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提供银行及相关金融服务。

  • 产品类型:

    个人银行业务、公司银行业务及资金业务

  • 产品名称:

    个人银行业务 、 公司银行业务及资金业务

  • 经营范围:

    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承兑和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代理买卖外汇;从事银行卡业务;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险箱服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等监管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8-31 
业务名称 2024-06-30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2-06-30
信用卡新增发卡量(张) 412.96万 756.88万 - 636.17万 -
国际结算量(美元) - 4.17亿 - 6.38亿 -
业务量:新单保费(元) - - 810.09亿 - -
业务量:代理期交新单保费(元) - - 560.76亿 - -
借记卡消费金额(元) - - 4.61万亿 - 3.96万亿
信用卡消费金额(元) - - 5669.46亿 1.16万亿 5683.00亿
代销非货币基金(元) - - 589.45亿 - 619.78亿
代销基金(元) - - 667.52亿 - 696.32亿
各类债券承销规模(元) - - - 3118.11亿 -
新单保费(元) - - - 762.70亿 673.39亿
代理期交新单保费(元) - - - - 515.09亿
营业网点(个) - - - - 3.96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概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守主责主业,扎实做好中央巡视整改,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行稳致远的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践行“5+1”战略路径,聚焦“六大能力”1建设,着力构建五大差异化增长极2,全面加强精细化管理,集聚内生发展动力,筑牢长期发展根基。
  本行锚定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加强对经营工作的统筹管理,实现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收益稳定和风险防控的有效平衡,发展态势稳定向好。一是盈利能力...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概览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守主责主业,扎实做好中央巡视整改,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行稳致远的定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动差异化的发展策略,践行“5+1”战略路径,聚焦“六大能力”1建设,着力构建五大差异化增长极2,全面加强精细化管理,集聚内生发展动力,筑牢长期发展根基。
  本行锚定全年发展目标任务,全面加强对经营工作的统筹管理,实现规模增长、结构优化、收益稳定和风险防控的有效平衡,发展态势稳定向好。一是盈利能力保持稳定。报告期内,本行积极应对LPR和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报行合一”等政策影响,实现营业收入1,767.89亿元,同比微降0.11%,保持了基本稳定;其中利息净收入和其他非利息净收入分别增长1.83%和1.54%。二是资产负债实现“量价险”均衡和结构优化。资产端,构建以RAROC(风险调整后收益率)为标尺的高频动态管理框架,在业务规模适度增长的同时,聚焦结构调整,持续提升资产配置效率。在信贷方面,坚持围绕“量价险”平衡持续推进差异化发展,贷款总额占总资产的比例较上年末继续提升0.93个百分点,其中主要聚焦“三农”和小微企业领域的“两小”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增量占到了各项贷款增量的47.44%。在非信贷方面,强化投研引领,持续优化多情景比价模型,实现资金高效运用。负债端,坚持量价统筹的发展理念,动态优化调整价值存款发展策略,推动存款和AUM(管理个人客户资产)相互转化,夯实低成本负债既有优势。上半年,付息负债的平均付息率为1.51%,同比下降了6个基点。通过资产负债两端的精耕细作,息差表现稳健,净利息收益率1.91%,较一季度下降1个基点,在国有大行中继续保持优秀水平。三是风险防控精准有效。始终秉承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逐步构建精准、及时、全面的智能风控体系,着力提升新形势下的风险防控能力。强化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与化解,开展“2024阳光信贷年”活动。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不良贷款率0.84%,资产质量保持平稳。拨备覆盖率325.61%,风险抵补能力充足。四是市场影响力持续彰显。持续完善公司治理,通过良好的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增进市场认同,促进长期价值实现,在《银行家》(The Banker)杂志2024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本行按一级资本位列第12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继续保持国内商业银行最优水平。
  本行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在“五篇大文章”做出邮储特色,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加快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是把普惠金融打造为最大的特色和最突出的优势。围绕“打造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的目标,深化普惠金融长效机制建设,着力提升“三农”及小微金融领域服务质效。截至报告期末,涉农贷款余额2.22万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9万亿元,占客户贷款总额比重均居国有大行前列。二是打造科技金融生力军。聚焦科技型企业全方位金融需求,打造专业型机构(科技金融事业部)+特色化机构(特色支行/网点)+示范性机构(旗舰店)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体系。构建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进一步丰富“看未来”审查分析方法,着力服务技术实力强、成长潜力大的“高成长型”科技型企业。服务科技型企业近8万户,融资余额突破4,000亿元,同比增幅超过40%。三是建设数字生态银行。加速业务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以点汇线、以线结网的立体化客户服务新模式,打造转型支撑力。构建行业创新的“I-Super”数字金融指数3,全面科学量化数字化转型质效。全面投产上线新一代公司业务核心系统,自主研发系统占比76.86%,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四是担当绿色金融践行者。完善资源配置,开通审查审批“绿色”通道,加大平行作业支持力度,支持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落地多笔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业务,累计完成5,552户企业碳核算。创新体制机制,累计成立碳中和支行、绿色支行、绿色金融中心等绿色金融机构35家。绿色贷款余额6,930.9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6%,增速持续多年高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五是构建养老金融差异化优势。统筹布局养老金融市场,持续夯实养老金金融发展基础,推出“U享未来”个人养老金服务品牌,完善个人养老金产品服务体系;聚焦全产业链,以GBC联动1构建养老金融服务场景和银发经济金融生态,科技赋能智慧健康养老金融服务。
