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发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4.6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6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第二产业用电量3.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0.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火电14.1亿千瓦,其中煤电11.7亿千瓦,同比增长2.5%;非化石能...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发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4.66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从分产业用电看,第一产业用电量6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第二产业用电量3.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
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0.7亿千瓦,同比增长14.1%。火电14.1亿千瓦,其中煤电11.7亿千瓦,同比增长2.5%;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17.1亿千瓦,同比增长24.2%,电力装机延续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水电4.3亿千瓦,核电5,808万千瓦;并网风电4.7亿千瓦,其中,陆上风电4.3亿千瓦、海上风电3,81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7.1亿千瓦。全国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6月底达到11.8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同比增长37.2%,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8.4%,比上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
2024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同比增长5.2%,其中,太阳能发电、水电、风电、火电、核电发电量同比分别增长27.1%、21.4%、6.9%、1.7%和0.1%。
2024上半年,全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1,666小时,同比降低71小时。其中,水电1,477小时,同比提高238小时;火电2,099小时,同比降低43小时;核电3,715小时,同比降低55小时;风电1,134小时,同比降低103小时;太阳能发电626小时,同比降低32小时。
中电联预计,2024年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6.5%左右,2024年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新增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累计装机占比将首次超过40%。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总体紧平衡态势,迎峰度夏和度冬用电高峰期,部分区域中的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可能需要实施需求侧管理等措施。
(二)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是由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发电上市公司。公司所属运营企业及在建项目主要分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役装机容量73,734.862兆瓦,其中,火电煤机45,124兆瓦、火电燃机6,632.8兆瓦、水电约9,204.73兆瓦、风电8,028.81兆瓦、光伏发电4,744.522兆瓦。公司正逐步发展成为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大型综合能源上市公司。
上半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约583.10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08亿元;实现净利润约42.87亿元,同比上升23.82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31.08亿元,同比上升15.91亿元。
上半年,公司平均上网结算电价462.74元/兆瓦时(含税),同比下降约4.70%;累计完成上网电量约1,223.973亿千瓦时,同比上升约4.43%;全口径机组利用小时累计完成1,800小时,同比减少7小时;供热量累计完成约9855.83万吉焦,同比上升约16.37%。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系统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抢抓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新型电力系统重大机遇,凝心聚力推进首都能源保供、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等方面工作,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都能源保供能力持续提升。坚定扛牢首都能源保供主力军责任,明确“六杜绝、两确保”目标,不断完善常态化保供体系,圆满完成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大政治保电任务,全力做好迎峰度夏、防汛度汛等能源保供工作,以坚定的责任担当和实干实绩践行“两个维护”。
提质增效稳增长成效显著。坚持不懈开展精益化管理,大力实施提质增效、亏损企业治理等专项行动,公司实现了经营质效的超预期增长。坚持“日管控周调度”,紧跟市场开展燃料保供控价,紧盯效益开展电量、电价攻坚,踏准市场节奏,优化煤源结构,抢发效益电量,公司整体经营局面持续向好。上半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53.51亿元,同比增长113.55%。
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定。公司紧抓转型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规模化优质新能源项目的资源获取,择优、梯次推动新一代煤电项目的迭代开发,进一步提升首都保供能力,加速实现公司传统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上半年,公司核准电源项目122个,核准容量4,714.985兆瓦,其中:风电项目核准容量1,109.3兆瓦、光伏项目核准容量3,605.685兆瓦;在建电源项目80个,在建容量11,869.15兆瓦,其中:火电项目在建容量5,746.12兆瓦、风电项目在建容量3,457.65兆瓦、光伏项目在建容量2,665.38兆瓦。
