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营业绩概况 2024年前三季度,本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五个领先”银行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推进各项工作质效提升,经营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2024年1-9月,本集团经营效益稳中有进,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518.26亿元,同比增长0.76%。实现营业收入1,622.10亿元,同比增长3.83%;其中,利息净收入1,099.71亿元,同比增长0.67%,净息差1.79%,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522.39亿元,在证券投资等其他非息收入的带动下,同比增长11.17%。 本集团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平...
查看全部▼
一、经营业绩概况
2024年前三季度,本集团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监管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五个领先”银行建设为抓手,扎实做好“五篇大文章”,推进各项工作质效提升,经营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2024年1-9月,本集团经营效益稳中有进,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518.26亿元,同比增长0.76%。实现营业收入1,622.10亿元,同比增长3.83%;其中,利息净收入1,099.71亿元,同比增长0.67%,净息差1.79%,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非利息净收入522.39亿元,在证券投资等其他非息收入的带动下,同比增长11.17%。
本集团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92,592.4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8%。贷款及垫款总额56,318.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34.65亿元,增长2.43%。其中,公司贷款(不含贴现)余额29,213.7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242.21亿元,增长8.31%;贴现贷款余额3,720.91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452.57亿元,下降28.08%;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18,398.2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72.37亿元,增长4.38%;信用卡贷款余额4,985.24亿元,较上年末减少227.36亿元,下降4.36%。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84,292.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4%。客户存款总额56,093.2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111.37亿元,增长3.91%。其中,公司存款余额40,235.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12.24亿元,增长2.32%;个人存款余额15,857.2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199.13亿元,增长8.18%。可转换公司债券余额122.26亿元,因转股较上年末减少275.68亿元。
收起▲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的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5%、5.8%和4.6%。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
查看全部▼
一、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今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国内结构调整持续深化等带来新挑战,但宏观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外需有所回暖、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等因素也形成新的支撑。总的来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就业物价总体稳定,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动能加快成长,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5%、5.8%和4.6%。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成效显著,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作用有效发挥,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增强,社会融资成本继续下降。外汇市场供求基本平衡,经常账户顺差稳定,外汇储备充足,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预期趋稳,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政策协调配合,大力增强抓落实的效能。加大财政政策实施力度,发行并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快增发国债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使用进度,放大政府投资带动效应,高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推动发展转方式增动能提质量。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深化财政管理改革。
监管政策方面,深入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全力推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大力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切实强化“五大监管”,稳妥有序推进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不断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体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持续增强金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上半年,银行业总资产保持增长,信贷资产质量总体稳定,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1-6月,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3万亿元,同比增长0.4%;二季度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33.1万亿元,同比增长6.6%;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3.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56%,拨备覆盖率209.32%;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53%。
