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化学新药及生物新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

  • 产品类型:

    多纳非尼、杰克替尼、外用重组人凝血酶、盐酸杰克替尼片、外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

  • 产品名称:

    多纳非尼 、 杰克替尼 、 外用重组人凝血酶 、 盐酸杰克替尼片 、 外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

  • 经营范围:

    从事新药的研究开发,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从事制剂生产设备的制造;药品生产,销售自产产品(按相关许可证核定范围经营)。(国家限制类、禁止类除外)(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8-24 
业务名称 2024-06-30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个) 4.00 5.00 2.00 12.00 -
专利数量:授权专利:发明专利(个) 4.00 5.00 2.00 12.00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个) 18.00 28.00 - - -
专利数量:申请专利:发明专利(个) 18.00 28.00 - - -
产量: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盒) - 30.05万 - - -
销量: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盒) - 20.74万 - - -
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产量(盒) - - - 24.58万 6.38万
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销量(盒) - - - 17.34万 2.86万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主要客户及供应商

您对此栏目的评价: 有用 没用 提建议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3.2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2.17%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39亿 35.68%
客户二
1.12亿 28.72%
客户三
2685.68万 6.89%
客户四
2637.00万 6.76%
客户五
1606.11万 4.12%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29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8.03%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3509.43万 7.65%
供应商二
3436.91万 7.49%
供应商三
2678.99万 5.84%
供应商四
1732.50万 3.78%
供应商五
1500.00万 3.2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2.4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81.66%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06亿 35.10%
客户二
9819.74万 32.48%
客户三
2440.94万 8.07%
客户四
1022.82万 3.38%
客户五
796.17万 2.63%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0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3.48%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3760.43万 6.82%
供应商二
2881.84万 5.22%
供应商三
2641.07万 4.79%
供应商四
1921.96万 3.48%
供应商五
1750.36万 3.17%
前5大客户:共销售了1.8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7.54%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客户四
  • 客户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1.02亿 53.55%
客户二
5164.14万 27.13%
客户三
2581.80万 13.56%
客户四
415.88万 2.18%
客户五
211.92万 1.1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1.34亿元,占总采购额的26.10%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4301.08万 8.36%
供应商二
2972.13万 5.78%
供应商三
2397.89万 4.66%
供应商四
2248.97万 4.37%
供应商五
1506.00万 2.93%
前3大客户:共销售了2766.09万元,占营业收入的100.00%
  • 客户一
  • 客户二
  • 客户三
  • 其他
客户名称 销售额(元) 占比
客户一
2759.72万 99.77%
客户二
3.27万 0.12%
客户三
3.10万 0.11%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7716.42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3.52%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供应商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3606.70万 15.67%
供应商二
1194.34万 5.19%
供应商三
1155.78万 5.02%
供应商四
976.72万 4.24%
供应商五
782.88万 3.40%
前5大供应商:共采购了3714.05万元,占总采购额的34.76%
  • 供应商一
  • 供应商二
  • 供应商三
  • 供应商四
  • 供应商五
  • 其他
客户名称 采购额(元) 占比
供应商一
1511.95万 14.15%
供应商二
646.23万 6.05%
供应商三
642.95万 6.02%
供应商四
546.70万 5.12%
供应商五
366.22万 3.43%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化学新药及生物新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4754-2017)》分类,公司所处行业为“C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C27)”小类。  1、公司产品管线所在领域的中国市场和行业概况  (1)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及行业概况  癌症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世卫组织2020年的估计,在大多数国家,70岁之前的死亡原因中,癌症是第一或第二大死因。根据全球癌症观察站(GLOBOCAN)2020数据库,全球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估计接近1,000万,中国占...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化学新药及生物新药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代码(GB/4754-2017)》分类,公司所处行业为“C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C27)”小类。
  1、公司产品管线所在领域的中国市场和行业概况
  (1)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及行业概况
  癌症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世卫组织2020年的估计,在大多数国家,70岁之前的死亡原因中,癌症是第一或第二大死因。根据全球癌症观察站(GLOBOCAN)2020数据库,全球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数估计接近1,000万,中国占全球癌症相关死亡人数的30.15%。鉴于人口老龄化,预计全球和中国与癌症相关的死亡人数将继续上升,造成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自2010年以来,癌症一直是中国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死亡率和负担都在增加。2023年12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Lancet Public Health在线发表题为“National and subnational trends in cancer burden in China,2005-20:an analysis of national mortality surveillance dat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估计,2020年中国癌症相关死亡人数239.78万,相比2005年增加了21.6%。在2005年至2020年期间,中国的癌谱和死亡负担逐渐向高收入国家转变。2020年我国男性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死亡率分别为75.05/10万、38.31/10万、27.84/10万、18.18/10万和14.63/10万;女性前五位死因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死亡率分别为33.19/10万、13.54/10万、13.33/10万、11.29/10万和8.21/10万。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由2018年的199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30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2%。
