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致力打造包括机构金融与交易、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其中: 机构金融与交易由投资银行业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投资交易业务等组成。投资银行业务为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各类客户群体提供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各种专业化研究、销售交易服务;投资交易业务包括债券投资业务、权益证券投资业务、新三板做市业务和FICC与衍生品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涵盖证券经纪、融资融券、股票质押、股票期权、期货经纪、产品...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致力打造包括机构金融与交易、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其中:
机构金融与交易由投资银行业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投资交易业务等组成。投资银行业务为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各类客户群体提供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各种专业化研究、销售交易服务;投资交易业务包括债券投资业务、权益证券投资业务、新三板做市业务和FICC与衍生品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涵盖证券经纪、融资融券、股票质押、股票期权、期货经纪、产品代销、投资咨询、公募基金投顾等业务。
投资管理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另类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券商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和顾问等专业化资产管理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期货从事期货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资本投控从事另类投资业务。
公司把发挥银行股东特色和上市公司的优势,打造与股东高效协同的一流券商,建设中国特色一流证券公司作为战略定位。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功能性作用,全面加强风险管控,严守合规底线,稳步推进各项业务转型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业务运营稳健,实现营业收入12.46亿元,同比减少21.7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24亿元,同比减少34.25%。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顶层设计角度强调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奋斗目标。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九条”),新“国九条”为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为资本市场规划了清晰的“路线图”,将成为下一步资本市场改革的总纲领。
新“国九条”后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快速落地,包括严格把控发行上市标准、强化现金分红监管、防范股权减持漏洞、深化退市制度改革、强化程序化交易监管等全链条监管政策规则体系。资本市场积极主动拥抱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耐心资本。新一轮政策体系以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为证券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证券行业全业务链转型提速,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在行业变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从以业务为中心、通道型向以客户为中心、专业化加速转型发展,投行、投资、财富管理、资本中介等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围绕投资者核心需求,注册制下投行业务更加注重“投资+投研+投行”协同,投资业务积极推进转型,着力降低业绩波动性,经纪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配置、基金投顾服务等转型财富管理,资管业务以公募为抓手,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资本型业务积极拓展客需服务。
(三)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奖项与荣誉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行业权威媒体诸多奖项。财富管理业务方面,荣获财联社“最佳财富管理实践奖”,智多星团队获“最佳投顾团队奖”。期货业务方面,荣获上海期货交易所“优秀会员奖”、“技术护航先锋奖”,荣获上海国际能源服务中心“优秀会员奖”、“国际市场服务奖”,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优秀会员综合奖金奖”。资管业务方面,获得第十届中国资产证券化论坛(CSF)“年度创新机构奖”、中建保理工程尾款保理债权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获“交易所市场企业资产证券化年度新锐项目奖”。投行业务方面,获新财富“本土最佳投行”。公司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颁发的“金融业突出贡献奖”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国际局势错综复杂,全球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国内经济保持平稳复苏态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资本市场在内外部复杂多元因素交织作用下加剧波动,行业发展面临一定挑战。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为证券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中银证券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功能性作用,以科技金融为重点,以专精特新为带动,全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能力,积极服务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在强化功能性服务的方向上优化自身高质量发展路径。报告期内成功落地市场首单AA+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公司债,6月底科创债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12名。
(一)机构金融与交易
1、投资银行业务
(1)股权融资业务
2024年3月15日,中国证监会密集颁布4项政策文件,对拟上市公司质量、中介机构责任、监管机构责任等都提出了明确要求。2024年4月1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是继2004年、2014年两个“国九条”之后,又时隔10年,国务院再次出台的资本市场指导性文件,强调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2024年上半年,A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159家,同比减少60.93%,募集资金1,729.73亿元,同比减少73.90%。其中,IPO上半年发行上市44家,同比减少74.57%,募集资金324.93亿元,同比减少84.50%;股权再融资上半年发行上市115家(含资产类定向增发),同比减少50.85%,募集资金1,404.80亿元,同比减少68.99%。
2024年下半年发展展望
2024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聚焦专精特新等重点客群,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专业服务能力,积极布局并购重组业务,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2)债券融资业务
2024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进一步支持实体企业发展,债券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全市场债券融资金额38.3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2%,其中信用债总募集资金9.73万亿元,同比增加3.93%。
2024年上半年,公司债券业务主承销规模1,309.85亿元,位居行业第11名;金融债承销规模1,169.17亿,位居行业第4名。科技金融方面,公司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承销科技创新公司债规模38.19亿元,位居行业第12名。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助力厦门国有资本运营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发行市场首单AA+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公司债。绿色金融方面,主承销绿色债券规模23.92亿元,位居行业第15名。
下半年发展展望
2024年下半年,公司将继续夯实在金融债业务上的传统优势,加强金融机构客户的覆盖深度与广度,稳固债券规模排名第一梯队地位。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推动债券创收转型。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做好投行融资服务,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国家战略。
(3)财务顾问及新三板业务
2024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数量和规模均有下滑。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共审核了3家公司,2家公司获得通过,整体过会率为66.77%。去年同期,交易所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共审核了14家公司,13家公司获得通过,整体过会率为92.86%。
2024年上半年,结合监管机构关于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的要求,公司积极布局并购重组业务,包括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非上市公司市场化并购。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新三板持续督导挂牌企业10家,其中创新层2家。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不断提升并购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重点围绕央企、地方国企重点产业客群,助力国有资本高质量发展。新三板方面,继续强化持续督导业务管理,严格防控业务风险。
2、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
公司研究业务在宏观策略、TMT、大消费、大制造等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上,始终保持了优势竞争力。报告期内,持续巩固并提高对机构投资者等各方的研究服务,完成研究报告916篇,其中宏观固收策略报告258篇、行业报告253篇、公司报告308篇,其他报告97篇。公司上半年举办“2024年度策略会”,提升了市场影响力。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为研究业务赋能。
机构销售业务积极发挥公司全业务链优势,持续拓展业务范畴和客户覆盖范围,不断提升客户粘性。
积极推进研究协同服务,取得正向协同收益效应。下一步公司研究将更加突出内部智库定位,发挥资本市场研究专业优势,做好内外部协同服务。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打造“经济专家”、“配置专家”、“产业专家”三大研究品牌,提高产业研究能力、证券研究能力,积极赋能公司其他业务条线。拓宽机构客户覆盖范围,实现研究销售向综合销售转型。
3、投资交易业务
2024年上半年,A股呈现宽幅震荡,行业和风格分化较大,上证综指小幅回落0.25%,深证成指下跌7.1%,沪深300指数上涨0.89%。上半年债券市场走强,收益率曲线下移,中债综合全价指数上涨2.4%。
公司投资交易业务遵循“稳健进取”的业务发展战略,根据市场变化,灵活主动地安排投资策略,持续优化组合结构,并积极推进非方向性转型,确保了自营业务的平稳运行。
报告期内,公司债券投资方面,在对市场趋势、节奏和结构特征充分研判的基础上,提前布局,灵活安排策略,通过对债券投资组合久期、杠杆和品种等的优化调整和精细化管理,在债券收益率下行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市场配置和交易机会,绝对和相对收益均取得良好成绩,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以量化策略为代表的交易策略的开发和运用,拓展多元盈利模式,推动业务转型。公司权益投资方面,持续探索“低风险业务模式”转型,积极提升多策略投资能力,并加强非方向性策略的开发,稳妥推进各策略的落地实施,降低组合波动性。报告期内,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平稳运行,较好地体现了中性化和功能性特征,同时不断拓展交易对手;场内金融衍生品业务方面,已上线策略保持相对平稳运行,同时不断丰富策略储备,拓宽收益来源,持续做好策略迭代优化。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投资交易业务将以交易型、功能型、非方向性为转型方向,努力提升投资回报及收益的稳定性。债券投资业务将继续秉承长期投资和绝对收益的理念,继续做好市场研判,加强风险管理,把握好配置和交易机会,稳步做大业务规模,力争创造更好的绝对和相对收益;交易型策略方面加强量化研究工具运用和开发,积极丰富策略品种,提高组合收益。权益投资业务将加快推进“低风险业务模式”转型,继续探索多元化、非方向性投资管理模式,加强研究和储备新策略,降低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以持续稳健的投资收益获取良好的长期回报。衍生品业务方面,将推动场外衍生品业务平稳有序发展,同时拓展交易对手和新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品种。
(二)财富管理业务
1、证券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
2024年上半年市场总体震荡回落,投资者交易活跃度一定程度下降,股票交易量111.2万亿元,同比下降9.25%。
报告期内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紧紧围绕服务“五篇大文章”,以“分层服务、平台运营、数字驱动、场景经营”为方针,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多样性、普惠性、可及性。重点布局财富管理客户生态场景圈建设,以数字化平台整合“研投顾”三大核心能力,以投顾专业能力提升及产品体系建设为抓手,重点打造“智慧中银”投顾服务品牌,推动向服务要效益,服务收入占比有效提升。
2024年下半年发展展望
下半年,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将积极布局,尤其是针对当前低利率市场环境,抓住投资者不断增长的理财需求这一市场机遇,整合公司“投研顾”综合服务能力与资源,推动公司财富管理业务进一步做大做强。在获客端,巩固现有渠道并不断做深做透,同时积极拓展新渠道,拓展有效客户及中高净值客户。在服务端,将优质、高效、全链条的服务作为主要市场竞争手段,积极响应监管部门降费让利要求,重点发展投顾增值服务与基金投顾业务,辅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金融工具与手段,不断提升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顾问型服务的品质。
2、信用业务
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场两融日均余额人民币15,294.4亿元,较2023年全年日均(16,025.79亿元)减少4.56%。
报告期内,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日均余额为人民币120.74亿元,较2023年全年日均(117.67亿元)增长2.61%。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表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3.4亿元,正常项目加权平均履约保障比为298.74%。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稳健开展信用业务,扎实推进风险合规管理,加强科技赋能,强化高质量发展,稳中求进,实现信用业务的质效提升。
