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肤

主营介绍

  • 主营业务:

    “财富信用”、“自营投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以及“机构业务(研究咨询)”五大板块。

  • 产品类型:

    财富管理、自营投资、投资银行、信用业务、资产管理

  • 产品名称:

    经纪业务 、 自营业务 、 投资银行业务 、 资产管理业务 、 信用交易业务 、 固定收益业务 、 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业务 、 研究咨询业务

  • 经营范围:

    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证券投资活动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融资融券;证券投资基金代销;为期货公司提供中间介绍业务;代销金融产品业务;股票期权做市。(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运营业务数据

最新公告日期:2024-04-24 
业务名称 2023-12-31 2023-06-30 2022-12-31 2021-12-31 2020-12-31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个) 101.00 100.00 99.00 101.00 10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上海市(个) 5.00 5.00 5.00 5.00 5.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内蒙古自治区(个) 1.00 1.00 1.00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北京市(个) 2.00 2.00 2.00 2.00 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四川省(个) 1.00 1.00 1.00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天津市(个) 1.00 1.00 1.00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宁夏回族自治区(个) 1.00 1.00 -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山东省(个) 8.00 8.00 9.00 8.00 8.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山西省(个) 1.00 1.00 1.00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广东省(个) 5.00 5.00 1.00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广西壮族自治区(个) 1.00 1.00 -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个) 1.00 1.00 1.00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江苏省(个) 3.00 3.00 3.00 3.00 3.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河北省(个) 1.00 1.00 1.00 -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河南省(个) 2.00 2.00 2.00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浙江省(个) 3.00 3.00 3.00 1.00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湖北省(个) 2.00 2.00 2.00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甘肃省(个) 1.00 1.00 1.00 1.00 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福建省(个) 1.00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贵州省(个) 1.00 1.00 1.00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重庆市(个) 1.00 1.00 1.00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陕西省(个) 58.00 58.00 56.00 47.00 47.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青海省(个) 1.00 1.00 1.00 - -
股票质押:待购回余额(元) 30.75亿 - - - -
股票质押:待购回余额:自有资金融资规模(元) 17.98亿 - - - -
股票质押:待购回余额:资管计划作为融出方的融资规模(元) 12.77亿 - - - -
融资融券:融资融券余额(元) 77.77亿 - - - -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深圳市(个) - - 4.00 4.00 4.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银川市(个) - - 1.00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临沂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乌鲁木齐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包头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商洛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太原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宁波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宜昌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宝鸡市(个) - - - 2.00 2.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广州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成都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杭州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武汉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温州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湖南省(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西宁市(个) - - - 1.00 1.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西安市(个) - - - 6.00 6.00
经营机构:营业部数量:郑州市(个) - - - 1.00 1.00
新三板:新三板持续督导挂牌公司家数(家) - - - - 167.00

主营构成分析

报告期
报告期

加载中...

营业收入 X

单位(%) 单位(万元)
业务名称 营业收入(元) 收入比例 营业成本(元) 成本比例 主营利润(元) 利润比例 毛利率
加载中...
注:通常在中报、年报时披露 

董事会经营评述

  一、概述
  2023年,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不确定性较为突出,复苏动能趋于弱化,国际宏观经济运行面临方向性选择。全球贸易延续低迷,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上行风险和增长下行风险并存,国际金融市场高位波动,政策取向严重影响市场预期,地缘政治冲突难以弥合且多点蔓延、长期化演进的态势进一步制约世界经济复苏。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元首外交”“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成果显著,经济运行规律性认识不断提高,国民经... 查看全部▼