  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发展驱动力主要包括:1)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包括缩短新药临床试验和上市审批时间,加速有潜力的新药上市,以满足临床的迫切需求;2)癌症患者人数增加:由于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量不断增长。2023年,中国的癌症新发病人数已达到450万;3)临床需求增加:癌症患者对新型治疗方法的需求巨大且迫切。全球各国对新药和新型疗法的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小型生物技术制药公司在新药开发方面的活跃,进一步推动了抗肿瘤药物市场的增长;4)医保政策改革:医保目录纳入了更多的抗肿瘤药物,特别是靶向药物的覆盖范围显著扩大。
  (2)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及行业概况
  在个性化治疗需求不断增长、风湿免疫科数量增加和购药可及性提高等因素的驱动下,中国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增长,鉴于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及自身免疫疾病创新疗法的进步,中国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有望快速增长,由2018年的20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2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8%,估计于2025年将达至61亿美元,2022年至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8.1%,并于2030年将达到199亿美元,2025年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6.7%。
  中国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发展驱动力包括:1)个性化治疗的需求;2)风湿免疫科及专科医师数量的增加;3)药物可及性的提高。新医保谈判的进展、新型创新药物的持续研发、中国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将不断提升治疗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的可及性,从而促进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的发展。
  (3)多靶点抗体药物市场及行业概况
  目前全球上市的双特异抗体药物已超过15款,国内已有2款国产自主研发双抗获批。
  2024年上半年,NMPA批准了PD-1/VEGF双特异抗体依沃西单抗上市,用于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进展的EGFR基因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鳞状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治疗。FDA批准了多个双特异抗体,包括:安进制药的贝林妥欧单抗(CD19/CD3)用于治疗前体B细胞淋巴细胞白血病、艾伯维的Epcoritamab(CD20/CD3)用于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强生制药的埃万妥单抗(EGFR/ME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强生制药的特立妥单抗(BCMA/CD3)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据Kuick Research预计,2024年双特异性抗体销售额将超过110亿美元,同比2023年的80亿美元增长37.5%。Market.us预测,2024年至2033年全球双抗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37.5%,到2033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926亿美元。
  (4)手术止血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在过去五年中,中国外科手术台数经历了较快的增长,由2016年的5,082.2万台增长到2020年的6,324.6万台,年复合增长率为5.6%。根据《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中国住院病人手术7,573.8万台手术。预计在未来,这一数字将保持平稳增长,以9.8%的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于2025年达到10,110.3万台并以4.9%的年复合增长率于2030年达到12,828.9万台。
  随着中国外科手术台数的增长,外科手术局部止血药物市场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增长,由2016年的63.1亿元增长为2020年的70.7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预计在未来,外科手术局部止血药物市场将持续增长,并于2025年及2030年分别达到123.5亿元及161.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8%及5.5%。
  2、公司肿瘤产品管线所在领域的全球市场和行业概况
  根据Frost&Sullivan的统计预测,2020-2025年将是中国双抗的黄金发展期,市场规模将以309.9%的CAGR高速增长,预计到2033年中国双特异性及多特异性肿瘤药物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至199亿美元。
  根据IQVIA的《2023年全球肿瘤市场趋势和展望》报告,肿瘤治疗行业的发展现状显示出显著的增长和创新。2022年肿瘤试验启动率维持在历史高位,比2018年增长了22%。在过去五年中,全球接受治疗的患者人数平均每年增加5%。这一趋势预示着未来几年内,肿瘤治疗领域将继续经历显著的发展;预计到2027年,全球癌症药物支出将从2022年的1,960亿美元增长至3,750亿美元。这一显著增长反映了对肿瘤治疗药物需求的不断上升,以及新治疗方法和药物的不断涌现。
  肿瘤学领域的研发活动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过去十年间,正在研发的肿瘤治疗产品数量大幅增加,目前超过2,000种。2022年总部在中国的公司开发的在研产品占肿瘤研发管线的23%,高于五年前的10%和2007年的3%。这些公司活跃的肿瘤管线在过去五年中的增长超1倍,预示其未来将在全球新产品的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
  已批准的治疗肿瘤的双抗或多抗的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两大类:靶向激活T细胞的T-细胞接合器类药物(TCE)和结合双靶标的双抗。治疗血液瘤相关双抗靶向CD20、CD19、BCMA和GPRC5D等,治疗实体瘤的靶点还有PD-1、VEGF、CTLA4、c-MET、EpCAM和DLL3等。
  3、主要技术门槛
  公司在研多款抗肿瘤多靶点抗体新药和化学新药,所处细分市场为抗肿瘤多特异性抗体药物和生物药市场。
  生物制药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新产品的研发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且对资金投入要求较高,生物制药领域的技术壁垒包括:作用靶点和分子设计;生物药的工艺开发流程总耗时长,投入资金大,临床开发的不确定性多,带来比较高的难度和挑战;生物药规模化生产的资本投入要求很高,对建立符合cGMP标准的生物药生产设施的投资非常重要,同时,生物药规模化生产对工艺技术的要求也很高,生物大分子的分子量和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对质量控制的挑战。除此以外,生物药规模化生产的法律法规监管也越来越严格,特别是cGMP制造标准和更灵敏准确的新检测技术的应用。
  在小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研发以及技术方面,相较于传统仿制医药行业,其对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依赖更重。小分子靶向药物在开发目标的设定上参考相关研究结果进行首创机制和差异化的研发,以及针对不可成药靶点进行药物设计、筛选和优化。小分子药物研发存在诸多挑战,最为核心的就是需要同时兼顾效果和成药性。近年来,中国的很多企业自主研发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已获批上市,更有许多药物正在研发过程中。由于中国本土药企研发主要集中于相对成熟的靶点,竞争亦较为激烈,从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和适应症拓展的药物发展过程、再到规模放大、工艺优化等商业化过程都有着较高的技术和专利要求。
  抗肿瘤双/多特异性抗体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方向之一。双/多特异性抗体通过同时结合不同的抗原或表位而表现出双重特异性,它们在肿瘤治疗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主要有四种作用:(1)重新定向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选择性地破坏癌细胞;(2)靶向多种细胞表面抗原,从而提高靶向特异性;(3)向肿瘤内输送药物;以及(4)通过阻断两种生物学途径来提高治疗效力和持久性。在这些功能中,最常用的一种功能是使免疫效应细胞靠近癌细胞,从而降低全身毒性,规避耐药性,进入该领域的研发壁垒包括:(1)结构设计。抗体结构设计无疑是双特异抗体开发的难点之一。在开发之初需要注意如何平衡和协调两个靶点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给药剂量和周期、与不同抗原表位的亲和力等方面,专利问题也需要提前考虑。特定的结构调整需要后续的临床考察、积累和验证。(2)技术平台。技术平台是双特异性抗体开发的关键成功因素之一。现阶段开发的双特异性抗体技术平台各具特色,目前已有数十种,但仍有不小的改进空间,需要不断地摸索和优化,开发出兼具成药性、生产工艺可行性和可放大性的平台技术。(3)商业化生产。由于双特异性抗体的结构特殊,基于功能所需的结构特征实现难度较高,并且由于结构调整造成了分子稳定性的改变,因此,与单克隆抗体相比,双特异性抗体的产业化难度更大。(4)还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探索最佳给药途径和最佳剂量,以提高靶组织的浓度,减少全身副作用。
