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1.工程承包 2024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维持高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1.工程承包
2024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维持高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为工程承包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
2.规划设计咨询
2024年上半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传统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乡村建设、绿色环保、污染治理、新能源等新兴市场为规划设计咨询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集中度将稳步上升,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投资运营
2024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加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稳步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保持平稳。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平稳期,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缓和,水网建设、水电开发、新能源、绿色环保、网络信息等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伴随2024年政府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金融工具的发力及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有关投融资新机制要求,具有较强公共属性的投资运营项目将步入发展的关键期。
4.房地产开发
2024年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持续优化楼市政策,力促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但受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居民收入预期弱、房价下跌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修复不明显,新房市场调整态势未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39,883亿元,同比下降10.4%;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1.9%;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同比下降25.0%,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26.9%。长期来看,双轨制住房供给的不断推进及因城施策的深化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更好保障群众正常居住需要。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将满足持续释放的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5.工业制造
2024年上半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良好增长态势,智能制造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6.物资物流
物资物流产业高度集成采购、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在畅通双循环、联接生产和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产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资集采部分来看,2024年上半年,受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影响,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偏弱态势,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桩、墙体材料、大理石板材等主要产品产量下降明显,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从物流运输部分来看,2024年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小幅回落,新增需求增势放缓,行业趋于分化,建筑材料运输业务相对较弱。
7.绿色环保
2024年上半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聚焦能源双碳、节能降碳、工业达峰、交通低碳、碳汇巩固等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为抓手,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8.产业金融
2024年上半年,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2.规划设计咨询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二级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三级及以下的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3.投资运营
本集团持续坚持“聚焦主业、量力而行、效益优先、资金保障”原则,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严控投资风险,努力构建“投资引领、运营增效、投运互联”的高质量业务发展体系。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等投资运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多业态综合开发与资产运营能力,放大资本对稳规模、增效益、促转型的长期杠杆效应。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充分考虑投资运营产业的确定性、平衡性、流动性三大要求,坚持轻重资产、长短投资搭配,兼顾资金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和财务承受能力,投资结构优化效果明显提升,实现了投资运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房地产开发
本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业务布局坚持聚焦与收敛原则,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业务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不断强化营销与去库存工作,在投资端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加强产业协同、审慎稳妥储备优质土地,房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395.5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3位。
5.工业制造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高速铁路维养装备、高端智慧农机、高原空间站、新型材料等新兴业务和设备维保、租赁、再制造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6.物资物流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7.绿色环保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大力发展环境治理业务,重点培育荒漠化防治、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污水治理等细分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8.产业金融
本集团产业金融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三)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情况
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狠抓高质量经营,持续推进国内“1+N”主阵地和海外核心支柱市场建设。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拓展城市更新、水利水运、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新兴业务,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报告期内,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11,006.21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36.67%,同比下降19.02%。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0,281.49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3.42%,同比下降19.45%;境
外业务新签合同额724.722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58%,同比下降12.32%。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计71,230.623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6.48%。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8,115.339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1.59%;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3,115.284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8.41%。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9,435.40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73%,同比下降19.23%。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铁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问题为导向、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真改实改、苦干实干,稳的基础不断夯实、进的动力持续增强,总体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是改革深化提升行动走深走实。公司深化制度体系建设,坚持先立后破、整章建制,出台36项制度办法,内容涵盖公司治理、管理提升、生产运营、海外发展、风险防范、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形成更具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的制度体系,打出深化改革的“组合拳”。提升公司治理效能,进一步厘清党委、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功能定位、权责关系。深化子企业董事会建设,调整优化派出外部董事队伍,加快落实子企业董事会职权。建立360度全覆盖的科学精准考核体系,建立市场化经营机制。
二是生产经营稳健运行。公司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强基固本、提质增效。构建全面精细化管理体系,坚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推动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狠抓高质量经营,持续推进国内“1+N”主阵地和海外核心支柱市场建设,强化经营质量考核。着力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以加强供应链管理、强化业财融合为抓手,一体推进降本增效提质。2024年上半年,新签合同总额11,006.21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161.367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78.610亿元。
三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公司研究制订中长期发展战略,巩固升级传统建筑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强化科技创新,构建“1+9+N”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研发的全球首台可变径斜井TBM“天岳号”顺利始发,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工作稳步推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1.工程承包
