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1、水泥工程服务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当前,全球水泥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整线EPC新建需求有限,但“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水泥行业的共识,随着碳交易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实施,全球水泥行业正在从碳密集型向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方向转变,水泥企业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持续释放。 国际市场,据Onfield预测,2024年全球水泥需求量及价格将基本持平,除中国市场外,水泥需求量预计增长2.9%,水泥价格预计增长0.3%。境外新建增量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1、水泥工程服务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当前,全球水泥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整线EPC新建需求有限,但“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水泥行业的共识,随着碳交易在全球范围内的逐步实施,全球水泥行业正在从碳密集型向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方向转变,水泥企业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持续释放。
国际市场,据Onfield预测,2024年全球水泥需求量及价格将基本持平,除中国市场外,水泥需求量预计增长2.9%,水泥价格预计增长0.3%。境外新建增量主要来自中东、非洲、东南亚、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需求。在欧洲市场,受脱碳政策影响,存量老线升级改造的潜力较大。
国内市场,上半年国内水泥行业需求持续下降、价格低位波动,水泥企业发展策略从增资扩产新建项目转向强化产业链、优化升级存量项目,水泥整线EPC机会明显较少。但在“双碳”与“双控”政策以及水泥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强预期作用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2024年1月19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目标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2024年5月29日,国务院发布《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明确严格落实水泥产能置换,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到2025年底,全国水泥熟料产能控制在18亿吨左右,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50%左右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2024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水泥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达到30%,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完成技术改造或淘汰退出,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2020年降低3.7%,并且要加快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实施低碳燃料替代,到2025年底,水泥窑使用替代燃料技术生产线比例达到30%,水泥行业替代燃料消费比例力争达到10%。2024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加快构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体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聚焦电力、燃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重点产品,制定发布产品碳足迹核算行业标准或团体标准。
2、水泥技术装备
公司装备业务主要涵盖水泥技术装备、矿业破碎及物料处理装备等领域。伴随合肥院重组进入中材国际,公司构筑了水泥领域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装备业务,拥有700-14000t/d级全规模、覆盖破碎、粉磨、烧成、物料输送、环保以及DCS控制系统全流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核心装备,其中辊压机全球市占率第一,熟料输送机国内市占率达85%,篦冷机国内市占率超过70%。水泥装备销售与整线EPC项目、技改EPC项目紧密相关,现阶段水泥装备销售主要面向两个市场,一是以境外市场为主的整线EPC增量市场需求,二是全球水泥行业绿色智能转型升级不断催生以环保、节能、高效为特点的装备需求。国内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目前行业已处于提质增效、绿色智能的结构化转型时期,来自存量市场的节能降耗改造、更新迭代将占据更大的装备需求比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2024年3月7日,国务院发布《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对设备投资规模、重点行业主要设备能效水平、规模以上工业数字化水平提出总体要求。3月27日,工信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工业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重点行业能效基准水平以下产能基本退出。其中水泥业务领域,以减污降碳、节能降耗为重点,改造提升原料制备、窑炉控制、粉磨破碎等相关装备和技术;以生产作业、仓储物流、质量管控等环节改造为重点,推动智能制造装备更新;围绕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全过程开展智能化升级,优化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打造智能工厂。水泥行业设备更新升级,不仅是响应国家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数字化转型战略部署的需要,也是水泥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着各地政策相继出台落地,国内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的设备更新改造需求将不断释放。
此外,由于设备使用场景和制造工艺原理的相通性,水泥行业相关装备技术经过改进后能够应用于固废处置、新能源、冶金等其他行业。公司现有核心装备已成功向水泥外行业拓展,目前粉磨装备、环保装备、输送与计量装置等装备已进入冶金、化工、电力、钢铁、煤炭等行业。
3、水泥和矿山运维服务
水泥运维服务市场:水泥运维服务主要包括整线生产运营、备品备件和维修业务。目前公司水泥整线生产运营业务主要在境外,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地区新建水泥生产线较多,当地业主管理经验、技术力量薄弱,对水泥整线运维等技术服务需求较大。在备品备件领域,市场主要参与者为装备制造企业、小型私人服务商或业主自营,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公司装备集团旗下各专业装备子公司均有备品备件业务,产品矩阵丰富,现阶段主要服务于自有装备。备品备件属于耗材类业务,使用周期较短,每年都有望保持较为稳定的业务规模。
矿山运维服务市场:矿山运维是公司运维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为石灰石、砂石骨料业主提供矿山开采运维服务。2024年4月15日,自然资源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目标是到2028年底持证在产的90%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地方政府相应管理条例及建设办法相继出台。伴随国家推进安全矿山、绿色矿山政策日益严格,大、中型矿山业主在缺乏相关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将矿山运维外包至专业服务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服务商竞争优势愈加明显。除石灰石和骨料露天开采运维服务能力外,公司拥有开采其他露天矿的技术储备,目前正在积极向其他品类矿延伸;此外,受益于国内水泥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和公司境外工程服务业务带动,境外矿服业务具备较大增长潜力。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技术服务
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以EPC工程总承包服务为主,同时采用工程咨询和设计、成套技术装备供货、设备安装、工程建设管理等模式。
EPC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主要涵盖以下领域:
(1)水泥和矿山工程: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以及完整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全产业链”资源,为客户提供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线技术研发、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售后服务全过程的系统集成服务。
(2)绿能环保和多元化工程:公司依托全球品牌影响力、丰富的海外项目管理经验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人才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向绿能、环保、节能、矿业、化工、电力、公路、民用建筑等非水泥工程领域拓展,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2、高端装备制造
公司装备产业的范围主要包括水泥技术装备、矿业破碎及物料处理装备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技术服务等,核心产品包括立磨、辊压机、预热器、回转窑、篦冷机、收尘设备、燃烧器、选粉机、堆取料机、输送设备、破碎设备、钻探及采矿工程设备。公司一方面利用与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协同优势带动装备销售,一方面通过装备专业化发展拓展外行业市场空间,实现行业产品向专业产品转变。
3、生产运营服务
公司生产运营服务业务主要涵盖以下领域:
(1)水泥生产线运维服务:公司拥有完整、系统的水泥生产运营管理服务体系、专业的水泥生产运营管理团队及广泛的人力资源网络,为客户提供工厂保产、设备维修等方面服务,使水泥生产线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并在更佳状态下生产运行。目前该业务主要在境外实施,业务模式通常为业主负责原/燃材料供应、水泥销售等,公司承担生产线的人员组织、水泥熟料生产、设备运行维护、设备检修及备品备件等,主要采用人工单价或吨熟料单价进行结算。
(2)矿山运维服务:在矿山工程的基础上,公司为石灰石、砂石骨料或有色金属矿山客户提供矿山开采服务,生产环节主要包括穿孔、爆破、装车、运输、破碎及输送、矿石均化等。目前该业务主要在国内实施并开始积极向境外拓展,主要按照供矿量进行结算。
(3)数字智能服务:依托现有水泥行业资源,公司开展水泥和矿业数字化产品服务业务,包括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及智慧矿山、数字设计、智慧建设、智能制造等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4)固废资源化利用:公司依托中材水科、中材环境等业务主体,积极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业务。目前,固废资源化利用主要采用的业务模式是投建营模式(投资+工程+运营)。
4、其他业务
其他业务主要是工程物流、骨料销售、属地化产品销售等业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4年上半年,公司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目标,克服内需不足、外需不稳、小币种汇率波动等风险挑战,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各项经营指标承压提质,整体经营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报告期内,受境内市场整体下行影响,公司新签合同额370.90亿元,同比下滑9%,其中,境外新签合同额234.62亿元,同比增长9%,境内新签合同额136.28亿元,同比下降28%。截至2024年6月底,公司有效结转合同额592.44亿元,较上期增长6.89%,为未来公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8.95亿元,同比增长1.68%;综合毛利率19.39%,同比提升1.04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99亿元,同比增长2.28%;实现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8.85亿元,同比改善18.25亿元。公司坚持做“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