三、风险因素
1.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
(1)电量风险。公司火电占比较高,随着我国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电力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新能源装机占比将持续提高,严重挤占煤机市场份额,火电的发电形势将更加严峻。同时国家放宽新能源利用率限制,新能源利用率也将显著下降。
(2)电价风险。一是随着煤价下行,地方政府及电力用户降电价预期增强,将对煤机电价造成冲击。二是随着新能源入市比例增加,同时为了解决消纳问题,电力市场价格将进一步下滑。
(3)燃料供应及价格风险。2024年,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优质煤矿产能增速放缓,增产能调整为稳产能,部分长协资源萎缩,并受极端天气频发影响,道路运输受阻,在局部用煤高峰时段可能出现优质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库存结构失衡和燃料成本失控的风险。此外,国际地缘政治波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将对煤炭的生产运输带来一定不确定性,进一步拉升运费价格,控价难度加大。
2.应对措施
针对电量及电价风险,公司持续深化提质增效工作,强化动态经营策略,结合煤、气量价,统筹抓好电热的“两量两价”,发有效益的电、供有效益的热。一是提高设备硬实力。未来市场,新能源占比巨大,系统调节需求极高。由于电量空间的缩小,火电机组很难依靠发电量提高收益,火电机组可用、好用的稳定调节能力和负荷支撑能力是绝对的稀缺资源。公司将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提升机组调节能力。二是提升管理软实力。要尊重客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改革内部生产经营机制和发展决策机制,建立“高效、合规”的营销、生产、燃料协调机制。三是强化煤电容量电价执行督导,确保容量电费应收尽收。四是持续密切关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政策动态,与市场各方保持密切的沟通,在市场建设、政策制定、规则执行等过程中全链条参与,充分发挥影响力。
针对燃料供应及价格风险,公司将坚持以优质长协与经济市场相结合的采购策略,进一步加深与传统优质大矿的合作力度,提升优质资源的合同量,积极与煤矿沟通,通过提升到厂热值、降低结算单卡价等方式提质增效,具有价格优势的自提长协煤,在保证数质量的前提下控降运费。时刻关注市场煤价格走向,研判趋势,踏浪采购,并积极与铁路部门展开沟通控降运费。加强市场分析,根据煤炭市场变化实时调整库存水平,通过库存变化有效平抑市场价格波动,降本增效。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电源布局及发展优势
公司是中国大型独立发电公司之一,公司及子公司发电业务主要分布于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装机容量达到73,734.862兆瓦,其中京津冀、东南沿海区域是公司火电装机最为集中的区域,水电项目大多位于西南地区,风电、光伏广布全国资源富集区域。公司大力推进低碳清洁能源转型,报告期内,公司清洁能源新增装机容量973.898兆瓦,其中火电燃机新增1.24兆瓦、风电新增564.32兆瓦、光伏新增408.338兆瓦,公司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8.80%,较去年末提高1.05个百分点。
(二)设备技术优势
公司燃煤机组中,共有14台超超临界机组,容量达到11,280MW,其中百万级超超临界机组6台。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门要求,持续强化环保工作,公司在役燃煤火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环保改造100台,均已按照超低排放环保改造限值达标排放。公司系统21台火电机组在2023年全国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中获奖。
(三)融资能力优势
公司积极贯彻落实“两新”行动方案相关部署,成功发行全国首批“两新”债务融资工具,深入推进企业绿色发展和融资创新有机结合。根据公司资金需求及货币市场利率走势,上半年累计发行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7期,总发行规模80亿元,票面利率屡创市场新低,持续保持行业领先,为公司能源保供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企业管理优势
公司董事会成员背景多元化,董事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既具有专业性又互为补充,保障了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公司积极践行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评聘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成长成才、形成了一直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公司管理团队拥有丰富的能源行业企业管理经验,紧跟电力行业最新发展趋势,积极谋划拓展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战新产业方向,推进公司业务快速发展,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在公司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全力以赴保供应、稳增长、促发展,持续深化提质增效工作,着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加快绿色发展转型步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较好地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1.能源保供彰显担当。公司始终牢记能源安全保障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积极应对煤炭价格高位运行、水电来水严重偏枯、多轮极端天气冲击和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圆满完成了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保电任务,保暖保供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李强总理到黑龙江公司所属哈尔滨第一热电公司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保暖保...