2024年上半年,我国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7,7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维持高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为工程承包的发展提供了支撑。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
2.规划设计咨询
2024年上半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传统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乡村建设、绿色环保、污染治理、新能源等新兴市场为规划设计咨询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集中度将稳步上升,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投资运营
2024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4%,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加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稳步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保持平稳。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平稳期,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缓和,水网建设、水电开发、新能源、绿色环保、网络信息等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伴随2024年政府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金融工具的发力及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有关投融资新机制要求,具有较强公共属性的投资运营项目将步入发展的关键期。
4.房地产开发
2024年上半年,各级政府部门持续优化楼市政策,力促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但受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居民收入预期弱、房价下跌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市场修复不明显,新房市场调整态势未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2,529亿元,同比下降10.1%;其中,住宅投资39,883亿元,同比下降10.4%;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47,91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0%,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1.9%;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额47,133亿元,同比下降25.0%,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26.9%。长期来看,双轨制住房供给的不断推进及因城施策的深化将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更好保障群众正常居住需要。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将满足持续释放的改善性住房需求,进一步推动房地产行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5.工业制造
2024年上半年,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同时,高端装备制造业呈现良好增长态势,智能制造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6.物资物流
物资物流产业高度集成采购、运输、仓储、分拨、配送、信息等服务功能,在畅通双循环、联接生产和消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建筑产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物资集采部分来看,2024年上半年,受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影响,建材行业经济运行总体呈现平稳偏弱态势,水泥、商品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桩、墙体材料、大理石板材等主要产品产量下降明显,产品价格低位运行。从物流运输部分来看,2024年上半年,我国物流业务总量指数小幅回落,新增需求增势放缓,行业趋于分化,建筑材料运输业务相对较弱。
7.绿色环保
2024年上半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聚焦能源双碳、节能降碳、工业达峰、交通低碳、碳汇巩固等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行动方案,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以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为抓手,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8.产业金融
2024年上半年,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二)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2.规划设计咨询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二级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三级及以下的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3.投资运营
本集团持续坚持“聚焦主业、量力而行、效益优先、资金保障”原则,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严控投资风险,努力构建“投资引领、运营增效、投运互联”的高质量业务发展体系。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等投资运营业务的同时,积极布局新基建、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多业态综合开发与资产运营能力,放大资本对稳规模、增效益、促转型的长期杠杆效应。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充分考虑投资运营产业的确定性、平衡性、流动性三大要求,坚持轻重资产、长短投资搭配,兼顾资金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和财务承受能力,投资结构优化效果明显提升,实现了投资运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房地产开发
本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业务布局坚持聚焦与收敛原则,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业务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不断强化营销与去库存工作,在投资端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加强产业协同、审慎稳妥储备优质土地,房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395.5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3位。
5.工业制造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高速铁路维养装备、高端智慧农机、高原空间站、新型材料等新兴业务和设备维保、租赁、再制造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6.物资物流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7.绿色环保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大力发展环境治理业务,重点培育荒漠化防治、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污水治理等细分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8.产业金融
本集团产业金融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供应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三)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情况
2024年上半年,本集团狠抓高质量经营,持续推进国内“1+N”主阵地和海外核心支柱市场建设。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大力拓展城市更新、水利水运、新能源、生态环保等新兴业务,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落地。
报告期内,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11,006.217亿元,为年度计划的36.67%,同比下降19.02%。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0,281.49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3.42%,同比下降19.45%;境
外业务新签合同额724.722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58%,同比下降12.32%。截至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计71,230.623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6.48%。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8,115.339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1.59%;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3,115.284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8.41%。
报告期内,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9,435.400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73%,同比下降19.23%。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科技创新行业领先
本集团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技术水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加快推进“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以来,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53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新增授权专利3,740件,其中发明专利1,40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加42%。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形成了以深部地下空间领域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为代表的系列高价值技术产品。
(二)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之一,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可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等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服务。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44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三)精细化管理日益完善
本集团将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构建覆盖全系统、全环节、全岗位、全领域的全面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树牢“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核心理念,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落实企业法人对项目的后台管控责任和项目部前台管理责任,推动实现工程优质、效益优良、干部优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与全面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目标责任体系、工作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公司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