  4、公司所处的行业地位及主要的业绩驱动因素的主要变化情况
  公司是一家创新型制药公司,自创立以来就建立了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患者可负担的创新药物的战略目标。公司在研药品注重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和肝胆疾病等领域,专注同类最佳(Best-in-class)或同类首创(First-in-Class)药物研发,填补国内空白,为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更佳的治疗选择。公司同时布局大病种疾病和罕见病,注重药品的广谱性或特效性,注重实现在研药品领先性和可及性,从而形成产品管线的差异化综合竞争优势。
  多纳非尼片在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重组人凝血酶目前处于获批上市后的市场进入阶段。
  公司拥有的小分子药物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复杂重组蛋白生物新药和抗体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两个自主研发平台,在报告期内,在研新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研药品盐酸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骨髓纤维化适应症在上市审评阶段,有望成为首个治疗骨髓纤维化的JAK抑制剂国产新药;
  在研药品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的甲状腺癌诊断用药适应症已经递交上市申请并获受理,目前在技术审评阶段,有望成为首个获批该适应症的国产新药;
  吉卡昔替尼是在免疫炎症性疾病领域布局广泛、进展领先的国产JAK抑制剂,在报告期内的进展包括:(1)吉卡昔替尼治疗重症斑秃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III期临床主试验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达到统计显著性,是该适应症进度领先的国产JAK抑制剂新药;(2)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和强直性脊柱炎位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3)吉卡昔替尼片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II期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结果;(4)公司正在开展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II期临床试验;(5)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获得了临床批件。
  公司在肿瘤新药布局方面注重肿瘤免疫治疗和肿瘤微环境分子靶向治疗的多层次联合、系统性和局部特异性抗肿瘤相结合、大分子和小分子联合策略的发展,可以保证公司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持续竞争力和领先地位,也为公司未来在国内外多维战略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在研抗肿瘤化学新药包括ZG19018片、ZG2001片、注射用ZG0895,均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公司积极开发具有全球领先性和竞争力的系列双/三特异性抗体,其中ZG005、ZGGS18、ZGGS15已经完成了剂量爬坡并进入I/II期临床试验,ZG006在剂量爬坡试验阶段。
  公司同时积极布局产品的国际化开发,从而增强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合作的能力。ZG005、ZGGS18、ZGGS15、ZG006、ZG19018片、ZG2001片、注射用ZG0895、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重症斑秃和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骨髓纤维化已获得FDA的临床试验许可。
  2023年7月,公司生物新药产业化基地建设开工,将为公司在生物新药产业化和商业化拓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医药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公司将聚焦主营业务,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动力,努力构建并继续丰富在研产品管线,并大力推进更多产品实现商业化销售,成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创新型制药企业。
  (二)主营业务情况
  1、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其用途
  泽璟制药是一家专注于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和肝胆疾病等多个治疗领域的创新型制药企业。为进一步丰富公司的产品管线,公司不断推进新的产品或适应症研究项目。
  以下为已经上市或处于临床阶段的主要在研药品的进展情况:
  (1)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
  多纳非尼片于2021年6月获批用于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患者,并于2022年8月获批用于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两个适应症均已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3年)》。
  多纳非尼片同时被纳入卫健委《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中国肝细胞癌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临床实践指南(2023年版)》《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CACA指南)》《中国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诊疗指南》《中国原发性肝细胞癌放射治疗指南(2020年版)》《肝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靶向免疫联合局部治疗中晚期肝细胞癌中国专家共识》《肝细胞癌全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肝癌肝切除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肝癌新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中国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专家共识》《肝细胞癌分子靶向药物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肝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晚期原发性肝癌精细化诊疗管理专家共识》《原发性肝细胞癌经动脉内用药与联合用药中国专家共识》、《局部进展期甲状腺癌新辅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晚期甲状腺癌靶向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2023年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等多个肝癌和甲状腺癌治疗领域的指南/共识。
  此外,多纳非尼片具有广谱抗肿瘤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具有显著的调节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作用,使得其具有与肿瘤免疫治疗药物(I/O)联合治疗多种肿瘤的潜力,有望进一步提升疗效。
  (2)重组人凝血酶
  重组人凝血酶目前国内唯一采用重组基因技术生产的重组人凝血酶,已经获批用于“成人经标准外科止血技术(如缝合、结扎或电凝)控制出血无效或不可行,促进手术创面渗血或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的止血”。
  凝血酶是一种重要的局部外用止血药物。重组人凝血酶是以多中心双盲对照III期临床试验为注册临床试验并获批上市的重组蛋白质类止血产品,其具有更高的生物安全性优势和更高的凝血活性,将填补国内市场空白,满足迫切的临床需求。动物源性及人源性的凝血酶均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和免疫原性风险。根据卫健委2020年12月20日发布的《关于印发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的通知(国卫办药政发〔2020〕25号)》,凝血酶属于《国家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单》中的品种。
  (3)盐酸吉卡昔替尼片
  吉卡昔替尼是一种相对广谱的JAK抑制剂类小分子1类新药。2022年10月,公司提交的吉卡昔替尼片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适应症的NDA申请已获NMPA受理,是第一个提交治疗骨髓纤维化适应症NDA的国产JAK抑制剂类创新药物,目前在上市前技术审评阶段。