  一、概述
  2023年,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不确定性较为突出,复苏动能趋于弱化,国际宏观经济运行面临方向性选择。全球贸易延续低迷,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上行风险和增长下行风险并存,国际金融市场高位波动,政策取向严重影响市场预期,地缘政治冲突难以弥合且多点蔓延、长期化演进的态势进一步制约世界经济复苏。
  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力度,“元首外交”“一带一路”经贸往来成果显著,经济运行规律性认识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2023年,为有效应对内外部挑战,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全年两次降准释放长期资金超一万亿元,两次下调政策利率带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完善税费支持政策、增发一万亿元国债,进一步释放强信心稳预期信号。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间政策博弈、不同经济体复苏周期性错位、总需求降温等因素,仍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较大不利影响。因此,着力改善社会预期,加快建设金融强国,活跃资本市场,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国内加快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努力构建集约型、专业化、高质量的证券行业发展新格局,统筹推进以“全面注册制”为代表的融资端和“更好发挥市场功能”为诉求的投资端的动态平衡,完善量化交易、融券规则稳步实现交易端政策优化,推动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更加重视资本市场内生稳定性。加快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机制,加大法治供给夯筑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基石,出台《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开展“最佳实践案例”创建工作,以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助力打造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发布《上市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购买资产规则》,鼓励上市公司开展并购、丰富并购重组工具箱。出台新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及回购股份规则,提升上市公司可投性、强化回报投资者意识。2023年,一级市场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加大对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的倾斜力度,科创板、创业板IPO融资额合计占全市场的74.66%;常态化退市机制进一步发挥作用,出台《欺诈发行上市股票责令回购实施办法(试行)》,全年A股共有46家公司退市。改善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半征收,积极推进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推动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继续壮大社保、保险、银行理财等专业机构投资力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有利条件正在积聚。但仍应注意的是,打造强大金融机构、建设金融强国、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等宏伟目标仍有诸多现实挑战。
  2023年,国内证券市场前后半程风格迥异,二级市场行情整体呈现出上半场回暖反弹、下半场持续震荡下跌态势,上证综指累计下跌3.70%、深证成指累计下跌13.54%、创业板指累计下跌19.41%,科创50指数长期跌破1000基点,沪深两市全年成交额212.2万亿元,日均成交8769亿元,同比减少5.5%,市场预期屡次被走势刷新,投资者情绪普遍悲观。
  报告期内,公司严格遵守《公司法》《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等法律法规以及《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夯筑现代金融企业治理基石,以战略为引领构建新型内部治理视角,公司第六届董事会勤勉尽职、担当履责,加快管理实践变革推动完善顶层架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坚持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宗旨,牢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重要属性,不断发挥体制优势、专业优势、资本优势,全面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更好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需求。公司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引,以资产负债管理、合规风控能力提升、数字化转型和平台管控建设为核心矩阵,坚持以确定的经营策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发力分支机构优化布局,加快推进重点业务板块转型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成果。2023年,公司董事会凭借出色的定战略、做决策、防风险的专业能力,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评选的“2023年上市公司董事会优秀实践案例”。此外,在《人民日报》旗下证券时报主办的“2023中国证券业君鼎奖”评选中,公司荣获“新锐资管机构”“ABS团队”“投资顾问团队”“数字化转型新锐”等四个奖项。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金融领域和资本市场在全局全域范围内的重要性更显突出,资本市场在培育新动能新优势、发挥要素保障功能、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加快高水平双向开放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资本市场及证券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的重要表征。证券行业积极响应新时代新征程的深化改革要求,在规模实力、内部治理、业务类型及风险防控等领域产生了深刻显著的变化。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持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加快构建以“全面注册制”为代表的融资端和“更好发挥市场功能”为诉求的投资端的动态平衡,法治思想为资本市场强化枢纽功能发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进一步强调建设金融强国应具备强大的金融机构、强大的金融监管、强大的金融人才队伍等关键核心金融要素,为证券公司聚焦主责主业、防控重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目标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
  未来,公司将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找准自身定位,深度融入集约型、专业化、高质量的行业发展新格局,努力提升经营策略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持续推进业务结构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需求,实现自身经营业绩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促进公司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当前,证券行业同质化竞争依然明显,业务集中度不断提升,数字化管理变革蹄疾步稳,合规风控监管体系日臻完善。头部券商在资产规模、市场份额、品牌效应、技术储备、人才队伍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中小券商弯道超车的压力和难度不断加大,证券公司开展横向整合并购已成为打造强大金融机构的战略趋势。
  证券行业本身具有资本密集性、人才专业性、风险联动性的特点,受宏观经济形势,产业(行业)政策和市场行情的影响,证券公司经营业绩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公司营业网点布局辐射全国,已成为行业内有一定竞争力和显著区域优势的全国性综合上市券商。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公司基于自身优势与禀赋,立足于券商业务本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明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成为一流上市综合投资银行的战略目标,辩证的指出了打造以客户为中心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和大力发展资本消耗型业务的两条发展路径。按照四个导向,科学梳理并整合了“财富信用”“自营投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以及“机构业务(研究咨询)”五大板块,进一步强调提升组织平台管理能力、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增强金融科技赋能等战略要求。未来,公司将科学构建中长期发展的四梁八柱,切实发挥“十四五”规划对公司各项业务发展的战略引领作用,不断加深市场化机制改革,把数字化转型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促进公司质量效益及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
  公司五大业务板块紧密衔接,顺应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证券行业的发展趋势,厘清了公司业务发展脉络,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客户的综合业务链条,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公司五大业务板块高度涵盖并充分融合了公司传统的经纪业务、自营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资产管理业务、信用交易业务、固定收益业务、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业务、研究咨询业务等。作为公司五大业务板块的有效补充,公司还拥有西部期货、西部优势资本、西部证券投资(西安)有限公司以及西部利得基金四个全资、控股子公司业务。
  当前,公司的经营模式正由传统的通道驱动、市场驱动模式向资本驱动和专业驱动模式转变,并努力减弱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公司抗风险、抗周期性的能力得到加强。近年来,公司积极布局、扎实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不断加大数字化投入,加强与科技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着力深化数据驱动、数字运营、数字创新等新质竞争力的建设,依托技术和业务创新提升企业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在应对数字化转型的数据治理、人才供给、系统安全三大挑战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数字化转型新生动能正与公司传统业务一道加快形成发展合力。2023年,“西部证券数字员工平台”课题荣获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3年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场景创新典型案例”奖,公司还荣获“2023年度中国数字化转型新锐君鼎奖”等。
  报告期内,为推动财富管理业务转型与快速发展,提高分支机构运营效率,公司审慎研判经营形势,对现有分支机构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为助力陕西省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能力和水平,公司设立投资银行陕西总部,全面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供给优质金融服务。