(一)主业优势地位持续巩固,业务结构转型提质增速
公司充分发挥工程、装备、运维全产业链业务优势和“SINOMA”品牌价值,积极拓展全球市场,构建“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加快从工程服务商向全生命周期系统服务商转型。
工程服务稳步推进。公司积极把握全球新建及存量水泥生产线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技改升级需求,凭借SINOMA全球品牌效应和深厚客户基础,积极攻坚高端市场,上半年新签工程服务合同额241.46亿元,同比减少18%,其中,新签境外工程服务合同197.26亿元,同比增长4%,成功获取捷克、沙特、菲律宾、伊拉克等15条水泥整线项目;境内市场受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和大面积亏损影响,新签合同44.21亿元,同比减少58%。坚定践行“价本利”理念,深化内部协同,持续提升运营效率,上半年工程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20.99亿元,同比增长4.82%;毛利率15.54%,同比增长0.62个百分点。上半年13个项目点火投产,成功获取PAC证书13项、FAC证书8项。
装备制造深化融合。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和“专业服务”双轮驱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装备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全力打造高端装备研发平台和全球领先的装备产业高地。装备集团全面实施一体化运营,立磨、辊压机、自动化、环保、热工五大业务整合加速推进,合肥装备智造产业园全面投产,工程与装备业务协同机制成效明显。上半年新签装备合同额33.44亿元,同比减少15%,其中,境外合同额12.41亿元,同比增长58%;境内受水泥行业有效需求不足影响,新签21.03亿元,同比减少33%。报告期内,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9.16亿元,同比减少23.07%,毛利率23.25%,同比减少0.51个百分点。公司具有研发制造能力的十类核心主机装备自给率超过60%,立磨、辊压机、篦冷机、预热器等拳头产品市场份额稳居全国第一。积极推进“两外”拓展,装备境外业务收入占装备收入比重提升至32%,装备外行业收入占装备收入比重提升至49%,高压辊磨机成功应用于铁矿石干法制粉项目,篦冷机首次进入氧化锌行业,输送机销往锂业、煤矸石等行业。
生产运营提质增速。全面对接客户全生命周期生产需求,加速工程向服务转型,呈现强劲增长态势。上半年新签生产运营服务合同额88.97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新签矿山运维合同额55.27亿元,同比增长47%;新签水泥和其他运维合同额33.70亿元,同比增长32%。报告期内,生产运营服务实现营业收入56.73亿元,同比增长22.22%,毛利率21.93%,同比增长3.18个百分点;其中,矿山运维实现营业收入35.95亿元,同比增长27.88%,毛利率16.59%,同比增长3.38个百分点;水泥及其他运维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0.78亿元,同比增长13.54%,毛利率31.19%,同比增长3.92个百分点。截至报告期末,在执行矿山运维服务项目348个,其中境外项目6个;报告期完成供矿量3.06亿吨,同比增长9%,水泥供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在执行水泥运维服务生产线62条,年提供产能超过1亿吨。
(二)绿色低碳智能持续升级,全球属地布局稳步落地
绿色低碳转型成果丰硕。强化碳捕集利用、氢能助燃、低碳烧成等前沿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以多样化应用场景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应用示范。成功签约欧盟减碳重点项目海德堡捷克熟料线,全球首条90%替代燃料生产线波兰拉豪项目顺利点火,青州中联全氧燃烧富集提纯示范项目关键指标成功达标,自主研发的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流程再造技术荣获WCA气候行动技术与工程奖。绿色矿山建设平稳推进,公司所属中材矿山累计建成155座绿色矿山,在25个项目投入运营229辆新能源矿车。公司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替代燃料业务有序推动,累计服务30条生产线替代燃料系统供料,完成替代燃料销售近20万吨,实现碳减排超37万吨。
数字智能产业升级推广。全力推动数字化战略落地执行,打造数字中材国际建设服务商和工业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围绕产业链布局数智链,构建研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程数字化、装备智能化、工厂智能化的数字化系统能力和全周期产品序列。成功构建“全覆盖”智能工厂产品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智能矿山一体化平台在安阳中联、古浪祁连山等项目积极推广,洛阳黄河同力实现矿山全方位智能化管理,禹州成磊矿山无人化铲运项目通过河南省省级智能化矿山建设验收。报告期内,完成了韶峰南方、宜城南方、滁州中联、平邑中联、兴浦南方等8个智能工厂项目,工厂生产稳定性提升10%以上。
全球属地经营步伐加快。发挥全产业链以及属地核心优势,扎实推进属地深耕细作,立足尼日利亚、埃及、伊拉克、泰国、赞比亚、印尼等重点国别,强化产业协同和平台赋能,推动属地经营实现稳健增长。实现境外收入93.53亿元,同比增长15.23%;境外业务毛利率22.61%,同比增长3.65个百分点,公司国际化指数42.32%,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增资参股中材水泥,打造基础建材联合出海共同体,突尼斯水泥并购项目完成股份购买协议签约。注重属地本土化人才建设和文化融合,外籍长期雇员近2000名,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科技创新动力持续增强,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培育
深入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公司向价值链更高端跃升。持续维持高研发投入,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7.24亿元。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获得建筑材料科学技术进步类二等奖3项、技术发明奖1项。强化知识产权成果管理,上半年申请发明专利177件,其中国际专利11件,取得国际专利授权13件。在执行标准项目93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48项。强化科研成果产业化应用布局,科技部国合项目“新型低碳水泥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装备联合研发”完成中试生产,实现石灰石用量降低25%,烧成热耗降低28%,碳排放强度降低26%。城市多源污泥资源转化集成技术装备在中材安徽水泥实现示范应用,低成本烟气治理超低排放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锂矿焙烧、锰渣无害化处理等技术实现外行业应用。二氧化碳在线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完成5条示范线布局,自主研发的替代燃料计量仓在11条生产线实现应用。
加大科研创新激励力度,强化联合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公司实施科研投入和授权专利专项考核,对获得政府及集团资金支持的科研开发类项目投入给与特别考核激励,对重点研发项目实施团队给予专项激励奖励,基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公司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古巴拉斯维亚斯中央大学等就水泥新材料及产业可持续发展技术开展持续研究,致力打造全球创新共同体。成功召开中材国际第二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深度探讨建材行业数字智能制造和绿色低碳的新趋势、新挑战、新路径,为全球建材行业绿色智能领域同仁增加交流、增进互信、增强合作提供重要平台,充分展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新成果,进一步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
(四)深化改革活力持续释放,加快创建世界一流企业
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统筹推进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市值管理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改革深化提升、创建一流和价值创造、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专项行动,不断推动公司内在价值塑造与潜力提升,为公司“效益提升、价值创造”持续注入新动能。获评国资委“双百”考核优秀企业,入选国资委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案例,装备集团获评“科改”专项考核优秀企业,3家所属企业成功获评建材行业管理创新型企业,获得3项建材行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中长期激励覆盖全级次企业共2468人,覆盖面占比16%,激发公司长期发展活力。
(五)防控风险举措持续加码,护航公司发展行稳致远
完善重大风险预警机制,聚焦战略规划落地、境外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完成境外属地化公司风险排查,实现内控体系全覆盖。不断完善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有效、事后处理规范的法律合规风险防范机制和“大合规”管理体系,通过ISO37301合规认证年度审核。全面实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大力推广全方位全流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工具,试点运行作业现场安全生产红黄牌制度,加强员工身心健康管理,创建一流安全管理文化。
(六)践行可持续性发展理念,促进价值共享生态建设
在坚持稳健经营、为股东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高度重视环境、社会与治理(ESG)工作,始终秉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持续回馈社会,实现与客户、供应商、员工、股东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持续深化拓展与国内外合作伙伴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长期合作,构建战略合作生态圈,获评中证AAA评级、MSCI的BB评级。
报告期,公司制定发布“1324”可持续发展战略,明确一个核心、三个价值、二条主线、四个目标以及公司ESG重点关注的十大领域,制定十大领域重点任务和关键目标,助力ESG治理能力和绩效水平的持续提升。公司积极回报股东,强化主动型投资者关系管理,为股东创造卓越、稳定的价值回报,上市以来向股东派发现金分红超过63亿元。2024年首次发布公司“提质增效重回报”行动方案,进一步提高现金分红比,为“稳市场、强信心”贡献力量。
三、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风险: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向好态势,贸易增速有所反弹,但基础仍不稳固,地缘政治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全球通胀压力缓解的速度快于预期,但金融政策的持续收紧对全球增长的复苏将产生不利影响。公司将持续加强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预判和战略执行的监控,敏锐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好合理预期,抢抓机遇,紧跟需求,确保战略规划发挥导向作用、企业目标得到全面落实。
2、行业风险:全球水泥行业市场面临需求下降、产能过剩、技术创新压力、环保政策压力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等风险。国内水泥行业也进入了重要的调整期,低效产能加快出清,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下行。针对行业风险,一是持续强化主业优势,巩固提升全球水泥工程技术水平和运营质量,努力实现市场份额稳中有升。二是积极践行水泥行业绿色转型,形成围绕绿色节能、数字智能升级的一体化解决方案。三是通过聚焦“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核心,打造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咨询、研发、交付综合能力。
