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源

i问董秘
企业号

600508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炭销售、铁路运输(限管辖内的煤矿专用铁路)、发电、铝及铝合金的压延加工生产及销售等业务。

  • 产品类型:

    煤炭、铝加工、电力

  • 产品名称:

    煤炭 、 铝加工 、 电力

  • 经营范围:

    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炭销售,铁路运输(限管辖内的煤矿专用铁路),矿山采掘设备、洗选设备、交通运输设备、普通机械、电器机械及设备的制造、维修、销售,实业投资,国内贸易(除专项审批项目),普通货物运输,建筑工程用机械修理,技术开发与转让,货物及技术进出口业务,自有房屋出租(上述经营范围涉及许可经营的凭许可证经营),班车客运及汽车大修、维护、小修、总成修理(限汽车运输分公司经营),火力发电、电力、热力供应以及电力、热力生产、供应设备的运营、检修、技术服务(限分支机构经营),危险品2类1项、危险品2类2项、危险品3类、危险品8类运输(限分支机构经营),铝及铝合金的压延加工生产、销售(限分支机构经营),氧气充装(限分支机构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5-03-22 
业务名称 2024-12-31 2023-12-31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库存量:原煤(吨) 200.00 1900.00 - - -
精煤库存量(吨) - - 8.77万 6300.00 2800.00
库存量:精煤(吨) 1700.00 600.00 - - -
原煤库存量(吨) - - 8.25万 9300.00 2.70万

主营构成分析

按行业分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1.7
煤炭
电力
铝加工
其他
其他业务

按产品分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1.7
煤炭销售
电力生产
铝产品
其他
其他业务总计

