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营情况简要分析
2024年前三季度,集团实现净利润1,874.89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57.6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3%和0.52%。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75%,净资产收益率(ROE)9.5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23%,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36%,资本充足率为19.01%。
收起▲
一、经营情况概览
今年上半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本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践行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发展观,积极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全力提升发展质量,经营业绩稳中有进。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财务效益保持稳定本行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资产负债稳步增长,经营效益表现稳健,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6月末,集团资产总计339,072.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5%,负债合计311,282.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90%。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70.76亿元,净利润1,265.36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76%,净资产收益率(ROE)9.58%...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概览
今年上半年,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本行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牢固树立践行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发展观,积极应对新挑战,抢抓新机遇,全力提升发展质量,经营业绩稳中有进。
业务规模稳步增长,财务效益保持稳定本行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资产负债稳步增长,经营效益表现稳健,主要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6月末,集团资产总计339,072.6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5%,负债合计311,282.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90%。上半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3,170.76亿元,净利润1,265.36亿元。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76%,净资产收益率(ROE)9.58%,净息差1.44%,成本收入比25.54%。
统筹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金融持续发力,共为8.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71万亿元授信支持,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6,500亿元。绿色金融保持优势,绿色信贷(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余额同比增长39.77%,绿色债券承销规模保持中资同业市场首位。普惠金融较快增长,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贷款户数突破130万户,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授信户数和覆盖率领先同业。养老金融稳步提升,财政社保重点账户覆盖率提升0.29个百分点,企业年金个人账户数市场排名靠前,个人养老金开户数市场份额提升。数字金融加力推进,“绿洲工程”投产交易集约、远程核准等一批公共业务能力组件,个人手机银行月活客户同比增长9.98%,数字货币消费金额排名市场前列。
全力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金融服务供给质效高质量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6月末,长三角、中部地区机构人民币贷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加大服务乡村振兴力度,涉农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口径)余额2.28万亿元,重点帮扶县机构贷款余额368.32亿元。大力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新增1,498亿元,水利行业贷款比上年末增长11%。助力扩内需促消费,个人消费类贷款、信用卡应收账款市场份额提升。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民营企业贷款比上年末增加3,484亿元,增长9.35%。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巩固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全球化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境外商行营业收入贡献度稳步提升;跨境人民币领先优势扩大,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直参行新增5家、间参行新增48家,继续保持全市场第一,跨境人民币清算量保持全球领先;积极服务“走出去”“引进来”,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融资支持超过3,410亿美元,熊猫债承销、中资离岸债承销、跨境托管全市场份额继续位列中资同业第一。综合化经营质效提升,多家公司核心业务指标实现争先进位。
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境外风险管理能力,差异化执行风险策略。
有效应对金融市场波动,主动开展重点领域专项压力测试,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整体可控。全面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稳步推进风险化解,风险抵补能力增强,6月末集团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201.69%。不断优化资本管理,资本充足率18.91%。持续强化内控和反洗钱合规管理,不断完善境外合规管理长效机制。
二、财务回顾经济与金融环境
2024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表现出一定韧性,增长好于预期。全球市场活动有所回暖,国际贸易往来趋稳,通胀整体保持下行,但世界经济仍处在增长动能重塑期,地缘政治环境面临复杂演变,带来新的不确定性。美国经济稳健扩张但增速放缓,欧元区缓慢复苏,日本经济受困于短期因素扰动,亚洲出口经济体复苏势头明显。
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美联储降息预期延后,欧央行启动降息,日本退出负利率。全球流动性供给总体平稳,主要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震荡上行。全球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跨境资本回流新兴市场。全球股市波动上行,大宗商品价格上升。
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动能加快成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5.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3.9%,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1%,贸易顺差30,909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0.1%。
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金融市场整体平稳运行,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305.0万亿元,同比增长6.2%;人民币贷款余额250.9万亿元,同比增长8.8%;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95.1万亿元,同比增长8.1%;上证综合指数收于2,967.4点,比上年末下降0.3%;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1268,比上年末贬值0.6%。
中国银行业积极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聚焦金融“五篇大文章”,为经济巩固回升向好态势保驾护航。大力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提升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服务质效;持续加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加大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民营企业贷款以及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加强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和水平;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主要风险监管指标处于合理区间,风险抵御能力充足。6月末,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33.10万亿元,总负债397.66万亿元。商业银行上半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26万亿元;6月末不良贷款余额3.3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6%,拨备覆盖率209.32%,资本充足率15.53%。
利润表主要项目分析本行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营业绩保持稳健。上半年,集团实现净利润1,265.36亿元,同比下降0.90%;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186.01亿元,同比下降1.24%。
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76%,净资产收益率(ROE)9.58%。
利息净收入与净息差上半年,集团实现利息净收入2,267.60亿元,同比减少72.32亿元,下降3.09%。其中,利息收入5,429.94亿元,同比增加359.93亿元,增长7.10%;利息支出3,162.34亿元,同比增加432.25亿元,增长15.83%。
利息收入上半年,客户贷款利息收入3,790.16亿元,同比增加110.96亿元,增长3.02%,主要是客户贷款规模增加带动。
投资利息收入1,060.52亿元,同比增加149.11亿元,增长16.36%,主要是投资规模增加带动。
存放中央银行及存拆放同业利息收入579.26亿元,同比增加99.86亿元,增长20.83%,主要是存放中央银行及存拆放同业规模增加及收益率上升带动。
利息支出上半年,客户存款利息支出2,363.82亿元,同比增加238.44亿元,增长11.22%,主要是客户存款规模增加所致。
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款项利息支出513.59亿元,同比增加127.22亿元,增长32.93%,主要是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和拆入规模增加及付息率上升所致。
发行债券利息支出284.93亿元,同比增加66.59亿元,增长30.50%,主要是发行债券规模增加所致。
净息差上半年,集团净息差为1.44%,较去年同期下降23个基点。一方面,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下降17个基点,主要是受境内人民币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及存量房贷利率调整等因素影响,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下降,但外币资产收益率上升,部分抵消了人民币资产收益率下行的影响。另一方面,付息负债平均付息率上升6个基点,主要是外币市场利率上行带动外币负债付息率上升,但本行不断强化存款成本管控,人民币负债付息率有所下降。此外,中国内地人民币中长期贷款平均余额在中国内地人民币客户贷款中的占比为74.60%。
非利息收入上半年,集团实现非利息收入903.16亿元,同比增加51.01亿元,增长5.99%。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8.48%,同比提升1.78个百分点。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集团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428.60亿元,同比减少35.16亿元,下降7.58%,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13.52%。主要是受市场环境影响,代理业务、受托业务及信用承诺等业务收入减少。
其他非利息收入集团实现其他非利息收入474.56亿元,同比增加86.17亿元,增长22.19%。主要是本行抓住市场机遇,投资收益及贵金属销售收入增长较好。
营业支出上半年,集团营业支出1,686.57亿元,同比增加40.18亿元,增长2.44%。
业务及管理费上半年,集团业务及管理费809.71亿元,同比减少12.77亿元,下降1.55%。集团成本收入比为25.54%,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保持在较低水平。本行深入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理念,强化财务精细化管理手段,加强费用总量管控,优化费用开支结构,扎实推进降本增效。