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在公司董事会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提质,全力以赴保供应、稳增长、促发展,持续深化提质增效工作,着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加快绿色发展转型步伐,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较好地完成全年各项任务,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1.能源保供彰显担当。公司始终牢记能源安全保障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积极应对煤炭价格高位运行、水电来水严重偏枯、多轮极端天气冲击和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圆满完成了北京“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等重大保电任务,保暖保供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李强总理到黑龙江公司所属哈尔滨第一热电公司考察调研,充分肯定了保暖保供工作;
托克托发电公司实现长距离向呼和浩特市供热,实现了“电供首都,热供首府”,树立了大唐保暖保供保民生的良好形象。
2.经营效益稳步提升。公司始终坚持把价值创造、业绩提升作为经营龙头,紧盯全年利润目标,坚持“以电定煤”“以热抢电”策略,坚持精益化管理,紧跟市场调整燃料策略,紧盯边际调整营销策略,聚焦关键要素、核心指标和重点难点问题,全力以赴降煤价、抢电量、稳电价、控成本、增收益,用好用足能源保供政策,全年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3.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公司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序推进重点保供煤电项目建设和存量煤电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筹打好新能源提速增效、煤电提质增效和新产业开发拓展攻坚战。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役装机容量73,290.964兆瓦,新增发电机组容量4,799.2兆瓦,其中火电燃机577兆瓦、风电项目2,047.5兆瓦、光伏项目1,604.7兆瓦,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7.75%。报告期内,共有184个电源项目获得核准,核准容量12,782.43兆瓦;其中,2个火电煤机项目,核准容量4,000兆瓦;1个火电燃机项目,核准容量1,076兆瓦;16个风电项目,核准容量2,217.3兆瓦;165个光伏项目,核准容量5,489.13兆瓦。报告期内,报告期内,公司在建项目装机规模9,964.65兆瓦,其中火电在建项目装机4,670.12兆瓦、风电在建项目装机3,047.65兆瓦、光伏在建项目装机2,146.88兆瓦,储能在建项目装机100兆瓦。
4.改革治理稳妥推进。公司着力实现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法治和风控体系筑牢健全。圆满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任务,持续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修订完善各级主体事项清单和工作规则,治理效能持续提升。持续深化“十四五”法治央企建设,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治理,资金、债务、法律、燃料贸易、工程建设等领域风险控制有力。扎实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着力提升上市公司品牌形象,公司年内先后荣膺第十七届水晶球“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第十三届中国证券金紫荆“卓越高质量发展上市公司”、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3年度上市公司董办优秀实践案例等多项奖项,上市公司品牌形象获得有效彰显和提升。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9.2亿千瓦,同比增长13.9%。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在2023年首次超过火电装机规模,占总装机容量比重在2023年首次超过50%,煤电装机占比首次降至40%以下。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持续推进。
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8.9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全国规模以上电厂中的水电发电量全年同比下降5.6%;全年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接近六成,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电源,有效弥补了水电出力的下降。
2023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2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增速比202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回升向好拉动电力消费增速同比提高。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6%、6.4%、6.6%和10.0%;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2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第二产业用电量6.0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第三产业用电量1.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2%;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9%。全国31个省份用电量均为正增长,西部地区用电量增速明显。
