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数据服务和军工雷达部件的生产。

  • 产品类型:

    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精密制造

  • 产品名称:

    环境监测 、 交通管理 、 气象观测 、 精密制造

  • 经营范围:

    精密仪器及设备、雷达用装备及零配件、警用电子设备、检测设备、交通电子产品及交通管理系统、软件产品及环境与交通监控系统集成项目、电源、变压器及电子元器件生产、制造、设施运营、维护、销售、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建筑安装及施工,汽车销售,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安全技术防范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及技术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部件、原辅材料及技术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2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2019-12-31
库存量:仪器仪表制造业(台/套) 270.00 - - - -
仪器仪表制造业库存量(台/套) - 323.00 441.00 615.00 587.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6.5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
  • 苏州航天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长沙市生态环境局雨花分局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153.69万 6.45%
第二名
2886.87万 4.48%
黔南州公安交通管理局
1346.02万 2.09%
苏州航天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1182.53万 1.84%
长沙市生态环境局雨花分局
1099.91万 1.7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494.83万元,占总采购额的22.14%
  • 第一名
  • 杭州理奥科技有限公司
  • 第三名
  • 安徽臻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5148.92万 12.00%
杭州理奥科技有限公司
2052.86万 4.79%
第三名
1016.15万 2.37%
安徽臻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672.71万 1.57%
广州禾信仪器股份有限公司
604.20万 1.4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4.79%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5641.12万 7.38%
客户2
4591.74万 6.01%
客户3
4095.97万 5.36%
客户4
2555.69万 3.35%
客户5
2054.16万 2.6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9264.96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8.24%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587.88万 7.06%
供应商2
1630.32万 3.21%
供应商3
1455.38万 2.87%
供应商4
1325.23万 2.61%
供应商5
1266.15万 2.4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1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5.89%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4
  • 客户3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8522.80万 9.84%
客户2
7339.52万 8.47%
客户4
6202.02万 7.16%
客户3
5787.22万 6.68%
客户5
3241.65万 3.7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626.14万元,占总采购额的16.56%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2570.79万 5.58%
供应商2
1825.32万 3.96%
供应商3
1180.07万 2.56%
供应商4
1034.05万 2.25%
供应商5
1015.91万 2.2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9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7.70%
  • 客户1
  • 客户2
  • 客户3
  • 客户4
  • 客户5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1
6461.08万 9.04%
客户2
5104.78万 7.14%
客户3
4438.28万 6.21%
客户4
1957.84万 2.74%
客户5
1831.94万 2.5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0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91%
  • 供应商1
  • 供应商2
  • 供应商3
  • 供应商4
  • 供应商5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1
3975.70万 10.11%
供应商2
3034.78万 7.72%
供应商3
1442.33万 3.67%
供应商4
1187.03万 3.02%
供应商5
942.57万 2.4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7826.2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31.82%
  •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 军工A
  • 铜仁市碧江区公安交通管理局
  • 中国共产党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
3123.32万 12.70%
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1588.34万 6.46%
军工A
1197.24万 4.87%
铜仁市碧江区公安交通管理局
961.58万 3.91%
中国共产党厦门市同安区委员会政法委员会
955.77万 3.89%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和数据服务。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代码为C40)。  仪器仪表是用以检出、测量、观察、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等的器具或设备,广泛服务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智能制造、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医疗健康等领域。仪器仪表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社会生活的“物化法官”。  近年来,国家对仪器仪表行业高度重视,通过...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