(四)品牌软实力持续提升
本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基础设施运营商、高端装备制造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商,承建了国内50%的普速及高速铁路、40%的地铁、30%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超过3,000公里铁路和轨道交通、4,000公里高速公路、314万平米物业,培育了大型养路机械、掘进机械、轨道设备、特种施工设备、桥梁施工设备、起重设备、钢结构、铁路电气化施工设备等八大类核心产品,构建了“1+9+N”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现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4年排名第43位;在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对标中排名第26位,企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五)文化融合力持续增强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丰富和完善“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加大文化故事发掘与传播,形成了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激励和鼓舞全员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不断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取得实绩。集团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为将中国铁建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风险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内外部风险综合评估,结合信息化手段,并深入研判,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有:国际化经营管理风险、项目经营管理风险、安全质量风险、投资风险、“两金”风险。
在国际化经营管理风险方面,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集团面临的国际化经营外部风险加大。本集团将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化解各项风险,全力做好经营工作。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加强协作高效推进生产经营;重视境外人员安全风险防控,持续做好巡查巡检工作,持续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提高境外员工安全保障工作水平。加强境外在建项目监管工作,做好重点项目实施保障。
在项目经营管理风险方面,传统建筑行业市场增长放缓。本集团将坚持以高质量经营为导向、精细化管理为抓手,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将经营资源向经济优势强、发展潜力大的区域布局,加强客户培育和行业优化,严格落实“六不揽”“七严禁”要求,注重从源头提升项目经营质量、防控经营风险。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过程控制”主线,突出“效益最大化”原则,通过企业法人对项目的后台管控,强化企业和项目部两个管理责任,将精细化管理穿透到工程投标、项目策划、项目履约、动态成本要素管控、成本核算分析、确权结算、收尾管理、考核兑现等各个环节,覆盖到施工组织、风险控制、安全质量管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各个方面,优化项目管理方式、盈利模式、运行机制,提高项目经营管理质量、效率和效益。
在安全质量风险方面,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集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本集团树牢安全生产“双零”目标,贯彻落实本质安全理念,系统谋划安全质量工作,以项目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生产系统的规范有效运行保障安全生产,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聚焦“隐患攻坚、强基固本、效能提升”三大工作目标,着力从提升素质、落实责任、健全体系、强化预防、终端管控、安全文化、科技兴安、应急处置等八大方面开展治本攻坚;进一步发挥安委会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分析安全生产形势,开展安全风险会商,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工作,推动全员安全责任制落实。为有效防控质量风险,本集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牢牢守住项目管理“六条底线”,大力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一次成优”,打造精品工程,加大质量消缺损失追溯力度,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缺陷追责问责长效机制,将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在实处。
在投资风险方面,随着国内经济从快速增长阶段转型为高质量发展阶段,投融资政策逐渐向精细化、严格化的“强监管”方向发展。本集团坚持将防范和化解重大投资风险作为投资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坚决遏制风险增量,有效化解存量风险,把有效隔离风险隐患作为工作目标,防范项目回款不及时到位等投资风险。强化形势分析,全面加强风险预判,通过对投资项目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和判断,提前制订措施降低投资风险。强化投资论证,严控标准坚守底线,严格收益分析,严守收益标准,坚决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强化投资决策,严格履行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坚持以投融资经营决策“四条底线”为原则,全面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两金”风险方面,受地方债务及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经营环境等影响,上游单位资金紧张,公司“两金”压控压力增加。本集团将践行降存量、遏增量的原则,围绕应收账款、存货(两金)和应付账款,采取一企一策、一项目一方案,加大奖惩力度,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开展“两金”和应付账款三年压控专项行动,加大压控力度。狠抓源头控制,把“客户信用、支付条件、预期收益”作为投标决策的重要条件,提升经营承揽质量。强化现金流管控,健全项目现金流全周期管理机制,突出过程监测,持续提升营业现金比率。加强业财协同,助力财务结构优化,积极推动房地产库存去化和固定资产、长期运营类和远期回购类项目盘活工作,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本集团始终重视底线意识、红线意识,致力于持续健全以法律合规管控为主,覆盖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大风控”体系,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同防共治,并常态化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强化全过程管控要求,以提升风控工作效率。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科技创新行业领先
本集团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技术水平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加快推进“1+9+N”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以来,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1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53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新增授权专利3,740件,其中发明专利1,402件,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加42%。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形成了以深部地下空间领域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为代表的系列高价值技术产品。
(二)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之一,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可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等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服务。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44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三)精细化管理日益完善
本集团将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构建覆盖全系统、全环节、全岗位、全领域的全面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企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坚持以成本管理为核心,树牢“一切成本皆可控、一切成本皆可降”核心理念,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通过落实企业法人对项目的后台管控责任和项目部前台管理责任,推动实现工程优质、效益优良、干部优秀,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与全面精细化管理相匹配的目标责任体系、工作标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公司管理体系、管理能力现代化。
(四)品牌软实力持续提升
本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建筑工程承包商、基础设施运营商、高端装备制造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商,承建了国内50%的普速及高速铁路、40%的地铁、30%的高速公路建设,运营超过3,000公里铁路和轨道交通、4,000公里高速公路、314万平米物业,培育了大型养路机械、掘进机械、轨道设备、特种施工设备、桥梁施工设备、起重设备、钢结构、铁路电气化施工设备等八大类核心产品,构建了“1+9+N”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实现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4年排名第43位;在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对标中排名第26位,企业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五)文化融合力持续增强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丰富和完善“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加大文化故事发掘与传播,形成了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激励和鼓舞全员不断推进深化改革提升行动,不断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取得实绩。集团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为将中国铁建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现代化企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铁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推动企业保持了平稳向好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报告期,中国铁建全年新签合同总额32,938.700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营业收入11,379.935亿元、同比增长3.80%;利润总额388.282亿元、同比增长2.65%;净利润323.287亿元、同比增长1.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0.970亿元,同比下降2.19%;归属于上市公司...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和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铁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推动企业保持了平稳向好发展态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