3、境外经营风险:公司在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受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政策干预和当地经济、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国际舆情、环境或技术标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开拓及项目履约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境外经营风险将持续存在。公司将完善重大风险预警机制,聚焦战略规划落地、境外风险防控等重点领域,提出风险应对措施,密切跟踪与分析全球局势,梳理境外关键国别存量业务及潜在风险,制定专项应对方案。
4、汇率风险:公司境外合同以美元和欧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部分合同和属地化产品销售涉及当地小币种结算,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针对此风险,一方面加大海外内部业务协同以及项目本土化分包、采购力度,消化当地货币;另一方面持续加强汇率监控及管理,以存量外币资金和未来项目外汇收支为基础,以套期保值为原则,采取减少外汇风险敞口、报表套期保值、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等手段规避或锁定汇率风险,降低和平滑因汇率波动对公司损益造成的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先后整合了国内水泥工业研发、设计、装备及工程优质资源,是全球水泥技术装备及工程服务市场唯一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公司拥有覆盖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线技术研发、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资源、专业人才队伍和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全产业链的价值重塑和布局优化。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有:
(一)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公司拥有全流程、全规模、高品质、成套高端水泥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依托科研创新和海量应用场景,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有效专利2932件,其中发明专利759件,国际专利24件,涵盖水泥制造全工艺流程的技术和产品;先后主持或参加238项水泥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公司拥有国家水泥节能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国水泥发展中心(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共同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21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公司所属中材(天津)粉体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中建材(合肥)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合肥中亚建材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是制造业单项冠军;截至目前,公司共拥有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公司核心技术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向:
绿色低碳技术:
公司大力发展绿色创新,以低热耗为代表的水泥绿色烧成技术及装备、低系统电耗为代表的水泥绿色粉磨技术及装备、水泥生产超低排放技术及装备、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处置和替代原燃材料技术、新型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大范围研究和应用,推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水泥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关键装备在青州中联落地应用且关键指标成功达标。基于“一模到底”的PDCA碳管理理念,自主开发高效实用的工厂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工具——工厂碳排放评估平台,实现对不同对象碳排放量的精细化计算和实时动态监控。
数字智能技术:
在智慧建造方面,基于建筑信息模型技术(BIM),自主开发工业互联网赋能与服务平台,实现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与物理工厂同步交付数字孪生工厂。在智能制造方面,自主研发装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生产自动化、管理数字化、控制云化的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主要装备产品如篦冷机、辊压机、立磨实现数字化模拟、自动化加工,生产效率提升2倍以上。在智能工厂方面,自主开发基于双中台数据湖技术的工业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和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预测技术的云边协同智能控制平台,为客户提供水泥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智能工厂产品已形成全覆盖的产品体系和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信息化管理类、智能优化控制类、算法模型类、智能装备类等产品。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在行业内建设了近40座水泥智能工厂,大幅减少生产线人工操作,降低能耗和排放指标,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和生产过程可控性,提升产品质量,为业主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管理经验
公司坚定不移执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国际化,不断提升公司的全球服务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在海外89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347条生产线,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16年保持世界第一。2023年,公司再次入选2023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公司榜单排名再创新高,位列全球43位,同比上升1位,位列上榜中国企业11位。公司坚持“全球化、属地化、多元化”发展定位,建立了完善的属地区域型服务网络,在海外拥有超过100家境外机构,近2000名外籍长期雇员,一国一策深入推进属地经营。
(三)卓越的项目履约能力
公司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在质量、成本和工期方面的比较优势,创造了多项水泥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一”:公司承建的都江堰拉法基项目是国内第一个水泥EPC总承包项目;铜陵海螺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是中国第一条5,000t/d国产化示范线,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里程碑”;多米尼亚项目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阿联酋UCC项目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日产万吨水泥生产线;阿尔巴尼亚FK项目是第一个将中国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出口到欧洲的项目;匈牙利NOSTRA项目被当地媒体称为“世界最美丽的水泥厂”;埃及GOE Beni Suef6*6,000t/d项目是世界水泥行业迄今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步建设的最大规模水泥生产线项目,创造了“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的新典范;全球首条万吨级5级改6级预热器优化升级项目在徐州中联顺利投产;日喀则雅曲项目获得“最高海拔的水泥生产线”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四)良好的品牌信誉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凭借领先的技术、卓越的工程品质,多次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及建材行业多项荣誉。公司凭借“工期短、履约好、性能优、服务佳”的优质品牌形象,与Holcim、Heidelberg、Dangote等全球水泥巨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SINOMA”品牌成为国际建材工程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公司连续两年举办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大会,展现中材国际新技术新成果,为推动全球水泥工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近年来,公司持续深化属地化经营和本土化运作,积极践行世界企业公民责任,不断赋予品牌新的价值和内涵。
(五)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优势
公司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不断健全人才体系、优化人才选用育留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在推动公司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力量。一是人才体系全面覆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5名,科研人才共计2925名,高级专家人才3116名,专业技术职称人才8751名,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2927名。二是人才机制日趋完善,公司以“双百行动”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定期举办中青年干部政治素养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与高校合作建立境外人才培训机制。三是人才活力充分激发,建立规范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基于岗位、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向核心技术骨干倾斜;构建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工程项目的全方位全贯通中长期激励架构,实现了骨干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较强的融资能力
公司作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拥有多渠道的融资资源和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公司与主要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保险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解决公司资金需求,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收起▲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公司按照“稳住效益增长,守住风险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攻坚克难、积极作为,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稳健增长,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3年,公司新签合同总额616.4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境外新签合同额333.07亿元,同比增长55%;境内新签合同额283.37亿元,同比减少8%。截至2023年底,公司未完合同额为593.25亿元,同比增长12%,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7.99亿元,同比增长6.94%;综合毛利率19.43%,同比提升2.09个百分点;实...