3、期货经纪业务
2024年上半年,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期货从事期货业务。报告期内,中银期货实现营业收入9,395.57万元,其中手续费收入4,512.56万元。
下半年发展展望
持续关注绿色金融领域,布局新业务发展;坚持产业客户服务特色,银期联手建立服务实体经济的合作生态,发挥协同合力,优化客户仓单融资、期货交易、套期保值、交割等服务体验;继续借助交易所产融基地共建的模式,举办市场推广活动,加强与商行联动,深化银期企对接,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做好国家新能源产业链布局,抓住战略转型的契机。
(三)投资管理
1、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资管业务坚持以风险合规管控为核心,深入推进投研一体化管理模式,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公募业务聚焦重点产品、重点渠道持续发力,私募资管加快推进业务转型,并持续推动ABS等产品创新,管理资产规模稳步增长。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受托客户资产规模5,025亿元,市场排名第7
。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资管业务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绝对收益的投资业绩为核心持续推进投资管理专业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产品布局,并继续做好渠道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满足客户服务需求,力争在为客户创造收益的同时能够发挥资管力量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断优化风险合规管控方式方法,提升资管数字化建设水平。
2、私募股权投资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从事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报告期内,中银国际投资坚持以支持科技创新与实体产业发展为基本导向,持续推动业务开展,积极与地方国资、产业资本等开展合作,推动科创母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直投基金等各类型基金的募集与设立。
下半年发展展望
中银国际投资将继续发挥专业投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团队投研能力,持续践行科技金融战略,布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大投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3、另类投资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资本投控从事另类投资业务。报告期内,中银资本投控主要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积极推进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和科创板及创业板跟投业务。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在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等领域深入挖掘投资机会,适时开展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业务。中银资本投控将持续健全完善投资管理和业务发展模式,积极把握投资机会,加强投资业务的风险控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三、风险因素
1、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主要风险
公司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洗钱风险等。
(1)市场风险
公司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发生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自营权益类证券和相关衍生品风险、自营非权益类证券和相关衍生品风险。
公司亦从事股票及债券承销业务,并需要对部分融资发行的新股申购及债券承销做出余额包销承诺。在该等情况下,任何未完成承销的部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市场价格低于承销价所产生的市场价格变动风险将由公司承担。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或不愿意履行偿付责任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衍生品交易对手违约出现的风险、债券发行人违约导致自营持仓无法收回本息的风险、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客户出现违约的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公司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来源包括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等。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扩张、支付到期债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5)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管理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6)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公司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害的风险。
(7)洗钱风险
洗钱风险是指公司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出售金融产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过程中被犯罪分子利用洗钱的可能性。
2、公司已经或计划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董事会及其风险控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公司持续推进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包括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以及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可操作的管理制度
公司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各类型风险管理指引/办法-各项业务风险管理办法或细则”三个层级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公司董事会审批全面风险管理政策、风险偏好陈述书、重要风险管理政策。公司根据业务发展变化审批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公司已建成较为完整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2)健全的组织架构
公司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管理和控制风险。“董事会及其风险控制委员会、监事会、管理层(执行委员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含子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子公司履行风险合规管理职责的团队或岗位”的风险管理多层级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公司围绕自身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建立了内部控制三道防线,分别由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法律合规和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构成,第一道防线由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组成,第一道防线的主要负责人是内控第一责任人;第二道防线由内控与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等组成,履行对第一道防线的再监督职责,负责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负责识别、计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第三道防线由审计部构成,履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负责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内部审计。整体上,公司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架构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3)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
公司持续加大对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投入。公司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由恒生O32投资管理系统、恒生经纪业务内控4.0系统、净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指标系统、RiskMetrics风险计算引擎系统、信用评级系统、风险数据集市、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净资本并表管理系统、全面风险管理一体化平台等组成。
公司建立了与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覆盖各风险类型、业务条线、各个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并实现对风险进行计量、汇总、预警和监控,以符合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的需要。
2023年至今,公司风险管理部牵头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一体化平台,已进入试运行,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4)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
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要求,公司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通过集中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处置、报告等手段,持续将风险水平控制在监管要求的范围内。同时,公司根据自身业务战略及风险承受能力,确定自身风险偏好,定期重检整体风险偏好指标、年度风险限额。
2024年,公司重检《公司风险偏好陈述书》,明确了公司总体风险偏好、主要风险类型风险偏好,优化各类风险偏好容忍度指标。整体上,公司风险偏好指标体系较为齐全、完整,后续将根据业务发展、内外部管理要求变动再进行调整,确保与公司风险偏好相匹配。
(5)专业的人才队伍
公司重视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一方面组织风险管理人员“走出去”学习业务部门业务操作,使得风险管理更接地气;另一方面积极组织风险管理人员参加同业交流、内外部专业培训,持续提升风险管理专业水平。此外,公司风险合规管理部门持续补充人员,满足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的需求。
(6)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
公司已建立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报告等环节在内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逐步建立健全风险事件应对机制。
在风险事件应对方面,公司制定《突发风险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公司中后线职能部门、各业务条线逐步按序重检相应的风险事件处理机制,当风险事件发生时,公司将启动风险事件处理机制,公司应对突发风险事件领导小组、分管高级管理层人员、各风险处理小组按风险事件级别分级响应,组织力量按照风险事件处理方案和风险事件处理程序尽快化解风险事件,并对相关业务的业务规则、内部风险控制、风险事件防范措施、风险事件处理方案等提出整改意见,防范类似风险事件再次发生。
(7)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公司持续宣传贯彻全面、全员、主动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部门经常组织公司全辖风险合规会议、专题培训等,持续宣导风险合规管理理念、案例,提高员工风险合规意识,在公司内部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各类风险应对措施
A.市场风险管理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主要从限额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计量分析等方面控制市场风险。
限额管理:公司建立了以在险价值(VaR)、压力测试限额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主要采用风险限额的方式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
风险评估:公司主要采取计算敏感度指标及压力测试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的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测试,针对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加大测算频率,并向业务部门及时提示风险,确保公司自营投资业务整体风险可控。针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展,公司审慎评估业务方案,梳理风险要点,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监测和量化分析:公司不断强化市场风险的日常监测和量化分析,加强相关监测计量的系统化建设,持续计算、跟踪、验证风险价值、久期、DV01等市场风险指标,重点关注各类风险限额和投资集中度等关键风控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特定头寸、组合的风险价值、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承受的损失等,就超限额情况及时汇报,并作出相应处理措施。
风险对冲:公司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的研究和运用,将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应对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规模控制、限额管理、风险计量分析等方面控制市场风险。各项主要市场风险监控指标都优于监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及在公司设定的风险限额标准以内。
B.信用风险管理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主要通过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信用风险限额、集中度管理、存续期跟踪等控制信用风险。
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建立了内部评级体系,以内评为基础设置了各项业务的准入标准、建立了预警名单及预警管理方案,对于预警名单内客户及时退出。
公司对各项业务建立了审批程序、明确了审批授权,风险管理部门在审批流程中出具独立评估意见,各项业务按照审批授权进行信用风险限额及业务的审批。
公司持续完善集中度风险管理,已将集中度风险纳入整体风险偏好,严格控制各类业务的集中度风险。
在业务存续期内,一道防线及二道防线按照各自分工做好存续期监控,业务部门密切跟踪信用主体的资信情况变动,做好持仓业务、标的证券及担保品的盯市。风险管理部门对各项业务做好独立风险评估与监测,通过风险排查、常态化压力测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持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信用评估、交易对手管理、规模控制、限额管理等方式控制信用风险,公司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C.操作风险管理
公司通过持续完善业务操作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提升系统化操作及管控比例、多道防线进行独立风险监控、重点业务领域风险排查与检查等多种方式控制操作风险。
