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末压制成形产品、软磁复合材料和金属注射成形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粉末压制成形产品、软磁复合材料、金属注射成形产品
粉末压制成形产品 、 软磁复合材料 、 金属注射成形产品
粉末冶金制品、磁性材料、计算机用电感线圈、专用设备、工装模具及原辅材料的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咨询服务;自有房屋出租。
业务名称 | 2024-12-31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2-12-31 | 2021-12-31 |
---|---|---|---|---|---|
库存量:粉末压制成形产品(吨) | 1.19万 | - | - | - | - |
软磁材料库存量(吨) | - | - | - | - | 2477.76 |
软磁复合材料库存量(吨) | - | - | - | 3274.39 | - |
粉末压制成形产品库存量(吨) | - | - | - | 1.09万 | - |
粉末冶金制品库存量(吨) | - | - | - | - | 9788.39 |
生产线条数:折叠机铰链模组生产线(条) | - | 5.00 | - | - | - |
消费电子产品库存量(件) | - | - | - | 9414.69万 | 1.06亿 |
库存量:金属注射成形产品(件) | 1.03亿 | - | - | - | - |
库存量:软磁材料(吨) | - | - | 3358.17 | - | - |
库存量:软磁复合材料(吨) | 4137.78 | - | - | - | - |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行业 | 制造业 | 51.04亿 | 99.24% | 39.00亿 | 99.72% | 12.04亿 | 97.70% | 23.59% |
其他业务 | 3923.75万 | 0.76% | 1086.11万 | 0.28% | 2837.64万 | 2.30% | 72.32% | |
按产品 | 粉末压制成形产品 | 22.37亿 | 43.49% | 17.00亿 | 43.48% | 5.37亿 | 43.55% | 23.99% |
金属注射成形产品 | 19.65亿 | 38.21% | 14.92亿 | 38.15% | 4.73亿 | 38.39% | 24.07% | |
软磁复合材料 | 9.02亿 | 17.54% | 7.08亿 | 18.10% | 1.94亿 | 15.76% | 21.53% | |
其他业务 | 3923.75万 | 0.76% | 1086.11万 | 0.28% | 2837.64万 | 2.30% | 72.32% | |
按地区 | 境内 | 44.03亿 | 85.60% | 33.93亿 | 86.75% | 10.10亿 | 81.96% | 22.94% |
境外 | 7.01亿 | 13.63% | 5.07亿 | 12.97% | 1.94亿 | 15.74% | 27.66% | |
其他业务 | 3923.75万 | 0.76% | 1086.11万 | 0.28% | 2837.64万 | 2.30% | 72.32%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宁波)有限公司 |
9744.47万 | 6.64% |
麦格纳动力总成(常州)有限公司 |
7006.09万 | 4.77% |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
5800.77万 | 3.95% |
舍弗勒(中国)有限公司 |
5485.99万 | 3.74% |
STTT echnologies Inc |
4772.41万 | 3.2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赫格纳斯(中国)有限公司 |
7300.16万 | 11.57% |
鞍钢(鞍山)冶金粉材有限公司 |
5540.37万 | 8.78% |
莱芜钢铁集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
3006.49万 | 4.76% |
连云港德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2453.22万 | 3.89% |
宁波金宁粉末冶金制品有限公司 |
2186.46万 | 3.46%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客户A |
1.09亿 | 7.95% |
客户B |
6394.60万 | 4.67% |
客户C |
4330.91万 | 3.16% |
客户D |
4239.09万 | 3.10% |
客户E |
4148.94万 | 3.03%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供应商a |
7079.72万 | 11.71% |
供应商b |
5679.94万 | 9.39% |
供应商c |
3027.47万 | 5.01% |
供应商d |
2771.33万 | 4.58% |
供应商e |
1652.40万 | 2.73%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宁波)有限公司 |
1.15亿 | 9.54% |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
7454.61万 | 6.17% |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
5301.81万 | 4.39% |
麦格纳(常州)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 |
3853.96万 | 3.19% |
STT Technologies Inc |
3474.02万 | 2.8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7294.87万 | 12.02% |
赫格纳斯(中国)有限公司 |
6790.46万 | 11.19% |
莱芜钢铁集团粉末冶金有限公司 |
2806.02万 | 4.62% |
宁波金鸡粉末冶金经销有限公司 |
2680.89万 | 4.42% |
宁波市鄞州甬乐机械部件厂 |
2495.30万 | 4.11%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宁波)有限公司 |
5193.42万 | 8.54% |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
3152.24万 | 5.19% |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
3134.50万 | 5.16% |
麦格纳动力总成(常州)有限公司 |
1928.53万 | 3.17% |
STT Technologies Inc |