  四、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良好的综合实力为公司不断开拓进取、发展壮大提供战略支持
  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陕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陕西省国资委下属首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改革试点单位,一直以来为公司资本实力稳步提升、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产融结合”等业务方针使公司具备明显的发展优势;金融板块作为陕投集团“双轮驱动”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为公司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高效的内部决策体系,促进公司转型发展
  公司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的体制机制,公司内部决策体系健全,决策、执行、监督三大环节之间权责明确,程序规范,运作高效。公司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能够快速、准确作出决策判断,对业务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促进公司转型发展,助推公司实现进入行业一流券商目标。
  (三)显著的区域优势为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公司长期以来深耕西部地区,在陕西省内具有领先的市场地位。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公司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公司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根本定位,以现代化产业体系金融需求为导向,扎实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塑造了良好的西部证券品牌形象。
  (四)综合化金融服务平台,为投资者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
  公司具备专业化的业务平台和高效的业务协同能力,倾力打造综合化金融服务平台,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全链条金融服务。
  (五)明确的战略规划目标和市场化的考核约束机制,助力公司行稳致远
  公司立足西部服务全国,以专业化业务与客户共同成长,力争成为一流上市综合型投资银行。公司有效推进市场化进程,强化考核约束机制,健全问责管理制度,充分带动各项业务稳定快速发展,助力公司行稳致远。
  (六)健全的合规风控体系和稳定的信息系统,为公司业务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公司始终重视合规与风控体系建设,不断加强落实主动合规意识和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保障公司合规风险管控能力与业务发展相适应;公司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有效推进IT战略稳步实施,切实保障信息技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健全的合规风控体系和稳定的信息系统,为公司业务开展提供坚强保障。
  报告期内,公司人员变动未对公司核心竞争力及正常经营管理工作造成重大影响。

  五、主营业务分析
  (一)概述
  公司报告期内的总体经营情况2023年,受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A股市场行情震荡转跌,主要股票指数承压、市场情绪普遍悲观,证券行业稳健经营压力陡然上升。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证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4,059.0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7%;实现净利润1,378.3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14%。
  2023年,公司经营管理层深入贯彻落实董事会各项决策部署,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继续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确定的经营策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紧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需求,加快锻造新质竞争力,努力提升综合性金融服务能力。公司保持与业务发展相适应的资产规模和流动性水平,稳步推进重点业务转型发展,数字化管理变革持续深入,加快调整分支机构布局,推动核心区域特色化试点运营。深耕陕西、湖南重点区域,设立投行陕西总部,加深与西北院、空天院等单位的业务合作,围绕秦创原重点产业链发挥证券公司关键作用。稳妥推进FICC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资管主动管理能力,基金子公司管理规模稳定增长。2023年,公司荣获陕西省政府“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进单位”。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2月末公司总资产、净资产规模在全行业145家券商中分列第29、26位。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合并口径,下同)68.94亿元,同比增加29.8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66亿元,同比增加170.76%,公司营业收入显著增长,净利润大幅翻番。