公司充分运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三大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为载体,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公司将继续通过制度建设、业务流程梳理、系统完善、风险评估、人员培训管理等多种措施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D.流动性风险管理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管理制度、应急应对机制。公司根据监管规定及整体资金情况,设定风险限额、监控指标结果、分析整体现金流缺口、建立高流动性资产等手段来控制。同时,建立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外部授信额度等资金来源应对短期资金需要,因此具有能于到期日支付可预见的融资承诺或偿付到期负债资金的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监管流动性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未发生重大流动性风险事件。
E.声誉风险管理
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对照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修订《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声誉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主动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应对和报告声誉风险,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减少声誉事件对公司及利益相关方、行业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在工作中,公司通过每季度一次的声誉风险隐患排查和声誉事件及时处置努力在声誉事件早期介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努力管控声誉风险不发生、不扩大、不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落实证券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探索建立务实有效、运行顺畅的管控机制。公司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F.合规风险管理
在合规管理方面,公司健全合规组织构架和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各项合规管理工作进程。在合规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方面,公司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执行委员会、合规总监、内控与法律合规部、总部及分支机构风险合规管理岗组成的架构体系,各层级的合规管理职责明确。
公司持续加强合规工作的主动性,提升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合规管理能力,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合规指导,通过合规检查、合规培训、合规提示、合规监测、问责等多种手段,将合规条线管理落到实处,坚定践行“严守风险合规底线”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确保各项业务平稳运作。
G.洗钱风险管理
在洗钱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规定、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洗钱风险分类管理规定、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制裁合规管理办法、反洗钱信息保密管理办法、反洗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内控制度,主要通过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可疑交易监控、名单监控、专项排查等手段来控制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反洗钱系统建设、制度修订、风险自评估、可疑交易甄别与报送、自然人信息专项排查来加强内部控制,降低了固有洗钱风险。下一阶段,公司将通过制度修订、操作手册更新、反洗钱系统升级、制裁合规专项排查、加强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手段降低公司的洗钱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强大的股东支持与全体员工的奋斗下,公司秉持发展成为中国特色一流证券公司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格局,建立了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具备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积极发挥股东优势,深化业务协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的培育耕耘,公司在诸多业务领域已逐步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围绕数字化平台、投顾队伍和产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个人客户财富管理服务体系,客户规模稳定增长。资产管理板块同时具有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业务资格,综合实力稳定在行业领军梯队,截至2024年6月底,受托管理资金规模居行业第7
,公募基金规模位列券商资管第2
。投资银行业务在服务央国企、金融等领域颇具品牌与专业性的优势,着力写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大文章。研究所积极为实体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二)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
“稳健进取”是中银证券一直遵循的价值观和经营方针,公司将这一价值观深入贯彻到风险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切实发挥三道防线作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公司拥有高效、合理专业和平台优势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全面、审慎的风险管理办法。
(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客户规模为基础,以打造领先的客户服务体系为抓手”的“四以客户战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公司经营稳健,整体盈利能力保持较好水平。公司严抓成本控制,通过核定费用预算限额、加强预算过程监督、建立费用预警及冻结机制、严格大额采购评审等措施强化成本管理。注重费用支出与经济效益的配比,实行费用支出的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控制。
(四)股东实力雄厚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银国际控股,直接持股比例为33.42%。中银国际控股为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银行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连续13年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其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均处于行业前列。
强大的公司股东实力有助于公司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决策机制,从根源上防范经营过程中的违规风险。同时,主要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实力雄厚,公司可依托股东资源,发挥“投行+商行”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在满足股东及关联企业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全球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国内经济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资本市场在内外部复杂多元因素交织作用下加剧波动,行业发展面临一定挑战。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为证券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公司坚定不移践行“客户至上,稳健进取”的价值观,贯彻...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取得来之不易的新成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外部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保护主义及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全球经济增长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国内经济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资本市场在内外部复杂多元因素交织作用下加剧波动,行业发展面临一定挑战。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为证券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迎来新的机遇。
在此背景下,公司坚定不移践行“客户至上,稳健进取”的价值观,贯彻落实“科技赋能、转型协同”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强风险管控,严守合规底线,高质量发展。公司着力推进科技赋能下的个人客户财富管理转型和机构客户生态圈建设,着力打造赋能型总部和全功能分支机构,加快资管主动管理转型,客户服务能力稳步增强。中银证券以实际行动和服务支持国家战略,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做好“五篇大文章”,以专精特新客群为重点,着力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报告期内,保荐2家专精特新企业首发上市,独家承销央企发行人科创债助力创新攻克卡脖子难题,独家承销全国首只主体评级AA+孵化类科技创新公司债,助力发行全国首单公司债券基准做市品种民企债券,科创债承销规模排名行业第19(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财富管理业务稳健发展。
研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一)机构金融与交易
1.投资银行业务
(1)股权融资业务
2023年,公司投行业务积极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客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股权业务主承销金额59.56亿元。其中,IPO项目3个,主承销金额27.56亿元;再融资项目3个,主承销金额32.00亿元。报告期内,公司作为独家保荐机构助力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北交所上市,作为独家保荐机构助力省级专精特新企业重庆溯联塑胶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创业板首发上市,作为独家保荐机构服务输电线路铁塔龙头企业宏盛华源铁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主板首发上市。此外,公司在审核项目执行取得明显进展,为投行业务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2024年发展展望
2024年,公司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重点聚焦专精特新客群上市业务,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提高项目储备数量,提高投行专业能力及市场份额。
(2)债券融资业务
2023年,本公司债券业务主承销规模(不含地方政府债)2,549.65亿元,位居行业第11名;金融债承销规模2,338.31亿元,位居行业第4名。公司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公司债承销规模市场份额相比去年大幅提升,完成多个国内首单标志性项目。报告期内,公司作为独家主承销商助力珠海市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只主体评级AA+孵化类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作为独家主承销商助力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行交易所市场最大注册规模央企科创债。此外,公司继续发挥服务绿色金融业务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承销绿色债券项目14只,总发行规模2,701亿元。
2024年发展展望
2024年,公司将继续夯实在金融债业务上的传统优势,加强金融机构客户的覆盖深度与广度,稳固债券规模排名第一梯队地位;聚焦重点客群和产品,推动以创收为核心的业务转型,在强化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销售对创收业务的支持作用。继续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做好投行融资服务,服务科技金融、绿色金融、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重点国家战略。
(3)财务顾问及新三板业务
2023年,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数量和规模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和交易所共审核了26家公司,25家公司获得通过,整体过会率约96.15%。
2023年,公司作为独立财务顾问协助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华锡集团持有的华锡矿业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本次重组通过资本市场整合了广西有色金属资源和产业链,有利于促进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新三板持续督导挂牌企业11家,其中创新层3家。
2024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聚焦并购重组产品,在央企、地方国企及大型企业并购重组等方面积极布局,助力国有资本高质量发展。新三板方面,继续强化持续督导业务管理,严格防控业务风险。
2.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
公司研究业务在宏观策略、金融地产、TMT、大消费、大制造等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上保持优势。研究部在2023年“水晶球”卖方分析师评选中,获得了本土金牌研究团队第10名,共有6支研究团队上榜,2支入围,其中化工团队荣获基础化工第1名,银行团队荣获“东方财富最佳行业分析师奖”。
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为研究业务赋能。积极发挥公司全业务链优势,持续拓展业务范畴和客户覆盖范围,不断提升业务粘性。
报告期内,持续巩固并提高对机构投资者等各方的研究服务,完成研究报告2,847篇,其中总量研究报告711篇、行业报告847篇、公司报告1,029篇,其他报告260篇;完成外部路演4,240次,上市公司反路演和见面会697次,联合调研505次,专家访谈和反路演203次,公开电话会议306场,课题研究及数据点评3,568篇。
2024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打造“经济专家”、“配置专家”、“产业专家”三大研究品牌,提高产业研究能力、定价能力、证券研究能力,同时赋能公司其他业务条线。研究销售向综合销售转型。
3.投资交易业务
公司投资交易业务遵循“稳健进取”的发展策略,通过进一步加强投研能力建设,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灵活主动布局与调整投资策略,确保了自营业务的平稳运行;同时,风险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各项业务风险指标均保持在良好水平。报告期内,公司债券投资方面,以宏观研究为基础,以利率周期和区间研判为重点,基于对市场趋势和变化的充分研判,动态灵活调整投资策略,较好地把握市场节奏和交易性机会,绝对和相对收益均取得较好成绩,同时,加强交易策略的研发和运用,积极提高组合收益。公司权益投资方面,在市场波动较大情况下严控回撤,同时积极加强非方向性策略的开发和运用,有效降低组合波动性,报告期内自营权益投资表现平稳。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衍生品业务,场外期权业务持续拓展交易对手;已上线量化交易策略保持低回撤平稳运行。