查看全部▼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风险挑战,公司按照“稳住效益增长,守住风险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攻坚克难、积极作为,推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稳健增长,行业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
2023年,公司新签合同总额616.44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境外新签合同额333.07亿元,同比增长55%;境内新签合同额283.37亿元,同比减少8%。截至2023年底,公司未完合同额为593.25亿元,同比增长12%,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保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7.99亿元,同比增长6.94%;综合毛利率19.43%,同比提升2.09个百分点;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9.16亿元,同比增长14.74%,逆市取得经营佳绩。
(一)主业优势地位持续巩固,业务结构转型持续深化
水泥工程技术服务稳居全球第一。公司积极把握全球新建及存量水泥生产线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技改升级需求,充分发挥SINOMA全球品牌效应和深厚客户基础,积极攻坚高端市场,在非洲、中东、欧洲、南亚等市场区域成功获取一批水泥EPC整线合同,2023年新签工程技术服务合同额390.67亿元,同比增长21%。坚定践行“价本利”理念,深化内部协同,持续提升运营效率,2023年工程技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266.65亿元,同比增长7.55%;毛利率15.73%,同比提升3.5个百分点。全年20个项目点火投产,主要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功获取PAC证书32项、FAC证书12项,尼日利亚索高特三线、宁夏吴忠赛马、阿尔及利亚ZAHANA、BECHAR4个项目荣获2022-2023年度国家优质工程奖。
高端装备制造深化融合强基。顺利完成合肥院并购重组,按照“统一平台、一体管理、一类装备、一个主体”的“四个一”原则,加快推进装备业务专业化整合,推动工程板块与装备板块协同发展、相互促进。2023年新签装备合同额74.12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营业收入71.76亿元,同比增长2%;毛利率25.47%,同比提升1.39个百分点。公司具有研发制造能力的十类核心主机装备自给率超过60%,立磨、辊压机、篦冷机、预热器等拳头产品市场份额稳居全国第一。装备境外业务收入占装备收入比重提升至25%,装备外行业收入占装备收入比重提升至32%。
生产运营服务保持稳健增长。全面对接客户全生命周期生产需求,打造“履约好、性能优、服务佳”的优质品牌形象。2023年新签生产运营服务合同额135.86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新签矿山运维合同额79.75亿元,同比增长7%;新签水泥和其他运维合同额56.10亿元,同比增长26%。报告期内,生产运营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06亿元,同比增长13.83%;其中,矿山运维实现营业收入64.82亿元,同比增长22.45%;水泥及其他运维服务实现营业收入41.18亿元,同比增长2.48%。截至报告期末,在执行矿山运维服务项目281个,其中境外项目5个;完成供矿量6.5亿吨,同比增长25%,水泥供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在执行水泥运维服务生产线56条,年提供产能超过1亿吨,同比增长23%。
(二)绿色智能升级稳步推进,属地深耕完善全球布局
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全球水泥行业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技术规模最大、中国建材集团水泥板块首个碳捕集项目——青州中联年产20万吨二氧化碳全氧燃烧富集提纯示范项目顺利点火;相继成功签约欧洲两条工业化应用的全氧燃烧熟料线工程项目。公司自主研发的绿色低碳水泥工厂数字化设计建造技术经行业鉴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成功应用于铜川尧柏、玉山南方等生产线。绿色矿山建设成果丰硕,公司所属中材矿山累计建成131座绿色矿山,在21个项目投入运营177辆新能源矿车。
加快数智赋能、数实融合。全力推动数字化战略落地执行,组建中材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数字中材国际建设服务商和工业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围绕产业链布局数智链,构建研发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程数字化、装备智能化、工厂智能化的数字化系统能力和全周期产品序列。加速推进数实深度融合,推出数智工厂整体解决方案2.0,形成一体化智能巡检、在线热工诊断等22项最佳实践;全年建成数字智能工厂9个、数字化矿山20座,打造了合肥南方、宜城南方、滁州中联、山东泉兴、池州中建材骨料等一批智能化标杆示范项目。
属地经营助力国际化发展。发挥全产业链以及属地核心优势,推动属地发展迈上新台阶。“全球织网行动”全面推进,建立属地化资源联络机制与区域化属地资源共享平台,建成1亿元利润平台3家、5000万元利润平台1家、3000万元利润平台1家。增资参股中材水泥,打造基础建材联合出海共同体。注重属地本土化人才建设和文化融合,外籍长期雇员1800余人,为公司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三)科技赋能彰显创新优势,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
深入践行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公司向价值链更高端跃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3年公司研发费用18.42亿元,同比增长13.22%。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成第二批重点科研项目布局、第一批前沿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强化知识产权成果管理,2023年申请发明专利317件,其中国际专利12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31件,其中国际专利3件,3项PCT专利进入欧美国家阶段;在执行标准项目99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44项。
加快科技创新平台搭建,强化联合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2023年,公司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家,积极推进阿尔及利亚、法国、尼日利亚等联合实验室和研究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国际合作生态。成功召开中材国际首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峰会,充分展示中国水泥工业发展新成果,进一步提升公司行业影响力。
(四)深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助力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圆满收官,连续两年获评国资委“双百企业”考核“标杆企业”,合肥院、天津院分别获评“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专项考核“优秀企业”。中长期激励覆盖全级次企业共2468人,覆盖面占比16%,激发公司长期发展活力。
在巩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效基础上,公司统筹谋划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开展改革深化提升、创建一流和价值创造、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等专项行动,为公司“效益提升、价值创造”持续注入新动能,获得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优秀成果4项、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实践成果5项。
(五)防范化解风险积极有效,护航公司发展行稳致远
建立重大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境外风险排查、新并购企业风险内控体系、境外机构审计“三个全覆盖”。不断完善事前预防为主、事中控制有效、事后处理规范的法律合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健全合规风险“三道防线”,顺利通过GB/T35770-2022/ISO37301:2021合规管理体系认证和年度监督审核认证。建立国别风险动态防控机制,发布尼日利亚、伊拉克、埃及、沙特等重点国家《国别动态》。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大力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标准化,发布安全风险辨识清单库;筑牢“安全墙”,实现安全隐患整改率100%、安全教育培训全覆盖。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1、水泥工程服务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当前,全球水泥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整线EPC需求增长有限,但“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水泥行业的共识,水泥企业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持续释放。
国际市场,据Onfied调查,2023年全球水泥产需量基本保持稳定,多数地区水泥价格上涨,除中国外平均增长2.6%。受疫情放开后经济回暖影响,境外水泥EPC市场呈现恢复性增长的局面。境外新建增量主要来自非洲、中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需求。在欧洲市场,受脱碳政策影响,存量技改订单活跃。
国内市场,2023年受水泥行业需求萎缩、价格低位下行、利润大幅下降影响,水泥整线EPC机会大幅锐减。但是在“双碳”与“双控”政策共同作用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2022年6月23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对工业节能提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版《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已于2022年11月起实施,对水泥产品能耗指标要求更为严格;2022年11月8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3%以上,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2023年8月22日,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稳增长方案》,明确水泥行业2023年-2024年行业能效标杆水平以上产能占比超过15%,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1月19日,生态环境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目标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力争5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区域内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截止到2022年底,全国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累计共有1572条,其中运转10年以上的线占比80%,国内老线绿色智能技术改造仍有较大需求。
2、水泥技术装备
公司装备业务主要涵盖水泥技术装备、矿业破碎及物料处理装备等领域。伴随2023年合肥院重组完成,中材国际构筑了水泥领域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装备业务,拥有700-14000t/d级全规模、覆盖破碎、粉磨、烧成、物料输送、环保以及DCS控制系统全流程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核心装备,其中辊压机全球市占率第一,熟料输送机国内市占率达85%,篦冷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水泥装备销售与整线EPC项目、技改EPC项目紧密相关,现阶段水泥装备销售主要面向以境外市场为主的整线EPC项目需求和国内水泥行业转型升级带来的技改EPC项目需求以及存量装备运维的备品备件需求。2023年,伴随境外水泥EPC业务迎来恢复性增长,装备境外订单也呈现较好增长;国内水泥行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不断催生以环保、节能、高效为特点的装备需求,以装备为核心的绿色智能技改项目成为国内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由于设备使用场景和制造工艺原理的相通性,水泥行业相关装备技术经过改进后能够应用于固废处置、新能源、冶金等其他行业。公司现有核心装备已成功向水泥外行业拓展,目前粉磨装备、环保装备、输送与计量装置等装备已进入冶金、化工、电力、钢铁、煤炭等行业,如立磨产品在水泥行业外收入已达约50%。
3、水泥和矿山运维服务
