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基建设计、基建建设、疏浚业务。

  • 产品类型:

    基建建设、基建设计、疏浚业务

  • 产品名称:

    港口建设 、 基建设计 、 疏浚业务 、 道路与桥梁建设 、 铁路建设 、 城市建设 、 海外工程

  • 经营范围:

    对外派遣实施境外工程所需的劳务人员。港口、航道、公路、桥梁的建设项目总承包;工程技术研究、咨询;工程设计、勘察、施工、监理以及相关成套设备和材料的采购、供应、安装;工业与民用建筑、铁路、冶金、石化、隧道、电力、矿山、水利、市政的建设工程总承包;各种专业船舶的建造总承包;专业船舶、施工机械的租赁及维修;海上拖带、海洋工程的有关专业服务;船舶及港口配套设备的技术咨询服务;进出口业务;国际技术合作与交流;物流业、运输业、酒店业、旅游业的投资与管理。(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7 
业务名称 2024-03-31 2023-12-31 2023-09-30 2023-06-30 2023-03-31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个) 1482.00 1119.00 843.00 986.00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城市建设等(个) 1200.00 - - -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境外工程(个) 40.00 139.00 44.00 85.00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港口建设(个) 90.00 60.00 121.00 80.00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道路与桥梁建设(个) 148.00 165.00 99.00 112.00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铁路建设(个) 4.00 12.00 1.00 6.00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设计业务(个) 1707.00 1514.00 1484.00 1002.00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疏浚业务(个) 340.00 401.00 138.00 434.00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元) 5072.98亿 5814.71亿 2850.51亿 4288.80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其他业务(元) 35.22亿 56.91亿 54.75亿 47.63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元) 4644.26亿 5139.46亿 2552.72亿 3880.44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城市建设等(元) 2706.00亿 - - -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境外工程(元) 872.83亿 923.29亿 700.96亿 570.51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港口建设(元) 286.41亿 214.17亿 192.45亿 53.26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道路与桥梁建设(元) 729.67亿 1016.92亿 414.47亿 1007.50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铁路建设(元) 49.35亿 158.14亿 21.10亿 60.17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设计业务(元) 101.31亿 197.02亿 94.83亿 93.87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疏浚业务(元) 292.19亿 421.33亿 148.21亿 266.86亿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城市建设(个) - 743.00 578.00 703.00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城市建设(元) - 2826.94亿 1223.74亿 2189.01亿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市政与环保等(个) - - - 703.00 -
合同数量: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海外工程(个) - - - 85.00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市政与环保等(元) - - - 2189.01亿 -
合同金额:新签合同:基建建设业务:海外工程(元) - - - 570.51亿 -
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36.39亿
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4012.20亿
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174.00亿
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4578.13亿
海外工程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756.50亿
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355.54亿
市政与环保等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1689.39亿
港口建设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385.36亿
道路与桥梁建设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1051.16亿
铁路建设新签合同金额(元) - - - - 129.78亿
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个数(个) - - - - 766.00
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合同个数(个) - - - - 1190.00
市政与环保等新签合同个数(个) - - - - 414.00
海外工程新签合同个数(个) - - - - 106.00
港口建设新签合同个数(个) - - - - 70.00
疏浚业务新签合同个数(个) - - - - 185.00
道路与桥梁建设新签合同个数(个) - - - - 166.00
铁路建设新签合同个数(个) - - - - 10.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61.99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91%
  • 第一名公司
  • 第二名公司
  • 第三名公司
  • 第四名公司
  • 第五名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公司
15.58亿 0.98%
第二名公司
13.08亿 0.83%
第三名公司
12.20亿 0.77%
第四名公司
10.60亿 0.67%
第五名公司
10.53亿 0.66%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98.6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00%
  • 第一名公司
  • 第二名公司
  • 第三名公司
  • 第四名公司
  • 第五名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第一名公司
73.09亿 2.00%
第二名公司
32.70亿 1.00%
第三名公司
32.60亿 1.00%
第四名公司
30.58亿 1.00%
第五名公司
29.70亿 1.00%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07.83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73%
  •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有限责任公司
  • 大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 兰渝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 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有限责任公司
40.77亿 2.92%
大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22.66亿 1.63%
兰渝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20.41亿 1.46%
天津临港工业区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2.40亿 0.8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厅
11.60亿 0.8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0.38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47%
  • 宁波东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 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
  •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南通亚华船舶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宁波东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9.82亿 0.80%
广西新港湾工程有限公司
8.77亿 0.71%
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
4.52亿 0.37%
中建六局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3.74亿 0.30%
南通亚华船舶制造集团有限公司
3.53亿 0.29%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79.4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56%
  •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 太中银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 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
  • 沪宁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47.11亿 1.72%
太中银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40.90亿 1.49%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33.01亿 1.21%
交通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
29.44亿 1.08%
沪宁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29.01亿 1.06%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28.12亿元,占总采购额的1.16%
  •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 ABB集团