资产减值损失上半年,集团资产减值损失605.79亿元,与同期基本持平。其中,集团贷款减值损失726.84亿元,同比增加106.87亿元,增长17.24%。本行信贷资产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同时严格遵循审慎稳健的拨备政策,保持充足的风险抵御能力。
三、业务回顾战略业务推进概览
今年以来,本行认真落实国家战略部署,推进集团“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战略执行情况整体良好。认真落实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金融本行高度重视金融支持科技自立自强,积极推动科技金融高站位规划、高标准服务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生态建设,优化科技金融组织架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6月末,共为8.35万家科技型企业提供1.71万亿元授信支持,综合化服务累计供给超过6,500亿元。
全面升级迭代服务模式,优化科技金融组织架构。构建“总—分—支”科技金融多层次服务体系,成立总行科技金融中心、24家一级分行科技金融中心,在科技资源集聚区域重点打造科技金融专营支行或特色网点,通过更加高效有序的业务协同机制,快速响应客户和市场需求,更好支持科技企业发展。
深耕重点场景,服务科技金融领域客群。重点拓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等院校等源头批量拓客场景,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客户画像,分层、分类精准营销施策;聚焦科技型企业核心客群特征,围绕科技型企业项目研发、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重点领域,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推广专项产品,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立足科技企业需求特点,持续完善推广创新积分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精特新”贷等特色信贷产品;打造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信贷审批流程;发挥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对科技投资、科技债券、科技保险、科技租赁等业务的支持力度。
深化银政合作,加强科技金融生态建设。持续深化与政府机构的合作,提升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在跨境和个人金融领域的服务水平;建设科创金融生态合作体系,加强与投资机构、产业龙头、行业协会、高校院所等主体的合作,深度融入科技创新发展,强化“中银科创+”品牌形象。
绿色金融本行紧扣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积极落实绿色发展战略,认真贯彻《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以成为“绿色金融服务首选银行”为目标,优化绿色金融治理架构,完善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支持措施,实现绿色金融业务健康快速发展。
绿色信贷快速增长。积极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杆性绿色项目,位列彭博“全球绿色UoP贷款”和“可持续挂钩贷款”中资银行第一;作为委任牵头行,参与全球最大太阳能供电反渗透海水淡化设施项目;支持建设阿布扎比垃圾发电项目,该项目是阿拉伯地区最大的垃圾发电设施之一。6月末,境内绿色信贷余额折合人民币36,659.03亿元,同比增长39.77%。
绿色债券市场领先。上半年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983.70亿元,居中资同业第一;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91.77亿美元,居彭博“全球离岸绿色债券”排行榜中资同业第一。位列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NAFMII)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人第一。创新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债券,募集资金全部用于支持可再生能源、可持续水资源与废水管理等项目。
绿色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持续打造“中银绿色+”全球品牌,推出五大类数十项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覆盖存款、贷款、债券、消费等领域。上半年,成功投放全国首笔自然受益型商业ESG挂钩贷款;为获得政府认证的绿色建筑/小区的住户提供优惠的周全家居综合险(绿色按揭计划客户专享优惠);积极支持国家碳市场建设,首批完成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交易账户和注册登记账户开立,联合承销全国首单银行间绿色商务写字楼类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作为主承销商协助客户成功发行科技创新绿色公司债券;联合中债估值中心发布“中债—中银绿色债券指数”,提供优质绿色债券做市报价服务,绿色金融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积极参与绿色金融交流合作。在联合国负责任银行原则(PRB)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框架下开展气候风险管理与披露;积极履行“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转型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职责、可持续市场倡议(SMI)中国理事会副主席单位职责、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成员职责,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与交流;主办第四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消博会)“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承办中英绿色金融研讨会,积极推动中英绿色金融交流合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积极参与监管部门及行业协会组织的绿色可持续相关交流活动和课题研究。
加强绿色金融能力建设。完成年度绿色金融人才摸排和遴选,按时间进度推进包含3个层次、6个方向,共计约1万人参与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体系落地;组织开展绿色金融“揭榜挂帅”活动,为绿色金融管理与产品服务创新提供有效激励;在新员工培训中加入绿色金融课程,举办面向不同层级的绿色金融主题培训班,提升员工服务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已出台《中国银行特色网点建设方案》,建成389家绿色金融特色网点,多层次推动境内机构提升绿色金融竞争力。
普惠金融本行坚持“雪中送炭,服务民生”定位,聚焦服务小微企业市场主体、城乡居民,持续优化产品服务,不断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推动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
持续增量扩面,构建“又普又惠”服务体系。线上线下联动,扩大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优化“惠如愿”“中银e企赢”APP功能,打造普惠金融特色网点。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口径)余额20,916.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4%,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客户数突破130万户;当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3.33%,主动让利实体经济;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整体稳健。
助力稳岗扩岗,支持保障就业民生。深化金融助企稳岗扩岗长效机制,连续三年开展“千岗万家”专项活动,上半年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超1,900亿元;服务个体工商户、创业客群及新市民,开展“源来好创业·春暖行动”、惠商支农等专项活动,提升重点领域金融服务质效。
金融服务三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支持涉农重点领域,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加大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投放,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支持;服务涉农特色产业发展,有效支持乡村文旅产业振兴,助力渔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创新涉农业务线上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持续加强信贷投放,优化机构布局,丰富产品供给,推动重点帮扶县金融服务质效有力提升。
发挥集团合力,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依托集团综合经营特色,提供支付、授信、储蓄、跨境、保险、理财、直接融资等各类服务,更好满足普惠客群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养老金融本行全力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围绕养老金金融、养老个人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个领域,持续打造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积极提升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服务能力。全面为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个人养老金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丰富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产品。
持续构建“金融+”养老个人服务体系。在手机银行“银发专区”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发行定制金融产品,进一步丰富养老个人金融产品体系;持续提升渠道适老化服务水平,已建成敬老服务达标网点10,260家、养老服务示范网点1,023家。
支持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积极参与“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提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质效;用足用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向符合条件的普惠养老机构和企业等主体提供优惠贷款,助力增加普惠养老服务供给。
数字金融本行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努力构建高质量发展数字化新动能,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据资产价值进一步显现。推进“业务数据化”,持续深化数据治理,夯实数据基础,加速“颗粒归仓”工程和“中行一表通”建设,“数据纵横”平台覆盖集团80%的机构;推进“数据业务化”,深化数据分析应用,加快统一数据标签中心建设,为集团提供统一标签公共服务,聚焦精准营销、反欺诈等重点领域,打造精品数据应用。
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公司金融领域,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OCR(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手段提升业务处理效率,助力基层减负增效,优化客户体验,助力客户规模稳定增长;推进“客户全流程服务”“一点接入、全球响应”重点功能建设,提升全球服务平台管理服务能力。个人金融领域,持续迭代升级手机银行,境内个人手机银行新增住房公积金服务、“理财夜市”等功能,月活客户数峰值突破9,000万户;大力推广境外个人手机银行6.0版本,上线软令牌、线上人民币薪金直汇、APP消息推送、在线修改客户信息等重点功能。金融市场领域,不断强化线上服务能力,完善线上渠道功能,有效提升客户交易便利性;丰富自动化做市交易策略和交易品种,持续强化交易能力。普惠金融领域,研发“益农快贷”等重点产品,优化“烟商E贷”“抵押贷”“银税贷”等线上产品功能,持续升级“惠如愿”APP特色功能,扩大普惠产品服务覆盖面。
数字人民币创新应用稳妥推进。加速数字人民币与传统优势业务融合,在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mBridge)项目中助力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央行实现首笔“数字迪拉姆”直接跨境支付交易;实现住房公积金、保险、轨交、校园、对公缴费、代发薪等多场景创新突破,落地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硬钱包无网无电支付应用场景;与手机银行深度融合,推出多种便民优惠服务,涵盖话费充值、电费缴纳、网上购物、绿色出行等小额高频交易场景;不断优化数字人民币受理环境建设,持续完善产品功能,提高系统安全性、使用便捷性,更好满足政务、企业、个人等多种类型客户支付需求。
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业务本行聚焦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上半年,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439.38亿元,同比减少72.09亿元,下降2.87%。