2024年发展展望
公司投资交易业务将以“交易型、功能型、非方向性”为转型方向,努力提升投资回报及收益的稳定性,加快做大收益贡献。债券投资业务将秉承长期投资和绝对收益的理念,在控制好风险的前提下,稳步扩大业务规模。权益投资业务将积极推动“低风险”业务模式转型,探索多元化、非方向性投资管理模式,降低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以持续稳健的投资收益获取良好的长期回报。衍生品业务方面,继续推动场外衍生品业务平稳有序发展,同时拓展新的场外衍生品业务品种;权益量化策略方面加强策略开发、丰富策略储备、推动迭代优化。
(二)财富管理业务
1.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
2023年,A股总体呈震荡回落。指数方面,沪深300指数下跌11.4%,上证指数下跌3.7%。交易量方面,交易活跃度下降,股票基金双边交易量480万亿元,同比下降3.1%。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受市场环境影响,收入有所下滑。报告期内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围绕财富管理客户生态场景圈,全面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聚焦攻坚做大客户。服务端,通过数字平台整合“研投顾”三大核心能力,为客户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的顾问型服务。2023年11月获得个人养老金代销资格,投顾增值服务收入占比明显上升。获客端,在巩固原有获客渠道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线上渠道,加强客户运营,有效客户占比提升。
2024年发展展望
2024年,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将积极布局,服务“五篇大文章”,以“分层服务、平台运营、数字驱动、场景经营”为方针,不断推进财富管理业务做大做强。将提升服务品质作为重要的市场竞争手段,以股票增值服务产品和基金投顾产品为载体,以企业微信等构建系统平台,利用科技金融工具与手段,不断提升标准化、专业化、一体化顾问型服务的品质。进一步加大线上渠道的拓客力度,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客户营销与服务,进一步提升私域流量平台运营能力,做大有效客户规模。
2.信用业务
报告期内,沪深两市融资融券日均余额16,025.79亿元,同比下降0.96%。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日均余额为117.67亿元,同比增长5.6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表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余额为5.52亿元,正常项目平均履约保障比率达278%;无表外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余额。
2023年,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全面注册制正式启动实施,各项监管制度不断完善,两融标的的扩容以及融资保证金比例的下调,进一步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和定价效率。公司加强业务全面风险管理,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质量,融资融券余额规模得到扩张;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的开展以审慎发展为首要原则,严格落实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业务目标。
2024年发展展望
2024年,公司将继续践行以客户为中心,进一步强化内外部协同,聚焦高质量发展,锚定价值创造,夯实客户基础,大力开拓高净值客户,充分挖掘客户价值,全力提升信用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专业服务能力,推进信用业务的稳步发展。
3.期货经纪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期货从事期货业务。报告期内,中银期货实现营业收入19,083万元,其中手续费收入9,171万元。报告期内,中银期货产业服务和国际化业务特色进一步强化,助力集装箱指数(欧线)与合成橡胶新品种期货达成首批交易。
2024年发展展望
展望2024年,期货市场的重视度将提升,市场发展的战略意义凸显。中银期货将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集团战略,优化客户结构,坚守合规和风险底线,全面推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立足自身专业,深耕优势行业不松懈、提高产业客户服务水平、建设新零售业务模式、解决交易型客户需求。
(三)投资管理
1.资产管理业务
2023年,公司资管业务以风险合规管控为核心,不断提升主动管理和专业服务能力,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公募业务进一步完善产品布局,积极推进销售体系建设;私募资管业务持续深化重点客群服务,加快推进业务转型。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受托客户资产规模4,680亿元,市场排名第6(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5.41亿元,继续位居行业前列(数据来源:中国证券业协会)。
2024年发展展望
2024年,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将全力稳固特色优势,坚持规范运作、科学管理、开拓创新,始终以投资管理能力建设为核心,深入推进投研一体化管理模式,不断优化风险合规管控方式方法,提升资管数字化建设水平。展望新趋势,努力寻找适应新时代资管业务的转型发展路径,固本强基,推进资管业务高质量发展。
2.私募基金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截至报告期末,中银国际投资及下设机构管理在管存续基金8支,合计认缴基金规模51.36亿元,合计实缴规模39.91亿元。
2024年发展展望
2024年中银国际投资将继续发挥专业投资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团队投研能力,持续布局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大投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3.另类投资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资本投控从事另类投资业务。报告期内,中银资本投控主要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积极推进科创板及创业板跟投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业务。
2024年发展展望
2024年,公司将继续积极做好科创板、创业板项目跟投相关工作,坚持聚焦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低碳新能源等兼有技术含量及发展空间的领域开展股权投资,适时开展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业务。中银资本投控将持续完善投资管理和业务发展模式,积极把握投资机会,加强投资业务的风险控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顶层设计角度强调资本市场的重要性。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全面注册制改革持续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对外开放稳步推进,为证券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023年,中国证监会坚持“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积极践行“敬畏市场、敬畏法治、敬畏专业、敬畏风险,发挥各方合力”的监管理念,为落实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指引,有效提高资本市场自身质量、优化市场生态。2023年,中国证监会细化了融资端、交易端、投资端、机构端等多方面政策举措,包括优化IPO和再融资监管安排,鼓励分红、规范减持行为、推动印花税和交易经费下调、修改券商风控规则、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落地,重塑市场运行逻辑,夯实资本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
证券行业全业务链转型提速,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核心竞争力。证券公司在行业变革过程中积极探索创新,从以业务为中心、通道型向以客户为中心、专业化加速转型发展,投行、投资、财富管理、资本中介等业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围绕投资者核心需求,注册制下投行业务更加注重培育项目定价和销售能力,投资业务加快非方向性转型,经纪业务通过向客户提供金融产品配置、基金投顾服务等转型财富管理,资管业务积极向主动管理转型,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资本型业务积极拓展客需服务。
证券行业资产规模不断壮大,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证券业的总资产、净资产及净资本分别为11.83万亿元、2.95万亿元和2.18万亿元,分别较2022年末增长6.96%、5.73%和4.31%;2023年我国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4,059.02亿元、净利润1,378.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7%和下降3.14%。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致力于打造包括机构金融与交易、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体系。
机构金融与交易由投资银行业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投资交易业务等组成。投资银行业务为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各类客户群体提供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各种专业化研究、销售交易服务;投资交易业务包括债券投资业务、权益证券投资业务、新三板做市业务和FICC与衍生品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涵盖了证券经纪、融资融券、股票质押、股票期权、期货经纪、产品代销、投资咨询、公募基金投顾、PB业务、券商结算等业务。
投资管理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另类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券商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和顾问等专业化资产管理服务。
2023年公司上下秉持“客户至上,稳健进取”的价值观,贯彻落实“科技赋能,转型协同”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强风险管控,严守合规底线,稳步推进各项业务转型发展。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40亿元,同比减少0.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1亿元,同比增长11.51%。公司各项业务运营稳健。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在强大的股东支持与全体员工的奋斗下,公司秉持发展成为中国特色一流证券公司的战略目标,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格局,建立了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具备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积极发挥股东优势,深化业务协同,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的培育耕耘,公司在诸多业务领域已逐步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加大转型投入,围绕数字化平台、投顾队伍和产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个人客户财富管理服务体系,客户规模稳定增长。资产管理板块同时具有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业务资格,综合实力稳定在行业领军梯队,受托资金规模稳居行业前6,公募基金规模位列券商资管第2。投资银行业务在服务央国企、金融等领域颇具品牌与专业性的优势。研究所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积极为实体经济发展献言献策。
(二)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
“稳健进取”是中银证券一直遵循的价值观和经营方针,公司将这一价值观深入贯彻到风险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切实发挥三道防线作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公司拥有高效、合理专业和平台优势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全面、审慎的风险管理办法。
(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本管理能力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客户规模为基础,以打造领先的客户服务体系为抓手”的“四以客户战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公司经营稳健,整体盈利能力保持较好水平。公司严抓成本控制,通过核定费用预算限额、加强预算过程监督、建立费用预警及冻结机制、严格大额采购评审等措施强化成本管理。注重费用支出与经济效益的配比,实行费用支出的归口、分级管理和预算控制。
(四)股东实力雄厚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银国际控股,直接持股比例为33.42%。中银国际控股为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中国银行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连续13年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其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均处于行业前列。
强大的公司股东实力有助于公司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决策机制,从根源上防范经营过程中的违规风险。同时,主要股东及其关联企业实力雄厚,公司可依托股东资源,发挥“投行+商行”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在满足股东及关联企业全方位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中银证券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一流证券公司”的战略目标,持续提升与中银集团协同质效,积极把握市场机遇,推进各项业务发展,效益趋势持续向好,规模和质量实现“双提升”。报告期内,以专精特新IPO为突破,保荐业务数量大幅增长,带动投行收入同比增长约128%,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取得明显成效;财富管理业务稳健发展;资管业务稳居领军梯队,公募基金规模排名证券行业第2。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合并报表净利润约9.016亿元,同比增长约11%。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为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做好五篇大文章,证券公司必须把功能性摆在第一位,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服务实体中实现自身价值。
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处于战略机遇期,为证券行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蓄势待发,“活跃资本市场”、“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