  公司的主营业务为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和数据服务。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代码为C40)。
  仪器仪表是用以检出、测量、观察、计算各种物理量、物质成分、物性参数等的器具或设备,广泛服务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智能制造、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医疗健康等领域。仪器仪表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科学研究的“先行官”、工业生产的“倍增器”、社会生活的“物化法官”。
  近年来,国家对仪器仪表行业高度重视,通过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和促进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发展,通过智能制造专项、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揭榜挂帅”专项等项目资金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逐渐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国产仪器仪表产业发展迅速,行业已经形成细分门类基本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行业整体科研能力和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稳步推进。整体上看,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
  据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发布的《仪器仪表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建议》,供应用仪表、光学仪器等通用型产品可以基本满足使用需求,并占有主要的国内市场份额;自动化控制系统及现场测量控制仪表、分析仪器、实验室仪器等中高端产品虽然形成了较强竞争力,并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但核心技术自主化程度不高;高端仪器仪表产品方面,技术差距明显、产业化进程缓慢、品牌影响力弱小,高端用户和典型领域应用长期被国外产品垄断,行业短板十分明显。概况而言,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整体水平仍处于中低端,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匮乏,产品可靠性和稳定性不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
  计量是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对仪器仪表产业创新发展和质量提升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2023年9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了《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以仪器仪表产业需求为导向,突破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瓶颈,推动先进计量科技创新成果向仪器仪表产业转化应用,不断提升仪器仪表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形成仪器仪表产业核心竞争力,助力我国仪器仪表产业迈向世界先进行列。
  环境监测、智慧交通和气象观测是仪器仪表的重要应用领域,涉及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多,相关产品的国产替代需求十分迫切。在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重点领域仪器仪表研制任务清单》中,明确列出了相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传感器,如环境监测领域的紫外及红外光谱类气体分析仪、激光法颗粒物监测仪、碳排放量检测仪、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监测分析仪等,交通管理领域的跑道路面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气象观测领域的高时空分辨率多普勒激光雷达、温室气体光谱分析激光雷达等。
  1.环境监测领域
  环境监测是通过对反映环境质量的指标进行监视和测定,以确定环境污染状况和环境质量的高低。环境监测仪器是指用于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噪声、土壤环境等领域监测及实验室分析所使用的专用仪器及其应用所必需的软件系统。环境监测行业按业务类型划分,分为仪器仪表制造、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第三方检测服务、污染治理等。
  环境监测行业属于政策驱动型行业。“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2021年 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污染治理、生态环保、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按照立足“十四五”、面向2035年的总体考虑,生态环境部发布《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刚要(2020-2035年)》,明确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状况监测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并细化了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土壤环境、地下水环境、温室气体等监测的工作目标。在此基础上,《“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以监测先行、监测灵敏、监测准确为导向,以更高标准保证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为根基,以健全科学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主线,巩固环境质量监测、强化污染源监测、拓展生态质量监测,并规划了“一张网”智慧感知、“一套数”真实准确、“一体化”综合评估、“一盘棋”顺畅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目标。2023年1月,生态环境部等 16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 85%;开展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建立试点城市噪声实时监测网络,实施重点企业监管,推动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做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科技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提出加强科技创新对碳排放监测、计量、核查、核算、认证、评估、监管以及碳汇的技术体系和标准体系建设的支撑保障,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决策支撑。