公司金融业务本行大力支持实体经济,持续推进公司金融业务转型升级。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金融、乡村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力度,提升对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服务水平,助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金融力量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协调发展,助力国家战略落地实施;构建完善的客户分层营销管理体系,夯实发展根基;制定公司金融客户全产品线营销服务工作机制,强化协同联动,提升客户产品需求响应能力。
上半年,中国内地公司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24.79亿元,同比减少60.89亿元,下降5.61%。
公司存款业务本行坚持量价协同发展策略,积极推动存款业务高质量发展。持续完善客户分层营销管理体系,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理念,增强综合服务能力;积极优化业务结构,平衡防风险与促发展,持续推动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突出行政事业业务战略定位,做好地方政府融商融智服务,强化“总对总”对接,持续推进构建智慧政务生态圈,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水平,夯实业务根基。6月末,本行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人民币公司存款88,020.78亿元,外币公司存款折合781.87亿美元,外币存款市场份额居同业首位。
公司贷款业务本行紧跟市场和客户的融资需求,加大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力度,有效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投放,助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区域协调发展,牢牢把握国家对各区域的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加大对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为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注入金融动能;服务扩大内需战略,持续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加快场景生态建设,实现线上产品突破,助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支持现代化农业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生态文明战略,完善绿色信贷产品和服务,加大绿色信贷拓展力度,绿色信贷增速和在全行贷款中占比均位列同业前列,打造中银绿色金融品牌,助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与境外经贸合作,扎实做好“一带一路”金融服务。6月末,本行中国内地商业银行人民币公司贷款116,568.56亿元,外币公司贷款折合459.52亿美元。对公绿色贷款、民营企业贷款、投向制造业的贷款比上年末分别增长17.80%、9.35%、9.57%。
金融机构业务本行依托全球化、综合化经营平台,为全球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金融服务。继续深化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合作,与全球近1,200家机构保持代理行关系,为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理行客户开立跨境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1,510户,保持国内同业领先;加大CIPS推广力度,与600多家境内外金融机构建立间接参与行合作关系,市场覆盖率第一;合格境外投资者(QFI)托管服务和境外央行类机构代理服务的客户数量及业务规模居同业前列;代理境外机构投资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债券托管量全市场排名第一。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举办“助力中巴贸易走廊建设暨人民币业务”推介会等多项活动,全力推进拉丁美洲地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与国际多边金融机构开展多层次合作,以唯一中资银行身份担任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笔银团贷款联合牵头行和簿记行,作为主承销商协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发行熊猫债。助力丰富资本市场产品供给,支持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深度参与再保险“国际板”方案设计和市场推广。
交易银行业务本行深入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交易银行业务实现稳健发展。积极支持外贸质升量稳,为外贸企业拓展多元化市场搭建金融桥梁,全方位服务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和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消博会)举办,大力支持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进博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和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的筹备工作,中国银行跨境贸易俱乐部平台首批企业成功上线;助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西等国家开展人民币国际化路演,在上海成功举办“2024年人民币国际化论坛”,研究发布《人民币国际化白皮书》;组织开展“中银全球现金管理服务走进地方”系列推介活动,积极服务对接企业全球司库建设及出海经营中的全球资金管理需求;持续推动交易银行业务数字化转型,研发投产新一代票据池系统,提升票据交易服务能力,不断深化对公场景金融建设,推广对公开放银行嵌出服务,在多个平台上线“中银企业云财务”“中银企业云代账”服务,“中银企业云直汇”交易金额持续增长。上半年,本行境内机构在国际贸易结算、跨境保函、跨境资金池等领域保持同业领先,跨境电商结算合作平台覆盖面不断扩大,结算服务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稳定增长,继续居同业首位。
普惠金融业务本行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客群的支持力度,全力打造与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服务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立并不断深化金融服务长效机制,连续三年开展“千岗万家”专项活动,向稳岗扩岗企业提供专项贷款,支持生产经营,助力稳岗就业;加大涉农领域信贷投放支持,6月末,全辖涉农贷款余额2.28万亿元,重点帮扶县机构贷款余额368.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0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聚焦科技领域小微企业,制定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提供开户、代发薪、结算及私人银行、资本服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为超过2.8万户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授信超4,300亿元;持续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开展助力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发展专项活动,定期编制发布《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指数》。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丰富和完善“中银速贷”线上融资产品体系,创新“出口E贷”产品,服务外贸出口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优化线上渠道和运营平台,持续升级“惠如愿”客户服务APP,优化“智能普惠”运营平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上海、贵州、新疆等地举办“诚信兴商”银企对接活动近30场,在“中银e企赢”平台打造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4个省级特色招商专区。支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参与举办“金融助力长三角民营企业‘走出去’”专场活动,进一步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和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金融支持与服务。6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916.2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94%,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客户数突破130万户。
养老金融业务本行坚持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围绕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打造产品丰富、服务优质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6月末,养老金受托资金规模2,323.6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4.78亿元,增长10.71%;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数437.25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4.88万户,增长6.03%;服务企业年金客户超过1.94万家。
个人金融业务本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加快打造全栈式个人金融领先银行。6月末,中国内地商业银行全量个人客户超5.31亿户,比上年末增长1.19%,可比同业市场份额实现提升;上半年,中国内地个人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99.26亿元,同比减少61.37亿元,下降4.87%。
账户管理业务本行坚持提供普惠优质的账户管理服务。围绕“个人养老三支柱”体系,加强个人养老金业务布局,持续丰富产品服务,优化系统功能,提供覆盖养老金开户、缴费、资产管理的一站式综合养老服务方案,代销个人养老金公募基金数量保持可比同业领先;持续推广港澳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银行账户服务(简称“大湾区开户易”),推出数字卡和手机银行线上激活功能,为香港、澳门居民开立内地银行个人结算账户提供便利,6月末,“大湾区开户易”客户数已突破38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0.64%;积极践行减费让利,持续做好个人借记卡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等费用减免优惠。
财富金融业务本行围绕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全面遵循开放共赢、客户思维、全流程陪伴原则,扎实推动财富管理业务扩面提质。提升投资类产品遴选能力,构建“全市场+全集团”产品货架,根据市场情况动态优化产品布局,持续完善多期限、多策略产品体系,稳步扩大理财公司合作面,截至6月末合作理财公司已达17家,在可比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提升专业化资产配置能力,实现包括资产查看、资产诊断、配置建议、一键下单的线上资产配置全流程管理。提升全旅程的服务陪伴能力,持续优化覆盖全时间频谱和全资产类别的“中银投策”全球投顾资讯服务体系,扩大手机银行“财富号”线上运营生态圈,6月末,已有涵盖基金、保险、券商、理财等业务的44家金融机构入驻,投资者教育与客户持仓陪伴不断加强;推出“理财夜市”服务,延长申赎交易时间至晚间24点,为客户提供更早的起息和赎回资金到账服务,提升客户服务体验。6月末,集团个人全量客户金融资产规模近15万亿元,中高端客户数及金融资产稳步增长;在中国内地设立理财中心8,228家、财富管理中心1,103家。
消费金融业务本行紧密围绕居民需求,持续提升消费金融服务水平。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全力贯彻落实监管政策要求,持续加大房贷投放力度,可比同业市场份额比上年末实现提升;及时调整优化房贷授信政策,做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服务,降低购房者融资成本。
充分发挥促消费稳增长作用,非房消贷线上化转型持续提速,业务规模实现扩面增量;制定《中国银行关于金融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金融服务方案》,更好助力消费品以旧换新。积极落实国家助学贷款免息及延期还款政策,大力推动校园地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协同发展,拓展业务服务范围。
私人银行业务本行坚持“集团办私行”理念,融汇集团多元力量,打造全周期、多场景、定制化的财富价值管理服务。完善投资策略资讯服务体系,优化全市场、全集团、全天候私行代销产品布局,强化销售适当性管理,持续提升资产配置和因客定制服务能力;做强“企业家办公室”服务,为重点企业家客户提供一户一策综合服务方案,推广企业家客户经营类融资授信服务,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家族信托业务发展,家族信托客户比上年末增长52.83%,落地非上市公司股权信托;发挥境外私行服务优势,协助客户优化全球资产配置,落地多宗境外上市企业员工股权激励服务;持续发行投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的专属产品,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爱心公益产品发行和慈善信托落地,践行社会责任。6月末,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数达18.52万人,金融资产规模达2.84万亿元,在中国内地设立私行中心197家。