二、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本行依托中信集团“金融+实业”综合禀赋优势,以全面建设“四有”2银行、跨入世界一流银行竞争前列为发展愿景,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实施“五个领先”3银行战略,打造有特色、差异化的中信金融服务模式,向企业客户、机构客户和同业客户提供公司银行业务、国际业务、金融市场业务、机构业务、投资银行业务、交易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等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向个人客户提供财富管理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个人信贷业务、信用卡业务、养老金融业务、出国金融业务等多元化金融产品及服务,全方位满足企业、机构、同业及个人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需求。报告期内。2.3核心竞争力分析公司治理规范高效。本行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企业建设,始终坚持“两个一以贯之”4,通过规范化、科学化、有效化管理,持续健全公司治理和业务运营体制机制,形成了管理高效、分工专业的组织架构体系。参照现代银行发展理论与实践,结合党建工作要求,搭建了“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实现党的全面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按照前台、中台、后台相分离的原则,建立起涵盖总行部门条线和分支行板块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本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等各治理主体规范运作,有效履职综合协同优势明显。本行遵循“一个中信、一个客户”发展原则,坚持“利他共赢”协同理念,进一步夯实与中信集团金融和产业子公司的对接机制,在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信优势。围绕服务乡村振兴、绿色金融、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场景推出“中信协同助力”系列方案,向政府、企业、个人等全量客户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多场景、全生命周期的专业化服务,为实体经济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开拓创新活力凸显。本行是中国最早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融资的商业银行,并以屡创中国现代金融史上多个第一而蜚声海内外。创新不仅是深植于本行的基因,也是驱动本行发展的新引擎。本行传承和发扬“开拓创新”的中信风格,持续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在投行业务、跨境业务、机构业务、交易银行、财富管理、出国金融、养老金融、信用卡、外汇做市等业务领域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风险防控科学有效。本行持续健全完善“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风险管理体系,提升风险管理质效。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有效传导稳健的风险策略及风险偏好。深入推进“五策合一”5,前瞻做好大类资产配置,积极落实“五篇大文章”等国家战略导向,持续优化授信结构。坚持强化控新清旧,深化授信全流程管理,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推进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深化数字化风控工具多层次应用,提升风险防控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金融科技全面赋能。本行始终坚持以科技赋能、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为业务发展全面赋能,推动本行成为一流科技驱动型银行。本行全面提升产品和服务竞争力,驱动管理、经营和运营模式数字化转型;构建云原生技术和能力体系,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应用深度渗透到业务各领域,金融科技综合赋能能力全面跃升,成为本行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和驱动力。文化厚植发展底蕴。本行将中国特色金融文化确立为本行企业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积极培育和宣贯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并在深化内化转化上加快发力,引导其成为全员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动自觉,以正确的经营观、业绩观和价值观服务实体经济、做好“五篇大文章”,为本行全面建设“四有”银行,跨入世界一流银行竞争前列的发展愿景提供价值导向和思想引领。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读书论坛、“书香代言人”微视频荐书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文化建设,以文化软实力塑造发展硬实力,推动文化兴企、文化兴行。人才队伍专业优秀。本行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人才强行”战略,实施以价值为核心,数量、质量、结构、效能统筹一体的人才配置机制,持续健全适配战略、支撑发展、驱动转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大力弘扬“凝聚奋进者、激励实干者、成就有为者”的中信银行人才观,深入推进《中信银行“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总分联动持续建强“六支人才队伍”6,整建制实施“百舸千帆”等全行示范性人才工程,着力培养造就一批支撑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和建设“五个领先”银行战略的人才队伍,不断提升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和战斗力。
品牌形象深入人心。本行始终坚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建设高质量金融品牌,打造“值得托付未来的价值银行”。报告期内完成品牌资产梳理盘点,出台《中信银行品牌架构评估管理办法》,不断加强品牌体系化建设;制定印发《中信银行2024年度品牌传播方案》,进一步深化品牌焕新成效,扩大品牌影响力。报告期内,本行在英国Brand Finance发布的《2024年全球银行品牌价值500强》榜单中排名第19位,较去年上升1位,品牌价值连续两年稳步提升。
三、经营业绩概况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本集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服务支持实体经济,稳步推进“五个领先”银行建设,锚定四大经营主题,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经营发展整体符合预期。
经营效益保持稳健。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090.19亿元,同比增长2.68%;其中实现利息净收入726.08亿元,同比下降0.82%,实现非利息净收入364.11亿元,同比增长10.44%;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354.90亿元,同比下降1.60%;平均总资产回报率(ROAA)为0.79%,同比下降0.06个百分点,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为10.69%,同比下降1.46个百分点。资产质量保持稳定。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665.8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7.80亿元,增长2.75%;不良贷款率1.19%,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06.76%,比上年末下降0.83个百分点;拨贷比2.46%,比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
业务规模平稳增长。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91,046.2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0.58%;贷款及垫款总额55,936.7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3%;客户存款总额55,148.7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16%。报告期内,本集团将落实国家战略与信贷结构调整有机结合,科创金融贷款、绿色信贷、普惠金融、涉农贷款、制造业等重点领域贷款增速均高于贷款总体增速。
四、风险管理
(1)险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技术
