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生化原料药及制剂和饲料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食品添加剂、医药中间体、生化原料药及制剂、饲料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 、 医药中间体 、 生化原料药及制剂 、 饲料添加剂
本企业及企业成员的进出口业务;法律法规禁止的,不得经营;应经审批的,按批准事项经营,未获审批的不得经营;法律法规未规定审批的,企业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
业务名称 | 2024-09-30 | 2024-06-30 | 2023-12-31 | 2022-12-31 | 2021-12-31 |
---|---|---|---|---|---|
医药中间体营业收入(元) | 1.26亿 | 9183.70万 | - | - | - |
国内营业收入(元) | 66.00亿 | 45.29亿 | - | - | - |
国外营业收入(元) | 56.68亿 | 36.26亿 | - | - | - |
有机肥料营业收入(元) | 2.54亿 | 1.65亿 | - | - | - |
生化原料药及制剂营业收入(元) | 1.00亿 | 6664.60万 | - | - | - |
直营营业收入(元) | 122.68亿 | 81.55亿 | - | - | - |
营业收入(元) | 122.68亿 | 81.55亿 | - | - | - |
食品添加剂营业收入(元) | 33.35亿 | 22.57亿 | - | - | - |
饲料添加剂营业收入(元) | 84.53亿 | 55.75亿 | - | - | - |
产量:医药中间体(吨) | - | - | 2322.30 | - | - |
产量:有机肥料(吨) | - | - | 33.47万 | - | - |
产量:生化原料药及制剂(吨) | - | - | 1299.37 | 1381.92 | - |
产量:食品添加剂(吨) | - | - | 44.15万 | - | - |
产量:饲料添加剂(吨) | - | - | 200.48万 | - | - |
销量:医药中间体(吨) | - | - | 2308.71 | - | - |
销量:有机肥料(吨) | - | - | 35.29万 | - | - |
销量:生化原料药及制剂(吨) | - | - | 1110.96 | 1254.90 | - |
销量:食品添加剂(吨) | - | - | 45.78万 | - | - |
销量:饲料添加剂(吨) | - | - | 204.06万 | - | - |
医药中间体产量(吨) | - | - | - | 2258.24 | 4541.00 |
医药中间体销量(吨) | - | - | - | 1808.69 | 4617.00 |
有机肥料产量(吨) | - | - | - | 33.41万 | - |
有机肥料销量(吨) | - | - | - | 31.73万 | - |
食品添加剂产量(吨) | - | - | - | 43.88万 | 1.23万 |
食品添加剂销量(吨) | - | - | - | 43.85万 | 1.27万 |
饲料添加剂产量(吨) | - | - | - | 196.52万 | - |
饲料添加剂销量(吨) | - | - | - | 191.99万 | - |
生化原料药及制剂产量(吨) | - | - | - | - | 511.00 |
生化原料药及制剂销量(吨) | - | - | - | - | 1166.00 |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主营利润(元)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加载中...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56亿 | 2.05% |
第二名 |
3.36亿 | 1.94% |
第三名 |
2.98亿 | 1.71% |
第四名 |
2.82亿 | 1.63% |
第五名 |
2.77亿 | 1.5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6.47亿 | 3.73% |
第二名 |
4.50亿 | 2.59% |
第三名 |
2.07亿 | 1.19% |
第四名 |
1.72亿 | 0.99% |
第五名 |
1.36亿 | 0.78%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3.08亿 | 1.76% |
第二名 |
3.03亿 | 1.73% |
第三名 |
3.00亿 | 1.72% |
第四名 |
2.99亿 | 1.71% |
第五名 |
2.97亿 | 1.7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5.34亿 | 3.39% |
第二名 |
3.20亿 | 2.04% |
第三名 |
2.73亿 | 1.73% |
第四名 |
2.34亿 | 1.49% |
第五名 |
2.16亿 | 1.37%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2.06亿 | 16.72% |
第二名 |
1.61亿 | 13.03% |
第三名 |
1.47亿 | 11.88% |
第四名 |
7529.27万 | 6.10% |
第五名 |
5920.35万 | 4.79%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第一名 |
1.13亿 | 12.69% |
第二名 |
6240.88万 | 7.03% |
第三名 |
5095.09万 | 5.74% |
第四名 |
5086.72万 | 5.73% |
第五名 |
4568.44万 | 5.15%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某知名中外合资食品企业 |
1.94亿 | 17.34% |
国际某知名外贸贸易企业 |
1.24亿 | 11.09% |
国内某制药企业1 |
8658.68万 | 7.76% |
国内某食品企业 |
7203.55万 | 6.45% |
国内某制药企业2 |
7006.46万 | 6.28%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 |
6508.47万 | 11.11% |
肇庆新奥燃气有限公司鼎湖分公司 |
4114.10万 | 7.02% |
山东京粮兴贸贸易有限公司 |
3882.63万 | 6.63% |
国网黑龙江肇东市电业局有限公司 |
2708.96万 | 4.62% |
常州吉恩药业有限公司 |
2476.41万 | 4.23%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某知名中外合资食品企业 |
2.25亿 | 21.48% |
国内某食品企业1 |
9813.47万 | 9.35% |
国际某知名外资贸易企业 |
8659.71万 | 8.25% |
国内某制药企业 |
6040.56万 | 5.76% |
国内某食品企业2 |
4930.03万 | 4.70%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广东电网公司肇庆供电局 |
7835.20万 | 12.57% |
山东京粮兴贸贸易有限公司 |
3003.58万 | 4.82% |