  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是环境监测行业的新方向。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2024年3月,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在数智化转型、数据质量、基础能力三个方面的建设目标。未来一段时间,环境监测行业的重要工作,一是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污染源监测的全覆盖,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的补充完善;二是数智化监测技术和装备的研发、推广应用以及新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三是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支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碳监测评估等工作。
  2.智慧交通领域
  智慧交通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智慧路网、智慧装备、智慧出行、智慧管理为重要内容的交通发展新模式,具有信息联通、实时监控、管理协同、人物合一的基本特征。
  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新基建政策、十四五规划不断助推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2021年《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强调推进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交通系统“数据大脑”,鼓励和支持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并与国家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构建全国一体化协同交通运输信息平台。2022年《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提出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平台,提升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技术水平,提高城市交通“全息感知+协同联动+动态优化+精准调控”智能化管理水平。
  近年来,在政策、技术、需求多轮驱动下,智慧交通行业从信息化向数字化加速转型。国内大中城市均积极布局全息感知、数字孪生、智能管控等重点领域,在智能交通系统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成果在城市交通管理场景中形成示范应用。
  近期,中国气象局、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的指导意见》,就如何进一步落实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优化提升工作,提出依据道路结冰、浓雾等高影响路段排查标准规范,分类确定交通气象风险影响等级;构建交通气象精密监测系统,完善全国交通气象观测站网建设;提升交通气象监测预警能力,加强智能监测预警技术研发。
  当前,智慧交通是交通运输行业创新实践最为活跃的领域,也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领域、国家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数字经济建设的主要场景乃至数字经济体系下的新增长极。以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慧交通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3.3万亿元人民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领域,智慧交通行业的市场需求稳定增长且发展前景广阔。
  3.气象观测领域
  气象观测是研究测量和观察地球大气的物理和化学特性以及大气现象的方法和手段的一门学科。气象观测包括地面气象观测、高空气象观测、大气遥感探测和气象卫星探测等,观测内容主要有大气气体成分浓度、气溶胶、温度、湿度、压力、风、云、降水、辐射、大气能见度等。
  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气象观测的信息和数据是开展天气预警预报、气候预测预估及气象服务、科学研究的基础。据中国气象报社报道,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取得长足进步,布局适当、运行可靠的全球最大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基本建成,为气象预报服务和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2年4月,国务院出台《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系统部署到2035年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任务,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国家发改革委联合印发《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按照“一站多用、一网多能、多网融合”的理念,以智慧气象为目标,强化智慧协同观测和数据应用,设计协同观测体系架构,完善观测数据质量控制和检验评估,完善高精度大气实况监测产品,推动观测与预报互动应用,提升观测系统的整体效能。
  随着地面气象、强对流天气、气象生态、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以及综合装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新的市场需求逐渐释放。同时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气象大数据在农业、旅游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应用市场将持续增长。通过构建“气象+”服务格局,推动气象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为气象观测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新增需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公司作为国内较早的高端分析测量仪器供应商之一,客户群体主要定位于全国环境监测、公安、交通、气象等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公司是行业中少数具备较强的仪器自主创新和研发、系统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维和数据服务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分析测量仪器的企业,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解决方案。
