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眼科疾病患者提供诊断,治疗,保健及医学验光配镜等眼科全科医疗服务。
屈光项目、白内障项目、综合眼病项目、医学视光项目
全飞秒系列 、 半飞秒系列 、 飞秒系列 、 全激光系列 、 准分子系列 、 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 角膜病 、 青光眼 、 斜视 、 泪道病 、 眼整形 、 眼底病 、 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 、 医学验光配镜
验光配镜;内科;呼吸内科专业;消化内科专业;心血管内科专业;肾病学专业;内分泌专业/眼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临床体液、血液专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临床化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血清学专业/医学影像科;X线诊断专业;超声诊断专业;心电诊断专业。(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营业收入 X
业务名称 | 营业收入(元) | 收入比例 | 营业成本(元) | 成本比例 | 利润比例 | 毛利率 | |
---|---|---|---|---|---|---|---|
按产品 | 屈光项目 | 5.32亿 | 59.79% | 2.54亿 | 50.81% | 71.28% | 52.31% |
视光项目 | 1.25亿 | 14.05% | 7154.71万 | 14.33% | 13.69% | 42.76% | |
白内障项目 | 1.16亿 | 13.03% | 7498.00万 | 15.02% | 10.48% | 35.31% | |
综合眼病项目 | 1.15亿 | 12.97% | 9789.88万 | 19.61% | 4.48% | 15.17% | |
其他业务 | 143.23万 | 0.16% | 120.54万 | 0.24% | 0.06% | 15.8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上海市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
1046.45万 | 2.23% |
昆明市五华区医疗保险管理局 |
518.10万 | 1.11% |
乌鲁木齐市医疗保障局 |
328.50万 | 0.70% |
重庆市医疗保障局 |
298.58万 | 0.64% |
北京市朝阳区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 |
280.83万 | 0.60%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上海市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
6498.23万 | 3.80% |
昆明市五华区医疗保险管理局 |
3775.67万 | 2.21% |
云南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
1613.63万 | 0.94% |
北京市朝阳区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 |
1596.29万 | 0.93% |
重庆市渝中区医疗保障局 |
1276.22万 | 0.75%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1.91亿 | 29.45% |
兰胜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8110.82万 | 12.49% |
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 |
4732.46万 | 7.29% |
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 |
2794.06万 | 4.30% |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2625.93万 | 4.04%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上海市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
848.34万 | 2.19% |
昆明市五华区医疗保险管理局 |
838.64万 | 2.17% |
云南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
386.11万 | 1.00% |
重庆市医疗保障局 |
311.30万 | 0.80% |
北京市朝阳区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 |
281.90万 | 0.73%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上海市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
7704.71万 | 5.66% |
昆明市五华区医疗保险管理局 |
3426.73万 | 2.52% |
北京市朝阳区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 |
1803.44万 | 1.32% |
云南省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 |
1375.24万 | 1.01% |
重庆市渝中区医疗保障局 |
1247.69万 | 0.92%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1.44亿 | 28.25% |
兰胜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6795.79万 | 13.33% |
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 |
3792.26万 | 7.44% |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1774.10万 | 3.48% |
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 |
1671.21万 | 3.28% |
客户名称 | 销售额(元) | 占比 |
---|---|---|
上海市医疗保险事业管理中心 |
5358.95万 | 4.49% |
昆明市五华区医疗保险中心 |
3106.35万 | 2.60% |
北京市朝阳区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 |
2411.88万 | 2.02% |
武汉市医疗保险中心 |
1522.08万 | 1.28% |
重庆市渝中区医疗保障局 |
1328.24万 | 1.11% |
供应商名称 | 采购额(元) | 占比 |