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 |
2645.87万 | 4.24% |
长春大成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2267.26万 | 3.64% |
国网黑龙江肇东市电业局有限公司 |
2143.36万 | 3.43% |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公司主要产品属于“食品制造业(分类代码:C14)-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公司主要产品属于“生物产业-生物制造产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主要产品属于“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分类代码:C14)”,依据上述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生物发酵行业。 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以玉米为主要原材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备人类、动物营养健康所需的氨基酸、味精、核苷酸、复合调味品、多元醇、药物中间体、生物基材料等多种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公司拥...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公司主要产品属于“食品制造业(分类代码:C14)-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公司主要产品属于“生物产业-生物制造产业”;根据《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主要产品属于“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分类代码:C14)”,依据上述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处行业为生物发酵行业。
公司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以玉米为主要原材料,利用微生物发酵制备人类、动物营养健康所需的氨基酸、味精、核苷酸、复合调味品、多元醇、药物中间体、生物基材料等多种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制造企业。公司拥有微生物菌种合成、改造的研发实力,以及大规模应用微生物菌种发酵制备各种生物制品的生产能力和国内外市场销售能力。
公司生产的产品包括:
动物营养氨基酸类产品: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等;
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呈味核苷酸二钠(I+G)、肌苷酸二钠(IMP)、鸟苷酸二钠(GMP)、玉米发酵酱、味精、鸡精、复合调味料等;
植物营养有机肥类产品:有机肥、生物肥、水溶肥、叶面肥、菌剂、土壤调理剂;
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肌苷、利巴韦林、脯氨酸、鸟苷、腺苷、腺嘌呤、艾滋病药物中间体、丙肝药物中间体、糖尿病药物中间体、镇痛药物中间体、心血管药物中间体、癌症病药物中间体等。
其他产品:玉米副产品(玉米纤维、玉米胚芽等)、生物基新材料类产品(戊二胺盐溶液、尼龙56)等。
(二)行业政策
农业农村部分别于2021年发布了《猪鸡饲料玉米豆粕减量替代技术方案》和2023年发布了《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旨在指导引领饲料养殖行业应用低蛋白日粮技术,采用饲料精准配方和精细加工工艺,配合使用氨基酸、酶制剂等高效饲料添加剂,降低猪禽等配合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需求,减少饲料蛋白消耗,有效提高饲料蛋白利用效率。其中《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在确保畜禽生产效率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力争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以上,到2025年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从2022年的14.5%降至13%以下。
2023年7月,农业农村部针对关于维护国家饲料粮供给安全的建议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交通运输部、国家粮食和储备局,进行答复时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推进主要粮食品种联合攻关,抓好土壤普查和后备耕地开发,持续完善农民种粮利益保障机制,深入推进豆粕为主的饲料粮减量替代行动,继续实施粮改饲政策,强化科技创新研发,持续改善粮食生产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国内粮源自给能力、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3年豆粕在养殖业消耗饲料中的占比为13%,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豆粕饲用消费减少730万吨,相当于减少大豆饲用需求900多万吨;全国33家百万吨级企业生产的配合饲料中豆粕占比为10.8%,比全行业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相较于行业中百万吨级企业豆粕占比10.8%水品,养殖行业豆粕占比13%仍有改善下降的空间;未来,为推进饲料养殖行业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饲料养殖企业将会进一步减少豆粕的使用量,提高氨基酸、酶制剂等高效饲料添加剂的用量。
随着《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等相关国家产业政策和规划的颁布实施,生物发酵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生物发酵产品将会实现不同程度的技术突破:生物医药和生物基新材料方面将会实现现有技术的提升和突破,降低现有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发掘、实现更多产品通过生物发酵技术进行生产;大宗类氨基酸产品(赖氨酸、苏氨酸、蛋氨酸等)将有望依托政策利好实现技术的进一步提升,降低生产成本,助力产品盈利空间进一步扩张;小品种氨基酸(缬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和异亮氨酸等)将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的突破,实现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替代高成本的传统化工法或者酶法等生产工艺,助力下游饲料和养殖行业实现饲料精准配比和精细养殖,尽早实现《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倡导要求的低蛋白日粮技术的广泛应用。