2023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力保供取得好成效。受年初来水偏枯、电煤供应紧张、用电负荷增长等因素叠加,少数省级电网在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形势较为紧张,国家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守牢了民生用电安全底线。夏季,各相关政府部门及电力企业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平衡,各省级电网均未采取有序用电措施,创造了近年来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最好成效。冬季,12月多地出现大范围强寒潮、强雨雪天气,电力行业企业全力应对雨雪冰冻,全国近十个省级电网电力供需形势偏紧,部分省级电网通过需求侧响应等措施,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023年,能源领域政策持续出台,现代能源体系稳步构成。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多部门陆续印发支持、规范能源行业的发展政策,主要内容涉及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推动各领域节能提效,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强新能源技术研发以及标准建设等。其中,为适应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的新形势,推动煤电转变经营发展模式,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决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对煤电实行两部制电价政策;为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建设,规范电力现货市场的运营和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中国首个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规范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与运营。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建设国家现代能源体系,已被列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新型电力系统中体现电力多元价值的价格体系正在逐渐建立,政府相继出台的政策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是由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发电上市公司。公司所属运营企业及在建项目遍及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现已发展成为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大型综合能源上市公司。
在量价方面,受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竞争态势、装机结构、区域自然条件等综合影响因素,2023年公司紧跟市场调整燃料策略,紧盯边际调整营销策略,聚焦关键要素、核心指标和重点难点问题,全力以赴降煤价、抢电量、稳电价、控成本、增收益。
截至2023年底,公司在役装机容量约73,290.964兆瓦。其中,火电煤机45,624兆瓦,约占62.25%;火电燃机6,631.56兆瓦,约占9.05%;水电约9204.73兆瓦,约占12.56%;风电7,464.49兆瓦,约占10.18%;光伏发电4,366.184兆瓦,约占5.96%。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电源布局及发展优势
公司是中国大型独立发电公司之一,公司及子公司发电业务主要分布于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装机容量突破7,000万千瓦大关,其中京津冀、东南沿海区域是公司火电装机最为集中的区域,水电项目大多位于西南地区,风电、光伏广布全国资源富集区域。公司大力推进低碳清洁能源转型,截至报告期内新增装机容量4,799.2兆瓦,其中火电燃机新增577兆瓦、风电新增2,047.5兆瓦、光伏新增1,604.7兆瓦,公司天然气、水电、风电、太阳能等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7.75%,较去年末实现提升4.65个百分点。
(二)设备技术优势
公司燃煤机组中,共有14台超超临界机组,容量达到11,280MW,其中百万级超超临界机组6台。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门要求,持续强化环保工作,公司在役燃煤火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环保改造100台,均已按照超低排放环保改造限值达标排放。公司在中电联火电机组能效对标中,共计有25台机组获得优胜奖,2台机组获得单项指标最优称号。
(三)融资能力优势
公司在境内外市场信誉良好,拥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可以确保公司整体资金链顺畅,有效降低公司融资成本。2023年,公司发挥融资优势、夯实保供责任,圆满完成11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发行任务,全面推动保供增效;结合公司资金需求及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年内累计发行中期票据、超短期融资券17只,总发行规模295亿元,各期债券均较好的把握住发行窗口,有效降低公司综合融资利率水平。
(四)企业管理优势
公司董事会成员背景多元化,董事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既具有专业性又互为补充,保障了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公司积极践行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评聘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成长成才、形成了一直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公司深耕能源行业多年,拥有丰富的能源行业企业管理经验,同时积极谋划拓展新产业方向,能够持续推进公司业务拓展,为股东创造价值。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2023年,公司累计完成上网电量约2,594.26亿千瓦时,同比上升约5.06%。实现经营收入约1,224.0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4.77%;经营成本完成约1,080.2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0.45%;实现净利润约30.05亿元,同比上升445.80%;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13.65亿元。 同比上升434.81%;资产总额约3,039.99亿元,比上年末下降0.37%;负债总额约为2,155.33亿元,比上年末下降5.81%;资产负债率约为70.90%,比上年末下降4.09个百分点。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从电力消费、电力供应及电力供需等方面分析如下:
