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大气污染治理及国内环保水务。

  • 产品类型:

    除尘器及其配套设备、省煤器设备、烟气脱硫设备、垃圾焚烧烟气处理设备、气力输送设备、总成套、建筑安装服务、环保运营

  • 产品名称:

    除尘器及其配套设备 、 省煤器设备 、 烟气脱硫设备 、 垃圾焚烧烟气处理设备 、 气力输送设备 、 总成套 、 建筑安装服务 、 环保运营

  • 经营范围:

    除尘器、气力输送设备、烟气脱硫设备、烟气脱硝设备、电控设备、钢结构件的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诸暨市牌头镇)、销售及安装服务,污水处理设备、土壤修复设备的研发、设计、销售及安装服务,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销售,环保工程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环保工程的设计、施工,实业投资,投资管理,经营进出口业务。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10-29 
业务名称 2024-09-30 2024-03-31 2023-12-31 2023-09-30 2023-06-30
订单金额:在手环保设备类订单(元) 84.58亿 - - - -
订单金额:在手环保设备类订单:已履行金额(元) 15.56亿 - - - -
订单金额:在手环保设备类订单:待履行金额(元) 69.02亿 - - - -
订单金额:在手订单:环保设备(元) - 64.26亿 62.65亿 - -
订单金额:在手订单:环保设备:已履行(元) - 6.84亿 7.52亿 - -
订单金额:在手订单:环保设备:待履行(元) - 57.42亿 55.13亿 - -
库存量:环保设备(台) - - 69.00 - -
订单金额:在手订单(元) - - - 64.96亿 60.94亿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在手订单:待履行(元) - - - 50.77亿 46.65亿
在手订单金额:已履行金额(元) - - - 14.19亿 14.29亿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2.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8.1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27亿 7.52%
第二名
2.90亿 6.67%
第三名
2.66亿 6.12%
第四名
1.85亿 4.26%
第五名
1.55亿 3.5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9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2.4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18亿 11.94%
第二名
9522.57万 3.58%
第三名
6231.36万 2.34%
第四名
6229.71万 2.34%
第五名
6026.04万 2.2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0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8.74%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27亿 5.30%
第二名
1.64亿 3.83%
第三名
1.41亿 3.28%
第四名
1.37亿 3.20%
第五名
1.34亿 3.1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81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7.05%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63亿 12.57%
第二名
1.65亿 5.72%
第三名
1.42亿 4.90%
第四名
6427.55万 2.23%
第五名
4707.08万 1.63%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9.11%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4.16亿 12.30%
第二名
1.77亿 5.24%
第三名
1.53亿 4.52%
第四名
1.30亿 3.84%
第五名
1.09亿 3.2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46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1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94亿 13.80%
第二名
1.35亿 4.72%
第三名
1.05亿 3.68%
第四名
9037.18万 3.17%
第五名
2180.47万 0.7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98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30%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34亿 4.82%
客户二
9228.72万 3.31%
客户三
6281.49万 2.26%
客户四
5611.97万 2.02%
客户五
5255.66万 1.89%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6.95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5.19%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2.28亿 4.98%
供应商二
1.64亿 3.59%
供应商三
1.12亿 2.46%
供应商四
1.09亿 2.39%
供应商五
8160.30万 1.78%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5.22%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6457.08万 5.40%
第二名
3076.24万 2.57%
第三名
2984.90万 2.50%
第四名
2935.38万 2.46%
第五名
2730.77万 2.29%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大气污染治理及国内环保水务相关业务,致力于提供燃煤电厂及钢铁、冶金、建材、造纸、化工等领域工业烟气的除尘、脱硫、脱硝、输灰、电气控制等环保大成套,并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市政供水、污泥处理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项目管理经验。公司是国内燃煤电站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引领者,全球燃煤电站电除尘装备最大供应商。  公司着力拓展“碳达峰”“碳中和”业务,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路线,升级生物质和煤耦合混烧的电除尘器技术、生物质燃料混烧烟气的脱硝技术以及低温省煤器技术。在设备制造各生产环节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利用新技术减少单...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主要业务
  公司主营业务为大气污染治理及国内环保水务相关业务,致力于提供燃煤电厂及钢铁、冶金、建材、造纸、化工等领域工业烟气的除尘、脱硫、脱硝、输灰、电气控制等环保大成套,并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市政供水、污泥处理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项目管理经验。公司是国内燃煤电站烟气超低排放技术引领者,全球燃煤电站电除尘装备最大供应商。