  本行深入推进精细化管理,不断追求管理高效和成果最优,强化发展新支撑。一是资源配置更加精细。财务资源“精打细算”,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全面推行成本费用精细管控。人力资源“效能引领”,以“三个过硬”为标准,强化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推广二级分行机构人员优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全行人力资源投入产出效率。资本资源“精益统筹”,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盘活低效资本占用,推动资本集约化发展,开展风险暴露基础治理,资本充足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二是风险管理更加精细。加快推动风险管理数字化、集约化转型,稳步推进资本管理高级方法合规达标。信审“看未来”能力提升,上半年使用“看未来”技术批复客户7,520户、增长114.00%,批复金额6,540.97亿元、增长169.14%。
  持续加强“名单挖掘、营销触达、产品设计、风控管理、贷后管理”全流程核心能力建设,主动授信名单库规模已超1.2亿人,主动授信贷款余额超2,400亿元,不良贷款率控制在0.5%以内。资产保全“强能增效”,开展专项清收活动,多方面提升保全价值贡献。三是运营模式更加集约。小额贷款业务完成35家分行审查审批一级分行集中,启动总行审查审批集中,推广远程视频贷后服务,审查审批人员节约率约40%,视频贷后笔均耗时较现场贷后压降约90%。消费贷款业务实现10家分行全贷种总行审批。提升自助设备和移动展业服务质效,加速“云柜”服务模式推广,截至报告期末,8,127台自助设备和9,360台移动展业设备接入“云柜”模式,报告期内“云柜”服务客户达445万人次。
  本行树牢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提升客户经营和服务能力,大力培育忠诚客户,筑牢持续发展的根基。不断提升线上线下服务体验,增强多渠道协同服务客户能力,线下加快网点向营销服务中心转型,持续调优网点布局,完成5,200余个网点的装修改造,深化“邮爱驿站”服务品牌建设,向社会公众开放5,638个“邮爱驿站”;线上着力将个人手机银行打造成为客户交互和经营的主平台;全新推出“邮储企业助手”小程序和企业微银行服务渠道,支持近30项“金融+场景”的轻量便捷服务,打造移动端一体化的触客和金融服务平台。零售客户提质升级,坚持打造财富管理差异化增长极,零售VIP客户25,500.3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84%;富嘉及以上客户562.4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34%。公司金融拓户增效,“1+N”经营与服务新体系3取得新成效,客户分层分类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打造“SPREAD”4数智化闭环营销工具,报告期内公司客户新增16.01万户,公司主办行客户较上年末增长48.08%。FPA(公司客户融资总量)5.1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0.48万亿元,增长10.26%。同业客户价值突显,持续深化同业生态圈建设,“邮你同赢”注册客户数超2,400家,同业合作客户突破3,300家,累计交易规模突破3.5万亿元。
  下一步,本行将紧紧围绕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坚守一流大型零售银行战略,践行长期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禀赋优势,提能力、强管理、谋创新,凝心聚力、久久为功,奋力实现做优做强,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贡献邮储力量
  二、环境与展望
  202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增长分化有所加剧。发达经济体通胀压力总体缓解,但仍有较强粘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需求下滑,全球贸易和投资增长面临不确定性。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转向的时点不断推后,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压力持续。全球银行业经营压力加大,规模增长放缓,盈利能力可持续性下滑,资产劣变风险增加。
  我国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增多,动能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改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质效向好的特征,经济实现良好开局。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我国银行业经营情况整体稳健,资产规模平稳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
  展望下半年,在高利率、高债务的制约下,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依然存在不确定性,经贸摩擦扰动可能加大,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逐渐转向,金融风险还需关注。国内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但也面临一些挑战。我国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切实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灵活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银行业将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保持信贷规模合理增长,继续加大对普惠金融、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下半年,本行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以创新变革为动力、以精细化管理为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大型零售银行,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邮储力量。
  一是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践行责任担当。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把普惠金融打造成为最大的特色、最突出的优势,打造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和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商。在科技金融上做深做精做出特色,全力塑造科技金融生力军。加快构建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打造养老服务金融特色品牌。全力夯实数字金融底座,打造领先的数字生态银行。
  二是优化业务结构,突出均衡发展。资产端坚持“五要定价”,负债端坚持以“价值存款”为核心的发展机制,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高收益资产和低成本负债占比,巩固息差优势。在财富管理、消费业务、对公结算等领域下大力气扩大规模,拓宽中间业务增收渠道,巩固零售中收基本盘,提高公司、资金板块中收贡献度,全力推动中收增长。
  三是深化数字化转型,提升发展动能。扎实推进“十四五”IT规划,持续提升数据建模能力,不断推广创新技术应用。扎实推进数据治理,深挖数据资产价值,提升数据应用智能化程度,为客户运营、业务营销、风险防控、经营管理等提供精准支撑。
