创造了良好的环策环境。
  一、公司未来发展战略
  1、新能源行业产品拓展
  新能源贮能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最为关键的核心组件,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性能,在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中占比超过三分之一,是新能源汽车成本的重要构成因素。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公司在新能源贮能材料方面,将研发推广贮能电池外壳材料加工工艺设备等。
  2、火工品生产安全升级改造,带动防爆机器人业务
  在火工品这类高危产业中,防爆机器人具有提高安全性,效率性,保障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减少相关损失等巨大作用,特别在处理危险生产环境中和处理危险事物时,往往表现出其无与伦比的优势所在。因此,火工品生产企业在升级改造中对防爆机器人的投入部署显得日益重要,将直接带动公司防爆机器人业务的扩张。
  3、数字化工厂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要手段,是推动企业从制造走向智造的基础要素。数字化工厂建设的重点是智能制造生产线。而智能制造是数字经济的皇冠,它将成为各国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的主战场,成为提升国家整体制造业水平的增长引擎。智能制造离不开智能装备的支撑,包括高级数控机床、配备新型传感器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化成套生产线等,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高效化。智能制造装备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在装备产品上的集成和融合,体现了制造业的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要求。
  4、在保持主要经营模式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数字化工厂业务
  在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生产安全不断规范、劳动力红利逐步消失的今天,数字红利已经对制造业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数字化工厂正悄然引领制造业的转型,并推动着制造业的中心迈向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和系统,对制造业的竞争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公司将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积极探索和开拓数字化工厂的业务。通过提供数字化系统,帮助客户重塑业务流程、优化运管管理,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转型。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形势风险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美贸易环境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受到影响。若宏观经济波动进一步加剧,抑制终端产品的消费,导致投资持续放缓。特别 公司所处的智能制造装备行业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波动性,从而可能造成公司生产经营成果的波动。
  应对措施:公司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变化和宏观经济状况,及时做好预判和应对。同时,对技术和产品持续升级迭代,以达到风险分散的效果。
  2、市场需求变动风险
  国内外环境复杂多变,市场消费趋于理性,谨慎消费。市场消费能力的降低,导致制造业的产能下降,减少固定资产投资的信心,市场需求降低,将可能对公司市场开发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密切关注国内外政策变化,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制定应对措施。
  3、客户集中度偏高风险
  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如公司主要客户的经营状况或业务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在未来减少对公司的采购,将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公司的盈利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客户集中度较高。虽然公司与主要客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且主要客户财务及资信情况良好,但如果未来公司主要客户的经营、采购战略等发生较大变化,或由于公司自身产品质量原因流失主要客户,或目前主要客户经营情况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充分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改进产品质量成本和交期,提高服务水平,保持和现有客户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公司将持续不断的开发新产品、拓展新行业和新客户,积极应对下游客户集中的风险。
  4、技术研发和创新的风险
  智能制造装备行业是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集成和深度融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公司通过对系统科学、感知科技、信息科技、控制技术与工程理论等跨学科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及集成,并基于对产品工艺要求、流程设计等的深度理解,进行智能制造装备的设计、开发、制造、装配和集成。
  公司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市场需求,加强机器视觉对位及检测、高速输送及精确定位、智能供料、智能控制与信息化、防爆机器人、新能源材料生产工艺等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投入,以期持续保持并提高市场竞争力。尽管如此,公司技术研发与创新仍存在研发方向和目标定位不准,研发效果未及预期等风险,一旦发生上述情况,将对公司研发投入无法转化成产业化成果带来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一方面,公司通过及时把握客户需求,持续改进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体验,实现现有产品的不断升级,并适时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另一方面,公司重视基础技术的研发和积累,持续保持稳定的研发投入,根据对行业技术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提前进行技术部署,将掌握的核心技术平台化、框架化、组件化,保证技术端与产品端不脱节,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
  5、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随着公司经营规模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余额可能随之增长。若客户资信状况恶化不能及时支付货款,将会出现应收账款不能及时回款而发生坏账的风险,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及运营效率。
  应对措施:对客户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进而确定客户的信用等级;严格控制赊销额度,加强应收账款跟踪评价,强化对销售人员的回款管理制度,并定期对账加强应收账款催款力度。同时,针对现有的应收账款,进行分类处理,提高回款速度,进一步降低应收款项回收风险。
  6、存货管理的风险
  公司从事智能制造装备的生产,采取以销定产、以产定购的经营模式,存货为执行在手订单所必需的原材料、在产品和发出商品等。由于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未来,随着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存货余额可能进一步上升,如公司不能保持对存货的有效管理,将可能导致存货跌价准备上升,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公司经营业绩及运营效率。
  应对措施:公司将在未来经营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存货管理,通过加强销售订单和产销计划管理,不断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努力提高存货周转率,有效防范和控制存货管理风险。
  7、毛利率下降风险
  随着智能制造领域发展,如未来行业需求、市场竞争格局、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不确定性、下游行业客户受产业政策或周期性波动影响以及客户需求变更可能会使公司项目成本或费用提高,公司的毛利率水平将存在下降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未来将通过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行业解决方案的执行能力、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持续进行产品技术创新,增加客户粘性等方面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