报告期,中国铁建全年新签合同总额32,938.700亿元、同比增长1.51%;实现营业收入11,379.935亿元、同比增长3.80%;利润总额388.282亿元、同比增长2.65%;净利润323.287亿元、同比增长1.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0.970亿元,同比下降2.1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3,098.375亿元,同比增加6.69%。
(一)聚焦稳字当头,生产经营加压奋进。
面对复杂严峻的市场形势,中国铁建锚定全年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拼市场、稳现场。
舞好经营龙头。围绕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市场研判与经营督导,压实各区域、各层级经营责任,全年新签合同总额32,938.70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紧跟市场形势变化,持续加强公招项目、总承包项目和海外现汇项目经营。加强高端经营统筹,落实“大市场、大客户、大项目”经营策略,成功中标上海澄江路TOD开发、阿尔及利亚西部矿业铁路等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经营资源集约,持续优化区域经营、城市经营布局和经营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健全完善国内“1+N”主阵地和海外核心支柱市场清单式管理机制,经营质量和经营效能稳步提升。
加强生产履约。扎实开展项目管理提升专项行动,厘清项目权责清单,全面推广项目群管理模式,加快生产组织模式变革。大力推进生产端数字化转型,智慧建造、绿色建造技术创新与应用取得丰硕成果。健全完善项目分级管理机制,加强重难点项目督察,落实各级“三保一降”包保责任,确保施工生产有序推进。新获鲁班奖12项,国优奖56项、其中国优金奖7项,在中央企业QC小组成果发表赛中荣获建筑央企唯一的一等奖。参建的贵南高铁、内江至大足高速公路等一大批境内外重点工程开通运营。西昆高铁、澳门澳氹四桥、阿联酋铁路二期等境内外重难点在建项目顺利推进。
持续提质增效。深入开展提质增效专项行动,强化源头治理,督促各子企业努力实现“新签有营收、营收有利润、利润有现金流”。召开三级公司建设专题会和项目管理现场会,做好顶层设计,凝聚思想共识。加强物资设备集采供应,持续推进铁建云采、云租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强资金和信贷集中管控,有序推进司库体系建设,强化重要客商履约能力预警,防范财务资金风险。加强考核工作,强化清收清欠专项督导。
(二)聚焦改革创新,活力动力有效激发。
坚持改革聚力、创新驱动,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加快市场化经营机制变革,助力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深化改革方面:2023年,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的基础上,紧跟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安排,高标准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高质量制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119项改革举措,构建起“组织领导、跟踪督办、督查检查、考核评估、穿透基层、宣传推广”六大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实落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四个专项行动”按照既定时间表、路线图和考核要求有序推进,3家子企业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在培育国有科技型企业改革样板和创新尖兵方面持续发力。截至2023年底,公司改革举措完成率近30%,产业布局结构更加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兴业务开拓卓有成效,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专利、技术、标准成果丰硕,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加快推进董事会规范运作、“三项制度”改革、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内部深度整合融合,成功打造央地合作典范“苏州模式”,企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科技创新方面: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决策、投入、转化与考核评价制度,让管理机制更活、创新动力更足。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盾构机主轴承全系列产品实现全过程自主可控,高端大功率液压凿岩机实现量产。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参与5项,共主持课题15项,承担数量为历年最多。牵头未来产业深地领域地下空间利用方向研发任务,编制北斗规模应用专项实施方案。联合主导发布ISO、IEC国际标准5项,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进一步提升。获批组建“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年新增授权专利6,831件,其中发明专利2,008件、同比增长65%;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优秀奖7项,居建筑央企首位。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4项,创历史新高。成功研制直径8.61米全球最大全过程完全国产化盾构机主轴承、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太行号”换运架一体机等高端装备,“太行号”换运架一体机入选“2023年央企十大国之重器”。围绕中国铁建数字化转型战略及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各类统建信息系统和“小而美”平台建设,“三地三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具备全面运营条件,持续提升网络安全保障与运维运营服务能力,“数智铁建”建设成效显著。
(三)聚焦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蹄疾步稳。
统筹推进强链、补链、延链、锻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稳步推进布局优化。明确区域、经营、投资、资产、产业等8个方面36项布局优化与结构调整重点任务,推动资源要素向优势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头部”企业和“链长”企业倾斜。持续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企业选树、评价、退出与扶持机制,全年新增22家子企业入选省部级专精特新企业名录。加大三级公司“助强扶弱汰劣”力度,加快形成“头雁”效应和规模效应。
积极培育竞争新优势。持续巩固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五大传统业务优势,鼓励在细分领域做专做精做透。继续加强高等级资质申报工作,全年新增特级资质5项,特级资质总数破百、稳居建筑央企之首。持续健全完善“两新”重点业务和重点扶持单位“两个清单”,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明确各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塑造增长新动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成立中国铁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和未来产业深部地下空间利用重大项目办公室,建立战新产业有关指标常态化统计、分析与监测工作机制,制定《中国铁建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明确发展战新产业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举措,积极参与国资委“9+6”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专项行动。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明确“总部集团做生态、二级公司做产业、三级公司做专业”的发展定位,制定“8+N”产业类别及细分业务领域的划分规则,指导各产业集团有选择性地培育与主业相关联、与资源相匹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涉水、涉能、涉矿等业务。
(四)聚焦强基固本,全面建设持续巩固。
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得到进一步巩固。强化风控监督,持续加强“大风控”“大监督”体系建设,增强风控、监督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坚持安全生产“双零”目标不动摇,切实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常态化开展各类审计项目,有效发挥审计经济监督职能。持续推进“法治铁建”建设,开展合规专项审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持续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子企业董事会规范运作与外部董事履职管理。强化品牌文化推广与宣传工作,讲好“铁建故事”、传播“铁建声音”。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援疆援藏援青工作,在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救援中冲锋在前,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一)工程承包
2023年,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维持历史高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建设力度,并通过加快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等“三大工程”建设,为工程承包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机遇期。
(二)规划设计咨询
2023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和港口、机场、电力等传统市场规模平稳,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乡村建设、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环保、污染治理等新兴市场为规划设计咨询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行业发展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集中度将稳步上升,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投资运营
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3,036亿元、同比增长3.0%,基建投资同比增长8.24%,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速加快,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稳步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保持平稳。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平稳期,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缓和,“十四五”以来,国家水网建设、水电开发、新能源等涉水、涉能业务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矿产资源开发迎来逆周期复苏增长,机场港口码头建设加快补短板,绿色环保、健康养老、老旧小区改造、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基建方兴未艾,这些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共同成为维持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伴随2023年底特殊再融资债券等金融工具的发力及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有关投融资新机制要求,具有较强公共属性的投资运行项目将迎来高质量发展新机遇,部分具备特许经营项目运作经验的企业将受益于政策的倾斜。
(四)房地产开发