  • 上海金沿达钢材销售有限公司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 江苏武进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6.34亿 0.26%
ABB集团
5.76亿 0.24%
上海金沿达钢材销售有限公司
5.42亿 0.22%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5.38亿 0.22%
江苏武进经济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5.22亿 0.22%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59.6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1.36%
  •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 京广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有限责任公司
  • 沪宁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 太中银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哈大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
88.11亿 3.86%
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68.92亿 3.02%
京广铁路客运专线河南有限责任公司
43.20亿 1.89%
沪宁城际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34.90亿 1.52%
太中银铁路有限责任公司
24.50亿 1.07%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50.0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50%
  • 上海金沿达钢材销售有限公司
  • 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馨舟船舶物资有限公司
  • ABB集团
  •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上海金沿达钢材销售有限公司
18.41亿 0.92%
舞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12.25亿 0.61%
上海馨舟船舶物资有限公司
6.95亿 0.35%
ABB集团
6.28亿 0.31%
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
6.21亿 0.31%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全球经济承下行压力,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引发不可预期因素增多,但我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出现恢复态势;新一轮国企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将奠定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公司深入实施“三重两大两优”经营策略,狠抓现汇市场,坐稳“大交通”龙头地位,“大城市”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巩固传统“江河湖海”优势,中交海外“金字招牌”熠熠生光。公司主要业务已覆盖境内外重要战略区域,面向世界、聚焦建设的核心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主要业务
  公司业务在运营过程中,主要包括搜集项目信息、资格预审、投标、执行项目,以及在完工后向客户...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报告期,全球经济承下行压力,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引发不可预期因素增多,但我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经济出现恢复态势;新一轮国企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将奠定长期繁荣发展的基石。公司深入实施“三重两大两优”经营策略,狠抓现汇市场,坐稳“大交通”龙头地位,“大城市”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巩固传统“江河湖海”优势,中交海外“金字招牌”熠熠生光。公司主要业务已覆盖境内外重要战略区域,面向世界、聚焦建设的核心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主要业务
  公司业务在运营过程中,主要包括搜集项目信息、资格预审、投标、执行项目,以及在完工后向客户交付项目。本公司制订了一套全面的项目管理系统,涵盖整个合同程序,包括编制标书、投标报价、工程组织策划、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合同履行、项目监控、合同变更及项目完工与交接。其中,公司的基建建设、基建设计、疏浚业务均属于建筑行业,主要项目运作过程与上述描述基本一致。
  公司在编制项目报价时,会对拟投标项目进行详细研究,包括在实地视察后进行投标的技术条件、商业条件及规定等,公司也会邀请供货商及分包商就有关投标的各项项目或活动报价,通过分析搜集上述信息,计算出工程量列表内的项目成本,然后按照一定百分比加上拟获得的项目毛利,得出提供给客户的投标报价。
  公司在项目中标、签订合同后,在项目开始前通常按照合同总金额的10%-30%收取预付款,然后按照月或定期根据进度结算款项。客户付款一般须于1-3个月之内支付结算款项。在上述业务开展的同时,公司于2007年开始发展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以获得包括合理设计、施工利润之外的投资利润。经过多年发展,公司根据市场环境、政策形势、行业需求的变化,始终严把投资环节关键关口,不断推动“价值投资”理念走深走实。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额为17,532.15亿元,同比增长13.68%。新签合同额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境外工程、城市建设、港口桥梁国家战略重点项目等建设需求增加。业务结构不断改善,现汇规模稳步扩张,投资质效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34,506.59亿元。
  报告期,公司各业务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3,197.46亿元(约折合475.26亿美元),同比增长47.5%,约占本公司新签合同额18.24%。其中,新签合同额在3亿美元以上项目30个,总合同额311.05亿美元,占全部境外新签合同额的65%。经统计,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共在13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
  各业务按照公司股比确认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合同额为2,086.18亿元(境内为1,950.56亿元,境外为135.62亿元),预计在设计与施工环节本公司可承接的建安合同额为1,501.40亿元。
  (一)业务回顾与市场策略
  1.国内市场
  报告期,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在增发国债支持灾后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相关项目带动下,基础设施投资平稳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2.9个百分点。其中,水上运输业投资增长22.0%,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21.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5.2%,道路运输业投资下降0.2%,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2.5%。报告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家提出要进一步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加快推出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同时要求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行业预期稳步上升。四季度开始的新一轮政策调控在政策导向、金融支持、产业培育等方面释放了诸多利好消息,专项债加速落地带来一定的杠杆撬动效应,基建投资增速及市场流动性得到有效支撑。
  报告期,公司扛起“大国重器”使命担当,坚定践行交通强国战略,承担交通强国建设标志性工程平陆运河,提供一体化设计建设方案。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桥伶仃洋大桥和海底沉管隧道均成功合龙,创下多项世界之最。全国最长铁路隧道——易贡隧道进入正洞掘进,世界在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实现阶段性突破,我国北方首条跨海沉管隧道——大连湾海底隧道全线通车。聚焦“3060”双碳目标,依托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赋能,持续打造中国海上风电第一品牌,2023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24.96亿元,新签河北建投秦皇岛和唐山200MW海上风电项目、汕头勒门海上风电场项目风机基础及风机安装工程等。全面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市政管网建设、老城区改造、人居环境及生态提升等一批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民生福祉领域积极作为。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先进技术研究,深度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发挥“大城市”“大交通”“江河湖海”产业联动优势,加大内外部资源整合力度,为市场提供一揽子、高品质“中交方案”。
  2.海外市场报告期,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俄乌冲突持续,对全球政治、经济等影响不确定性加大,部分经济体主权债务隐患犹存,全球基建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竞争逐渐升级为产业链条与产业生态竞争,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基于科技变革、产业变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催生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基建行业发展面临新一轮整合,跨区域间交通互联互通需求增加,重大项目、优质项目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聚。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释放大量增长空间。报告期,公司积极应对国际和行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扎实推进“公司国际化”各项工作,持续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兼顾传统主业优势和新兴市场拓展,形成了多点开花、齐头并进的良好局面,经营质效和发展规模稳步提升。波哥大地铁进入施工阶段,蒙内铁路安全运营六周年,相继落地沙特ROSHN利雅得东和塞德拉三四五期房建、尼日利亚凯菲至马库尔迪公路运营及维护等多个重大项目。粤港澳、新加坡、中亚等地成功签约一批环保和管网项目,新兴业务再添发展新动能,“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