---|---|---|
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1.35亿 | 27.38% |
上海明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6290.68万 | 12.78% |
兰胜供应链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
5563.49万 | 11.31% |
爱尔康(中国)眼科产品有限公司 |
2981.43万 | 6.06% |
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 |
2081.00万 | 4.23% |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行业发展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使得我国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眼科疾病诊疗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资料,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于2024年将达到2,231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11.05%。 1、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眼疾患者人数规模庞大,眼科疾病种类众多,涉及的患者人群广,眼科领域医疗需求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到老年人年龄相关性眼疾,贯穿人类的全生命周期。 ...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一)行业发展情况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使得我国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提升。在生活方式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眼科疾病诊疗需求持续增长。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Sullivan)资料,中国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于2024年将达到2,231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11.05%。
1、眼科医疗服务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眼疾患者人数规模庞大,眼科疾病种类众多,涉及的患者人群广,眼科领域医疗需求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到老年人年龄相关性眼疾,贯穿人类的全生命周期。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0年发布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数据,我国近视人口从2016年5.4亿人迅速增加至2020年6.6亿人,全国人口近视发生率由39.2%升至47.1%,近视人数仍有不断增加趋势。屈光手术可有效恢复视力,满足患者摘镜需求,但与韩国、美国等成熟市场相比,国内屈光手术的市场渗透率依然不高;随着角膜激光与眼内屈光技术不断升级迭代,半飞秒、全飞秒、屈光性晶体植入等技术不断发展并普及,治疗范围越来越广,可以满足更多近视患者的摘镜需求。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其中,6岁儿童为14.3%,小学生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为80.5%。2020年总体近视率较2019年(50.2%)上升2.5个百分点,但与2018年(53.6%)相比,仍下降0.9个百分点,近视防控工作初步取得一定效果,但近视率依然高达50%以上,尤其是新冠疫情导致的居家线上学习和电子产品使用,近视防控压力较大。此外,国内近视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已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且将来会增加患眼底疾病的可能性。科学、有效的近视防控可以预防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和延缓近视发展的速度,全社会对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意识逐步增强,角膜塑形镜、周边离焦镜片、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等近视防控产品的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市场空间广阔。
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统计,中国60-89岁人群白内障发病率为80%,而9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90%以上,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得白内障患病数呈现持续增长态势。白内障是最常见的可致盲性疾病,潜在危害较大,通过手术植入人工晶状体以取代已变混浊的天然晶状体是目前治疗白内障唯一有效的手段。过去十年,中国的白内障手术量增长较快,但市场渗透率仍有待进一步提升。随着患者对白内障的认知及眼健康意识的提升、带量采购的推进,我国白内障手术量有望继续增长。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晶状体的种类和材料也在不断进步,白内障手术正进入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时代,在治疗白内障的同时满足患者的屈光需求,加之白内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白内障治疗领域正迎来新一轮消费升级的市场需求。