水泥运维服务市场:水泥运维服务主要包括整线生产运营、备品备件和维修业务。目前公司整线生产运营业务主要在境外,非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新建水泥生产线较多,当地业主管理经验、技术力量薄弱,对水泥整线运维等技术服务需求较大。2023年,伴随境外水泥EPC项目迎来恢复性增长,整线生产运营订单亦呈现较好增长。在备品备件领域,市场主要参与者为小型私人服务商或业主自营,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公司旗下各专业装备子公司均有备品备件业务,产品矩阵丰富,现阶段主要服务于自有装备。备品备件属于耗材类业务,使用周期较短,每年都有望保持较为稳定的业务规模。
矿山运维服务市场:矿山运维是公司目前运维业务的重要收入来源,占运维收入比重约60%,主要为石灰石、砂石骨料业主提供矿山开采运维服务。2023年底自然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目标是到2028年底持证在产的全部大型矿山、80%中型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标准要求;地方政府相应管理条例及建设办法相继出台。伴随国家对矿山开采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大、中型矿山业主在缺乏相关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更倾向于将矿山运维外包至专业服务商,综合实力较强的大型服务商竞争优势愈加明显。除石灰石和骨料露天开采运维服务能力外,公司拥有开采其他露天矿的技术储备,在全球范围内向其他露天矿领域拓展具备较大潜力。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1、工程技术服务
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以EPC工程总承包服务为主,同时采用工程咨询和设计、成套技术装备供货(EP)、设备安装、工程建设管理等模式。
EPC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主要涵盖以下领域:
(1)水泥和矿山工程: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以及完整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全产业链”资源,为客户提供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线技术研发、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售后服务全过程的系统集成服务。
(2)绿能环保和多元化工程:公司依托全球品牌影响力、丰富的海外项目管理经验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人才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向绿能、环保、节能、矿业、化工、电力、公路、民用建筑等非水泥工程领域拓展,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2、高端装备制造
公司装备产业的范围主要包括水泥技术装备、矿业破碎及物料处理装备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技术服务等,核心产品包括立磨、辊压机、预热器、回转窑、篦冷机、收尘设备、燃烧器、选粉机、堆取料机、输送设备、破碎设备、钻探及采矿工程设备。公司一方面利用与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协同优势带动装备销售,一方面通过装备专业化发展拓展外行业市场空间,实现行业产品向专业产品转变。
3、生产运营服务
公司生产运营服务业务主要涵盖以下领域:
(1)水泥生产线运维服务:公司拥有完整、系统的水泥生产运营管理服务体系、专业的水泥生产运营管理团队及广泛的人力资源网络,为客户提供工厂保产、设备维修等方面服务,使水泥生产线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并在更佳状态下生产运行。目前该业务主要在境外实施,业务模式通常为业主负责原/燃材料供应、水泥销售等,公司承担生产线的人员组织、水泥熟料生产、设备运行维护、设备检修及备品备件等,主要采用人工单价或吨熟料单价进行结算。
(2)矿山运维服务:在矿山工程的基础上,公司为石灰石、砂石骨料或有色金属矿山客户提供矿山开采服务,生产环节主要包括穿孔、爆破、装车、运输、破碎及输送、矿石均化等。目前该业务主要在国内实施并开始积极向境外拓展,主要按照供矿量进行结算。
(3)数字智能服务:依托现有水泥行业资源,公司开展水泥和矿业数字化产品服务业务,包括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及智慧矿山、数字设计、智慧建设、智能制造等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4)固废资源化利用:公司依托中材水科、中材环境等业务主体,积极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业务。目前,固废资源化利用主要采用的业务模式是投建营模式(投资+工程+运营)。
4、其他业务
其他业务主要是工程物流、骨料销售、属地化产品销售等业务。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先后整合了国内水泥工业研发、设计、装备及工程优质资源,是全球水泥技术装备及工程服务市场唯一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公司拥有覆盖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线技术研发、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资源、专业人才队伍和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全产业链的价值重塑和布局优化。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有:
(一)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公司拥有全流程、全规模、高品质、成套高端水泥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依托科研创新和海量应用场景,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有效专利2,803件,其中发明专利617件,国际专利9件,涵盖水泥制造全工艺流程的技术和产品;先后主持或参加百余项水泥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公司拥有国家水泥节能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国水泥发展中心(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共同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21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公司所属中材(天津)粉体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中建材(合肥)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是制造业单项冠军;截至目前,公司共拥有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公司核心技术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向:
绿色低碳技术:
公司大力发展绿色创新,以低热耗为代表的水泥绿色烧成技术及装备、低系统电耗为代表的水泥绿色粉磨技术及装备、水泥生产超低排放技术及装备、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处置和替代原燃材料技术、新型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大范围研究和应用,推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发展。公司自主研发的水泥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关键装备在青州中联落地应用。基于“一模到底”的PDCA碳管理理念,自主开发高效实用的工厂全生命周期碳核算工具——工厂碳排放评估平台,实现对不同对象碳排放量的精细化计算和实时动态监控。
数字智能技术:
在智慧EPC方面,基于数字模型技术(BIM),自主开发工业互联网赋能与服务平台(IIESP),实现了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与物理工厂同步交付数字孪生工厂。在智能制造方面,自主研发装备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打造生产自动化、管理数字化、控制云化的全流程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主要装备产品如篦冷机、辊压机、立磨实现数字化模拟、自动化加工,生产效率提升2倍以上。在智能工厂方面,自主开发基于双中台数据湖技术的工业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和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预测技术的云边协同智能控制平台,为客户提供水泥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在行业内建设了近40座水泥智能工厂,大幅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降低能耗和排放指标,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和生产过程可控性,提升产品质量,为业主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管理经验
公司坚定不移执行国际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中国技术、中国标准国际化,不断提升公司的全球服务力、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在海外88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332条生产线,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16年保持世界第一。2023年,公司再次入选2023年度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公司榜单排名再创新高,位列全球43位,同比上升1位,位列上榜中国企业11位。公司坚持“全球化、属地化、多元化”发展定位,建立了完善的属地区域型服务网络,在海外拥有超过100家境外机构,1800余名外籍长期雇员,一国一策深入推进属地经营。
(三)卓越的项目履约能力
公司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在质量、成本和工期方面的比较优势,创造了多项水泥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一”:公司承建的都江堰拉法基项目是国内第一个EPC水泥总承包项目;铜陵海螺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是中国第一条5,000t/d国产化示范线,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里程碑”;多米尼亚项目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阿联酋UCC项目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日产万吨水泥生产线;阿尔巴尼亚FK项目是第一个将中国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出口到欧洲的项目;匈牙利NOSTRA项目被当地媒体称为“世界最美丽的水泥厂”;埃及GOEBeniSuef6*6,000t/d项目是世界水泥行业迄今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步建设的最大规模水泥生产线项目,创造了“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的新典范;全球首条万吨级5级改6级预热器优化升级项目在徐州中联顺利投产;日喀则雅曲项目获得“最高海拔的水泥生产线”吉尼斯世界纪录称号。
(四)良好的品牌信誉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凭借领先的技术、卓越的工程品质,多次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及建材行业多项荣誉。公司凭借“工期短、履约好、性能优、服务佳”的优质品牌形象,与Hocim、Heideberg、Dangote等全球水泥巨头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SINOMA”品牌成为国际建材工程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近年来,公司持续深化属地化经营和本土化运作,积极践行世界企业公民责任,不断赋予品牌新的价值和内涵。
(五)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优势
公司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不断健全人才体系、优化人才选用育留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在推动公司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力量。一是人才体系全面覆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4名,科研人才共计2,925名,高级专家人才3,384名,专业技术职称人才8,751名,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3,028名。二是人才机制日趋完善,公司以“双百行动”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定期举办中青年干部政治素养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与高校合作建立境外人才培训机制。三是人才活力充分激发,不断完善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基于岗位、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向核心技术骨干倾斜;构建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工程项目的全方位全贯通中长期激励架构,实现了骨干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充分激发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较强的融资能力