  公司坚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以打造“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和“中国装备”为抓手,高水平策划实施“一带一路”沿线惠及两国政府和当地社会民生工程,坚定不移地推动海外业务向“高质量、惠民生、可持续”方向发展。
  3.分业务情况
  (1)基建建设业务
  基建建设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在国内及全球兴建港口、道路与桥梁、铁路、水利水电、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筑及环保等相关项目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按照项目类型划分,具体包括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海外工程等。报告期,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5,584.82亿元,同比增长14.00%。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2,951.26亿元(约折合438.66亿美元)。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2,081.97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1,492.57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29,879.22亿元。
  按照项目类型及地域划分,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境外工程的新签合同额分别为845.23亿元、3,490.05亿元、369.19亿元、7,929.08亿元、2,951.26亿元,分别占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的6%、22%、2%、51%、19%。
  ①港口建设
  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建设企业,承建了建国以来绝大多数沿海大中型港口码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与本公司形成实质竞争的对手相对有限。
  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港口建设新签合同额为845.23亿元,同比增长10.20%,占基建建设业务的6%。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5.79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24.75亿元。
  2023年1-11月,按照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沿海与内河建设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为1,828.67亿元,同比增长23.7%。沿海港口投资热点在国际枢纽海港和南北海上运输通道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等领域,内河区域重点攻坚“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十四五”期间新增2,500公里通航目标。
  本公司以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和成立智慧港航产业联盟为依托,紧跟战略区域经营布局,深度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要区域,紧盯重大项目,成功落地平陆运河主体工程、深圳港盐田港区东作业区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岷江老木孔航电枢纽工程等重点项目。
  ②道路与桥梁建设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道路及桥梁建设企业之一,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以及跨江、跨海桥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处于领军地位。公司公路业务实现了从单一产业链到全产业链(规划策划、可行性研究、投融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资产处置)的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全过程一体化咨询服务产业格局。在公路行业具有领先的技术力量、充足的资金能力、突出的项目业绩、丰富的资源储备、良好的信誉等优势,能够提供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咨询服务。在特大跨径悬索桥建造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在高寒冻土技术研究方面,在桥岛隧工程等全产业链和综合一体化服务方面,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与本公司形成竞争的主要是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基建建设企业。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道路与桥梁建设新签合同额为3,490.05亿元,同比下降2.48%,占基建建设业务的22%。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380.77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359.95亿元。
  2023年1-11月,按照交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公路建设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为26,487.08亿元,同比增长1.2%。“十四五”期间,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导向,缓解区域间路网发展需求不平衡,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十四五”中期规划调整后,更加强化前端引领和绿色低碳转型,分区域梳理穿城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繁忙路段提级扩容、干线通道、过江跨海等关键性工程。市场布局来看,粤港澳、长三角、华中、东北、西北以及京津冀等区域,市场空间较为广阔。报告期,公司紧跟交通强国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发力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市政化改造、智慧交通、“交通+新能源”等增量市场,参与建设山西吕梁祁县至离石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新疆G219线昭苏至温宿公路和温泉至霍尔果斯公路、河北省曲港高速公路京台高速至黄骅港段、G4231南京至九江高速公路和县至无为段特许经营项目等多个优质公路项目。继续领军长大桥、长大直径盾构核心技术,打造多个“世界之最”炫技之作,成功中标国道209王官黄河大桥、金沙江特大桥、泉州百崎通道,以全球领先的科技水平,不断刷新路桥建设的世界记录。
  ③铁路建设
  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建设企业之一,锚定全面建成科技领先、管理先进、品质卓越的世界一流轨道交通综合服务商战略目标不动摇。国内市场,公司凭借自身出色的建设水平和优异的管理能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但与中国境内两家传统铁路基建企业在中国区域的市场份额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境外市场,公司成功进入非洲、东南亚等铁路建设市场,建成运营及在建多个重大铁路项目,“中交铁道”品牌名片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举足轻重。报告期,铁路围绕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城际铁路,加快发展市域铁路,完善路网布局,全国最长铁路隧道易贡隧道进入正洞掘进。公司已围绕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形成轨道交通业务全产业链布局。依托公司在公路、机场等产业优势,创新打造“轨道+”城市综合运营解决方案。公司坚定践行交通强国战略,成功中标新建南通至宁波高速铁路先开段站前及相关工程TYZQ-4标段、山东省新建济南至枣庄铁路土建工程等建设工程,擦亮“中交铁道”品牌名片。
  报告期,国家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45亿元,同比增长7.5%。据统计,全国铁路共完成项目招标167个项目,总招标额5,016.95亿元。从发包量来看,公司市场份额3.77%,为行业第三名,路外第一名。本公司于中国境内铁路建设新签合同额为369.19亿元,同比下降17.73%,占基建建设业务的2%。
  ④城市建设等
  本公司广泛参与房屋建筑、城市综合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等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公司加快生态环保、城市水环境治理等新兴产业布局,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城市建设等项目新签合同额为7,929.08亿元,同比增长16.78%,占基建建设业务的51%。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1,559.79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991.99亿元。
  2023年,国家指出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新型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建设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2024年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形成更高发展需求。多项国家政策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助力优势城市群、都市圈房地产和城市更新市场总体企稳向好。民生工程释放行业发展新动能,老旧小区改造、集体租赁住房、政策性安居房、医院学校、公共服务等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双碳目标战略下,房屋建造方式加快转变,数字建造、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进入发展快车道。城市人口聚集对公共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更新、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智慧停车、管网改造等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报告期,公司全面对接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和城市更新行动带来的新一轮片区开发建设需求,签约海口市横沟村城市更新--海口市城市更新首批试点项目之一、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凤溪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片区开发模式不断成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聚焦民生所需,肩负企业担当,签约安徽、海南安置房项目,推进上海、天津、广州等多地改扩建项目,在民生房建领域深耕拓展。发力城市复杂交通、智慧停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细分领域,落地蓬江区智慧化停车场建设改造项目(一期)设计施工总承包工程等市政项目,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合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致力建设美丽中国,在云南省、重庆市多地参与流域治理、污水处理项目。聚焦双碳目标,打造“中交海风”专业平台,2023年实现新签合同额124.96亿元,在秦皇岛、营口、汕头、防城港等地落地海上风电安装运维项目,公司拥有多项全国领先的海上施工及运维技术,新兴业务规模效应初步显现。