按地区分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1.7
江苏
其他
湖南
上海
其他业务总计
2024-12-31
2024-06-30
2024-03-31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2-06-30
2021-12-31
2021-06-30
2020-12-31
2020-06-30
2019-12-31
2019-06-30
2018-12-31
2018-06-30
2017-12-31
2017-06-30
2016-12-31
2016-06-30
2015-12-31
2015-06-30
2014-12-31
2014-06-30
2013-12-31
2013-06-30
2012-12-31
2012-06-30
2011-12-31
2011-06-30
2010-12-31
2010-06-30
2009-12-31
2009-06-30
2008-12-31
2008-06-30
2007-12-31
2007-06-30
2006-12-31
2006-06-30
2005-12-31
2005-06-30
2004-12-31
2004-06-30
2003-12-31
2003-06-30
2002-12-31
2002-06-30
2001-12-31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按行业煤炭62.92亿66.32%44.18亿59.33%18.74亿91.82%29.78%
电力19.59亿20.65%17.18亿23.07%2.42亿11.83%12.33%
铝加工9.58亿10.09%9.80亿13.17%-2271.10万-1.11%-2.37%
其他1.76亿1.86%1.88亿2.53%-1203.69万-0.59%-6.83%
其他业务1.03亿1.08%1.43亿1.91%-3977.67万-1.95%-38.71%
按产品煤炭销售65.00亿68.51%46.26亿62.12%18.74亿91.82%28.83%
电力生产21.84亿23.02%19.43亿26.09%2.41亿11.81%11.03%
铝产品9.58亿10.10%9.81亿13.17%-2271.10万-1.11%-2.37%
其他4.10亿4.32%4.21亿5.66%-1149.97万-0.56%-2.81%
其他业务1.03亿1.08%1.43亿1.91%-3977.67万-1.95%-38.71%
内部抵销-6.67亿-7.03%-6.67亿-8.95%0.000.00%0.00%
按地区江苏42.88亿45.19%34.83亿46.77%8.05亿39.43%18.77%
其他11.94亿12.59%8.84亿11.87%3.10亿15.21%25.99%
湖南9.53亿10.05%6.52亿8.76%3.01亿14.76%31.59%
上海7.84亿8.26%5.58亿7.50%2.26亿11.06%28.80%
安徽7.53亿7.93%5.21亿6.99%2.32亿11.37%30.84%
湖北5.16亿5.44%3.53亿4.74%1.63亿7.99%31.59%
山东3.66亿3.86%2.99亿4.02%6675.99万3.27%18.23%
新疆3.27亿3.44%3.37亿4.53%-1069.15万-0.52%-3.27%
其他业务2.79亿2.94%3.31亿4.44%-5181.36万-2.54%-18.58%
河南2733.00万0.29%2797.80万0.38%-64.81万-0.03%-2.37%
广东26.97万小于0.01%27.61万小于0.01%-6394.87大于-0.01%-2.37%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2 没用 0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9.3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0.38%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1.7
  • A公司
  • B公司
  • C公司
  • D公司
  • E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A公司
5.82亿 9.16%
B公司
3.64亿 5.73%
C公司
3.46亿 5.45%
D公司
3.24亿 5.10%
E公司
3.14亿 4.94%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8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7.07%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1.7
  • A公司
  • B公司
  • C公司
  • D公司
  • E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A公司
3.10亿 14.66%
B公司
2.14亿 10.10%
C公司
1.28亿 6.07%
D公司
7823.58万 3.70%
E公司
5357.15万 2.5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1.4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7.16%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1.7
  • A公司
  • B公司
  • C公司
  • D公司
  • E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A公司
13.13亿 15.51%
B公司
5.70亿 6.73%
C公司
5.60亿 6.62%
D公司
3.66亿 4.33%
E公司
3.36亿 3.9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7.8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36.53%
Created with Highcharts 4.1.7
  • A公司
  • B公司
  • C公司
  • D公司
  • E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A公司
13.11亿 26.82%
B公司
1.40亿 2.87%
C公司
1.32亿 2.70%
D公司
1.25亿 2.56%
E公司