2023年,受宏观经济运行因素的影响,房地产市场修复不明显,全年销售规模低位运行,在政策刺激下呈“前高中低后稳”走势。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定调楼市,各级政府部门频繁优化楼市政策力促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但居民收入预期弱、房价下跌预期仍在等因素依然制约着市场修复节奏,新房市场调整态势未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10,913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住宅投资83,820亿元,同比下降9.3%;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2%;商品房销售额116,622亿元,同比下降6.5%,其中住宅销售额同比下降6.0%。2023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明确保障性住房是新一轮房改的核心内容,保障性住房与商品房互补的新发展模式正在逐步构建。长期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需求仍然长期存在,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的完善,未来城镇化率依然呈上升趋势,带动相关住房需求。
(五)工业制造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智能制造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六)物资物流
我国物资物流产业已步入物流体系关键成形期。本集团将依托内部物资集采、物流运输所形成的资源渠道优势,加大对外经营创效力度,进一步完善两级集采体系,提升集采集中度,降低采购成本,扩展集采品类,提高一级集采比重;推动物流业务快速发展,业务规模和占比明显提升,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打造建筑业智慧供应生态圈。
(七)绿色环保
2023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各有关部门聚焦能源双碳、节能降碳、工业达峰、交通低碳、碳汇巩固等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及行动方案,不断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本集团紧抓“双碳”机遇,以“生态+”为核心,结合EOD模式,瞄准重点项目,用好绿色金融,通过内部整合和外部并购,不断提升技术、补齐短板,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八)产业金融
2023年以来,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进一步常态化,国务院国资委对央企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持续出台。本集团加强以融促产,规范产融结合形式,推动产融联动和金融服务一体化,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产业发展的作用,实现产业资源和金融资本价值最大化。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承包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2.规划设计咨询
本集团规划设计咨询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二级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三级及以下的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3.投资运营
投资运营是本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效益增长的重要来源。本集团持续坚持“聚焦主业、量力而行、效益优先、资金保障”原则,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严控投资风险,努力构建“投资引领、运营增效、投运互联”的高质量业务发展体系。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综合开发等投资业务的同时,加快发展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港口码头、新能源、新基建等新兴领域,加快提升多业态综合开发与资产运营能力,放大资本对稳规模、增效益、促转型的长期杠杆效应。目前,本集团秉承“专业化、集约化、精细化”原则,充分整合内部资源,成立了高速公路及轨道交通专业运营公司,“铁建品牌”及“投、建、营”一体化发展逐步呈现。2023年,本集团充分考虑投资运营产业的确定性、平衡性、流动性三大要求,坚持轻重资产、长短投资搭配,并兼顾资金周转率、投资回报率和财务承受能力,投资结构优化效果明显提升,实现了投资运营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4.房地产开发
本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业务布局坚持聚焦与收敛原则,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业务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严格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板块不断强化营销与去库存工作,同时在投资端进一步强化风险意识、加强产业协同、审慎稳妥储备优质土地,房地产业务整体运营状况相对平稳,全年实现销售金额1,213.95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5位,行业地位日益稳固。
5.工业制造
本集团是集研发、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材料和专业设备制造服务提供商。经过多年发展,工业制造产业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高速铁路维养装备、高端智慧农机、高原空间站、新型材料等新兴业务和设备维保、租赁、再制造业务,培育“第二增长曲线”。
6.物资物流
本集团将物资物流作为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7.绿色环保
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聚焦涉水、涉林环境治理的同时,重点培育荒漠化防治、土壤修复、矿山修复、植树造林、防灾减灾等细分业务,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8.产业金融
本集团产业金融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产业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产业基金管理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产业基金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二)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情况
2023年,中国铁建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质量优先、结构与总量并重”的高质量经营方向,坚持大市场、大项目、大客户经营导向,发挥铁建全产业链和建筑全寿命周期服务优势,经营布局不断优化,经营质量稳步提高,经营基础逐步夯实。
2023年,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32,938.700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30,410.24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2.32%,同比增长3.47%;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2,528.455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7.68%,同比下降17.38%。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
计66,898.253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4,136.091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0.92%;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2,762.162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9.08%。
2023年,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28,534.791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6.63%,同比增长1.74%。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及领先的行业地位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之一,拥有覆盖建筑业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可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等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服务。本集团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3年排名第43位;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公布的“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中稳居前3位,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4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
(二)突出的专业优势及雄厚的科技实力
本集团在高速铁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保持行业领导地位,深地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5项,牵头未来产业深地领域地下空间利用方向研发任务,编制北斗规模应用专项实施方案,联合主导发布ISO、IEC国际标准5项,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进一步提升;获批组建“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年新增授权专利6,831件,其中发明专利2,008件、同比增长65%,获中国专利银奖1项、优秀奖7项,居建筑央企首位,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14项,创历史新高。
(三)高效的管理体系和稳定的客户基础
本集团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机构设置,在组织、经营、项目等方面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初步构建了以价值创造为导向、以管理提升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目标的基础管理体系。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多元业务的拓展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四)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本集团拥有75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中国铁建在全球知名品牌估值与咨询机构BrandFinance发布的《2023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报告》中排名第101位。
(五)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2023年是中国铁建成立75周年暨兵改工40周年,中国铁建发布以伟大的铁道兵精神为源头的“中国铁建首批十大精神”,这些精神有着坚实的情感基础、广泛的思想认同、鲜明的铁建特色,是中国铁建独有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推动中国铁建改革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以《中国铁建文化纲领》《中国铁建品牌宣言》为引领,激励一代代铁建人砥砺奋进,为建设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贡献更大力量。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379.935亿元,同比增长3.80%;实现净利润323.287亿元,同比增长1.68%;全年新签合同额32,938.700亿元,同比增长1.51%。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变乱难”交织叠加,局部地缘政治冲突和动荡频发,经济逆全球化、产业链供应链区域化更趋明显,不稳定、难预料因素仍然较多,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坚定不移,“一带一路”倡议走深走实,海外市场空间广阔、大有可为。
从国内环境看,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202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新能源新基建将继续发力,国内市场仍有潜力可挖。基础设施建设仍是当前稳投资、惠民生、补短板的重要手段,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国内建筑市场规模有望继续保持在相对高位。