  ⑤海外工程
  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海外工程范围包括道路与桥梁、港口、铁路、机场、环保、地铁、建筑等各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报告期,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中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2,951.26亿元(约折合438.66亿美元),占基建建设业务的19%。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135.62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115.88亿元。
  按照项目类型划分,城市建设、道路与桥梁、城市轨交、港口、铁路、其他分别占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的33%、25%、11%、11%、8%、12%。
  按照项目地域划分,非洲、亚洲(除港澳台)、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港澳台及其他分别占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的34%、32%、12%、11%、8%、3%。
  公司立足全球视角,发挥主业优势,积极配合和服务国家战略,以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为契机,充分发挥在“大城市”、“大交通”、“江河湖海”领域优势,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沿线民生改善,主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报告期,卢旺达卡雍扎-鲁苏莫道路改扩建工程成功验收,连接卢旺达与坦桑尼亚的重要交通干线;马来西亚吉隆坡地铁二号线全线通车;塞尔维亚E763新贝尔格莱德-苏尔钦段通车,连接贝尔格莱德到南部城市最快的道路;尼日利亚凯菲路一期项目全线通过竣工验收,连接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与东南部黄金三角区域的重要通道;孟加拉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正式通过验收,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工程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与建设沙特利雅得塞德拉三、四、五期基础设施项目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为中沙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报告期,公司国际化发展稳步推进,属地化和独立经营试点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统筹有力。业务结构持续优化,做大现汇,做强投资,经营结构持续优化,投资风险有效控制。统筹推进海外“智慧工地”管控平台建设,在建项目精细化、数字化转型迈向新台阶。做好海外风险防控,加快完善海外合规体系建设,开展境外经营风险全面排查,分级分类实施清单管理。
  (2)基建设计业务基建设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咨询及规划服务、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顾问、工程测量及技术性研究、项目管理、项目监理、工程总承包以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及隧道设计企业,在相关业务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与本公司相比,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报告期,公司设计业务重组上市成功,中交设计(600720.SH)于2023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资产交割完成后,中交集团设计板块专业化整合初步完成,中交设计将成为国内最大的设计类上市公司,充分发挥产业链的龙头引领作用,大力拓展高端市场,助力集团业务发展与升级。在铁路基建设计业务方面,本公司在“十一五”期间进入该市场领域,目前主要业务分布于海外铁路项目以及国内轨道交通项目。
  报告期,本公司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为559.72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31.86亿元(约折合4.74亿美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1,542.56亿元。
  报告期,公司持续强化传统基建设计业务的压舱石作用,重点关注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大型综合型项目,在大交通、大城市领域笃定前行;强化设计咨询前端带动作用,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形成的产业格局和新增长点,加大高端策划,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探索全产业链协同联动,充分发挥全产业综合优势,推动大项目落地。平陆运河建设中,公司以一体化方案全面参与枢纽、航道、桥梁等相关工程,为项目规划策划和落地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水运业务,聚焦“双碳目标”,围绕新能源港口建设成功签约惠州LNG接收站项目配套码头工程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项目、广西液化天然气(LNG)三期扩建项目码头项目,推动能源结构绿色化转型;紧盯海港升级改造,内河航道整治市场机会,签约如福州港罗源湾港区2*5万吨级码头工程、湛江港徐闻港区客货滚装码头工程等,传统主业市场份额持续巩固。路桥业务,充分发挥公司公路设计绝对领先优势,落地G309线合水(老城)至西峰段公路、新疆G217线阿勒泰至布尔津公路建设项目。响应“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签约宜宾市三江新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乡村道路等乡村道路建设,拓展下沉市场份额。城市业务,坚持扎根城市、深耕城市、经营城市,签约宜宾市兴文县智慧科技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兴文县久庆片区城市更新能级提升建设打捆项目等城市开发项目。新兴产业,持续打造“中交海风”品牌,在汕头市、防城港市、威海市等全国各地开展海上风电勘查、监理、咨询工作。
  (3)疏浚业务
  疏浚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基建疏浚、维护疏浚、环保疏浚、吹填工程、流域治理以及与疏浚和吹填造地相关的支持性项目等。
  本公司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疏浚企业,在中国沿海疏浚市场有绝对影响力。中标洞庭湖生态修复试点项目。
  报告期,本公司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191.93亿元,同比增长11.76%。其中,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208.07亿元(约折合30.93亿美元);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4.21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8.83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2,785.77亿元。
  报告期,本公司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着手投资建造和购置重大疏浚船舶装备,淘汰部分老旧低效的落后船舶,优化绞吸船等装备调度机制,提高施工利用率。公司拥有目前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疏浚工程船舶团队,耙吸挖泥船及绞吸船的规模居全球首位。
  全国沿海投资逐步放缓,传统吹填业务受水运及环保政策影响,相对比较低迷。然而随着国家“四横四纵两网”总体布局逐渐铺开,绿色发展理念深化实践,沿海港口智慧升级、内河高等级航道整治、流域生态治理保护催生新的市场机遇。
  报告期,公司集中优势力量,推动重大项目经营,落地了平陆运河航道工程、福建罗源牛坑湾港口及加工物流区填海工程、重庆藻渡水库等多项重大项目中标,在湖库清淤、内河航道、水利工程等转型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大生态环保、水资源增量市场发声发力,推进洞庭湖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天津市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丽水市大溪治理提升改造工程等一批具有全局带动性、目标导向性的重点项目落地。
  (4)其他业务其他业务主要包括公司全产业链盾构机的装备制造、物资集中采购、金融产业支撑等业务。报告期,公司盾构装备成套技术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制造、维修直径3.64米至16.07米盾构机百余台,在南京纬三路/和燕路、上海机场联络线、北京东六环改造工程、孟加拉国卡纳普里河底隧道项目等大盾构项目与国际一流盾构厂商竞技创新,在跨越江河湖泊及超大、特大城市集约化发展领域建立核心优势。在福州地铁运用双模盾构,通过模式转换适应多种水文地质条件,较传统方法大幅提高施工功效,确保工程安全质量。公司物资集采模式持续优化,建立内贸企业管控方案,强化源头集采落到实处;动态调整集采目录,探索不同品类区域集采,落实地材集采工作,扩大集采效益;与境外国别区域开展区域集采工作,完善公司海外供应链体系建设,提升国际化采购管理水平。
  报告期,本公司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95.68亿元,同比增长43.53%。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299.04亿元。
  4.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情况(统计数据为并表项目口径)
  2023年,国家出台PPP新机制,推动依法合规、稳妥有序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工作深入推进,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202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提前实施部分“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为重大项目建设补充资本金。国家部委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文件、组织开展多个专项行动,逐步细化了PPP、基金业务、非主业投资、海外投资、融资担保等监管要求,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突出做好稳投资工作,有效防范化解投资风险,实现投资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十四五”以来,公司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严格控制投资总量,引导各类资源投向重点业务、关键领域,防范行业类、区域类、模式类系统风险;健全制度体系建设,对已有制度全面梳理并系统升级,形成覆盖全口径、全流程的投资制度体系;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注重项目甄别、严格投前评审、加强投中管控、妥善化解风险、严格违规追责,稳步提升项目质量和业务结构;强化“能投会卖”,积极谋划资产盘活,提高资产周转效率。