  四是强化风险管理,守牢风险底线。加快高级法合规达标工作,推进高级法资本计量落地。持续提升“看未来”技术能力,充分应用大数据和智能风控,有效支持业务发展。严控新增不良资产,全力提升催收效果和不良资产处置价值贡献。提升内控案防管理能力,加强合规管理,扎实做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三、财务报表分析
  报告期内,本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建设一流大型零售银行的愿景,以提能力、谋创新、强管理为核心,统筹推进“五篇大文章”,加快打造五大差异化增长极,保持了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
  一是业务规模稳健增长。本行立足资源禀赋,精准服务实体经济。截至报告期末,资产总额突破16万亿元,达16.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7%;其中客户贷款总额8.6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26%。负债总额达15.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31%;其中客户存款14.8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51%。
  二是营业收入保持稳定。本行统筹总量、结构和效益,加强息差主动管理,优化非息资产配置,努力提升综合收益。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767.89亿元,同比微降0.11%。其中,利息净收入1,428.76亿元,同比增长1.83%,净息差1.91%,保持行业较优水平;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87.52亿元,同比增长1.54%,非息收益贡献稳定。
  三是资产质量持续平稳。本行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稳健审慎经营,深入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集约化转型,持续优化“全面、全程、全员”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着力防控重点领域风险,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0.84%,拨备覆盖率325.61%,处于行业较优水平。
  利润表分析报告期内,本行实现净利润488.85亿元,同比减少7.53亿元,下降1.52%。
  利息净收入本行着力提升资产负债配置效率,加强定价精细化管理,促进规模、结构和收益平衡。报告期内,实现利息净收入1,428.76亿元,同比增加25.71亿元,增长1.83%。其中,规模增长带动利息净收入增加145.47亿元,利率变动导致利息净收入减少119.76亿元。净利息收益率和净利差分别为1.91%和1.89%。
  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行实现利息收入2,546.83亿元,同比增加93.73亿元,增长3.82%,主要是本行着力打造以RAROC为标尺的资源配置体系,推动生息资产规模稳步增长,资产结构持续优化。
  客户贷款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行聚焦服务实体经济,持续加大对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优化信贷业务结构。客户贷款利息收入1,632.60亿元,同比增加51.50亿元,增长3.26%。
  其中,个人贷款利息收入998.37亿元,同比减少20.80亿元,下降2.04%,主要受LPR、存量房贷利率下调等政策因素影响,个人住房贷款利息收入下降导致。报告期内,本行持续深耕乡村振兴、消费信贷等领域,加快提升智能化、数字化服务能力,小额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加36.02亿元,增长11.84%;其他消费贷款利息收入同比增加12.04亿元,增长8.52%,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下调对个人贷款利息收入的影响。
  公司贷款利息收入603.67亿元,同比增加78.44亿元,增长14.93%,主要是本行全面深化“1+N”经营与服务新体系,持续优化“线上+线下+远程”立体式营销,积极推进产品服务创新,公司贷款平均余额增长带动。
  投资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行投资利息收入702.31亿元,同比增加24.69亿元,增长3.64%,主要是本行聚焦打造金融市场差异化增长极,积极把握市场机遇,科学制定业务策略,金融机构债券、政府债券等金融投资平均余额增长带动。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行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利息收入100.93亿元,同比增加1.83亿元,增长1.85%,主要是存款准备金平均余额增长带动。
  存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报告期内,本行存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利息收入110.99亿元,同比增加15.71亿元,增长16.49%,主要是本行抢抓利率高点,优化业务结构,存放同业定期款项、买入返售债券等平均余额增长带动。
  利息支出报告期内,本行坚持以“价值存款”为核心的负债发展机制,发挥绩效考核、利率管理等政策引导作用,负债业务规模合理增长。利息支出1,118.07亿元,同比增加68.02亿元,增长6.48%,主要是客户存款利息支出增加。付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为1.51%,同比下降6个基点,付息成本率得到有效管控。
  客户存款利息支出报告期内,本行积极优化存款结构,加强高成本存款管控,客户存款利息支出1,058.20亿元,同比增加62.08亿元,增长6.23%,主要是存款规模增长带动。存款平均付息率降至1.48%,同比下降6个基点,其中个人存款平均付息率同比下降7个基点。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利息支出报告期内,本行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利息支出28.42亿元,同比增加1.14亿元,增长4.18%,主要是本行优化主动负债结构,同业存放活期存款平均余额增长带动。
  应付债券利息支出报告期内,本行应付债券利息支出28.77亿元,同比增加4.63亿元,增长19.18%,主要是本行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和同业存单平均余额增长带动。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报告期内,本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51.61亿元,同比减少30.42亿元,下降16.71%。
  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36.88亿元,同比减少103.18亿元,下降30.34%,主要是受“报行合一”政策影响,代理保险业务收入减少导致。本行积极应对代理保险政策调整影响,进一步优化业务策略,聚焦重点产品,促进中间业务均衡发展。
  其中,投资银行业务手续费收入24.34亿元,同比增加8.01亿元,增长49.05%,主要是本行深化“商行+投行”联动经营,以客户为中心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带动业务收入快速增长。理财业务手续费收入18.52亿元,同比增加3.27亿元,增长21.44%,主要是本行积极把握市场发展机遇,优化资产配置,完善产品谱系,理财规模增长带动;其他业务收入17.12亿元,同比增加6.29亿元,增长58.08%,主要是本行不断做优贸易融资、供应链等数智化产品,表外票证函、供应链融资业务手续费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手续费及佣金支出85.27亿元,同比减少72.76亿元,下降46.04%,主要是邮政代理网点销售金融产品收入下降,佣金支出减少。