在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证券行业呈现出头部化、资本化、机构化、数字化、多元化等五大趋势,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演进。一是中央提出培育一流投资银行,监管扶优限劣思路进一步深化,将进一步推高行业集中度,中小券商应保持定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行业新一轮并购重组有望开启。二是传统业务利润率下降,资本市场对投资交易、信用业务、风险中介服务等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提升,证券行业重资本化趋势加强。三是A股机构化程度不断加深,机构化趋势对券商机构业务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人才的专业性和产品服务的多样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四是金融科技深度嵌入业务发展,重塑证券行业发展业态。五是头部机构向集团化、多元化发展。
“零容忍”监管环境持续强化,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中国证监会指出,依法将所有证券期货活动全部纳入监管,消除监管空白。证券公司必须牢牢树立合规风控意识,坚守合规风控底线,强化审慎经营,全面提升合规风控能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致力于走中国特色一流证券公司发展之路。公司将坚持“践行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的经营宗旨,弘扬“知敬畏、知深浅、知进退”、“有激情、有格局、有方法、有业绩”和“知行合一”的文化理念,倡导“以拼搏进取者为本”的人才观,追求客户利益最大化、股东回报最优化,带领全体员工与公司共成长。
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公司坚持党建引领,全面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依托股东资源,发挥“投行+商行”优势,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树牢风险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审慎合规经营。
坚持“四个坚定不移”的基本原则,即坚定不移践行“客户至上,稳健进取”的价值观,坚定不移践行“科技赋能,转型协同”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践行“严守风险合规底线”的经营理念,坚定不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治司”的主体责任。
(三)经营计划
公司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牢记使命担当,大力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股东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快速推进投行服务专精特新客群能力,加快推进业务转型。股权方面,抓住北交所发展机遇,聚焦攻坚专精特新客群,扩大储备,提升保荐业务竞争力。债券方面,在稳固债券规模优势的基础上,推动以创收为核心的业务转型;围绕“五篇大文章”,以科创债、绿色债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为抓手,打造市场品牌。
二是财富管理持续深化与股东协同,提升服务能力,做大效益客户。全力提升客户基础,打开获客新局面,优化新增线上线下合作渠道,提升客户转化率。应对行业降费降佣,产品聚焦券结、私募、机构理财、FOF投顾和基金投顾,做大产品保有规模。打造队伍,做优高端客群,试点建设财富顾问精英队伍,与股东协同推动企业家客群综合服务。
三是资产管理加快业务转型,更加注重发展质效和业绩。加快公募业务转型,持续强化投研能力建设,特别是在固收方面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全力提升投资业绩,以中低波动类型产品为抓手做大规模。私募资管继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主动管理转型,在稳定现有规模优势基础上,加快推进业务转型,着力提升固收+等新产品的贡献。资产证券化业务聚焦创新、创优,进一步巩固市场优势。
四是整合资源,提升机构投资者专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研究影响力,进一步优化内外部协同机制。多措并举,拓宽机构客户覆盖范围,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推动交叉销售业务开展,研究销售向综合销售转型。加大内外部协同力度,协同创造价值。
1、可能面对的风险
公司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1)市场风险
公司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发生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自营权益类证券和相关衍生品风险、自营非权益类证券和相关衍生品风险。
公司亦从事股票及债券承销业务,并需要对部分融资发行的新股申购及债券承销做出余额包销承诺。在该等情况下,任何未完成承销的部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市场价格低于承销价所产生的市场价格变动风险将由公司承担。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或不愿意履行偿付责任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衍生品交易对手违约出现的风险、债券发行人违约导致自营持仓无法收回本息的风险、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客户出现违约的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公司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事件主要表现为: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扩张、支付到期债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5)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管理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6)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公司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害的风险。
(7)洗钱风险
洗钱风险是指公司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出售金融产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过程中被犯罪分子利用洗钱的可能性。
2、风险管理措施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的要求,在董事会及其风险控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公司建立健全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以及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1)可操作的管理制度
公司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各类型风险管理指引-各项业务风险管理办法或细则”三个层级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2023年,公司根据业务发展变化,修订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发布了《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修订)》、《非交易投资组合投资指引》等风险管理制度。在上述各类指引的基础上,公司根据业务发展变化不定期修订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公司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公司层面和部门层面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2)健全的组织架构
公司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管理和控制风险。“董事会及其风险控制委员会、监事会、管理层(执行委员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含子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子公司履行风险合规管理职责的团队或岗位”的风险管理多层级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公司围绕自身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建立了内部控制三道防线,分别由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法律合规和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构成。第一道防线由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组成,第一道防线的主要负责人是内控第一责任人;第二道防线由内控与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等组成,履行对第一道防线的再监督职责,负责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负责识别、计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第三道防线由审计部构成,履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负责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内部审计。整体上,公司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架构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3)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
目前,公司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由恒生O32投资管理系统、恒生经纪业务内控4.0系统、净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指标系统、RiskMetrics风险计算引擎系统、信用评级系统、风险数据集市、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净资本并表管理系统、全面风险管理一体化平台等组成。
2023年公司在各专业风险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以全面风险管理为指导,重点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一体化平台系统,加强各类风险识别、预警的能力,提升风险管理的综合性、专业性。公司已逐步建立起与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覆盖各风险类型、业务条线、各个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并实现对风险进行计量、汇总、预警和监控,以符合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的需要。
(4)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
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要求,公司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通过集中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处置、报告等手段,持续将风险水平控制在监管要求的范围内。同时,公司根据自身业务战略及风险承受能力,定期重检年度风险限额并将《风险偏好陈述书》报经董事会审议批准。
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偏好管理办法》,完善了整体风险控制指标框架,内容包括监管风险控制指标、市场风险限额、信用风险集中度限额、业务限额和集中度限额等。针对难以量化的操作风险,公司通过对操作风险涉及的流程、人员、IT系统、外部事件等设立相应的定性指标进行评估监测。2023年,公司重检公司风险偏好陈述书,明确了公司总体风险偏好、主要风险类型风险偏好及增加相应的偏好容忍度指标。整体上,公司风险指标体系较为齐全、完整,后续将根据业务发展、内外部管理要求再进行补充调整,确保与公司战略、风险偏好相匹配。
(5)专业的人才队伍
截至2023年末,公司总部风险合规管理部门(含风险管理部、内控与法律合规部、内核部)在职人员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超过85%;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人员,占比大于96%。
同时,公司重视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一方面组织风险管理人员“走出去”学习业务部门业务操作,使得风险管理更接地气;另一方面积极组织风险管理人员参加内外部专业培训,持续提升风险管理专业水平;此外,通过组织同业交流、参加行业研讨等方式,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6)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
公司已建立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报告等环节在内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逐步建立健全风险事件应对机制。
2023年,公司制定《公司突发风险事件管理办法》,明确风险事件分类、分级响应机制。在风险事件应对方面,公司各业务条线建立健全了相应的风险事件处理机制,当风险事件发生时,公司将按风险事件程度启动风险事件分级响应处理机制,成立风险事件处理工作小组,组织力量按照风险事件处理方案和风险事件处理程序尽快化解风险事件,处置结束后再对相关业务的业务规则、内部风险控制、风险事件防范措施、风险事件处理方案等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意见,防范类似风险事件再次发生。
(7)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公司持续宣传贯彻全面、全员、主动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部门组织公司全辖风险合规会议、专题培训等,持续宣导全员风险管理理念、合规管理事例,提高员工风险合规意识,在公司内部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各类风险应对措施
A.市场风险管理
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以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限额为核心,以及包括损益值、敏感度、集中度等指标在内的市场风险监控评估体系,主要采用风险限额的方式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业务部门作为市场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一线管理人员,动态管理其持仓部分所暴露出的市场风险;风险管理部每日计量市场风险水平,监测业务部门执行风险限额的情况及公司整体市场风险状况,及时对业务板块进行风险提示,定期向公司管理层汇报风险状况。针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展,公司审慎评估业务方案,梳理风险要点,完善风险控制措施,并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履行必要的风险审查程序。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主要市场风险监控指标都优于监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及在公司设定的风险限额标准以内。下一年度,公司将根据宏观环境、证券市场趋势环境等评估持续推进自营业务转型规划,结合策略特性,优化风险限额管理,继续把握市场趋势性、结构性交易机会,给公司贡献正收益。
B.信用风险管理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主要通过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信用风险限额、集中度管理、存续期跟踪等控制信用风险。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建立了内部评级体系,以内评为基础设置了各项业务的准入标准、建立了预警名单及预警管理方案,对于预警名单内客户及时予以退出。公司对各项业务建立了审批程序,明确了审批授权,风险管理部门在审批流程中出具独立评估意见,各项业务按照审批授权进行信用风险限额及业务的审批。公司持续完善集中度风险管理,已将集中度风险纳入整体风险偏好,设置了行业集中度、单一客户集中度、单一客户单一业务集中度等维度的集中度风险管控指标,严格控制各类业务的集中度风险。在业务存续期间,一道防线及二道防线按照各自分工做好存续期监控,业务部门密切跟踪信用主体的资信情况变动,做好持仓业务、标的证券和担保品的盯市,持续优化多维度压力测试;风险管理部门对各项业务做好独立风险评估与监测,通过风险排查、常态化压力测试,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公司持续加强风险预警管理,明确预警触发标准和后续要求,对潜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持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公司通过人工加智控的管理模式,持续提升对信用风险的管控水平,基于全面风险管理系统的建设,不断完善各项信用风险指标、持仓、舆情、压力测试、风险计量、资产分类和减值等模块的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系统智控水平。