  吉卡昔替尼片在免疫炎症性疾病的多个适应症进入了III期临床研究阶段,重症斑秃的III期临床主试验主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达到统计显著性;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的II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了显著的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特征,目前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吉卡昔替尼片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II期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结果。同时,吉卡昔替尼片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已经获得批准。吉卡昔替尼片是JAK抑制剂类药物中布局适应症广泛和进度领先的国产创新药。
  (4)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
  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已经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并已获受理,公司已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签发的药品注册核查(药学)、药品注册核查(临床)的通知。中国尚未有获批上市的rhTSH用于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随访中用作放射性碘(131I)全身成像检查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监测诊断药物。rhTSH生产技术复杂、技术壁垒高。同时,公司正在开展rhTSH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辅助放射性碘清甲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
  (5)8个处于临床I/II期阶段的在研新药
  盐酸吉卡昔替尼乳膏是公司自主研发的外用JAK激酶小分子抑制剂,属于1类创新药物,其治疗轻中度斑秃(外用)和轻中度特应性皮炎(外用)适应症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吉卡昔替尼乳膏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已经获得批准。
  注射用ZG005是由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重组人源化抗PD-1/TIGIT双特异性抗体。注射用ZG005用于治疗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已获NMPA和FDA批准,其在中国的I期剂量爬坡已经完成,I/II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公司已经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2024)公布了ZG005治疗多种实体瘤,包括宫颈癌中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数据,ZG005显示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和安全性。公司同时获得了注射用ZG005多项联合用药临床试验批文,包括:1)联合多纳非尼治疗晚期实体瘤;2)联合紫杉醇、铂类和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晚期宫颈癌;3)联合依托泊苷及顺铂治疗晚期神经内分泌癌;4)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肝细胞癌;5)联合注射用ZGGS18用于晚期实体瘤。公司正在积极推进ZG005单药治疗复发难治肿瘤、联合化疗和/或其它靶向治疗药物和抗体类药物治疗多种实体瘤的临床适应症的研究。
  注射用ZG006是全球第一个针对DLL3表达肿瘤的三特异性抗体(CD3×DLL3×DLL3),是全球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分子形式、具有成为同类最佳(Best-in-Class)分子的潜力。ZG006衔接肿瘤细胞和T细胞,将T细胞拉近肿瘤细胞,从而利用T细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FDA和NMPA批准,其在中国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ZG006处于I期剂量爬坡阶段,将在小细胞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注射用ZG006获得FDA孤儿药资格认定。
  注射用ZGGS15是一个人源化抗LAG-3和TIGIT的双特异性抗体,为创新型肿瘤免疫治疗生物制品,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FDA和NMPA批准,其在中国的I期剂量爬坡已经完成,I/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ZGGS15已经完成了I期爬坡,安全性良好;同时,也显示了疗效信号;公司将积极探索其临床应用方案。
  注射用ZGGS18是一种重组人源化抗VEGF/TGF-β的双功能抗体融合蛋白,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申请已获FDA和NMPA批准,其在中国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ZGGS18已经完成了I期爬坡,安全性良好;同时,也显示了疗效信号;公司将积极探索其临床应用方案。
  ZG19018片是一个KRAS G12C选择性共价抑制剂,属于1类创新药物。ZG19018片用于治疗携带KRAS G12C突变的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已获NMPA和FDA批准,目前已经完成临床I期剂量爬坡研究,其在中国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
  注射用ZG0895是公司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的高活性、高选择性的Toll样受体8(TLR8)激动剂,属于1类小分子新药,适应症为晚期实体瘤。另外,基于TLR8激动剂可激活机体的先天性免疫系统,由此TLR8激动剂也有望用于抗乙肝病毒感染等抗病毒治疗。ZG0895用于治疗实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已获NMPA和FDA批准,其在中国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
  ZG2001片可以高选择性地抑制SOS1,阻断多种KRAS突变体的活性,从而具有治疗多种KRAS突变实体瘤的可能性。ZG2001用于治疗泛KRAS突变肿瘤的临床试验已获NMPA和FDA批准,其在中国的I/II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中。
  (三)主要经营模式
  公司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采购体系,拥有满足GMP要求的生产设施,并已建立具备扎实临床推广经验和丰富上市经验的专业化销售团队。公司根据自身情况、市场规则和运作机制,独立进行经营活动。
  1、研发模式
  新药研发过程可以分为药物发现、药物CMC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新药上市申请、批准上市销售和上市后研究等阶段。公司在江苏昆山、上海张江和美国加州拥有3个新药研发中心,分别从事生物新药、化学新药和创新抗体的研发。公司的新药研发工作采用内部研发和外包服务相结合的模式。
  新药在正式上市销售之前,公司需要建立与未来商业化生产一致的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和GMP生产管理系统,并经监管机构现场检查和核准。
  2、采购模式
  根据公司各项目的研究计划和相关部门的工作计划,采购的主要内容包括原料药、药用辅料、培养基、层析介质、包装材料、各类实验耗材和试剂、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外包服务业务等。
  公司制定了整套采购相关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包括《采购标准操作规程》《供应商管理标准操作规程》《物资验收标准操作规程》《业务外包管理办法》等,以规范化管理采购和业务外包管理相关工作。针对物资和外包业务的采购,包括采购计划提出、采购计划审核、预算管理、供应商选择、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过程控制、物资/外包业务验收、验收管理、库存管理、质量监控与跟踪管理、财务监督和绩效考核等在内的相关工作内容均按流程操作,以严格控制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
  3、生产模式
  公司拥有两处生产厂房(4个生产车间),均已按GMP标准建成,获得《药品生产许可证》,可以满足当前公司商业化生产和临床试验用药生产需求,具备生产化学药品的片剂和胶囊剂以及重组蛋白质药物原液和制剂的生产线及相应生产能力,具体包括:口服固体制剂车间1(用于商业化生产多纳非尼片)和口服固体制剂车间2(拟用于商业化生产吉卡昔替尼片);重组蛋白药物生产车间1用于商业化生产重组人凝血酶,重组蛋白药物生产车间2可以满足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的生产需求。
  公司尚不具备化学原料药的生产设施和生产能力,化学原料药目前均委托有资质的原料药生产企业进行生产。
  4、销售模式
  公司已组建并发展了一支具备丰富临床上市及推广经验的核心运营团队,主要功能包括销售、市场医学和商务及多元化。
  (1)多纳非尼片的经销模式