1.电力消费方面,在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终端用能电气化等因素后,2024年预计我国电力消费平稳增长。根据不同预测方法对全社会用电量的预测结果,预计2024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8万亿千瓦时,比2023年增长6%左右。
2.电力供应方面,在新能源发电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下,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预计2024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将再次突破3亿千瓦,新增规模与2023年基本相当。2024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达到32.5亿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合计18.6亿千瓦,占总装机的比重上升至57%左右,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0%左右。
3.电力供需方面,在电力供应和需求,以及气候的不确定性等多方面因素交织叠加下,给电力供需形势带来不确定性。综合考虑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电源投产等情况,预计2024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总体紧平衡。迎峰度夏和迎峰度冬期间,在充分考虑跨省跨区电力互济的前提下,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南方等区域中有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部分时段需要实施需求侧响应等措施。
(二)公司发展战略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全面落实结构调整、绿色转型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和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及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引领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挥公司的战略优势,打造管理规范、业绩优秀、绿色低碳、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受投资者青睐的一流能源上市公司。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更好统筹能源电力保供和提质增效,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在同心聚力、追求卓越的新浪潮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在“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上创造新成效、新业绩,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纵深推进本质安全。深入践行“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深入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健全双重预防机制,协同三个体系运转,确保安全稳定局面。狠抓设备治理,做强自主维护,做实自主检修,探索推行状态检修,切实提高设备的可靠性、经济性,为保供增效打牢坚实基础。
2.强化精益化管理。深入践行“价值优先、绿色为要、创新制胜、合作共赢”的经营理念,实施全要素、全流程精益化管控。进一步调优煤炭库存结构,增强“淡储旺耗”的前瞻性和“顺势采购”的灵活性,实现精细化调运。外强协调争取有利环境,内强管理调动发电积极性,科学分配交易电量,提高度电边际效益。强化“一切成本皆可控”理念,全力压降各项成本,推进增收节支,确保综合效益最大化。
3.转型发展倍道而进。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强机制、重奖惩、硬举措”保障发展大局,紧盯新能源、清洁高效煤电、新兴产业优化发展目标,滚动分解、梯次开发、压茬推进,突出抓好绿色转型。量质并举推动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充分利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两个联营”等有利途径,千方百计抓资源、上项目、促发展。持续布局新兴产业落地见效,加快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新业态,坚决打赢转型发展攻坚战。
4.改革创新蹄疾步稳。强化法治建设,健全内控体系,狠抓风险管控,确保系统上下规范高效运转和依法合规运作。深化“法治央企”和合规管理体系建设,协同推进各项监管机制,促进法务、合规、风险、内控深度融合。完善科技创新制度,加强研发投入管理,充分激发全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发挥上市公司平台功能,增强上市公司价值创造能力,全方位提升“大唐发电”品牌形象,打造管理规范、业绩优良、品牌优质的行业优秀上市公司。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公司可能面对的风险
(1)电量风险。随着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电力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新能源装机占比将持续提高,火电从主体电源逐渐转变为支撑性和调节性电源,存量火电市场空间将持续承压,公司火电板块存在电量下降的风险。
(2)电价风险。随着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加速构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了《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初步形成了容量电价回收固定成本、电量电价回收变动成本、辅助服务回收调节成本的煤电价格新机制。面对第一年正式执行容量电费,叠加新能源全面入市、绿电绿证交易和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加速推进,市场化交易电量比例持续提高,电力市场竞争程度将愈发激烈,电价方面存在波动可能。
(3)燃料供应及价格风险。2024年,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优质煤矿产能增速放缓,增产能调整为稳产能,部分长协资源萎缩,在局部用煤高峰时段可能出现优质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库存结构失衡和燃料成本失控的风险。此外,国际地缘政治波动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加强,将对煤炭的生产运输带来一定不确定性。
2.应对措施