报告期内,针对各项业务出现潜在违约等信用风险,公司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要求,按一定比例计提相应资产减值,确保资产真实、可靠。
C.操作风险管理
公司建立、健全了一系列操作风险控制制度,并通过严格制度及相关流程的执行、独立的风险监控、关键领域梳理排查及检查等手段控制操作风险。公司持续开展培训,宣传贯彻操作风险管控理念,提升员工操作风险管控意识。
在操作风险管理方面,公司运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三大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对公司操作风险进行管理。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的持续建设和优化,提高对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化能力。
公司继续通过制度建设、业务流程整合、系统完善和风险评估、稽核检查来加强内部控制。下一年度,公司将不断完善业务及IT业务连续性计划、优化业务流程、健全双人复核、发挥操作风险系统作用等措施减少该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D.流动性风险管理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管理制度、应急应对机制。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根据监管规定及整体资金情况,设定风险限额、监控指标结果、分析整体现金流缺口、储备高流动性资产等手段来控制。同时根据资金供需情况,建立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外部授信额度,因此具有能于到期日支付可预见的融资承诺或偿付到期负债资金的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按期偿付到期负债,整体资金管理良好。下一年度公司资产规模仍将稳步增长,公司将积极做好融资负债规划与资产增长保持匹配。公司将以到期期限、利率、现金流匹配为资金管理目标,平衡资产收益与流动性,减少该风险对公司的影响。
E.声誉风险管理
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对照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证券行业诚信准则》、《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等制度规范重新修订并印发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声誉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主动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应对和报告声誉风险,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减少声誉事件对公司及利益相关方、行业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在工作中,公司通过每季度一次的定期及不定期声誉风险隐患排查和声誉事件及时处置努力在声誉事件早期介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努力管控声誉风险不发生、不扩大、不升级。
报告期内,在公司上下共同努力下,公司未发生重大声誉事件。下一年度,声誉风险管理工作将继续遵循全程全员、预防第一、审慎管理、快速响应、属地化、人民性原则,严格落实声誉风险管理“四方责任”,大力践行公司声誉文化,紧盯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加强声誉风险事前识别、评估、防控和事中处置、事后总结改进,运用好执业声誉信息约束作用,不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工作水平,为公司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F.合规风险管理
在合规管理方面,公司力求稳步推进合规管理办法落实工作,健全合规组织构架和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各项合规管理工作进程。在合规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方面,公司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执行委员会、合规总监、内控与法律合规部、总部及分支机构风险合规管理岗组成的架构体系,各层级的合规管理职责明确。
公司将持续加强合规工作的主动性,提升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合规管理能力,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合规指导,通过合规专项抽查和现场检查、合规培训、条线会议、合规提示等多种手段,将合规条线管理落到实处,坚定践行“严守风险合规底线”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确保各项业务平稳运作。
G、洗钱风险管理
在洗钱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规定、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洗钱风险分类管理规定、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制裁合规管理办法、反洗钱信息保密管理办法、反洗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内控制度,主要通过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大额及可疑交易监控、名单监控、专项排查等手段来控制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制度建设、系统升级、指标评估、专项检查来加强内部控制,开展了客户身份信息有误的账户清理、大资产客户信息专项排查、制裁合规专项检查等工作,降低了固有洗钱风险。下一年度,公司将通过制度修订、系统建设、组织培训、加强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手段降低公司的洗钱风险。
3、公司在风控合规和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情况
(1)公司在风控合规方面的投入情况
公司高度重视合规经营和风险管理,持续强化合规风控体系建设,加强合规风控人员队伍配置,加大合规风控系统建设投入,以科技驱动合规风控专业能力,提升公司合规风控管理水平。公司合规风控投入主要包括合规风控人事费用、相关系统费用以及合规风控其他运营费用(包括培训、外部咨询及日常支出等)。报告期内,公司合规风控人力成本投入6,980.16万元,其他相关系统费用投入965.15万元,其他运营费用投入1,082.78万元,总额投入9,028.09万元,超过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的3%。
公司将在2024年持续保障合规风控投入,构建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完善合规风险制度建设,不断提升合规风险管理水平,搭建集团化合规和风险管理体系,保障经营业务的合法合规。
(2)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情况
2023年,公司科技赋能遵照“聚焦、贯通、领先、安全”的总原则,聚焦财富管理和风险管理两个重点领域,坚持以数据服务为落脚点的建设策略,推进坚实稳健的数字化基础平台运行管理,一线与二线结合,探索风控前置能力,守正创新,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安全管控能力、风险合规管理能力,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进一步强化科技能力,加快推进主要业务场景数字化转型,打造专业化交易与服务体系。2023年公司严控成本支出,做好资产管控,提高管理效能,提升各业务板块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和集约化运作与全面风控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科技能力基础。信息技术投入稳步增长,主要包括科技人力成本、IT系统建设资本性支出、通讯线路费用、系统维护费用以及其他IT运营费用(IT部门营业场所、培训、外部咨询及日常支出等)。报告期内,公司信息技术投入21,883.12万元。其中,科技人力成本投入7,581.46万元,IT系统建设资本性投入6,135.29万元,通讯线路投入1,392.48万元,系统维护投入3,095.56万元,其他IT费用(机房、日常运行服务、外包人力、咨询和培训费用等)3,678.33万元。2023年公司信息技术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6%以上。
2024年公司将持续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力度,持续落实“十四五”规划,严格遵照公司“聚焦、贯通、领先、安全”的总原则,强化预算和成本支出管理并提升管理效能,深化运营管理体系建设,打造科技运营指挥中心提升科技运营智能化能力,做到信息系统运营全生命周期的管控,提升信息系统和数据的灾备能力。提升数据治理水平,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进网络安全体系化建设,建立公司网络安全纵深防御分层体系。践行科技创新战略,扎实推进信创工作,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致力打造包括机构金融与交易、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其中: 机构金融与交易由投资银行业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投资交易业务等组成。投资银行业务为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各类客户群体提供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各种专业化研究服务、销售交易产品及服务;投资交易业务包括债券投资业务、权益证券投资业务、新三板做市业务和FICC与衍生品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涵盖证券经纪、融资融券、股票质押、股票期权、期货...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始终以客户为中心,致力打造包括机构金融与交易、财富管理、投资管理等业务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体系。其中:
机构金融与交易由投资银行业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投资交易业务等组成。投资银行业务为大型央企、地方国企、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地方政府等各类客户群体提供融资及财务顾问服务;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为各类机构客户提供各种专业化研究服务、销售交易产品及服务;投资交易业务包括债券投资业务、权益证券投资业务、新三板做市业务和FICC与衍生品业务。
财富管理业务涵盖证券经纪、融资融券、股票质押、股票期权、期货经纪、产品代销、投资咨询等业务。
投资管理包括资产管理业务、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另类投资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为客户提供券商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集合资产管理、单一资产管理、专项资产管理、投资咨询和顾问等专业化资产管理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期货从事期货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从事私募股权投资业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资本投控从事另类投资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上下践行“聚焦攻坚、团结奋斗、稳中求进”的工作要求,持续聚焦深化业务转型,坚持稳中求进、坚定高质量发展、强化聚焦攻坚、统筹发展与安全,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92亿元,同比增长9.9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5亿元,同比增长24.39%。
报告期内,公司各项业务运营稳健。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的发展阶段、周期性特点以及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
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处于战略发展机遇期。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金融体制改革与全面注册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国证监会系统2023年工作会议强调,围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服务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纲举目张做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精准服务稳增长大局,统筹推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端改革,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持久战成效。
2023年上半年,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成功落地,企业债券职责划转平稳过渡,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持续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有效发挥。港交所推出“港币-人民币双柜台、“北+H”两地上市机制,沪深交易所优化GDR运行机制,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提速。个人养老金业务启动,产品创新推动衍生品市场扩容,监管机构引导公募基金“总量提升、结构优化”,私募资管产品规范、健康发展,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管理办法及细则发布实施,资本市场投融资协调发展。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开放都为证券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证券公司不断强化服务实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居民多元化金融需求的能力,走高质量发展新路。当前行业表现出头部化、资本化、机构化、数字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全面注册制引领下,证券公司加速转型升级。投行业务注重培育定价和销售能力,坚持专业化发展道路,不断压实合规风控责任。经纪业务通过金融产品配置、基金投顾服务,加速向财富管理转型。资管业务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投资交易业务积极拓展客需型资本中介服务。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的2023年1-6月证券公司经营数据,公司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和净收入分别位列行业第3名、第12名,各项业务稳步推进,市场影响力持续提升。
(三)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奖项与荣誉
报告期内,公司荣获行业权威媒体诸多奖项。财富管理业务方面,荣获《证券时报》“中国证券业二十强证券营业网点君鼎奖”、“中国证券业投资顾问团队君鼎奖”,荣获上交所“2022股票期权百强营业部”,多名员工荣获新浪财经“最佳投资收益奖”、“新锐投资收益奖”和“优秀服务奖”等。期货业务方面,荣获上海期货交易所“综合类优秀会员奖”、“产业服务类优秀会员奖”,荣获上海国际能源服务中心“优秀原油产业服务团队奖”,多名期货分析师荣获上述两单位颁发的优秀分析师奖项。资管业务方面,获得《证券时报》2023年中国证券业全能资管机构君鼎奖、中国证券业资管ABS团队君鼎奖,第16届新财富“最佳投行业务精英团队(资产证券化ABS项目)”奖。投行业务方面,获新财富“本土最佳投行”、“最佳债权承销投行”、《证券时报》“中国证券业债务融资投行君鼎奖”,公司债项目获新财富“最佳投行业务精英团队”等。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海外银行业危机蔓延,地缘冲突持续发酵;国内经济社会全面恢复常态化运行,宏观政策显效发力,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监管机构坚持“两个结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强化中介机构“看门人”职责,证券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此背景下,公司坚定不移践行“客户至上,稳健进取”的价值观,贯彻落实“科技赋能、转型协同”的发展战略,全面加强风险管控,严守合规底线,深入推进业务转型发展。公司着力推进科技赋能下的个人客户财富管理转型,推动投行业务向交易驱动型综合金融服务转型,加快资管主动管理转型,客户服务能力稳步增强。中银证券以实际行动服务支持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战略,主动践行社会责任,报告期内独家主承销市场最大注册规模科创债、全国首只主体评级AA+孵化类科技创新公司债。