1670.05万 | 2.7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博格华纳汽车零部件(宁波)有限公司 |
7192.38万 | 6.31% |
加西贝拉压缩机有限公司 |
5759.42万 | 5.05% |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
4739.95万 | 4.16% |
南昌海立电器有限公司 |
3298.69万 | 2.89% |
珠海凌达压缩机有限公司 |
3216.03万 | 2.8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赫格纳斯(中国)有限公司 |
6357.63万 | 12.32% |
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4179.94万 | 8.10% |
宁波市鄞州甬乐机械部件厂 |
3564.22万 | 6.91% |
宁波金鸡粉末冶金经销有限公司 |
2595.29万 | 5.03% |
宁波横星铆枪制造有限公司 |
1729.03万 | 3.35% |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度,公司紧紧围绕“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外不断拓展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对内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挖掘了内部潜力,达成了预期的年度经营目标,实现了全年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04亿元,同比增长33.47%,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创历史新高,P&S、SMC和MIM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7亿元、9...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度,公司紧紧围绕“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外不断拓展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对内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挖掘了内部潜力,达成了预期的年度经营目标,实现了全年高质量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04亿元,同比增长33.47%,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创历史新高,P&S、SMC和MIM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7亿元、9.02亿元和19.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5%、9.13%和92.19%。
报告期内,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7亿元,同比增长100.59%,非经常性损益0.1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79亿元,同比增长153.62%。
报告期内,公司紧扣发展战略,兼顾当下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布局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研发了新技术、开发了新产品、构建了新能力。报告期内,投入研发费用3.2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26%,新增发明专利19件,累计获得发明专利222件,新增实用新型专利13件,累计获得实用新型专利622件。报告期内,公司推进了新产品或新项目的建设,并对有潜在机会的未来产业,作出了积极布局,主要情况如下:
(一)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机器人上的运用现状或机会
1、液态金属谐波减速器柔轮
报告期内,公司下属公司上海驰声新材料有限公司成功开发出了机器人谐波减速器用液态金属柔轮样件,经初步测试,在使用寿命、传动误差、噪声、轻量化等指标方面,液态金属柔轮样件性能良好。
谐波减速器预计能广泛运用到人形机器人关节,而柔轮又为谐波减速器的核心关键零件之一,它决定了机器人手臂的抓取定位精度及使用寿命。液态金属是一类新型复合材料,具有密度大、强度高、硬度高、耐腐蚀性能强、耐磨性能好、弹性模量良好等优点,而且它有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当外力去除后形变马上恢复的特性,这个特性非常符合谐波减速器中柔轮的材料选型要求,而且使用一次成型技术制造液态金属柔轮,简化了柔轮的制造流程,可实现复杂齿形的精密铸造,减少传统加工中的切削损耗,材料利用率明显提升,因锆基液态金属密度6~6.8g/cm,而钢料密度7.5~7.8g/cm,所以在轻量化方面液态金属柔轮也具有优势。
液态金属柔轮样件
上海驰声公司为专门从事液态金属研发和具备规模化生产能力的企业。液态金属学名块体非晶合金,也叫块体金属玻璃(BULKMETALGLASS),是指金属溶液在冷却过程中通过快速凝固而来不及发生结晶,是一种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微观组织结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非晶态结构是无缺陷的,而不是像晶体材料那样有位错和晶界,因此与晶体材料相比,液态金属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独特的优良特性,是金属材料中的新贵,能有机会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汽车装饰件、航空航天、军工、医疗、体育用品、奢侈品、机器人等领域。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液态金属主营业务收入5,663万元,主要为折叠机模组配套使用,部分材料应用到高档汽车零件中。
2、轴向磁通电机最新进展
(1)参股公司深圳小象电动公司情况
公司间接参股深圳小象电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小象电动公司”)22%股权。报告期内,深圳小象电动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2,195万元,净利润372万元,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54项。因深圳小象电动公司研发生产的轴向磁场电机相对于传统径向磁场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效率高等显著特点,特别适用于对体积重量有特殊要求的应用领域,比如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狗、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船舶以及