  六、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一)证券行业的格局和趋势
  近期,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建设金融强国”。在此背景下,加快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对于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统筹推进融资端、投资端、交易端三元动态平衡,着力打造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以法治思想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资本市场已进入新的变革周期。新时代新阶段建设要求和高质量发展改革方向强调的关键核心金融要素,均成为影响证券公司提升行业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应对国际化挑战和增强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因子。因此,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深化数据资源驱动,加快存量资源整合并购,培育增量新质竞争力,提升集约资本基础上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服务效能等成为下一阶段国内证券公司迈向强大金融机构的重要命题。
  (二)公司未来的发展目标
  2024年是公司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充分展现党委在现代金融企业法人治理中的核心作用,继续发挥国有金融资本重要功能,不断适应市场新需求、新变化调整自身定位,全面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提供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满足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效需求。坚守合规风控管理底线,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新质竞争力,有效发挥“和合文化”内涵的黏合剂、催化剂和助推剂作用,凝聚内部治理共识,多措并举持续提升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发展质量,切实做到“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朝着“立足西部服务全国,以专业化业务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一流上市综合型投资银行”的战略愿景持续迈进。
  (三)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1、以党建为统领,助推党建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
  公司高度重视党建工作,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公司首要政治任务,重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党风廉政、企业管理的高度融合统一,为公司高质量发展引领方向、保驾护航。充分发挥党委在企业文化、品牌建设等中的领导作用,以打造更具特色、更有辨识度的企业文化和券商品牌为支撑,不断提升软实力,增厚无形资产价值,助力公司稳健安全高质量发展。
  2、聚焦“一个西部”协同文化,提升客户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聚焦“一个西部”的业务协同文化。推进协同管理制度落地,建立健全协同机制,推进各业务单元协同合作,积极发挥跨业务板块专业优势,实现资源内部有效共享,提升协同赋能的效率效果。探索协同管理、客户管理等数字化运营管理手段,搭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线上化运营分析模式。强化“1+N”客户服务管理,构建统一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客户服务模式,挖掘客户价值最大化,形成一套覆盖客户初创期、孵化期、成长期、成熟期等全生命周期的综合金融服务价值链,实现客户价值与公司价值的双向增长。
  3、优化资产负债配置,提升整体经营效益
  统筹要素资源分配,落实精细化管理要求,高效利用要素资源,发挥对固有主业经营能力的有效协同促进作用,助力公司经营提质增效,促进公司利润增长。根据市场及公司情况合理优化融资计划及方式,控制公司融资成本。持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保持流动性指标总体平稳,确保各项风控合规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完善应急机制。
  4、加快业务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塑造综合竞争优势
  公司在夯实传统业务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多元化发展路径,加快创新业务布局,稳步推进“财富信用”“自营投资”“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以及“机构业务(研究咨询)”五大业务板块的转型升级,持续推进财富管理转型,提升企业客户服务专业化水平,加速机构业务布局,坚定不移朝着“立足西部服务全国,以专业化业务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一流上市综合型投资银行”的愿景持续迈进。
  5、践行金融科技战略,构建完整数字化能力支撑体系
  立足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趋势,加快数据驱动金融服务创新,构建完整的数字化能力支撑体系和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形成具有创新驱动力的金融科技生态,提升在财富管理、机构业务、风险管理等重点业务场景的全面数字化创新赋能水平,打造覆盖多元化金融需求的数字能力体系,助力数字化转型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6、强化合规风险管理,保障各项业务良性健康发展
  聚焦全面风险能力建设与提升,持续优化风险管理指标、工具、模型及管理机制,推进风险管理系统平台化建设,持续优化风控指标体系,提升风险专业化管理能力。落实合规培训、检查、反洗钱管理等各项合规管理专项工作,推动各项监管新规有效落地,关注业务协同合规管理,推动合规管理精细化。
  7、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
  公司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积极作用,履行国有控股企业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发挥自身业务领域优势,不断巩固乡村振兴工作实效。
  (四)资金需求说明:
  公司根据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的工作部署,构建一体化管理体系,不断提升公司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公司统筹资产配置,实现对重点业务发展领域的有效资金支持,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以及各业务板块的开展情况,对资产配置情况进行回溯和收益分析,对资本内部分配建立常态化的评估管理机制。公司持续加强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提升资金管理能力。公司积极探索债务融资品种,丰富债务融资工具,确保融资额度充足,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夯实资本实力,优化融资及资产负债结构,保持合理的流动性水平。公司研究提升主营优势业务,适时加快新业务探索进度,确保公司资金需求与公司战略目标相适应,实现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提升展业能力和盈利水平。
  (五)公司经营活动面临主要风险因素与应对措施
  1、公司经营活动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
  随着证券行业创新与快速发展,行业竞争与分化加剧,公司主要业务盈利情况均与证券市场竞争程度和周期性变化密切相关,存在因行业创新、竞争加剧、市场周期性变化等因素造成盈利大幅波动的诸多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政府有关证券市场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或是有重要的举措、法规出台,对证券公司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果国家关于证券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如税收政策、业务许可、外汇管理、利率政策等发生变化,则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波动和证券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可能直接或间接对公司的各项业务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价差变化或其它市场因子变化对公司资产、负债或收入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或损失。市场风险因素包括:股票、股票组合、股指期货等权益类品种价格或波动率的变化;固定收益投资收益率曲线结构、利率波动性和信用利差等变动;各类商品价格发生不利变动。公司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自营业务、做市业务以及其他投资活动等。
  (3)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因融资方、交易对手或发行人等违约导致损失的风险。按照业务类型分类,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融资融券等融资类业务;互换、场外期权、远期、信用衍生品等场外衍生品业务;债券投资交易(包括债券现券交易、债券回购交易、债券远期交易、债券借贷业务等债券相关交易业务);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投资;其他涉及信用风险的自有资金出资业务。
  近年来特定行业景气度下降、信用市场违约率维持高位、整体监管环境趋严、市场流动性分化、融资人再融资渠道受限等,都对证券公司未来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4)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指公司由于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资金需求的风险。流动性风险因素及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经营损失、交易对手延期支付或违约,以及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类别风险向流动性风险的转化等。
  (5)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人员、信息系统、内部流程和外部事件因素给公司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事件主要表现为七类,包括: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就业制度和工作场所安全,客户、产品和业务活动,实物资产损坏、营业中断和信息技术系统瘫痪,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增加、业务种类的日趋复杂,如未能有效识别各条线和日常经营的关键操作风险点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可能导致公司因操作风险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
  (6)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由于公司行为或外部事件、及工作人员违反廉洁规定、职业道德、业务规范、行规行约等相关行为,导致投资者、发行人、监管机构、自律组织、社会公众、媒体等对公司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公司品牌价值,不利于公司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到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声誉风险常与公司其他经营管理风险伴随发生。
  (7)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因公司或其工作人员的经营管理或执业行为违反法律法规和准则而使公司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采取监管措施、给予纪律处分、出现财产损失或商业信誉损失的风险。
  (8)创新业务风险
  公司在开展创新业务和设计创新产品时,存在对金融创新研究的深度不够,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不充分等因素,可能导致创新业务风险控制措施不足、创新产品设计不合理而带来挑战或损失。
  (9)信息技术风险
  信息技术风险是指公司在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风险。公司的各项业务以及中后台管理均高度依赖于信息系统的支撑,信息技术对公司业务起着关键的推动作用,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与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也为公司经营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
  电子设备及系统软件质量、系统运维能力、应用软件业务处理性能、行业服务商水平、病毒和黑客攻击、数据丢失与泄露、操作权限非正常获取、基础保障、自然灾害等都会对系统建设和运行产生重大影响。
  2、针对以上风险,公司采取的风险防范措施