  公司按行业惯例采取经销模式进行多纳非尼片的销售,公司与多家具有GSP资质的经销商签订产品经销协议,将药品销售给经销商,通过经销商网络将产品在其授权区域内调拨、配送至医院或者药店,并最终销售给患者。药品销售需要经由具有GSP资质的经销商配送至医疗机构或第三方终端,与公司签约的国药集团、上药集团、华润医药等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具备渠道流通优势,其专业化、规模化物流管理体系有助于公司新药商业化拓展。多纳非尼片的市场推广由公司负责统筹、规划,公司自建的具备专业化经验的销售、市场医学和商务及多元化团队进行销售推广。
  (2)重组人凝血酶的独家销售推广合作模式
  公司于2023年12月与远大生命科学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签署了《重组人凝血酶独家市场推广服务协议》,公司授权蓬莱诺康(远大辽宁)作为重组人凝血酶在大中华区(中国大陆地区、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独家市场推广服务商。在围术期和止血领域,远大生命科学深耕多年,在止血药品入院和销售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力争实现产品的快速市场准入、推广和覆盖。
  二、核心技术与研发进展
  1.核心技术及其先进性以及报告期内的变化情况
  小分子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平台是公司小分子新药研发的基础,公司利用掌握的药物化学、构效关系和计算机辅助模拟设计技术,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公司的另一核心技术平台是复杂重组蛋白生物新药和抗体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公司已成功研发重组人凝血酶、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等复杂重组蛋白药物,填补国内该类产品或适应症的空白。公司及其子公司GENSUN建立了研发肿瘤免疫治疗抗体药物的技术能力,正在开发多个创新抗体。这些抗体新药也可与公司的小分子靶向新药形成极具潜力的产品管线组合。
  自2024年1月1日至本报告披露之日,公司在核心产品和技术方面取得多项成果,包括:
  (1)2024年1月2日,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国药准字S20230073),重组人凝血酶的新药上市申请获得批准,用于“成人经标准外科止血技术(如缝合、结扎或电凝)控制出血无效或不可行,促进手术创面渗血或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的止血”。
  (2)公司于2022年10月提交的盐酸吉卡昔替尼片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适应症的NDA申请获得国家药监局受理,2024年1月提交了补充资料,目前正在技术审评过程中。
  (3)公司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了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并获受理,目前审评阶段;申请的适应症是用于既往接受过甲状腺切除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访时的放射性碘(131I)全身显像(WBS)检查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截至目前,国内尚未有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获批用于该项适应症。
  (4)盐酸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重症斑秃的III期临床主试验《盐酸杰克替尼片治疗重症斑秃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III期临床试验》(方案编号:ZGJAK018)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达到统计显著性。公司将加快推进盐酸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重症斑秃患者适应症的上市进程。
  (5)盐酸吉卡昔替尼片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II期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结果。结果显示,24周时吉卡昔替尼片两个剂量组(50mg Bid和75mg Bid)相较安慰剂组均可大幅度延缓受试者用力肺活量(FVC)的下降。各剂量组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该试验是全球首个JAK抑制剂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中完成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II期临床研究,目前国内外在特发性纤维化方面尚无同类作用机制药物获批。
  (6)盐酸吉卡昔替尼乳膏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7)盐酸吉卡昔替尼片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8)注射用ZG005与贝伐珠单抗联合用于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
  (9)注射用ZG005与注射用ZGGS18联合用于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
  (10)ZG005、ZGGS18的临床研究数据及最新进展、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和盐酸吉卡昔替尼片的合计18项临床研究结果于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发布。
  (11)吉卡昔替尼被纳入《CSCO恶性血液病诊疗指南(2024年)》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一线分层治疗的I级推荐,并维持二线及进展期治疗的推荐;尤其是在骨髓纤维化(MF)相关贫血患者的一线治疗中,被列为I级推荐的首选。
  2.报告期内获得的研发成果
  截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拥有已授权发明专利124项(含子公司GENSUN14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32项、境外发明专利92项;同时,公司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19项(含子公司GENSUN40项),其中境内发明专利109项、境外发明专利210项。专利覆盖新药结构通式或基因序列、晶型、制备工艺、用途、制剂配方等,为公司产品提供充分的和长生命周期的专利保护。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在公司管理层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公司各项业务取得积极进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销量继续增加,重组人凝血酶实现商业化销售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069.67万元,同比增长9.44%,公司继续积极推进多纳非尼片进入医院和药房的工作,截至2024年6月30日已进入医院1,081家、覆盖医院1,844家、覆盖药房934家,多纳非尼片在全国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为后续销售持续放量奠定基础。
  在重组人凝血酶方面,公司正在积极推进重组人凝血酶商业化及申请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的各项前期工作。目前,根据与合作方蓬莱诺康(远大辽宁)签署的独家市场推广服务协议,双方合作顺利推进中,至2024年6月30日公司已收到合作方支付的独家市场推广权许可费人民币34,000万元,合作方的销售团队正在积极开展重组人凝血酶市场销售工作,并于2024年4月实现发货销售。
  (二)盐酸吉卡昔替尼片上市审评持续推进,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上市申请已获受理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与药监部门开展沟通,稳步推进吉卡昔替尼片治疗中高危骨髓纤维化适应症的新药上市工作。同时,针对吉卡昔替尼片获批后的商业化工作,公司在报告期内提前积极布局,在商业化团队核心骨干架构的基础上,正在新增招聘擅长血液病领域的市场、医学和销售推广的优秀人才,以期在获批后能够迅速进行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骨髓纤维化适应症的市场推广和销售,使产品能够迅速得到推广和应用。
  2024年6月,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rhTSH)的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获得受理,本次递交新药上市申请的适应症是用于既往接受过甲状腺切除术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随访时的放射性碘(131I)全身显像(WBS)检查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检测。2024年8月,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签发的药品注册核查(药学、临床)的通知。截至目前,国内尚未有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获批用于该项适应症。后续,公司将持续与药监部门开展沟通,积极推进该产品的上市审评工作。
  (三)持续推进新药临床研究,取得多项里程碑进展
  2024年6月,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重症斑秃的III期临床主试验达到主要疗效终点;在安全性方面,吉卡昔替尼治疗重症斑秃患者的安全性与耐受性良好。公司将加快推进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重症斑秃患者适应症的上市进程。