上半年,本行荣获《欧洲货币》“中国私人银行—最佳国有银行奖”,《亚洲私人银行家》“最佳私人银行—国有银行组”“最佳私人银行—财富传承与规划”“最佳私人银行—企业家客户”,《零售银行》“家企金融奖”等奖项。
个人外汇业务本行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聚焦重点客群、重点区域、重点业务,加快产品服务创新,持续优化个人外汇服务,不断巩固领先优势。加快铺设自助货币兑换机,支持将外币现钞直接兑换为数字人民币,并提供8种语言的操作界面及语音指导,兑换机数量比上年末增长37.74%,保持市场领先;外币代兑点达1,727家,可比同业市场份额超50%。上半年,个人跨境业务收入、个人结售汇业务量、外币个人存款规模保持境内同业第一;个人存取款业务覆盖币种达25种,个人外币现钞兑换币种达39种,继续保持同业领先地位。
银行卡业务本行围绕客户金融需求,持续优化综合服务能力,有效挖掘银行卡业务发展潜力。
多措并举提升借记卡服务质效,切实以金融力量做好利民惠民服务。打造社保卡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模式,优化实体社保卡服务,大力推广电子社保卡,累计发行实体社保卡12,299.73万张、电子社保卡3,751.60万张;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广“乡村振兴”主题借记卡,累计发行480.68万张。
充分发挥信用卡专业服务能力,满足客户多元消费需求。聚焦重点客群,面向垂直领域互联网年轻客群推出京东联名卡,面向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客户推出长城私人银行和财富信用卡,提升客户粘性及服务体验。以移动支付为抓手,与主流支付机构开展绑卡和支付满减营销活动,结合支付机构算法提升精准促消费能力;加强线上渠道消费场景建设,结合消费高峰,在购物、出行、商超、文娱等高频次、高消费场景开展消费满减活动,满足居民便捷消费需求。聚焦民生消费重点领域,围绕客户在汽车、家居、电子产品等场景的大额消费需求,优化客户体验;践行绿色金融发展要求,推进新能源汽车分期发展;推广“以旧换新”分期服务方案,支持客户汽车置换升级、家电家居换新需求;结合客户多元化生活消费诉求,提供中银E分期“家庭消费备用金”灵活服务。
截至6月末,借记卡累计发卡量68,843.76万张,信用卡累计发卡量14,617.14万张;上半年,信用卡消费额6,485.76亿元,信用卡分期交易额1,849.51亿元。
支付商户本行深入践行支付为民理念,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致力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全面的支付服务。提升境外来华人士支付服务能力,持续拓展外卡受理环境,提升网点支付服务水平,扩展外币兑换渠道,截至6月末,ATM外卡取现覆盖率达100%,支持外币兑换的网点覆盖率达95%;充分发挥外卡收单传统优势,多措并举加大外卡收单商户拓展力度,商户范围涵盖“食、住、行、游、购、娱、医、学”等重点场景,有效提升境外来华人员支付便利性,外卡收单商户数比上年末增长127%;提升老年客户支付服务能力,加大零钱包发放力度,累计发放零钱包约119万个,适老化网点覆盖率99.98%;优化客户快捷支付绑卡流程体验,上线智能柜台渠道借记卡一键多绑、绑卡短信验证码自动回填等功能;深耕小额便民场景,手机银行APP扫码乘地铁公交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便利群众出行;助力铁路客运提质增效,不断丰富“铁路e卡通”线下扫码乘车版图,累计完成87条城际线路推广,覆盖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服务客户超3,800万人次。
金融市场业务本行紧跟全球金融市场动态,持续强化审慎合规经营,金融市场业务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
投资业务本行加强对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专业研判,动态优化投资结构,有效降低组合风险。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大人民币投资组合中对地方债、国债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力度,绿色债务融资工具投资量保持市场首位;积极参与北京证券交易所企业债投资、TLAC(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投资等资本市场创新安排;积极应对美元利率市场波动,不断优化外币投资组合产品和币种结构,把握市场机遇,合理管控风险,外币组合收益率实现提升。
交易业务本行坚持完善金融市场业务体系,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持续巩固市场竞争优势,结售汇市场份额保持市场首位,结售汇报价货币达40种,新增墨西哥比索、沙特里亚尔结售汇现汇挂牌,外汇买卖货币品种数量国内市场领先;积极履行核心做市商职责,获得银行间外汇市场优秀人民币外汇做市商、优秀外币对做市商、优秀服务企业汇率风险管理会员、优秀“一带一路”货币交易机构等奖项,保持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的贵金属竞价品种做市排名领先,获评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年度债市领军机构”和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年度市场影响力机构”奖项。全力服务实体经济,积极宣导汇率风险中性理念,综合运用金融市场交易工具,助力企业汇率风险管理;加大对科技类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支持力度,提升普惠金融客户保值服务质效。服务金融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境外机构投资者一体化拓展,推进境内债券及衍生品报价服务,积极响应“北向互换通”功能优化,与境外机构现券交易量保持市场前列;签署境内衍生品交易项下首份变动保证金协议,丰富人民币资产运用场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筑牢风险防线,加强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与专业性,完善风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确保经营行稳致远。
投资银行业务本行充分发挥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围绕客户多元融资需求,为客户提供债券承分销、资产证券化、财务顾问等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以及全方位、专业化、定制化的“境内+境外”“融资+融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专业服务助力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支持客户开展直接融资,在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承销量位居市场前列,交易商协会信用债配售量持续位居市场第一;坚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绿色债券承销量市场领先;资产证券化业务承销规模同业领先;持续加强与综合经营公司的联动,服务客户兼并收购、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务重组、资产剥离、跨境投融资、市场分析、行业研究、政策解读等需求,提供专业化的财务顾问服务。持续打造跨境竞争优势,协助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境外主体发行熊猫债,市场份额保持第一;中国离岸债券承销市场份额继续排名第一,吸引国际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协助财政部在香港先后招标发行230亿元离岸人民币国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协助多家企业及机构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和境外美元债,助力中资机构海外融资;协助沙特阿拉伯王国发行120亿美元债,协助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沙特电力公司等完成多笔美元债发行,落实共建“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加强与中东地区资本市场的合作。稳健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上半年共发行5单不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规模30.27亿元。
资产管理业务本行通过资产管理业务委员会对资产管理板块进行统筹管理和顶层设计,全面提升投研能力、合规风控能力、客户拓展能力、信息科技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持续推动资产管理业务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通过中银理财、中银基金、中银证券、中银资产、中银香港资管、中银国际英国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为个人和机构投资者提供资产类别齐全、投资策略多元、投资周期完整的本外币产品,并持续加快各类特色主题创新产品发行,不断丰富“科技”“绿色”“普惠”“养老”“数字”等主题产品体系。6月末,集团资产管理业务规模3.39万亿元,整体实力不断提升。
托管业务本行持续优化业务运营质效,推动资产托管业务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养老金融,养老金托管规模达1.74万亿元;持续为大型企业提供优质年金托管服务,年金托管规模比上年末增加超过360亿元;把握公募基金产品扩容机遇,托管新发被动指数基金18只,被动指数基金产品数量居全市场前列;为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和各类养老金融产品制定个性化托管服务方案;主动应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优化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提升托管业务风险防控的有效性。6月末,集团托管资产规模达到18.82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38%。
村镇银行中银富登积极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秉承“立足县域发展,坚持支农支小,与社区共成长”的发展理念,持续完善产品和服务体系,致力于为农村客户、县域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工薪阶层提供现代化金融服务。6月末,在全国22个省(区、市)通过自设与并购方式控股134家村镇银行,下设189家支行,其中90家法人行位于中西部地区;存款余额818.50亿元,贷款余额851.57亿元,不良贷款率2.17%,拨备覆盖率166.72%;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65亿元。
全球化经营业务作为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本行全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锚定打造强大金融机构的目标,坚定将全球化作为全行发展战略的核心和首要任务,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持续深化集团协同联动,深入发挥“一点接入、全球响应”机制作用,努力巩固扩大全球化优势,不断提高全球布局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球化业务稳健有序发展,价值创造能力不断提升。围绕跨境金融、绿色金融、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及境外个人金融服务等重点业务,持续挖掘市场机遇;提高境外机构发展的风险合规和安全运营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6月末,境外商业银行客户存款5,783.7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4.75%;客户贷款4,313.39亿美元,比上年末下降0.77%。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50.37亿美元,同比增长11.04%,对集团利润总额的贡献度为23.95%。
紧跟全球客户金融服务需求,持续优化全球网络布局。依托全球网络布局优势,增强全集团协同服务,为“高质量引进来”“高水平走出去”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本行共拥有546家境外分支机构,覆盖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包括44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深入推进境外机构差异化管理,完善全球服务能力。深化集团治理,重检修订境外机构“一行一策”发展策略,聚焦主业,深耕细作海外市场,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持续完善境外机构区域化和集约化发展机制建设,打造机构协同发展合力。不断提升中银香港对下辖东南亚区域机构、中银欧洲对欧盟区域机构的区域管理能力,扩大中后台集约化运营的广度,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推动拉美、南亚和南太区域机构进一步加强区域联动,发挥机构合力。
公司金融业务本行积极发挥全球化优势,密切跟进全球市场形势变化,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境外公司金融业务持续稳定发展。
加大全球客户授信支持力度。立足遍布全球的金融服务网络,依托“一点接入、全球响应”工作机制,为“走出去”“引进来”、世界500强及境外本土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共建“一带一路”领域贡献金融力量。截至6月末,本行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累计跟进公司授信项目超过1,100个,累计授信支持超过3,410亿美元。
充分发挥全球机构网络覆盖优势。与各类金融机构在清算、结算、贷款、投资、托管、资金交易及综合资本市场服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客户规模持续扩大;充分利用国际合作网络资源,汲取国际先进经验,建立同业沟通合作机制,不断提升在ESG相关领域的国际参与度。