公司作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拥有多渠道的融资资源和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公司与主要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保险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融资,解决公司资金需求,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新签及未完合同情况:
1、上述数据为工程与装备内部抵消后。
2、“未完合同额”指有效合同的结转额,即在手所有合同的结转额-已签订未执行及停缓建合同的结转额。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水泥工程服务
国际市场,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较快,受益于基建和房建的快速发展,区域水泥需求旺盛,水泥行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成熟市场国家受脱碳政策影响,绿色低碳改造需求持续释放,将为公司发展带来持续增长机遇。据Onfied预测,2024年境外水泥需求和价格较2023年总体保持稳定。公司核心经营区域包括西部非洲、东部非洲、北部非洲、中东、南亚、东南亚等区域市场,伴随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长红利,水泥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境外每年仍有200-250亿水泥EPC增量市场空间。此外,目前境外约有2,400条水泥熟料生产线,20年以上生产线占比近70%,存量老线技改市场空间较大。
国内市场,根据中国水泥网大数据研究院《2023年水泥市场运行总结与分析》预计,2023年至2025年,水泥需求降幅平均每年在2%-3%之间。由于国内水泥需求大幅萎缩,价格持续下行,水泥企业恢复投资意愿仍然不强,新增整线机会有限。2020-2035年是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快速推进的时期,受“双碳”政策影响,水泥行业绿色低碳、数字智能转型升级加快,低碳节能改造需求将持续释放。
2、水泥技术装备
伴随全球水泥行业绿色智能转型进程持续推进,水泥装备仍有较大潜在需求空间。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水泥装备全球市场规模预计每年约350-400亿元,按照公司2023年装备业务收入测算,水泥装备全球市占率约20%,相比水泥EPC业务全球市占率65%,装备业务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国内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目前行业已处于提质增效、绿色智能的结构化转型时期,来自存量市场的节能降耗改造、更新迭代将占据更大的装备需求比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国内围绕节能降碳、超低排放、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方向的设备更新改造有望提速。
3、水泥和矿山运维服务
水泥运维服务市场:非洲、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一些经济快速发展、水泥生产线快速增加的国家,由于缺乏先进管理经验与技术工人,对水泥生产线运维服务的需求将持续扩大。全球水泥熟料生产线存量规模较大,考虑到设备使用寿命限制和替换材料升级需求,售后和备品备件市场规模可观。据麦肯锡研究预测,未来5年备品备件及运维服务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预计每年400-450亿元。
矿山运维服务市场:当前国家推进安全矿山、绿色矿山政策趋严,矿山设备向自动化、大型化、智能化以及节能化方向发展,将持续释放矿山运维服务的市场需求。据麦肯锡研究分析,到2025年国内水泥石灰石和骨料矿第三方工程运维市场规模预计每年约280-300亿元。此外,公司立足石灰石矿和骨料矿运维优势,持续向其他品类矿延伸;受益于国内水泥走出去步伐加快和公司工程业务带动,境外市场未来有望进一步打开增长空间。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推动绿色智能,服务美好世界”为使命,以“材料工业世界一流服务商”为愿景,秉持“一核双驱,三业并举”顶层设计,致力于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绿色智能的推动者、全球发展的建设者。十四五末,力争实现工程、装备、服务三足鼎立、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业务格局。
一个核心:工程技术服务
工程技术服务业务是公司发展的基石和引擎。巩固提升水泥和矿业EPC市场地位与盈利能力,在熟悉的区域,服务熟悉的业主,积极拓展绿能环保工程、工业工程等多元工程领域;依托全球服务网络,创新业务模式,大力发展以水泥和矿山为基础的现代运维服务业。
双轮驱动:数字智能和高端装备
数字智能是现代工程服务业的软件系统,高端装备是硬件系统,两者是新一代工程服务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数字智能方面,统一数字智能业务平台,对内为工程、装备、运维业务赋能,提升运营效率与竞争优势;对外通过推动水泥智能工厂升级与产业生态圈打造,加快打造水泥智能工厂、智慧矿山等核心数字化产品,提升为全球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服务的能力。
高端装备方面,统一装备业务平台,通过内部专业化整合,打造若干装备领域世界级单项冠军或隐形冠军。加快打造全球备品备件加工、采购、仓储服务中心,加快营销网络全球布局,构建“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业务模式,与属地运维服务协同发展。
(三)经营计划
2024年,公司将积极把握新型工业化、数智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一带一路等时代机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锚定“一利稳定增长,五率持续优化”目标,重点攻坚“六大工程”,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攻坚“主业提质”,核心主业更优更强。充分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和SINOMA品牌价值,巩固水泥工程主业的市场份额优势,推动工程、运维、装备全方位良性、协同发展;坚持“价本利”理念,进一步提升主业盈利能力;着力完善矿山专业化全链条服务,打造产业链竞争优势,积极开拓海外矿山建设和采矿服务市场。
2.攻坚“装备重器”,高端装备实现突破。按照“一种装备、一个主体”原则,全面完成专业装备子公司整合融合。强化装备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核心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数字化水平,打造若干世界级“单项冠军”。完成合肥智造产业园建设,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装备智造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依托全球属地化资源和系统集成服务能力,统一备件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构建“产品+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坚持“基于水泥、超越建材”业务定位,加大装备外行业拓展和“走出去”步伐,进一步提升装备外行业收入、境外收入占比。
3.攻坚“数智转型”,数字智能全面赋能。深度推进数字智能业务整合融合,提升整体数字智能合力,塑造核心数字化优势和拳头产品。持续推进“一系统一平台”建设,建成工程、装备、运维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平台。持续开展全流程智能控制实时优化系统2.0等新一代智能化产品研发攻关,不断提升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推出新一代标杆产品。
4.攻坚“科技创新”,引领能力持续提升。强化绿色低碳、数字智能、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研发攻关,推动创新成果更快转化落地。聚焦推进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加快推动“揭榜挂帅”科研项目执行和重点项目落地。启动“十四五”第一批前沿科学开放基金项目,实现全氧燃烧、分级粉磨、氢能煅烧、数字矿山等技术装备的示范线应用,增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能力。高效推进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建设,与国内外科研院所等机构共建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创新生态优势。高质量举办第二届中材国际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峰会,提升公司行业引领力和国际影响力。
5.攻坚“深化改革”,内生动力不断激发。扎实推进新一轮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构建战略导向的高效治理体系,推动实现市场化经营,健全全级次ESG评级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争做资本市场主业突出、优强发展、治理完善、诚信经营的表率。
6.攻坚“海外再造”,属地经营全面深化。在中国建材集团“利用10年左右时间在海外再造一个中国建材”的战略目标指引下,与中材水泥深度协同,加速推进基础建材全球布局,并积极协同推动玻纤、锂膜、风电叶片等新材料产业“走出去”。进一步优化属地化发展顶层设计,推进资源配置、品牌文化、骨干团队、经营投资的全球化,提升属地化经营的盈利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风险: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重构,国内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2024年,国家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此背景下,公司将进一步强化战略意识和前瞻思维,持续加强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预判和战略执行的监控,做好合理预期,抢抓机遇,紧跟需求,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集团战略中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2、行业风险:房地产和基建需求明显下降,建材行业整体产能过剩。针对行业风险,一是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利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升级持续推动技术装备需求。二是持续推进精细化管理,坚持“价本利”理念,加大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降本节支力度,加强成本管控,提升成本竞争力。
3、境外经营风险:公司在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受当地政治、经济、公共安全、文化差异、合同法律、国际舆情、环保要求以及部分国家间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市场开拓及项目履约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公司将组织各市场主体加强境外风险排查和境外项目前期调研,提前做好风险预判,严格执行境外合规管理制度,并通过咨询当地法律专家解读政策、寻求解决方案,不断完善境外经营、税务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与当地政府和业主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内部协同合作,妥善防范和化解境外经营风险。
4、汇率风险:公司境外合同以美元和欧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部分合同涉及当地小币种结算,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针对此风险,一方面加大海外项目本土化分包、采购力度,消化当地货币;另一方面持续加强汇率监控及管理,以存量外币资金和未来项目外汇收支为基础,以套期保值为原则,采取减少外汇风险敞口、开展金融衍生业务、提高资金收益等手段规避和对冲部分汇率风险,确保降低和平滑因汇率波动对公司损益造成的影响。
(五)其他。
收起▲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1、水泥、矿山工程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全球水泥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整线EPC需求增长有限,但“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水泥行业的共识,水泥企业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持续释放。 国际市场,据Onfield统计,2023年海外水泥产需量基本保持稳定,大多数地区的水泥价格持续上涨。境外部分地区水泥工程市场保持活跃,新建增量主要来自非洲、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需求;在欧洲市场,受脱碳政策影响,存量老线升级改造的潜力较大。统计显示,目前境外约有2400条水泥熟料...