  报告期内,公司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发布了ZG005、ZGGS18的临床研究数据及最新进展。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显示,ZG005单药在多种晚期实体瘤中呈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及良好的抗肿瘤疗效,ZGGS18呈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以及抗肿瘤疗效趋势;数据支持ZG005和ZGGS18在晚期肿瘤中开展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同时,截至本报告披露日,公司亦有多个产品获批开展临床试验,包括吉卡昔替尼片和吉卡昔替尼乳膏分别获批开展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注射用ZG005与注射用ZGGS18联合用于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注射用ZG005与贝伐珠单抗联合用于晚期肝细胞癌的临床试验获得批准。

  三、风险因素
  (一)尚未盈利的风险
  公司为采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上市的生物医药行业公司,公司已获批产品和适应症包括:多纳非尼一线治疗晚期肝癌和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重组人凝血酶用于成人经标准外科止血技术(如缝合、结扎或电凝)控制出血无效或不可行时促进手术创面渗血或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出血的止血。公司的其他产品仍处于研发阶段,研发支出较大,公司尚不能预计未来实现盈利或进行利润分配的时点。公司未来亏损净额的多少将取决于公司药品研发项目的数量及范围、与该等项目有关的成本、获批产品进行商业化生产的成本、公司产生收入的能力等方面;即使公司未来能够盈利,亦可能无法保持持续盈利。预计公司短期内无法现金分红,将对股东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程度不利影响。
  在研药品上市销售前,公司需要完成临床开发、监管审批;新药获批上市后,公司仍需开展团队建设、持续开展市场拓展等经营活动。公司将在发现新产品、推动在研药品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等诸多方面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因此需要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进一步取得资金。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营运资金主要依赖于外部融资,如经营发展所需开支超过公司可获得的外部融资,将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造成压力。如公司无法在未来一定期间内取得盈利以取得或维持足够的营运资金,公司将被迫推迟、削减或取消公司的研发项目或推迟未来的在研药品商业化进度,将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若公司经营活动无法维持现金流,将对公司的产品研发和在研药品商业化进度造成不利影响,影响或迟滞公司现有在研药品的临床试验开展,可能导致公司放弃具有更大商业潜力的药品研发,影响公司研发、生产设施的建设及研发设施的更新,不利于公司在研药品的销售及市场推广等商业活动,可能导致公司无法及时向供应商或合作伙伴履约,并对公司业务前景、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资金状况面临压力将影响公司员工薪酬的发放和增长,从而影响公司未来人才引进和现有团队的稳定,可能会阻碍公司研发及商业化目标的实现,并损害公司成功实施业务战略的能力。
  (二)业绩大幅下滑或亏损的风险
  公司未来销售收入的产生取决于公司药品研发情况、药品上市获批情况、药品生产、市场推广及销售等多方面因素。公司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持续亏损的情形将导致公司在资金状况、研发投入等方面无法满足其药品研发、药品上市获批情况、药品生产、市场推广及销售的需求,进而对公司未来销售收入的取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使其面临增长不及预期的风险。公司将持续投入研发在研药品,并在药品取得上市批准后持续进行市场推广,如药品商业化后公司收入未能按计划增长,则可能导致亏损进一步增加。
  公司的营销团队仍在持续建设过程中,随着公司在研药品商业化进程推进,公司需要组建更加全面及综合的营销团队以进行市场推广、销售服务支持等市场开拓活动。如公司在营销团队成员的招募、聘用、培训等方面不及预期,或存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人才流失,则将对公司的商业化能力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目前在研药品尚未有确定的药品定价信息,后续药品上市后的销售价格对患者经济负担的影响程度目前尚无法确定,公司药品未来将可能因定价偏高而导致销量不及预期。在研药品上市后,公司渠道终端的覆盖也会受到医疗产业环境、政府政策、招标以及医院二次议价的影响。同时,公司在研药品上市后进入医保报销目录的时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由于在进入医保目录前无法取得医保报销,其商业销售将高度依赖患者自付,这将影响公司药品的价格竞争力。即使未来进入医保报销目录,政府部门可能会限制支付部分报销比例,亦将影响到公司药品的销量,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
  (三)核心竞争力风险
  1、公司无法保证成功识别或筛选到新候选药物和/或适应症,亦无法保证公司在研药品的后续开发潜力
  公司在研药品筛选存在不确定性,公司业务的后续发展有赖于根据公司的研究方法及流程成功识别潜在的候选药物用于治疗目标适应症,以增加及补充公司药品品类或针对的适应症。公司计划持续研发探索新的在研药品,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财力和人力资源来开展研究计划,以发现新的候选药物和发掘在研药品目标适应症。公司无法保证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流程能够成功识别及筛选到新候选药物和/或在研药品目标适应症,且新候选药物或在研药品亦可能因产生毒副作用和/或疗效不佳等而无后续开发潜力。如公司将其精力及资源集中于最终可能被证明无后续开发潜力的在研药品、适应症或其他潜在项目,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2、公司在研药品临床试验进度可能不及预期
  临床试验的完成进度部分取决于以下因素:(1)公司能否招募足够数量的患者;(2)公司能否与足够数量的临床试验机构合作;(3)临床试验能否顺利通过临床试验机构内部批准或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审批。公司临床试验在招募患者和确定临床试验机构时可能因患者人群的人数、性质、试验计划界定患者的资格标准、竞争对手同时进行类似临床试验等因素而遇到困难,从而阻碍临床试验的如期完成,对推进在研药品的开发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在完成临床前或临床试验时可能遇到推迟,且在日后临床试验中可能产生多种不可预见事件从而推迟临床进度并妨碍在研产品获得监管批准,包括但不限于:(1)监管机构或伦理委员会不授权公司启动或开展临床试验,或者不授权公司按照预期的时间进度启动或开展临床试验;(2)公司与潜在临床试验基地、第三方合同研究组织、临床试验的主要研究者或医院达成协议时遇到延迟,甚至无法达成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未能及时履行合同义务;(3)临床试验所需受试者人数比预期更多,受试者入组比预期更慢,或者受试者退出该等临床试验的比率比预期更高;(4)不可预见的安全性问题或不良反应;(5)监管要求提供额外分析、报告、数据、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数据,或者监管机构要求对方案进行修改;(6)出现不明确或不具确定性的中期结果,或者出现与早期结果不一致的临床试验结果等。上述任何事件均可能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3、公司在研药品临床试验结果可能不及预期
  尽管在研药品的临床前研究及初期临床试验均可能取得良好结果,但由于可能出现在研药品的功效不足或安全性不佳等情况,众多创新药公司在后期临床试验中均可能遭遇重大挫折。如公司在研药品的临床试验结果不如预期,将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4、若公司委任的第三方未能适当履行合同义务、履行合同未达预期或未能遵守监管规定,则可能导致公司业务受到重大不利影响
  公司按照行业惯例委任并计划继续委任第三方合同研究组织(CRO)、主要研究者及医院管理或实施公司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公司依赖该等第三方实施某些方面的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且并不控制所有方面的工作。公司签约的第三方合同研究组织、主要研究者及医院的员工并非公司雇员,公司无法控制其为公司正在进行的临床项目投入足够时间、资源及监督,但公司确有责任确保每项研究均按照适用方案、法律、监管规定及科学标准进行,公司委任第三方进行临床试验并不能解除公司的监管责任。
  公司就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与第三方开展合作,若该等第三方未能完整履行合同义务、履行合同未达预期或未能遵守监管规定,公司获得的研究数据在质量或准确性方面将受到影响,临床前研究或临床试验可能会延长、延迟或终止,从而可能导致公司在研药品延迟或无法获得监管部门批准,导致公司业务受到不利影响。变更受托研究机构亦可能导致公司增加额外的成本及临床前研究或临床试验延迟,从而可能会影响公司预期的开发时间表。
  5、公司可能无法完成在研药品的审评审批流程,或在研药品的审评审批进度及结果可能不及预期