  公司着力拓展“碳达峰”“碳中和”业务,积极发展低碳技术路线,升级生物质和煤耦合混烧的电除尘器技术、生物质燃料混烧烟气的脱硝技术以及低温省煤器技术。在设备制造各生产环节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利用新技术减少单位产量消耗,实现低碳生产。研究碳中和关键技术,引进国内或国际先进的低成本、高通量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建立碳排放样板工程,快速介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形成碳足迹碳标签核心技术及评价体系。
  (二)经营模式
  公司大气污染治理业务采用“营销+设计+制造+服务”型经营模式,以销定产,在销售除尘、脱硫、脱硝、气力输送、垃圾焚烧等量体裁衣、单台设计、个性化环保装备的同时,也经营大型工业烟气治理环保岛大成套、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投资等。环保水务相关业务采用“投资+运维”的经营模式,主推区域一体化治理,业务覆盖城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农村污水治理、市政供水、污泥处置、水环境检测、管网建设与维护、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领域。
  (三)行业情况
  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将节能环保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高居七大新兴产业第一位。在经历了“十一五”发展早期、“十二五”历史机遇期和“十三五”发展成熟期后,进入“十四五”,环保行业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思想,在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再次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环保行业已从政策播种时代进入到全面的政策深耕时代。“双碳”战略的实施、“两山”理念的践行,标志着环保行业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2023年11月30日,国务院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提出“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国80%以上的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重点区域全部实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基本完成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确保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推进玻璃、石灰、矿棉、有色等行业深度治理……”。该计划是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的第三个“大气十条”,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将进一步释放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市场空间。
  公司所在的工业烟气治理行业,传统煤电领域自2021年下半年国内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之后,2022年国家有关部门明确提出煤电“三个8000万”目标,并将“十四五”煤电发展目标由12.5亿千瓦上调至13.6亿千瓦,甚至更高。随着政策的落地实施,煤电迎来建设新周期,新建项目的核准、建设正稳步推进。另外,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挥煤炭、煤电兜底作用,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用能需求”。由此看出,在新能源快速发展、能源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煤电仍旧发挥着电力保供“压舱石”的重要作用。在火电经营形势的带动下,传统煤电烟气治理业务有所好转。非电行业对我国污染排放的影响越来越大。首先是钢铁行业,从大气污染物排放现状来看,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电力行业,位居工业部门之首;从碳排放现状来看,其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15%左右,位居制造业31个门类之首,因此,为减污降碳,钢铁行业正按照《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目标要求有序推进超低排放改造。水泥、焦化、玻璃等工业排放源也相继迎来更严格的大气污染防治指标,2024年1月29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印发了针对水泥与焦化行业的超低排放意见,预计将促进相关行业烟气深度治理市场的快速成长。但受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持续放缓、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下行等需求持续偏弱的影响,报告期内钢铁、水泥等行业持续低迷,整体呈现“需求持续下降、价格低位波动、经济效益下滑”的运行特征。
  污水治理方面:近年来国家不断出台政策对水资源予以保护,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持续提出要求,如:在整个行业推行新版《水污染防治法》、发布《“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发展规划》以及《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等,2024年3月8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5部门发布《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和运行维护的通知》,多重政策驱动给污水处理行业发展带来极大机遇,行业发展空间巨大,特别是第三方运维和PPP治理快速增长,资源化市场空间持续释放。国家政策重点聚焦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农村水环境治理、污水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管控以及市政管网设施等方面,将成为水务行业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另外随着污水处理行业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不仅有大型国有企业,也有一批专业化民营企业抓住市场发展的机遇,积极开拓抢占市场。
  固废处理方面: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需求持续旺盛。《“十四五”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争取到202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左右,全国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达到70万吨/日左右,鼓励有条件的县城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建设。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达到80万吨/日左右,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65%左右”。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要求: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比例达到60%,固体废物产生强度明显下降;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新污染物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固废处理行业加速发展,“垃圾分类+资源化+焚烧发电”已成为固废处理的主流思路。
