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客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 产品类型:

    汽车及车身件

  • 产品名称:

    大型客车 、 中型客车 、 轻型客车

  • 经营范围:

    1、客车、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制造、组装、开发、维修(凭资质证书经营)(限合法成立的分支机构经营);2、自营和代理除国家组织统一联合经营的出口商品和国家实行核定公司经营的进口商品除外的其它商品及技术的进出口业务;加工贸易、对销贸易、转口贸易业务;3、承办汽车工业合资、合作企业“三来一补”业务和汽车租赁、保税转口贸易业务;4、公路运输设备、汽车工业设备、仪器仪表销售;5、经市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12-06 
业务名称 2024-11-30 2024-10-31 2024-09-30 2024-08-31 2024-07-31
产量:客车(辆) 4669.00 4667.00 4074.00 3473.00 3510.00
产量:客车:中型客车(辆) 1460.00 1099.00 644.00 561.00 438.00
产量:客车:大型客车(辆) 1391.00 1453.00 1803.00 1564.00 1325.00
产量:客车:轻型客车(辆) 1818.00 2115.00 1627.00 1348.00 1747.00
销量:客车(辆) 5044.00 4832.00 3902.00 3296.00 2792.00
销量:客车:中型客车(辆) 1368.00 886.00 602.00 641.00 420.00
销量:客车:大型客车(辆) 1281.00 1749.00 1712.00 1347.00 1077.00
销量:客车:轻型客车(辆) 2395.00 2197.00 1588.00 1308.00 1295.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8.7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43%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2.49亿 2.70%
第二名
1.72亿 1.86%
第三名
1.70亿 1.85%
第四名
1.40亿 1.51%
第五名
1.39亿 1.51%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7.6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49%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7.61亿 3.65%
第二名
3.20亿 1.54%
第三名
3.10亿 1.49%
第四名
1.89亿 0.91%
第五名
1.86亿 0.9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2.2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4.47%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五名
  • 第四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14亿 3.71%
第二名
3.10亿 3.66%
第三名
2.18亿 2.58%
第五名
1.91亿 2.26%
第四名
1.91亿 2.2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9.5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3.26%
  • 第一名
  • 第二名
  • 第三名
  • 第四名
  • 第五名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
3.16亿 4.40%
第二名
2.33亿 3.24%
第三名
1.92亿 2.67%
第四名
1.27亿 1.76%
第五名
8613.87万 1.20%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主营客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拥有金龙联合公司、金龙旅行车公司、苏州金龙公司、金龙车身公司等主要子公司,目前本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大、中、轻型客车,主要应用于旅游客运、公路客运、公交客运、团体运输、校车、专用客车等市场。产品涵盖4.5米至18米各型客车,除在国内销售,还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营模式:大中型客车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轻型客车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
  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所属行业发展情况:2024上半年,客车行业销量24.4万辆(含底盘),同比增长9.3%,...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公司主营客车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拥有金龙联合公司、金龙旅行车公司、苏州金龙公司、金龙车身公司等主要子公司,目前本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大、中、轻型客车,主要应用于旅游客运、公路客运、公交客运、团体运输、校车、专用客车等市场。产品涵盖4.5米至18米各型客车,除在国内销售,还销往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经营模式:大中型客车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轻型客车以经销为主,直销为辅。