  报告期,公司坚持价值投资理念,以提升资本回报为导向,控总量、优增量,优化投资“区域结构、业务结构、周期结构、盈利结构、现金流结构”,重点带动公司“进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推动“三新”业务培育壮大,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培育更多增长点。落地广西贵港经兴业至博白公路项目等系列优质路桥项目,“大交通”领域主业优势不断巩固。参与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凤溪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湖北省武汉市武汉经开区军山新城产城融合综合开发项目等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成功投资广州珠江村旧村改造、深圳民治街道更新等项目,成功进入深圳等核心地区城市更新市场,“大城市”领域投资模式不断成熟,投资质效不断提升。落地宁夏云数据中心、广东省英德砂石矿、大连海洋牧场、黑龙江高标准农田整治等项目,在数字经济、矿产资源、海洋经济、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突破,“江河湖海”及“三新”领域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
  同时,公司在推动业务发展面临着不少新的风险挑战。2023年受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减少和PPP新机制影响,地方政府及投资平台的基建投资项目前融资金需求日益增加,重点省份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对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挑战。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房地产市场呈持续下行态势。尽管国家及地方政府频繁出台房地产调控优化、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政策,但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速度仍相对缓慢,行业形势依然严峻。
  (1)新签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情况报告期,公司根据宏观政策积极调整市场开拓及经营策略,以“控总量、优结构、控风险、提质效”为主线,推动资源向重点项目、重要区域、重大市场、中短周期项目倾斜,来自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境内为1,950.56亿元,境外为135.62亿元,预计合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为1,501.40亿元。其中:BOT类项目、政府付费项目、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的确认的合同额分别是565.37亿元、274.08亿元和1,246.73亿元,分别占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合同额的27%、13%和60%。
  (2)政府付费项目以及城市综合开发项目情况
  本公司政府付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3,791亿元,累计收回资金为693亿元。本公司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1,679亿元,实现回款为1,523亿元。
  (3)特许经营权类项目截至2023年12月31日,经统计本公司对外签约并负责融资的并表项目(如有变化以最新统计数据为准),特许经营权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2,001亿元,进入运营期项目31个(另有34个参股项目),报告期运营收入为76.94亿元,净亏损为19.45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尚未完成投资额为513.88亿元。
  (一)做强做专主责主业,锻造全产业链一体化优势
  本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港口、公路与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公司、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中国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中国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资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船船队。本公司拥有35家主要全资、控股子公司,业务足迹遍及中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及港澳特区和世界139个国家和地区。
  本公司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设计及建设企业,以智慧港航特色优势为牵引,以智慧港行产业联盟为依托,深化港航产业发展引领能力,纵深推进产业链链长建设行动,融通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打造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链条。本公司承揽了建国以来绝大多数沿海大中型港口码头的设计与建造,并参与境外大量大型港口的设计与建造,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中国境内,与本公司形成实质竞争的对手相对有限。
  本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道路与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设计建造了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大跨度桥梁中的六座。实现了从单一产业链到全产业链(规划策划、可行性研究、投融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资产处置)、从国内到国外、从公路到大土木行业的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全过程一体化服务产业格局。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以及跨江、跨海桥梁的设计及建设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力量、充足的资金能力、突出的项目业绩、丰富的资源储备、良好的信誉等优势。随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资本进入基建行业的速度逐步加快,与本公司形成竞争的除了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基建建设企业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金融企业等其他社会资本也将参与竞争。
  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建设企业之一,凭借自身出色的建设水平和优异的管理能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但与中国境内两家传统铁路基建企业在中国区域的市场份额方面还有较大差距。然而在境外市场方面,公司成功进入非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等铁路建设市场,建成运营及在建多个重大铁路项目,并成为第一批获颁“铁路运输许可证”的工程建设单位,市场影响力举足轻重。在铁路基建设计业务方面,本公司在“十一五”期间进入该市场领域,正在不断提高市场影响力,目前主要处在市场成长期。
  本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疏浚企业,在中国沿海疏浚市场有绝对影响力。经过多年发展,在核心装备、专业优势、科技实力、信用评价、公共形象、行业品牌等方面具备了很强的竞争优势,覆盖港口疏浚、航道疏浚、吹填造地、流域治理、浚前浚后、环境工程等领域的规划、咨询、投资、设计、施工、运营等全产业链。本公司拥有目前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疏浚工程船舶团队,耙吸挖泥船及绞吸船的规模居全球首位。
  (二)积极推进“公司国际化”升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报告期,公司立足全球视角,发挥主业优势,积极配合和服务国家战略,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部署,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民生改善,主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给肯尼亚留学生复信时高度肯定蒙内铁路的作用贡献,指出蒙内铁路是中肯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成功典范。
  持续深化海外改革。持续深化海外改革。聚焦共建“一带一路”新起点新任务,统筹谋划“公司国际化”深化改革发展思路,高水平制定改革总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优化调整海外经营和管理结构,推动集团海外三级公司高质量发展,“一国一策”持续优化境外布局,海外“四做”不断取得新成效。高端引领市场开拓。公司先后拜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25位国家元首,开展高级别双边会见近100场,精心组织111位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参加“驻华使节步入中交”活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期间签署19多个合作协议,高质量参与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等12场国际多双边活动,全方位展示公司综合实力。不断强化风险防控。针对尼日尔、加蓬政变,以及新一轮巴以冲突、菲律宾舆情等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安全风险。深度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2023年,公司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新签合同额387.61亿美元。其中,中东地区实现新签合同额38.90亿元。自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累计新签合同额2,347.58亿美元。孟加拉卡纳普里河底隧道正式通车,柬埔寨金港高速实现安全运营一周年,尼日利亚莱基港开港运营,秘鲁钱凯港项目1号码头泊位主体结构施工提前完成,波哥大地铁一号线开工建设,墨西哥玛雅铁路一标段实现全线贯通,以克罗地亚佩列沙茨大桥为代表的一系列“一带一路”品牌工程大放异彩,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提交了满意的中交答卷。
  (三)持续优化“大城市”业务布局,扛起稳增长大旗