  环境监测领域,公司是国内较早从事环境监测分析仪研发与制造、环境监测运维服务、综合环境数据服务的龙头企业之一。经过二十余年的产品研发、行业应用和技术储备等经验积累,大气环境、水环境和污染源监测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和省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连续多次中标国家环境空气监测网城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运维项目,综合环境数据服务业务覆盖全国 100+城市,环境监测方案和仪器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APEC 会议、G20杭州峰会、厦门金砖峰会、武汉军运会、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活动保障工作,公司在环境监测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智慧交通领域,公司作为国内智能交通行业领先的产品供应商和系统集成商,多年来在智能交通领域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自主产品、自有软件、系统集成能力以及方案设计能力占有市场,具有强大的横向业务拓展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智能交通管理领域产品涵盖了车辆测速、违法取证、道路管控、平台指挥调度等多项业务,并已成功应用于全国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产品和服务应用于全国各省公安厅和交警总队,各地级市公安局和交警支队,各区县公安局和交警大队,拥有广泛的客户群体。
  气象观测领域,公司作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的产品供应商,拥有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气溶胶激光雷达以及水、汽、温度激光雷达等核心产品,并在气象全要素系列激光雷达产品持续投入,公司自主研发的降水现象仪、前向散射式能见度仪、米散射气溶胶激光雷达、公路交通气象观测站、能见度激光雷达、拉曼和米散射气溶胶激光雷达先后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温湿度拉曼激光雷达入选2023年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进一步奠定了公司在气象观测领域的市场地位。
  (三)新政策对公司所处行业的影响
  
  二、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公司业务领域及产品介绍
  公司在光学、电子及信息技术、精密机械制造等领域积累了五十余年的科研和生产经验,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内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之一。公司是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一体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和数据服务,产品和服务主要用于环境监测、智慧交管、气象观测等领域。
  1.环境监测业务
  生态环境监测领域,公司聚焦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噪声和废气污染源监测等主要业务,持续拓展碳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业务。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系列主要有颗粒物监测系统、气体污染物监测系统、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地下水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噪声监测系统、烟气污染源监测系统、大气环境综合立体走航监测系统、大气网格化监控系统等。公司重点加快臭氧光化学组分监测系统、污染源碳排放监测系统、大气环境温室气体监测系统、恶臭气体监测系统等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进一步丰富公司环境监测产品结构体系。
  针对臭氧污染成因监测,基于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公司推出腔增强氮氧化物分析仪,精度可达 ppt级别,满足超高灵敏度、超高精度的氮氧化物在线分析需求;基于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和化学放大法,公司推出大气总过氧自由基分析仪,满足大气总过氧自由基的实时、在线测量需求,为臭氧污染成因监测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目前产品已经完成研发,在宿迁、镇江、银川等城市完成了示范应用和首批销售交付。
  公司基于顺序注射加液技术研发了新一代小型化、高精度的水质在线监测分析仪,积极开发并推出了一系列水质特殊因子在线监测仪表(如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六价铬、铜、铁、镍等),满足日益多样的X因子检测能力需求。开发了固定式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户外一体小型化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浮船式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步入式水质现在监测系统、微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浮标式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等,基本满足各类水质在线监测场景的应用需求。针对市政排水管网和供水管网的监测,推出井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和供水水质监测分析仪,拓展了不同行业的监测需求。
  运维服务领域,公司拥有齐全的运维资质、完整的运维服务网络以及专业的运维团队,主要从事环境空气站、污染源监测设备、颗粒物及光化学组分站、水质监测站等运维服务业务。公司建有智慧运维管理平台,实现人机物料的全流程管理,提升监测系统数字化水平,提高项目运维效率,降低站点运维成本,进一步提升公司运维服务综合实力。
  数据服务领域,公司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改善为目标,为生态环境部门提供专业化污染防治综合服务。公司综合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模型、云计算等技术,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立体感知监测网络,形成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服务、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一企一策”、噪声综合监测、全水域数智化综合管治等解决方案,服务高值热点事件筛查、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判、快速获取污染溯源信息、监控污染分布态势与去向、评估污染防治落实情况等。针对臭氧污染防控,推出臭氧污染精准溯源解决方案,满足成因诊断、区域传输、溯源分析和预警预报等需求,为策略制定和成效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社会化检测服务领域,公司全资子公司泰思特是一家拥有CMA检测资质的第三方环境检测公司,主要从事水和废水、环境空气与废气、噪声和振动、土壤和沉积物、固体废物的常规检测以及在线比对分析监测活动,配备检测领域专用仪器设备上百余台套,并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