  其他非利息净收入报告期内,本行实现其他非利息净收入187.52亿元,同比增加2.84亿元,增长1.54%。其中,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184.46亿元,同比增加11.84亿元,增长6.86%,主要是本行聚焦打造金融市场差异化增长极,积极优化资产配置,加大对证券投资基金等优质资产的投资,分红收入和估值增加带动;以及深化同业生态圈建设,不断丰富交易策略,加快债券、同业存单等资产交易流转,买卖价差收益增加。
  汇兑收益-2.77亿元,同比减少9.46亿元,主要是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波动导致。
  业务及管理费报告期内,本行坚持总量管控,效益优先,全面推行成本费用精细管控。业务及管理费1,059.51亿元,同比增加45.16亿元,增长4.45%。其中,储蓄代理费及其他608.59亿元,同比增加47.83亿元,增长8.53%,主要是邮政代理网点吸收个人客户存款规模增加导致;员工费用280.36亿元,同比减少4.83亿元,下降1.69%;折旧与摊销56.84亿元,同比增加2.37亿元,增长4.35%,主要是本行坚持金融科技赋能,加大信息科技投入,带动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费用增加。
  信用减值损失报告期内,本行始终坚持审慎的风险管理政策,客观、合理计提减值准备。信用减值损失161.20亿元,同比减少31.96亿元,下降16.55%,主要是本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减值损失计提同比减少。
  所得税费用报告期内,本行所得税费用45.29亿元,同比减少5.64亿元,下降11.07%,主要是利润总额下降,以及减免税收入占比提高导致。
  四、业务综述
  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用专业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财富管理更“专业”,全市场优选低波稳健产品,打造专业、分层的理财经理队伍,完善投研投顾体系建设,建立以资产配置与持续再平衡服务检视工作为核心的服务范式,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信贷服务更“便捷”,建立立体式营销体系,打造全流程主动授信模式,实现智能客服、统一柜面、叫号机、ITM(智能柜员机)等多渠道客户触达,更好响应客户便利需求。集约化运营更“高效”,10家分行消费信贷业务实现全贷种总行审批,小额贷款35家分行审查审批上收一级分行,启动总行审查审批集中,一线产能进一步释放。
  本行持续推进渠道优势与数字化紧密融合,将金融服务延展至更广客户。立足线下网点,不断优化布局,精心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财富中心,加强网点生态圈建设,将网点作为客户经营服务的主阵地。优化线上渠道,完善手机银行功能,拓展线上金融服务场景,构建智能风控屏障,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全力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打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平台)(线下)+客户运营平台(线上)”营销渠道壁垒,实现管理更高效、服务更精准。
  基础零售本行聚焦客户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以专业服务与客户建立信任,以全渠道升级打开服务空间,为客户打造随时、随地、随心的零售银行。
  基础金融服务个人存款业务方面,本行深耕特色优势,积极创新存款产品,搭建基础金融服务场景,推进个人存款业务高质量发展。夯实县域金融服务,围绕居民春节存款旺季和夏粮收购结算需求,开展务工返乡“邮爱回家”活动,完善县域农村支付结算场景,县及县以下个人存款占全行个人存款近70%;丰富存款产品货架,推出工资客户专属通知存款“开薪存”、中老年客户专属金晖大额存单等产品,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拓展活期存款来源,持续推进代发、结算等场景打造,提升资金沉淀。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存款余额13.22万亿元。
  借记卡业务方面,本行通过“金融+场景”精细化经营,向客户提供有温度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促进居民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借记卡产品创新,推出“龙年定制宝贝卡”“情侣主题定制卡”等产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推动客户“愿消费”;优化升级客户权益,围绕出行、娱乐、旅游和购物等场景在多渠道开展借记卡满减活动,以便捷、优惠的服务,助力客户“能消费”;持续完善持卡客户基础金融服务,不断升级“花YOUNG图鉴”体系,满足客户多层次金融需求,促进客户“乐消费”。报告期内,借记卡消费金额3.89万亿元。
  零售金融业务电子支付业务方面,本行打造“快签手”综合签约营销模式,在高频交易场景嵌入“快捷支付绑卡、理财签约、手机银行激活”一站式营销,实现与客户“支付、投资理财、线上交互”三大场景全方位绑定促活;开展“邮惠每周五”“微信交易达标有礼”营销活动,依托“智慧魔方”精准施策,通过“普惠+精准”立体化营销,营造消费用卡氛围。报告期内,电子支付交易规模达3.57万亿元。
  代理收付业务方面,本行聚焦民生关切,长期向各级社会保障机构及参保个人提供资金收付服务。加强资源整合,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B端1依托“新”平台,持续推进产品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便利化,通过“一键签约”优化企业端业务开办流程,提升B端企业客户服务能力。C端1编织“密”网络,焕新升级手机银行“工资客户专区”,推出代发客户专属存款、理财及借记卡产品,用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留存客户资金。报告期内,本行代收资金2,636.64亿元,代付资金7,723.38亿元,其中,代收社保养老金192.54亿元,代付社保养老金4,082.13亿元。
  个人外币业务方面,本行面向个人客户提供跨境电汇、西联汇款等各类国际结算服务。报告期内,个人国际结算业务交易笔数9.00万笔,交易金额1.84亿美元。跨境理财通稳步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个人养老金业务本行践行大行责任担当,聚焦金融所能、发挥资源所长,深耕养老金融服务,推动养老金领域各项政策执行。完善个人养老金产品服务体系,通过网点柜面、手机银行等渠道,为客户提供开户、缴费、产品投资等个人养老金全生命周期服务。优化养老金运营体系,推出退休待遇计算器、养老省税计算器、养老模拟计算器、自动缴存、家庭养老账户等特色服务,打造数智化养老金融服务生态。广泛宣传个人养老金政策,推出“U享未来”个人养老金服务品牌,传递“规划现在就是U享未来”的养老理念,开展立体化投教宣传,帮助投资者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科学养老投资观。
  财富管理业务本行积极顺应客户多层次财富管理需求,持续推进能力建设,全力打造财富管理增长极。顺应客户风险偏好的变化,持续丰富全谱系的财富管理产品体系。搭建分层分级的财富人才队伍,完善体系化培养机制,强化闭环管理,加快打造队伍核心竞争力。从客户体验、基层营销难点出发,赋能一线营销人员,提升财富管理服务质效。坚持不懈开展投资者教育,打造专业用心的投顾服务,引导培养科学理性的投资习惯。推进重点城市行私行中心建设,提供与网点差异化的买方投顾服务,以打造专属产品货架、高端医疗权益、家族信托等为抓手,全面提升体系建设和获客能力,初步实现私行业务破局。截至报告期末,本行VIP客户5,500.37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84%;富嘉及以上客户562.4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3.34%。
  财富管理产品线本行坚持以客户利益为先,全市场遴选优质产品,打造“全品类、全策略、全功能”的财富管理产品服务平台。报告期内,迭代升级《为什么买保险2.0》培训赋能手册,分层分类开展客户投教,以数智化营销活动、高客专项活动为抓手,将客户个人保险规划做厚、家庭保险规划做宽,代理期交保费812.04亿元,占新单保费比重55.80%。
  新策略私募产品,资产管理计划(含信托计划)存量规模1,060.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82%;保险金信托业务快速推进,落地近200单;积极推广“送国债下乡”活动,代销储蓄国债214.00亿元;紧抓黄金配置机会,丰富自有品牌金体系,持续开展“周一黄金优惠日”优惠活动,邮储金销售规模8.42亿元,同比增长202.88%。