针对电量及电价风险,公司持续深化提质增效工作,强化动态经营策略,结合煤、气量价,统筹抓好电热的“两量两价”,发有效益的电、供有效益的热。一是强化生产要素科学调度、过程管控,优化机组发电策略;二是用好容量电价机制,坚持量价协同提高效益;三是加强辅助服务管理,确保增收提价;四是研判电力市场,合理参与省内省间中长期及现货交易,增收增效;五是持续密切关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政策动态,与市场各方保持密切的沟通,在市场建设、政策制定、规则执行等过程中全链条参与,充分发挥影响力。
针对燃料供应及价格风险,公司将积极与煤矿和运输单位联系,了解煤矿产、运、销及铁路、港口运输计划等信息,提高经济长协煤种的兑现率;同时,以月度燃煤采购计划为抓手,统筹长协煤兑现、耗用需求及提库计划,密切关注港口及坑口煤炭成交价格,洞察市场走势、灵活调整策略,有效管控燃料采购成本。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回升,促进电力消费需求增长。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增长12.1%、4.4%、9.9%、1.3%。分季度看,一、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6%和6.4%;一、二季度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0%和4.3%。 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所属行业情况
2023年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回升,促进电力消费需求增长。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发布的数据,上半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4.31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第一、二、三产业及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分别增长12.1%、4.4%、9.9%、1.3%。分季度看,一、二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3.6%和6.4%;一、二季度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5.0%和4.3%。
2023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1.4亿千瓦;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同比增长10.8%。从分类型投资、发电装机增速及结构变化等情况看,电力行业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2023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4.1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其中,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22.9%,火电发电量同比增长7.5%,风电发电量同比增长21.2%。煤电发电量占全口径总发电量比重为58.5%,煤电仍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最主要电源,有效弥补了水电出力的大幅下降,充分发挥了兜底保供作用。
中电联预计2023年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15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左右,其中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7%;预计2023年全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将有望历史上首次突破3.0亿千瓦。
(二)主营业务情况
公司是由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的大型发电上市公司。公司所属运营企业及在建项目主要分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在役装机容量72,252.37兆瓦,其中,火电煤机47,164兆瓦、火电燃机6,631.56兆瓦、水电约9,204.73兆瓦、风电5,985.95兆瓦、光伏发电3,266.13兆瓦。公司正逐步发展成为绿色低碳、多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大型综合能源上市公司。
上半年,公司实现经营收入约582.02亿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6.04亿元;实现净利润约19.05亿元,同比上升5.82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约为15.17亿元,同比上升1.18亿元。
上半年,公司平均上网结算电价485.56元/兆瓦时(含税),同比上升约6.06%;累计完成上网电量约1,172.006亿千瓦时,同比上升约2.07%;全口径机组利用小时累计完成1,807小时,同比增加4小时;供热量累计完成约8,469.76万吉焦,同比下降约8.24%。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面对煤电市场复杂多变的经营形势和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严峻考验,公司系统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适应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有效扭转不利局面,有力应对风险挑战,有序完成阶段性保供任务,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坚持顺势而为、借势突围,实现经营能力“再提升”。公司系统锚定全年利润目标,狠抓“电煤协同”,紧跟市场调整燃料策略,紧盯边际调整营销策略,踏准市场节奏,优化煤源结构,抢发效益电量,公司整体经营局面持续向好。上半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25.06亿元,同比增长27.01%。
坚持破立并举、守正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再突破”。公司紧抓发展机遇,持续打好新能源提速增效、煤电提质增效和新产业开发拓展攻坚战。托电基地二期15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纳入国家第三批基地规划,为公司加速绿色转型增添强劲动力。上半年,公司核准电源项目36个,核准容量6,439.51兆瓦,其中:火电煤机项目核准容量2,000兆瓦、火电燃机项目核准容量1,000兆瓦、风电项目核准容量1,200兆瓦、光伏项目核准容量1,839.51兆瓦、海上光伏氢能示范项目核准容量400兆瓦。