  2.智慧交通业务
  公司聚焦地面交通车辆的速度、方向、流量、图像、号牌等要素,基于自主研发的测速系列产品、智能摄像机、信息发布等前端关键基础设备,依托交通管控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IT运维服务平台等核心平台,集成卡口监测系统、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违停抓拍系统、区间测速系统、信号优化控制系统等交通信息采集系统,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智慧型的综合解决方案,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多样化、现代化的交通管理服务。公司拓展推出信控调优服务业务,配合公司智慧信控平台、全息路口监控平台,为客户提供城市交通区域信控调优服务,以解决或缓解国内日益增长的旺盛交通需求所带来的路口、路段拥堵问题。
  针对高速交通恶劣天气管控,基于交通集成平台机视觉、大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等技术,公司推出低成本能见度检测产品和预测预警系统,建立“感气象、示路况、降车速、控车距、警汇车”五位一体管控方案,提升恶劣气象下的行车安全系数。目前产品已经完成研发,并在毕节等城市完成了示范应用。
  3.气象观测业务
  公司自主研发的气象观测仪器包括能见度仪、降水现象仪、气溶胶激光雷达以及水、汽、温度激光雷达等,为客户提供大气常规要素观测、交通气象环境观测、空间垂直立体观测、大气成分观测等系列产品。公司激光雷达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环境和气象观测业务。同时公司重点加快气象全要素系列激光雷达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子公司蓝科信息自主研发的能见度激光雷达、拉曼和米散射气溶胶激光雷达先后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温湿度拉曼激光雷达入选2023年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进一步丰富公司气象观测产品结构体系。
  (二)经营模式
  1.盈利模式
  (1)仪器设备及系统类产品的盈利模式
  公司是分析测量仪器生产制造商,通过销售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及系统来实现收入,其主要成本为仪器及系统的生产制造成本以及运输费用、检测费用等其他费用,需要在用户现场安装调试的还包括安装调试费用及附属材料成本。公司对该类项目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来确定其销售价格,从而确保合理利润。
  (2)系统集成及工程类项目的盈利模式
  公司是监测系统综合服务商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向客户销售完整监测系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来实现收入,其主要成本为自产仪器的生产制造成本、配套应用软件的开发成本、外购设备(部件)的采购成本、集成材料成本、安装调试与施工的人工成本以及运输费等其他费用。公司结合具体项目规模大小、客户差异化需求、项目成本预算、市场竞争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整体项目报价,从而获取合理利润。
  (3)服务类项目的盈利模式
  ①运维服务
  公司接受相关客户的委托,为其测量分析系统提供现场检查、远程诊断、零部件更换与养护、系统运行管理等服务。公司根据运维设备的数量、新旧程度、站点分布、零部件更换频率等因素并结合项目所需运维资源、技术资源、人力资源投入和预期合理利润来进行定价,其主要成本是运维人员的人工成本、运维车辆折旧、零部件更换等其他费用。
  ②数据服务
  公司自主投入测量分析仪器和系统并进行专业化的维护和运营管理,通过向客户提供的测量数据分析服务收取费用,其主要成本包括仪器设备的折旧费用以及服务人员人工成本等。公司根据项目中监测站点的数量和距离、仪器设备的投入量与折旧额、数据分析服务年限和服务人员人工成本,结合合理的利润来进行定价。
  2.采购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集中采购与按需采购相结合的采购模式。公司采购的原材料主要为杆件机箱、相机及监控组件、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电子器件及模块、金属材料、传感器及模组、外购仪器及软件、线缆耗材及配套材料等。对于电子元器件及模块、服务器存储及网络设备、线缆耗材等标准化的零部件,公司主要采用集中采购的模式;对于由于项目现场情况不同、客户具体需求不同,需要定制杆件机箱等非标准化的零部件,公司主要采用按需采购的模式。
  3.生产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公司配备了生产管理人员、计划人员、采购人员、检验人员、专业技术工人等各领域专业人才,并购置了大量生产加工设备、计量检测设备、工装夹具、工具仪表、质量控制设备等专用设备,由供应商管理部、仓储部门为其提供合格原材料,由研发技术部门为其提供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的图纸、工艺文件和作业指导书,并在质量部门的层层质量控制和管理下,生产出符合行业标准、符合客户需求、符合企业品质特点的产品。由于公司产品品种多,不同订单或项目具有不同的参数需求和特点,因此公司建立了柔性生产线,以满足不同种类、规格、型号产品的生产要求。
  由于公司产品品种多,不同订单或项目具有不同的参数需求和特点,因此公司建立了柔性生产线,以满足不同种类、规格、型号产品的生产要求。
  (1)仪器设备及系统类产品的生产模式
  公司的市场营销部门在获取订单后,计划专员会协同供应商管理部和生产部制定生产任务,生产部按照公司产品的工艺设计图纸执行制造、装配、调试、测试、老炼、检验等工序;对于需要现场安装完毕才能使用的产品,公司的项目人员还要对设备进行安装、软件测试、硬件测试、整机调试等;对于电镀、喷漆等非关键工序,公司一般采用外协加工的方式,由公司提出要求,委托专业厂家代为加工。
  (2)系统集成及工程类项目的生产模式
  公司签订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协议后,根据客户的要求实施项目;由指定的项目经理针对前期的技术方案和应用环境现场考察的情况进行深化设计,制定出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并结合定制化的软件开发计划和设备采购计划与客户进行沟通,组建项目组并落实项目进度计划及人员安排。项目实施时,公司的项目团队将陆续完成内外场施工、现场基础布线、设备安装调试、整体集成联合调试、系统试运行、验收等工作。系统集成及工程项目完成后,后续维护维修等工作转移至公司售后服务部门;对于超出维保期限的项目需要根据客户需求确定是否签订运维合同;对于涉及系统优化升级改造的项目,由公司的销售部门与客户进行沟通确定优化改造方案。
  (3)服务模式