7706.58万 1.58%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转型任务、复杂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公司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深入开展“改革转型提升年”活动,依靠经理层和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较好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克服困难稳产增产,主要产品产量完成预算,加大提质增效力度,经营业绩达到预期目标。加强产运销购协调组织,制定并落实“稳产增产、抢发增发、稳收增收”工作方案,主要产品产量完成预算;积极应对市场下滑影响,落实提质降本精销措施,全力稳定企业经营...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转型任务、复杂严峻的生产经营形势,公司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集团公司各项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作用,深入开展“改革转型提升年”活动,依靠经理层和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真抓实干,较好完成了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克服困难稳产增产,主要产品产量完成预算,加大提质增效力度,经营业绩达到预期目标。加强产运销购协调组织,制定并落实“稳产增产、抢发增发、稳收增收”工作方案,主要产品产量完成预算;积极应对市场下滑影响,落实提质降本精销措施,全力稳定企业经营创效能力。2024年,公司原煤产量858.16万吨,商品煤产量627.41万吨,掘进综合进尺24,661米,发电量38.17亿度,铝材加工产量4.49万吨,铁路货运量1,399.83万吨,设备制修量1.93万吨。
  持续提升改革质效,重点改革任务完成年度目标。坚持深化改革不停步,持续巩固提升改革成果,“双百行动”专项考核被国资委评为优秀,改革主体任务综合完成率超进度17个百分点。人力资源优化力度持续加大。出台经济激励政策,鼓励协解和劳务用工替换,完成了减员考核指标。社会化招聘井下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操作岗位。薪酬激励导向作用进一步显现。综合施策推动人员向井下一线流动,加大收入向一线倾斜力度,煤矿单位三条线收入比例达到1:1.9:2.91。任期制和契约化实现管理人员全覆盖。将管理人员纳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部签订了新一轮任期“两书一协议”,明确了考核指标任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高标准收官。5个方面38项任务全部完成,在国资委中期督导中获优秀评价,上海能源历时10年再获上交所信息披露最高A级评价。
  强化重点项目攻坚,转型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坚持转型发展不放松,聚焦重点项目,实行抵押考核,加快工作推进落实。“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初步建成。一期优化40兆瓦光伏项目、铝板带厂0.59万千瓦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发电,龙东采煤沉陷区16.5万千瓦光伏项目具备并网条件,本部新能源规模达到47.39万千瓦。大屯自供区电网主体构架基本建成,本部32.8兆瓦时储能项目基本建成。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力度持续加大。实行日报送、周协调、月调度机制,逐个成立专班,配套考核政策,加快项目建设。资源获取工作扎实推进。新能源公司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签订了新能源二期光伏项目土地租赁协议,并完成了立项备案。与河北蔚县政府签订了合作开发县内林业碳汇项目的协议。
  聚焦问题务实求效,科技环保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加大工作力度,科技环保工作取得新提升。公司取得集团公司首次科技创新业绩考核A级,生态环保获得2022—2023年度煤炭工业节能减排先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果丰硕。完成研发投入3.8亿元,投入强度达到4%。取得国家授权专利40件,其中发明专利12件。荣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项,获软件著作权10项。联合申报的深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地球物理探测颠覆性技术装备”等2个课题获批。电热公司QC成果获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最高金奖荣誉。智能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投资建成了2+12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全力防范化解生态环保风险。各单位组织开展生态环保大排查大整顿活动,自查自纠问题,落实整改。坚持一天跟踪一调度,逐条逐项推动各层级检查反馈问题整改,公司及所属单位顺利通过了第三轮第三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态环保事件。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公司所属行业为煤炭采掘业。当前,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煤炭的主体能源地位将发生改变,但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特点难以改变,在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形势下,煤炭的兜底作用短期难以替代。近年受煤炭行业供给侧改革、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等影响,煤炭价格高位运行,行业景气度回升。2024年在国内煤炭先进产能平稳有序释放、能源保供稳价政策有效实施、进口煤超预期增长、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快等背景下,实际需求对价格支撑力度有限,煤价重心明显下移,煤炭行业景气度有所回落,但随着我国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逐步扩大、经济循环畅通,我国煤炭市场供需将基本平衡、价格在合理区间波动。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区域市场地位基本保持稳定。
  当前在“双碳”战略目标下,我国加快了能源革命进程,加速发展非化石能源,逐步降低煤炭比重,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加快构建,能源结构低碳化明显加速,“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能源产业现代化程度持续提升。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范围: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煤炭销售、铁路运输(限管辖内的煤矿专用铁路)、发电、铝及铝合金的压延加工生产及销售等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江苏徐州生产基地拥有3对煤炭生产矿井,核定产能729万吨/年;新疆基地拥有1对煤炭生产矿井,核定产能180万吨/年;4对矿井核定总产能909万吨/年;煤炭品种为1/3焦煤、气煤、肥煤、不粘煤,是优质炼焦煤和动力煤;公司所属选煤中心洗煤厂生产能力达820万吨。公司原煤、洗煤共实现销售收入629,225.6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7.04%。