电动飞机等,为客户提供节能、高效及重量尺寸具有优势的电驱动解决方案。轴向磁通电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性能优势。轴向磁通电机通过薄饼状转子设计,以更大直径与更短轴向长度的结构特性实现扭矩密度提升;其磁通路径短且直接的拓扑结构,可降低磁阻损耗,在同等电流输入下实现更高输出功率和效率。轴向磁通电机轴向长度缩减至径向电机的1/3,部分情况下整体体积可减小50%,且在原材料相近条件下实现自重仅为径向电机的1/3。
其次,节能优势。轴向磁通拓扑引发的紧凑设计思路有利于减少轴向电机的生产耗材与能耗。轴向磁通电机采用SMC定子压铸工艺,使铜、铁等金属材料用量较径向永磁电机减少约50%,同时制造能耗降低15%,兼具轻量化与能效提升优势,助力低碳生产。
(2)公司轴向磁通电机项目建设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轴向磁通电机销售收入154.23万元。目前,合作在研或开发中项目超过90个型号,涉及机器人或机器狗用关节电机和三关节电机合作客户超过30家,涉及汽车用轮毂或转向电机合作客户超过11家,涉及低空飞行发电机及二轮车E-BIKE电机合作客户超过5家。
报告期内,公司完成了1,000平方米的轴向磁通电机生产车间基建建设,组建了1条轴向磁通电机装配生产样版线,具备量产后5万套/年产线能力;提升了软磁定子、减速机精密齿轮的工艺技术水平。后续着重在降低制造成本、供应链开发建设、精益自动化、产品标准化等方面进行改善提升。
3、手术机器人及微创手术电动吻合器
报告期内,公司已经批量生产手术机器人及微创手术电动吻合器等医用材料,且上海富驰公司是国际手术机器人头部企业如达芬奇、强生、美敦力,以及国内众多手术机器人公司唯一或者首选供应商。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该类产品销售额约9,500万元。
手术机器人钳头、铰链、连杆技术方案需采用MIM和CNC精密加工等多种工艺,相较于其他工艺,MIM工艺具备设计自由度高,MIM在复杂结构、精度、材料性能、成本效益、生产效率、一致性和轻量化方面都有优势。
4、在人形机器人灵巧手上的MIM应用机会
报告期内,公司投入资源,研究了MIM技术应用到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方案。根据研究表明,随着人形机器人的逐步推广运用,灵巧手的需求量随之而增加,基于使用MIM技术生产微型齿轮具有模数小(小于0.5,甚至可达0.05)、强度高、设计自由度大、可带台阶,且净近成型成本低等优势,预计MIM产品能在灵巧手指驱动齿轮和仿生手手指连接结构件等应用场景的潜在需求量将大幅提升。
(二)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AI上的运用现状或机会
1、高速连接器外罩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并成功实现批量交付了高速连接器外罩(housing)MIM件共计两个料号,产品间接配套到英伟达GB200服务器。以此,公司对类似产品进行了系列化的技术和市场开发,后续有潜在机会在英伟达GB300、谷歌、微软、特斯拉、大客户等场景得到配套机会,此系列产品也将成为公司长周期特色优势产品。
2、AI芯片电感
报告期内,顺应了AI等算力建设的发展趋势,重点推进了金属软磁新型一体化电感等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并取得了里程碑性的进展。报告期内,SMC实现芯片电感和服务器电源软磁材料销售收入17,515万元,与上年同期6,854万元相比增加155.54%。
AI的快速发展和数据中心的高功率计算需求,使芯片电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芯片电源面临“高效率、微尺寸、高集成”挑战,器件的微型化、耐低电压、大电流、低损耗、多相供电,客观要求电感结构要设计成一体,这对材料选择要求为低损耗、高Bs、性能稳定性好,这些变化,为公司软磁复合材料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芯片电感主要分为组合式和一体式,一体式芯片电感又分为传统一体成型和铜铁共烧型两类型。目前,东睦科达已经批量生产组合式芯片电感,报告期内,公司成功开发出了铜铁共烧一体式芯片电感,并向客户交样待产。
3、关于芯片和光模块散热器的机会
MIM技术在芯片散热器方面的解决方案。随着算力建设的快速发展,AI服务器、数据中心、消费电子、5G基站和通信等设备中的芯片功耗和发热显著增加,为保证运行高效与稳定,需要有效的热管理解决方案,如通过液冷、风冷等技术。MIM技术为纯铜材料提供了高效、精密的制造途径,铜导热性能优异,适合散热器等应用,特别适合精小复杂、高精度、大批量生产的散热器件制造。
MIM技术在光模块散热器方面的解决方案。光模块的功耗随着速率的增加而增加,功耗急剧增大,产生的热量也相应增多。早期的10G光模块的功耗在1W左右,目前400G光模块的功耗在15W左右,而800G光模块功耗要到24W左右,1.6T光模块功耗预计到30W左右。光模块传输速率的增加导致功耗增大,产生的热量增多,为MIM结构件如外壳,基座导热垫片等提供广大潜在市场容量。
(三)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新能源上的运用现状或机会
1、氢能源高温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项目
公司前期布局了浙江氢邦科技有限公司项目,通过宁波东睦广泰公司持有20%股权,其主要从事固体氧化物电池电堆研发与工程化制造,发电系统和电解设备设计与开发,并基于电堆与系统核心技术,联合产业链客户开展应用示范。
2、燃料电池连接板
公司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金属连接板积累了多年和丰富的材料经验,解决了连接板的封闭孔隙的难题,开发了新的制备方法,并构建Know-How和相关专利保护。拥有《一种粉末冶金铬合金燃料电池连接件的封孔方法》、《一种铬合金燃料电池连接件的制备方法》、《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的金属支撑板的制备方法等专利》,已与国内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堆或系统研发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3、激光雷达零件
随着汽车智能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对激光雷达的需求不断增加,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优势,可广泛应用于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前车碰撞警示(FCW)及自动紧急制动(AEB)等。