(三)行业市场情况
1.氨基酸市场情况
2024年上半年,氨基酸市场供应端全球产量同比小幅增长,需求端国内厂家以刚需为主,海外出口量同比大幅上涨,整体市场实现产销双旺。
(1)全球氨基酸供应同比存在增量。
中国新产能投产叠加出口需求提振,刺激中国厂家开工率提升,带动2024年上半年全球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产量同比均有不同幅度的增加。
(2)国内需求稳步增长,海外需求大幅增长。
2024年上半年国内赖氨酸消费刚需为主,但因海外市场需求强劲,对市场行情支撑明显。2024年上半年国内赖氨酸和苏氨酸消费量同比小幅增加;缬氨酸消费量同比大幅增加。同期赖氨酸出口量同比增幅约一成,苏氨酸出口量同比增幅约两成;缬氨酸出口量同比增幅约五成,海外需求增量明显。
(3)产品价格波动不一,赖氨酸和苏氨酸国内和出口价格同比均为上涨,而缬氨酸价格同比跌幅明显。
据博亚和讯报告显示,2024年上半年赖氨酸盐酸盐市场均价同比涨幅13.81%;赖氨酸硫酸盐市场均价同比跌幅4.66%;苏氨酸市场均价同比涨幅6.92%;缬氨酸市场均价同比跌幅41.84%。
(4)原材料价格下跌,主流企业氨基酸产品整体盈利。
2024年上半年玉米、纯碱、液氨等原材料价格相较2023年均有不同程度下跌,氨基酸生产成本相较2023年降幅明显。赖氨酸、苏氨酸利润随着市场价格趋强震荡上行;缬氨酸利润则因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同比跌幅较小。
2.食品添加剂及调味品行业
(1)供应增长且需求恢复力度较弱,味精市场供需矛盾明显。
根据卓创资讯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味精生产所需的主要原辅材料玉米、煤炭、纯碱、液氨等价格多呈现下跌趋势,单吨味精总成本均值同比下跌11.4%。味精成本的支撑有所减弱,一定程度上造成味精市场价格震荡下跌。味精市场仍处于扩能周期,行业产能基数374万吨,同比增幅12.7%。因新增产能陆续提升,2024年上半年味精总产量较2023年上半年增加20.7%。供应量明显增加,味精市场下行压力增大。2024年上半年国内经济仍处于缓慢恢复中,旅游、餐饮等行业复苏相对较快,叠加味精价格逼近五年低位,部分行业采购量回升,但相比供应端的增幅,需求量增加相对有限。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味精下游消费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6.9%,其中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26.7%,但由于供给基数更大,味精整体供需矛盾凸显,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味精价格的下行压力。
(2)核苷酸市场价格维持弱势。
核苷酸行业以食品厂、调味料等工业用户添加使用为主,与味精的下游有一定重合。近十年的数据显示,味精与核苷酸价格存在中度正相关的关系。2024年味精价格呈现震荡下行走势,主要受到供需关系失衡及成本支撑力度不足的影响,核苷酸同样呈现下行走势。经过上半年价格一路跌行,企业陆续减产检修,同时下半年学校餐饮及双节的消费需求,下游市场开始陆续备货,市场购销情况或有回暖。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管理层认真严格执行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决议,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组织架构的科学设置、体系制度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技术研发突破等方面加大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力度,为星湖科技和伊品生物融合战略的实施,以及一体推进“组织融合、战略融合、研发融合、财务融合、业务融合”五大融合提供有力的支撑。公司将继续在现有业务产业链上相互延伸,并在技术研发、销售渠道、采购渠道、财务融资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从而提升公司整体业务能力和产品质量,增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公司经营方面,持续提升对生产工艺技术的改善,提产增效的同时节降生产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把握市场机会,努力拓展产品市场销售,实现公司营业收入稳中有增。2024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成效如下:
(一)坚持战略引领、高位谋划,高质量推动星湖伊品融合发展
2024年上半年,公司继2023年成立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推进组织融合、战略融合、研发融合、财务融合、业务融合等基础上,进一步对星湖科技和伊品生物的企业文化、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体系制度、人力资源等进行了全方面的梳理、分析,并制定初步的融合方案和下一步实施计划,为下一步全方位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二)营销策略得当,助力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增长
公司通过深入了解行业产、供、销情况、市场行情、下游养殖行业需求状况,依据公司战略、年度计划等制定公司中长期销售策略,并结合当期产品的量、价及中长销售期策略制定当期策略,监督与指导产品销售的执行,强化销售节奏,优化地区结构,稳定基盘,实现2024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稳定增长。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4.86亿元,同比增加2.20亿元,同比增长2.66%。公司主导产品市场价格同比下滑,但主产品销量逆势增长,销量增长抵消了价格下降对收入的影响。
(三)营销数字化项目稳步开展,助力营销管理提升
2024年上半年,公司与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合作开展《营销数字化项目》开发CRM系统(客户管理系统),完成了入厂调研、蓝图设计、各事业部的核心业务系统开发。对各事业部二级部门各自的业务流程通过CRM流程进行标准化梳理,使业务流程更加规范,业务过程更加透明。CRM系统的建设将原有线下业务进行数字化,有助于管理层的分析和决策,为一线业务人员赋能,提升工作效率,为构建公司数字化生产要素奠定基础。
(四)研发创新效果显著,降本增效助力经营
2024年上半年,公司依托研发实力和研发团队的努力,多项技术革新和成本控制措施得到成功实施,技术研发取得一定突破,实现精氨酸、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产品生产技术指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公司生产能力和降低生产成本,为公司在行业竞争中注入新的动力。