  “双碳”战略实施方面:CCUS(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我国CCUS各环节技术取得显著进展,具备了CO大规模捕集、管道输送、利用与封存系统设计能力和近期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基础,且示范工程建设发展迅速,数量和规模均有显著增加。但是,当前阶段各环节技术发展并不均衡,仍旧面临应用成本高昂、有效商业模式欠缺、激励和监管措施不足、源汇匹配困难等多方面挑战,距离大规模商业化运行仍有一段距离。此外,我国正大力推进“碳足迹标签”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力图以产品碳足迹管理推动“双碳”目标实现。2022年中国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发布了《中国产品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数集》,建立了我国首个开放、透明,且持续更新的产品碳足迹计算排放因子数据库;2023年10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统筹运用质量认证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在产品层面有序建立国家统一推行的产品碳标识(碳标签)认证制度,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5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推进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2024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初步建立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和分级管理制度。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和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公司按照杭钢集团实施改革发展深化行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坚定扛起助力“两个先行”国企新担当的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提升市场开拓、项目执行、科技创新“三大能力”为抓手,聚焦国企发展、上市公司平台和党建引领“三大优势”,紧紧围绕年度目标任务,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一)强化市场开发,持续提升生存力。
  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公司坚守市场导向的根本原则,秉承“立体营销、品牌营销、协同作战”的战略方针,紧握市场脉搏,积极整合各方资源,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公司强化市场团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提升沟通效率,深化内部市场资源的共享激励机制。面对市场变化,公司灵活调整市场开发策略,在稳固电力行业订单的同时,加强非电行业订单的风险管理和防控,以实现业务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在环保水务领域,确立了“以水的系统性治理为导向,深入实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的全新战略,将“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作为下一阶段市场开拓的主推模式,致力于打造集投资、建设、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能力,努力推进公司在环保水务领域的规模扩张和实力增强,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强化科技创新,持续提升竞争力。
  公司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技创新理念,将其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长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致力于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不断深化科技创新,公司旨在构建更加坚实的技术壁垒,优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及客户日益增长的需求。上半年,与华中科大合作的《燃煤细颗粒物高效脱除和高精在线测量技术与装备》获2024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多场强化节能高效电除尘关键技术与装备》获浙江省制造业首台套装备、环境技术进步二等奖,高频电源产品获浙江省制造精品,“科改示范企业”获评国务院国资委2023年度专项评估“标杆”等级,参与制修订的碳足迹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获得授权专利58件。
  (三)强化项目执行,持续提升发展力。
  公司始终秉持项目精细化管理理念,不断加强项目计划进度的动态监控和跟踪督促。按月梳理,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预警纠偏,从而确保项目进度处于有效控制之下。同时,公司注重项目过程变量的严格控制,严格遵守制度要求,执行“三单”管理,以此推动项目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升。此外,公司强化异常项目的化解工作,定期对历史遗留的风险项目和应收未收质保项目进行梳理和推进,以妥善处置各类风险。通过这些措施,公司不仅提升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也为企业的稳健运营和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四)强化内控机制,持续提升保障力。
  一是安全生产方面,公司紧密围绕“五大提质工程”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着力在完善安全责任制、标准化工地建设、人员能力提升等方面下功夫,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成功通过了2023年省级安全文化建设示范企业的创建,并制定了《“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年”工作计划》。同时,公司强化了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控,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检查巡查。二是环境质量方面,上半年产品一次性交验合格率99.29%,达到目标控制水平。根据杭钢集团关于深化“绿色杭钢”生态环境问题自查整改的工作要求,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完成整改闭环。同时顺利通过“三体系”和“浙江制造”品字标认证。三是综合管理方面,为顺利实现2024年全年预算目标,制订《2024年事业部月度考核激励方案(试行)》,实行与公司经营班子、事业部班子成员预发工资、员工月度工资总额的联挂考核方案。修订各专业职能考核细则,明确专业部门责任。结合实际持续开展制度“立改废”,上半年共发布《专业管理考核办法》等23项制度。四是降本增效方面,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以精益管理为主线,以信息化管控为抓手,围绕市场开发、项目执行优化、资产盘活等关键工作,制定了明确的任务清单,层层压实责任,有效提升了运营效率和效益。五是数字化改革方面,公司打通了业务、财务、项管、人力、采招之间的信息化壁垒,通过数字化资金管理和项目管理,实现数字提效率、增效益。按照杭钢集团数字化改革工作总体要求,重点推进菲达环保OA系统对接和数字档案馆系统对接工作,协助建设数智化审计工作台、纪检公权力监督管理系统和数字安环系统(二期)建设。同时,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制定了倒排工作计划,明确了完成时间,并已完成系统改造服务采购,持续推进历史档案整理工作。
  (五)强化转型升级,持续提升影响力。