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实现工程建设“再加速”。公司狠抓项目进度计划管理,严抓质量验收和效益目标,强化工程造价过程管控,提升采购供应和服务保障效率,助力项目高效建设。上半年,公司在建电源项目32个,在建容量8,306.19兆瓦,其中:火电项目在建容量4,020兆瓦、风电项目在建容量2,647兆瓦、光伏项目在建容量1,639.19兆瓦。上半年,公司投产电源项目16个,投产容量1,570.6兆瓦,其中:火电项目投产容量496.98兆瓦、风电项目投产容量569兆瓦、光伏项目投产容量504.62兆瓦。
三、风险因素
1.电力行业及市场风险
(1)“碳排放双控”将促使各地政策向可再生能源项目倾斜,公司火电板块存在电量下降风险。随着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上升,存量火电市场空间持续承压。
(2)从电力市场看,电力交易日趋复杂,电价面临下行压力。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迈出新步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等多个市场耦合深化,中长期市场实现连续运营,并开展分时段交易,电力现货市场交易规则不断更新,电力市场竞争程度将愈发激烈。
应对措施:针对电量及电价风险,一是公司将持续深化提质增效工作,加强发电与供热的统筹协同,科学制定交易策略,通过多个市场统筹提高综合收益;二是持续争取利用有利政策,密切关注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政策动态,与市场各方保持密切沟通,保障经营策划有的放矢,促进经营增效增收落地做实。
2.燃料采购市场风险
(1)下半年,伴随国内宏观经济逐步复苏,社会用电需求预期增加,在夏季大负荷、迎峰度冬等用电高峰期,局部区域或将出现时段性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火电仍将发挥能源兜底保障作用,可能面临较大的保供压力。
(2)随着国家对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管控力度的加强,部分煤炭主产区在局部时段可能会出现减产情形,进而带动煤炭市场价格的阶段性上涨,加大用煤企业成本管控压力。
(3)沿海区域的用煤企业国内长协资源占比较低,进口煤采购比例偏高,容易受国际市场和进口煤政策波动的影响,用煤企业保供和控价方面均承受一定压力。
应对措施:针对可能存在的保供和控价风险,一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部署,发挥长协合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提高抵御市场变化的水平;二是统筹生产、燃料和电量的关系,动态优化月度采购计划,始终将库存维持在合理水平,有效降控燃料成本;三是密切关注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科学研判对国内煤炭市场的影响,及时有效的加以应对。
3.环保风险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国家和部分地方政府还在不断完善和深化重点区域的环保政策,在大气污染、水体保护、扬尘治理、固废处置等方面提出新的、更严格的要求,有关基层企业的环保压力可能与日俱增。
应对措施:公司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政府环保政策,所属燃煤发电厂均配备了技术先进、设施齐全、效率达标的环保烟气净化系统,按国家规定实施了超低排放改造,对天气状况、燃料品质、电热负荷等内外因素的波动具有良好的适应性,通过了地方环保部门的验收。同时,公司积极推广和选取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方案,在改进节水与废水处理系统、大气污染、建设煤场封闭设施、完善灰渣综合利用等方面主动作为,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各类环保风险得到及时辨别和有效化解。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电源区域布局优势
公司是中国大型独立发电公司之一,公司及子公司发电业务主要分布于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装机容量达到72,252.37兆瓦,其中京津冀、东南沿海区域是公司火电装机最为集中的区域,水电项目大多位于西南地区,风电、光伏广布全国资源富集区域。公司大力推进低碳清洁能源转型,报告期内,公司清洁能源新增装机容量1,578兆瓦,其中火电燃机新增531.38兆瓦、风电新增569兆瓦、光伏新增477.62兆瓦,公司低碳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进一步提升至34.72%,较去年末提高1.62个百分点。
(二)设备技术优势
公司燃煤机组中,共有14台超超临界机组,容量达到11,280MW,其中百万级超超临界机组6台。公司严格按照国家环保部门要求,持续强化环保工作,公司在役燃煤火电机组累计完成超低排放环保改造108台,均已按照超低排放环保改造限值达标排放。公司系统25台火电机组在全国火电机组能效水平对标中获奖,24个风场站获得中电联2022年度全国风电场生产运行统计指标对标优胜风电场称号。
(三)融资能力优势
公司积极发挥上市公司融资功能,用好用足政策支持,紧抓市场机遇,在实现保供增效的同时,助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3年上半年,公司紧抓市场发行窗口,成功发行超短期融资券55亿元,中期票据130亿元,其中完成发行能源保供特别债110亿元,发行利率保持同期市场最优水平。
(四)企业管理优势
公司董事会成员背景多元化,董事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领域既具有专业性又互为补充,保障了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公司积极践行人才强企战略,建立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和评聘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成长成才、形成了一只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公司深耕能源行业多年,拥有丰富的能源行业企业管理经验,同时积极谋划拓展新产业方向,能够持续推进公司业务拓展,为股东创造价值。
(五)科研创新优势
公司坚持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强化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交流;注重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激发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奖励激励体系,提升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热情;加大科技研发投入,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创新生态圈、打造创新策源地。报告期内,公司共获得行业以上科技成果19项,其中特等和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