(五)推进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确保生产运营平稳有序
2024年上半年,公司生产安全平稳,未发生重伤及以上事故,达成半年度安全环保消防及职业健康目标。分解年度EHS(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管理目标,组织全员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管理人员制定履职清单和个人安全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全员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压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复盘工作,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能力;全面优化EHS信息化管理系统功能,实现安全投入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应用;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提升全员安全意识和应急救援能力;开展碳排放内部核查工作,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
三、风险因素
1.经营管理风险
公司并购伊品生物后,将增加对伊品生物的管理职责,内部组织架构、人员职能等将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调整以适应变化,星湖科技的管理体系将趋于复杂。若星湖科技不能及时调整、完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将面临一定的经营管理风险。
2.市场竞争风险
公司所处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目前保持稳定,但行业内的竞争态势正日益加剧。面对市场容量的有限性,各主要竞争对手正通过积极的纵向和横向扩张策略,不断寻求新的增长机会和市场份额。这种扩张不仅涉及现有产品线的深化,也包括对新产品和新市场的探索,以期获得先发优势。如果公司未能及时响应市场变化,加强产品创新,或未能有效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响应速度,可能会面临市场份额的减少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3.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在生产过程中依赖玉米和煤炭等关键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成本占公司总生产成本的显著比例。原材料价格的稳定性对公司的利润率和成本控制至关重要。玉米和煤炭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全球粮食产量的波动、国际贸易动态、市场供求关系、运输成本以及气候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原材料价格出现不可预测的波动。若原材料价格在未来出现大幅上涨,而公司未能及时调整产品销售价格或通过其他方式吸收成本增加,公司的毛利率可能会受到影响,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4.主要产品价格波动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大宗销售占比较高,价格波动频繁。同时,下游终端客户主要包括大型饲料生产、养殖企业及食品、调味品生产企业,具有一定的议价能力,未来双方合作方式、议价谈判结果的变化均可能会导致公司产品售价出现波动。若未来公司的产品价格出现下降,将有可能直接影响其收入及毛利率水平,对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5.财务风险
重组完成后,公司整体负债率水平相对较高。公司计划投资建设60万吨玉米深加工及配套热电联产项目,预计总投资37.12亿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这增加了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并可能因融资政策变化或利率上升而增加融资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有效优化资本结构和债务结构,可能导致公司正常运营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进而导致公司存在一定的流动性风险。
6.知识产权保护风险
公司在生物技术领域拥有一系列关键专利,这些专利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建立了相应的研发和保护体系。但是人员流失、保密措施不足或管理疏漏都有可能导致公司核心技术外泄。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有可能被第三方提起知识产权争议,或公司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可能面临第三方申请无效宣告。技术泄露或被诉侵权使用可能会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影响公司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
7.环保风险
公司致力于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环境保护,已建立高标准的环保管理体系。但是生产活动不可避免会产生废气、废水和废渣,存在因操作失误等客观因素导致环保事故的风险,可能对日常运营产生影响。加之国家环保政策日益严格,追求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预计将带来更高的环保要求。这将可能会增加公司的环保投入,短期内对成本和盈利造成压力。
8.金融工具的风险
公司在日常活动中面临各种金融工具风险,主要包括市场风险(如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等。本公司管理层对这些风险敞口进行管理和监控以确保将上述风险控制在限定的范围之内。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产品结构与产能优势
随着2024年上半年公司开始投资新建60万吨玉米深加工产线,生产各类小品种氨基酸11.5万吨/年(主要产品有:缬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精氨酸),将进一步丰富公司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生产能力,公司将形成在大宗氨基酸产品(赖氨酸、苏氨酸)产能规模已位居全球前列基础上,小品种氨基酸产能规模将提升至国内行业前列的新格局。公司各产品协同发展,形成产品种类和产能的规模经济优势,致使公司在保持较低产品单位成本、资源循环利用、抗周期风险的能力、获取产品定价权以及有效满足下游需求等方面都具备一定优势。
(二)生产基地合理布局优势