  深入落实新一轮全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发挥上市平台优势,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环保板块整合,结合杭钢集团节能环保板块整合战略规划,上半年完成了公司股权划转。二是推进投资并购,积极拓展优质投资项目。三是创新融资渠道,完成10亿元超短期融资券的注册和2024年第一期超短期融资券发行,发行规模3亿元,期限240天,发行利率创绍兴地区银行间同类科创票据历史最低,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保障。四是开展期货套保,持续健全完善套保业务管理制度,科学合理开展套期保值业务。五是推进股权激励计划预留股份分配工作,以2024年6月18日为预留授予日,向48名激励对象授予255万股限制性股票,授予价格为2.09元/股。
  (六)强化党的建设,持续提升引领力。
  始终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聚焦党纪学习教育,认真履行党建主体责任,为推动公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一是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按照杭钢集团的统一部署,结合实际开展“规定动作+自选动作”。二是扎实推进基层支部建设,持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头责任、开展党支部“双提”工作、提炼党建品牌,公司党委创建“蓝天映初心”党建品牌入选全国企业党建创新优秀案例,各党支部出实招、创实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公司发展的竞争优势,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双融共促。三是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强化从严治党、深化作风建设、严肃执纪问责。四是着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依据“高效精干”原则,持续优化人员结构;以“四个坚持、八个不”作为选贤任能导向,积极营造“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氛围,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打造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针对急需紧缺岗位,加大校招、引进高端人才力度,建立开放、透明、规范的人才引进机制;组织开展“导师带徒”“青年人才项目攻关”等专项工作,不断提高青年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合并营业总收入146,290.08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079.25万元。本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增加2,791.59万元,主要系本期公司加强项目执行管理,毛利率同比提高,以及加强资金集约化管理,降低有息负债减少利息支出所致。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合并资产负债率为57.13%,较年初下降1.53个百分点,财务结构持续优化。

  三、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及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公司所处行业易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政策调控等因素影响,国家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等的改革和调整,将对整个市场供求和企业经营活动产生较大影响。如国家对行业指导政策发生不利变化,可能会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一定影响。对此,公司将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行业政策的变化,密切跟踪政策变化对上下游产业的不同影响,不断增强公司前瞻性战略布局,结合公司发展战略,及时优化结构调整。
  2.市场拓展风险。当前市场污染治理企业数量众多,行业集中度不高,竞争日益激烈且趋于同质化、白热化,企业面临着市场份额的争夺和价格竞争的压力。此外,客户端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销售和盈利能力。对此,公司将在巩固传统优势基础上,通过多领域市场开拓、强化技术储备与创新等措施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3.人力资源风险。环保行业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人才供给不足或人才流失将影响企业长远发展。公司将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与适合员工成长的晋升和培训体制,加强外部高质量人才引入,优化内部人才的培养与晋升。
  4.资金流动风险。公司主要经营项目执行周期一般较长,资金回收滞后,叠加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可能对公司现金流、资产周转效率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将进一步通过优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强资金回收管控、优化融资结构、加强预决算管理、加强资金回收等措施化解相关风险。
  5.海外经营风险。当前国际关系错综复杂,全球经济不稳定,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加剧,海外市场开拓、项目执行、产品出口等可能存在汇率变动、成本上升、运输延迟等风险。公司将积极通过项目审慎评估、强化跟踪管理等措施予以应对。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发展理念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环保报国”发展理念,连续多年担任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电除尘委员会等诸多行业协会的主任委员和理事长单位,肩负着规范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重任,组织引领行业内企业团结一致,挺过了多次因钢材大幅涨价引发的全行业生存危机,牵头组织出版了《电除尘器选型设计指导书》《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等行业指南,通过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言献策,避免了技术路线选择失误,促进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的蓬勃发展,目前除尘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环保产业中能与国际厂商相抗衡且最具竞争力的行业之一。同时积极响应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地企合作,以浙江省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为切入点,全力推进区域化治理模式,努力探索“污水治理+产业导入”共富共赢的“两山”转化路径。其中,在农村污水治理领域,探索出“六位一体”的农村污水治理长效管理的象山模式,不仅大幅提升了象山县域内农村污水治理效能,更具备了在全省推广复制的价值。在市政污水处理领域,下属公司代管运行的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是省内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加地上综合利用的典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被业界誉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温州样板”。