  公司坚持“建设城市、运营城市、发展城市”理念,抢抓新型城镇化以及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机遇,深度参与城市更新和城市体检行动。把握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市场机遇,建立以高端设计为导向的更新机制,打破资质、业绩、人才制约,为城乡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报告期,公司全力优化“大城市”业务布局,在市政、房建业务基础上加快向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运营等“前端”和“后端”延伸,城市业务形成“特级引领、一级支撑、专项资质全覆盖”的良好局面。组织召开城市更新专题会议,自主研发打造的城市产业大数据平台在中交科技城等多个项目落地过程中取得良好成效,全国首家城市更新专题展馆中交城市更新馆在北京正式开馆。2023年,公司“大城市”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7,449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城市综合开发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246.74亿元,上海市青浦区华新镇凤溪社区“城中村”改造项目顺利推进。2023年6月,公司审议并通过《关于中交城投增加注册资本金事宜的议案》,同意其注册资本金由40.99亿元增至100亿元。体现出公司对“三大工程”及城市化建设增量的判断以及持续打造“城市发展商”的战略定力,以城市综合开发为业务基本盘与发展主线,以城市运营与产城融合为价值创造双轮驱动,新增投资向核心城市和核心区域集中。
  (四)加快数字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本公司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和成立智慧港航产业联盟为依托,加速促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数字化支撑、智能化生产等产业应用场景,参与相关标准制定,加快形成数智中交特色产业体系,提升系统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持续优化中交城市产业大数据平台在全公司内推广应用,用好用足产业资源,为政策解读、城市研判、产业导入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2023年,发布国产化BIM设计基座及10余款公路、水运、机场行业专业产品,持续打造北斗样板工程,3家北斗应用单位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本公司充分发挥中交集团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作用,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机遇期,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指引目录,明确细分赛道的产业切入点和发展定位,形成重大投资、产业并购、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和具体举措。绿色能源板块围绕“大交通、大城市”应用场景,全力打造“交能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筑科技板块深入推进砂石骨料、固废处理、装配式建筑等多领域业务,构建多元业务协同发展模式。冷链物流板块策划与冷链运营头部企业合作。数字智慧板块以传统主业产业链“强链”为目标,优先布局城市智慧停车运营、车路协同、智慧港航物流三个细分领域。助力公司“三新”业务融合发展,发起设立专精特新科创基金,通过基金外延式的投资推动公司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公司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成功中标宁夏牛首山二期等抽蓄项目,山东垦利等海上光伏项目;承担15项国资委未来产业重点技术任务。完善绿色低碳顶层设计和支撑体系,认定绿色低碳中心,遴选10个典型示范项目和10项关键技术成果并推广应用,三个国际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一带一路”案例,打造行业绿色低碳品牌起势见效。
  (五)勇当科技创新“国家队”,向“科技型”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公司聚焦主责主业,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卡脖子”领域,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牵引,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核心科技攻关和原创技术策源地打造,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科技激励力度和人才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持续推动公司向“科技型”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公司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长大桥梁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认定。长大桥工程研究中心和疏浚技术装备研究中心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唯一一家拥有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筑央企,引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向新高度,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大步前行。组建战略与创新研究总院,承担15项未来产业重点技术任务。此外,公司拥有2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依托创新平台以及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创建人才、团队、平台“三位一体”的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模式,系统地培养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张喜刚院士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桥梁大奖,获评“中国公路学会百优工程师”等荣誉称号,林鸣院士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成就奖。
  复杂自然条件下公路筑养、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大跨径桥梁、长大山岭隧道、水下隧道、公铁两用桥施工、离岸深水港、外海快速筑岛、深水沉管隧道、风电基础安装施工等技术,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工程技术难题。超大直径隧道盾构机制造的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了整机国产化和产业化,达到了与欧美一流企业同台竞技的水平。BIM等新技术应用,建成了以全球最大单体全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港四期、全国首条智慧高速公路杭绍甬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一大批智慧化交通基础设施。北斗卫星、高分遥感等应用技术发展较快,居国内行业领先地位。公司已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鲁班奖13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00(含金奖46项),詹天佑奖120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9项;公司作为主参编累计参与颁布国家标准162项、行业标准528项;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4,343项。2报告期,公司研发开支为277.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65%,较去年增加0.37个百分点,多项“卡脖子”技术攻关方面取得实效。30,000m 3舱容耙吸船加快建造,国内首批专用海上风电运维母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疏浚核心部件和软件平台国产化替代取得阶段性成果。未来,公司科技创新要准确把握相关领域全球科技前沿和跨界技术动向,紧密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国家战略与安全、市场与现场需求,聚焦价值创造,注重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协同,立足“抓重点,固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努力在“卡脖子”技术、交通强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前沿领域及共性关键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牢牢掌握科技发展主动权。充分发挥“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建设成为本领域方向的前沿技术策源地、科技自主创新链、学术技术人才库。培育原创技术策源地,努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能力,全面向“科技型”世界一流企业迈进。
  (六)业务资质不断取得突破
  公司主营业务拥有多项特级、甲级、综合甲级资质。
  公司共拥有62项特级资质,其中包括:18项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38项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4项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2项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公司现有各类主要工程施工资质1,700余项;工程咨询勘察设计资质近300项;工程设计资质中有8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
  报告期,公司共获得各类甲级及以上资质26项,其中: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项;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4项;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3项;工程设计水利行业甲级资质1项。
  (七)持续完善市值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
  报告期,公司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为牵引,深入贯彻落实《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坚持做优资本,科学拓展融资渠道,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打通资本、资源、产业的循环路径,健全产融结合、以融促产的服务体系。持续提高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加强对控股上市公司资本运作工作的统筹,强化上市公司股权管理和市值考核评价,积极发挥好上市公司平台作用,通过资本运作助力公司主业发展。
  一是跨央企重组整合,以公司持有的所属子公司(公规院、一公院、二公院股权),通过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方式进行重组整合,实现公司设计板块的分拆上市。中交设计(600720.SH)于2023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本次重组后,中国交建持有中交设计53.88%股份。设计板块上市是践行“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中交设计成为国内最大的设计类上市公司,将充分发挥产业链的龙头引领作用,助力公司业务发展与升级;同时,中交设计将作为设计领域“国家队”,代表中国设计行业走向全球,进一步发挥公司“基建行业的领先者,一带一路的排头兵”的重要优势,充分践行“交通强国”战略。本项目是A股首单央企间市场化借壳上市项目,是全面注册制后首单A+H通过重组方式分拆上市项目和首单多标的资产重组上市项目。