  上半年A股经历深V反弹、缩量调整,市场延续高波动性,收益率明显下行,各级利差显著压缩,财富资产配置难度增加。面对波动的市场,本行始终坚持以专业致胜践行长期主义,聚焦“如何做好客户的资产配置”,为客户财富保驾护航。
  以专业投研为本,夯实财富管理厚度。升级投资研究体系,加强总部专业支持,联合同业资管机构和行内优秀专家,建立风格互补、资产类别全面、闭门式深度交流的投决会机制,聚焦客户利益第一,为财私客户大类资产配置提供专业支撑。应对资产收益持续下滑,加强产品创设能力建设,积极挖掘市场的投资机会、优质资产,布局长期理财产品货架,引导客户投资升级和价值投资,报告期内两三年期理财销量超300亿元。持续创新迭代科技力量,建设投资监控预警中心,通过监控“市场—组合—产品”多维度预警指标,赋能理财经理做好客户账户诊断,有针对性地出具解决方案。
  以专业赋能为基,扩展财富管理广度。锻造专业精深的财富队伍,创新私行客户经理总部直管式培养模式,通
  备。组织产品经理、头部理财经理深入研学活动,重点提升资产配置、账户健诊与调整、售后服务等能力。推进理财经理“四步工作法”,总部构建目标客户推荐模型,赋能一线快速定位高价值客户,配套话术集、明白卡等支撑工具,实现富嘉客户经营服务的高标准、低偏差。面向全行理财经理开展“总行精品课程”线上培训、创新形成“财富管理值班室”线上直播答疑模式,累计举办20期。聚焦高净值客户综合需求,丰富非金融权益货架,从高端医疗、商旅出行、法律咨询、子女教育、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尊贵服务,在总部推出鼎福服务热线,在线及时响应一线服务需求,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管家式服务。
  专栏用专业做好客户陪伴拓宽财富管理成长空间以专业陪伴为翼,传递财富管理温度。面对权益市场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坚持做好客户的投资引路人和陪伴者,对基金客户提供市场周等持续化服务和持仓基金健诊等活动,一对一解答客户疑惑,传递科学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通过系统实现“单只权益基金集中度、权益基金仓位、持有产品盈利、老年客户、客户风评”多维售后预警提醒,助力客户优化组合结构,及时了解产品收益情况,提示更新客户风险偏好等。开展多样化的各类特色客户活动,在网点开展“财富周周讲”活动,持续引导客户树立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携手高考升学规划专家开展第二届“助成才赢未来”高考系列活动,覆盖超27万名客户,响应客户子女教育需求。打造品牌流动名片,以“让美好发生”为主题,在高铁、网络、平面媒体等多种渠道全面展示“邮银财富”品牌,始终陪伴客户左右。
  零售信贷消费信贷业务本行以高质量和创新发展为主线,推进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截至报告期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2.93万亿元。
  本行积极响应国家关于住房贷款的各项政策与监管要求,同时,持续打磨线上流程,优化房贷远程受理、手机银行在线看房等功能,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满足居民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截至报告期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净增236.18亿元。
  本行消费信贷业务紧抓发展机遇,以创新为驱动力,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和对客服务能力,推进业务高质量发展。
  以主动授信为抓手,构建以线索转化为中心的联动营销能力,大力推进存量客户营销拓展,主动授信有效赋能贷前
  牌,升级“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模式,提升智能化、数字化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客户体验。此外,持续提升集约化运营支持能力,消费贷款业务已实现10家分行全贷种总行审批,为分行发展提供支撑。
  小额贷款业务本行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持续升级信贷服务模式,强化资产质量管控,推动小额贷款向数字化、集约化的现代模式转型。
  业务发展方面,深入推进“三农”主动授信项目,上线总行直营专属产品,打磨全渠道、立体式的总行直客运营体系,不断提升客户办贷便捷度;深化特色产业及场景开发,配套差异化业务方案,大力发展产业贷业务;建强管村客户经理队伍,邮银协同推进产业强村和人口大村网格化开发,做深做透农村市场。运营管理方面,搭建数字“三农”客户运营平台,推进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分层运营;强化客户经理队伍建设,构建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并实施等级回检,实施“谷穗计划”三年培养行动;推进小额贷款集约化运营,完成35家分行审查审批一级分行集中,启动总行审查审批集中,推广视频贷后服务,审查审批人员节约率约40%,视频贷后笔均耗时较现场贷后压降约90%。风险防控方面,强化前瞻性风险识别与管控,主动识别、清退高风险客户,做实大额业务还款资金落实,积极开展风险处置和不良归因分析,严抓案防合规管理。
  截至报告期末,个人小额贷款余额1.5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427.83亿元,增速10.26%。小额贷款不良率1.88%,整体保持稳定。
  信用卡业务本行充分发挥信用卡在零售金融中的重要作用,以开展“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为契机,着力构建信用卡差异化发展优势,全面提升集约化经营能力,推动信用卡业务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报告期内,信用卡新增发卡412.96万张,结存卡量达到3,957.68万张;信用卡消费金额5,031.14亿元;信用卡不良率1.73%,较上年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加强信用卡产品创新和营销模式优化本行持续加大新客户拓展,加强以自营网点为核心的综合营销能力,推动获客渠道协同整合,保持客户规模平稳增长。聚焦网点综合营销场景,推动流程优化及信息复用,加强网点常态化营销能力建设,推动网点获客规模持续提升。着力改善客户结构,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引导,加大优质客户引入力度,推动优质客户占比稳步上升。以主动授信为抓手,探索智能外呼营销,实现主动授信新增客户超过120万户。加强产品创新,上线瑞幸联名卡青春版,提供专属权益,进一步提升对青年客群的服务能力。
  提升客户经营能力和促进消费增长本行积极落实国家扩大内需和促消费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营销活动模式和布局,加强总部集约化客户经营,促进客户活跃水平和消费规模提升。联动重点支付平台,开展线上营销活动,探索精准营销模式创新,累计带动参加活动用户超过900万人次,活动效果不断提升。深入推进重点场景消费布局,围绕综合体类、餐饮类、商超类等商户,加快总部重点营销活动推进,打造线下用卡环境,提升邮储信用卡品牌影响。全面开展“一县一Mall”场景建设,合作县(区)综合体数量超过820家,带动美食、商超门店超过3万家,助力城乡消费环境持续提升。
  强化集约化经营和业务精细化管理本行持续发挥信用卡集约化经营优势,提升多样化金融服务能力,推动业务量质并举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关于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有关政策,加强汽车分期、商户分期、家装分期等产品营销推广,优化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更好满足汽车、家电、数码等大宗消费需求,报告期内信用卡分期金额同比增长20.18%。加强集约化营销体系建设,通过电销外呼等多种渠道,为不同客户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深入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量化风险管控体系,完善风险管理策略,优化风险资产结构,保障信用卡资产质量总体稳健。