深入挖掘市场机遇。敏捷应对市场波动,对境外机构客户主动开展市场辅导,积极向全球中长期投资者推介人民币的投资价值,境外机构投资者客户数量保持稳步增长;积极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不断加强境内外机构联动,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支持企业对外经贸往来,境外机构国际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稳定增长;完善全球现金管理“1+5+N+X”雁阵式布局,跨境资金池业务保持市场领先。
个人金融业务本行加快推进境外客户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满足境外个人客户储蓄、支付、信贷等需求,致力打造产品丰富、优质便捷的全面服务体系。6月末,个人业务覆盖逾30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客户超过700万户,客户规模持续提升。
优化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持续推广跨境理财通业务,根据监管政策推动服务升级,跨境理财通“北向通”和“南向通”合计签约客户数6.26万户,继续保持市场领先;持续优化“大湾区开户易”产品服务,满足香港、澳门居民开立内地银行个人结算账户的需求,产品优势不断巩固。
服务境外客户个人贷款和财富增值需求。持续提升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推动境外个人贷款业务差异化发展,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提供并不断优化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服务。
提升跨境信用卡产品服务能力。面向留学生客群,推出EMV卡(外卡组织单标芯片卡)数字版,支持申请后实时开卡,满足留学缴费等线上跨境交易诉求,为留学生提供优质用卡服务;以“环球精彩”为主题,开展跨境消费返现活动、卓隽卡消费笔笔返现活动、留学缴费返现活动等,突出跨境业务特色;联动国际卡组织,在热门地区开展优惠活动;持续提升外卡收单品牌影响力,充分做好第135届广交会、2024年国际中体联足球世界杯、2024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等重大国际赛事、国际活动的外卡受理环境建设工作。
金融市场业务本行坚持全球视野,充分发挥全球网络布局传统优势,前瞻性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扎实做好境外金融市场服务,打造金融市场业务高价值国际品牌。
扎实做好投资业务的全球集中管理。稳健拓展境外机构债券投资业务,加大国际市场分析与组合策略研究;主动开展投资组合久期管理,提升外币债券投资规模,平衡好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不断强化风险防控水平。
充分发挥交易业务全球一体化优势。依托香港、伦敦、纽约三地布局,为全球金融市场客户提供5×24小时不间断报价服务;加快电子化交易平台推广,满足全球客户自动化交易需求;完善香港离岸人民币交易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在离岸人民币外汇市场影响力,发挥人民币业务优势,持续提升客户服务能力;提高伦敦交易中心协同欧非及中东地区分行电子交易平台使用效率,加强交易业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业务发展。上半年,熊猫债承销量285亿元,市场排名第一;中国离岸债券承销量13.22亿美元,市场排名第一;亚洲(除日本)G3货币债券承销量17.17亿美元,中资银行市场排名第一。
全面提升境外托管服务能力。积极服务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跨境托管和境外托管业务均保持中资同业领先地位。6月末,跨境托管规模达1.07万亿元,保持中资同业首位。
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本行进一步巩固在跨境人民币支付领域的领先优势,持续支持扩大CIPS全球网络覆盖面。
6月末,在人民银行授权的全球33家人民币清算行中占15席,继续保持同业第一;集团CIPS直接参与者和间接参与者数量保持同业第一;上半年,共办理跨境人民币清算业务719.39万亿元,同比增长93.97%,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线上服务渠道本行持续完善境外机构线上渠道,努力提升客户体验,为全球化业务发展注入新动能。
优化对公线上渠道全球化服务体系,提升境外企业服务能力。聚焦本地客户高频需求,分地区针对性优化境外企业网银功能,在墨西哥、阿根廷、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分支机构完成特色线上渠道功能建设20余项,基础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6月末,境外企业网银覆盖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4种语言服务。
加快境外个人手机银行建设,持续推动境外个金业务经营模式数字化转型。大力推广境外个人手机银行6.0版本,进一步提升客户体验,上线软令牌、线上人民币薪金直汇、APP消息推送、在线修改客户信息等重点功能。6月末,境外个人手机银行覆盖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12种语言服务。
中银香港中银香港作为本行控股的在港上市银行集团,依托集团全球化优势和综合化特色,深耕香港本地市场,把握跨境业务机遇,实施东南亚一体化经营,深化数字技术赋能,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6月末,中银香港已发行股本528.64亿港元,资产总额39,982.48亿港元,净资产3,299.34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04.63亿港元。
拓展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推进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围绕市场低碳转型需求,丰富绿色及低碳金融产品服务,包括推出香港首个手机银行碳足迹追踪功能,引导客户迈向绿色低碳生活;进一步延伸绿色私人贷款用途至绿色和可持续金融课程;引入中国净零排放相关的股票基金,为客户提供绿色投资机会;为企业客户提供创新和定制化的绿色及可持续发展挂钩金融方案,协助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目标;支持香港特区政府绿色金融发展,再次以联席全球协调行身份成功协助其发行多币种数码绿色债券;参与香港首届“香港绿色周”,成功举办“合作与创新—推动中国可持续金融发展”主题论坛;有序落实自身营运碳中和规划,稳步推进2030年实现自身营运碳中和的目标。
把握香港市场机遇,提高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稳步发展公司金融业务,通过综合业务平台联动机制,为企业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客户存、贷款表现优于市场,不良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深化与蓝筹企业及优质工商中小企业的合作;完成多笔具市场影响力的债券承销项目;保持港澳地区银团贷款市场安排行首位地位;推动普惠金融发展,落实九项支持中小企业的措施(香港金融管理局联合“银行业中小企贷款协调机制”发布),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更切合需要的多元化融资产品和其他金融服务;助力企业客户境外司库建设,巩固资金池业务领先地位。扎实推动个人金融业务扩面提质,优化不同客群的财富管理产品服务,积极拓展高端客层品牌“私人财富”的服务网络,并积极开拓年轻品牌,强化核心产品竞争力;紧抓香港市民北上消费和境外旅游机遇,开展多个跨境营销活动,中银信用卡、BoC Pay、BoC Bill等消费金融业务稳步增长。
把握跨境业务机遇,推动大湾区金融提速发展。深化内外部业务联动,抢抓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服务政策机遇,为客户提供“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金融服务,聚焦电商贸易、大宗商品行业、“中国制造品牌”出海行业及共建“一带一路”主题,推出“元动力”人民币贸易服务方案,聚焦科创及数字化转型等热点,优化“湾区·商赢”跨境金融服务系列方案;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雅加达分行、金边分行及仰光分行相继为多家同业开立人民币清算户,扩大区域人民币清算网络;持续拓展“中银跨境理财通”产品及服务配置种类,“南向通”“北向通”开户量及资金汇划总量均在香港排名前列;完成香港市场首笔以债券通“北向通”项下在岸人民币债券为抵押品的回购交易。
发挥区域协同效应,推动东南亚一体化发展。深化东南亚区域管理模式,实施区域一体化经营和“一行一策”差异化管理相结合的策略,稳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不断提升区域营运水平,推进区域营运集中,加快拓展广西南宁区域营运中心规模;持续做好区域风险管理,以“三道防线”管控机制实施对分支机构的监督和专业指导,确保守住风险底线,主要财务指标保持稳健;提高业务协同和联动能力,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带来的机遇,重点拓展共建“一带一路”与“走出去”项目及区域大型客户业务;推动区域结构化融资贷款业务发展,中国银行(泰国)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当地首笔汽车金融企业银团贷款项目,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雅加达分行联动新加坡分行成功中标印度尼西亚一家银行的3年期美元银团贷款,成为九家主牵头行之一;聚焦数字化转型策略,创新性丰富手机银行功能,稳步拓展个人金融生态场景,优化客户线上支付体验,马来西亚中国银行推出手机银行中国境内聚合码支付功能及银联二维码互联互通项目,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金边分行在柬埔寨首家推出兼容Cambodian Shared Switch(CSS)标准和银联国际有限公司标准的双标借记卡,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万象分行推出手机银行银联二维码支付服务。
提速数字赋能转型,强化金融服务触达能力。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落实健全数字化工作机制和流程,促进业务与科技融合,将数据驱动、智能驱动和生态驱动贯穿产品设计与服务运营,为客户提供全渠道、无缝化的优质线上服务。推动生态开放场景化,参与数字人民币的生态环境建设,在BoC Pay APP推出“数字人民币专区”,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服务;成为香港金管局成立的“Ensemble”架构工作小组创始成员,为推动香港代币化市场发展制定行业标准及策略;推进产品服务综合化,致力研发优质金融产品及服务,通过香港金管局“商业数据通”对接商业信贷资料库,优化贷款审批流程;优化企业网上银行前端版面,推进实现流程体验无缝化,提升客户体验;强化智能营运,扩大智能办公、协同工具、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应用及推广,降低操作风险,提升营运效率;完善数字化转型配套机制,培养和吸纳数字人才,培育创新文化,为中银香港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综合化经营业务本行作为境内最早探索综合化经营的大型商业银行,业务覆盖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保险、直接投资、租赁、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主要领域。本行紧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做好“五篇大文章”,坚持突出主业、回归本业,按照“集团协同、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指导方针,推动综合经营公司高质量发展。
上半年,本行进一步优化行司协同机制,夯实综合经营区域协同平台。加强集团层面行司交流,制定综合经营公司重点业务协同策略,开展综合化撮合系列活动;持续完善综合化经营集团管控机制,优化综合经营公司“全链条”绩效评价体系,强化风险穿透管理;规范优化综合经营公司治理架构,强化派出董监事履职管理,持续提升集团管理质效。
投资银行业务中银国际控股本行通过中银国际控股经营投资银行业务。6月末,中银国际控股已发行股本35.39亿港元,资产总额707.03亿港元,净资产229.56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7.34亿港元。
中银国际控股作为集团投资银行境外平台,立足香港,服务集团“走出去”“引进来”客户的投行业务需求,持续巩固在港竞争力和市场地位,着重服务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等重点领域,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供专业多元的投资银行服务,支持集团整体承销规模在香港同业中排名前列;作为独家ESG评级顾问,助力客户连续两年获得晨星ESG低风险评级,树立行业标杆;积极开拓创新产品,在区块链上发行17笔数字化结构性票据,推动数字化转型和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传统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以多元化资产类别满足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财富管理客户数比上年末增长约4%;搭建员工激励持股计划(ESOP)专属业务平台,为近50家公司、共约8.5万员工提供专业服务,管理各类期权共约200亿港元。持续提高资产管理能力,旗下中银国际英国保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香港强积金业务和澳门退休金业务分别排名第五和第二。
中银证券中银证券在中国内地经营证券相关业务。6月末,中银证券注册资本27.78亿元。
中银证券坚持科技赋能,深化“投行+商行”“投行+投资”“境内+境外”优势,不断推进业务转型,服务“五篇大文章”和金融强国建设。锚定重点行业及客群,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半年科技创新公司债承销规模行业排名第十二,并成功落地市场首单AA+“专精特新”科技创新公司债;提高资产管理业务主动管理水平,客户服务能力稳步增强,公募基金规模排名证券行业第二;聚焦个人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体系,完善财富管理综合服务链条,提升投顾服务能力;研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资产管理业务中银基金本行通过中银基金在中国内地经营基金业务。6月末,中银基金注册资本1.00亿元,资产总额67.52亿元,净资产55.90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59亿元。