报告期内,公司新开发出了新型激光雷达MIM零件,并为知名的企业生产激光雷达配套,预计2025年开始量产。
4、斜齿轮
齿轮传动是最典型的啮合传动,也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传动形式。根据传动原理的不同,有直齿齿轮啮合传动和斜齿齿轮啮合传动,斜齿主要优势为传动平稳,噪音低,斜齿轮的螺旋齿形使啮合过程逐渐接触,减少冲击和振动,尤其适用于高速、高精度传动(如汽车变速箱、工业及人形机器人减速器);其次,斜齿承载能力高,因同时参与啮合的齿数更多(接触比更大),单位面积载荷降低,适合大功率、重载工况。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了大量粉末冶金斜齿轮工艺技术,且将粉末冶金斜齿轮的螺旋角提升到30°以上(齿廓与齿轮轴线的夹角,影响轴向力与传动平稳性)。斜齿轮的技术突破,使得公司既有机会在现有结构零件市场争得新份额,又有潜在机会满足未来工业及人形机器人减速器的需求。
(四)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消费电子上的运用现状或机会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MIM技术平台销售收入19.65亿元,其中消费电子占其收入比约83.39%,医疗占比5.05%、汽车类占比8.89%,其它产品占比2.67%。与折叠机相关的产品占MIM技术平台收入比达46.31%。
除继续巩固MIM技术在消费电子中运用外,公司逐步加大其在非消费电子领域的市场开拓,以及材料技术丰富化方面的突破。
1、MIM钛合金
报告期内,公司战略性布局了钛合金MIM粉末原料技术,参股公司宁波东睦广泰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增资入股一家新材料企业5%股份,专门从事钛及钛合金粉末、磁性材料粉末研发和生产。钛合金MIM粉末原料技术结合公司前期开发的钛合金大批量生产的工艺技术,为公司未来拓展钛合金大规模应用于消费电子、医疗等领域奠定了坚实基础。
钛合金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电子和医疗行业的高度关注。由于钛具有密度小、比强度高、导热系数低、生物相容性好,耐高温低温性能好、耐腐蚀能力强等突出的优异的性能,同时又具备切削加工性差、热加工性能差、冷压加工性差、难以焊接、与其他材料的连接性不佳,以及价格昂贵劣势,导致钛材在消费电子行业大规模运用受限,因此解决钛粉制备、MIM烧结工艺和焊接等技术难题是实现低成本钛材在消费电子行业商业化运用的关键。
2、折叠机模组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突破自我,发展了以构建折叠屏手机铰链模组能力提升为中心任务的重点工作,紧随大客户新产品上市的节奏,截至报告期末已投入使用了7条折叠机铰链模组生产线,并随新机型开发,正加大投资构建新增的生产线,落实了从折叠机MIM零件向“MIM零件+模组”的发展模式,同时,对折叠机相关核心材料进行了性能再升级,不断给客户强力赋能。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了折叠机有关产品的销售收入9.10亿元,折叠机铰链正成为公司MIM技术平台的重要增长极,公司将计划进一步整合上海、华南、连云港三大MIM基地资源,以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更优质的服务保障能力为产业发展赋能。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行业基本情况
公司所属行业为新材料行业的子行业——粉末冶金(PM)行业。粉末冶金是一种先进的金属成形技术,通过制取金属或非金属粉末(或金属粉末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作为原料,经过成形和烧结等工艺过程,制造金属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各种几何构造制品的工艺技术,具有近净成形、材料利用率高、适合复杂零件制造等技术特点,在新材料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针对新材料重点领域出台了相关专项政策,国内“十四五”新材料规划已将高性能粉末冶金列为重点方向。
近年来,粉末冶金行业呈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随着粉末冶金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内经济运行回升向好,消费电子在中国市场表现亮眼,同时受益于国家汽车、家电以旧换新补贴等政策,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报告期内发展效果显著,分别创主营业务收入历史新高。
1、P&S技术平台
公司P&S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供给国内外汽车行业中高端客户,2024年度汽车零件销售占公司P&S主营业务收入的76.40%,达17.09亿元,同比增长11.08%,家电零件营收占公司P&S主营业务收入的19.93%,达4.46亿元,同比增长26.77%。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2024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年度报告》,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创历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渗透率达到40.9%,首次突破千万辆大关。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以下简称“乘联会”)《2025年1月全国乘用车市场分析》初步统计,2024年世界汽车销量达到9,060万辆,新能源汽车达到1,603万辆。2024年中国汽车实现出口641万辆,出口增速23%,其中常规燃油车型出口约440万,增长26%,纯电动车型出口约170万,增长6%;新能源插混车型出口约32万,增长128%。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强大,电动化转型改变了市场需求结构。公司与国内外汽车行业中高端客户长期战略合作,且由于中外制造业性价比差异,以及国外友商减少投资甚至逐步计划退出等,使得公司在汽车行业粉末冶金制品的进口替代和全球市场拓展方面仍有较大空间。混合动力新能源汽车增速较快,它具备纯电动驱动和内燃机备用能源两种模式,部分保留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使得P&S技术保留的最大的运用场景,同时又给公司SMC技术带来机会。
由于机器人的发展,为P&S制造机器人用减速器齿轮、MIM制造灵巧手精密小齿轮和液态金属柔轮提供了机遇。因粉末冶金方法制造精密齿轮具有净近成形、节能节材等优势,机器人减速器齿轮为小模数精密齿轮,要求精度高、噪音低和耐磨性好等,理论上适合用粉末冶金解决材料问题。