  (1)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报告期内,公司从风险管理制度、组织、系统、指标、人员及应对处置等方面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健全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对各业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针对净资本、流动性等核心风控指标、各风险类型实行重点管理,逐步建立与公司经营水平和业务规模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支持体系。目前,公司风险管理已覆盖至各风险类型、各业务条线、各部门及各子公司,风险识别与分析、评估与计量、监控与报告、应对与处置等相关机制及流程有效运行。
  (2)对各类风险的具体管理
  ①政策性风险管理
  公司密切关注各类政策变化,针对最新政策及时反应并进行相应调整,将政策性风险对公司各项业务经营活动影响降至最低范围。公司主要通过定期跟踪各类外部监管政策,对重要监管政策进行专项评估、分析,并制订具体的应对措施,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以政策为导向开展各类业务,公司各部门持续保持对政策变化的高度敏感性。
  ②市场风险管理
  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和投资品种采用适当对冲策略有效管理市场风险,降低市场风险对公司经营业绩造成的波动。公司持续优化风险限额体系,提升市场风险监测能力,及时评估新业务风险,完善压力测试体系对极端情况下的可能损失进行评估,通过业务规模、集中度、止盈止损、风险价值(VaR)、压力测试等控制手段,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公司可承受范围内,合理适度提高公司资产收益水平。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完善集中化运营的管理策略,加强市场风险盯市监控,完善权益类证券投资止盈止损管理;提升场外衍生品业务在模型参数管理、估值对冲管理、资金管理方面的精细化程度,保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造盈利机会。
  ③信用风险管理
  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的重点是依托内部信用评级系统,建立公司在集团统一授信、交易对手管理、估值减值计量方面的应用与管理体系。通过对不同业务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及时、准确地识别业务和产品中信用风险的类别和性质,采用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敞口和压力测试等合理预计信用风险预期损失;通过授信管理、规模管理、集中度管理、黑白灰名单、履约抵押品管理、信用保护工具等,降低和分散信用风险,加强债券交易、融资融券和股票质押业务管理,保障核心资产信用风险安全可控。
  报告期内,公司加强业务的信用风险敞口计算与汇总,提升场外衍生品交易对手的评级与授信管理,加强负面舆情和评级展望变化监控,通过风险排查与分析对公司各类业务出具信用风险评估建议及风险管理措施。
  ④流动性风险管理
  公司根据审慎原则,保持融资渠道的畅通和多元化,建立并优化公司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保证资产负债在期限及规模上的合理匹配。公司持有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确保在压力情景下能够及时满足流动性需求;对可能出现的现金流缺口进行测算,建立适当的流动性储备,制定流动性应急计划,审慎防范流动性风险。报告期内,公司在流动性指标持续符合监管要求的基础上,能够及时获得流动性补充,保障公司持续稳健经营。
  ⑤操作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覆盖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各岗位,嵌入到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并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在组织架构、岗位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通过适当的职责分工、授权和分级审批等机制,形成合理制约和有效监督。公司针对主要业务、信息系统、财务、清算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报告期内,公司重点加强内部操作风险事件的报告、汇集和跟踪管理,强化风险信息库管理机制,建立系统化信息共享、处置监控、报告审批机制,建立操作风险的风控隔离墙。
  ⑥声誉风险管理
  公司遵循全面性、可执行性和前瞻性原则,持续建立健全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建立了包括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应对、报告等在内的全流程管控机制,明确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分支机构及子公司的职责分工。通过主动识别、动态监测,及时、妥善处理新闻舆论、公共关系以及客户关系,加强工作人员声誉约束,最大程度防范和减少声誉事件对公司和行业的负面影响。报告期内,公司修订声誉风险相关制度,持续提升舆情监测的方式和手段,及时预警业务开展中的风险隐患;培育良好的声誉风险管理文化,提升全员声誉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⑦合规风险管理
  公司严格遵守外部法律规定和监管要求,通过合规审查、合规检查、合规监测、合规督导、合规咨询等手段及时发现、识别、处理合规风险。报告期内,公司不断优化合规审核流程,及时将合规管理资源向发展势头强劲的业务领域倾注,积极配合业务协同;开展公司合规风控培训,采用多种手段宣导合规风控文化,进一步加强公司廉洁从业、反洗钱等专项工作;通过定期梳理各项业务合规管理情况,实施合规考核,跟进回顾管理缺失或薄弱环节的整改情况,不断完善管控措施,实现“管理同步监督”。同时逐步完善合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通过系统化手段提升合规管理工作成效。
  ⑧创新业务风险管理
  公司建立并明确新业务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流程,落实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回溯的全链条新业务跟踪机制。业务部门审慎识别创新业务风险,严格遵守公司创新业务风险管理流程,在人员、系统及资本方面充分保障业务安全开展。报告期内,公司重点梳理了新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修订并发布《新业务风险管理办法》,完善新业务风险评估和新业务展业回溯评估流程。通过建立并优化新业务风险评估机制,梳理完善全链条评估与跟踪工作流程,全方位审慎评估业务展业方案,确保制度、系统、流程、人员和策略符合公司风险偏好和业务导向;将新业务风险评估工作机制纳入风险管理培训,加强业务部门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持续跟踪新业务展业成效和风险水平,动态调整风险管理思路和方案,建立定期专项回溯机制。
  ⑨信息技术风险管理
  公司通过建立有效的审查、监测和检查机制,确保合规与风险管理覆盖信息技术运用的各个环节,实现对公司信息技术风险的识别、监测和控制。公司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公司保障充足的信息技术投入,持续规范操作流程,促进公司信息系统安全、持续、稳健运行,推动业务创新,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