中银基金稳步拓展资产管理业务,内控和风险管理扎实稳健,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美誉度不断提高。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持续加强投研核心能力建设,完善产品布局,上半年新成立基金6只,分红超25亿元,为投资者提供稳定收益;响应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以丰富的产品供给满足投资者养老投资需要;打造“全球多资产专家”品牌,跨境业务涵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互认、跨境理财通等领域,持新加坡资本市场基金管理服务牌照。6月末,资产管理规模6,852.62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5,979.51亿元,非货币理财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3,099.36亿元。
中银理财本行通过中银理财在中国内地经营公募理财产品和私募理财产品发行、理财顾问和咨询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6月末,中银理财注册资本100.00亿元,资产总额185.55亿元,净资产178.84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1.11亿元。
中银理财不断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做实做细“五篇大文章”,推进理财业务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立立足服务实体经济的投研体系,加大对“新质生产力”主体的挖掘与投资,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持续布局ESG主题理财产品,ESG策略产品占比进一步提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推出面向县域地区客户销售的专属主题产品,探索金融服务新模式;巩固跨境特色优势,进一步完善外币和跨境理财产品体系,产品丰富度和规模继续保持同业领先;不断夯实客户基础,持续拓展销售渠道,已在多家集团外机构和渠道上线产品;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对业务赋能和“护航”力度,牢固树立底线思维,筑牢风险防线。
6月末,资产管理规模18,019.39亿元。
保险业务中银集团保险本行通过中银集团保险在中国香港地区经营一般保险业务。6月末,中银集团保险已发行股本37.49亿港元,资产总额98.08亿港元,净资产48.55亿港元;上半年,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4.77亿港元,净利润1.90亿港元。
中银集团保险助力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努力建设成为与商业银行深度契合的、具有市场领导地位和特色的科技型区域性财险公司。发挥保险专业优势,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满足集团客户海外保险需求,服务好中资在港企业;围绕“五篇大文章”,全面对标市场,优化险种策略和业务统筹协调机制,促进产品开发和服务升级,全力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立足集团综合化平台,实现多渠道拓客,进一步拓宽客户基础;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深入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创新能力;实施ESG战略,推广绿色办公,服务绿色金融;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防范化解风险,严守监管合规底线。
中银人寿本行通过中银人寿在中国香港地区经营人寿保险业务。6月末,中银人寿已发行股本35.38亿港元,资产总额1,930.18亿港元,净资产62.96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67亿港元。
中银人寿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丰富产品种类,为客户提供优质、专业的服务。加强与中银香港业务联动,深化与经纪公司、私人银行及大型独立理财顾问的策略性合作;强化专属代理团队,聚焦高新造业务价值产品销售,针对“高端人才通行证计划”和“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获批者及其他优质客群展开营销;积极丰富产品种类,为高端及跨境客户市场提供更具吸引力的产品;推进健康生态圈、养老生态圈的建设;推动数字化营运,优化客户体验。
中银保险本行通过中银保险在中国内地经营财产保险业务。6月末,中银保险注册资本45.35亿元,资产总额129.82亿元,净资产56.03亿元;上半年,实现保险服务收入29.54亿元,净利润2.80亿元。
中银保险发挥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找准保险服务与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结合点和切入点,把聚焦主责、做强主业作为首要任务,统筹推进保险业务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围绕服务新质生产力、区域协同发展、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现代化、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战略重点,提升保险服务适配性和精准度;积极践行集团发展战略,深化银保协同,在综合金融服务中贡献保险价值;完善ESG治理体系,加强ESG披露与宣传,促进治理理念转型升级;聚焦数字化转型,以线上化、智能化、平台化为重点推进经营发展模式转变,增强发展新动能;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内控合规管理长效机制,持续提升风险管控质效。上半年,提供保险保障累计达28.72万亿元,理赔服务76.91万余次,支付赔款超17亿元。连续10年保持标准普尔A-信用评级,评级展望为“稳定”。
中银三星人寿本行通过中银三星人寿在中国内地经营人寿保险业务。6月末,中银三星人寿注册资本24.67亿元,资产总额1,040.69亿元;上半年,实现规模保费181.06亿元,净利润17.25亿元。
中银三星人寿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充分发挥保险保障、财富管理和资金融通三大功能,强化集团协同,积极融入财富管理体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丰富产品体系,加大年金险、寿险和健康险的供给力度,推出“中银颐享金生即期养老年金保险”“中银稳盈二号两全保险”等特色产品;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定位,向普惠、科技和绿色领域的投资规模达到82.56亿元;加快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线上服务功能。上半年,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类业务实现新单规模保费收入43.67亿元,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在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评价中获得二级A评级;保险服务质量指数在全国人身险公司中排名第三。
直接投资业务中银集团投资本行通过中银集团投资经营直接投资和投资管理业务,业务范围覆盖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与管理、不动产投资与管理、特殊机会投资等。6月末,中银集团投资已发行股本340.52亿港元,资产总额1,368.59亿港元,净资产757.45亿港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94亿港元。
中银集团投资立足集团境外直接投资平台定位,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线,全面推动转型发展步伐。围绕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强化投研能力建设;聚焦项目投资风险,加强对新型风险的防控,全面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为业务发展提供动力,成功于境内银行间市场发行25亿元人民币熊猫债。
中银资产本行通过中银资产在中国内地经营债转股及配套支持业务。6月末,中银资产注册资本145.00亿元,资产总额898.76亿元,净资产246.67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4.42亿元。
中银资产以服务国家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服务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积极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落地多个债转股项目。截至6月末,累计实现市场化债转股规模2,398.68亿元。
租赁业务中银航空租赁本行通过中银航空租赁经营飞机租赁业务。中银航空租赁是全球领先的飞机经营性租赁公司之一,是总部位于亚洲的最大飞机经营性租赁公司(按自有飞机价值计算)。6月末,中银航空租赁已发行股本11.58亿美元,资产总额242.86亿美元,净资产60.61亿美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4.60亿美元,创下公司中期盈利新高,盈利水平较去年同期显著改善。
中银航空租赁持续实施积极经营策略,稳步拓展飞机租赁市场,实现可持续增长。大力拓展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市场,6月末,向相关国家和地区航空公司租出的飞机占公司飞机总数的55%;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增加自有机队,上半年共接收新飞机18架,均已签订长期租约并交付;稳步扩大业务规模,上半年签署租约55个,客户总数达93家,遍及47个国家和地区;坚持优化资产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半年出售15架自有飞机,自有机队的平均机龄为4.9年(账面净值加权),是飞机租赁业内最年轻的机队之一。
中银金租本行通过中银金租开展融资租赁、转让和受让融资租赁资产等相关业务。6月末,中银金租注册资本108.00亿元,资产总额673.62亿元,净资产122.21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06亿元。
中银金租聚焦主责主业,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6月末,累计投放融资租赁业务1,047.15亿元,其中在智慧交通、可再生能源、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重点领域中的租赁资产规模占比84.82%,在绿色出行、新能源发电、固废处理、大气治理等绿色产业中的租赁资产规模占比46.75%;重点支持智能化技术升级和设备更新,坚持产融结合驱动创新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加快布局航空航运业务板块,成功交付东北地区国内首单保税融资租赁飞机,实现公司新造船项目“零”的突破,6月末机队规模5架、船队规模11艘,以优质高效服务满足航空航运客户需求。
消费金融业务中银消费金融本行通过中银消费金融在中国内地经营消费贷款业务。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15.14亿元,资产总额734.09亿元,净资产87.35亿元。
中银消费金融坚持高质量发展,坚守合规底线,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在新市民服务、乡村振兴、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好创新服务和经营管理,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和市场竞争力。6月末,贷款余额717.89亿元,其中线上贷款余额占比64.50%,比上年末提升2.01个百分点。
金融科技中银金科本行通过中银金科开展金融科技技术创新、软件开发、平台运营、技术咨询等相关业务。
6月末,中银金科注册资本6.00亿元,资产总额11.58亿元,净资产8.61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0.11亿元。
中银金科深度融入集团综合化服务体系,助力集团数字金融发展。作为集团科技体系的综合化服务基地、场景生态建设基地、创新平台和统一输出渠道,深耕场景生态建设,建设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司库产品,助力提升产业数字化服务能力;赋能集团综合化经营,“一司一策”助力集团数字金融发展,自主研发并持续优化IFRS17(国际保险合同准则)整体解决方案;探索创新技术研究,积极开拓创新合作,持续提升集团“金融+科技”科创品牌影响力。
服务渠道本行坚持以客户体验为中心,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加快推动全渠道转型升级,构建线上线下有机融合、金融非金融无缝衔接的业务生态圈。
线上渠道本行坚持数字化、线上化、移动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大力拓展线上渠道,推动线上业务快速增长。上半年,本行电子渠道交易金额达到172.55万亿元。
面向公司金融客户,升级集团综合金融服务门户。企业网上银行外汇买卖、混合代发等功能顺利投产,持续优化电子渠道功能;升级推出境内企业手机银行5.0版本,推出标准版、跨境金融版、普惠金融版多主题客户端,新增T+1/T+2结售汇、外汇买卖、融资推荐、贷款计算器、热销理财等多项功能,并在第135届广交会新品发布会上全新发布,不断提升数字化金融服务效能。
面向个人金融客户,持续迭代升级手机银行。优化基础功能服务,新增全国住房公积金公共服务专区、保管箱预约租箱功能,延长征信报告历史查询时间,支持金融日历同步至手机日历,改版升级权益专区;丰富财富管理服务,上线“理财夜市”、私募理财冷静期提示等服务,支持代销资管产品线上双录及多维度收益率展现;完善普惠金融服务,优化“中银E贷”产品页面流程,新增“随心智贷”产品受托支付功能,新增“中银速贷”项下“平台E贷”产品,优化“益农快贷”“烟商E贷”“经营E贷”等贷款产品;升级专属客群服务,优化薪酬管家专区、个人养老金专区;持续提升线上渠道数字化风险控制和反钓鱼监测能力,上半年累计监测并关闭钓鱼网站和APP下载链接54个,“网御”事中风控系统实时监控线上渠道交易45.60亿笔,同比增长6.17%。6月末,个人手机银行签约客户数、月活客户数分别达28,295万户、8,986万户,是本行活跃客户最多的交易渠道。