  五、金融风险管理
  1概述
本集团秉承审慎风险偏好,强调通过稳健经营,承担适度风险,兼顾适当规模、适中速度和良好质量,确保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和资本充足状况达到良好的水平。
  本集团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操作风险。其中,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2金融风险管理框架
本集团董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建立风险文化;制定批准风险管理策略;设定批准风险偏好和确保风险限额的设立;审批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监督高级管理层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审议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审批全面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的信息披露;聘任首席风险官;其他与风险管理有关的职责。
  本集团监事会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负责监督检查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尽责情况并督促整改。
  本集团高级管理层承担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执行董事会的决议。负责建立适应全面风险管理的经营管理架构,明确全面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建立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有效制衡的运行机制;制定清晰的执行和问责机制,确保风险管理策略、风险偏好和风险限额得到充分传达和有效实施;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制定风险限额,包括但不限于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维度;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定期评估,必要时予以调整;评估全面风险和各类重要风险管理状况并向董事会报告;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对突破风险偏好、风险限额以及违反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情况进行监督,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进行处理;风险管理的其他职责。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或其信用评级、履约能力降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
  本集团信用风险主要来源包括:贷款业务、资金业务(含存放同业、拆放同业、买入返售、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投资以及同业投资等)、表外信用业务(含担保、承诺等)。
  本集团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包括董事会承担信用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监事会承担信用风险管理的监督责任,高级管理层承担信用风险管理的实施责任,负责执行董事会批准的信用风险有关决议;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授信业务审议委员会,分别负责在授权范围内履行信用风险管理职责、审批授信事项;各业务部门承担信用风险防控首要责任,按照职能分工执行本业务领域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标准和要求;授信管理、风险管理、信用审批、内控合规、法律事务等部门负责信用风险防控的统筹、督导、审核,其中授信管理部门是信用风险牵头管理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对各部门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独立、客观的监督。
  3信用风险(续)3.1发放贷款和垫款、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贷款业务风险是指贷款到期时借款人不能按时足额偿还本息,导致银行收益不确定或贷款损失的风险。由于贷款业务是本集团主要的资产业务之一,因此贷款业务风险是本集团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
  3.2债券及其他债务工具债券和其他债务工具的信用风险源于信用利差、违约率和损失率以及基础资产信用质量等的变化。
  本集团的债券投资业务采取稳健的投资风格,主要投资集中在政府债券、金融机构债券等低风险的债券品种上;其他债务工具主要为信托计划和资产管理计划。
  本集团对公司债券及其他债务工具的发行人实行评级准入制度,并定期进行后续风险管理。
  3.3同业往来业务本集团主要考虑同业规模、财务状况及内、外部信用风险评级结果确定交易对手的信用情况。
  3.4预期信用损失计量本集团运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债务工具,以及信贷承诺的减值准备。
  本集团基于金融工具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已显著增加、是否已发生信用减值,将信用风险敞口划分为下列三个风险阶段,计提预期信用损失。
  第一阶段: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未显著增加。
  第二阶段:金融工具初始确认后信用风险显著增加,以金融工具预计存续期内发生违约风险的相对变化作为主要依据,通过比较金融工具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违约的风险与在初始确认日发生违约的风险,确定金融工具预计存续期内发生违约风险的变化情况。
  第三阶段: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工具划分为第三阶段。
  3.4预期信用损失计量(续)本集团可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预期未来现金流折现方法进行减值测试。
  本集团评估预期信用损失使用了前瞻性信息,并构建了较为复杂的模型,其中涉及大量的管理层判断和假设,包括:风险分组;信用风险显著增加;违约和已发生信用减值的定义;对参数、假设及估计技术的说明;前瞻性信息;管理层叠加;使用现金流折现方法的贷款和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预测。
  (1)风险分组
  计提预期信用损失准备时,本集团已将具有类似风险特征的信用风险敞口进行归类。在进行风险分组时,本集团考虑了借款人类型、产品类型、行业类别等信息,并将定期监控并复核分组结果,确保信用风险分组划分的恰当性与可靠性。
  (2)信用风险显著增加
  本集团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相关金融工具评估其信用风险是否自初始确认后发生显著增加,考虑因素主要包括:监管及经营环境、内外部信用评级、偿债能力、经营情况、贷款合同条款等。本集团以单项金融工具或者具有相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工具组合为基础,通过比较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发生违约的风险与在初始确认日发生违约的风险,以确定金融资产预计存续期内发生违约风险的变化情况。
  本集团根据金融资产信用风险特征和风险管理现状,设置定量和定性标准,主要包括内部评级自初始确认后变化超过一定幅度且触及一定阈值、信用风险分类是否改变和本金或利息逾期天数是否超过30天等,以判断金融资产信用风险是否已经显著增加。
  (3)违约和已发生信用减值的定义