  二是积极拓展权益融资渠道,着力提升公司直接融资能力。公司向特定对象启动发行300亿优先股工作,该项目已获国资委审批通过,于6月30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三是抢抓市场资金成本窗口,创新各类别资产证券化业务模式。公司周年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1,200亿元人民币资产证券化业务计划的议案,包括但不限于供应链应收账款、租赁资产、合伙份额、政府补贴、基础设施资产、商业不动产等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四是加强基金业务管控,推动产业基金转型升级。结合公司基金业务及产融结合实际,全面梳理公司基金业务情况,对存量业务提出压控调整建议,对增量业务进行系统谋划并提出方向模式建议,同步提出后续基金业务管理优化方案。同时,推动基金业务市场化转型,助力公司“三新”业务融合发展,发起设立专精特新科创基金,通过基金外延式的投资推动公司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公司产业转型升级。
  五是积极筹划市值管理体系,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要求,持续推进提高央企上市公司质量专项工作。公司将积极研究国务院国资委相关规定,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央企所属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相关要求。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在高质量发展目标指引下,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股东回报稳步增加;经营质效有所提升,经营性现金流大幅改善,净利润率、营业现金比率均进一步提升,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公司以较好成绩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
  营业收入7,586.76亿元,增长5.10%。其中,各业务来自境外地区的收入为1,162.12亿元(约折合164.08亿美元),增长17.78%,约占本公司收入的15%。
  毛利润955.26亿元,增长13.02%。毛利率12.59%,较上年同期增加0.88个百分点。营业利润363.83亿元,增长16.42%。营业利润率4.80%,较上年同期增加0.4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为363.64亿元,增长16.29%。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8.12亿元,增长23.61%。每股收益为1.39元。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从境内看,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犹存,但是我国经济韧性强,基本面长期向好。2023年四季度至今,一系列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叠加为经济恢复提供支撑。2024年,强调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将在产业基础设施、新基建、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形成更高发展需求;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助力优势城市群、都市圈房地产和城市更新市场总体企稳向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新能源与能源资源储备基地建设持续保持高位;财政政策继续“加力提效”,财政赤字率有望继续突破3%,新增专项债规模有望达到4万亿元左右,适度提高并扩大资本金使用范围,地方政府特殊再融资债券和万亿国债将形成有力支持;同时,社会融资规模将匹配经济增长目标,成本稳中有降,共同保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2024年,公路建设投资规模将达到8.4万亿元,铁路建设投资将维持在8,000亿元左右;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将超过5,000亿元;市政业务建设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城综业务市场规模仍保持在1.5万亿元左右。未来两年,水利水电业务预计完成投资额约2.5万亿元。同时,推动业务发展面临着不少新的风险挑战。一是受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减少和PPP新政影响,地方政府及投资平台的基建投资项目融资需求日益增加,重点省份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对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挑战。二是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2024年区域市场分化加剧,市场预期修复尚有较大不确定性,预计房地产销售仍有下行压力,同时影响房屋建筑市场。三是新能源新基建和水利水电等在基建市场占比持续提升,同时呈现行业壁垒和产业集中度双高特点,市场竞争难度较大。四是建筑央企业务领域相互渗透,竞争趋于白热化;地方平台企业在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带动下,通过内部合作做大自身建设板块实现做大企业体量目标,市场空间进一步压缩。
  从境外看,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持续,局部地区不稳定因素增多。大国博弈导致国际关系加速演变,政治和经济风险不断加大。全球基建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竞争逐渐升级为产业链条与产业生态竞争,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发达国家转型升级、发展中国家加速迈向工业化,为基建企业提供机遇。新兴经济体及部分国家(地区)基于民众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基建投资将随着经济复苏逐步释放,对外承包业务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饮水安全、水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减贫、粮食安全、固废处置等“小而美、美而惠”民生工程领域互利合作机遇增多。深海管道铺设、拆除,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运营、维护等业务前景广阔,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需求持续增长,数字化、去碳化等新技术新模式快速迭代,科技创新和自我进化成为企业制胜关键。
  2024年,公司将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机遇和挑战,既要善于抓住产业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又要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努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扛稳“大交通”传统优势主业的“红旗”,顶起“大城市”新军的“风标”,坐稳国际化发展的“龙头”,进一步拓展境内外市场,调整业务结构布局,扩大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践行“交通强国”战略,主动向“创新+”进军。“大交通”业务将抓住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提质升级的发展机遇,强化设计咨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整合新工艺新技术的牵引作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高度关注重大交通枢纽等未来增长极,积极进军智慧公路、“公路+”等新业态、新模式,切实把握发展先机。主动向创新要增量,推进模式创新,针对PPP新机制带来的挑战机遇,不断强化商业模式创新;推进技术创新,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市场经营的支撑带动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来降低技术成本、提高投标效益,依托核心装备、核心技术提升市场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公路桥梁领域紧抓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提质升级的发展机遇,强化前端引领和绿色低碳转型,分区域梳理穿城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繁忙路段提级扩容、干线通道、过江跨海等关键性工程,在重大交通战略工程承揽、高端项目经营、现汇市场份额上保持绝对领先。铁路领域狠抓国家适度超前开展铁路投资新机遇,重点关注“疆煤外运”“西部铁路留白”,提高铁路业务经营能级。
  二是全面进军城市业务,深入服务城市更新行动。“大城市”业务将把握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市场机遇,建立以高端设计为导向的更新机制,打破资质、业绩、人才制约,为城乡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市政公用工程领域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充分发挥设计前端引领作用,聚焦城市快速干线交通、公交场站、物流设施、园林绿化、环境卫生、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关注给水排水、地下管网、综合管廊等工程,发力供热供气、电力通信、平急两用等工程。房屋建筑领域高度关注35个城区常住人口超300万城市的保障房建设需求,重点跟踪、策划参与超高层、大跨径、钢结构、大型公建、场馆、深基坑等“高精特尖”建筑项目。城市综合开发领域以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为主攻方向,巩固拓展产业园区、TOD、停车综合体、冷链综合体等,深入研究各地政策,因地制宜创新模式,积极布局中心城市优质地段,为可持续开发奠定基础。三是全力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江河湖海”结构提级优化。巩固港航疏浚领域龙头地位,依托在港航疏浚、海工装备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加快在深远海工程、深远海装备、深远海技术等领域整合资源,提高“深远海”领域核心竞争力,切实为国家“经略海洋”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水利水电、生态环保、海洋工程等业务领域加大资源投入,抢占发展先机,占据市场主动,守好优势地位。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加快培育,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海工装备制造等细分领域正迎来增量发展空间。港航疏浚领域持续巩固主业领先地位,充分发挥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建造施工、智慧港航全产业链优势,紧盯重要区域和重点项目,动态调整市场资源配置,持续做大现汇“基本盘”,当好专业领域的领头羊。生态环保领域围绕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性、综合性治理需求,聚焦长江、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治理,城乡水处理和污水管网、资源化利用等方向,发挥防污治污、降碳减污等技术产品优势,巩固行业领先地位。持续关注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土壤治理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市场,助力生态环保业务可持续发展。