  报告期内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所属行业发展情况:2024上半年,客车行业销量24.4万辆(含底盘),同比增长9.3%,其中,新能源客车销售5.26万辆,同比增长39.3%。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客车(含底盘)出口达到6.42万辆,同比增长24.2%。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共销售各型客车2.29万辆,同比增长22.96%。其中,大中型客车销售1.33万辆,同比增长22.95%。
  报告期内,公司紧紧围绕“抓创新、强弱项、控风险”的年度经营方针,坚持创新驱动,坚持利润导向,加快打造拳头产品,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国内市场加快结构调整。把握旅游市场回暖机遇,推出文旅等公路车新产品,全力攻坚市场。
  (二)海外市场寻求新突破。抓住海外市场机遇,拓宽一带一路“朋友圈”,主动寻求新的市场机会和增长点,大力推动海外市场“走出去”“强起来”。
  (三)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围绕客车技术发展趋势,聚焦新能源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系统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
  (四)紧抓品质管理提升。优化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增强金龙品牌市场竞争力。

  三、风险因素
  1、宏观环境风险
  全球经济仍处在调整中,国际汇率波动、贸易摩擦、部分地区政治不稳定等因素,国际市场客车需求受到一定影响,外需增长存在不确定性。
  应对措施: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研究与判断,及时调整投资与营销政策,适应客户需求,高效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整合集团内、外部资源,培育国内国际战略市场,聚焦核心市场。加强渠道建设,实现出口业务稳步发展,合理应用金融衍生工具,有效规避货币资金汇率风险。
  2、市场竞争风险
  国内客运市场继续受民航、高铁、地铁、网约车、私家车等替代出行方式增长的影响,传统客车市场需求存在进一步被削弱的风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其他国际合作加深,新能源汽车技术成熟、海外新能源客车需求持续增加,大量国内客车厂商转战海外新能源客车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市场份额争夺战升级。
  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对市场需求的研究分析,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开发适合和引领客户需求的产品,加快市场布局和资源投入,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协助合作客户进行转型,从城际客运向旅游客运、景区班线、城乡公交、通勤班车、租赁服务等领域转型;三是积极占领细分市场
  端商务车、机场摆渡车以及其它专用车等;四是加快公司产品向智能化、网联化、高端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提升公司产品的差异化和竞争力。
  3、技术研发风险
  在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车辆的安全、节能、环保等法规要求不断升级,随着市场需求结构发生调整,监管手段提升,国际国内市场对客车技术要求及标准不断提高,公司在技术储备和研发能力方面临严峻挑战。关键核心技术如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驾驶技术、轻量化材料应用等需要公司不断投入研发,但此类关键核心技术,普遍研发难度大、周期长,存在研发失败的可能性;若没有跟进最新技术,落后于竞争对手,导致产品失去市场竞争力;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可能使得研发的产品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影响销售业绩、研发投入产出比。应对措施:基于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法规的分析预见,聚焦市场、客户,调整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应对。新能源客车产品不断迭代,在动力电池升级、系统效率、整车能耗、产品精细化及降本等方面进行优化提升,掌握三电核心技术资源,实现电动车产品差异化优势。主动升级客车安全技术、节能控制技术、排放控制技术等,完成产业化技术开发,满足法规要求和市场需求。
  4、应收账款风险
  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等地缘政治危机,全球融资条件收紧,经济发展受冲击,可能加剧债务困境和金融市场波动。基于此情形,公司部分地区的国内客户、海外客户的应收账款回款可能受影响;公司业务发生应收账款坏账、发生业务纠纷、提请诉讼的风险加大。
  应对措施:做好客户资信能力评估,谨慎选择赊销客户,持续跟踪和研判客户资信能力变化,发现客户资信能力发生不良变化应及时果断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管控,缩小应收账款规模。研究行业以及市场地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变化,加强对合同条款和审批关键节点要素的风险管控。
  5、成本费用风险
  风险分析:原材料价格波动、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物流供应不畅、出口运输费用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可能增加公司各项成本。