  近年来,药品注册审评制度进行了较多调整,主管部门对研发过程的监管要求也持续提高。由于创新药物研发周期较长,在此过程中药品注册审评制度可能变动或提高相关标准,可能影响药物研发和注册的进度或导致审批结果不及预期,使竞争对手先于公司向市场推出同类产品,并阻碍公司在研药品成功商业化或延迟其进度,甚至导致研发失败,将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公司可能无法就在研药品完成监管审评审批流程,该等流程程序复杂,相当耗时且本身不可预测。公司在研药品可能因多种原因而无法获得监管批准或者面临审批过程延迟等不可控情形,原因包括但不限于:(1)未获得监管机构批准进而未能开始或完成临床试验;(2)未能证明在研药品安全有效,或者临床结果不符合批准所需的统计显著性水平;(3)监管机构不同意公司对临床前研究或临床试验数据的诠释;(4)审评审批政策的变动导致公司的临床前及临床数据不足或要求公司修订临床试验方案以获得批准;(5)公司未能按照监管规定或既定的临床试验方案进行临床试验;(6)临床场所、研究人员或公司的临床试验中的其他参与者偏离实验方案,未能按照规定进行试验或退出试验等。公司由于上述原因而延迟或终止任何在研药品的临床试验,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研发能力,损害公司的业务、财务状况及商业前景。
  6、公司尚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项目可能无法获得临床试验批件或者可能被技术替代
  药物早期研发过程需要经过药物作用靶点以及生物标记的选择与确认、先导药物的确定、构效关系的研究与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候选药物的选定等几个阶段,确立进入临床研究的药物。筛选出来的候选药物需通过大量的临床前研究工作来论证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以决定是否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公司临床前研究阶段的产品存在因临床前研究结果不足以支持进行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或相关申请未能获得监管机构审批通过,从而无法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风险。此外,鉴于上述产品尚未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如果竞争对手的产品先于公司开展临床试验或者相关领域出现突破性进展或技术替代,将对公司临床前产品的推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四)经营风险
  公司所处的制药市场竞争激烈,尽管公司多纳非尼的晚期肝癌和甲状腺癌适应症已被纳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但国内市场存在已获批进口的同一适应症原研药竞争,且竞品仿制药已被纳入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范围,公司面临已上市竞品和其他仿制药在市场推广、产品定价、医生用药路径等方面的竞争。
  重组人凝血酶以及未来获批上市的产品需要经历市场开拓过程才能实现药品的良好销售,如在市场准入、市场拓展等方面进展未达预期,导致无法快速放量或未能有效获得医生或患者的认可,则可能影响公司收入增长及盈利能力的提升。
  (五)财务风险
  在研药品产生销售收入之前,公司需要完成临床开发、监管审批、市场推广等经营活动。为保持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公司将在发现新产品、推动在研药品的临床开发及商业化等诸多方面继续投入大量资金,公司当前产品销售收入仍无法满足公司营运资金的需求,公司需要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进一步取得资金。
  公司的未来资金需求将取决于多项因素,包括但不限于:(1)公司临床试验的进度、时机、范围及成本,包括已计划及潜在未来临床试验能否及时招募到患者;(2)在研药品监管审批的结果、时机及成本;(3)尚未获得许可证及处于开发阶段的在研药品的数量及特征;(4)已获批上市产品的销售及市场推广成本;(5)潜在未来合作、特许经营或其他安排的条款及时机;(6)公司员工人数的增长及相关成本等;(7)固定资产投资所需资金。
  如果公司无法获得足够的营运资金,公司将被迫推迟、削减或取消公司的研发项目或者推迟未来的在研药品商业化进度,将对公司业务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六)行业风险
  医药产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行业之一,医药产品是关系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的特殊消费品;同时,医药产业又是一个受监管程度较高的行业,其监管部门包括国家及各级地方药品监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制订相关的政策法规,对整个行业实施监管。中国目前处于经济结构调整期,各项改革正在逐步深入。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行业相关监管政策将不断调整和完善,中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政策环境可能面临重大变化。如公司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规则和监管政策的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创新药的开发及商业化竞争十分激烈,且可能受到快速及重大的技术变革的影响。公司面临来自全球主要医药公司及生物科技公司的竞争,部分竞争对手有可能开发出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显著优于现有上市药品的创新药物,若前述药物在较短周期内获批上市,实现药品升级迭代,将对现有上市药品或其他不具备同样竞争优势的在研药品造成重大冲击。近年来生命科学和药物研究领域日新月异,若在公司在研药品相关领域出现突破性进展,或是在公司药物治疗领域内诞生更具竞争优势的创新药物,将会带来技术升级迭代风险,对公司现有在研药品产生重大冲击。
  (七)宏观环境风险
  中国以外的国际市场是公司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因此公司可能需要在境外开展药物研发、业务拓展等经营活动。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经营环境、法律政策及社会文化不同,如果该等国家或地区的经营环境、法律政策发生不利变化,或未来公司在该等国家或地区的业务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或公司未能在该等市场取得许可或与第三方达成合作协议,公司创造收入的增长潜力将受到不利影响。此外,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关系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此导致的中美双方对跨境技术转让、投资、贸易可能施加的额外关税或其他限制,将可能对公司拓展国际业务及市场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八)其他重大风险
  1、创新药研发公司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多方面,若公司无法有效取得并维护其专利保护或者公司药品涉嫌侵犯第三方专利,则将对公司药品商业化产生不利影响
  虽然公司已经寻求通过在中国、美国及其他国家提交专利申请以及结合使用商业秘密等方法来保护具有商业重要性的在研药品及技术,但不排除公司知识产权仍存在可能被侵害或保护不充分的风险。除已经获得授权的专利外,公司目前仍有部分知识产权已提交专利申请但尚在专利审查过程中。若相关专利申请未能获得授权,可能对公司业务造成不利影响。公司主营业务属于创新药研发领域,其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多方面,若公司无法通过知识产权为公司在研药品取得及维持专利保护,或所取得的知识产权范围不够广泛,第三方可能通过不侵权的方式开发与公司相似或相同的产品及技术并直接与公司竞争;同时,已申请或授权专利的自身局限性也可能导致其无法充分保护公司的产品或技术,从而对公司产品成功实现商业化的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创新药的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的授予、范围、有效性、可强制执行性及商业价值也存在不确定性。在公司提交专利申请的国家,如专利法律发生变动,如某些国家对一些抗肿瘤药品及治疗严重危害生命的药品实施强制许可或部分强制许可等,则有可能会降低公司专利的价值,或使公司专利保护的范围变窄,从而影响公司知识产权的价值。
  候选药物的研发进度及相关监管审查所需时间可能导致候选药物的一些专利权在其商业化之前或之后不久到期,该类专利权到期后,可能有第三方公司通过公开渠道获得相关数据,开发与公司产品存在直接竞争的产品,从而影响公司产品和技术的商业化潜力。
  创新药企业较易涉及专利及其他知识产权方面的诉讼及其他索赔及法律程序,公司在研药品的领域可能存在公司目前并不知悉的第三方专利或专利申请,且因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细分领域对新药发明专利的保护不断深化及动态发展,公司正在开发或未来拟开发的候选药物可能存在被指控侵犯第三方专利权的风险,可能面临知识产权侵权索赔、申诉或其他法律上的质疑,从而可能导致公司产生开支、支付损害赔偿及妨碍或迟滞公司进一步研发、生产或销售候选药物。
  若公司卷入专利纠纷,任何对公司不利的裁决均可能令公司的专利权被削减范围或失效,或允许第三方对公司的技术或候选药物进行商业化,或导致公司无法在不侵犯第三方专利权的情况下研发、生产或销售候选药物。相关知识产权诉讼或争议可能给公司造成以下一项或多项不利影响:(1)停止研发、生产或出售包含受到质疑的知识产权的产品;(2)向遭侵犯知识产权的持有人请求授权并为此付款;(3)重新设计或重造产品,变更公司业务流程;(4)支付损害赔偿、诉讼费及律师费。
  2、公司依赖科研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与技术水平,核心人员的流失可能阻碍公司研发及商业目标的实现
  公司高度倚赖核心技术人员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招募及挽留符合资格的科研、临床、制造以及销售和市场推广人员对公司的成功至关重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人员及其他关键员工的流失,可能会阻碍公司研发及商业化目标的实现,并严重损害公司成功实施业务战略的能力。