水利水电领域抢抓国家水网全面推进和防洪排涝国债资金机遇,系统研究竞争策略和落地路径,加强与“五大六小”电力集团经营延伸合作,快速提升人员业绩资信能力。海洋业务领域聚焦八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通过工艺工法创新和市场化资源配置提升综合竞争力,加快勘察咨询、运维服务及海缆铺设市场拓展。海工装备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抢抓海工装备市场回暖机遇。四是推动“海外优先”发展扩大贡献,全力推进“公司国际化”升维。紧盯重点国别、重点区域,前瞻性、系统性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布局关键通道、关键港口、关键机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加强城市给排水、流域治理、垃圾处理、海水淡化等业务开拓,健全海外业务体系。利用四大国际化平台公司,协同带动所属企业在成套技术、业务模式、管理体系方面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和“引进来”的水平,构建全球立体产业生态,加快推进“业务国际化”向“公司国际化”转型升维。推进公司国际化管理升维,深化海外业务体制改革,构建一体化拉通、扁平化穿透的海外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瞄准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起点策划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等重大项目,巩固海外“大交通”“大城市”领域领头羊地位,锤炼新能源、流域治理、垃圾处理、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硬实力”不断提升全球行业竞争力和话语权。
  五是全力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提高“战新”业务比例。找准“9+6”布局体系切入点,明确智慧交通、高端装备、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细分赛道和发展责任主体,加快形成“多点突破”发展态势,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加快组建中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推动资源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向节能减排降碳、新型基础设施、农林牧渔等扩内需、保民生领域布局,通过点状突破向相关行业、相关产业延伸,推动公司“三新”业务增量发展。陆上新能源领域形成跨越式发展。前瞻性布局陆上风电光伏及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新能源勘察设计资源培育,聚焦七大沙漠风电光伏基地以及戈壁、采煤沉陷区和西南“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建设,抢占新能源建设高地。新基建业务领域融合发展。积极策划和响应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加大东数西算数据中心与新能源建设融合发展,依托土建、机电、系统集成等传统优势,抢抓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产业机遇;进一步梳理5G基站项目拓展实施经验,加快相关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开发。农林牧渔业务领域稳步推进。充分发挥公司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的优势,重点参与首批20个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结合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积极参与盐碱地综合改造,深度策划推动标志性项目落地。
  (三)经营计划
  2023年,经统计本公司新签合同额为17,532.1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04%,符合预期;营业收入为7,586.7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98%,符合预期。
  2024年本公司新签合同额目标计划为同比增速不低于13.5%,收入目标计划为同比增速不低于8.2%。
  1.宏观经济波动风险
  本公司所从事的各项主营业务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基建设计、基建建设业务尤为如此,其行业发展易受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市化进程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如稳增长节奏和力度不及预期,可能对本公司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为应对宏观经济波动风险,本公司将进一步加强对宏观政策和相关行业发展趋势研究,紧跟国家战略部署,聚焦“大交通”、“大城市”,牢牢守住传统业务市场优势,推动新兴产业规模逐年增长,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级。
  2.国际化风险
  本公司于境外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受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环境复杂多样,法律体系不尽相同,汇率波动、环保要求日趋严格、部分国家间贸易摩擦加剧等多种因素影响,未来国际贸易秩序和经济形势可能存在起伏和波动,引发本公司境外合规、投资、项目承包的履约风险。
  本公司按照“预案实用化、资源国际化、管理常态化、手段多元化、指挥可视化,提前预判、提前预警、提前部署、提前行动”的工作思路,持续开展各项风险管理和防控工作。充分发挥整体境外优势,提升国际资源和跨区域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安全利益保护和海外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妥善应对境外各种公共安全威胁,健全组织体系、制度体系、队伍建设体系、预案体系、培训演练体系、保障体系、信息化的风险控制措施。
  3.投资风险
  本公司于2007年开始发展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获得包括合理设计、施工利润之外的投资利润。然而,此类项目普遍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复杂程度高、工期和质量要求严,受政策影响明显等特点。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调控力度加大、管理不断规范、金融监管趋严、债务压力增大、市场竞争加剧等内外部形势影响下,实施和运营上述投资项目,如项目获取可研分析不全面、政策把握不准确、融资不到位、过程管理不规范,都可能会使本公司面临一定风险,影响预期效益和战略目标实现。
  为有效防控投资风险,本公司坚持“价值投资”,严格控制非主业投资,严格执行投资项目论证和决策流程,做好投资成本控制,强化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风险管控,稳步推进投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时、动态实现项目监测与预警。
  4.原材料风险
  本公司业务开展有赖于以合理的价格及时采购符合本公司质量要求、足够数量的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燃料、沙石料及沥青等,该等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或做出适当采购计划安排,保证业务的正常进行。当出现原材料供应短缺或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成本上升无法完全由客户补偿的情况,则本公司可能面对单个项目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的风险。对此,本公司增强成本意识,强化精细化管理,大力推行包括钢材、水泥、沥青、燃油等主要原材料的集中采购,不断提升公司议价能力,最大程度化解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
  5.利率风险本公司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来自借款及应付债券等带息负债。浮动利率的借款令本集团面临现金流量利率风险。固定利率的借款令本集团面临公允价值利率风险。利率上升会增加新增带息债务的成本以及本公司尚未付清的以浮动利率计息的带息债务的利息支出,并对本公司的财务业绩产生重大的不利影响,管理层会依据最新的市场状况及时做出调整,这些调整可能是进行利率互换的安排来降低利率风险。
  于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的浮息借款约为3,160亿元。若借款利率增加/减少100个基点,而所有其他因素维持不变,则本期税前利润应减少/增加人民币32亿元(2022年:人民币28亿元),主要由于浮动利率借款的利息费用增加/减少所导致。浮动利率借款主要以人民币、美元、欧元及港元计价。
  6.汇率风险
  本公司多数子公司的功能货币为人民币,大部分交易以人民币结算。然而,本公司的海外业务收入、向海外供货商购买材料及机器设备的款项及若干开支以外币结算。人民币不可自由兑换成外币,且人民币兑换为外币也须受中国的外汇管制规定所限制。
  于2023年12月31日,本公司以外币(主要为美元)计值的负债净值(包括贸易及其他应收款、现金及银行存款、贸易及其他应付款以及借款)折合人民币合计为4.32亿元。为控制汇率波动的影响,本公司持续评估外汇风险,并在必要时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于2023年12月31日,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贬值5%,而所有其他因素维持不变,则本期税前利润将会减少╱增加约2.24亿元,主要来自以美元计价的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借款、应付账款以及其他应付款的折算所产生的汇兑亏损/收益。
  7.安全生产风险
  本公司坚持安全第一,把安全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作为施工及生产类企业,子企业及所属项目众多,安全生产风险存在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可能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等导致发生安全事故,伤及员工身体健康和安全,致使公司面临品牌形象受损、经济损失以及遭受外部监管处罚的风险。
  8.证券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本公司的权益工具投资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由于该等金融资产须按公允价值列示,因此本公司会受到证券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影响。为应对该类风险,本公司制定额度分散投资组合。
  9.不可抗力风险
  本公司主要从事的基建建设、疏浚业务大多在户外作业。作业工地的暴雨、洪水、地震、台风、海啸、火灾、疫情等自然灾害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可能会对作业人员和财产造成损害,并对本公司相关业务的质量和进度产生不利影响。
  10.网络风险及安全
  随着“互联网+”在信息化中的深度应用,企业网络安全日益复杂,信息系统数量激增,网络中断和系统宕机的可能性也迅速增长。同时,本公司积极开拓境外市场,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信息系统遭受网络攻击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可能对本公司的生产运营带来严重影响。
  为有效防范网络风险,本公司按照上级主管单位要求,不断优化和完善网络安全体系和专业团队建设,提升信息系统、提升防护和应急响应能力,实施进行网络监控,定期开展升级保护。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