查看全部▼
一、报告期内公司所属行业及主营业务情况说明
(一)公司所属行业情况
1、水泥、矿山工程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系统集成服务商。全球水泥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整线EPC需求增长有限,但“绿色低碳、数字智能、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水泥行业的共识,水泥企业对新技术、新装备的需求持续释放。
国际市场,据Onfield统计,2023年海外水泥产需量基本保持稳定,大多数地区的水泥价格持续上涨。境外部分地区水泥工程市场保持活跃,新建增量主要来自非洲、中东、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建需求;在欧洲市场,受脱碳政策影响,存量老线升级改造的潜力较大。统计显示,目前境外约有2400条水泥熟料生产线,其中非新型干法700条,其余1700条新型干法线中,20年以上生产线约1000条,有400条生产线位于碳减排压力较大的欧美国家,老线技改市场空间较大。
国内市场,2023年上半年水泥行业延续2022年以来低迷态势,但是在“双碳”与“双控”政策共同作用下,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迫切。2022年6月23日,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对工业节能提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版《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已于2022年11月起实施,对水泥产品能耗指标要求更为严格;2022年11月8日,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降低3%以上,2030年前建材行业实现碳达峰;近期,生态环境部编制了《关于推进实施水泥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要求推动现有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取得明显进展,50%左右的水泥熟料产能完成改造;到2028年底前,重点区域水泥熟料生产企业基本完成改造,全国力争80%左右水泥熟料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我国在运行的水泥熟料生产线约1600条,其中运转10年以上的线约为1400余条,国内老线技术改造仍有较大需求。
2、水泥、矿山装备
在2000年之前,国内的水泥装备主要依赖进口。通过早年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国内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实现了所有水泥主机装备国产化,并大量出口国外市场。水泥装备销售与整线EPC项目、技改EPC项目紧密相关,伴随水泥行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水泥装备仍有较大需求。据麦肯锡预测,到2025年,水泥装备全球市场规模预计每年约350-400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水泥专用设备产量20.85万吨,同比增长1.2%。此外,伴随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产业政策支持引导,机制砂石生产呈规模化、集中化趋势,将带动矿山装备市场升级转型。
3、水泥、矿山运维服务
水泥运维服务市场:水泥运维服务主要包括第三方运营、备品备件和维修业务。非洲、中东、越南、印尼、缅甸等地区新建水泥生产线较多,当地业主管理经验、技术力量薄弱,对水泥生产线运营、维护等技术服务需求较大。据麦肯锡研究预测,到2025年,备品备件及运维服务全球市场规模将保持稳定,预计每年400-450亿元。
矿山运维服务市场:在政策引导下,矿山管理向规范化、绿色化的专业方向发展,矿山运维市场空间较大。由于国家对矿山开采安全、环保方面的要求日益严格,大、中型矿山业主在缺乏相关专业技术和设备的情况下,倾向于雇佣经验丰富、专业能力突出的公司协助开展矿山开采服务。据麦肯锡研究分析,国内水泥石灰石和骨料矿第三方工程运维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30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280亿元。
(二)公司主营业务情况
1、工程技术服务
公司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以EPC工程总承包服务为主,同时采用工程咨询和设计、成套技术装备供货(EP)、设备安装、工程建设管理等模式。
EPC主要工作流程如下:
公司的工程技术服务业务主要涵盖以下领域:
(1)水泥、矿山工程:公司拥有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技术以及完整的水泥技术装备工程“全产业链”资源,为客户提供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线技术研发、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售后服务全过程的系统集成服务。
(2)多元化工程:公司依托全球品牌影响力、丰富的海外项目管理经验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技术、人才优势,向绿能、环保、节能、矿业、化工、电力、公路、民用建筑等非水泥工程领域拓展,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
2、高端装备制造
公司装备产业的范围主要包括水泥技术装备、矿业破碎及物料处理装备的研发、设计、加工制造、技术服务等,核心产品包括立磨、辊压机、预热器、回转窑、篦冷机、收尘设备、燃烧器、选粉机、堆取料机、输送设备、破碎设备、钻探及采矿工程设备。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购”方式,利用与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协同优势带动装备销售。公司以专业化理念大力发展高端装备业务,逐步向国际市场和水泥外行业拓展。
3、生产运营服务
随着市场需求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积极推动水泥和矿山运维价值提升,开展服务业务。
公司生产运营服务业务主要涵盖以下领域:
(1)水泥生产线运维服务:公司拥有完整、系统的水泥生产运营管理服务体系、专业的水泥生产运营管理团队及广泛的人力资源网络,为客户提供工厂保产、设备维修等方面服务,使水泥生产线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设计要求,并在更佳状态下生产运行。目前该业务主要在境外实施,业务模式通常为业主负责原/燃材料供应、水泥销售等,公司承担生产线的人员组织、水泥熟料生产、设备运行维护、设备检修及备品备件等,主要采用人工单价或吨熟料单价进行结算。
(2)矿山运维服务:在矿山工程的基础上,公司为石灰石、砂石骨料或有色金属矿山客户提供矿山开采服务,生产环节主要包括穿孔、爆破、装车、运输、破碎及输送、矿石均化等。目前该业务主要在国内实施,主要按照生产矿石重量进行结算。
(3)数字智能服务:依托现有水泥行业资源,公司开展水泥和矿业数字化产品服务业务,包括智能工厂系统解决方案及智慧矿山、数字设计、智慧建设、智能制造等数字化智能化服务。
(4)固废资源化利用:公司依托安徽节源、中材环境等业务主体,积极开展固体废弃物处置和综合利用业务。目前,固废资源化利用主要采用的业务模式是投建营模式(投资+工程+运营)。
4、其他业务
其他业务主要是公司贸易、物流、骨料销售、属地化产品销售、办公用房租赁等业务。
二、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2023年上半年,公司以推动和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为己任,克服汇率大幅波动、国内需求趋弱等风险挑战,新签合同大幅增长,经营业绩稳中有进。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合同总额405.99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境外合同额为215.64亿元,同比增长205%;境内合同额为190.35亿元,同比增长11%。截至2023年6月底,公司有效结转合同额605.27亿元,同比增长20%。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5.49亿元,同比减少0.7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68亿元,同比增长6.53%。
(一)主业优势持续强化
积极践行工程技术服务新发展理念,筑牢高质量发展优势。积极把握全球新建及存量水泥生产线绿色低碳、数字智能技改升级需求,充分发挥SINOMA的品牌价值和客户粘性,坚持提升国内循环内生动力与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协同能力,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地位与核心优势进一步巩固提升,价值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上半年新签工程技术服务合同额295.80亿元,同比增长103%。深耕“三精管理”,持续提升运营效率,上半年工程技术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15.43亿元;毛利率14.92%,同比提升4.51个百分点;19个项目点火投产,成功获取PAC证书10项、FAC证书5项,9个项目荣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优秀工程设计奖。
深入推进高端装备融合发展,打造“中国智造”新名片。顺利完成合肥院并购重组,统一高端装备平台,稳步推进业务、管理和文化的全面融合。以打造“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材料装备集团”为目标,秉持“基于水泥、超越建材;立足国内、走向全球”的业务定位,加快装备外行业拓展和“走出去”步伐,提升装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上半年新签高端装备制造合同额39.17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营业收入35.73亿元,同比增长9.79%;毛利率为25.21%,同比提升0.85个百分点。
加速推进生产运营服务转型,全球运维服务布局持续优化。上半年新签生产运营服务合同额63.31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新签矿山运维合同额37.73亿元,同比增长8%;新签水泥运维合同额13.0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生产运营服务营业收入46.41亿元,同比增长5.17%。截至报告期末,在执行矿山运维服务项目265个,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8.11亿元,同比增长10.82%,供矿量完成2.8亿吨,同比增长22%,国内水泥供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在执行水泥运维生产线48条,实现收入10.53亿元,每年服务提供产能8,806万吨。
(二)转型升级提质增速
加快数字化转型发展步伐,平台赋能促进价值共创共享。聚焦客户需求和行业价值场景,为客户打造可规模复制的、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南京凯盛正式更名为中材国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中材智能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务重组,形成覆盖矿山、骨料、水泥及配套智能装备与运维服务的核心产品体系,上半年完成水泥智能工厂项目8个,其中,新建智能工厂7个、智能化升级改造工厂1个。加快建设数字中材国际,工程管理平台、财务信息化平台成功上线运行,智慧运营平台建设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中台正式投运,“全球一张网”专项工作按期落地,目前共有两化融合贯标企业7家,5项场景荣获国资委国企数字场景创新专业赛示范场景,4项成果荣获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优秀成果,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名单,天津水泥院成功发布最新数字智能成果——装备制造数字加工共享平台。
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引领行业绿色创新发展。面向未来、聚焦前沿,开展内外联合体协同攻关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布局建设境外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自主研发的水泥熟料烧成系统低碳节能集成技术及应用入选2023工业绿色发展大会“原材料工业2023二十大先进适用低碳技术”;成功研发水泥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关键装备,行业首条CCUS示范线青州中联项目正式开工;签约欧洲首条工业化应用的全氧燃烧熟料线工程项目。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显著,公司所属中材矿山累计建成107座绿色矿山,在17个项目落地应用132辆新能源矿车。
深入实施属地化经营,开放合作助推行稳致远。依托国内大规模产业优势以及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管理经验,深入开展全业务、全流程、全要素的国际化,深耕“一带一路”等国际大市场,积极开拓新国别和新领域,加快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上半年新签多元化工程合同额16.87亿元,同比增长1.3倍。在尼日利亚、肯尼亚、科特迪瓦加大属地产业投资力度,上半年新增属地化投资项目3个。强化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外籍长期雇员超1800人。尼日利亚跨文化融合试点被列为国资委标杆。
(三)科技创新持续发力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发展支撑能力。公司聚焦加强科技创新要素培育、加快创新人才培养、推进重点科研项目实施和科研成果转化,上半年科技创新顶层布局进一步优化,完成第二批重点科研项目立项技术评审,布局2023年度前沿科学基金项目指南;加大创新资源集聚力度和研发投入强度,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7.78亿元,同比增长8.87%;加大专利申请与布局,上半年申请发明专利110件,其中国际专利5件,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5件,其中国际专利1件;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在执行标准项目99项,其中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44项,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推高质量发展。