从行业环境看,建筑行业既面临着国内建筑市场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标准要求越来越严,建筑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共同处境;又面临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技术迭代、融合应用等现实挑战。国务院国资委提出要坚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两端发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筑央企破局突围、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
(二)公司发展战略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国务院国资委工作要求,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聚焦主责主业,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强化创新驱动,优化布局结构,健全治理体系,防范重大风险,提升党建质量,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十四五”时期,公司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系统观念、聚焦高质量发展、实现共享发展。
“十四五”时期,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是:建筑为本、相关多元、价值引领、品质卓越,发展成为最可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
——“建筑为本”是发展的立足点。坚持以建筑业为立身之本、成事之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抓牢用好国内外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重大战略,统筹布局国内、国外建筑市场,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关多元”是发展的着力点。坚持多元化发展,打造新的产业格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要求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利用自身核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多领域主动作为、寻求突破。积极拓展与建筑产业链相关联、与主业发展相协同、与企业资源禀赋相匹配的产业领域,加快培育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契合市场未来需求、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形成定位清晰、布局合理、功能科学、协同高效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价值引领”是发展的关键点。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价值导向。坚决贯彻“创新、协同、安全、共享、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破除重规模、轻效益的粗放式发展观念,将“是否有利于提高质量、是否有利于创造效益”作为主要评价标准,按照价值管理、价值创造、价值挖掘、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原则,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品质卓越”是发展的落脚点。坚持立足本质属性,全方位打造“品质铁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红色基因”,打造“最讲政治、最强使命、最有担当、最能奉献”的品质卓越中央企业;更好地服务国内外市场和客户,打造“创新型、科技型、管理型、国际化”的品质卓越建设集团;更好地回馈广大股东和社会,打造“资产优良、业绩优秀、资源优质、管理先进”的品质卓越公众公司。
“十四五”期间,本集团将围绕总体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推动集约化发展、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大力发展专业化运营、积极瞄准数字化转型、坚定深耕国际化经营、深入推进一体化协同,奋力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战略支撑作用。
(三)经营计划
1.报告期经营计划说明
2023年,本集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围绕国家战略,立足国内大循环,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强化市场研判,坚持经营质量优先,加强高端经营,完善经营要素,防范经营风险,圆满完成了各项经营目标。
2.2024年度经营计划
本集团2024年度经营计划为:新签合同额30,011亿元,营业收入11,040亿元,成本费用及税金10,521亿元。为实现经营目标,本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力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决策部署,围绕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加快推进经营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注重从源头提升经营质量、防控经营风险,注重提升新兴业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合同占比,全面推动经营工作高质量发展。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3.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并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
为实现2024年度经营目标,满足公司各业务发展需要,公司将主要通过自有资金、增发新股、银行贷款和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发行债券等方式来保证新年度经营的资金需求。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本集团深入推进“大风控”体系建设,不断强化中国铁建云风控监测中心应用,积极开展重特大风险排查和管控。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开展年度重大风险评估,综合研判企业内外部形势及经营管理实际,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为国际化经营管理风险、项目经营管理风险、安全质量风险、投资风险、“两金”风险。
1.国际化经营管理风险
当前,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剧,国际安全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世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际化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监管趋于严格,国际化经营风险上升明显。本集团高度重视国际化经营风险管理工作,通过实施海外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不断加强与境内的信息沟通和工作协调,完善风险监控体系。同时,密切关注国际组织及所在国政治、社会、经济政策变化,完善风险预警、预控机制,严防各类国际化经营风险,特别是战争、恐怖袭击风险、合规风险以及项目推迟延误、停工停产带来的经济和履约风险,防止风险的交叉传导。
2.项目经营管理风险
工程项目全流程管理涉及多方面因素,如技术、经济、管理、环境等。在项目承揽、建设和评价阶段,会面临各种不确定的事件或条件,均会对项目目标、进度、成本、质量等造成不利影响,甚至导致项目中止。本集团着力完善经营战略布局,持续健全经营工作机制,规范市场开发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依法合规经营主体责任。以价值创造为中心,重视项目源头筛选,确保承揽项目质量。加强项目实施全程管控,开展标准化管理,完善标准化手册,强化责任成本落实。重点关注项目前期策划风险、征拆风险、分包管理风险、现场管理风险、进度管理风险、项目结算风险、竣工验收风险等,牢牢守住项目管理“六条底线”。重视项目实施效果评价,加强绩效管理,建立项目经理绩效档案,探索超额利润分享机制。同时,本集团全过程强化信息化管理,建立数字化项目管理中心,实现不同项目互联互通、经验共享,形成特色精益化项目管理模式。
3.安全质量风险
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决把安全质量等传统风险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始终是本集团管理的重难点。部分项目所处区域地质环境复杂,面临各种极端地质和气象灾害等挑战,部分项目涉及较多特殊工程结构,技术要求高,质量控制难度大。为有效防控安全风险,本集团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持续健全安全生产工作体系,不断加大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力度,切实构建风险、隐患双重预防机制,强化安全基础工作,狠抓制度、措施落实,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为有效防控质量风险,本集团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牢牢守住项目管理“六条底线”,大力开展质量创优活动,加强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一次成优”,打造精品工程,加大质量消缺损失追溯力度,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缺陷追责问责长效机制,将质量终身责任制落在实处。
4.投资风险
在国际宏观环境、国家和地方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投资项目可能面临一定风险,影响企业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集团坚持轻资产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中长期投资业务结构,以减少资源占用,提升资产周转效率。持续加强建设期、运营期、回收期全过程管控,以及投资项目后评价,健全管理机制,强化考核奖罚。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负面清单,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全面落实现场调研、标前测算、分析论证和咨询评估责任,防范政府、业主履约支付风险,加大对投资违规决策、监管缺失等问题的追责问责。
5.“两金”风险
债权拖欠和存货积压,给建筑企业带来较大现金流压力,可能影响正常生产运营,并带来合规、履约等其他连带风险。为有效防控“两金”风险,本集团强化考核引领,认真落实国务院国资委“一利五率”考核要求,及时调整优化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权重。狠抓源头控制,把“客户信用、支付条件、预期收益”作为投标决策的重要条件,强化项目全周期管理。强化现金流管控,健全项目现金流全周期管理机制,突出过程监测,持续提升营业现金比率。加强业财协同,助力财务结构优化,积极参与房地产库存、固定资产等盘活工作,推进长期运营类和远期回购类项目盘活。
本集团始终致力于健全以法律合规管控为主,覆盖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大风控”体系,将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同防共治,提升风险预警处置精准性、有效性,并常态化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强化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压实全过程管控要求,提升风控工作效率。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一)工程承包
2023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有关...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中国铁建是全球最具实力、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其他新兴产业。
(一)工程承包
2023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规模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集中度持续上升。国家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持续发力,数据中心、高铁轨交、5G、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成为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将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加大对有关重点城市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支持,积极创新改造模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共同参与。同时,我国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不断完善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夯实县城产业发展基础,健全县城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工程承包行业发展已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机遇期。