线下渠道本行持续推进全辖网点布局优化,加快特色网点建设,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等特色网点,细化特色网点产品服务、业务模式、软硬件资源配置等,提升线下渠道金融服务“五篇大文章”能力。深入推进网点智能化建设,持续拓展智能柜台“金融+政务”服务场景,更好服务百姓民生;充分利用便携式智能柜台拓展金融服务辐射范围,为偏远地区、行动不便等居民上门办理业务,提升金融服务便利性与可得性;优化支付服务,ATM全量设备支持外卡取现,在星级酒店、国际机场、重要商圈等重点区域精准支持小面额零钱存取需求,扩展智能柜台服务外籍来华人员的业务范围,提升服务体验。
6月末,中国银行内地商业银行机构总数(含总行、一级分行、直属分行、二级分行及基层分支机构)10,280家,中国内地其他机构总数665家,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机构546家。
金融科技创新本行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强化科技支撑能力,推动业务、科技和数据的深度融合。
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机制。强化整体统筹和穿透管理,完善软件中心“一总部七中心”业务布局,加强科技研发运维一体化发展,充实一线开发运维力量,提升科技产出效能和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夯实科技基础支撑。按照“防风险、打基础、提能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39个科技战略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持续推进技术架构转型,云平台服务器总量达2.9万台;持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上半年未发生重大网络安全事件,为集团业务稳健发展保驾护航;持续加强安全生产保障,全面推进“监管控配析”智能运维工具体系建设,上半年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故障。在信息科技监管评级中实现提级进位。
打造科技创新动力引擎。加大成熟技术推广力度,RPA、OCR应用覆盖渠道运营、公司金融、个人金融等领域超2,900个场景;推动隐私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应用,围绕算力、算法、数据三大关键要素,试点代码辅助等大模型应用,开展抗量子密码、量子计算技术预研;举办新技术应用劳动竞赛,推进优秀方案及成果落地,在全行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有效提升新技术应用能力。
稳步推进“绿洲工程”建设。投产交易集约、远程核准等公共业务能力组件,建立企业级共享交易集约作业模式,提高业务支持能力;持续升级反洗钱组件预警监测能力;逐步健全营销、渠道、运营、风控、财务等基础性、全局性公共能力。
提升产品创新与管理质效。聚焦普惠金融、跨境金融等重点领域,投产9项新产品;深化“揭榜挂帅”机制,聚焦“五篇大文章”等领域开展集中攻坚,加速泛创新模式向精准创新模式转变;持续推进“硕果行动”,打造“创新成果超市”,聚焦智能营销、智能风控、科技金融等领域优秀成果进行复制推广。
四、风险管理
本行建立由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组成的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坚持“主动、前瞻、适应、适用”原则,持续深入推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建立风险研判排查和突发风险事件应急两个闭环管理机制,妥善应对风险事件;逐境外机构制定“一行一策”,加强对境外机构面临潜在风险的前瞻管控,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积极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全面落实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五大监管要求,强化整改问责,稳步推进《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简称“资本新规”)在本行落地实施,确保合规经营;有序开展风险数据治理工作,加快推进风险管理向数字化转型,智能风控建设取得较快进展,有效提升对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能力。
信用风险管理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或不愿意履行偿债义务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借款人到期无法偿还债务的违约风险和信用质量下降的迁移风险。
本行密切关注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持续优化信贷结构,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努力提升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与前瞻性。
紧密围绕国家战略,持续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综合考虑市场环境与本行业务特色,制定行业信贷投向指引,完善行业资产组合管理方案,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积极培育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做好对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发展、新型城镇化、区域发展、外贸外资等领域的支持服务。
强化统一授信,全面扎口信用风险管理。持续完善授信管理长效机制,细化信用风险集中度管控手段,完善“全覆盖、穿透式”的资产质量监控体系,聚焦重点风险领域管控,切实提高潜在风险识别、预警、暴露和处置的有效性;加强对重点关注地区资产质量管控工作的精细化督导,加强对业务条线的指导、检查与后评价;根据大额风险暴露管理要求,持续开展大额风险暴露识别、计量、监测等工作。
统筹发展与安全,支持信贷业务高质量发展。公司金融方面,积极推进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落地实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满足房地产行业合理融资需求,结合“三大工程”(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公共设施建设),推动房地产行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积极落实国家关于“一揽子化债方案”相关政策,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个人金融方面,顺应监管要求和新形势下业务发展需要,支持个人授信业务的稳健发展。
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力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对不良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分类施策、重点突破,提升处置质效;拓宽处置渠道,发行银行卡和个贷不良资产证券化项目。
科学、准确评估信用风险,真实反映金融资产质量。按照《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要求,本行将金融资产按照风险程度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其中后三类合称不良资产。对非零售资产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以评估客户履约能力为核心,重点考察客户的财务状况、偿付意愿、偿付记录,并考虑金融资产的逾期天数、风险缓释情况、违约概率等因素,确定资产风险分类结果;对零售资产主要采用脱期法,综合评估客户履约能力、交易特征、担保情况等定性和定量因素,进行风险分类管理。
6月末,集团不良贷款余额3 2,612.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0.62亿元,不良贷款率1.24%,比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集团贷款减值准备余额5,269.5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16.59亿元。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201.69%,比上年末上升10.03个百分点。
本行持续优化行业信贷结构,加大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发展。6月末,中国内地制造业贷款25,628.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328.83亿元,增长10.0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贷款21,483.7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22.06亿元,增长8.7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贷款11,531.0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62.93亿元,增长10.1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5,030.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78.15亿元,增长10.50%。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本行结合前瞻性信息进行预期信用损失评估并计提相关的减值准备。其中,第一阶段资产按未来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第二、三阶段资产按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6月末,集团第一阶段贷款余额203,406.76亿元,占比为96.47%;第二阶段贷款余额4,832.44亿元,占比为2.29%;第三阶段贷款余额2,612.20亿元,占比为1.24%。
市场风险管理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本行积极应对市场环境变化,持续优化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稳妥控制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在董事会确定的集团整体风险偏好下,通过有效管理市场风险,优化市场风险资本配置,将市场风险控制在银行可接受的合理范围内,达到风险和收益的合理平衡。
持续优化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市场风险管理有效性。制定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实现定量和定性方法的有机结合,有效开展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报告、控制或缓释;建立分层级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有效传导市场风险偏好;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进一步加强风险研判;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强化应急演练,做实压力测试。
积极落实监管要求,不断提高交易账簿市场风险管理质效。落地市场风险资本新规,按照监管要求计量市场风险监管资本,积极推动市场风险资本优化配置。以新规实施为契机,夯实数据、系统管理基础,并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
增强市场专业研判能力,加强证券投资风险管理。完善债券投资市场风险限额体系,强化境内债市违约预警和美债收益率走势市场跟踪,提升投后监控及预警能力,不断夯实债券投资业务资产质量。
力求实现资金来源与运用货币匹配,做好汇率风险管理。通过货币兑换、风险对冲等方式控制外汇敞口,将汇率风险保持在合理水平。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经济价值和整体收益遭受损失的风险。本行坚持匹配性、全面性和审慎性原则,强化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总体管理策略是综合考虑集团整体风险偏好、风险状况、宏观经济和市场变化等因素,通过有效管理,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控制在本行可承受的范围内,达到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平衡,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本行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波动情况,及时开展风险排查及压力测试,及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内外部定价策略、实施风险对冲,强化分支机构管理,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流动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引起流动性风险的事件或因素包括:市场流动性重大不利变化、存款客户支取存款、贷款客户提款、债务人延期支付、债务人违约、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融资能力下降、经营损失和附属机构相关风险等。
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集团和法人层面、各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以合理成本及时满足流动性需求。
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治理结构。本行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和策略;高级管理层执行董事会审批的流动性风险偏好和策略,组织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监事会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总行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全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与各业务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共同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具体职责。各附属机构承担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主体责任。