2、SMC技术平台
报告期内,SMC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13%。公司SMC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新能源、电源等行业,报告期内,光伏领域销售收入约占公司SMC主营业务收入的35%,新能源汽车领域SMC技术平台销售约占公司SMC主营业务收入的18.72%。同时公司顺应了AI等算力建设的发展趋势,报告期内SMC实现芯片电感和服务器电源软磁材料销售收入17,515万元,同比增长155.54%。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24年光伏行业发展回顾与2025年形势展望》报告,2024年全国光伏新增装机277.57GW,同比增长28.3%,全国光伏累计装机突破880GW。全球主要光伏市场增长出现分化,部分市场如美国、德国等受政策红利消退、市场饱和及供应链挑战等影响,2024年新增光伏装机增速较2023年下降,导致国内光伏产品出口额下降;新兴光伏市场由于其电力需求增长快,可再生能源潜力大等原因,规模小但增长潜力初显,如阿联酋目标为到2050年将清洁能源在总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高到50%。
鉴于光伏行业增速放缓,公司积极寻求SMC技术平台新的业务增长点。AI的快速发展和数据中心的高功率计算需求,使芯片电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芯片电源面临“高效率、微尺寸、高集成”挑战,器件的微型化、耐低电压、大电流、低损耗、多相供电,客观要求电感结构要设计成一体,这对材料选择要求为低损耗、高Bs、性能稳定性好,为公司软磁复合材料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与浪潮信息联合发布《中国人工智能计算力发展评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达725.3百亿亿次/秒(EFLOPS),同比增长74.1%,增幅是同期通用算力增幅(20.6%)的3倍以上;市场规模为190亿美元,同比增长86.9%;预计2025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将达到1037.3EFLOPS,较2024年增长43%;中国人工智能算力市场规模将达到259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36.2%。根据IDC预测,全球AI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增至2,218.7亿美元,五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6.2%。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推进了金属软磁新型一体化电感等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并取得了里程碑性的进展:报告期内已批量生产组合式芯片电感,并成功开发出了铜铁共烧一体式芯片电感,已向客户交样待产。
与此同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随着汽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自动驾驶的发展,车载电源和电子控制系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金属磁粉芯作为储能和滤波电感的核心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车载充电机、车载直流变换器、混合动力电机控制系统、车载48V控制系统以及其他车载电源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进一步普及,为SMC金属磁粉芯及其器件的市场需求量增长提供可能。
3、MIM技术平台
公司MIM技术平台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消费电子行业。受益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强劲复苏以及大客户新产品上市等,报告期内,MIM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2.19%,其中实现了折叠机有关产品的销售收入9.10亿元。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最新《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报告》初步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同比增长6.4%,出货量达到12.亿部,这标志着在经历了两年充满挑战的下滑后,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现了强劲复苏。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的《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折叠屏智能手机追踪报告》,2024年中国的折叠屏智能手机销量同比增长27%,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其中中国是全球最大且竞争最激烈的折叠屏智能手机市场。尽管折叠屏手机市场仍然属于小众领域,仅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约3%,但折叠设备在每一代迭代中不断演进并趋于成熟。展望未来,随着软件和硬件的更好整合以及更具吸引力的应用场景出现,折叠屏手机市场有望实现可持续增长。报告期内,公司紧随大客户新产品上市的节奏,已配备7条折叠机模组生产线,并对折叠机相关核心材料进行了性能再升级。同时在AI这一新技术的加持下,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都将进入新一轮的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战略性布局了钛合金MIM粉末原料技术。钛合金由于其优越的性能,越来越受到消费电子和医疗行业的高度关注,2023年苹果首次将钛合金导入高端手机领域,应用于手机中框等核心零部件,小米、三星等主流手机厂亦在落布局钛合金材料用于消费电子,亚马逊、枭龙、Rokid等厂商都推出了使用钛合金部件的AR设备,诸多信息表明,钛合金将为MIM技术运用提供另一巨大赛道。
随着AI和算力建设的快速发展,也为MIM技术在高速连接器外罩、芯片和光模块散热器等场景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
(二)公司所处行业地位