公司电力产业火电装机容量为820MW、新能源光伏装机容量308.9MW,报告期内除内部自用外,电力板块实现销售收入195,926.65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0.88%。公司铝加工年生产能力为10万吨,报告期内铝产品加工实现销售收入95,777.5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0.20%。公司自营铁路181.9公里,年运输能力为1,300万吨;公司所属拓特机械制造厂从事煤矿机械设备制造和修理,年设备制修能力18,000吨,公司自营铁路及拓特机械制造厂等除给公司内部服务外,还实现了走出去发展。2024年度公司自营铁路运输及设备制修等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7,618.22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1.88%。公司拥有较完整的煤电铝运一体化产业链。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公司本部江苏基地地处华东苏鲁豫皖四省交接处,位于淮海和“长三角”徐州工业基地,交通条件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有利于公司综合协调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重要资源配置,为公司煤炭及延伸产品提供主要消费市场,靠近用户,运输成本低,具有独特的区位竞争力。
  (二)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管理基础深厚,规范有序,具有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优势,积累了丰富的安全生产技术经验和管理经验,在井工开采、火力发电、铝加工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公司具有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品牌优势,连续多年获得“AAA级”企业信誉等级,赢得了煤炭用户的广泛赞誉,获得了投资者的广泛认同。
  (四)具有中央企业和中国中煤依托优势。公司作为中央企业,在技术改造、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能够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煤为公司实际控制人,公司可以在煤炭资源获取、技术支持、市场拓展及整体发展等方面获得强大支撑。
  (五)公司具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公司依托所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积极推进重点科技项目攻关,在煤炭安全开采、围岩控制、综合防灭火等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8项成果分别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安全生产协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的鉴定和评价,达到国内领先及以上水平,锅炉QC小组亮相国际舞台,摘得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的最高荣誉,在引领煤炭行业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六)煤矿安全稳定生产,智能化矿山建设实现突破。本部矿井“一优二补三减四化”成效显著,实现了“稳产、均产,精采、细采”。所属姚桥煤矿、孔庄煤矿、106煤矿安全周期持续延长,安全生产标准化保持了国家一级水平。公司累计建成24+47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姚桥煤矿建成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井,通过Ⅱ类建设条件中级智能化水平验收;106煤矿达到I类建设条件中级智能化建设水平;孔庄煤矿达到II类建设条件中级水平智能化矿井。
  (七)煤电耦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公司实现了精煤外运、劣煤转化、发电、售电、售热产业链经营模式,煤电一体化的协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八)抓住发展新能源机遇,基本建成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项目。新能源产业是国家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战略方向,公司加速布局发展新能源及综合能源服务业,拓展新的转型发展空间。公司利用现有采煤塌陷区、闲置灰池、屋顶等资源和独立增量配电网条件,基本完成公司“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目标,为公司实施国家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仍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能源安全重要性日益凸显,煤炭是我国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更加突出。当前在“双碳”战略目标下,能源供应不断向多元化转变,在清洁能源加快替代和“碳排放双控”的双重压力下,煤炭消费将受到抑制,预计“十四五”期间处于煤炭消费平台期、需求将逐步达峰,“十五五”后煤炭消费总量和消费占比进入下降通道。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优质产能加快释放,煤炭生产能力不断提升,长期来看煤炭供给趋向宽松,价格将在合理区间内波动,煤炭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大。总体来看,未来煤炭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是可期的。煤炭行业将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逐步实现从“单一”向“多元”转变、从“低端”向“高端”转变、从“高危”到“高薪”转变,煤炭利用向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转变,“十四五”时期将是煤炭行业实现转型发展的突破期。为应对市场变化,增强公司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发展,公司正加快实施“12345”发展战略,立足煤炭+煤电、煤电+新能源“两个联营”,做强煤业、做精电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综合能源服务业,推进江苏基地本部建设“三个示范”基地,加快新疆基地建设,加大外部优质煤炭及新能源资源获取力度;同时不断优化煤电产业链,充分发挥供电类电力业务许可证效用,形成电力“发-供-售”产业链。以上将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二)公司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重要论述精髓要义,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存量提效、增量转型”发展思路和“两个联营”发展模式,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着力实施“12345”发展战略,以安全、智慧、清洁、绿色、高效发展为核心,以巩固壮大煤电主业为发展基础,以发展新能源及综合能源服务产业为延伸方向,深化改革创新,加快转型发展,持续管理提质,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依法治企,奋力推动公司高质量转型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经营计划