  应对措施:加强供应链管理,持续开展降本增效工作。继续加强采购、生产、销售、管理费用等关键环节的成本管控,严控费用资金占用,降低无效及长期积压,同时通过业务流程优化设计、定额管理、集约化采购等措施降低成本。持续推进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工作,联合供应商进行成本优化,提升成本竞争力。
  6、政策变化风险
  风险分析: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国家及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产业补贴政策,以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相关政策的变化调整,可能对公司主营业务销售和盈利产生一定影响。
  应对措施:加强新能源客车技术的研发与运用,掌握核心技术,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深入探索新能源客车商业模式创新,逐渐从销售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型,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和产品附加值,减少对补贴政策的依赖。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能力
  1、研发支出主要投向
  (1)系列化旅游通勤客车新产品平台开发
  (2)轻型商用车新产品平台开发
  (3)高功率高效率新能源动力驱动系统产品开发
  (4)商用车系列化电驱桥新能源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5)基于碳化硅集成电控系统新产品开发
  (6)燃料电池技术系统集成和产品开发
  (7)智能网联技术研究和应用
  (8)汽车车身冲压模具的设计与开发
  (9)车身焊装生产线的设计与开发
  2、研发成果
  (1)新产品开发
  上半年公司主要完成了新V系、凯旋、MC标准版等大中巴,朝歌、M8、10.5米城市客车等公交以及氢燃料等产品平台的开发,推动产品向数字化、高端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线控底盘技术
  公司深耕线控底盘技术,参与起草制定了首个线控底盘国家标准,上半年公司开发了新一代线控底盘技术,在智能化、自动化、安全性、能量利用效率以及适应性与扩展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在满足功能、安全的同时,兼顾降本增效,并成功应用于无人驾驶车辆,提升系统安全性和产品竞争力。
  (3)燃料电池车动力系统及整车集成技术
  公司作为氢燃料技术研究应用的先行者,致力于氢燃料汽车的研究探索,上半年建立了燃料电池整车测试评价技术,在不同场景下,进行兼顾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和整车三个层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多目标优化设计,保证燃料电池系统、动力系统和其他零部件的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完成了燃料电池商用车整车性能平台机理研究与仿真分析,提高了产品集成设计、高性能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设计及大功率密度氢燃料电池设计、制造及测试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工程化能力。
  (4)智能网联技术
  在智能网联技术方向,公司建设了车联网安全监测与防护平台,形成细粒度、多角度、持续化的对车辆及关联系统信息安全威胁的态势感知、安全监测、应急响应、漏洞管理、安全报告管理等方面的安全能力。开发了边缘计算MEC、智能路侧终端,结合车路云协同技术,开发了融合路侧感知数据的自动驾驶巴士,实现了基于车路云融合感知的自动驾驶技术,目前已在苏州市实现了示范应用。
  (5)自动驾驶技术
  在自动驾驶技术方向,公司园区无人车系列应用开发实现点到点行驶、障碍物避让、障碍物绕行、通过减速带、通过人行道、通过弯道、通过无红绿灯路口、自动泊车、指定速度行驶、指定路线行驶、坡道起停等功能。开发了高阶自动驾驶公交客车,开发符合功能安全、预期功能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体系的高阶自动驾驶车辆。荣获2023智博会智能汽车应用场景挑战赛组委会颁发的“最佳控制性能奖”及“最佳决策奖”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颁发的“自动驾驶智创科技”。
  (6)新能源公路客车被动安全性优化技术
  基于ECE R29法规要求,通过CAE仿真分析方法对客车前部结构进行正向被动安全性优化设计,保证前部碰撞能量的有效吸收与传递。优化后的车型有效地降低了结构对驾驶员生存空间的挤压,实车满足ECE R29中TEST A及TEST B的碰撞安全性要求,顺利获得欧盟ECE R29认证证书。
  (7)整车域控制系统研究
  公司通过底盘域及车身域控制系统的开发,在架构集中化、软硬件协同升级、成本降低与性能提升、可扩展性与升级性增强、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升以及多传感器融合与智能化决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升驾驶安全与驾乘体验,打造具有品牌特性的功能,增强金龙汽车产品差异化优势。
  (8)客车轻量化技术
  在客车轻量化技术方面,公司围绕“三性两化”,以结构可靠性为本,持续进行轻量化设计研究。与宝钢共建,共享资源,开发新款公路客车轻量化结构,完成4种辊压型材结构设计及工艺制程评估,并构建了整车轻量化平台,建立轻量化开发的流程及方法,基于流程和方法全面诊断存量车型整车结构优化空间,推动公司存量车型车身结构优化和减重工作。
  (9)中巴车身适应性项目研究研发
  上半年公司推动了中巴车右舵车型开发,拓展中巴车产品谱系。