东睦股份作为中国粉末冶金行业的龙头企业和本土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逐渐确立了其竞争优势,形成了独特的品牌效应,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也得以展现。
根据中国机协粉末冶金协会2024年1~9月的统计数据,公司2024年1~9月的粉末冶金制品销售收入占该协会统计范围内生产厂家销售总额的44.38%,粉末冶金制品销量占该协会统计范围内生产厂家总销售量的37.51%,继续排名在国内粉末冶金行业榜首,公司已连续多年在国内粉末冶金行业中处于市场绝对领先地位。
公司在粉末冶金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行业均为全球知名头部生产企业之一。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三大技术平台在技术、客户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优势,制造的产品能广泛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领域,如光伏逆变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电力电子、电机等领域提供储能及能源转换方案,为折叠屏手机、智能穿戴、机器人、现代通信、医疗器械、汽车、高效节能家电、工具、锁具等领域提供高精度、高强度粉末冶金结构零部件和材料工艺综合解决方案。
公司的经营模式主要是积极参与整机、部件(器件)制造商新产品设计,或者利用提供的设计图纸或提出的性能要求,经过公司产品优化设计及制造流程合理设计后,利用专业的新材料技术、精良的专用设备、复合的制造工艺技术能力和优秀的制程控制水平,进行订单式生产或配套服务,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材料及制品(元件)技术解决方案。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与沉淀,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在竞争中不断巩固和强化,使得公司能够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一)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新材料开发设计、制造工艺设计组合、专用模具设计工程人员队伍。公司设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浙江省东睦新材料粉末冶金重点企业研究院,并与国内著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为东睦股份打造优秀高效的管理与研发制造团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母公司及大部分子公司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P&S、MIM、SMC三大板块业务在行内都具有突出的研发优势。公司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充分发挥三大技术平台在技术、客户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优势,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具备了根据应用需求设计各种新产品,帮助应用端提升产品力和性价比优势的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获得授权专利数量共计89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2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22项,软件著作权44项,另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2项。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教授级高级职称人员3名,高级职称人员29名;拥有博士5名,硕士研究生学历人员66名,浙江省省级“培养工程”专家1名。
(二)生产管理优势
公司自2007年就开始导入精益生产,吸取国内外精益管理经验,从QCDMS等方面全面推动精益现场管理,涵盖5S、流畅化、TPS、TPM、TQM、标准化等精益生产活动,并在IATF16949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结合实际,形成以BIQ(BuitInQuaity)为特色、全员参与的精益现场管理模式,满足高端客户高质量、低成本、快交付的全方位要求。
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面向现场的MES、面向产品的PLM、面向质量的QMS、面向管理的IMS、面向成本的ERP等信息系统和智能化质量检测系统及装备,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生产。
(三)市场渠道优势
经过多年的经营,公司在国内外粉末冶金及相关应用产业界如汽车、消费电子、光伏、家电、储能、工具锁具等领域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行业中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所服务的客户多为全球跨国公司或各产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充分利用运用品牌、渠道优势,融合全球资源,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充分发挥融合协同优势,扩大公司对下游新能源以及新材料等高端制造应用领域的覆盖,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解决行业瓶颈和顾客痛点。
(四)产业规模及协同优势
公司三大技术平台在国内都具有行业领先的规模优势,且三大技术平台均实现了多基地布局。公司以宁波总部为集团经营管理决策中心,P&S产品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管理中心、高端产品生产基地,以上海富驰为MIM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基地,以东睦科达和山西磁电为SMC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和主要产品生产基地,实现公司P&S、MIM和SMC三大工艺在产业平台上的融合,形成基地互补关系,为集团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储备打下夯实基础。
公司根据“专业化生产,就近配套”和“特色定位,资源协同”的原则,对各生产基地实施战略布局和产业定位,建设了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的多家控股子公司,以其作为生产基地和服务窗口,为客户提供了更加便捷、专业的优质服务。