(一)机构金融与交易
1、投资银行业务
(1)股权融资业务
2023年上半年,全面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各项配套机制不断完善,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服务支持力度不断加强。A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407家,同比增长5.99%,募集资金6,627.25亿元,同比减少10.17%。其中,IPO发行数量相比去年基本持平,上半年发行上市173家,较去年同期增长1.17%,募集资金2,096.77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2.78%;股权再融资上半年发行上市234家(含资产类定向增发),同比增加9.86%,募集资金4,530.48亿元,同比增加6.39%。
报告期内,公司投行业务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客户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主承销金额42.05亿元。其中,IPO项目1个,主承销金额13.32亿元;再融资项目2个,主承销金额28.73亿元。报告期内,公司作为独家主承销商助力专业从事汽车用流体管路系列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重庆溯联塑胶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在创业板首发上市。此外,公司在审核项目执行取得明显进展,为投行业务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立足服务实体经济,重点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服务支持力度。全面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项目储备数量,提升客户覆盖与市场份额。
(2)债券融资业务
2023年上半年,资本市场进一步支持实体企业发展,债券融资规模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全市场债券融资金额34.58万亿元,同比增长9.74%,其中信用债总募集资金9.36万亿元,同比增加2.87%。
报告期内,公司债券业务的主承销规模485.90亿元,位居行业第24名;金融债承销规模413.30亿,位居行业第11名
。公司积极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成多个国内首单标志性项目。公司作为独家主承销商助力珠海市高新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只AA+孵化类科技创新公司债券。公司作为独家主承销商助力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发行全市场最大注册规模科技创新公司债。此外,公司继续发挥服务绿色金融业务优势,报告期内,公司承销光大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交通银行、华夏银行、中国银行等8只绿色金融债,总发行规模1,600亿元。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发挥在金融债业务上的传统优势,加强金融机构客户的覆盖深度与广度;践行国家战略与服务客户融资需求紧密结合,健全科技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机制,继续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做好投行融资服务;巩固和推广优质公司债、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提升债券业务创收水平。
(3)财务顾问及新三板业务
2023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的数量和规模保持平稳态势。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和交易所共审核了14家公司,13家公司获得通过,整体过会率约92.86%。审核数量及通过数量较去年稍有下降,通过率相比去年有所提升。
报告期内,公司作为独立财务顾问协助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华锡集团持有的华锡矿业100%股权并募集配套资金。本次重组通过资本市场整合了广西有色金属资源和产业链,有利于促进广西有色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新三板持续督导挂牌企业15家,其中创新层4家。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不断提升并购综合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市场份额,重点围绕央企、地方国企重点产业客群,助力国有资本高质量发展。新三板方面,继续强化持续督导业务管理,严格防控业务风险。
2、研究与机构销售业务
公司研究业务在宏观策略、金融地产、TMT、大消费、大制造等重点领域和研究方向上,始终保持了优势竞争力。报告期内,持续巩固并提高对机构投资者等各方的研究服务,完成研究报告1,306篇,其中宏观固收策略报告343篇、行业报告414篇、公司报告422篇,其他报告127篇。公司上半年举办“2023年中期策略会”,举办“医药行业春季上市公司见面会”、“人工智能投资体验大会”、“下半年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与大类资产展望”等专题会议,提升了市场影响力,研究能力获市场认可。报告期内,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完成研报生产系统升级,进一步完善微信小程序功能,取得良好效果。
机构销售业务积极发挥公司全业务链优势,持续拓展业务范畴和客户覆盖范围,不断提升业务粘性。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打造“经济专家”、“配置专家”、“产业专家”三大研究品牌,提高产业研究能力、定价能力、证券研究能力,积极赋能公司其他业务条线。拓宽机构客户覆盖范围,通过挖掘各类客户需求,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推动交叉销售业务开展,研究销售向综合销售转型。
3、投资交易业务
2023年上半年,A股总体呈震荡走势,上证综指累计上涨3.65%,深证成指上涨0.1%,沪深300指数下跌0.75%。债券市场震荡上行,中债综合全价指数上涨1.22%。
报告期内,公司投资交易业务遵循“稳健进取”的业务发展战略,持续加强能力建设,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在确保业务平稳运行的同时,加快推进业务转型。
权益投资方面,秉承价值投资理念,加强投研体系建设,主动管理方面紧密跟踪宏观、行业和市场变化,精选个股,优化投资组合,同时积极加强非方向性策略的开发和运用,报告期内自营权益投资在同期市场波动较大情况下获取了稳定的收益。债券投资方面,以宏观研究为基础,以利率周期和区间研判为重点,根据利率变化灵活调整组合杠杆和久期,较好地把握市场节奏和交易性机会,同时,积极加强交易策略的研发和运用,拓展以量化策略为代表的多元化债券交易盈利模式,丰富收入来源。报告期内,公司稳步推进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场外期权业务持续拓展交易对手;场内金融衍生品业务量化交易策略表现稳定,同时进一步通过科技赋能提升策略研发效率,持续做好量化策略迭代优化。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持续推进“交易型、功能型、非方向性”转型,努力提升投资回报及收益的稳定性。债券投资业务将秉承长期投资和绝对收益的理念,继续加强宏观研判和风险控制,并积极推进交易型策略研发,持续提升投资管理水平。权益投资业务将坚持价值投资理念,进一步加强内部投研体系建设,积极发掘投资机会,探索多元化、非方向性投资管理模式,降低市场波动对业绩的影响,以持续稳健的投资收益获取良好的长期回报。衍生品业务方面,推动场外衍生品业务平稳有序发展;继续加强权益量化策略开发,丰富策略储备并推动迭代优化。
(二)财富管理业务
1、证券经纪及财富管理业务
2023年上半年,证券市场交易活跃度与上年基本持平,股票基金双边交易量243.61万亿元,同比下降0.05%。
报告期内,公司经纪业务持续聚焦,提升获客与服务能力两手抓,财富管理转型取得较大进展。在巩固现有获客渠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线上线下渠道拓展力度,新增若干外部合作渠道。以客户为中心,以公募基金投顾业务为抓手,加强产品配置与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数字金融建设,进一步完善智能投顾平台、企业微信服务平台,强化投顾能力建设,加快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下半年发展展望
在积极获取客户的基础上,公司将不断推进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发展。抓好银行主渠道,积极开展线上营销,不断拓展新渠道,提升获客的有效性。投顾服务要坚持以质取胜,重点提升投研能力,丰富组合品种,力争匹配各类型客户的风险及投资偏好。坚持科技引领与数字驱动,加强大数据及智能工具在财富管理中的应用,持续提升线上智能化服务能力。
2、信用业务
2023年上半年,全市场两融日均余额人民币15,898亿元,较2022年全年日均(16,180亿元)减少了1.7%。
报告期内,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日均余额为人民币113.90亿元,较2022年全年日均(111.37亿元)增长了2.27%。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表内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规模为5.08亿元,加权平均履约保障比为289.36%。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依托科技金融进一步优化信用业务客户服务,提升客户参与信用业务体验,稳健推进信用业务健康发展。
3、期货经纪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期货从事期货业务。报告期内,中银期货实现营业收入9,166.57万元,其中手续费收入4,137.76万元。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抢抓新品种增量客户,针对下半年即将上市的上期所航运期货、广期所碳酸锂等新品种,梳理潜在客户名单,加强研发和储备开发,提升市场份额和重点客户拓展。激活存量客户,积极拓展交易型客户,提升交易活跃度及整体成交量。强化特色业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三)投资管理
1、资产管理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资管业务以体系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丰富资管产品种类,完善公募产品布局,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受托客户资产规模5,163亿元,市场排名第3(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二季度排名)。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83亿元,继续位居行业前列
。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坚持以主动管理能力为核心,持续打造专业化投研体系,以客户为中心,将专业能力转化为客户价值。不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公募完善产品线,私募加快推动更多策略落地,整合销售资源,探索更加有效的销售模式,重视投资者陪伴。继续优化风险合规管控方式方法,形成良好的风险合规文化。进一步提升资管数字化水平。
2、私募股权投资业务
公司通过子公司中银国际投资从事私募基金业务。截至报告期末,中银国际投资及下设机构管理的备案基金数量为9只,基金实缴规模为60.83亿元。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努力做大管理基金规模,在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加大投资,提升投资管理能力和专业性。
3、另类投资业务
公司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资本投控从事另类投资业务。报告期内,中银资本投控主要开展股权投资业务,积极推进科创板及创业板跟投和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业务。
下半年发展展望
公司将继续积极做好科创板、创业板项目跟投相关工作,继续在医疗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低碳能源等领域深入挖掘投资机会,适时开展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业务。公司将持续健全完善投资管理和业务发展模式,做好投资业务的风险控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增加价值贡献。
三、风险因素
1、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主要风险
公司经营活动中面临的主要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合规风险、洗钱风险等。
(1)市场风险
公司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公司发生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包括权益类证券和相关衍生品风险、自营非权益类证券和相关衍生品风险。
公司亦从事股票及债券承销业务,并需要对部分融资发行的新股申购及债券承销做出余额包销承诺。在该等情况下,任何未完成承销的部分由于市场环境变化造成的市场价格低于承销价所产生的市场价格变动风险将由公司承担。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或不愿意履行偿付责任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公司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包括衍生品交易对手违约出现的风险、债券发行人违约导致自营持仓无法收回本息的风险、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客户出现违约的风险。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指由于不完善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造成公司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主要来源包括内部程序、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以及外部事件等。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指公司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扩张、支付到期债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
(5)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管理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公司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
(6)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公司因没有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和声誉损害的风险。
(7)洗钱风险
洗钱风险是指公司在与客户建立业务关系、出售金融产品、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过程中被犯罪分子利用洗钱的可能性。
2、公司已经或计划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
在董事会及其风险控制委员会的领导下,公司持续推进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包括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以及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1)可操作的管理制度