  进行了可匹配6-7米底盘中巴车身预研。根据匹配6-7米中巴底盘需求,增加中巴车身市场适应面,增强产品竞争力。
  推进H6-A白车身适应性项目研发,针对底盘、电器、内外饰件等附件的安装情况开展车身匹配工作,加快H6A项目产业化步伐。
  3、研发人员数量与质量
  截止2024年6月底,公司共有研发人员1692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达14.28%。
  4、专利数量
  截止2024年6月底,公司共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391项,其中发明专利300项;软件著作权237项。
  5、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集团技术中心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下有一个新能源客车电控与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四个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证试验中心/实验中心/实验室、三个博士后工作站,两个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三个省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一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三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新型客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省级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及整车关键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6、与领先研发机构或厂商的合作情况
  公司通过贯彻落实创新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广泛开展合作共建,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开展联合研发,为减少研发中的不确定性、缩短研发周期、广泛利用外部科技资源,从自身需要和科技资源情况出发,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北京理工新能电动汽车工程研究中心、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重庆车辆检测研究院等优秀高校、科研机构、外部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实现高效创新。
  (二)产业配套状况
  公司构建了以外购为主、自制为辅的全球化零部件采购体系。部分重要关键零部件总成采购自宁德时代、玉柴动力、宝钢股份、福耀玻璃等国内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以及ZF(采埃孚)、Cumins(康明斯)、A1lison(艾里逊)、Michelin(米其林)等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通过与知名零部件企业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有效保障了公司产品的竞争力和可靠性。
  另一方面,公司持续提升上游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能力、创新集成能力、零部件自制能力,目前已培育形成了动力电池PACK、电机电控系统、车身冲压件、客车车架、客车座椅、客车空调、智能驾驶座舱、新能源高压线束等具有竞争力的关键零部件上游企业,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体系。
  近年来,公司充分利用集团总部协同平台,持续推进动力电池、驱动系统、发动机、变速箱、钢材等大宗物资及关键零部件的集中采购和产品技术平台整合,通过精简梳理产品平台、提升零部件通用化水平,优化供应链结构等举措,为公司持续发展和竞争力持续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销售渠道
  1、国内市场
  销售渠道方面。依据产品细分,实施多元立体销售渠道布局。其中4.8-6米轻型客车主要采用经销为主的渠道模式,直销服务对象主要为公司战略客户和直采行业用户。6-18米大中型客车主要采用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经销渠道为补充。
  2024年上半年继续加大对全国各省经济发达地市区域市场的销售力量,另外针对新能源商用车等细分市场,建立健全大客户直销渠道。轻客产品则以发展签约经销商为主,2024年共有签约轻客经销商190多家,覆盖所有省份及重点城市。
  服务网络方面。在全国所有省份均有派驻售后服务人员,拥有超过300人的驻外服务工程师队伍,以及遍布全国各省份的2800家特约服务网点,200余家配件经销商,为金龙产品的售后服务提供了可靠的保障。通过公司CRM服务系统和400客户服务热线快速响应平台,实现了对客户反馈的快速响应和服务支持。
  2、海外市场
  海外销售网络遍布欧洲、亚洲、独联体、非洲、南美、中东、大洋洲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近200个境外汽车经销商或客户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凭借优异的产品和良好的品牌影响力,2024年上半年,公司在沙特阿拉伯、以色列、韩国、瑞典、阿尔及利亚、西班牙、墨西哥、越南、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市场取得良好成绩,集团整体出口在中国客车出口中名列前茅,深受海外市场客户的欢迎。
  通过二十余年的海外市场开拓,公司正一步步扩大全球的销售渠道网络,逐步向国际客车主流厂商稳步迈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