(五)管理团队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结构合理且稳定团结的管理团队,对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所服务的相关产业发展情况具有良好的理解,公司有清晰的战略定位和统筹布局能力,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品质、销售等管理能力。公司管理梯队结构合理,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坚韧的战斗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公司具有良好的创新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有利于稳定核心管理团队、留住核心技术人员和骨干人员,实现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对外不断拓展市场,主营业务收入增加,导致生产稼动率持续提升,边际改善效果明显;对内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和管理革新,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我,挖掘了内部潜力,达成了预期的年度经营目标。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04亿元,同比增长33.47%,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创历史新高,P&S、SMC和MIM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37亿元、9.02亿元和19.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25%、9.13%和92.19%。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7亿元,同比增长100.59%,非经常性损益0.1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3.79亿元,同比增长153.62%。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二)公司发展战略
1、公司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战略
公司的企业愿景:成为全球粉末冶金领导者
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创新,做别人做不了的事;精益,做好自己能做的事。
公司的发展战略: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
2、公司发展战略的具体分析
公司立足粉末冶金技术,以P&S、SMC和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通过创新做别人做不了的事,通过精益做自己能做好的事,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不断巩固东睦在中国粉末冶金行业领导者地位,并奋力成为全球粉末冶金领导者。
战略发展方向、方式和驱动力。公司将继续立足粉末冶金工艺技术平台,三大技术平台融合驱动发展,立足制造业升级,聚焦新材料,服务国家新能源和高端制造。积极融合全球资源,消化吸收世界前沿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拓宽产品应用领域,继续走技术引领市场的道路。利用公司精细化管理能力,深挖制造运营潜力,为客户创造价值。积极利用公司的优势产品群和优质客户资源群开拓市场,实现公司业务可持续中高速增长。积极加强对产业链的理解和对接,提升面向客户的应用设计能力,提升材料创新和装备自动化改造能力。增强内部协同效应,将集团总部打造为管理中心、综合研发中心、综合营销中心及P&S高端产品生产中心,以全球视野整合内外部资源,拓宽公司的技术面和应用面,为全球高端客户服务,与全球同行竞争。将P&S行业各控股子公司建成生产中心、服务中心,以其专业化生产、高效就近配套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的产品需求,应对不同层次的行业竞争;将上海富驰定位为MIM行业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及生产制造示范中心,进一步培植技术优势,拓展MIM行业的应用面和客户面;将东莞华晶建设成高品位、贴近产业链、大型现代化的华南MIM产业基地;将充分利用连云港的区位资源和特点,构建低成本、大型现代化的连云港MIM生产基地;将进一步强化东睦科达SMC行业研发中心、营销中心的定位,拓展粉末冶金磁电技术方向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将加快推进山西磁电公司建设,利用其所在地的区位、资源优势,加强公司SMC板块的资源配置;将持续提升德清鑫晨公司软磁合金粉的研发能力和工艺水平,有助于提升公司原材料自给率,进一步增加公司SMC盈利能力。
发展理念和目标。公司继续秉持分享、共赢、绿色的发展理念,实现企业基业长青。公司积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为员工创造前途,为社会创造繁荣。以分享的心态,与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公司在保证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坚持现金分红,实实在在回报股东,特别是广大中小股东。公司坚持走节能、节材、清洁生产的绿色发展道路,建环境友好型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的基业长青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3、公司未来发展路线
(1)技术研发战略方面
坚持自主创新。重视基础性研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利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与高校、科研单位、供应商和客户合作,解决客户痛点和行业普遍性难题,建立独特的技术创新能力。
加快三大技术平台融合进程。通过P&S和MIM结构零件的组合,实现设计自由化,满足多客户需求;通过SMC软磁复合材料与P&S、MIM技术的融合,实现结构功能一体化。
坚持技术丰富化、复杂化、复合化。不断储备新技术,加快突破SMC软磁复合材料技术瓶颈,优化磁性材料粉体工艺;持续开拓致密化、包胶、粉末锻造、烧结钎焊、生坯加工等技术工艺在高强度、高精度、形状复杂、组合件、轻量化等产品上的运用;战略性发展粉末冶金注射成形技术,探索发展块体非晶合金(BukMetaGass,简称BMG,俗称液态金属)和陶瓷注射成形(CeramicInjectionModing,简称CIM)技术。