2、全民眼健康意识增强及可支付能力的提高,有效提升眼科医疗服务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及大众生活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健康不断提出更高要求,而作为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眼健康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有显著影响,全民眼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均出现持续上升,消费层次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更多药品进入医保药品目录,DRG/DIP支付方式改革进入实际付费阶段,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逐步推进,有效减轻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大大提升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此外,在一些全国主要大中城市,中产阶级以上群体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不满足于基本的诊疗需求,而是追求更为突出的眼科诊疗效果及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需求。综上,国内眼科医疗潜在需求将不断转化为现实的有效需求,大量基本需求将逐步升级为中高端需求。
3、国家政策推动眼科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办医环境
2022年1月,为切实做好“十四五”期间我国眼健康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眼健康水平,持续推进我国眼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到2025年,力争实现以下目标:0-6岁儿童每年眼保健和视力检查覆盖率达到90%以上,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不断提高,高度近视导致的视觉损伤人数逐步减少;全国百万人口白内障手术(CSR)达到3,500以上,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不断提高。在眼科医疗服务体系、眼科医疗服务能力、眼科专业人才队伍、眼科医疗质量管理、重点人群重点眼病防治、眼健康服务支撑平台等多方面着手,整体上推动眼科医疗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为眼科医疗服务行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公司主要业务及经营模式
公司是一家致力于为眼科疾病患者提供诊断、治疗、保健及医学验光配镜等眼科全科医疗服务的专科连锁医疗机构。公司的产品或服务主要包括屈光项目、白内障项目、医学视光项目和综合眼病项目,具体包括:屈光手术、白内障、眼视光、眼底病、青光眼、斜视与小儿眼科、泪道、角膜病、眼眶病、眼外伤、医学验光配镜等眼科全科诊疗项目。
自成立以来,公司一直采取“直营连锁”的经营模式开展业务,通过在各地开设眼科专科医疗机构,为眼病患者提供专业的眼科医疗服务。公司总部对各下属单位进行统筹管理,各下属医院分别配置一名执行院长和一名业务院长,对各下属医院进行日常经营管理。
(三)市场地位
公司深耕眼科医疗服务行业已逾十余年,截至本报告期期末,公司在全国十余个直辖市及省会城市设立23家眼科专科医院和3家眼科门诊部,并辐射当地周边区域,形成全国网络布局。公司拥有覆盖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眼科服务能力,能够及时有效处理各种眼疾问题,在当地及周边区域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凭借稳健的全国布局、扎实的运营能力和完善的组织体系,公司已成为国内非公立眼科医疗服务行业中位居前列的全国性眼科连锁医疗服务机构。
(四)业绩驱动因素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89,689,290.38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1,264,197.1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1.5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8,769,827.84元,同比上年同期下降19.25%。
2022年上半年,公司经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各地反复爆发的影响,公司旗下所属上海普瑞、长春普瑞历经较长时间停诊,北京、西安等地的所属医院因区域限流、封控导致门诊量减少,成都、合肥、南昌等地的所属医院被抽调医护人员紧密配合属地政府部署的疫情防控和核酸检测任务。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智能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居民眼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国内眼科诊疗需求持续旺盛,公司经过努力,在2022年上半年仍实现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
本报告期内,公司昆明、合肥、南昌和广州番禺四家新建医院开诊,为未来经营规模持续扩张打下坚实的基础,相信不久将来全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公司各项业务会快速恢复,进入增长快车道,促进各项业绩指标的健康增长。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全国连锁化+同城一体化”布局优势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公司顺应人口分布和经济活动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的态势,制定“全国连锁化+同城一体化”的整体布局规划,聚焦直辖市、省会城市等中心城市,继而辐射周边市场,这形成了公司在行业内独树一帜的连锁发展战略。
本报告期内,昆明润城二院、合肥瑶海二院、南昌红谷滩二院和广州番禺普瑞眼科医院陆续开诊,目前公司已开设了23家连锁眼科专科医院,覆盖全国所有直辖市及十余个省会城市,在眼科专科医院的建设、运营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一套成熟、高效的管控模式。通过“全国连锁化+同城一体化”的布局规划,一方面可以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大公司提供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使更多患者享受优质的眼科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可以使资源要素在总部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医院之间进行有效整合,大大提高经营效率,增收降本,增强普瑞眼科整体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夯实在眼科医疗领域的领先地位。
2、业务结构转型升级优势