工程承包是本集团核心及传统产业,业务范围覆盖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水利水电、房屋建筑、市政、桥梁、隧道、机场码头建设等多个领域。工程承包的经营模式主要采用施工合同模式和融资合同模式。
(二)规划设计咨询
2023年上半年,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所处的国内铁路、公路、城轨、房建、市政和港口、机场、电力等传统市场保持平稳增长,乡村建设、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绿色环保、污染治理等新兴市场方兴未艾。同时,规划设计咨询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北斗应用等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对BIM、GIS等技术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业发展将面临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新机遇、新挑战。未来,我国规划设计咨询行业总体将保持持续增长态势,行业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实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规划设计咨询是本集团控制产业链上游、迈向价值链高端的重要产业,主要由4家拥有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的大型设计院和24家专业设计院(不含4家大型设计院的子分公司)组成,业务范围包括提供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工业与民用建筑、磁悬浮、水运、水电、机场、人防等领域的规划设计咨询服务,并不断向智能交通、现代有轨电车、城市综合管廊、城市地下空间、生态环境、绿色环保等新行业新领域拓展。规划设计咨询的基本经营模式是通过市场竞争,按照合同约定完成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及相关服务,同时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运作设计总承包项目和工程总承包项目。
(三)投资运营
2023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同比增长8.1%,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2%。我国城镇化建设已进入平稳期,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开始趋于缓和,“十四五”以来,国家水网建设、水电开发、新能源等涉水、涉能业务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矿产资源开发迎来逆周期复苏增长,机场港口码头建设加快补短板,绿色环保、健康养老、老旧小区改造、网络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基建方兴未艾,这些新兴产业、新兴业务将在今后一段时期形成新的投资增长点,与传统基础设施投资共同成为维持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支撑。
投资运营是本集团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是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效益增长的重要来源。本集团持续坚持“立足主业、适度多元”,始终依托主业、围绕主业,强化投资引领,优化投资结构和布局,严控投资风险。集团在做强做优城市轨道交通、公路、市政、城市综合开发等传统投资业务的同时,加快拓展水利、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投资业务,打造投资创效新引擎。大力发展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抽水蓄能、双碳产业、建筑垃圾资源化等绿色环保类投资业务,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有序探索文旅康养、生态农业、矿产开发等其他投资领域,拓宽投资业务发展空间。同时,大力拓展“投资+”业务,培育具有持续创效能力的经营性资产,着力推进从“投资拉动”向“投资创效、投资兴业”转变,推动运营业务向专业化运营转变。目前,已运营项目中经营性公路和城市轨道项目占比80%以上,项目运营稳健。2023年上半年,本集团紧跟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求,加快推进投资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实现了资本运营业务健康有序发展。
(四)房地产开发
2023年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虽然有一定的修复预期,但在供需两端制约之下,上半年整体表现相对平淡、楼市复苏动能放缓,投资及成交规模低位持稳。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58,550亿元,同比下降7.9%;其中,住宅投资44,439亿元,同比下降7.3%。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791,548万平方米,同比下降6.6%;其中,住宅施工面积557,083万平方米,下降6.9%。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同比下降5.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8%。商品房销售额63,092亿元,增长1.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7%。截至2023年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64,1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7.0%,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18.0%。
展望下半年,继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住建部明确了政策支持方向后,多地已开始密集表态与发声,预计房地产政策支持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同时市场端企稳回升也依赖于经济复苏和居民信心恢复的进程,中长期看,支撑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基本面依然较为稳定,城市分化趋势仍将延续,经济增长、人口流入、有产业支撑的高能级城市,房地产市场仍将具有较好的发展空间。
房地产开发是本集团统筹资源、发挥协同作用、带动全产业链发展的重要产业。本集团作为国资委明确以房地产开发为主业的16家中央企业之一,主要围绕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进行拓展与深耕。本集团房地产开发产业采取“以住宅开发为主,其它产业为辅”的经营模式,积极参与政府保障房、回购房开发建设,在做强传统住宅开发业务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未来社区、TOD等新兴业务领域,充分发挥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加强资源整合,不断提高房地产开发业务发展质量。2023年上半年,面对整体市场及外部环境持续下行压力,公司房地产板块实现销售金额533.7亿元,在全国房企中排名第16位。
(五)工业制造
近年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略有放缓,传统通用工程机械受产能过剩影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但高端装备制造业迎来黄金机遇期,智能制造发展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随着我国核心装备供给能力稳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机遇。
工业制造是本集团协同主业发展、提升产业高度、完善产业链条的重要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装备制造、材料生产、混凝土PC构件生产三大业务体系。其主要业务包括制造大型养路机械、地下施工设备、轨道施工设备、混凝土施工设备、起重设备、桥梁施工设备、压实设备、混凝土制品、桥梁钢结构、道岔及弹条扣件及铁路电气化接触网导线和零部件等。本集团发挥全产业链优势,积极推进经营协同、产业协同,构建多个产业一体化运作的经营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补齐企业短板产业,在桥梁钢结构制造安装技术领域迈上了新台阶,开拓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本集团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入选了“2022年度央企十大国之重器”。
(六)物资物流
当前,我国物资物流产业已步入物流体系关键成形期。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3年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CBMI)为102.8%、环比上升2.1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1.7%、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指数变化情况表明,随着国内经济运行保持恢复态势以及稳增长政策预期的增强,大宗商品市场需求恢复,采购、生产等经营活动积极,物流库存周转加快,物流市场活跃度增加。
物资物流是本集团助力主业、协同服务、降本增效的重要产业,本集团拥有遍布全国各大重要城市和物流节点城市的区域性经营网点、133万平米的物流场地、4万余延长米铁路专用线、32,550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通过完善高效的物流信息化、区域化、市场化服务体系,提供供应链集成服务。本集团根据物资物流产业内外部两个市场的特点,分别制定了不同的发展思路和经营模式。内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市场,坚持“保供应、保质量、降成本、提价值”的原则,集中内部需求,实现以量换价,提高优质资源获取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外部市场是物资物流产业发展的拓展性市场,坚持“优化布局、集聚资源、开拓市场、增强盈利、提升品牌”的原则,强化上下游延伸服务,在服务过程中实现价值提升,获取价值回报。
(七)绿色环保
国资委2022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及2030年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目标,部署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强化绿色低碳技术科技攻关和创新应用、建立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等重点工作任务,为中央企业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明确了行动指南。
绿色环保是本集团“十四五”时期新增的重点产业。本集团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总体战略部署,根据国家重大生态环保战略和区域生态环境目标,聚焦流域治理、水环境综合治理、建筑垃圾资源化、抽水蓄能、海上风电、光伏、污水处理等细分领域开展项目投资、建设、运营,引领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助力绿色环保产业逐步成为公司新的重要增长点。
绿色环保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建设绿色环保项目产生工程承包收益。
(八)产业金融
2023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组建,我国金融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推进,金融严监管、细监管将进一步加强。近期,国务院发布了《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了修订后的《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配套指引,国资委也出台了中央企业产业金融监管的新要求。
产业金融是本集团盘活存量资金、服务实体产业、促进产融结合的战略性产业,遵循服务主业的原则,围绕“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这一核心定位,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提供、金融产业运营、金融资源配置、金融风险防控”的主要功能,积极构建票据集中管理平台、供应链金融和创新金融服务平台、保险资源集中管理平台、金融租赁服务平台、基金管理平台等金融专业平台。产业金融主要包括保险经纪、保险代理、保险公估、经营租赁、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科技、产业基金等多项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业务融合与联动优势,打造“融、投、贷、保、租”一体化的产业金融闭环生态体系,实现“全系统、全科目、全场景、全周期”的金融服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形势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中国铁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强市场研判与经营督导,持续优化市场布局,进一步理顺内部经营关系,优化经营考核评价体系,经营效能、订单质量稳中有升。