  公司具备“售后+运维+数据服务”的综合能力。公司通过招投标或商务谈判的方式获得运维服务合同或数据服务合同,服务周期一般为1-8年;其工作内容主要为:每天查看在线监测站点运行状态和数据,关注是否存在设备故障或数据异常等情况;每周现场检查线路、通讯、试剂、标样的情况,到期及时更换;每月进行样品试验,更换损耗件,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并根据当地监管需要报送月度运营工作报告。
  公司成立了专门的服务部门、组建了专业的服务队伍,在组织管理、办事处网点建设、人员配备和培训等各方面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及时、全面、优质的服务;同时,公司通过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分析,不断改进和提升系统集成和软硬件开发能力,完善客户服务管理方式,让客户对公司信任、对产品放心。
  4.销售模式
  公司主要采用直销模式。公司主要通过上门拜访、客户回访等方式建立与客户之间的沟通联系并获取业务信息;通过参加行业会议和展会、学术交流等形式获取市场信息(包括政策方针及行业发展趋势等);通过沟通交流、参观考察、样品展示、样机试用等方式让用户了解产品;最终通过参与目标客户的项目招投标活动取得业务合同。取得业务合同的方式主要包括:(1)参与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项目招投标活动;(2)基于与原有客户合作的基础,在部分客户需要系统改造升级或增补采购时,直接获得业务合同。
  5.研发模式
  公司设有技术中心,独立自主开展产品和技术研发工作。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重视研发体系的优化、技术平台的建设、核心技术的积累、技术骨干的培养和产出成果的激励等工作。公司建立了以集成产品开发为基础的研发体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用矩阵模式的组织架构,通过产品线和技术线对产品开发进行矩阵管理。公司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保持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通过共同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共建创新平台、横向课题等方式,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合作交流。
  (三)主要业绩驱动因素
  1.行业发展及政策驱动
  环境监测、智慧交通和气象观测是仪器仪表的重要应用领域,涉及的关键计量测试技术多,相关产品的国产替代需求十分迫切。《关于计量促进仪器仪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重点领域仪器仪表研制任务清单中明确列出了相关高端仪器仪表和核心传感器。
  对于环境监测行业,近年来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出台《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关于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给出了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生态状况监测等方面的主要任务和时间节点,提出了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在数智化转型、数据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方面的目标,同时“双碳”目标的提出为环境监测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环境监测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对于智慧交通行业,国家交通强国战略、十四五规划不断助推交通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交通领域科技创新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年)》《“十四五”交通领域科技创新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明确强调推进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交通系统“数据大脑”,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平台,提升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技术水平,提高城市交通“全息感知+协同联动+动态优化+精准调控”智能化管理水平。
  对于气象观测行业,《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综合气象观测业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多项政策文件出台,明确要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随着地面气象、强对流天气、气象生态、城市综合气象观测网以及综合装备保障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气象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2.科技创新发展驱动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高速发展,推进新技术在环境监测、智慧交通、气象观测等行业的深入应用,赋能行业智慧转型,将带来更多的新增需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是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具备高端分析测量仪器的生产制造能力、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和集成能力、整体方案的解决能力。
  公司采用原始研发、集成创新等多种路径,形成了较强的研发和创新能力。公司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交通安全与智能交通技术省级实验室、安徽省环境光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气象探测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等多个研发平台;公司与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单位共建了“国家环境光学监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监测技术与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与东南大学共建“东南大学-蓝盾光电联合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在环境监测、智慧交通、气象观测领域具有国内一流的研发实力。
  公司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创新能力,积极开发新产品。报告期内,公司牵头申报的“大气臭氧污染监测系列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立项、“云边端一体城市级道路交通态势全息感知与协调控制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获安徽省重大科技专项立项。公司自主研发的能见度激光雷达、拉曼和米散射气溶胶激光雷达先后取得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温湿度拉曼激光雷达被认定为安徽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二)业务结构优势