  公司的成功依赖于公司科研人员及其他技术人员团队,以及其紧跟创新药行业顶尖科技及发展的能力。公司与其他创新药公司在争取科研人员方面的竞争十分激烈,且可能较难以目前的薪资水平招募及挽留足够技术娴熟且经验丰富的科研人员或其他技术人员。为进行有效竞争,公司或须提供更高薪酬及其他福利,从而可能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如公司未能吸引、激励、培训、挽留符合资格的科研人员或其他技术人员,可能会对公司的业务及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分析
  1、拥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管线
  公司是一家创新型制药企业,自创立以来就建立了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安全、有效、患者可负担的创新药物的战略目标。公司的在研药品注重肿瘤、出血及血液疾病、免疫炎症性疾病和肝胆疾病等领域,填补国内空白,为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提供治疗选择。
  公司在抗肿瘤领域布局的产品线包括:(1)甲苯磺酸多纳非尼片已获批适应症包括晚期肝癌和碘难治分化型甲状腺癌;(2)吉卡昔替尼片治疗骨髓纤维化适应症的新药上市申请在技术审评阶段;(3)已经提交了注射用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生物制品上市许可申请(BLA)并获受理;其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辅助放射性碘清甲治疗的III期临床研究进展顺利;(4)同步推进ZG005单药治疗复发难治肿瘤、联合化疗和/或其它靶向治疗药物以及抗体类药物治疗多种实体瘤的多项临床适应症研究,包括(1)联合多纳非尼治疗晚期实体瘤;(2)联合紫杉醇、铂类和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晚期宫颈癌;(3)联合依托泊苷及顺铂治疗晚期神经内分泌癌;(4)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晚期肝细胞癌;(5)联合注射用ZGGS18用于晚期实体瘤;(5)ZG006处于I期剂量爬坡阶段,将在小细胞肺癌和神经内分泌癌领域进行研究和开发;(6)ZGGS18和ZGGS15已经完成了I期爬坡,安全性良好,同时也显示了疗效信号,公司将积极探索其临床应用方案;(7)ZG0895和ZG2001目前在I期临床试验阶段。公司进入了肿瘤免疫治疗的竞争阵容,为实现公司“靶向新药-肿瘤免疫疗法”的联合治疗战略夯实基础,从而发挥公司小分子靶向新药和新一代抗体产品管线的双重优势,保证公司在抗肿瘤药物研发领域的持续竞争力和领先地位,也为公司未来在国内外多维战略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
  在止血产品领域,重组人凝血酶已经获批进入商业化销售。
  在免疫炎症性疾病领域,吉卡昔替尼治疗重症斑秃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III期临床主试验达到了主要疗效终点,达到统计显著性;吉卡昔替尼片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II期临床研究取得成功结果。公司正在开展吉卡昔替尼片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III期)、强直性脊柱炎(III期)、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II期)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试验。吉卡昔替尼片和乳膏用于治疗12岁及以上青少年和成人非节段型白癜风患者的II/III期临床试验已经获得批准。
  同时,公司在继续开展新靶点、新技术的探索和实验室研究,继续积极扩展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产品管线。
  2、拥有已商业化/接近商业化的优效安全的新药产品
  多个不同治疗领域的产品管线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商业化阶段。这些产品均已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和安全性,市场空间大,具有知识产权或技术秘密壁垒,使得这些产品未来的长期商业化竞争具备了独特的优势,为公司的经营业绩持续增长提供了保证。
  多纳非尼片一线治疗晚期肝细胞癌和治疗进展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两项适应症已获批并纳入医保目录。重组人凝血酶获批上市,该产品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重组基因技术生产的重组人凝血酶,具有高效止血作用和安全性好等特点,具备广泛应用于外科止血的巨大潜力。
  吉卡昔替尼片是中国第一个提交NDA的治疗骨髓纤维化的国产JAK抑制剂类新药,适应症布局包括骨髓纤维化、重症斑秃、中重度特应性皮炎、强直性脊柱炎、特发性肺纤维化等。吉卡昔替尼片的研发成果有利于公司进入自身免疫疾病治疗领域这一巨大市场。
  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用于甲状腺癌辅助诊断的BLA已获受理;另一项用于甲状腺癌辅助治疗的适应症正处于I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中国尚未有重组人促甲状腺激素用于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随访中用作放射性碘(131I)全身成像检查和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监测诊断药物获批上市,国内存在较大未满足临床需求。
  综上,随着更多产品逐步进入商业化阶段,公司的经营收入有望持续提升,为后续产品研发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保障,有利于公司进一步向Biopharma转型。
  3、拥有国际水平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及完整的新药研发体系
  公司拥有小分子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平台和复杂重组蛋白生物新药和抗体新药研发及产业化平台。
  2024年7月,公司发布了关于全资子公司香港泽璟落实收购控股子公司GENSUN股份的公告。GENSUN研发的多个候选抗体新药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包括ZG005、ZG006、ZGGS18和ZGGS15已经获得中国和美国监管机构的临床试验许可,并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特别是ZG005和ZG006已在早期临床研究中初步展现出治疗肿瘤的令人鼓舞的疗效数据和安全耐受性,具有成为Best-in-class的潜力;ZG005和ZGGS18在2024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发布了临床数据及最新进展。
  GENSUN定位为公司在美国的新药研发中心,其团队拥有抗体新药创新研发能力,可及时获取最先进的新药研发信息,不断跟踪最前沿进展,匹配肿瘤免疫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发新的产品管线和新药专利,有助于公司在抗体领域建立全球领先的抗体技术及产品线,是公司进一步落实业务全球布局,贯彻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托。本次收购完成后,将进一步增强公司对GENSUN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决策效率,实现公司持续、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将进一步加强公司全球研发策略的制定和执行,实现中国和全球研发整体协调发展,加快公司新药研发的全球布局,更好地满足公司新药的全球研发定位,提升公司参与国际新药开发竞争的能力。
  4、具备国际化竞争力和合作能力
  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一为持续推进在研产品在中国的临床研究及商业化进程,同时积极布局公司产品的国际化开发,从而增强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合作的能力。公司拥有国际水平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和产品管线,注重国际国内技术和项目的合作和拓展,培育国际水平的竞争优势。
  公司拥有一支具备国际化视野的、拥有丰富的药品国际注册和国际临床研发经验的团队,将依托产品优势在国际市场进行布局,寻找合作伙伴或实现对外授权,逐步增强公司的国际化能力。
  5、拥有优秀的研发、产业化和销售团队
  公司核心研发管理团队注重先进的制药技术,已经组建了一支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新药开发经验的专业团队,并将紧密结合国内外团队的优势,提高研发效率。
  公司的市场营销和商务及多元化团队逐渐扩大人员规模,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市场营销能力。
  6、拥有自主的商业化生产能力
  公司已建成化学药物口服固体制剂GMP生产车间和重组蛋白质药物GMP生产车间;公司生物新药产业化基地建设进程顺利,为抗体新药的商业化生产做好准备。另外,公司与原料药生产合作伙伴签订了合作协议并积极开发第二供应商。这些设施和措施确保公司小分子药物和生物新药的商业化生产,并具有更灵活的生产供应能力和更佳的成本控制优势。
  7、已建立卓越的临床合作体系
  公司已建立了全国相关领域的临床专家网络,与国内知名的三甲医疗机构和众多临床专家开展了科学、规范的临床试验合作,这为公司产品管线临床试验的高质量运行以及产品知名度培育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与国内外知名临床研发外包服务公司(CRO)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善了临床研发网络,保证公司临床试验的质量。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