报告期内,本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将服务实体经济与把握业务机遇相结合,在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持续健全“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策略及风险偏好传导落实。扎实推进“五策合一”,聚焦“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开展研究,完善配套机制,前瞻做好资产投放结构安排。完善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和客户集中度管控。严格执行《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大额风险暴露相关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管限额要求。深化审管检一体化机制,完善专职审批人体系,加强贷投后和风险缓释管理,提升全流程风控质效。强化全口径资产质量管控,统筹表内和表外、境内和境外、母行和子公司,有序推进对公重点项目及零售业务风险化解处置,加大现金清收力度,在巩固风险管理基本面的同时向问题资产要效益。持续深化母子一体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全行风险管理水平。
本行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技术研发能力,强化数字化风控成果转换。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基础数据治理,优化零售和非零售内评模型,迭代更新大数据风控模型,夯实数字化风控基础,推进数字化风控工具在贷前审批、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催收管理、问题资产处置等授信流程中的应用,赋能总分行业务发展。
(2)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是指因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从而使银行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信用风险主要来自于各类授信业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含保理)、担保、承兑、贷款承诺等表内外授信业务,银行账簿债券投资、衍生产品和证券融资交易、结构化融资等业务。本行以保持资产质量稳定,提升优质客户占比为整体经营目标,以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风险为指导方针,不断优化授信结构,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强化授信全流程管理,防范系统性风险,将信用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关于本行报告期内各项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情况。
报告期内,为积极适应市场发展形势和政策环境变化,本行多措并举全面提升贷投后管理能力与质效,以实现持续价值创造。积极推进贷投后管理体系建设,优化完善贷投后管理机制,强化实质风控;组织开展分层分类风险监测,加强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建立差异化风险监控机制,加强重点客户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监测的针对性和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完善预警委员会机制,动态优化预警策略规则,进一步发挥风险预警作用。
报告期内,本行以资本新规实施为契机,根据新三年发展规划,通过加强组织保障、完善政策制度、优化系统建设、抓实数据治理、严格估值管理、加强价值监测,持续推进风险缓释管理体系优化升级,不断提升风险缓释管理精细化水平。
(3)市场风险管理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主要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本行建立了涵盖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等各环节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通过密切监控市场风险,严格执行产品准入和风险限额管理,及时进行风险计量和报告等措施,防范和控制市场风险。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本行风险偏好,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最大化。
报告期内,本行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规定计量市场风险资本,持续夯实市场风险计量的系统和数据基础;优化完善市场风险限额管理、压力测试和报告管理相关制度;持续跟踪和监测利率、汇率等市场波动,做好风险排查和提示,有效防范和应对市场风险。
1.利率风险管理
1.1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本行对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建立完整的风险限额体系,针对不同产品特点设置风险价值、利率敏感性及市值损失等限额,定期运用压力测试等工具对交易账簿利率风险进行评估,将交易账簿利率风险控制在风险偏好可容忍的水平内。本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主要受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变动的影响。报告期内,国内债券市场收益率震荡下行。本行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加强市场研判,切实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审慎控制交易账簿的利率风险敞口。
1.2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导致银行账簿整体收益和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包括缺口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根据本行风险管理能力、风险偏好和风险承受能力,将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本行以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为依托,建立了完善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多层级的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架构,风险管理策略和流程,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与缓释体系,内部控制与审计制度,信息管理系统,风险报告与信息披露机制等。报告期内,本行紧跟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变化,加强对市场利率走势预判,加强对客户行为变化的模拟分析,前瞻性调整应对措施;综合运用缺口分析、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多种方法,从重定价缺口、久期、净利息收入波动(△NII)、经济价值波动(△EVE)等多个维度监测风险暴露水平及变化;灵活运用价格引导、久期管理、规模管理等管理工具,确保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敞口水平整体稳定。在以上管理措施综合作用下,报告期内,本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标均在本行风险容忍度范围内波动。
1.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是指因汇率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行主要通过外汇敞口分析来衡量汇率风险的大小。本行外汇敞口主要来自外汇交易形成的外汇头寸,以及外币资本金和外币利润等。本行通过合理匹配本外币资产负债并适当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等方式管理汇率风险。本行对于全行资产负债的外汇敞口以及结售汇、外汇买卖等交易业务形成的外汇敞口设置风险限额,将本行承担的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水平。
本行汇率风险主要受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报告期内,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小幅下行。本行严格控制相关业务的外汇风险敞口,加强日常风险监控、预警和报告,将汇率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4)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确保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