  公司充分利用多年来在光、机、电、算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从横向方面,不断拓展产品及服务领域,由成立之初的交通管理拓展至环境监测、气象观测等领域,产品种类覆盖面广,尤其在环境监测领域,产品覆盖了大气环境、水环境、环境噪声和废气污染源等;公司还实现了多领域业务的协同,开发出如交通气象站等多领域集成化产品,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纵向方面,公司由单一的产品供应商向系统集成、运维服务、数据服务、社会化检测等方面延升,使公司逐步由产品供应商向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公司的运维服务、数据服务业务在扩大收入规模的同时,增强了客户黏性,为公司产品优化升级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促进了公司产品和业务的开发。
  (三)营销及服务优势
  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营销和服务网络,拥有齐全的运维资质和完整的运维服务网络,运维服务覆盖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等领域。公司在全国设立了30余个运维及数据服务中心,在运维驻地设立质控实验室、备品、备件和备机库,拥有运维、走航服务专用车150余辆,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辐射国内主要区域,建立了系统、完善的运维、数据服务体系。公司成立运维、数据服务部门,组建了一批经验丰富又具备技术能力的服务队伍,有效保证运监测维服务和综合环境数据服务工作稳定开展。
  公司不断推进本地化营销和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子分公司管理统筹,提升了沟通管理效率,提高了市场开拓效率,能高效获取和满足客户需求,进一步提高了售后服务满意度。同时,公司不断加强运维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提升了客户的产品体验、提高客户满意度,还扩大了公司品牌影响,助力公司的市场开拓,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管理及人才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管理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涵盖学科面广、年龄结构合理的管理团队,核心管理人员在高端分析测量仪器领域积累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公司将质量管理贯穿市场需求分析、产品研发、采购、生产制造、检验、运输、销售、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公司管理团队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研发、销售、服务经验,使得企业从产品设计研发到产业化进程的各个环节均拥有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管理水平日益完善,在行业内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报告期内,公司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604人,专业涵盖光学工程、电子技术、机械及自动化控制工程、软件工程、信息化工程、环境科学、大气科学、交通工程等多个学科,为公司保持并巩固行业技术领先地位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主营业务分析
  1、概述
  受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竞争加剧影响,公司业务发展放缓。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4,299.34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5.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198.11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9.61%。报告期末,公司资产总额254,525.08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6.13%;本期基本每股收益0.32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9.62%。
  为应对业务发展瓶颈,公司积极探索战略转型,经管理层反复慎重研究,公司稳步进行如下探索和尝试:
  (1)将技术和产品研发提升到战略高度。围绕“双碳战略”“数字交通”“智慧气象”带来的新的业务增长点,公司制定了“三年产品研发规划”,致力于开发大气光化组分、碳排放及温室气体、先进激光雷达(应用于气象观测和环境监测领域)、智慧信控、恶劣天气管控等高科技新产品,丰富产品种类,高筑核心产品技术壁垒,寻求新的业务突破点。
  (2)公司主动对毛利率较低、回款周期较长的交通领域系统集成项目进行战略收缩。这类项目的合同金额高,虽然能够在短期内为公司带来大额营业收入,但因回款周期较长,承揽项目会极大增加公司应收账款金额,对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企业经营压力。公司未来将审慎选择交通领域系统集成项目进行投入,放缓在交通领域系统集成业务上的发展节奏。
  (3)将投资有潜力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公司的战略规划之一,提高资产质量、获取潜在收益、提升上市公司业绩。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安徽蓝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投资方之一参与上海星思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星思半导体”)进行的融资,以人民币1.8亿元认缴星思半导体新增注册资本114.6381万元,预计获得星思半导体5.0935%的股权。星思半导体是国内少数能够自行研发5G基带和射频芯片的公司,5G基带和射频芯片均一版流片成功。星思半导体的5G eMBB基带芯片使用全国产化供应链,在关键5/28性能指标如传输速率、时延、灵敏度、弱场接入能力上均测试表现较优,满足FWA与卫星通信的客户要求。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公司发展战略
  面向“十四五”和新的发展阶段,公司将抓住高端仪器仪表国产替代、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碳排放及温室气体监测、交通“数据大脑”建设、气象高质量发展等新市场机遇,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自主核心技术平台建设,不断提升产品转化效率,持续巩固环境监测、智慧交通、气象观测业务核心竞争力,致力于发展成为领先的行业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二)2024年度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和工作目标,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深化本地化营销和服务网络建设,深耕主营业务,积极开发新市场,持续降本增效,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1.加大技术和产品研发投入