  根据国家政策、行业市场情况及企业内部生产条件,公司确定2025年主要生产经营指标为:原煤产量869万吨,商品煤产量660万吨,掘进综合进尺22,705米,发电量38亿度,铝材加工产量9万吨,铁路货运总量1,230万吨,设备制修量1.65万吨。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安全生产风险
  风险产生的原因:本部三矿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矿井开采逐步转向深部,最大开采深度达900多米,冲击地压管控难度会不断增大,冲击地压风险逐步增大。本部和新疆两矿存在着老空水、顶板砂岩裂隙水、陷落柱、封闭不良钻孔、老窑、地表水等水害类型,水害类型多样,水害风险管控难度不断增大。本部和新疆两矿所采煤层自燃倾向等级为I-II类,受地质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本部和新疆两矿均为瓦斯矿井,如若管理不善,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煤巷掘进工作面迎头等地点,存在瓦斯超限风险。随着矿井单位头面战线拉长,矿井轨道运输距离增加较多,运输安全风险加剧,机电、运输系统部分设备服役时间较长,存在发生设备事故风险。
  应对措施: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措施,加强职工的日常安全培训教育。并推广应用了井下违章智能监控系统,加大抓“三违”指标化考核力度和季度通报考核,出台打击“三违”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各单位实行反“三违”指标化管理,并实行班队长、共同作业人员“三违”联责考核机制,全面推行“无监控不作业”,实行监控系统“日处理、周调阅、月上报、季分析”工作机制。及时转发学习全国安全生产视频会议精神、典型事故通报。组织全员重点学习事故损失、事故原因、防范措施,提高职工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严格执行公司外委队伍安全管理实施办法、品牌建设单位承揽外部业务安全评估相关规定等制度。
  2.生态环保风险
  风险产生的原因:热电厂脱硫废水、苇子沟煤矿矿井水存在排放不达标风险。106煤矿燃煤锅炉使用,矸石、粉煤灰处置,废旧物资堆存,原煤堆场、矸石堆场及煤泥、洗矸等一般固体废物堆场的贮存场所不规范。部分矿井无法保证外排水质稳定达标排放等均存在环保风险。
  应对措施:加快推进苇子沟、热电厂、选煤中心环境治理项目的建设,落实临时污染防治措施。跟踪白羊河矿区矿井水的规划去向,及时跟踪、接入。强化环保设施运行管控,提高环保设施检修、维护保养质量,确保环保设施运行正常,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不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履职能力。
  3.经济效益风险
  风险产生的原因:在环保政策与能源结构调整政策的持续强力推进下,煤炭行业所处的政策环境依然处于复杂多变的动态格局之中。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宏观战略目标指引下,煤炭作为传统能源,其生产与销售环节极有可能面临更为严苛的限制与监管举措。碳排放配额的分配机制变革、清洁能源替代比例的逐步提升等政策导向,都可能对煤炭市场需求产生显著的抑制或重塑效应。
  应对措施:密切关注炼焦煤市场价格走势,及时掌握价格信息特别是周边局矿价格调整信息,精准定位大屯煤,对标周边企业,最大程度提高经济效益。动态掌握公司实际生产情况和客户需求量,做好衔接、统筹安排、均衡发运,对于发运较好的优质客户留有余量,提高客户信任度。有针对性地开发新客户,做好客户储备,以应对现有客户需求量的减少。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时刻了解客户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销售策略,并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客户粘性。
  4.业务转型与投资风险
  风险产生的原因:公司煤炭产能规模偏小,本部矿区剩余可采储量有限,生产接续困难。新疆基地两个煤矿,利润贡献有限。外部优质煤炭资源获取难度大、进展慢。公司新能源及综合能源服务产业起步晚,能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获取优质新能源资源储备难度也较大。转型发展投资过程中如未能充分考虑国家、当地政府政策变化,未能充分预判今后行业市场变化及科技进步对项目建成后的影响,以及投资决策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投资未达到可研论证的预期。
  应对措施:加快外部基地建设,尽快形成有效产能,不断增加利润贡献点。立足煤电、煤电+新能源“两个联营”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大屯本部“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基地、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清洁能源大基地和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布局新疆基地“两个联营”产业。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加强与外部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充分利用现有闲置和优势资源,探索开发绿色氢能、储能等项目。严格按照管理规定,履行项目投资决策程序。对于重大项目,委托有资质且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进行科学论证。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确保项目投资的可行性。
  5.工程项目管理风险
  风险产生的原因:随着电网改造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和推进。施工手续办理方面,部分施工手续办理进度未达预期,对开工、竣工验收工作造成影响。项目参建单位进场不及时,施工组织不合理,地区协调不力,造成施工进度慢,签订的工程施工合同不能按工期完成或达不到质量目标等。安全管理意识薄弱,现场存在交叉作业多施工条件差等问题,现场安全管理基础较为薄弱,个人安全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三违”操作时有发生。