  根据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纲要和浙江省“凤凰行动”计划决策部署,公司始终坚持以标准提档、质量升级、品牌增效为着力点,通过“平台化、数字化、产融化、绿色化、国际化”战略融合,规划联动,深入实施浙江省深化国企改革“省级科改示范行动”,在标准、质量和品牌提升上再下苦功,引领诸暨市省级环保小镇和现代环保装备园区建设,牢固树立浙江制造标杆示范企业形象,助力浙江环保产业迈向新高度。
  (二)品牌与市场营销优势
  公司始终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秉持着高标准、高品质、高质量的原则,在市场竞争中稳步前行。公司广泛服务于中国华能、中国大唐、华电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润电力、中国石化、中国石油、CMEC、CNTIC、中国电建、中国能建、山东电建、东方电气、哈电集团、深能源、广东粤电、浙江能源、巨化集团、皖能电力、宝钢、唐钢、马钢、首钢、山钢、鞍钢、青山控股、元立集团、信发集团等央企、地方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产品在电力、钢铁、建材、冶金、化工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深受业界好评,树立了坚实的行业口碑。
  公司以接轨国际制造为目标,不断推进现代化生产厂房建设,引入先进生产线,实施信息化改造,培育欧标和美标工匠,推行卓越绩效和“5S”管理模式,致力于打造现代化高端环保装备制造基地。现下属各制造基地均具备承接跨国公司产品的能力,产品远销德国、日本、俄罗斯、土耳其、印尼等四十多个国家。报告期内,面对欧洲多国受俄乌战事影响重启煤电的形势,公司成功开拓了菲斯特德国、勤资源、奥地利安德里茨、芬兰史密斯、比利时CMI等国内外新客户。
  公司下属的紫光环保作为国内水务行业市场化的先行者,始终专注于国内环保水务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建设,成功参与开发国内数十个环保项目,在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市政供水、污泥处理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具备了强大的投融资能力、专业的技术管理团队和完善的资质认证。业务版图遍布浙江、江苏、湖北、安徽、福建等多个省市,先后荣获“全国最具成长性企业”“中国水业最具成长性工程公司”等称号,并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4月,紫光环保“宁波钢铁污水深度处理项目技术攻关组”更是荣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彰显了公司的技术实力和社会影响力。
  (三)科技创新优势
  公司始终瞄准前沿技术,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公司建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除尘分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技平台,建有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浙江省国际合作基地、碳减排协同烟气污染物治理技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省级科技平台,拥有住建部颁发的环境工程(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设计甲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壹级、消防工程专业承包贰级、防水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贰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贰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贰级证书和中环协(北京)认证中心颁发除尘脱硫脱硝设施、城镇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设施等运营服务证书,为国家科改示范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首批浙江省雄鹰企业、首批浙江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单位、浙江省燃煤烟气治理装备产业技术联盟、浙江省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和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浙江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牵头单位,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另外,公司先后取得了信用等级3A级、EN1090欧标制作体系认证、DIN18800德国认证、ISO3834国际焊接认证等,为美国GE、NE、日本三菱、法国阿尔斯通等跨国公司配套电除尘器、脱硫、空预器、余热锅炉等产品,具备与国际跨国公司接轨的一流制造能力。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先后承担实施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4项、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国家重大装备创新研制等国家级项目30多项,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7项,拥有有效的授权专利432件,软件著作19件,获颁布实施的为主或参与起草的国家、行业标准、浙江制造标准和团体标准200项。
  (四)精益管理优势
  公司构建了完善的法人治理体系,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班子,各层级权责明晰、各司其职,形成了有效的制衡与协调机制。通过加强风险合规管理,优化管理运营模式,公司科学决策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确保了公司规范化治理的有效实施和稳健运营。这一治理结构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公司秉持全面导入卓越绩效模式的原则,深入地将卓越绩效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设计之中,确保了管理活动的系统性和连贯性。2007年获诸暨市市长质量奖,2009年获绍兴市市长质量奖,2013年获浙江省政府质量奖。作为“浙江制造”产品标准起草单位和首批认证的四家企业之一,2014年获首批“浙江制造”品牌认证证书。2016年公司担任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首任理事长单位。2018年12月被省市场监管局授予“先进质量管理孵化基地”称号。2022年菲达卓越绩效模式荣获绍兴市质量建设领域“好企业、好产品、好班组”质量管理优秀案例。2023年浙江制造《电除尘器》获得“浙江标准”称号。2024年荣获标准创新型企业(初级)。
  公司坚定不移地执行人才强企战略,搭建起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打造了与员工成长需求相契合的晋升和培训机制。全力推进“三支队伍”建设,致力于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新质生产力。积极锻造勇创新、敢争先、能担当、善作为的菲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首批“浙江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团队”。建立“项目挂职、轮岗交流”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实践中加大锻炼人才力度,在重要工程项目、重大科研项目上大胆起用年轻骨干,促进了人才的快速成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正高级职称5人,高级职称101人,中级职称354人,在公司关键项目实施上、新技术领域突破上,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报告期内,培养省级C类高层次人才2名,同时紧盯紧缺型人才,提高引才实效,引进B类高层次人才1名,其他硕博研究生14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