2023年5月17日,公司与天津市相关政府部门共同主办第七届世界智能大会数字赋能制造峰会暨中材国际首届水泥绿色智能发展峰会,聚焦水泥工业全生命周期所涵盖的绿色低碳、数字智能、高端装备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汇聚了各企业、各环节、各要素的数字智能化全新成果,共同探讨建材行业数字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的发展前景,共谋绿色创新发展之路,共绘水泥行业绿色新未来。
(四)运营保障能力提升
持续加强合规风控管理,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持续加强风险管理、内控合规体系建设,将全面风险管理贯穿于战略发展、绩效管理和价值提升全过程,融入业务发展各环节。上半年,实现全球属地化公司境外风险排查全覆盖、新并购企业风险内控体系全覆盖,创新境外经营风险防控机制。坚持以一流标准建设合规管理体系,获得SGS合规管理体系“双认证”,合规管理能力再上新台阶,为公司成为“材料工业世界一流服务商”保驾护航。
深化改革永不止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围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中心任务,主动谋划、深入开展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全面开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三年专项行动和对标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持续深化国企改革,公司连续第二年荣获双百企业专项考核“标杆企业”,合肥院、天津水泥院分别荣获双百企业、科改示范企业专项考核“优秀企业”。
三、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风险:当前,百年变局持续演化,逆全球化兴起,外生冲击频发,预期快速变化,市场跌宕起伏,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叠加。公司将持续加强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预判和战略执行的监控,敏锐面对市场环境变化,做好合理预期,抢抓机遇,紧跟需求,确保战略规划发挥导向作用、企业目标得到全面落实。
2、行业风险:全球水泥需求主要受城市化基建发展和脱碳政策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新增产能有限;当前,国内水泥行业需求放缓、产能过剩等特征明显,优生态、去产能、降成本任务艰巨,绿色低碳、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倒逼产业转型升级。针对行业风险,一是持续强化主业优势,巩固提升全球水泥工程技术水平和运营质量,保持“全球第一”市场地位不动摇,努力实现市场份额稳中有升。二是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利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升级持续撬动装备和运维服务需求。
3、境外经营风险:公司在境外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受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政策干预和当地经济、社会、公共安全、法律、国际舆情、环境或技术标准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开拓及项目履约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境外经营风险将持续存在。公司将组织各市场主体持续加强境外风险排查和境外资产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完善境外经营、税务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筑牢市场源头风险控制防线;同时,加强对境外客户、境外项目的前期调研与风险评估,做好项目全流程风险预判,妥善防范和化解境外经营风险。
4、汇率风险:公司境外合同以美元和欧元作为主要结算货币,部分合同和属地化产品销售涉及当地小币种结算,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针对此风险,一方面加大海外内部业务协同以及项目本土化分包、采购力度,消化当地货币;另一方面持续加强汇率监控及管理,以存量外币资金和未来项目外汇收支为基础,以套期保值为原则,采取减少外汇风险敞口、报表套期保值、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等手段规避或锁定汇率风险,降低和平滑因汇率波动对公司损益造成的影响。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公司先后整合了国内水泥工业研发、设计、装备及工程优质资源,是全球水泥技术装备及工程服务市场唯一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公司拥有覆盖矿山开采和水泥生产线技术研发、数字设计、智能制造、智慧建设、智慧运维、售后服务的完整产业链资源、专业人才队伍和系统解决方案,致力于推动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全产业链的价值重塑和布局优化。公司核心竞争力主要有:
(一)行业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
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工业大奖获奖企业。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有效专利2,591件,其中发明专利556件,国际专利7件,涵盖水泥制造全工艺流程的技术和产品;先后主持或参加百余项水泥行业国际、国内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公司拥有国家水泥节能环保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国水泥发展中心(与联合国工发组织共同创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17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公司所属中材(天津)粉体技术装备有限公司、中建材(合肥)粉体科技装备有限公司、合肥水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是制造业单项冠军;截至目前,公司共拥有4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
公司拥有全流程、全规模、高品质、成套高端水泥技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依托科研创新和海量应用场景,主要性能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绿色低碳技术:
以低热耗为代表的水泥绿色烧成技术及装备、低系统电耗为代表的水泥绿色粉磨技术及装备、水泥生产超低排放技术及装备、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处置和替代原燃材料、新型低碳水泥生产技术引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发展;深度开展水泥行业碳减排技术研究,建成投运水泥工厂碳排放全过程数字化平台,发布建材装备产品碳足迹核算平台和绿色低碳建筑碳平台,研发水泥全氧燃烧耦合碳捕集成套技术及关键装备,在青州中联落地应用。
数字智能技术:
基于数字模型技术(BIM),自主开发工业互联网赋能与服务平台(IIESP),实现了工程项目全过程、全要素的数字化管理,在公司EP、EPC项目广泛应用。自主开发装备工厂管理数字化系统,主要装备产品如篦冷机、辊压机、立磨实现数字化模拟、自动化加工,推进公司装备制造向“精益管理、高端品质”迈进。自主开发基于双中台数据湖技术的工业互联网信息化平台和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预测技术的云边协同智能控制平台,为客户提供水泥工厂智能化解决方案,可实现工程可视化、数字化管理,全流程智能控制,与物理工厂同步交付,打造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运维。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实施和应用,大幅改善劳动条件,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降低能耗和排放指标,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提升产品质量,为业主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丰富的国际化运营管理经验
公司坚定不移执行国际化发展战略,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在海外87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327条生产线,水泥技术装备与工程主业全球市场占有率连续15年保持世界第一。2022年,公司再次上榜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位列中国上榜企业第11位、全球上榜企业第44位,国际排名较2021年提高16位。公司坚持“全球化、属地化、多元化”发展定位,建立了完善的属地区域型服务网络,在海外拥有超过100家境外机构,1800余名外籍长期雇员,超过1000名优秀的海外项目管理人员,一国一策深入推进属地经营,有效夯实国际化发展基础。
(三)卓越的项目履约能力
公司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充分发挥在质量、成本和工期方面的比较优势,创造了多项水泥工程建设领域的“第一”:公司承建的都江堰拉法基项目是国内第一个EPC水泥总承包项目;铜陵海螺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是中国第一条5,000t/d国产化示范线,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里程碑”;多米尼亚项目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个水泥工程总承包项目;阿联酋UCC项目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日产万吨水泥生产线;阿尔巴尼亚FK项目是第一个将中国大型水泥成套设备出口到欧洲的项目;匈牙利NOSTRA项目被当地媒体称为“世界最美丽的水泥厂”;埃及GOE Beni Suef6*6,000t/d项目是世界水泥行业迄今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步建设的最大规模水泥生产线项目,创造了“中国制造”和“中国速度”的新典范;全球首条万吨级5级改6级预热器优化升级项目在徐州中联顺利投产。近年来,公司克服人员出入境困难、设备供货延期、物流受阻等不利因素,全力保障境外项目稳步推进,充分展示了公司强大的履约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四)良好的品牌信誉
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凭借领先的技术、卓越的工程品质,多次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奖及建材行业多种荣誉。公司凭借“工期短、履约好、性能优、服务佳”的优质品牌形象,与Holcim、Heidelberg等国际水泥巨头以及Dangote等当地有影响力的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SINOMA”品牌成为国际建材工程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近年来,公司持续深化属地化经营和本土化运作,积极践行世界企业公民责任,不断赋予品牌新的价值和内涵。
(五)有竞争力的人才资源优势
公司坚持“人才强企”战略,始终把人才资源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素,不断健全人才体系、优化人才选用育留机制,充分激发人才活力,在推动公司加快建成世界一流企业的进程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力量。一是人才体系全面覆盖。公司拥有一批富有战略眼光、执行力强劲的管理团队以及一批经验丰富的国际化项目管理人才,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有力支撑公司改革发展。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5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81人,科研人才共计2,730名,高级专家人才2,992名,专业技术职称人才8,442名,项目管理人才3,018名。二是人才机制日趋完善。公司以双百企业改革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不断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优化人才引进、选拔、培养、使用机制;建立统一的管理序列、专业技术序列等职业发展通道,明确晋升条件,完善动态职业发展晋升机制;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定期举办中青年干部政治素养暨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与高校合作建立境外人才培训机制。三是人才活力充分激发。公司不断完善考核和薪酬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的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形成了基于岗位、贡献为导向的差异化激励约束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向核心技术骨干倾斜;构建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工程项目的全方位全贯通中长期激励架构,实现了骨干员工与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充分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较强的融资能力
公司作为国务院国资委所属中国建材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拥有多渠道的融资资源和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公司与主要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金融、保险机构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并可通过资本市场运用股权、债权等多种渠道进行融资,解决公司资金需求,支持公司业务发展。
收起▲