  围绕年度产品研发规划,通过产学研合作、人才团队引进等方式,推进光谱、色谱、质谱和传感器等核心技术平台建设,加快突破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不断提升产品转化效率。聚焦研发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大气、水质、数字和交通产品线规划,丰富产品种类,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快监测运维、数据服务等数字产品开发,持续完善大气环境、水环境等业务综合解决方案。通过核心技术积累和新产品研发上市,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2.深化本地化营销和服务网络建设
  围绕年度营销和服务网络建设目标,继续推行子分公司管理统筹模式,通过建立本地化营销和服务团队,提升沟通管理效率,精确定位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助力公司市场开拓,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深耕主营业务,积极开发新市场
  围绕年度市场攻关目标,继续深耕细作优势市场。环境监测业务,以大气环境监测业务为基本盘,大力拓展水环境、噪声环境和碳监测等市场。智慧交通业务,以传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集成业务为基础,加大全息感知、团雾等新产品市场推广。气象观测业务,加大系列激光雷达产品的市场开拓力度,全力争取重大和示范项目落地。
  4.持续降本增效,提升管理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化为手段,加强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降本增效,持续提高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保障经营目标达成。
  (三)可能面对的风险
  1、政策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是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和数据服务。产品和服务主要应用于环境监测、交通管理、气象观测等领域。客户主要为全国环境监测、公安、交通、气象等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等。上述领域的发展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各级政府的投入状况,如果相关政策发生变化,政府部门对上述应用领域的投资规模大幅下降,将会对本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将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政策,并持续关注相关政策的变化情况,积极储备相关监测产品和技术。
  2、技术更新换代风险
  公司主营业务是高端分析测量仪器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及工程、运维服务和数据服务。产品和服务主要基于自主研发的分析测量仪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究开发是公司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如果未来公司不能准确预测各应用领域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基础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及时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及新产品,或者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减弱,基础产品技术更新落后于行业领先水平,不能通过持续创新开发差异化产品或提供高性价比的服务满足各应用领域客户的需求,可能出现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在性能、质量及价格等方面优于公司产品的情况,从而导致公司市场竞争能力下降,将可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造成较大不利影响。对此,公司将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快突破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确保公司技术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3、应收款项发生坏账的风险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应收款项(含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长期应收款以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账面余额为957,879,332.59元,占当期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为37.63%,金额较高,对公司的资金周转和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影响较大,给公司的营运资金造成一定压力。公司的主要客户为全国环境监测、公安、交通、气象等政府部门、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客户信用资质良好,款项收回有较高保障,但随着销售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公司应收款项规模可能持续增加,发生坏账损失的风险增大。若部分客户推延付款,项目尾款收回不及预期则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公司采取主动应对措施,主要包括加强风险管控力度,持续对客户资信进行跟踪掌控,多选择优质客户交易;加大应收款项回款考核力度,建立逾期应收款项预警制度,将回款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落实责任主体,强化监督与考核;加强催收力度,督促客户及时结算和款项支付,对个别恶意拖欠及拖欠时间较长的,通过仲裁、诉讼等法律方式收回。
  4、存货减值的风险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242,600,902.09元,占当期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为9.53%。公司存货中未验收项目成本占比最大,未验收项目成本主要是指在建项目所发生的成本、尚在进行中的安装成本、已完工但尚未验收的项目以及正在履行的其他合约义务所发生的成本。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公司存货余额仍可能保持较高的水平,对公司的流动资金亦可能产生一定的压力。也存在由于技术和客户需求变化,或者在建项目因管理不善、质量问题等因素导致未能顺利验收,而引起的存货跌价风险。对此,公司将深入贯彻市场导向及客户中心理念,加强项目建设质量管理,优化供应链和存货管理流程,合理控制项目建设进度和存货规模;尽快消化目前在建项目订单,同时积极协调有关建设单位,推进有关工程项目竣工验收、结算、决算进度。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