随着国家医保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深入推行,医保控费对医保结算相关的诊疗服务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公司自2018年开始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屈光、视光等非医保结算项目,降低对医保收入的依赖,公司2021年度通过医保结算的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5.76%。
现阶段,屈光手术收入已成为公司收入贡献最大的业务项目,尽管受新冠疫情影响,本报告期内屈光收入同比增长19.11%,仍保持较快速度增长,屈光和视光的收入占比之和已达到73.84%,较2021年上半年上升5.66个百分点。在白内障业务方面,公司抓住直辖市、省会城市布局的优势,顺应患者对视觉质量和生活质量要求提高的趋势,推广多功能人工晶状体及高端手术方式,从单纯的复明性白内障手术转型升级至高端的屈光性白内障手术,满足中老年患者对于高品质视觉质量的需求。
3、医疗科技与技术优势
医疗技术是推动医院发展的核心要素,公司持续紧跟行业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通过引进先进的眼科诊疗设备和眼科医疗产品,并深度参与各种推广使用培训,来提高医院和医生的整体诊疗水平。为了打造屈光优势项目,实现全球主流屈光手术术式全覆盖,公司投入资金持续配置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阿玛仕1050RS准分子激光等大批高精尖的手术设备,以及及时引进蔡司RESCAN700术中OCT导航显微镜,为个性化眼科手术的诊疗提供科学、快捷、有效的依据。
本报告期内,公司率先引进第五代全数字化和智能化角膜塑形镜验配技术,该技术以角膜地形图引导,使用完整的角膜地形图参数,体现个体角膜的细微差异,医生再通过极高精度的参数调整以实现精准的个性化角膜塑形镜定制,满足患者近视防控的精细化和多样化需求。
4、人才培养与激励优势
公司始终将人才战略视为企业长久发展的核心战略,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公司一直关注医疗和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公司内部通过设立“英才培育计划”、“丁香花青年骨干医生培养计划”等,由公司内部资深医师带教培养年轻医生,并遴选合格的医生赴公立医院进修,来打造梯队合理的医疗人才队伍。公司常年组织各种管理类、营销类、技术类培训班,以提高干部和骨干员工的知识储备、实操能力等。公司已建立完整的人才吸引和发展体系,以及有市场竞争力的激励制度,可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人才,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不断保持和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1、快速扩张带来的短期利润波动风险
公司正处在业务规模不断加速扩张阶段,本报告期内已在昆明、合肥、南昌和广州番禺新开四家医院,医院数量达23家,还有多家医院正在装修筹备过程中。然而,医院建设初期,需要经历三至五年的培育过程,期间需要承担运营所必要的固定成本及费用,导致新开医院在短期内面临亏损。公司将努力做好发展速度和经营质量之间的平衡,合理安排扩张步伐的同时,利用总部在管理水平、营销能力、人力资源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赋能优势,缩短新开医院达到盈亏平衡的周期,降低短期利润波动的不利影响。
2、诊疗中发生医疗事故的风险
眼科属于医学的重要分支,由于患者个体对象差异、医疗环境条件差异、医生执业素质差异等各种原因,医疗服务经常会面临发生医疗事故的风险。一旦发生上述风险,医疗赔付将对公司产生直接经济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公司品牌和声誉,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为保障医疗质量及安全,公司依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制订了《普瑞眼科医疗管理制度与职责汇编》等制度和流程,并不断持续改进,日常运营管理中定期组织交流、巡查监督等手段,切实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3、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常经营的风险
本报告期内,新冠疫情在国内依然持续反复,呈点多面广频发态势,上海、北京、长春等地不同程度地实施封控政策,人员跨区域流动限制,加之疫情之下对运输的管控,公司经历了比上年同期更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公司多家医院的经营状况和装修进度受到一定的挑战,短期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关注新冠肺炎疫情进展,切实响应政府号召,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努力克服各种因素的不利影响。
4、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电子产品的广泛使用,屈光不正、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等眼科疾病的患病率不断攀升,且呈现低龄化现象,眼科患者基数庞大,呈现需求蓝海;患者对眼科疾病的认知与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眼科疾病诊断率及治疗率也随之迅速提升,所以眼科医疗服务行业近年来备受资本青睐,行业竞争不断加剧,已形成“一超多强”的竞争格局。但是如果公司不能在品牌、技术、服务、人才、成本、信息化等方面继续巩固和发展优势,将会面临竞争力减弱、行业地位降低的风险,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公司将不断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的水平,改善医疗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控制医疗服务成本,从而保障公司的持续竞争力。
5、行业政策变化的风险
医疗服务行业是影响我国国民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产业,受监管程度较高,各级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医疗保障局等多部门对医疗服务行业履行监管职能,制定相关政策法规。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医疗保障体制的逐步完善,行业相关的监管政策将不断调整和完善,公司所处的医疗服务行业的政策环境可能面临变化。若公司未能及时根据政策监管方向调整经营理念和策略,或具体经营时未能持续满足监管政策的要求,可能会对公司经营带来一定影响。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