本行建立了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架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及下设专门委员会和相关管理部门职责明确,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清晰。董事会承担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负责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等。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并向股东大会报告。高级管理层负责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总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在高级管理层的授权下,履行其部分职责。总行资产负债部为本行流动性风险的牵头管理部门,负责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对流动性风险进行计量监测分析等具体管理工作。总行审计部门负责对本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审计监督与评价。本行保持稳健审慎的流动性风险水平,实施审慎、协调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统一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总行负责制定银行集团、法人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策略等,在法人机构层面集中管理流动性风险;境内外附属机构在银行集团总体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框架内,根据监管机构要求,制定自身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程序等并持续推动实施。
报告期内,面对复杂的经济环境,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市场流动性总体均衡偏松,短端利率中枢围绕政策利率波动,中长端利率中枢震荡下行。
本行持续强化流动性风险管理,不断提升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持续做好资产负债统筹管理,坚持稳存增存,加强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总量和结构优化,统筹做好流动性和效益性的动态平衡;加强流动性风险计量和监测,继续实施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持续达标,保持合理水平;做好日常流动性管理,加强市场分析和预判,前瞻性进行资金安排,在确保流动性安全的基础上,提升资金运用效率;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保持合理的主动负债结构,确保融资渠道畅通和来源多元化,持续推动金融债发行,补充稳定负债来源;重视应急流动性管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报告期内,本行综合考虑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子和外部环境因素,合理设定压力情景,按季度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在轻度、中度、重度情景下,本行最短生存期均超过监管规定的30天。
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各项流动性指标持续满足监管要求。流动性覆盖率为151.58%,高于监管最低要求51.58个百分点,表明本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足,抵御短期流动性风险冲击能力较强。
(5)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程序、员工、信息科技系统存在问题以及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风险,但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目标为: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有效防范操作风险,降低损失;促进流程优化,提高服务效率;提升对内外部事件冲击的应对能力,为业务稳健运营提供保障;降低资本耗费,提高股东回报。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操作风险主动管理。积极推进实施《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操作风险新标准法,不断夯实操作风险损失数据收集机制,数据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下发操作风险年度管理要点,针对风险管理薄弱环节及时启动操作风险触发式评估,丰富关键风险指标体系,提升风险监控前瞻性。指导并表子公司及海外分行完善操作风险体系,优化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功能,持续提升全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进一步健全外包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外包风险排查和评估,督促外包事项责任部门履职。持续加强业务连续性体系建设,开展应急预案检查,推进问题排查整改,按计划完成重要业务实战演练,持续提升管理质效。报告期内,本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运行平稳,风险整体可控。
(6)信息科技风险管理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纳入本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行以“坚守底线、强化意识、重在执行、主动管理、创造价值”为核心理念,致力于打造覆盖“全员、全面、全程”的信息科技风险文化体系。
本行已建立由信息技术“一部三中心”28、风险管理部、合规部、审计部及其他相关部门组成的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组织架构。本行持续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的识别、评估、计量、监测和控制,促进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增强本行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报告期内,本行未发生重大信息科技风险事件,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良好,信息科技风险整体可控。
(7)声誉风险管理
声誉风险主要是指由本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本行品牌价值,不利本行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
报告期内,本行秉持声誉风险管理“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基本原则,重视声誉风险事前评估、隐患排查、源头管理,定期对声誉风险管理情况及潜在风险进行审视,做好预案建设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在声誉风险处置中,快速响应、协同应对、高效处置声誉事件,主动回应媒体和公众关切,及时修复受损声誉和社会形象;持续加强声誉风险常态化建设,举办多层次、差异化的声誉风险培训,强化各职能部门及分支机构声誉风险防控能力;做好声誉资本积累,加强品牌建设,聚力传播“让财富有温度”的品牌形象。
(8)国别风险管理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政治、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本行债务,或使本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或资产存在遭受损失,或使本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本行制定了完善的国别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国别风险。本行识别和计量跨境授信、投资、表外业务中存在的国别风险,对已开展和计划开展业务的国家(地区)定期进行国别风险评估和评级,设定合理的国别风险限额,定期监测并合理控制国别风险敞口。