  当金融工具符合以下一项或多项条件时,本集团将该金融资产定义为已发生违约及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以上、信用风险敞口风险分类低于一定等级或信用主体内部评级低于一定阈值等。
  (4)对参数、假设及估计技术的说明:
  根据信用风险是否发生显著增加以及资产是否已发生信用减值,本集团对不同的资产分别以12个月或整个存续期的预期信用损失计量减值准备。预期信用损失是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及违约风险敞口(EAD)三者的乘积折现后的结果。
  相关定义如下:
  违约概率(PD):是指在未来某个特定时期内,如未来12个月或整个存续期间,债务人不能按照合同约定偿还本息或履行相关义务的可能性。本集团违约概率以内部评级模型计算结果或对于未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金融资产,采用历史数据测算法,对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资产组合测算得到的客户历史违约数据为基础,加入前瞻性信息以反映当前宏观经济环境下的“时点型”债务人违约概率。
  违约损失率(LGD):是指债务人如果发生违约将给债权人所造成的损失金额占债权金额的比率,即损失的严重程度。本集团违约损失率为内部评级模型计算结果或对于未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金融资产,采用历史数据测算法,对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资产组合,按照客户类型、担保方式、历史不良贷款清收经验等因素,逐笔统计违约资产的回收金额和回收时间,计算自违约之日起未来一段期间内该资产组合的违约损失情况。
  违约风险敞口(EAD):是指预期违约时的表内和表外风险敞口总额。
  本集团通过预计未来各资产组合的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风险敞口,来确定预期信用损失。本集团将这三者相乘并对其存续性进行调整(如发生违约),再将各期间的计算结果折现至资产负债表日并加总确定预期信用损失金额。预期信用损失计算中使用的折现率为实际利率或其近似值。
  本集团定期监控预期信用损失计算相关的假设,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必要的更新与调整。
  (5)前瞻性信息
  预期信用损失的计算涉及前瞻性信息。本集团通过进行历史数据分析,识别出影响计算各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及预期信用损失的关键经济指标,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
  这些经济指标及其对违约概率的影响,对不同的资产组合有所不同。本集团在此过程中也应用了专家判断。本集团定期对这些经济指标进行预测(“基准经济情景”),通过进行回归分析确定这些经济指标与违约概率之间的关系,以理解这些指标历史上的变化对违约概率的影响。
  本集团结合宏观数据、统计分析及专家判断结果,确定乐观、基准和悲观的情景及其权重。于本报告期,基准情景占比最高,乐观和悲观占比均不高于30%。
  于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参考内外部权威专家对宏观经济的预测确定基准经济情景。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在基准情景下的预测范围值为4.5%-5.5%。乐观情景和悲观情景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在基准情景预测值基础上上浮和下浮一定水平形成。
  本集团定期复核并监控上述假设的恰当性,并根据评估结果做出必要的更新与调整。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所使用的宏观经济情景权重、宏观经济因子预测值、信用风险显著增加等涉及较多的管理层判断。由于模型内在的复杂性,以上关键输入的变动势必引起预期信用损失的变化。本集团针对宏观经济因子预测值的增减变动分析了预期信用损失模型的敏感性。
  假设关键经济预测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上浮或下浮10%,本集团于2024年6月30日计提的减值准备余额变动比例不超过5%。
  (6)管理层叠加
  由于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存在固有限制,也未反映暂时性系统风险,本集团额外对减值准备进行增提,以应对潜在风险因素,提高本集团的风险抵补能力。于2024年6月30日,因考虑管理层叠加而增提的减值准备金额相对于整体减值准备余额不重大。
  (7)使用现金流折现方法的贷款和金融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预测
  本集团在每个测试时点预计与该笔资产相关的未来各期现金流入,并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后加总,获得该笔资产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
  (8)核销政策
  本集团在采取必要措施和实施必要程序后,金融资产仍未能合理预期可收回时,按照呆账核销政策将其进行核销。本集团有可能核销仍然处于强制执行中的金融资产。本报告期内,本集团已核销资产对应的未结清的金融资产余额为人民币102.90亿元(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6个月期间:人民币82.65亿元)。
  (9)合同现金流的修改
  为了实现最大程度的收款,本集团有时会与财务状况恶化或无法如期还款的借款人重新商定合同条款,包括考虑到借款人的财务困难与借款人达成协议或者依据法院的裁定而做出了让步。这类合同修改包括贷款期限、还款方式以及利率等。基于管理层对客户很可能继续还款的分析,本集团制定了贷款的具体重组政策和操作实务,且对该政策持续进行复核。重组贷款应当至少经过包含连续两个还款期、且不低于一年的观察期,并达到对应阶段分类标准后才能回调。于2024年6月30日,本集团经重组的客户贷款和垫款余额为人民币157.46亿元(2023年12月31日:人民币113.35亿元)。
  3.5信用风险限额控制和缓释政策本集团各风险管理和业务部门按照风险政策和限额要求,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并优化业务流程,分解并监控风险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为降低风险,本集团在适当的情况下要求客户提供抵质押品或保证。本集团通过建立抵质押品管理体系和规范抵质押品操作流程,为特定类别抵质押品的可接受性制定指引。同时,对抵质押品价值、结构及法律文件做定期审核,确保其合法有效,并符合市场惯例。
  4市场风险4.1概况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本集团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
  本集团对市场风险实行统一集中管理,涵盖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全流程。本集团已经制定了市场风险管理办法、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划分、金融资产财务估值管理等基本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划分标准进行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划分,并分别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本集团亦承担代客衍生投资组合的市场风险,并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间的背对背交易对冲该风险。
  4.2市场风险的计量技术和限额设置
  (1)交易账簿
  本集团交易账簿的市场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汇率的不利变动导致交易账簿金融工具遭受损失的风险。
  本集团采用限额管理、敏感性分析、敞口分析、压力测试等多种方法管理交易账簿市场风险,将风险敞口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银行账簿
  本集团银行账簿的利率风险包括因为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的不利变动可能给本集团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造成损失的风险,以资产负债的缺口风险和基准利率风险为主。