不断丰富新材料、新工艺,拓展新领域。基于粉末冶金技术,丰富新的工艺,拓展铝基、铜基、铬基、钛基、不锈钢等材质的粉末冶金制造技术,向多材质方向发展;发展铁硅铝、铁硅镍、铁镍等软磁材料的商业运用,不断向新能源方向拓展;持续开发P&S和SMC在轴向磁通电机相关应用产品,适度向下游拓展提供组合部件,扩大粉末冶金的应用领域;协同现有公司资源,探索锰锌、镍锌等铁氧体软磁的商业化设想。
积极探索粉末冶金技术在AI算力和机器人上的运用,加快一体成型电感和微小精密齿轮的技术研发。
(2)业务发展战略方面
公司坚持以科技和创新引领市场,并通过做专、做精来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巩固和深耕优势产品市场。
实现多领域应用。公司着力拓展三大技术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光储、消费电子、算力、医疗器械等新质生产力领域的覆盖,利用公司现有汽车客户资源优势,在客户中综合推广P&S、MIM和SMC技术,争取更多的产品开发机会。
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在深耕国内市场做好进口替代的基础上,面向全球市场,围绕重点客户的全球生产布局,公司先行布局服务窗口,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出口份额,特别是将优势产品群从国内配套切换到全球平台配套。通过新品开发和技术服务,巩固核心客户中现有优势产品的供应地位,深挖核心客户内部的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潜力。
(3)管理发展战略方面
凭借公司在粉末冶金行业多年积累的管理、质量、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对SMC和MIM相关子公司持续进行管理整合和优化提升,加强对子公司的领导,特别是在战略、财务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控。持续探索适应多元化行业特别是针对新能源、消费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产品的经营管理模式。
(三)经营计划
2025年,公司将积极贯彻执行公司董事会关于年度工作的各项重大部署,坚持“以粉末压制成形P&S、软磁复合材料SMC和金属注射成形MIM三大新材料技术平台为基石,致力于为新能源和高端制造提供最优新材料解决方案及增值服务”的发展战略,聚焦新质生产力,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三大技术平台在技术、客户和管理等方面的协同优势,持续加大业务拓展,提升运营效率,推动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公司预计2025年营业总收入60亿元左右。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风险
随着国家持续推进减税降费、以旧换新、改善营商环境、市场化改革等举措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国经济预计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内市场将显现出更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代表的国际关系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以及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进一步加深了外部扰动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宏观环境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若宏观经济出现重大不利变化,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对此,我们将围绕经营目标任务加速市场拓展,密切关注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平衡国际与国内市场,分散终端应用行业,并且与主要客户供应链保持密切接触,探讨做好国际生产基地布局的预案。
2、生产技术风险
随着软磁复合材料产品结构日趋复杂,及以消费电子为代表的产业领域硬件设计标准日益提高,迫使粉末冶金技术内涵不断丰富,技术层次不断分化,需要材料、工艺、装备和自动化的不断进步,如果公司未能及时赶上并保持领先优势,将会阻碍公司的发展。为此,公司积极创新技术,不断储备新技术和工艺,满足各种终端需求,减低技术风险,同时跟踪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在条件成熟时进行扩产投资。
3、汇率风险
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不仅会影响公司开拓国外的高端市场,同时也将影响到公司下游客户产品的出口,从而影响公司的销售目标及业绩目标的实现。为此,公司将注重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开发的相对平衡,并运用金融技术手段,减少人民币汇率波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4、原材料及人工成本风险
因原辅材料成本在公司粉末冶金产品的成本中占比较大,且随着经济周期和市场的变化,国际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已影响到公司铁粉等原材料的价格,对公司产品成本形成一定的压力,对公司经营目标的实现带来一定的风险。为此,公司此前已布局延伸产业链,减少原材料成本波动的风险。公司将进一步搭建集团资源共享的平台,完善现有的集团采购平台,提升集团采购的议价能力。
MIM技术平台由于其产品特性,目前主要采用人工检测方式进行检测,人工成本在MIM技术平台的成本中占比较大;且由于下游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提升,业务订单增加,用工人数有所增加。员工人数的持续增加及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提高导致公司存在人工成本上升的风险。公司为保持人员稳定并进一步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司,未来有可能提高员工薪酬待遇,人工成本的支出增加,从而对公司盈利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公司通过完善激励制度,增加激励手段,降低人员流失的风险;同时内部实施有效的绩效考核,实现对人才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人才利用率和产出效率。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