报告期内,本行修订完善国别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推进管理工具提升和优化,持续评估和监测国别风险,及时进行国别风险评级和限额的重检和调整,开展国别风险压力测试,将国别风险控制在可承受水平。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1.经营业绩概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监管要求,积极践行新三年发展规划,深化转型发展,经营业绩总体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成色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本集团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90,703.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20%。贷款及垫款总额55,823.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39.69亿元,增长1.53%。其中,公司贷款(不含贴现)余额29,049.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78.09亿元,增长7.70%;贴现贷款余额3,678.6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494....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1.经营业绩概况
报告期内,本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严格执行监管要求,积极践行新三年发展规划,深化转型发展,经营业绩总体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成色持续提升。
报告期内,本集团资产负债规模平稳增长,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资产总额90,703.1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20%。贷款及垫款总额55,823.1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39.69亿元,增长1.53%。其中,公司贷款(不含贴现)余额29,049.5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78.09亿元,增长7.70%;贴现贷款余额3,678.65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494.83亿元,下降28.89%;个人贷款(不含信用卡)余额17,993.6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67.77亿元,增长2.09%;信用卡贷款余额5,101.26亿元,较上年末减少111.34亿元,下降2.14%。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负债总额82,856.30亿元,较上年末下降0.39%。客户存款总额54,170.8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89.03亿元,增长0.35%。其中,公司存款余额39,228.62亿元,较上年末减少95.05亿元,下降0.24%;个人存款余额14,942.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84.08亿元,增长1.94%。
报告期内,本集团效益稳中有升,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191.91亿元,同比增长0.25%。营业净收入537.70亿元,同比增长4.69%,其中利息净收入349.60亿元,同比下降4.55%,主要是受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资产端收益率下降,净息差持续收窄,一季度净息差1.70%,同比下降17个BPs;非利息净收入188.10亿元,同比增长27.64%,主要是金融投资收益增长带动。
2.重点业务及指标
2.1支持实体经济
本行持续落实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加强优质信贷资产组织与投放,全力助推实体经济企稳向好。着力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对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优化信贷投放的行业、区域及客户结构;加强零售业务的场景搭建和产品体系创新,满足居民合理购房融资需求,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能力。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金融政策,助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784.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69%;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5,305.75亿元,与上年末基本持平。本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9,774.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65%;个人经营贷款余额4,782.0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6%。
2.2做好五篇大文章
科技金融
本行深入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奋力书写科技金融大文章。报告期内,本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加快推动专属产品创新,持续迭代升级科技金融全生命周期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进一步做深银政合作生态,推动分行加强与要素市场合作,搭建与市场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合作生态圈。本行依托中信智库,聚焦热点行业,常态化召开行研沙龙,不断提升一线业务人员投研能力和风险评估能力。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28,636户,较上年末增加1,492户。
绿色金融
报告期内,本行进一步做深做实绿色金融大文章,继续加大对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动力度,加强考核引导,优化绿色金融业务资源配置;积极开展转型金融研究,以中信碳账户产品为基础持续丰富碳金融产品体系。截至报告期末,本行绿色信贷余额5,002.23亿元1,较上年末增长8.98%。本行积极参与绿色债券市场建设,报告期内,承销绿色债券规模合计42.1亿元,其中15.8亿元为绿色金融债(含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7.6亿元为碳中和债券。
普惠金融
报告期内,本行坚决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与监管政策要求,持续加强顶层规划引导,配套政策资源保障,统筹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不断提升普惠产品服务能力,丰富完善“中信易贷”特色化产品体系,加强“信贷+”综合服务水平。同时,强化风险合规管理,推进年度风险管理策略制定、智能风控平台升级,全力推动本行普惠金融业务高质量发展。截至报告期末,本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2余额5,726.9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76.14亿元,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有贷款余额客户数30.25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90万户。
养老金融
本行扎实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践行金融为民,打造长寿时代财富管理特色名片,不断提升“品质养老选中信”行业认可度。报告期内,成立养老金融工作专班,系统推动养老金融各项工作开展。加速服务升级,持续迭代“六个一”3养老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养老账本3.0版本开发,打造“好用的养老记账本”;丰富个人养老金产品体系,初步完成养老金全产品货架搭建;开展退税操作专项服务,通过“手机银行-智能外呼-客户经理”三层触达,有序开展2023年度养老金退税申报服务。报告期内,本行个人养老金账户新增开户12.60万户,养老账本新增用户55.60万户。
数字金融