实施全面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坚持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平衡的经营原则,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断提高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加强集团和法人层面、各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管控,制定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流动性风险应急预案,定期对流动性风险限额进行重检,进一步完善流动性风险预警体系,加强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实现风险与收益平衡。
持续完善流动性压力测试方案。除开展季度常规压力测试外,还针对宏观环境变化开展专项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本行在压力情况下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应对危机情景。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
本行将信息科技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措施,持续开展信息科技风险的有效识别、计量、评估、监测、控制和报告,将信息科技风险降低并控制在适当水平。建立覆盖集团的网络安全运营中心,依托全领域、纵深化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实现各类保护对象的全面防护;落实数据安全要求,推动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技术防护,在金融行业内首批通过了国家数据安全管理认证,持续加强银行客户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风险监测;有效防控外部攻击事件,密切监测数据安全风险并积极开展处置,上半年未发生重大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或个人客户信息泄露事件;建立完备的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强化信息科技外包风险的监测和有效管控;开展IT业务连续性灾备演练,持续开展信息系统灾备建设,细化信息系统应急预案,提升信息科技业务保障能力。
声誉风险管理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机构行为、员工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品牌价值,不利于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本行认真落实声誉风险管理监管要求,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机制。深入推进声誉风险全流程管理和常态化建设,提高声誉风险管理水平;坚持预防为主理念,强化源头防控治理,妥善应对声誉事件,有效维护品牌声誉;加强声誉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声誉风险防范意识,培育声誉风险管理文化。
内部控制与操作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本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以及下设专业委员会,认真履行内控管理与监督职责,着力加强风险预警和防范,提升集团合规经营水平。继续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实施,落实《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遵循“全覆盖、制衡性、审慎性、相匹配”的基本原则,推进建立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报告关系清晰的内部控制治理和组织架构。
建立并落实内部控制三道防线体系。业务部门和基层机构是内部控制的第一道防线,是风险和控制的所有者和责任人,履行经营过程中的制度建设与执行、业务检查、控制缺陷报告与组织整改等自我风险控制职能。各级机构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是内部控制的第二道防线,负责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负责识别、计量、监督和控制风险,组织全行积极应用集团操作风险监控分析平台,履行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及管理问责职责,通过对重要风险进行常态化监控,及时识别缓释风险,促进业务流程和系统优化。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负责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内部审计,坚持问题导向、风险为本原则,着力提升审计前瞻性,围绕国家政策落实、监管重点关注和集团发展要求,切实跟进“五篇大文章”落实举措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紧盯重大风险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审计数字化能力建设和研究型审计实践,有序开展各项审计检查;坚持问题揭示与整改监督并重,对审计问题的整改质效及整改机制运行的适当性、有效性开展独立评价,持续推动审计成果运用和整改质效提升;加强贯通协同和工作联动,共同推动一二道防线提升防风险的能力,着力增强监督合力。
健全内控案防管理机制,压实主体责任,落实多项管控举措。持续完善内控制度、流程、系统,深入开展案防高风险领域专项治理活动,不断提高内控案防管理水平;狠抓内控检查及问题整改,持续开展案例警示教育通报,强化全员合规意识,培育内控合规文化。
建立系统的财务会计制度体系。严格遵守各项会计法律法规要求,持续夯实会计基础,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不断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管理,持续提升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持续优化会计基础工作长效机制。
上半年,成功堵截外部案件181起,涉及金额33,041.37万元。
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
本行有序推进《银行保险机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等监管规定落地,持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深化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应用,运用操作风险与控制评估(RACA)、关键风险指标监控(KRI)、损失数据收集(LDC)等管理工具,开展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进一步规范操作风险报告机制,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措施,稳步推进资本新规实施;优化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系统支持力度;推进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制度,开展业务影响分析,细化应急预案,开展业务连续性演练,提升业务持续运营能力。
合规管理本行持续完善合规风险治理机制和管理流程,保障集团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完善反洗钱及制裁合规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洗钱及制裁风险管控。持续健全尽职调查管理机制,强化高风险客户及业务管控,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优化机构洗钱风险评估方法,加强洗钱风险评估结果运用;完善可疑交易监测流程和模型,提升监测分析能力;加强反洗钱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继续推进境外机构合规管理长效机制建设,夯实管理基础,提升合规管理能力;持续开展多种形式的合规培训,提升全员合规意识和能力。
持续加强关联交易及内部交易管理。落实关联交易监管要求,完善关联交易管理机制,加强关联方管理,强化关联交易数据治理,夯实关联交易管理基础;强化关联交易的识别、监控、披露与报告,规范内部交易管理,严格把控交易风险;深入推进系统优化工作,提升关联交易管理自动化水平。
国别风险管理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的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行债务,或使本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本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本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通过一系列管理工具来管理和控制国别风险,包括国别风险评级、国别风险限额和国别风险敞口统计与监测等。
上半年,面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本行严格按照监管要求,结合业务发展需要,持续加强国别风险管理。落实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国别风险管理政策,重检国别风险评级和限额,加强限额执行情况的监测与预警,强化国别风险监控与报告,开展国别风险压力测试,优化国别风险管理系统建设。
截至6月末,国别风险敞口主要集中在国别风险低和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国别风险总体控制在合理水平。
五、展望
下半年,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增长表现有望延续,地缘政治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美欧降息趋势进一步明朗。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运行,需求保持稳定增长,带动供给端延续向好态势,恢复基础有望进一步巩固。宏观政策将进一步靠前发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银行业仍将面临转型发展新机遇。
本行将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以防控风险为永恒主题,以巩固扩大全球化优势、提升全球布局能力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为核心关键,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定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开创中国银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是以更大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牢记国有大行职责使命,聚焦“五篇大文章”优化资金投向,有效支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动服务扩大投资和消费,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有效支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全力服务区域协调发展,聚焦国家重点战略、区域优势特色加大支持力度,有效支持重点区域产业升级。
二是以更实举措巩固国际化、全球化优势。做优做强境外机构,提升境外机构市场竞争力;服务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加强对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等“走出去”企业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助力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支持人民币清算网络建设,扩大跨境人民币清算领先优势。
三是以更高专业能力强化综合化特色。强化集团协同联动、资源互通,打造品牌竞争优势;提升综合化专业能力,主动挖掘、积极满足重大改革领域中的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坚决落实监管要求,依法合规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实现综合化经营健康快速发展。
四是以更高效率加快产品服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坚持以顺应市场需求、解决客户痛点为导向,加快产品创新推广;高度关注客户体验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夯实客户基础;加快智慧运营建设,提高服务质效;加速重点信科项目建设,强化科技赋能;深入挖掘数据价值,提高精准营销、风险防控能力。
五是以更严措施守牢风险合规底线。强化底线思维、极限思维,深入推进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性建设;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提升资产质量管控能力;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前瞻性管控,做好市场风险管理;持续夯实合规基础,加强内控及操作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反洗钱制裁合规管理能力;加强信息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非传统风险防控。
收起▲
1、经营情况简要分析
2024年第一季度,集团实现净利润599.73亿元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559.8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84%和2.90%。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0.73%,净资产收益率(ROE)9.8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2为12.02%,一级资本充足率2为14.00%,资本充足率2为18.52%。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