  本集团目前通过利率敏感性缺口,主要是重定价缺口分析,来对银行账簿资产与负债的重新定价和期限匹配特征进行静态测量,对利率的潜在变化进行评估,调整生息资产与付息负债的重定价期限结构和组合匹配,改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敞口的管理。
  (2)银行账簿(续)利息净收入的敏感性分析
  本集团通过衡量利率变动对利息净收入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该分析假设所有期限利率均以相同幅度变动以及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结构保持不变,未将客户行为、基准利率或债券提前偿还的期权等变化考虑在内。在假定人民币与外币收益率平行移动的情况下,本集团计算预计未来一年内利息净收入的变动。
  列示利率向上或向下平行移动100个基点对本集团利息净收入的潜在影响。由于实际情况与假设可能存在不一致,以下分析对本集团利息净收入的影响可能与实际结果不同。
  5流动性风险5.1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引起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的事件或因素包括:存款客户支取存款、贷款客户提款、债务人未按期偿还本息、资产负债期限过度错配、资产变现困难、融资能力下降等。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流动性风险,确保本集团在正常经营及压力状态下,及时满足流动性需求和履行对外支付义务。本集团坚持审慎、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有效平衡资金来源与运用的节奏和结构。
  本集团按季度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识别潜在流动性风险,并根据监管和内部管理要求不断改进压力测试方法。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多种压力情景假设下,本集团均能通过监管规定的最短生存期测试。
  本集团资金来源以零售存款为主,负债稳定性强;资产中合格优质债券占比较高,变现能力较强,包括存放同业款项和政府债券。本报告期内,本集团各项流动性监管指标运行正常,流动性整体充足、安全可控。
  6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员工不当行为和信息科技系统故障,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
  本集团可能面临的操作风险类别主要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的损失,信息科技系统故障,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等七类。
  本集团按照董事会确定的操作风险偏好要求,由高级管理层制定操作风险政策与限额,持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监督检查,提升信息科技水平,夯实营运管理基础,强化监测报告,规范员工行为,培育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和主动合规意识,保障各项业务运行安全。
  7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本集团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大部分资产负债项目是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对本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本报告期内及2023年度,本集团没有属于非持续的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或负债项目。
  7.1估值技术、输入参数和流程本集团根据以下方式确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拥有标准条款和条件并在活跃流通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参考市场标价确定。
  对于非期权类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公允价值利用工具期限内适用的收益率曲线按折现现金流分析确定。
  其他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根据公认定价模型或采用对类似工具可观察的当前市场标价根据折现现金流分析确定。如不存在对类似工具可观察的市场交易标价,则使用净资产进行估值,且管理层对此价格进行了分析。
  本集团对于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建立了独立的估值流程。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估值、模型验证及账务处理工作。
  7.2公允价值的层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在估值方面分为以下三个层级:第一层级,采用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中的报价计量(未经调整)。
  第二层级,使用直接(比如取自价格)或间接(比如根据价格推算的)可观察到的、除第一层级中的市场报价以外的资产或负债的输入值计量的公允价值。
  第三层级,以可观察到的市场数据以外的变量为基础确定的资产或负债的输入值(不可观察输入值)计量的公允价值。
  当无法从公开市场获取报价时,本集团通过一些估值技术来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7.3非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资产负债表中非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主要包括: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同业款项、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发放贷款和垫款、债权投资、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卖出回购金融资产款、吸收存款及应付债券。
  7.4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续)对于在活跃市场上交易的金融工具,本集团以其活跃市场报价确定其公允价值;当无法从公开市场获取报价时,本集团通过一些估值技术来确定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
  本集团在金融工具估值技术中使用的主要参数包括债券价格、利率、汇率、权益及股票价格、波动水平、相关性、提前还款率及交易对手信用差价等。
  (1)持续第一层级公允价值计量项目市价的确定依据
  对于有活跃市场报价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开市场报价计量。
  (2)持续第二层级公允价值计量项目,采用的估值技术和重要参数的信息金融投资
  采用估值技术进行估值的金融投资包括债券、同业存单、基金投资及权益工具等。人民币债券及同业存单的公允价值按照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估值结果确定,外币债券及同业存单的公允价值按照彭博的估值结果确定。估值方法属于所有重大估值参数均采用可观察市场信息的估值技术。本集团划分为第二层级的基金投资估值根据在市场的可观察报价得出。本集团划分为第二层级的权益工具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估值。
  衍生工具采用仅包括可观察市场数据的估值技术进行估值的衍生工具主要包括货币掉期、货币远期、利率掉期、交叉货币利率掉期和贵金属掉期等。模型参数包括即远期外汇汇率、外汇汇率波动率以及利率曲线等。
  发放贷款和垫款发放贷款和垫款中采用估值技术进行估值的金融工具主要为贸易融资和票据贴现业务,采用现金流折现模型进行估值。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