报告期内,本行锚定科技驱动新定位,推进“数字”驱动的管理数字化建设,加快“策略”驱动经营数字化建设,对准“效率”强化运营数字化建设,赋能银行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零售业务持续构建面向亿级客户的智能营销及自动化运营能力,全渠道部署营销策略超800个,为客户提供精准适配的产品、活动、资讯、关怀服务等多元化内容与服务。打造AI外呼与线下人工渠道联通的“人机协呼”服务模式,外呼客户量同比增长65%。公司业务深化天元司库项目建设,打造收款池管理、智能客服等功能,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司库管理方案。自主研发“小普机器人”,助力普惠金融问答服务效率提升超30%。金融市场业务全面升级同业+平台,打造同业存单推介、债券借贷、可售产品等核心产品,平台客户销售产品丰富度和资金效率稳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2.3三大核心能力建设
报告期内,本行以新三年发展规划和“342强核行动方案”为指引,持续加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效。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客户管理资产余额(含市值)4达4.3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7%;理财产品总规模1.7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8%;综合融资余额13.16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0.11%。
2.4板块业绩综述
本行公司业务积极落实国家各项政策部署,坚持价值银行导向,持续提升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成色。报告期内,持续深化各级政府战略合作,获取各类重点资格账户143项,同比多增37项;不断拓建外贸新业态、新平台中小外贸客群生态,截至报告期末,服务中小客户达2.2万户。本行深耕供应链金融,以“链生态”赋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期内,累计为2.3万家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3,400.78亿元,同比增长14.07%。投资银行业务继续保持领先优势,报告期内,承销债务融资工具524只,承销规模2,343.56亿元,项目只数和承销规模均位居市场第一5,其中中期票据承销规模1,124.37亿元,为首家一季度中票规模突破千亿的承销机构。本行持续加强对公客户综合经营和深度经营,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对公客户总数118.68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92万户。
本行零售业务坚定落实新三年发展规划,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全力打造“领先的财富管理银行”。报告期内,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财富管理业务持续提升体系性优势、组织韧性和专业化能力,数字化洞察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具有比较优势投资价值的产品,零售理财余额同比多增855.24亿元。零售信贷业务积极应对国家政策及宏观市场环境调整,住房按揭和信秒贷保持发展势能,其中消费类信秒贷投放量同比增长14.92%。客户分层经营产能释放,私行集约化经营体系成效显著,报告期内新增私行客户超2,800户,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分行信用卡获客量创历年同期新高,客户综合经营质效持续提升。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客户总数1.39亿户,较上年末增加205.91万户。
本行金融市场业务积极落实国家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战略,报告期内票据业务累计向7,784户企业提供贴现融资服务3,540.94亿元,其中服务小型、微型企业5,513户,占客户总数70.82%;累计办理票据再贴现770.40亿元,同比增加211.90亿元,增幅37.94%。本行积极履行银行间市场核心交易商职责,持续为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报告期内,外汇做市交易量合计0.72万亿美元,债券及衍生品做市交易合计2.44万亿元,同比增长60.53%。本行以交易销售为主线,以综合经营为引导,加强交易销售与渠道经营的协同互动,以交易销售激活客户关系与全面合作,持续推进同业客户一体化深度经营向纵深发展。截至报告期末,“金融同业+”平台签约客户量达2,893户,较上年末增长53户。报告期内,平台累计交易量达5,472.20亿元,同比增长32.18%。
3.风险管理
报告期内,本行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将服务实体经济与把握业务机遇相结合,在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中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持续健全“控风险有效、促发展有力”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风险管理策略,强化风险偏好传导。扎实推进“五策合一”6,聚焦国家战略重点行业和领域,做专行业研究,完善配套机制,推进授信结构优化。完善统一授信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和客户集中度管控。深化审管检一体化机制,完善专职审批人体系,加强贷投后和风险缓释管理,提升全流程风控质效。强化全口径资产质量管控,加强对公大额客户临期管理及零售业务风险化解处置,加大现金清收力度,在巩固风险管理基本面的同时向问题资产要效益。持续深化母子一体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建设,提升全行风险管理水平。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夯实底层数据治理,推进数字化风控工具在贷前审批、贷后管理、风险预警、催收管理、问题资产处置、反欺诈等授信流程中的应用,赋能总分行业务发展。同时,进一步强化全行数字化风控统筹,制定三年行动方案,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技术研发能力,加强数字风控成果转换。
房地产风险管理
本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提质量、稳存量、优增量”的总体策略,稳妥推进房地产授信业务投放和风险管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视同仁满足国有、民营等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政策鼓励的刚需、改善性住宅、长租房和保障房项目。积极扩大优质房企、优势地区业务增量,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支持符合政策导向的预售资金保函、内保外贷等业务,积极开展优质房企债券承销。贯彻落实“金融16条”,支持个人住房贷款合理需求,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新市民住房金融服务。
报告期内,本行积极把握个人住房按揭市场复苏趋势,贯彻落实国家支持居民合理购房要求,做大做好按揭贷款业务投放工作。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9,774.95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3.24亿元。本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业务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7,其余额占全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余额的74.27%。风险方面,本行通过引入信用评分卡、提高客群准入标准、推广使用在线评估报告、加强押品筛选管控和评估价值管理等方式防范风险。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0.56%,保持在较低水平。
4.资产质量
报告期内,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较大压力。本集团对贷款质量的变化趋势做了充分的预期和应对准备,采取了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化解措施,加大了风险化解及不良资产处置力度,不良贷款的变动情况处于可预计和可控范围内。
报告期内,本集团资产质量保持稳健。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656.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8.37亿元;不良贷款率1.18%,与上年末持平;拨备覆盖率207.79%,较上年末上升0.2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2.44%,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