  应对措施:加强施工手续办理,加大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力度,做到手续完备、程序合规。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建设单位履行主体责任,有效控制进度、质量、投资、绿色等目标,发挥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参建各方的义务,做好工程变更管理、质量监督、工程造价及竣工验收管理等工作。加强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重点检查安全管理制度、专职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落实情况;对在建工程现场人员安全培训、安全交底的落实情况以及临设、各种机械设备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
  (五)公司在安全管控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2024年,公司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精神,严格执行党中央、国务院、中国中煤和地方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部署要求,深刻吸取“12.2”事故教训,努力扭转被动局面,及时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稳定了安全形势。
  1.狠抓冲击地压治理。认真贯彻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中国中煤冲击地压研讨会议精神,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组织本部三矿重新进行冲击地压矿井等级鉴定、冲击危险性评价和设计工作,全面开展冲击地压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安全大检查和防冲安全论证,实施防冲提级管理,狠抓区域治理和局部治理措施落实。
  2.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机制。贯彻“唯一负责制”,组织各单位修订安全管理制度694项、对3,337个岗位工种实行全覆盖安全责任清单管理;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安全生产百日攻坚等活动,实行了任务清单、过程考核和跟踪督办管理。
  3.强化基层安全自主管理。坚持“眼睛向下”抓安全,严格执行煤矿区队干部安全绩效工资考核管理,与现场安全状况挂钩考核11.4万元;开办班组长安全素质提升培训班34期、培训1,176人次,提升了“履职尽责、隐患排查、按章作业、带好队伍”4种能力;每月组织职工开展岗位红线、操作流程等应知应会知识学习考试,推动人人过关。
  4.实施“三违”整治攻坚。细化落实“三违”治理八项举措,严格指标化管理和联责考核,累计查处“三违”7,121人次,重点对90例典型“三违”进行了严追责和全员警示教育,对9例特别严重“三违”人员给予了清退或留用察看处理。
  5.加大视频反“三违”力度。贯彻“无监控不作业”,各矿完善监控摄像仪1,208路,实现井下作业地点视频监控全覆盖,落实违章智能监控系统“日处理、周调阅、月上报、季分析”工作机制,视频查处“三违”1,717起,占比27%。
  6.稳步推进“三分离”管理。贯彻集团公司现场会议精神,各单位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40万元,实施电子围栏、门禁识别、人车分流通道等“三分离”改造项目90个,完善管理制度30余项。
  7.狠抓“三外”安全管理。出台了《公司外部单位安全管理办法》,按照季度和月度两个频次,对新疆两矿开展现场安全督查帮扶、“驻矿包保”18场次,保障外部煤矿安全稳定;累计对88支外包队伍明确了具体安全管理责任、开展专项检查评估171场次、排查管控流动人员358人次、清退11人,从严落实“五统一”安全管理;对5家品牌单位、17个驻外项目部开展了全覆盖安全大检查,督导外部项目部施工安全。
  8.严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坚持“年报告、季辨识、月预控、周预警、班排查”工作机制,累计对242项重大安全风险实行了“清单式”管控,对孔庄煤矿7436工作面等4个重点头面实行了挂牌督办;建立重大风险作业定期梳理排查和提级管理机制,对295项高风险作业落实了两级专项措施批准备案、现场巡查盯防管理。
  9.严抓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开展了重大事故隐患“大起底”行动,完善重大隐患追责处理、举报奖励制度,实行每月矿井、专业系统“两个方面”全覆盖自查自纠,累计查改重大隐患10条、一般隐患12,638条,整改率99.9%。
  10.开展系统专业安全治理。出台了公司煤矿重大灾害治理管理体系,围绕顶板、防冲、“一通三防”、防治水、机电运输5大系统专业,召开业务会商和现场技术诊断375场次、编制落实灾防措施138项、开展专项治理活动79场次、普查隐蔽致灾因素78条、实施专项治理工程17项;聘请省级以上煤矿技术专家,对本部三矿开展了2轮全面安全“体检”。
  11.提升应急救援水平。建成并投用了国家应急救援中心新基地,救护大队顺利通过国家一级复审验收,在中国中煤应急救援竞赛中取得了良好成绩;各单位累计修订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置方案130个、发放应急处置卡4,363份,组织4,172人次开展应急演练135场次、逃生演练34场次;针对暴雨、山洪等极端天气,主动下达停产指令12矿次、撤人1,879人次。
  12.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对标提升。对标国家煤矿新标准、公司地面标准化标准,组织各单位编制了对标提升工作方案,累计投入4,212.3万元、实施标准化治理工程183项、召开专业现场会4场次、开展对标提升活动325次、改进问题7,401条,姚桥、孔庄、106煤矿保持国家一级水平。
  13.深化智能化建设。落实投资1.6亿元,建成2+3个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实施智能化重点工程项目75项、实现智能化替人减人142人,姚桥、106、孔庄煤矿达到并保持国家中级智能化矿井水平;姚桥煤矿获得全国煤矿采煤工作面智能创新大赛三等奖。
  14.推进装备升级改造。投入安全费用4.25亿元,相继完成了标准销链、新型跑车防护装置、监测监控系统等装备的升级改造,推广应用岩巷综掘机、煤巷掘锚一体机、超前单元式支架、新型液压支架、单轨吊等先进装备521台套。
  15.坚持实施安全督查包保。公司成立了8个督查组,对各单位全覆盖、常态化开展安全督查包保352场次;各单位累计设立安全包保公示牌152处,坚持重点时段24小时煤矿领导“双值班”、地面单位领导轮流值班。
  16.深化“守规矩”安全文化建设。公司举办了第21届安全文艺电视大赛、开办“大家说安全”栏目14期;组织各单位制作发放岗位“明白卡”1.18万份、岗位安全确认视频135个,督促职工按章作业“守规矩”;坚持每月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公司通报全国典型事故,开辟了《安全警钟》栏目,各单位组织3.69万人次开展安全警示和算账教育943场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