公司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政策-各类型风险管理指引/办法-各项业务风险管理办法或细则”三个层级的全面风险管理制度体系。2023年公司董事会审批通过了《公司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公司信用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指引(修订)》、《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等风险管理文件。同时,公司修订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修订)》、《环境(气候)社会和治理风险管理办法》等类型风险管理制度。在上述各类指引/办法的基础上,公司根据业务发展变化不定期修订各项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公司已建成较为完整的公司层面和部门层面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
(2)健全的组织架构
公司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来管理和控制风险。“董事会及其风险控制委员会、监事会、管理层(执行委员会)及其风险管理委员会(含子委员会)、风险管理部门、各部门各分支机构各子公司履行风险合规管理职责的团队或岗位”的风险管理多层级矩阵式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公司围绕自身风险管理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建立了内部控制三道防线,分别由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法律合规和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构成,第一道防线由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组成,第一道防线的主要负责人是内控第一责任人;第二道防线由内控与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等组成,履行对第一道防线的再监督职责,负责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负责识别、计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第三道防线由审计部构成,履行内部控制的监督职能,负责对内部控制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内部审计。整体上,公司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架构来管理和控制风险。
(3)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
公司持续加大对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投入。公司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由净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指标系统、RiskMetrics风险计算引擎系统、信用评级系统、风险数据集市、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净资本并表管理系统、自建风险数据管理平台等组成。
公司建立了与业务复杂程度和风险指标体系相适应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系统,覆盖各风险类型、业务条线、各个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并实现对风险进行计量、汇总、预警和监控,以符合公司整体风险管理的需要。
2023年,公司风险管理部牵头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一体化平台,进一步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4)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
根据中国证监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要求,公司通过集中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处置、报告等手段,持续将风险水平控制在监管要求的范围内。同时,根据自身业务战略及风险承受能力,公司组织落实自身风险偏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整体风险控制指标框架,内容包括监管风险控制指标、市场风险限额、信用风险限额、业务限额和集中度限额等。针对难以量化的操作风险,公司通过对操作风险涉及的流程、人员、IT系统、外部事件等设立相应的定性指标进行评估监测。2023年,公司重检《公司风险偏好陈述书》,增加了集中度风险类别及相应的偏好指标。整体上,公司风险偏好指标体系较为齐全、完整,后续将根据业务发展、内外部管理要求再进行补充调整,确保与公司风险偏好相匹配。
(5)专业的人才队伍
公司重视风险管理人才队伍专业培训和能力提升,一方面组织风险管理人员“走出去”学习业务部门业务操作,使得风险管理更接地气;另一方面积极组织风险管理人员参加同业交流、内外部专业培训,持续提升风险管理专业水平。此外,公司风险合规管理部门持续补充人员,满足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的需求。
(6)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
公司已建立了包括风险识别、评估、计量、监测、报告等环节在内的风险管理机制。同时逐步建立健全风险事件应对机制。
在风险事件应对方面,公司制定《突发风险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公司中后线职能部门、各业务条线逐步按序重检相应的风险事件处理机制,当风险事件发生时,公司将启动风险事件处理机制,公司应对突发风险事件领导小组、分管高级管理层人员、各风险处理小组按风险事件级别分级响应,组织力量按照风险事件处理方案和风险事件处理程序尽快化解风险事件,并对相关业务的业务规则、内部风险控制、风险事件防范措施、风险事件处理方案等提出整改意见,防范类似风险事件再次发生。
(7)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公司持续宣传贯彻全面、全员、主动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部门多次组织公司全辖风险合规会议、风险管理在线测试、专题培训等,在公司内宣导风险管理、合规管理事例,提高员工风险合规意识,在公司内部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各类风险应对措施
A.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主要从限额管理、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风险计量分析等方面控制市场风险。各项主要市场风险监控指标都优于监管部门规定的标准及在公司设定的风险限额标准以内。
限额管理:公司建立了以在险价值(VaR)、压力测试限额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主要采用风险限额的方式对市场风险进行管理。
风险评估:公司主要采取计算灵敏度指标及压力测试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对公司的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进行测试,针对市场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加大测算频率,并向业务部门及时提示风险,确保公司自营投资业务整体风险可控。针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展,公司审慎评估业务方案,梳理风险要点,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监测和量化分析:公司不断强化市场风险的日常监测和量化分析,加强相关监测计量的系统化建设,持续计算、跟踪、验证风险价值、久期、DV01等市场风险指标,重点关注各类风险限额和投资集中度等关键风控指标的变动情况,以及特定头寸、组合的风险价值、极端不利情况下可能承受的损失等,就超限额情况及时汇报,并作出相应处理措施。
风险对冲:公司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运用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的研究和运用,将风险敞口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应对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
B.信用风险管理
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公司主要通过内部信用评级体系、信用风险限额、集中度管理、存续期跟踪等控制信用风险。公司按照监管要求建立了内部评级体系,以内评为基础设置了各项业务的准入标准、建立了预警名单,对于预警名单内客户及时退出。公司对各项业务建立了审批程序、明确了审批授权,风险管理部门在审批流程中出具独立评估意见,各项业务按照审批授权进行信用风险限额及业务的审批;公司对各项业务设置单一客户、单一标的证券维度及行业维度的集中度管理指标,严格控制各类业务的集中度风险。在业务存续期内,一道防线及二道防线按照各自分工做好存续期监控,业务部门密切跟踪信用主体的资信情况变动,做好持仓业务、标的证券及担保品的盯市;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存量项目盘存机制,做好平行监测,并通过风险排查发现潜在风险,持续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从信用评估、交易对手管理、规模控制、限额管理等方面控制信用风险,公司整体信用风险可控。
C.操作风险管理
公司通过持续完善业务操作及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提升系统化操作及管控比例、多道防线进行独立风险监控、重点业务领域风险排查与检查等多种方式控制操作风险。公司充分运用“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损失数据收集”、“关键风险指标”三大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以操作风险管理系统为载体,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生重大操作风险事件及损失。公司将继续通过制度建设、业务流程梳理、系统完善、风险评估、人员培训管理等多种措施推进操作风险管理工作。
D.流动性风险管理
在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流动性风险管理架构、管理制度、应急应对机制。公司对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通过根据监管规定及整体资金情况设定风险限额、监控指标结果、分析整体现金流缺口、储备高流动性资产等手段来控制。同时根据资金供需情况,建立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外部授信额度,因此具有能于到期日支付可预见的融资承诺或偿付到期负债资金的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通过流动性日常管理、流动性监测、资金预算及使用管理等措施控制流动性风险。母公司监管流动性控制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
E.声誉风险管理
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对照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声誉风险管理》修订《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公司声誉风险管理通过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主动有效地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应对和报告声誉风险,最大程度地防范和减少声誉事件对公司及利益相关方、行业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在工作中,公司通过每季度一次的声誉风险隐患排查和声誉事件及时处置努力在声誉事件早期介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努力管控声誉风险不发生、不扩大、不升级。
报告期内,公司修订《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落实证券行业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探索建立务实有效、运行顺畅的管控机制。公司未发生重大声誉风险事件。
F.合规风险管理
在合规管理方面,公司健全合规组织构架和制度体系,积极推动各项合规管理工作进程。在合规管理架构和组织体系方面,公司构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执行委员会、合规总监、内控与法律合规部、总部及分支机构风险合规管理岗组成的架构体系,各层级的合规管理职责明确。
公司将持续加强合规工作的主动性,提升各部门及分支机构合规管理能力,加强对分支机构的合规指导,通过合规检查、合规培训、合规提示、合规监测、问责等多种手段,将合规条线管理落到实处,坚定践行“严守风险合规底线”的经营理念,不断提升合规管理水平,确保各项业务平稳运作。
G.洗钱风险管理
在洗钱风险管理方面,公司建立了反洗钱及反恐怖融资规定、客户身份识别和客户洗钱风险分类管理规定、大额交易和可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制裁合规管理办法、反洗钱信息保密管理办法、反洗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内控制度,主要通过开展客户身份识别、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大额及可疑交易监控、名单监控、专项排查等手段来控制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制度建设、系统升级、风险自评估、可疑交易监测专项检查、制裁合规专项检查来加强内部控制,开展了客户身份信息有误的账户清理工作和非自然人客户信息专项排查工作,降低了固有洗钱风险。公司将通过制度修订、系统建设、专项排查、加强现场和非现场检查等手段降低公司的洗钱风险。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秉持发展成为中国特色一流证券公司的目标,践行“客户至上、稳健进取”的价值观和“科技赋能、转型协同”的发展战略,积极发挥股东优势、深化业务协同,严守风险合规底线,以全面从严治党带动全面从严治司,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格局、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公司拥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强大的股东背景。
(一)具有竞争力的业务发展格局
经过多年的培育耕耘,公司在诸多业务领域已逐步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坚持在科技赋能引领下,贯彻“分层服务、平台运营、数字驱动、场景运营”,锚定做大效益客户,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财富管理生态圈。资产管理业务拥有公募基金和券商资管业务资格,综合实力稳定在行业领军梯队,受托资金规模稳居行业前三,公募基金规模位列券商资管系前二。投资银行债券承销规模基本位列行业第一梯队,在服务央国企、金融等领域颇具品牌与专业性优势。“经济专家”研究品牌市场影响力突出。
(二)稳健的合规风控体系
“稳健进取”是中银证券一直遵循的价值观和经营方针,公司将这一价值观深入贯彻到风险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当中,切实发挥三道防线作用,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公司拥有高效、合理专业和平台优势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全面、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支持业务转型发展。
(三)较强的盈利能力
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客户规模为基础,以打造领先的客户服务体系为抓手”的“四以客户战略”,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创新服务模式。公司经营稳健,整体盈利能力保持较好水平。
(四)强大的股东背景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第一大股东为中银国际控股,直接持股比例为33.42%。中银国际控股为中国银行全资子公司。中国银行作为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连续12年入选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全球化和综合化程度均处于行业前列。中国银行持续优化行司协同机制,推广综合化协同模式,推动综合经营公司高质量发展。
公司依托强大的股东背景,发挥“投行+商行”优势,整合内外部优势资源,深入推进银证协同,满足多层次客户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需求,持续提升中银证券核心竞争力。强大的股东实力还有助于公司建立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良好的决策机制,从根源上防范经营过程中的合规风险,提升公司治理质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