近五年公司上半年新签合同额情况
年初至本报告期末,本集团新签合同总额13,590.74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41.06%,同比增长2.09%。其中,境内业务新签合同额12,764.206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93.92%,同比增长4.29%;境外业务新签合同额826.543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6.08%,同比下降22.99%。截至2023年6月30日,本集团未完合同额合计70,110.130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10.19%。其中,境内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57,826.705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82.48%;境外业务未完合同额合计12,283.425亿元,占未完合同总额的17.52%。
年初至本报告期末,工程承包产业、投资运营产业、绿色环保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签合同额11,681.582亿元,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5.95%,同比增长3.41%。
三、风险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内外部风险水平综合评估,结合信息化手段深入研判,认定本集团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有:国际化经营风险、项目经营管理风险、现金流风险、安全风险、投资风险。
1.国际化经营风险
随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地区冲突加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集团面临的国际化经营外部风险加大。本集团将密切关注国际政经形势,以制度执行为抓手,落实项目标前报备报批要求,加强内外部经营协调,确保国际化业务竞争有序,从源头上防范各类境外业务风险。在国际市场实战经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针对具体国别,本集团建立了国家风险预警的各级指标,以及风险事件的信息反馈和国内外风险控制联动体系,通过系统梳理分析,将国家风险、法律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汇率风险、劳务风险和环境风险作为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重点管理。同时,强化业务流程合规管理,做好境外业务日常合规管理监督工作,以制度体系的完善推动业务流程合规,确保境外业务从承揽到实施的全过程合规,确保海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项目经营管理风险
伴随稳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地,集团业务发展稳中有进,业务领域稳步拓展,项目模式合规稳健,但受全球流动性加速收紧影响,部分行业资金周转放缓,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项目经营管理风险日益凸显,给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项目承揽阶段,本集团将强化规则意识,严格落实经营行为准则,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紧跟政策导向,全面抓好经营工作,坚持做到量质并重、质在量前,确保从经营源头上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同时,本集团继续强化在建项目风险管控,稳妥推进项目经营管理工作;加强项目施工中成本控制,确保项目收益;高度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做好项目合同交底、风险预案,加强现场施工管控,在施工前对现状构筑物、地下管线、拆除工程、封闭空间及周边环境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关注大型设备特种设备的使用风险;高度关注各层级相关分包管理依法合规问题。
3.现金流风险
由于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资金短缺的问题普遍突出,给生产运营带来了较大压力,本集团资金链安全保障工作面临挑战,若管控不当,将对本集团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企业长远发展。本集团结合宏观经济和资金市场环境变化,将持续加强各类资金收支管理,进一步开源节流,改善经营性现金流情况,严格融资和流动性管控,确保资金链安全,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是着力提升经营承揽质量,优化合同支付条款,努力实现“收入利润化、利润现金化”;二是继续清理低效资产,加强资产盘活,加快回笼资金,提高资产周转率;三是合规统筹做好各项付款工作,严格量入为出,做好资金计划编制和执行管控,合理规划开支;四是控制投资节奏,平滑资金压力,严禁超越自身财务承受能力开展投资;五是强化集团管控,持续丰富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储备融资额度,保障资金链安全,确保现金流风险可控。
4.安全风险
受行业特点和工作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管理链条长等影响,集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安全生产管理仍然存在隐患和薄弱环节。本集团坚持“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安全理念,将树牢安全生产“双零”目标,加强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强化基层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全方位开展安全管理强化年专项行动,加强重大安全隐患专项整治,严格安全风险管控,强化终端安全管控。全面落实“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信息化赋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全力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严肃事故处理,促进企业安全稳定发展。
5.投资风险
本集团投资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PPP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等特点。在国际宏观环境、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每个环节都可能使本集团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本集团坚持将防范和化解重大投资风险作为投资业务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坚决遏制风险增量,有效化解存量风险。对于资本运营投资风险管控,坚持审慎投资经营取向,更加严格履行投资项目决策程序,严禁超越财务承受能力的投资行为,坚持慎重决策、标前算赢、量力而行,通过对投资项目潜在风险因素的分析和判断,提前采取合理方式降低投资项目整体风险。同时,例行开展年度资本运营项目梳理工作,重点针对项目建设期的进度、收益情况以及运营(回收)期的资金回收情况进行自查自纠。
本集团始终致力于健全以法律合规管控为主,覆盖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大风控”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加快推进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同防共治,并常态化制定重大风险管控方案,强化底线意识、红线意识,加强全过程管控要求,提升风控工作效率。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技术水平优势明显
中国铁建继续在高速、高原、高寒铁路,高速公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及建设领域保持行业领导地位,深地水下工程建设、磁悬浮工程建设、四电系统集成等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本集团牵头承担在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0项,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8项,承担国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3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稳步提升,成果转化效果显著,形成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行综合监测等系列高价值技术产品。
(二)行业地位持续领先
本集团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具规模实力的综合建设产业集团,连续入选《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2023年排名第43位;在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杂志公布的“全球250家最大承包商”中稳居前3位。本集团拥有A+H股上市平台、充足的银行授信、建筑企业最高的国际信用评级,经营业务遍及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世界140个国家和地区。
(三)产业链布局完整齐备
本集团完成了沿建筑业产业链的全面布局,业务涵盖工程承包、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房地产开发、工业制造、物资物流、绿色环保、产业金融及新兴产业,在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房建、市政等众多领域具备全产业链服务能力,初步实现了从传统承包商向以承包商为主,投资商、发展商、运营商并重转型,能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业主,提供全过程、全周期、个性化、定制化、高质量的“铁建模式”和“铁建方案”。
(四)管理体系不断优化
本集团将优化组织管理架构与“两非”剥离、提质增效等工作相结合,严格控制新设法人企业,大力压减能力弱、与主业协同效应不强的子企业。按照科学合理、精干高效的原则,优化组织架构,减少机构重叠和职能交叉,建立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刚性约束。不断调整优化总部机构设置,构建了职责明确、管控有力、运转畅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五)客户基础长期稳固
本集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诚信守法、和谐自然、建造精品”的管理方针,在国内外建筑业及相关行业深耕细作,树立了“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企业价值观,形成了长期稳固的政府关系、市场资源和客户群体,为公司拓展多元业务,在更多领域输出“铁建服务”提供了有力的市场支撑。
(六)品牌信誉国际知名
本集团拥有70余年辉煌历程,设计、建设了我国50%以上的高速铁路和普速铁路,40%以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约30%的高等级以上公路,制定了中国高速铁路50%以上的建设标准,承建了1,000多项海外工程,多次刷新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单笔合同额最高纪录,赢得了较高的企业信誉,打造了CRCC和CCECC两个国际知名品牌。上半年,中国铁建积极推进品牌引领行动,开展一系列品牌构建、展示、传播活动,进一步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加速全集团品牌提升进程。在全球知名品牌估值与咨询机构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3年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报告》中,中国铁建排名第101位。
(七)铁道兵文化历久弥新
本集团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努力以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体系构建引领品牌建设,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上半年,中国铁建持续推进文化建设督导、优秀故事创作与传播,深化新时代中国铁建文化落地,引导员工共践共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为建设最值得信赖的世界一流综合建设产业集团汇聚更强大力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