公司主要产品生产基地布局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黑龙江省大庆市和绥化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可克达拉市。上述地区均系玉米主产区,同时煤炭资源丰富,原材料供应充足、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由于生产基地布局在不同地理区域,各区域在市场覆盖、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各有优势,可根据客户所在区域的不同,调整各生产基地的生产、物流计划,从而达到节省成本和提高市场响应速度的效果。
(三)产业链循环经济优势
公司主要产品生产从玉米深加工开始,配套有完整的主副产品生产线、发酵母液重复利用的生物有机肥料生产线和热电联产生产线,实现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全方面综合利用和电力、蒸汽的自供,有力的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是国内产业链较长、资源综合利用率较高的现代化生产企业之一。
公司坚持节能降耗与减排增效并重,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积极推进节水、节煤,加强玉米的综合利用,实现污水治理从投入型向效益型转变,通过持续的生产技术及工艺路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实现了资源与能源的有效节约,以及污染物排放的明显减少,逐渐形成了围绕主产品生产线的资源综合利用与能源循环利用两大体系,构建起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以副产品再加工生产饲料,用原料反哺养殖业、以工业废水再利用制成有机肥反哺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降低了环保、碳减排成本。
(四)技术研发优势
公司所处行业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公司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持续投入研发资金,并与高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主要产品在生产技术水平方面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在同行业中建立了技术优势。公司拥有科技创新平台16个,其中国家级研发创新平台4个,省级研发平台11个,市级研发平台1个,创新平台主要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肇庆星湖重点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微生物制造健康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广东省博士工作站、黑龙江省企业技术中心、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广东省科技专家工作站、黑龙江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安市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宁夏氨基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公司持续围绕氨基酸领域核心的菌种选育技术、生产工艺、提取技术以及氨基酸衍生物的产品进行工业化应用研究并推进成果转化,并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内大学院校等国内尖端机构建立了深度产学研合作关系,参与并完成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及企业自主项目。与日本国家科学院、国外大学院校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并先后与美国、日本、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家的十余家国际领先的生物技术机构建立了优势互补、共创双赢的技术开发合作关系。
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源头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推动公司在工业微生物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的有机结合,努力打造国内生物发酵领域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工业微生物与生物智造重要科技创新平台,在深圳市设立广新生物作为公司的研发总部,将秉承“产业需求导向、聚焦关键技术、创新前瞻应用”的宗旨,以合成生物学、微生物组学等工业菌种智能选育技术策源为核心,强化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力求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补齐科研关键环节的短板,取得前沿和战略领域重大研发成果,同时将全面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加快新成果的转化速度,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突破产业链布局新产业/领域优势
为突破大宗氨基酸赖氨酸产品发展技术瓶颈和行业产能过剩风险,拓展公司产品结构和产业领域,提升公司核心竞争能力,公司多年来通过开发赖氨酸生物法衍生转化与生物基尼龙聚合关键技术,将生物转化与化学转化技术相结合,打通从赖氨酸到生物基戊二胺,以及将生物基戊二胺与二元酸成盐作为生物基单体聚合生成尼龙5X生物基材料的产品路线,从而实现了赖氨酸产业链的实质性突破。公司遵循可持续的产品理念,以可循环再生的植物为主要原料,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将赖氨酸制成高品质生物基尼龙材料。公司尼龙系列产品“EYLON伊纶”的生物基含碳量达到48%,已获得美国农业部(USDA)生物基产品标签认证,通过ISCC PLUS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在产品安全性上,已获得0EKO-TEX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标签。
(六)持续增产提效降本的优势
公司多年来通过持续改善运营的精益管理体系的实施,提升产品品质竞争力、人才竞争力、运营竞争力,实现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全面降低公司的运营成本,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为股东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员工的精神与物质的双丰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